少鳞鱚

中文名称少鳞鱚


拉丁名称Sillago japonica Temminck et Schlegel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鱚科

拉丁科名Sillaginidae

中文属名鱚属

拉丁属名Sillago Cuvier,1817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红海,印度洋,太平洋西部和南部;我国产于南海、东海。

形态特征
体细长,稍侧扁,被小栉鳞。头部尖长,具粘液腔。口小,前位,口裂小,前颌骨能伸缩。上颌骨为眶前骨所遮盖。现颌几相等或下颌稍短,颌齿呈绒毛状,侧线鳞50-90,背鳍Ⅸ-Ⅻ,Ⅰ-19-23,臀鳍Ⅱ-15-23。眼间隔被圆鳞和栉鳞,第2背鳍Ⅰ-22-23,侧线上鳞3-31/2。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相关推荐

少鳞[鱼鲞]


[学名]: Uranoscopus oligolepis
[资源名称]: 少鳞[鱼鲞]
[外文名]: Yellowfin stargazer、blue stargazer、yellowfinned stargazer
[形态特征]:
 
背鳍Ⅳ,13;臀鳍13;胸鳍16;腹鳍I-5;尾鳍15。侧线鳞约50。 体长形,前端微平扁,向后渐侧扁;体长为体高3.8倍,为头长3.9倍。头粗短,近四棱形,头长为吻长的7.6倍;为眼径3.8倍。吻很短,中央微凹,吻长短于眼径。眶前骨的前缘有一个3尖形棘。眼小,位于头背侧,距吻端显然较距鳃盖后缘为近。眼间隔微凹,略窄于眼径。顶枕部的骨板中央凹入,呈一浅沟。眼后有2个小棘状骨突。眶下骨宽大。鼻孔2个,位于吻前缘,两鼻孔相距很近,具短管状突起。口中等大,近直立形。前颌骨能伸缩,上领骨大部分外露,后端宽大,下颌略突出于口前方。上颌、犁骨及腭骨有绒毛状牙,下颌有一行犬牙状牙。舌宽短,圆形。下颌内侧有一短膜。唇发达,除口角外在上下颌边缘有小须状突起。前鳃盖骨向下方有3棘,鳃盖骨后缘皮膜呈小锯齿状,鳃孔大,其前端可达口下方。鳃盖膜相连,与峡部分离。鳃盖条6。鳃耙呈短绒毛状。假鳃发达。 体被圆鳞,较细小,半埋于皮下,不易脱落,排列成斜行。头部、项背部中央、喉胸部及胸鳍基与臀鳍基附近无鳞,在第一背鳍前端沿侧綫附近有少数鳞。侧綫完全,位高,始自鳃孔后上方沿背缘至尾柄后端斜下达尾基中部。 背鳍2个,分离,第一背鳍很短小,鳍棘细弱,以第二鳍棘为最长;第二背鳍始于臀鳍 稍前上方,以第四鳍条最长。臀鳍与第二背鳍相对,略低于第二背鳍。胸鳍宽大,后上缘有一浅凹刻。腹鳍喉位,始于眼下方。尾鳍截形。 体及背侧有浅褐色网状细纹,纹间为浅黄色,体侧下方灰白色。第一背鳍黑色。第二背鳍、胸鳍及尾鳍为淡黄色。臀鳍与腹鳍白色。口腔白色,鳃腔淡黄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地区]:中国东海  
[气候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 分布于印度尼西亚,中国南海及东海,日本及其硫球群岛。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主要栖息于沙砾底部,栖息深度可达250 公尺。一般隐身于砂泥质底中,故而且很少被观察到;利用下颌附属瓣诱捕底栖生物。

 
[性别类型]:异体 [品种特性]:其它
[食性]:肉食性 [底质类型]:砂质
[栖息水层]:底层
[生活方式]:自由
[资源类型]: [主要用途]:食用,其它

鼠鱚


中文名称 鼠鱚
拉丁名称 Gonorynchus abbreviatus Temminck et Schlegel
英文名称 bighead beaked salmon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鼠鱚目
拉丁目名 Gonorhynchiformes
中文科名 鼠鱚科
拉丁科名 Gonorhynchidae
中文属名 鼠鱚属
拉丁属名 Gonorhynchu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背鳍11;臀鳍9;胸鳍10;腹鳍8。侧线鳞168-176(19/22)。
体长为体高7.3~8.6倍,为头长4.2~4.4倍。头长为吻长2.5~2.8倍,为眼径4.4~4.8倍,为眼间隔7.1~7.7倍。

体延长,前部圆筒形,后部稍侧扁。头圆锥形。吻尖长,突出;吻端腹面具一短须,须长约为眼径之半。眼中大,椭圆形,全被皮膜覆盖。眼间隔宽而微突,稍大于眼径。鼻孔每侧2个,裂缝状。口小,腹位。口侧自颏部至上颌前方各具一薄褶,形成深沟。上颌口缘由前颌骨组成。上下颌、犁骨、腭骨均无牙。唇厚,唇缘有许多?毛。鳃盖厚,鳃孔较窄,鳃盖膜与峡部相连。鳃耙细短而密,有假鳃。鳃盖条4。

头部和体部均被小栉鳞。胸鳍和腹鳍基部有细长肉瓣。侧线显著,平直,伸达尾鳍基部。

背鳍、臀鳍、腹鳍均后位。背鳍一个,起点位于腹鳍起点后上方,前半部与腹鳍相对。臀鳍基部短小,位于背鳍基部终点后下方,距腹鳍起点与距尾鳍基约相等。胸鳍较大,尖长,下侧。腹鳍小,起点稍前于背鳍起点,距尾鳍基较距胸鳍基近许多。尾鳍浅凹。

体棕灰色,腹部白色。背鳍黑色,基部淡棕色。胸鳍和腹鳍黑色,臀鳍浅色。尾鳍上下叶末端黑色。

细鳞鲑(细鳞鱼)


中文名称 细鳞鲑(细鳞鱼)
拉丁名称 Brachymystax lenok(Pallas)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鲑目
拉丁目名 Salmoniformes
中文科名 鲑科
拉丁科名 Salmonidea
中文属名 细鳞鲑属
拉丁属名 Brachymystax Gunther,1866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ⅱ,10~11;臀鳍条ⅲ,9~10;侧线鳞127~173枚,鳃耙数19~25枚,鳃弧骨数11~13枚,幽门垂数54~81枚,脊椎骨数57~59枚。体长/体高为3.9~5.2倍,体长/头长为4.4-~5.1倍 ,头长/吻长为3.1~4.5倍,头长/眼径为4.4~5.8倍,头长/眼间距为2.5~3.6倍,尾柄长/尾柄高为1.1~1.7倍。体长而侧扁。吻钝,口亚下位,上颌超过下颌,上颌骨后缘在眼中垂直线之前。具口齿,眼大,鳞小,具脂鳍。体色暗紫红色,散布有许多黑斑点。
生活习性
栖息于水温较低的江河中,春季溯河游向上游,秋季向大江大河中迁移。性贪食,肉食性。摄食水生昆虫及幼虫。3龄于开始性成熟,生殖期在5-6月,在水流湍急、水深1-1.2米、水温7-8℃,水底为砂砾的产卵场产卵。卵沉性,卵径4.0-4.1毫米。

经济价值
个体大,肉肥美,含脂量高,为很好的食用鱼类。卵味美,颇名贵。可作养殖品种,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少棘蜈蚣


少棘蜈蚣体长110mm。头板和第1足体节的背板呈金黄色,与墨绿色或黑褐色的其他背板显然不同。

少棘蜈蚣步足多为黄色,最末步足多呈赤褐色,也有足部都呈赤褐色的个体。头板无纵沟线。触角分17节,基部的6节无细密的绒毛。颚齿为5+5(即左右齿板上各有5个小齿),每侧有5个小齿,常被一间隙分作2+3组。

背板纵沟由第4~9背板开始,至第20背板;最末背板无纵沟线。第12~19胸板有纵沟线。体部背板两侧的棱缘,从第5~9背板开始,至最末背板。第20步足和前面步足一样都有一跗刺。基侧板突起末端常有2个小棘,也很少有1或3个小棘的。

最末步足(即第21步足)无跗刺。它的前股节腹面外侧有2棘,而内侧有1棘;在前股节背面内侧有1棘。隅棘上具有2小棘。

少棘蜈蚣雄性生殖区前生殖节胸板两侧有1对生殖肢。

少棘蜈蚣主要分布在我国中温带地区,如长江中下游。个体比多棘蜈蚣小,最末足的前股节腹面和背面内侧的棘数也少。颚肢、齿板齿数变异不大。但因产地不同、种群不同,黄足、赤足个体数量的比例也不同。这个差别早在本草中就有记载。

分布:江苏、浙江、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在日本、韩国也有过记载。

大鳞鮻


中文名称大鳞鮻

拉丁名称Liza macrolepis (Smith)

英文名称Borneo mullet,largescale mullet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鲻形目

拉丁目名Mugil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鲻亚目

拉丁亚目名Mugiloidei

中文科名鲻科

拉丁科名Mugilidae

中文属名鮻属

拉丁属名Liza Jordan et Swain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非洲南部及东部、马达加斯加、斯里兰卡、大洋洲、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中国沿海及日本诸海中。

形态特征
背鳍Ⅳ,Ⅰ-8;臀鳍Ⅲ-9;胸鳍Ⅰ-13-14;腹鳍Ⅰ-5;尾鳍Ⅱ-11-12-Ⅱ。纵列鳞31-34,横列鳞10-11,背鳍前鳞18-22。

体长为体高的3.4-5.0(平均4.4)倍,为头长的3.6-4.5(4.4)倍。头长为吻长的2.4-6.2(4.7)倍,为眼径的3.2-4.3(3.8)倍,为眼间距的2.2-4.3(2.7)倍。

体长形,较侧扁,体背部稍隆起,第1背鳍前正中无稜嵴。腹部凸出。头较小。吻短钝,吻长小于眼径。眼间宽,大于眼径,微凸起。脂眼睑不发达,仅存在于眼的前、后部。鼻孔每侧2个,位于眼前例上方,前鼻孔小,后鼻孔稍大。口较小,下位。上颌骨后端露出眶前骨之外。上唇发达,较厚5下唇薄,边缘锐利。颌无齿。鳃孔宽大,鳃盖膜分离,不与峡部分离。鳃把发达。具假鳃。肛门紧位于臀鳍前方。

两背鳍分离,第1背鳍始点距尾鳍基部较距吻端为近,两个背鳍间距较长。臀鳍始点在两背鳍的前下方,基部长大于第2背鳍。胸鳍小,侧中位。腹鳍小于胸鳍。尾鳍叉形。

体被大圆鳞,头部除吻端及两颌部分外均有鳞,吻部鳞片起于前鼻孔的背侧,各鳍除第1背鳍外均被细小鳞,其中又以第2背鳍、臀鳍及尾鳍基部为最多。胸鳍无腋鳞。第1背鳍及腹鳍基部两侧各具1长尖形腋鳞,其长为腹鳍最长鳍条的1/3左右。无侧线。

生活习性
海水/咸水生。

鳞烟管鱼


中文名称鳞烟管鱼


拉丁名称Fistularia petimba Lacepede,1803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辐鳍亚纲

拉丁亚纲名Actinopterygii

中文目名刺鱼目

拉丁目名Gasterosteiformes

中文科名烟管鱼科

拉丁科名Fistulariidae

中文属名烟管鱼属

拉丁属名Fistulari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东海和黄海南部。

形态特征
吻特别延长,形成长吻管。口开在吻端。体完全光滑裸露。背部与腹部正中线有细长骨质鳞。两眼间隔比较平坦。尾鳍叉形,中间鳍条延呈丝状。

生活习性
暖水性底层鱼类。体长可达1米以上。为广东沿海习见种。

大鳞泥鳅


中文名称大鳞泥鳅

拉丁名称Misgurnus mizolepis Gunth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鳅科

拉丁科名Cobitidae

中文属名泥鳅属

拉丁属名Misgurnus Lacepede,1803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辽河、黄河、长江、元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Ⅱ,6;臀鳍条Ⅱ,5;侧线鳞102-107。体长为体高的5.0-6.2倍,为头长的4.7-6.2倍,为尼柄长的5.9-6.3倍,为尾柄高的5.4-6.9倍。头长为吻长的2.1-2.8倍,为眼径的4.1-8.1倍,为眼间距的3.2-4.2倍。体长而侧扁。口亚下位。须5对,最长1对口须末端远超过前鳃盖骨后缘。鳞埋于皮下。背鳍不具硬刺,其起点约在前鳃盖骨至尾鳍基部距离之中点。尾柄较高,具有明显的皮褶棱。胸鳍距腹鳍很远。尾鳍圆形。肛门较近臀鳍起点。约在腹鳍基部至臀鳍起点距离的3/4处。身体背部及体侧上半部灰黑色,体侧下半部及腹面灰白色。背鳍及尾鳍具黑色小点,其他各鳍灰白色。

生活习性
淡水生。

大鳞白鱼


中文名称大鳞白鱼

拉丁名称Anabarilius macrolepis Yihet Woo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白鱼属

拉丁属名Anabarilius Cokerell,1923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珠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Ⅱ-7;臀鳍Ⅲ-9-11;胸鳍Ⅰ-8;腹鳍Ⅰ-14-15。鳃耙15-18(17)。下咽齿3行,2.4.5-4.4.2,尖端钩状。侧线鳞57[(12-13)/(3-V)]68。

体长为体高的4.3-5.1(平均4.8)倍,为头长的3.9-4.8(4.3)倍,为尾柄长的5.0-6.4(6.0)倍,为尾柄高的10.7-13.2(11.8)倍。头长为吻长的3.3-4.0(3.7)倍,为眼径的3.9-4.7(4.5)倍,为眼间距的3.1-3.6(3.4)倍。

体侧扁,头后背部明显隆起,身体最高处在躯干前部。头背面宽平。口端位,口裂向上,上颌缺刻小,下颌稍突出,后端达鼻孔正下方。侧线在胸鳍基部上方向下弯折至腹部向后延伸,至臀鳍基部末端又向上弯折入尾柄中线。腹稜自腹鳍基部至肛门。

背鳍不分枝鳍条基部较硬,仅末端柔软分节,起点位于吻端至最后鳞片的中点,或更近于尾鳍基。腹鳍起点略前于背鳍,末端不达肛门。肛门紧靠臀鳍基部。

鳔2室,后室末端钝圆,其长为前室的2倍。腹膜灰黑色。

福尔马林固定后,体背的鳞片边缘呈灰黑色,体下侧及腹部为灰白色。除尾鳍略带黑色外,其他各鳍也呈灰白色。

生活习性
淡水生。

斜鳞鲷


中文名称斜鳞鲷

拉丁名称Pinjalo pinjalo (Bleeker)

英文名称Pinjalo snapp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笛鲷科

拉丁科名Lutjanidae

中文属名斜鳞鲷属

拉丁属名Pinjalo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国产于南海和东海。

形态特征
体被小栉鳞,体侧鳞片排列呈斜行,均由前下方斜向后上方。背鳍及臀鳍鳍条基部被细鳞。吻钝。口小。两颌牙细小,上颌2行、下颌1行。犁骨及腭骨具绒毛齿带。前鳃盖骨后缘具微细锯齿,无凹刻。背鳍、臀鳍及尾鳍边缘黑色。

生活习性
暖水性中下层鱼类。栖息于泥沙质海底。全长可达500毫米。拖网、钓钩捕获。海(水)生。

圆鳞鲉


中文名称圆鳞鲉

拉丁名称Parascorpaena picta (Cuvier)

英文名称Scorpion fis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鲉形目

拉丁目名Scorpae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鲉亚目

拉丁亚目名Scorpaenoidei

中文科名鲉科

拉丁科名Scorpaenidea

中文属名圆鳞鲉属

拉丁属名Parascorpaen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热带海区。我国见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被圆鳞。头部具强棘。背鳍具7鳍棘。胸鳍上部数鳍条分枝。

生活习性
暖水性小型食肉性鱼类。一般体长为90-106毫米。

海(洋)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71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条石鲷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