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鲂鱼种培育

(1)池塘条件:广东鲂鱼苗培育塘(开花塘)面积 330~1330m2,水深1.2~1.5 m 较合适。要求向阳、排灌水方便。可随时更换新水。

(2)鱼塘消毒:放苗前鱼塘需经消毒。每100m2 可用生石灰15~18Kg或茶粕6~7.5 kg,同时用0.5 g/m3 敌百虫加 9 g/m3漂白粉全塘泼洒。经试水确保毒力消失才能放养幼苗。

(3)放苗密度:一般每 100 m2 放1.5万~ 6万尾都可以。广东鲂鱼苗的生长与密度关系密切,鱼苗通常都需培育至3~4 cm才出售。我们的实践体会是如果密度过大,比如每 100m2放 6万尾,当鱼苗长至 1.5~2 cm 之后,生长就很慢,很难达到3 cm,故要视生产需要及时分疏。

相关推荐

广东鲂


[学名]: Megalobrama hoffmanni Herre et Myers
[资源名称]: 广东鲂
[外文名]: Guangdong black myers
[别名]: [鱼边]鱼,海[鱼边],花[鱼边]
 
[形态特征]:
  背鳍Ⅲ~7;臀鳍3-25~27;胸鳍l-14~15;腹鳍l-8;尾鳍27~28。侧线鳞52(9~11)/(6~7V)56;围尾柄鳞16。鳃耙16~18。下咽齿3行:2, 4, 5~5,4,2或2,4,4~4,2,2 体长为体高的2.6~2.9倍,为头长的4.5~4.9倍,为尾柄长的7.9~9.8倍,为尾柄高的9.0~10.3倍.头长为吻长的3.1~3.6倍,为眼径的2.8~4.2倍,为眼间隔的2.4~2.8倍.眼间隔为眼径的1.2~1.6倍. 体背部隆起,腹部弧形,腹面自腹鳍起点至肛门间有1个肉棱.头短小,背部隆起。眼大,中侧位,眼下缘的水平线在吻端的下方;眼间隔宽凸。鼻孔在眼上缘前方。口小;上、下颌有薄的角质缘;上颌骨后端不伸达鼻孔下方。鳃孔中等大。鳃耙排列较疏。下咽齿齿面平. 体被小圆鳞。侧线稍下弯,沿体侧中部伸达尾鳍基部。 背鳍鳍端尖;起点在腹鳍起点稍后上方,距吻端大于距尾鳍基;末根硬刺粗壮光滑。胸鳍下侧位,不伸达腹鳍起点。腹鳍起点在胸鳍起点至臀鳍间的中点,不伸达肛门。肛门恰在臀鳍起点前方。 腹膜银灰色。鳔中室最大,后室最小。 体背灰黑色,腹部银白色,体侧上半部各鳞片中央有1个黑斑。胸鳍基部上方、鳃盖后缘有1条黑带。各鳍灰黑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广东  [原产地区]:广东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珠江水系及海南岛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广东鲂为河川中下层鱼类。杂食性,幼鱼主要食浮游动物,成鱼主要摄食淡水壳菜、河蚬等软体动物,兼食高等水生植物。

广东鲂受精卵孵化


(1)孵化合适条件
人工受精卵经脱粘剂处理后即可放入孵化环道池孵化。环道池的设计与家鱼的相同。最好为室内环道池。这样可以控制昼夜温差不致过大,减少畸型率。孵化的最适水温24~28℃,临界水温上限31℃、下限20℃。受精卵的密度以 80~100万粒/m 3 较合适。水流速原则上是能使胚胎半浮状流动。因广东鲂胚胎膜厚,水流速比家鱼孵化稍大。水进入环道池前需经筛绢过滤,以防桡足类等大型浮游动物进入环道池。因广东鲂仔鱼个体比家鱼更细小,更容易受水蚤等敌害所伤。

(2)环道池仔鱼的管理
仔鱼孵出后尚需在环道池经数天培育才能出池转入池塘培育(俗称出花)。由于广东鲂仔鱼十分娇嫩易死,故在鱼花阶段的操作管理与家鱼有较大的不同:

①据实验分析,广东鲂仔鱼发育过程有一个内、外源营养混合期。即在肉眼尚未能分辨仔鱼出膜点(鳔)时,仔鱼已开始摄取外源营养物(卵黄囊尚未完全消失)。这时应在环道池投喂熟蛋黄浆(经过滤),喂后不久可见仔鱼体中部出现黄点,一般投喂2~3d,早、中、晚各1次。待腰点明显后第二天才将鱼花出池(按以往对家鱼鱼花认为这是属于老花)。经这样处理的鱼花体质特别健壮,可大大降低鱼花出池死亡率;

②收集鱼花时不能用网布拉收,否则鱼花过度密集会大量死亡,而应先把环道池的水位降低些,然后用小盆将鱼花舀出一部分,待环道池鱼花密度减少后才让鱼花随水放出,流入接花池的网箱内;

③装运鱼花时不能在吊花网池中密集鱼花用小杯等过数,否则鱼花因缺水密集而很快大量死亡,只能带水装入尼龙袋充氧运输,这是很重要的一环。

受精卵在水温24~28℃条件下,28~37小时孵化出膜。当鱼花能活泼游动,腰点明显,就可进行鱼花运输和鱼苗培育。广东鲂鱼性娇嫩,鱼花更甚,很易死亡。出鱼花时要谨慎操作。据笔者实践做法,当鱼苗刚出腰点,就应在环道中投喂蛋黄,1天2-3次,以增强体质,可大大提高鱼花出池成活率。出鱼花时,不宜密集,这与家鱼花的处理有很大的不同。

广东鲂养殖的水质控制


通常鱼花下塘约15天内,由于消毒后时间不长,投喂饲料量少,水质较稳定,这期间不必加入新水,让幼苗在水质稳定的环境中度过纤弱期。不宜放食水鱼,以免鱼苗被大鱼撞伤。广东鲂鱼苗耐低氧能力较弱。比鲢鱼更易缺氧浮头。所以应控制水肥度在中等以下,溶氧保持 4 mg/L以上,透明度不宜低于 25~30 cm。对于666m2 以上的塘应设增氧机定时增氧。鱼花下塘的头2~3d内 ,若塘水瘦,浮游生物少,应投喂少量豆饼或花生饼浸出液,每天2~3次。其后改投幼鳗料干粉,顺风洒向水面让幼鱼慢慢吃食。约 10d后可改投鳗料加黄粉,逐渐改为全部黄粉或米糠,同样采用干喂。投喂量控制在鱼体重的8%~4%,并视天气和摄食状况而灵活增减。

鲮鱼种培育


鱼种塘的要求基本相同,但面积要求较大,一般2~5亩,水深1.3~2.0米。鱼塘的清整和施肥方法也和前述的基本相同。到鱼种阶段,可以进行适当的搭配混养,但鲮鱼与鲢的食性相近,故不宜混养。当然也可单养,或前期单养至5~6厘米后进行混养。如放养规格3厘米。每亩放养7~8万尾,其余混养草鱼1000尾,鳙鱼2000~3000尾。单养的每亩放养 27500尾,规格 3厘米,或放养规格 5.8厘米;每亩放养 9000尾,饵料主要是用有机肥料培育浮游生物,辅以人工饵料。单养池,每天每万尾投喂花生麸0.3于克。放养后两个月,每隔15天投放大草100~150干克。总的来说,投饵量要根据水温、天气、水质等。各方面的因素适当变动。另外,由于鲮鱼在水温10℃下便会冻死,应做好防寒工作。

颖鲤鱼种培育


1.食性转变
期鱼苗长到3厘米左右,其食性开始发生转变,由摄食浮游生物为主转变为以底栖动物或商品饲料为主。这时可进行分塘饲养,进行大鱼种培育或搭配在其他鱼。的苗种塘中饲养成商品鱼。

2.鱼种池的准备和放养
鱼种池需经清塘、整修、施基肥培育水质等准备阶段。具体作法同鱼苗发地池。

鱼种放养密度主要依据培育目标、池塘条仲、肥料及饲料供给情况以及养殖技术水平等综合考虑。一般情况可参考表3-9。

以饲养鲤鱼为主的池塘,鲤鱼放养比例可占70%,鲢、鳙占20%,团头鲂占10%。在饲养鲢、鳙或草鱼为主的池塘中,可套养鲤鱼种20%左右。

3.饲养管理
由于鲤鱼种规格达到3厘米左右时,其食性开始转变,因此在饲养中应采取精料和肥料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喂养。每天至少投喂两次,一般日投饵量为体重的8一10%。同时也应依据天气和鱼种摄食状况酌情增减。鲤鱼常在池底沿边活动,投饵时可离岸稍近,並要定时定量定位。在投精料过程中,应注意结合适当施肥,使水域保持一定数量的浮游生物、底栖动物等活性饵料来源,这是鲤鱼种生长阶段必不可少的饲料。肥料中以有机肥的效果较好,一般每次投绿肥100-150公斤,或粪肥150-200公斤,每7-10天施一次肥。

4.鱼种越冬
在长江流域,一般11月中下旬水温逐渐下降到10℃以下,鲤鱼摄食量明显减少。这时可并塘越冬集中管理。若冰封期较长的地方,还应采取一定的越冬措施。
(1)越冬池的选择;越冬池应选择210亩,水深1.52米的池塘。背风向阳,靠近场房为好。越冬池的水应保持中等肥度。
(2)越冬密度:鱼种按不同大小和品种过数分池越冬。越冬密度视鱼池条件和鱼体大小而定,一般为;每亩可越冬1015厘米鱼种2万尾,1720厘米鱼种11.5万尾。北方冰封期较长,一可适当减少越冬密度。
(3)越冬饲养管理:鲤鱼在冬季虽然摄食量减少,但并不停止摄食。因此在越冬期间应每星期投喂一次,以保持体重少掉膘。有的地方为了保温防寒,在向阳深水处投放树枝,並盖上杂草或稻草,防止风浪,有利于鱼类越冬。在有冰冻的地方,应经常打开冰眼,增加池水溶氧。

小体鲟鱼种培育


一、土池培育
(一)放养密度、规格
小体鲟鱼种对土池的要求不高,一般能养家鱼的土池也能养殖鲟鱼。鲟鱼鱼种的放养密度要根据土池的条件来决定,如果有流水或经常可补充水条件的可适当提高放养量,放养的规格20-30厘米,可以混养少量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如花、白鲢,但不能放鲤、鲫等与鲟鱼有饲料竞争的鱼类。

(二)养殖管理
小体鲟是下位口,与常规养殖的鱼类相比,是吃食行动比较缓慢的鱼类,投喂方法与家鱼有所区别,土池养殖应搭建饵料台,特别是池底不平整的鱼池,这样可以减少饲料的浪费,饵料台应比较平,以利于鲟鱼吃食,一般一个3-4亩的鱼池应搭建4个饵料台。鲟鱼吃食活动晚间最强烈,白天不甚活跃,投喂也应以晚间为主,投喂量晚间与清晨占2/3以上,白天少量投喂即可。

一、 水泥池流水培育
(一) 水泥池结构
养殖鲟鱼的水泥结构有长方形与圆形两个主要类型。长方形鱼池是一端进水,一端出水,依靠水流将鱼排泄的废物与残饵冲到排水口,排出鱼池。从实际运行效果上看,在水微流的状态下,入水口两侧各有一个死角,这两个死角会淤积大量沉淀物,时间长就会变质,鲟鱼饲料含蛋白质较高,残余的饲料在水温高时很快变质腐烂,影响水质条件。另外,鱼池过长,水流无法将沉积物全部冲走,在水温20℃的情况下,10-15天就得清洗一次鱼池,无形中加大了劳动量。目前比较流行的是圆形鱼池,这种鱼池也可以说是在总结长方形鱼池的优缺点之后改进的。圆形鱼池为中央排水,没有死角,水流量达到一定程度时,能将水中沉积物全部冲到排水口排出鱼池,这种鱼池的清洗时间可延长到2-3个月一次。从最大鱼载量上看,长方形鱼池为10公斤/米3左右,而圆形池可载20公斤/米3,效率提高了一倍。

(二) 放养密度、规格
在水泥池流水条件下,鲟鱼鱼种的放养密度与鱼种的大小和水流量有密切的关系,水流量在10-50升/秒,鱼种规格10-30厘米时,放养密度为长方形鱼池25-100尾/米3,圆形池为50-200尾/米3。养殖户养殖小体鲟时,放养密度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不应一味追求最高的密度,当水体达到所能载鱼的最大程度时,水中的各种因子也相应地达到极限,也是危险程度最大时,稍有疏忽就会造成重大损失,同时鱼苗的生长也会受到影响。鱼种培育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稀放,这样做一是给鱼苗一个比较好的环境,可以提高鱼苗的生长速度,二是有一个缓冲的区域,使事故的发生有一个处理的时间。

(三) 培育管理
小体鲟是目前水产养殖品种中抗病力较强的一种,一般达到40-50克以上时,很少发生鱼病,正常情况下养到商品规格的成活率在90%以上。这个期间的管理工作主要是保证水源水质的稳定,这是水产养殖的关键所在。饲料的质量问题也是应该注意的问题,原料的质量应该在加工前做检测,如是否变质、含菌数量等,变质的饲料一定不要投喂,含菌量高的原料也不能使用。例如河南信阳的一个养殖户,养了2万尾俄罗斯鲟,在商品鱼养成过程中,由于资金问题,有一个月使用了鲤鱼饲料,鱼得了肠炎病,死了2千尾鱼,饲料没有发现变质,据分析是饲料原料中含菌量过高造成的。

鲟鱼鱼种培育的日常管理与家鱼基本上一样,日常投喂量在1-3%,小体鲟的最适生长温度为19-25℃,7-8℃时也吃料并且生长,生长速度已经非常缓慢,3-4℃时有部分鱼吃食,但基本上不生长。

月鳢鱼种培育


在水泥池或20目的网箱中培育,面积几平方米至几十平方米,水深0.5~1米,每平方米水体放养规格为2.5厘米左右的鱼种3000~5000尾,投喂的饲料由鲜活饲料转为人工混合饲料,其中粗蚤的含量在40%~45%。有条件的也可以全部投喂鲜活饲料。每天投喂次数与鱼苗培育相同,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5%~6%,这一阶段鱼体由黄色逐渐转为灰色。由于大量投喂高蛋白饲料,池水中的氨态氮含量往往较高,在高温季节容易导致水质败坏,所以控制好水质便成为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求池水透明度35厘米左右,pH值7.0~8.0,溶解氧5毫克/升以上。除了不定期的适当换水以外,还可以每3~5天向池中泼洒1次浓度为3亿~5亿个细胞/毫升的光合细菌,每次泼洒量为20~30毫升立方米,能有效控制池水中的氨态氮的含量,保持水质的清新。

经40天左右的培育,一般可长至4.5~5厘米。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87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鲯鳅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