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臀鱼

养鸭鱼 鱼肠养鸭

2020-10-28

中文名称裸臀鱼

拉丁名称Gymnarchus niloticus Cuvier, 1829

英文名称gymnarchid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舌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eoglossomorpha

中文目名长颌鱼目

拉丁目名Mormyriformes

中文科名裸臀鱼科

拉丁科名Gymnarchidae

中文属名裸臀鱼属

拉丁属名Gymnarch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在热带非洲和尼罗河的淡水鱼类。

形态特征
体延长,背鳍颇长,鳍条183-230,用以辅助运动。臀鳍、尾鳍和腹鳍均缺如,副蝶骨和舌上无齿;鳃盖条4;椎骨114-120,长可达1.5米。

生活习性
淡水生。

繁殖习性
产卵前用植物筑成漂浮的鱼巢,在其中产下在粒鱼卵习性。仔鱼有极大的卵黄囊和外鳃。

相关推荐

裸盖鱼


中文名称裸盖鱼

拉丁名称Anoplopoma fimbria (Pallas)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鲉形目

拉丁目名Scorpaeniformes

中文亚目名六线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Hexagrammoidei

中文科名裸盖鱼科

拉丁科名Anoplopomatidae

中文属名裸盖鱼属

拉丁属名Anoplopom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日本、白令海至南加利福尼亚,我国不产。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头中大,头上无棘和棱,眼小或中大,上侧位,口中大,前位,每侧有2个发达的鼻孔,鳃膜与峡部相连,侧线一条,背鳍2个,臀鳍Ⅲ-11-19,腹鳍Ⅰ-5。两个背鳍分离,ⅩⅦ-ⅩⅫ,16-20;臀鳍Ⅲ-15-19,胸鳍16;侧线鳞190-195,鳃耙62-65。体延长,第二背鳍与臀鳍同形、相对。

生活习性
海(洋)生。

宽臀鳗潜鱼


中文名称宽臀鳗潜鱼

拉丁名称Encheliophis sagamianus (Tanaka)

英文名称Messmate pearlfis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鳕形目

拉丁目名Gadiformes

中文亚目名长尾鳕亚目

拉丁亚目名Macrouroidei

中文科名潜鱼科

拉丁科名Carapidae

中文属名鳗潜鱼属

拉丁属名Encheliophi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南海、东海。

形态特征
颌齿及腭齿呈单行或双行,无犬齿,颌齿的前端无缺口,上颌骨边缘为头侧皮肤所盖。肛门位置在胸鳍基底下方,胸鳍有或无,鳔前方无小骨。犁齿稍大于腭齿胸鳍短,后端尖,背鳍起点稍后于头部,其距离为头长的1/2,肛门在胸鳍起点后方,侧线明显。

生活习性
海(洋)生。

日本裸蜥鱼


[学名]: Lestrolepis japonica
[资源名称]: 日本裸蜥鱼
[别名]: 日本前鳍蜥鱼、日本光鳞鱼
 
[形态特征]:
 
背鳍9;臀鳍37~39,胸鳍11;腹鳍9;尾鳍9~10+1+19+1+9~10。侧线鳞66~67。 体长为体高10.9~11倍,为头长4.9~5.1倍。头长为吻长1.8~1.9倍,为上颌长2.1倍,为眼径5.6~6.4倍,为眼间隔7.8~8.6倍。 体低而延长,颇侧扁。自峡部至臀鳍前腹部正中具1明显皮褶。头狭长,侧扁。吻长而尖。眼中大,侧位。眼间隔平,有纵嵴,其宽小于眼径。两鼻孔紧接,仅以1鼻膜相隔,位于上颌骨后端前上方,前鼻孔小,后鼻孔稍大。口大,前位,上颌边缘由前倾骨组成,上颌骨后端达鼻孔与眼之间下方,下颌正中上翘,口闭时包在上颌内,牙发达,前颌骨正中无牙,前端两侧各具3(少数2~4)可倒伏小尖牙,后方1个较大,其后边缘密具1行后弯的固定小牙;下颌有8~9可倒伏大犬牙,其外侧各附1固定小尖牙。犁骨无牙。腭骨前半部具4~5可倒伏大犬牙,外侧各附1固定小尖牙,后半部有固定牙5~7。舌上有2行平行小牙。咽鳃骨牙丛卵圆形,约有20~25可倒伏犬牙,呈不规则4纵行排列。鳃孔大。鳃盖膜与峡部不连。假鳃发达。鳃耙短小,每一鳍耙有3~5小齿头(少数1~2),形成1列鳃齿。鳃盖条骨8。 除侧线外均裸露无鳞。侧线鳞特化,埋于皮下,每一侧线鳞的上下缘各具4~5小孔,中央1小孔。侧线不完全,止于臀鳍中部上方。 背鳍1个,颇小,位于体后半部,起点稍前于腹鳍和臀鳍之中点,头长为背鳍至腹鳍间距的2.2~2.5倍。脂鳍在臀鳍后部基底上方。臀鳍位于体后部,基底长。胸鳍小,侧位。腹鳍小于胸鳍,位于体中央后方。尾鳍分叉,尾鳍前副鳍条多。尾柄短小。肛门位于腹鳍内侧鳍条端部之间。 体淡褐色。背正中散有微细小黑点。眼正前方有1小黑点。两颌、吻前方、眼上缘、枕区深褐色。腹部皮褶两侧各有1列较大黑色素细胞。臀鳍及腹鳍基部有小黑点。尾鳍暗色。鳃腔深褐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地区]:中国东海  
[气候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    
[地理分布]:分布于中国(东海),日本;水深240~732米。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中、底层深海鱼类。游泳速度快。由捕获记录推估,幼鱼生活于10-200公尺深的于域,而成鱼约在240-730公尺间。

长裸晰鱼


中文名称长裸晰鱼

拉丁名称Lestidium prolixum Harry

英文名称Y-patched barracudina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灯笼鱼目

拉丁目名Myctophiformes

中文科名裸狗母鱼科

拉丁科名Paralepidae

中文属名裸晰鱼属

拉丁属名Lestidium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中国、日本,我国产于东海。

形态特征
体延长,头中大,口较大,眼前方无小黑点,鼻孔位于上颌骨后端前方或上方,辅上颌骨短片状。前颌骨齿小,下颌齿2行,其中1行尖长,可倒伏。腭骨齿前方2行与下颌齿同形,后方1行具6-9个固定齿。除侧线外,头体无鳞,背鳍9-11,臀鳍26-33,胸鳍小,11-13,腹鳍位于背鳍前方或下方。头和腹鳍之间的腹中线上具1行纵行发光器,脊椎骨75-91。体淡黄色,背缘自头至尾柄有1淡褐色纵带。

生活习性
海(水)生。

裸杜父鱼


中文名称裸杜父鱼

拉丁名称Gymnocanthus herzensteini Jordan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鲉形目

拉丁目名Scorpaeniformes

中文亚目名杜父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Cottoidei

中文科名杜父鱼科

拉丁科名Cottidae

中文属名裸杜父鱼属

拉丁属名Gymnocanth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中国、日本,我国产于黄海。

形态特征
头部背面覆有许多粗糙的骨板,犁骨和腭骨无齿。前鳃盖骨4棘,最上棘较长大并有一些向上的小棘。鳃盖膜联合并形成一褶,不与峡部相连。腹鳍I-3。背鳍Ⅹ-Ⅺ,16-17,臀鳍18-19,胸鳍18-21,有孔侧线鳞43-48,眼间隔宽平,有一些骨板在背中线上,无眶上皮瓣,尾鳍后缘稍凹入。

生活习性
海(洋)生。

平鳍裸吻鱼


中文名称 平鳍裸吻鱼
拉丁名称 Psilorhynchus homlaloptera Hora et Mukerji
英文名称 Naked-snout carp
地方名称 扁吻鱼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裸吻鱼科
拉丁科名 Psilorhynchidae
中文属名 裸吻鱼属
拉丁属名 Psilorhynchus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体长,粗壮,背缘弧形,腹面平。头低平,吻端扁薄。口小,下位,横宽。吻皮发达,两侧有深沟斜向口角。吻腹面和颏部具小乳突。上颌细狭,下颌具锐缘。无须。眼稍小,眼间隆起。鳞大,侧线鳞43~46。背鳍刺弱,光滑;偶鳍平展,胸鳍宽大,具8~9根不分支鳍条;尾柄细,尾鳍叉菁。体背褐色,沿侧线具7~10块深色斑,腹部色浅。
生活习性 本种为一群小型的鲤形目鱼类。在雅鲁藏布江只生活于海拔1000m以下的小支流中。常喜栖息在溪涧湍流或小河砾石间隙活动。为杂食性鱼类,以藻类和水生无脊椎动物等为主要食物。产卵期在7~8月间,卵较小,乳黄色

裸腹重唇鱼


中文名称 裸腹重唇鱼
拉丁名称 Diptychus kaznakovi (Nikolsky) [Ptychobarbus kaznakovi]
地方名称 花鱼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重唇鱼属
拉丁属名 Diptychus Steindachner,1866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2~3,8;臀鳍条2,5;胸鳍条1,17~19;腹鳍条1,8;侧线鳞98[(33~34)/(19~27~V)]117。下咽齿2行,34~~43,鳃耙外侧14~18,内侧20~24。体长为体高的5.1~6.3倍,为头长的3.6~4.2倍,为尾柄长的4.3~6.7倍。头长为头高的1.6~2.1倍,为头宽的1.8~2.5倍,为吻长的2.7~3.2倍,为眼间距的2.9一3.8倍,为眼径的4.5~7.1倍,为.口宽的4.3~5.6倍,为须长的2.1~3.1倍,为背鳍软刺长的1,2~1.7倍。口宽为口长的1.3~1.6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7~3.2倍。体长形,略呈圆筒状;头锥形,吻突出。口下位,马蹄形;下颌前缘无锐利的角质;唇很发达,左右下唇叶的前%部分互相连接,未连接部分各自向内翻卷,下唇表面光滑或具有皱纹,无中间叶;唇后沟连续;口角有长须1对,其末端到达或延伸超过前鳃盖骨。身体上部被覆细小密致的鳞片、侧线下第10,19列鳞片以下开始逐渐退化,隐埋于皮肤中,整个胸腹部裸露无鳞;侧线鳞约大于其上、下方的鳞片2倍。背鳍最后一根不分枝鳍条为软刺,无锯齿;背鳍起点至吻端稍小于至尾鳍基部的距离。腹鳍基部起点与背鳍第4或第5分枝鳍条相对。下咽骨狭窄,长度为宽度的4.4~4.8倍,下咽齿细圆,顶端尖,呈钩状。鳔2室,后室长度为前室的2.1~2.6倍。肠管短,在大个体中约为体长的1.5倍,在小个体中约等于体长。腹腔膜黑色。体背部暗灰色或灰褐色,较均匀地布有小形不规则的斑点;腹部灰白色,无斑点;在头的上部、背鳍、胸鳍和尾鳍上有多数斑点。

生活习性 一种适应于大江河干支流流水生活的鱼类,有时也栖息在附属水体。具有春季上溯,秋季下游的生活习性。生长速度甚慢,性成熟年龄较迟。体中等大,为产区重要经济鱼类。

黄河裸裂尻鱼


[学名]: Schizopygopsis pylzovi Kessler
[资源名称]: 黄河裸裂尻鱼
[别名]: 小嘴湟鱼
 
[形态特征]:
  背鳍4,8;臀鳍3,5;胸鳍1,15~19;腹鳍1,8~9。鳃耙12~23,脊椎骨数51枚。体长为背吻距的1.8~2.4倍,为体高的4.1~6.8倍,为尾柄长的5.4~7.1倍,为头长的3.5~5.8倍。头长为头高的1.2~1.7倍,为头宽的1.4~2.2倍,为眼径的3.3~7.4倍,为吻长的2.5~4.0倍,为口宽的2.6~4.4倍,为背鳍最后部分支鳍条的1.1~1.8倍。口宽为口长的1.3~3.1倍。眼间距为眼径的1.1~2.9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9~2.8倍。体延长,稍侧扁,吻钝圆。眼侧上位,位于鼻孔后方。口下位,大而横裂,幼鱼弧形;下颌具锐利角质前缘。唇细狭,无须。背鳍起点位于体中点稍前,至吻端较至尾鳍基部为近;背鳍最后不分支鳍条强而硬,其下3/4至2/3部分后缘两侧有深刻锯齿,其顶部1/4为无锯齿的软条。腹鳍起点与背鳍第2分支鳍条相对,末端远离肛门。肛门紧靠臀鳍。臀鳍末端接近或达尾鳍痕迹鳍条。尾鳍叉形。身体几乎完全裸露,除臀鳞外,仅肩带部分2~4行不规则鳞片;臀鳞伸达腹鳍基部。侧线完全。下咽齿弧形,2行,3、4/4、3。咽齿齿冠钩曲,咀嚼面下凹,鳔两室,后室为前室长的2.5~2.6倍。肠盘曲,长而粗,为体长的4.4~4.7倍。腹膜黑色。背部黄褐色,侧部较浅,腹部银白色。体侧常伴有云状斑块。个别的头部和背、尾鳍有少数小黑点。
 
[原产国家]:  [原产省份]:  [原产地区]:黄河上游  
[气候带]:温带  [生命周期]: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栖息于高原地区,常分布在海拔2000~4500m的区域内。喜清澈冷水,为植食性鱼类,常以下颌发达的角质边缘在沙粒表面或泥底刮取着生藻类和植物碎屑,兼食部分水生维管束植物叶片和水生昆虫。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05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真[鱼岁]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