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鮣

中文名称白鮣

拉丁名称Remorina albescens (Temminck et Schlegel)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鰕虎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Gobioidei

中文科名鮣科

拉丁科名Echeneidae

中文属名白鮣属

拉丁属名Remorin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全世界各温带和热带海域,我国沿海均有产。

形态特征
体较粗短,前方稍平扁,向后渐侧扁,尾部甚短于吻端至肛门之距,尾柄侧扁,背鳍吸盘较短,其后缘未超过胸鳍末端,横软骨板10-14对,第2背鳍17-22鳍条,臀鳍16-26鳍条,尾鳍截形,椎骨12+15。

生活习性
喜吸附在前口蝠鲼等大型鱼类的口附近,口腔和鳃腔内。

温带和热带海域海水/咸水生。

相关知识

短鮣


中文名称短鮣

拉丁名称Remora remora (Linnaeus)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鰕虎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Gobioidei

中文科名鮣科

拉丁科名Echeneidae

中文属名短鮣属

拉丁属名Remor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各大洋的暖热海域中,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较粗短,前端稍平扁,向后渐侧扁,尾部短于吻端至肛门之距,尾柄侧扁,背鳍吸盘较短,其后缘未超过胸鳍末端,横软骨板14-20对。第2背鳍22-34鳍条,臀鳍22-30鳍条。尾鳍凹形或截形,椎骨12+15。

生活习性
时常吸附在大鱼身上,喜吸附在鲨鱼身上和鳃腔内。

暖热海域海(洋)生。

大盘鮣


中文名称大盘鮣

拉丁名称Rhombochirus osteochir (Cuvier)

异名Remora osteochir (Cuvier, 1829)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鰕虎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Gobioidei

中文科名鮣科

拉丁科名Echeneidae

中文属名大盘鮣属

拉丁属名Rhombochir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我国南海。

形态特征
体较延长,前部稍平扁,向后渐成圆筒状,尾部短于吻端至肛门之距,尾柄细而侧扁,头背部吸盘大,后缘远超过胸鳍末端,横软骨板16-20对,第2背鳍20-27鳍条,臀鳍20-26鳍条,尾鳍截形。椎骨12+15。

生活习性
喜吸附在箭鱼、旗鱼、枪鱼、刺鲅身上。

海(洋)生。

白鲳


[学名]: Ephippus orbis(Bloch)
[资源名称]: 白鲳
[外文名]: Spade fish
[别名]: 燕子鲳、瓜核、铜盘、鲳仔
 
[形态特征]:
 
体侧扁而高,近圆形。吻短。口小,前位。两颌牙尖锐,呈刷毛状的宽带。背鳍第一与第二鳍棘短小,第三至第五鳍棘延长。胸鳍短。腹鳍第一鳍条长。背鳍鳍条部和臀鳍基底被细鳞。背侧灰白色,腹部白色。背鳍2个,分离,其中第一背鳍的1~2鳍棘短小,第3~5鳍棘突出延长且粗壮坚硬;胸鳍短;腹鳍第1鳍条长;尾柄短,尾鳍稍呈双凹形。体青褐色,腹部浅白色;体侧具6条黑褐色橫带;鳞片緣具黑纹。各鳍浅褐色。
 
[原产地区]:印度-西太平洋区,西自东非  
[气候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西自东非洲,东至菲律宾,北起日本南部,南迄澳洲北部。我国只产于南海。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暖水性小型鱼类,体长一般70~150毫米。喜栖息于近海岩石或珊瑚礁间。为广东沿海一带习见种。

浦东白猪


浦东白猪(PudongWhitepig)因主产于上海市浦东地区而得名。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浦东白猪原产于上海市浦东新区的川沙镇和祝桥镇、六灶镇等地,其中祝桥镇的吴家庙、马家宅、火义堰和行前桥一带为中心产区。除浦东新区外,奉贤区沿海一带也有饲养。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上海浦东、奉贤一带地处北纬30o08~31o23、东经120o27~121o6,东南沿海,东濒东海、南依杭州湾,为长江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全境无山,海拔2~3m。年平均气温16.3℃,最高气温37.2℃,最低气温-5.1℃;无霜期224天。年降水量956mm(117天),相对湿度82%;5~9月是汛期,占全年降水量的57.8%。年平均日照时数2070h。平均风力3.4级,东南风多。自西北向东南,土质分别为潮泥土、黄泥土、半黄泥土、沙土、滨海盐土。主要农作物有水稻、油菜、棉花等。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浦东白猪饲养历史至少在百年以上,因产区土地瘠薄,农作物产量很低,农民生活贫困,为增加经济效益,当地农民多利用丰富的海滩资源饲养猪、鸡,并利用畜禽粪肥改良海滩土壤,提高农作物产量。历史上由于白猪收购价格比黑猪高,农民多选择饲养白猪。据《川沙县志》记载:浦东白猪皮厚而松,有养至200余斤者。经过长期选育,白色猪群体日益扩大,逐步形成了现在的浦东白猪。

(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浦东白猪主要由上海市汇浦浦东白猪繁育有限公司饲养,2006年保种群有成年公猪11头、后备公猪3头,成年母猪80头、后备母猪16头。据浦东新区农业委员会统计资料,1982年浦东新区区级饲养场饲养浦东白猪公猪13头,母猪228头;乡镇级畜牧场饲养浦东白猪公猪26头,母猪1000头;全县饲养浦东白猪母猪7735头。后因瘦肉型猪引进及推广的影响,浦东白猪的数量逐渐减少。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历史上浦东白猪曾有三种类型,即短头型、长头型、中间型。因中间型在生产中便于管理,行动比较灵活,繁殖性能比较高,是目前保存的主要类型。

浦东白猪头粗大,额面多皱纹,皱纹弯曲形似寿字,耳大下垂,鬃毛粗硬,公猪有獠牙。背线平直,腹大略下垂,臀部倾斜,尾根粗大、尾尖细小。皮厚而粗松,多皱褶。四肢粗壮,后肢外弯、也有内曲的。全身被毛白色,乳头形似红枣,平均8对。

2.体重和体尺2006年9月在原上海市南汇区种畜场(2010年底改称为上海浦汇浦东白猪繁育有限公司)测量了浦东白猪成年公猪(24月龄以上)和成年母猪(三胎或以上,怀孕2个月左右)的体重和体尺,与1980年原南汇县良种繁殖场测量数据,对比(表1),成年公猪的体重和体尺有下降的趋势。

(二)生产性能

1.繁殖性能在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下,浦东白猪公猪2月龄时开始有爬跨现象,6月龄体重达75kg时可以开始配种;母猪于4月龄时达性成熟,发情周期20~21天,发情持续期2~4天,发情征状明显。养猪户一般在母猪6月龄、体重超过60kg时开始初配,种猪场则多在母猪7月龄、体重70~75kg时开始初配。母猪妊娠期112~114天,多在仔猪断奶后的7~10天内发情,也有在40天左右的哺乳期内发情的。据南汇良种繁殖场1980年统计,浦东白猪的繁殖性能见表2,少数经产母猪有产仔数达34头的记录。

2006年9月在上海市南汇区种畜场对9头公猪、20头母猪进行了观测,平均为4.25胎次时,母猪发情周期20.7天,妊娠期114.1天,窝产仔数13.0头,窝产活仔数11.5头,初生窝重11.52kg,仔猪初生个体重10509,仔猪40日龄断奶个体重7.74kg,断奶仔猪成活数10.3头,仔猪成活率79%。

2.育肥性能据1982年南汇测定站对浦东白猪育肥性能的测定,浦东白猪始重24kg,经150天育肥体重达93.8kg,日增重465g,料重比4.08;屠宰率61.3%,板油重1kg,后腿重占胴体重的28.8%,眼肌面积24cm2。

据2006年12月上海市种猪测定中心对4头浦东白猪育肥性能的测定,育肥猪始重25.6kg,饲养期109天,末重85.65kg,日增重550.9g,料重比3.33;对其中3头育肥猪进行了屠宰性能测定,宰前活重92.9kg,胴体重62.4kg,屠宰率69.7%,瘦肉率43.8%,皮厚5.6mm,背膘厚41mm,眼肌面积19.35cm2。与1982年数据比较日增重提高较多。

四、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采用保种场保护。20世纪60年代上海市南汇县建立了良种繁殖场,80年代建立了种畜场。2003年由上海市南汇种畜场建立了保种群,2008年该场列入国家级保种场,2010年该场更名为上海浦东白猪繁育中心。浦东白猪2006年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南汇种畜场即开始了大白猪长白猪浦东白猪三元杂交和杜洛克猪大白猪长白猪浦东白猪四元杂交商品猪(也有进行大白猪长东白猪浦东白猪三元杂交的)的开发生产。据对332头大长浦杂种母猪经产资料的统计,平均窝产仔数12.31头、窝产活仔数11.70头、断奶仔猪数10.27头。

2004年10月以南汇区种畜场等养猪企业为龙头,联合6个商品猪企业,组建了上海绿茂浦东白猪生产合作社有限公司,主要进行浦东白猪的生产开发。

五、品种评价

浦东白猪的优点是毛色全白、繁殖力高、耐粗饲、适应性强、肉质风味较佳,缺点是生长速度较慢、饲料转化效率低。今后应通过保护和选育保持浦东白猪的优点,克服其缺点,同时加强开发利用,可作为母本与引进猪种杂交生产三元或者四元杂种商品猪,以适应市场需求,提高经济效益。

白洗猪


白洗猪(Baixipig)又称苗寨猪,因主产于贵州省施秉县杨柳塘镇白洗村而得名。是贵州东部的一个地方猪种,可分为白洗猪、谷陇猪、金盆猪、平庄猪、坪地猪、小河山猪六个类群。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白洗猪中心产区位于贵州省施秉县杨柳塘镇白洗村、翁西及黄平县谷陇等地,也分布于雷山、凯里、台江等县。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产区位于北纬26o48~27o19、东经107o53~108o23,以清水江为界,分南北两种地理类型。北部多低中山,间有大量河谷盆地;南部为深切割侵蚀山区,坡多而陡;海拔500~1100m。年平均气温15.2℃,最高气温37.3℃,最低气温-2℃;无霜期295天(3~11月)。年降水量1060~1200mm,雨季在4-10月,相对湿度78%~80%。年平均日照时数1196h。有舞阳河、清水江水系,水资源较丰富。农作物以水稻为主,并盛产玉米、番薯、马铃薯、油菜、花生等。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产区为苗族聚居地,在长期养猪过程中群众积累了一定的种猪选择经验。农谚日:一买头大门心旋,二买腰长脚杆粗,三买斑鸠鸡子眼,四买稀毛薄皮猪。对后备小猪的要求是尾巴细,耳朵薄,狮子头,羊子脚。同时还特别喜爱被毛全黑的猪。因产地十分偏僻,与外界交往较少,在一个相对闭锁的生产环境中,逐步形成耐粗饲、生长较慢、早熟易肥的白洗猪。

(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2006年贵州施秉县农业局品种改良站调查,截至2005年底白洗猪存栏5.65万头。

据《贵州省地方猪种资源调查报告》记载,1977年存栏白洗猪32万头。以后逐年下降,1995年白洗猪存栏9.43万头。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形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白洗猪头中等大小,面部微凹,额部有不规则较深皱纹;嘴筒粗,有2~3道箍;耳中等大小,下垂,耳后边缘皱褶形似荷叶状。背腰平直,但经产母猪多微凹,腹大下垂,臀部微倾斜,乳头一般6对,发育良好,排列匀称。体型中等、紧凑。大腿多皱褶,系部较软,多卧系。被毛稀疏,全身黑色,皮肤微红,极少数个体于肢端、尾尖、额部着生白毛(不完全六白)。

2.体重和体尺根据2006年施秉县畜牧局考察,白洗猪体重和体尺见表1。与《贵州省地方猪种资源调查报告》记载的1977年数据比较,母猪体重略低。

(二)生产性能

1.繁殖性能据1977贵州省猪种资源考察,白洗猪性成熟早,小公猪约66日龄可产生精子,农户猪5~6月龄初配。利用年限公猪4~8年,母猪9~10年。据《贵州省地方猪种资源调查报告》记载,母猪平均窝产仔数头胎(14窝)3.86头,二胎(97窝)窝产仔数6.03头,3~12胎(222窝)窝产仔数7.47头。

根据2006年调查,白洗猪繁殖性能见表2。表2白洗猪母猪繁殖性能

2.育肥性能据《贵州省畜禽品种志》和《贵州省地方猪种资源调查报告》记载,1977年考察时,白洗猪在农村多采用吊架子方式育肥,育肥时间较长,12月龄育肥猪体重70.83kg,日增重253g。

据《贵州省畜禽品种志》记载,贵州省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曾采用一贯育肥方式,对白洗猪进行育肥性能测定,从体重8.6kg开始,育肥饲养至8月龄,体重达78.1kg,日增重444.6g,每千克增重需消耗混合精料3.91kg、青料1.59kg,折合成可消化能57.07MJ,可消化粗蛋白516.66g。

2006年11月贵州大学等在施秉县对20头白洗猪进行了屠宰性能测定,结果见表3。与1977年贵州省猪种资源普查测得的数据比较,由于宰前活重不一,有所差异。

四、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尚未建立白洗猪保护区和保种场,未进行系统选育,处于农户自繁自养状态。

五、品种评价

白洗猪是产区人民的当家地方品种,具有适应性强,早熟易肥,花板油多,肉质优良,母性好等特点。但其体格小、生长缓慢、胴体瘦肉率低。今后应加强本品种选育,适当进行杂交利用。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05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