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鮟鱇

[学名]: Lophiomus setigerus
[资源名称]: 黑鮟鱇
[外文名]: Blackmouth goosefish、Angler(fish)、fishing frog、angler
 
[形态特征]:
  背鳍V,8~9,臀鳍6~7,胸鳍22,腹鳍5,尾鳍6。 体长为头宽1.7~2.3倍,为头长1.9~2.0倍。头长为吻长3.2~3.8倍,为眼径9.6~10.3倍。 体平扁,柔软。头大,圆盘状,宽阔,平扁,躯干部粗短,圆锥形。吻宽阔,平扁,不甚隆起,前侧方各具2个或4个小骨棘。眼较小,上位。眼间隔宽而凹入。眶上部及眶后部具骨棘。嗅囊有短柄,突出于吻端,具初级嗅板8片。鼻孔每侧2个,位于柄端嗅囊的前,后方,口大,宽阔,前上位。下颌突出,长于上颌。两颌具尖牙3行以上,牙可向内倒伏,上颌牙较短,下颌内行牙最大,向外各行牙渐小,排列不规则。鳃孔大,位于胸鳍基部的腹面。鳃3个,完整。假鳃存在。鳃丝发达;无鳃耙。鳃弓内侧光滑。肛门小,位于体部较后体光滑无鳞。头部周缘、体侧及体背方具发达分支状皮质突起或细小皮质突起。肩部每侧各具一突出大棘,其上具2~7小棘。 背鳍2个,第一背鳍各鳍棘分离,第一鳍棘位于吻端,尖端具一皮穗状吻触手,其余鳍棘依次向后渐短,第五鳍棘埋于皮下,不明显,第二背鳍位于尾部,起点在肛门稍前上方。臀鳍起点在第二背鳍第四至第六鳍条的下方。胸鳍发达,具一埋于皮下的长假臂。腹鳍喉位,较小。尾鳍截形。 体背方黑褐色,腹面浅色,口底内的前方具黑褐色斑纹。臀鳍白色。
 
[原产国家]:黑鮟鱇  [原产省份]:  [原产地区]:中国东海  
[气候带]:热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分布于印度洋非洲东岸,东至菲律宾,北至日本。我国产于南海、台湾海峡、东海。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生活于近海底层,栖息于水深40-50米处,常在海底匍匐,行动迟缓。

相关阅读

褐拟鮟鱇


[学名]: Lophiodes infrabrunneus
[资源名称]: 褐拟鮟鱇
 
[形态特征]:
 
背鳍Ⅲ,8;臀鳍6;胸鳍16;腹鳍I-5;尾鳍9。 体长为头长2.9倍,为背鳍第一棘长6.9倍,为第二棘长8.8倍,为第三棘长10.3倍。头长为头宽2倍,为头高1.3倍,为内蝶耳骨棘间距2.4倍,为后额骨棘间距3.6倍,为吻长1.9倍,为吻宽2.8倍,为翼耳骨棘与蝶耳骨棘间距4.4倍,为下方骨棘与前腭骨棘间距1.9倍,为鳃盖骨棘与下鳃盖骨棘间距2.2倍,为眼径5.7倍,为眼间隔5.7倍。 体平扁,头大呈圆盘状,躯干部短粗,呈圆锥形,尾部渐细,后端稍侧扁。腭骨棘、额骨棘、内蝶耳骨棘较发达,其余棘较钝;肩棘2叉形,上叉较短,均为表皮所盖。吻宽扁,吻长大于吻宽。眼中大,不游离,背侧位。眼间隔深凹,呈U字形,其宽约与眼窝相等。鼻囊位于腭骨棘内侧,呈管状前鼻孔开口于鼻管中部前方,后鼻孔开口于鼻管上方。口大,口裂后端几伸达眼前缘下方。下颌突出,长于上颌。牙尖,可内倾,大小不等,前颌骨具2行牙,不弯曲,外行13~14牙,较小,内行7~8牙,较大,下颌具2行牙,内行较大;犁骨每侧2牙;腭骨每侧1行4~5牙。鳃孔宽大,部分位于胸鳍基外侧的前方和上方,部分位于胸鳍基内侧的下方和后方。鳃3个,无鳃耙,鳃丝发达。具假鳃。肛门位于体部较后方。 体光滑无鳞。体背和体侧少皮瓣,头侧和下颌腹面边缘有不发达皮瓣。皮肤很薄,易破裂。 背鳍2个,第一背鳍具3分离鳍棘,棘竿均无皮须,第一、第二鳍棘靠近,位于吻端,第一棘光滑,棘端部具一小旗状狭长皮瓣,平卧时不伸达第三背鳍起点,第三棘颇短小,远不伸达第二背鳍起点。第二背鳍位于尾部,起点在肛门稍前上方。臀鳍始于第二背鳍第五至第六鳍条基部下方。胸鳍发达,鳍条不分支,假臂很长。腹鳍喉位,较小,分离。尾鳍较长,大部分被以皮膜,后缘几呈截形。 头、体黄褐色,腹面浅褐色。各鳍黑色。腹膜黑色。
 
 
[原产国家]:中国[原产地区]:中国东海  
[气候带]:热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分布于西太平洋:菲律宾棉兰老至东海冲绳海槽,水深494~1560米。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深海底层鱼类,是栖息地最深的鮟鱇鱼种

断拟鮟鱇


中文名称断拟鮟鱇

拉丁名称Lophiodes mutilus (Alcock, 1894)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鮟鱇目

拉丁目名Lophiiformes

中文亚目名鮟鱇亚目

拉丁亚目名Lophioidei

中文科名鮟鱇科

拉丁科名Lophiidae

中文属名拟鮟鱇属

拉丁属名Lophiode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广泛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300-500米深海中,我国分布于南海和东海。

形态特征
头和身体中等平扁,有许多皮质突起,躯干部较短,约为体长的55.5%-66.7%。胸鳍狭长,外端圆形,有13-22不分支鳍条,眼大,嗅觉器官雌雄异形,雄的十分发达,吻触手形状不一,为一皮瓣或呈球形。额骨嵴光滑。鳃孔明显位于胸鳍基底前方,关节骨有2棘,分别伸向下颌联合的前、后方。蝶耳骨有1棘,背鳍鳍棘部有3游离鳍棘。后方有1-3鳍棘,有8鳍条,臀鳍6鳍条,方骨有1棘,下鳃盖骨有1棘,间鳃盖骨有1-2棘。脊椎骨19。背鳍鳍鳍棘5,鳍条5,第三背鳍棘很长,约为体长的28.5%-64%,后压可达背鳍鳍条部,背鳍棘部后部有鳍棘,有额骨内棘,吻触手上有色素,末端深色,鳍棘色浅,胸鳍鳍条15-18,体背面浅或深褐色,腹面浅褐色。

生活习性
海(洋)生。

黄鮟鱇


[学名]: lophius litulon
[资源名称]: 黄鮟鱇
[外文名]: Japanese angler、Yellow goosefish、fishing-frog
 
[形态特征]:
  体长为体高的8倍;头长的2.8倍。头长为吻长的2倍;尾柄的5倍,眼径的5倍。眼间隔3倍;背鳍最长鳍棘2.2倍;背鳍最长鳍条2.2倍;臀鳍最长鳍条2.5倍;胸鳍长2.6倍;腹鳍长3.2倍,尾鳍长1.6倍。 头特别大而平扁,口宽大,口内有黑白斑纹,下颌有可倒伏的尖牙1~2行。体柔软、无鳞,背面褐色,腹面灰白色。头及全身边缘有许多皮质突起。背鳍前部有6根相互分离的鳍棘,第一棘位于吻背面且顶端有皮质穗;胸鳍宽大在身体两侧成臂状;臀鳍有8~11根鳍条。各鳍均为深褐色。 体前端平扁,呈圆盘形,向后细尖,呈柱形。头大。吻宽阔,亦平扁,而背面无大凹窝。眼位于头上方,稍小,距吻端较距鳃孔为近。眼间隔很宽,稍凹。鼻孔凸出,位于眼前部。口很宽大。下颌较长。上下颌、犁骨及舌上均有尖形牙齿,下颌内行牙及上颌前端少数牙齿特别强大。鳃孔宽大,远位胸鳍的下缘及后方。头背侧沿、眼上沿、眼后、头顶、吻前端的两侧、口角后方及鳃盖部、都有少数骨暨质棘突。椎骨29个。 体无鳞,但头体上方、两侧及下颌边缘均有很多大小不等的皮质突起。有侧线,侧线前方侧高位。第一背鳍具6棘,前3棘各为独立指状,顶端内肉质饵,第二鳍棘最长,前2棘位吻的背侧,第三鳍棘位前背的背侧,后方3棘均短,且由鳍膜相连。第二背鳍与臀鳍均位于尾部,臀鳍较后。胸鳍很宽,尖圆形,侧位,有1长的假臀骨与2个辐鳍骨,在鳍基形成臀状。腹鳍小,喉位,稍后于眼,尾鳍截形。 体色上方为紫褐色,有很多极小形白点。鳍均黑色,体下污白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  [原产地区]:黄海  
[气候带]:暖温带,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中国产于东海北部以及黄海。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为近海底层食肉性习见鱼类,常栖伏水底,以背鳍棘上端肉诱捕小鱼为食。渔汛期从11月至翌年4月。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04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中华鲟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