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鲫碘泡虫病

疾病名称银鲫碘泡虫病

为害对象 东北银鲫和异育银鲫
疾病概述
此病发生于东北银鲫和异育银鲫上,江苏、浙江、湖北流行较普遍,发病率为20%-40%,可以引起死亡,主要损失是病鱼失去商品价值。

病原 病原是鲫碘泡虫(Myxobolus carassii)和库班碘泡虫(M.kubanicum)。前者呈椭圆形,两极囊茄形,大小相等,其长度略小于孢子1/2的长度;后者倒卵形或近似长方形,极囊较小,约占孢于长的1/3。无胞囊。

症状
病鱼瘦弱,由鲫碘泡虫引起的是在头后颈部处由1个瘤状隆起;由库班碘泡虫引起的则有1对瘤状隆起。病灶部位肿胀,有的肌肉溃烂,鳞片分布呈稀松状。

1.异育银鲫后背颈部瘤状隆起

1.东北银鲫后背颈部1对瘤状隆起(仿鱼病诊断与防治手册) 2.鲫碘泡虫孢子


发病规律 背颈部鳞下虫体发育程度随季节的不同而有差异。6-7月份,鱼体被病原侵袭,背颈部开始有营养体分散在肌束之间,8-9月份,营养体密集成团地存在于肌肉之间,到10月份逐渐形成孢子,11月大量孢子成堆出现。

相关阅读

草鱼饼形碘泡虫病


疾病名称饼形碘泡虫病

为害对象 草鱼和鲤鱼
疾病概述
是草鱼和鲤鱼育苗期间的一种寄生虫病,福建、广东、广西、湖北、四川等地均曾发生过严重流行的病例,死亡率可高达90%以上。

病原 病原是饼形碘泡虫(Myxobolus artus),主要寄生于草鱼的肠壁,也可寄生于鳃、肌肉、脑等其他器官,胞囊白色,圆形或椭圆形,孢子横椭圆形,纵轴小于横轴,2个大小相等的极囊呈八字排列。

症状
草鱼苗、种的症状主要表现在肠道,前肠增粗,肠壁糜烂呈白色,触之脆而易断,剖检可见有许多胞囊。病鱼大多体色发黑,腹部略见膨大,部分发病鱼池由于饼形碘泡虫侵袭脊椎和脑部,可出现弯体、旋转游泳等症状。鲤鱼苗、种因此虫寄生肌肉,外观鱼体凹凸不平,剥去鱼皮,可见肌肉内大量白色胞囊而致肌肉形成似结节分段。


发病规律
饼形碘泡虫在自然和养殖水体的草鱼中是常见种,故鱼苗培育和成鱼养殖池塘混用,容易发生此病。通常在鱼苗下塘后12-27天内,特别是15-20天内发病最普遍。一经感染,病程发展迅速,几天内即可大批死亡。5-7月为流行季节,8月份以后较少发现。

鱼类圆形碘泡虫病、小瓜虫病、卵涡鞭虫病的区别及防治


养殖规模的扩大、集约化程度的提高、饲料的大量投喂、环境污染加重等诸多因素,导致鱼病增多。很多鱼病症状极其相似,如圆形碘泡虫病、小瓜虫病和卵涡鞭虫病这三种病都是原虫病,患鱼都表现为反应迟钝、游动缓慢、食欲减退、鱼体消瘦和体表附着许多小白点等,若不能正确区别,轻者延误病情,重者导致药害事故。现将这三种病的区别和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供养殖者参考。
一、三病的区别方法
1.流行不同。圆形碘泡虫病流行时间长,发生面积广,无论是小水体还是大面积养殖都有发生,但发病高峰期为冬季与春季。小瓜虫病,水温15~25℃时多发,常流行于初冬、春末,在所有养殖地区都有流行,养殖鱼类都可能发病。卵涡鞭虫病流行于江西、广东、福建等地,尤其是浮游生物量少、放养量大、饲料营养不全面、遇上连续降雨、水温23℃的酸性水环境中易发,发病高峰期在5~6月。
2.危害不同。圆形碘泡虫病主要危害鲤鱼、鲫鱼,特别是1龄以上的鲫鱼尤为常见,一般不会引起患鱼大批死亡,但严重感染时鱼体表有数百个肉眼可见的大胞囊,外观极其丑陋,失去商品价值。小瓜虫病是一种危害很大的疾病,主要危害各种淡水鱼的鱼苗和鱼种,尤其在鱼种下池初期体质未恢复或管理不当时感染率极高,严重感染时会引起鱼大批死亡。卵涡鞭虫病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鲢鱼、鳙鱼和鲤鱼等淡水鱼的鱼苗和鱼种,病情严重时5龄以上的大鱼都会发病,如果环境条件适宜卵鞭虫生存,几天内可使鱼大批死亡。
3.寄生部位与症状不同。鱼类感染圆形碘泡虫后,不摄食或少摄食,鱼体消瘦,体表无黏液或有少量黏液,头部、鳍条、鳃弓和口腔周围等处有肉眼可见的大小不一的白色胞囊,白点之间有红色的斑点,寄生部位发炎、出血,使鱼失去商品价值。小瓜虫大量寄生时,会侵入鱼的皮肤、鳍条、鳃的表面组织,引起组织增生,使患鱼体色发黑、反应迟钝、游动异常,在鱼体表、鳍条、鳃瓣上会形成肉眼可见大小相近的圆形的白色小囊泡,跟菜籽大小一样,严重时在皮肤和鳍条上附着许多小白点,故又称为白点病,同时体表有大量黏液,表皮糜烂、脱落,甚至蛀鳍、瞎眼。感染卵涡鞭虫的鱼种,发病初期在水中拥挤成团,并有一段时间的急速游动,体表黏液增多,背鳍、尾鳍和背部先后出现白点;随着卵涡鞭虫的不断侵袭,白点慢慢地布满全身,以致白点连片重叠,像裹了一层米粉;后期患鱼游动无力,常常呆浮水面,不摄食或少摄食,鱼体抗病力下降,导致粉块脱落,发炎充血,并发水霉病致死。
4.病原不同。圆形碘泡虫病是一种圆形碘泡虫寄生在鱼体表而引发的鱼病,孢子近圆形,嗜碘泡明显。小瓜虫病是纤毛虫病的一种,由多子下瓜虫侵入鱼的皮肤和鳃所引起的一种鱼类侵袭性寄生虫病,小瓜虫成虫呈卵圆形或球形,全身布满短小而均匀的纤毛。卵涡鞭虫病是鞭毛虫病,由嗜酸性卵甲藻侵入鱼体引起的一种鱼类侵袭性寄生虫病(),成虫呈肾脏形,身上有鞭毛。
二、诊断方法
1.根据患病鱼体表白点形状、大小、颜色、所在部位等症状和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
2.与显微镜检查相结合进行诊断,在载玻片上滴1滴水,把病变部位的白点挑破放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根据肉眼观察到的虫体即能确诊。
三、防治方法
1.圆形碘泡虫病的防治。①严格执行检疫制度,不从疫区购买苗种和成鱼。②加强饲养管理,投喂营养全价的饲料,增强鱼体抵抗力。③发病鱼池,每立方米水体用90%的晶体敌百虫0.5~0.7克,溶解后全池遍洒,隔2天泼洒1次,连泼3次。④每100千克鱼用10千克槟榔加水煮沸后取汁拌饲投喂,每天1次,连喂3~5天;每100千克饲料中加晶体敌百虫100克,每天投喂1次,连喂5~7天。
2.小瓜虫病的防治。①合理密养,加强管理,增强鱼体抵抗力。②全池遍洒辣椒和生姜,每亩每米水深用辣椒粉533~800克和生姜100~1500克,一起加水煮沸30分钟后连渣带汁全池遍洒,每天泼1次,连用2~3次。③每100千克鱼用30~40克青蒿末拌饲投喂。
3.卵涡鞭虫病的防治。①加强饲养管理,定期使用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使鱼生活在较好的水环境中。②饲养期间定期泼洒生石灰,每亩每米水深每次用量为15~25千克,使池水呈弱碱性。
(作者联系地址:云南省江川县水产技术推广站邮编:652600)

银鲫


[学名]: Carassius auratus Gilbelio(Bloch)
[资源名称]: 银鲫
[外文名]: crucian
 
[形态特征]:
  背鳍条III~Ⅳ―16~19;臀鳍条III-5;胸鳍条I―16,腹鳍条I―8。鳃耙43~53。下咽齿1行,4―4,侧线鳞 。 体长为体高的1.9~2.7(2.4)倍,为头长的3.4~4.3(3.8)倍,为尾柄长的5.7~8.6(8.2)倍。为尾柄高的5.6~6.7(6.3)倍。头长为吻长的2.8~4.5(3.5)倍,为眼径的5.3~6.1(5.6)倍,为眼间距的2.2~2.6(2.4)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0.5~0.9(0.8)倍。 体侧扁,体高,腹部圆,头短小,吻钝,口端位,下唇厚。眼小,下咽齿第一枚成圆柱形,后3枚侧扁,齿冠有一道沟纹,鳃耙较多,细长。背鳍外缘平直,起点位于体长的中点,第三根硬刺后缘具锯齿,粗壮。腹鳍起点稍在背鳍起点之前,末端尖。臀鳍起点与背鳍后部第三至第五根分支鳍条相对。尾鳍分叉浅。 标二室,后室长为前室1.4~1.7倍。腹膜灰黑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黑龙江  [原产地区]:黑龙江流域各水系  
[气候带]:寒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黑龙江与绥芬河水系支流,广泛分布江河、湖泊、水库。黑龙江水系鲫属仅三倍体银鲫一种。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栖息静止或流水水域,喜居水草丛生水体。对各种水域环境适应能力很强。耗氧量较小。

普安银鲫指环虫病的症状、诊断与防治方法


普安银鲫(C.auratus),属鲤形目、鲤科、鳃亚科、鲫鱼属,俗称鲫鱼,是在贵州省普安县青山镇一带独特的高原自然环境条件下形成的一个鲫鱼地方种,1991年经上海市水产研究所鉴定为天然雌核发育鲫鱼,有A、B、C3个不同类型,它们在主要形态特征、生长速度上各不相同(A型比B型快44.8%~146.6%,较C型快558.6%;B型比C型快241.4%)。用营天然雌核发育的普安银鲫A型为母本、鲤鱼为父本繁育的子一代,肉质细嫩、营养丰富,生长快,杂食性,生活力强,群体产量高,制种简便,适宜于池塘、稻田、山塘、水库等水体中养殖。近年来,各地均在进行普安银鲫的池塘养殖,且有了较快发展,同时频频发生指环虫病,给生产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对普安银鲫指环虫病的诊断与防治就显得尤为重要。

指环虫(D.extensus)病是由指环虫寄生引起的疾病,危害多种淡水鱼类,尤其在鱼苗、鱼种阶段因患此病引起大批死亡,20~25℃是指环虫多数种类的最适繁殖温度,也是普安银鲫指环虫病高发的温度范围,指环虫病一旦暴发,普安银鲫鱼苗、鱼种死亡率可达70%~80%,最高达100%,鱼类的规格越小受害程度越严重。在生产实际中,由于指环虫病没有特殊症状,并认为普安银鲫的生命力强、适应性广,其病害防治工作往往被忽视,未注意到指环虫病的最大危害是其虫体寄生于鱼类的鳃上,致使鱼类的鳃组织受损后更容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感染,由此引起鱼类烂鳃病的暴发,如不及早防治,往往给养鱼户带来惨重的损失。

一、普安银鲫指环虫病发病原因

指环虫几乎在所有的养殖水体中均有分布,在正常饲养条件下,各种规格的普安银鲫均可感染,但对于在多年末清整的池塘进行高密度养殖更容易造成指环虫对鱼类的感染,同时池塘水体的水温变化、水体溶氧量低、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高以及继发感染等成为指环虫感染的重要诱因。

1.物理损伤因素完整的鳃组织和皮肤是鱼类保护自身免受寄生虫和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天然屏障,而损伤的鳃组织和皮肤则因天然屏障保护功能部分丧失而使鱼类易遭受感染。在生产实践中观察到,与体表完整性良好的健康普安银鲫相比,体表有损伤的普安银鲫更易受到指环虫感染。

2.温度因素当环境变化和水温上升至病原寄生虫的最适生长温度时,普安银鲫的鳃组织和皮肤有大量的指环虫感染;据ProstM.1963年的观察,指环虫卵的发育与水温有密切的关系,在水温22~26℃时,3天孵出,20℃时4.5天,18~19℃时需要5~6天,16~17℃时需要8~9天,3℃时不发育:从卵发育到第一次产卵,水温24~25℃时需9天,17~19℃时需18天。

3.环境因素某些环境因素如拥挤、某些不当操作、低溶氧量、高水温及水体富营养化等很容易导致指环虫病的发生。

4.继发感染因素当普安银鲫被指环虫感染时,鱼类处于疾病状态,因其自身抵抗力下降而大大提高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几率。例如普安银鲫的鳃组织寄生大量的指环虫,其鳃组织的完整性必然受到损伤,进而导致病原微生物感染而引起烂鳃病暴发,引起鱼类大批死亡。

二、分布与运动特性

1.种属与分布指环虫属单殖吸虫,在世界范围内的淡水水体中均有分布,其种类很多,我国日前已有300多种。

2.形态与运动特性指环虫的虫体扁平,体长为0.2~0.6毫米;前端有2对头器;4个黑色眼点,呈方形排列;口在眼点附近,下接食道、肌肉质的咽和二分支肠,肠末端相连;虫体后端为一后固着器。后固着器上有1对中央大钩、7对边缘小钩和1~2根连接片,如有2根连接片,则形状和大小都不相同;活体时每个大钩、小钩都会动,用以钩住鱼的鳃、皮肤、鳍,也可像蚂蟥般爬动。

三、流行病学

指环虫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主要以卵及幼虫传播,流行于春末夏初,适宜水温为20~25℃。各种规格的普安银鲫均可发生指环虫病,大量寄生的可使鱼苗、鱼种大批死亡,指环虫病流行3~5天后并导致病原微生物感染而引起暴发性烂鳃病,尤其在养殖环境恶化、高水温、低溶氧、高氨氮等条件下,指环虫病极易发生,在调查中发现,普安银鲫等鱼类发生烂鳃病时,有80%~90%鱼类的鳃组织都寄生有指环虫。

四、指环虫病病理症状

指环虫主要寄生在鳃上,有些种类也同时可寄生在皮肤上。疾病早期、指环虫少量寄生时,没有明显症状;但疾病严重、指环虫大量寄生在鱼鳃上时,由于指环虫的大钩和边缘小钩钩在鱼的鳃上,用前固着器粘附在鳃上,且在鳃上不断爬动,因此鳃组织严重受损,可引起鳃丝肿胀、贫血,呈花鳃状,鳃上有大量黏液,病鱼极度不安,跳跃,狂游,有时上下窜动,最后因呼吸困难而死。当鱼苗、鱼种严重感染时,由于鳃丝肿胀,可引起鳃盖张开。

五、银鲫指环虫病诊断技术

1.显微镜诊断方法因指环虫病没有特殊症状,指环虫寄生在鳃上时,一般用肉眼不易看到,所以必须用显微镜进行检查。剪取少量鳃丝或刮取体表黏液置于载玻片上并放一滴清水,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进行诊断,当发现有大量指环虫寄生时(如每片鳃上有40~50个指环虫),可确诊为患指环虫病。

2.肉眼诊断方法将病鱼的鳃剪下,放入盛有少量干净水的白瓷盘内,用竹签将鳃上的黏液刮入水中,然后将鳃片取出盘外,用竹片将水中的黏液打散,静止片刻,待沉淀后,盘内的水就没有血色了,然后将水和沉淀物混匀分别倒入几个白瓷盘内(每盘中倒入薄薄一层),布光线明亮处仔细观察,如能看到有大量似蚂蟥般爬动的小虫,可诊断为患单殖吸虫病,属哪一种单殖吸虫无法鉴别,但治疗方法基本相同。

六、银鲫指环虫病防治方法

1.强化饲养管理采取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措施防治指环虫病,强化饲养管理。一是坚持每年彻底清整池塘1次。池塘是普安银鲫等养殖鱼类生活栖息的场所,也是指环虫等病原体滋生和指环虫卵贮藏的场所,为此,每年冬季在并塘或收捕后,排干池水晒池,清除池底过多淤泥及池边杂草。并于次年投放普安银鲫鱼种前,用生石灰带水清塘,用量为每100立方米水体施生石灰20~30千克,既可杀灭池塘中的指环虫及虫卵等病原微生物,又有改良土壤、水质,增加钙及调节pH的作用。二是搞好水质管理。池塘养殖的水质应保持肥、活、嫩、爽,给鱼类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应定期于每7~10天加注新水1次,以增加水体溶氧,降低有机质和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三是科学投喂,投饲应坚持四定,以利于观察池鱼是否发生鱼病和鱼类集群抢食及清除残饵等。

2.做好药物防治银鲫指环虫病

(1)外部消毒鱼类用药应严格遵守有关规定,严禁使用未取得许可证及不具有生产执行标准的渔药。防治步骤:一是用高锰酸钾(用于受感染鱼外部消毒的高效低毒药物)鱼种消毒,水温10~25℃时,用药液浓度为20毫克/升浸洗15~30分钟,或用10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浸洗30~60分钟,以杀死鱼种上寄生的寄生虫。二是用敌百虫(是一种高效低毒的外用杀虫药/)杀虫,在水温20~30℃时,用90%晶体敌百虫、0.5~0.7克/立方米的浓度全池遍洒。三是用漂白粉(对细菌、病毒、真菌孢子及细菌芽孢有不同程度的杀灭作用)杀菌,用含有效氯30%的漂白粉全池遍洒,用药剂量为1.0克/立方米,并连续2~3天用药,以维持池水的药物浓度。

(2)内服药物在使用敌百虫杀虫的同时,用恩诺沙星配制药饵投喂,将药物添加在饲料中,药物的标准用药量按池鱼总重计算,按每100千克色用2~5克药物的量,全部添加到当天的投饲量中,连喂3~5天,取得较好疗效。

(3)用药注意事项一是必须了解普安银鲫发病与死亡情况、过去的用药情况、鱼类的休质状况。二是必须注意养殖环境如水温情况、池塘的水体深度、水质状态(氨氮、溶解氧、pH值、透明度、肥瘦、浮游生物情况)、季节状况。三是必须了解药品的性质,如菊酯类药品,低温毒性大,高温毒性小;重金属类药品,低温毒性小,高温毒性大;按池鱼重量计算投喂药量为标准用药量。四是药物稀释方法:用量少,稀释倍数大;用量大,稀释倍数可略小;药品毒性大,稀释倍数大,反之则可略小。五是了解药品对普安银鲫等养殖品种的特殊毒性等。

3.搞好生态预防目前普遍存在养殖池塘使用时间长、淤泥过多、高密度养殖、过量投饲和过度用药的问题,生态防病一般是通过清除淤泥,改良底质、水质,轮换养殖对象进行的。其具体措施:一是经常加水和在中午开增氧机2~3小时曝气;开动增氧机使溶氧量饱和的表层水倒流到底层,而底层水滚动到表层,使整个池塘水溶解氧处于均匀饱和,有利于防止鱼类浮头泛塘。二是合理搭配养殖品种。这样可以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和提高饵料利用率。如果是村边肥水塘或配套禽畜场的鱼塘,水质过肥,可以适当搭配滤食性鱼类(鲢、鳙鱼),防止蓝绿藻过量,引起水质败坏;如果池塘的水质清新,青饲料又比较丰富,则以主养草鱼为主,但也要合理搭配滤食性鱼类,以防水质过肥。三是在肥水塘每亩用竹竿围成一个40~50平方米框架,在水面种植水浮莲或水仙花等水生植物,通过植物的根系吸收塘中的养分进而调节水质。

七、银鲫指环虫病讨论

银鲫指环虫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寄生虫性疾病,因多数种类的指环虫能不断产卵和孵化,具有危害多种淡水鱼类,同时因其没有特殊症状而导致发现难、诊断难,并引起暴发性烂鳃病而造成惨重经济损失等特点,因此,在普安银鲫等鲤科鱼类的养殖生产过程中,一定要坚持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理念,在正常饲养条件下,应坚持每年彻底清整池塘1次,清除池底过多於泥,投放鱼种前,要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并定期用生石灰凋节水质,减少指环虫及其虫卵等病原体滋生和贮藏场所。

在银鲫养殖生产实践中发现,许多养殖户把指环虫病引发的普安银鲫等鲤科鱼类暴发的烂鳃病,按常规的细菌性烂鳃病防治,未取得预期的疗效。为此,建议在生产中采用先杀虫后杀菌并内服抗生素药物相结合的综合疗法,即先用敌百虫杀灭池塘内和鱼体身上的指环虫,更换全池3/4的池水,后在用漂白粉杀菌的同时,用盐酸恩诺沙星等抗生素药物拌饵投喂,可取得较显著的疗效。

松浦银鲫(松浦鲫)


中文名称 松浦银鲫(松浦鲫)
拉丁名称 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var. Songpu (Bloch)
英文名称 Songpu Prucian carp
地方名称 松浦鲫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鲫属
拉丁属名 Carassius Jarocki,1822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体侧扁而高,头后背部隆起,头小。吻圆钝,口端位,下唇厚, 唇后沟仅限于 口角,斜裂上下颌约等长。无须。眼小,位于头侧上方。背鳍具有硬棘,外缘平直, 后缘锯齿粗,排列稀。 胸鳍不达腹鳍,尾鳍分叉浅,上下叶未端尖。鳞片为圆鳞, 边缘颜色稍深。鱼体背部、背鳍和臀鳞浅灰黑色,体侧淡绿,腹部姜黄色。
生活习性 温水性底层杂食性鱼类
繁殖习性 性成熟年龄:2龄
性比:雌︰雄鱼比为21︰1,行雌核发育繁殖类型。性腺一年成熟一次,卵分批产出,粘性。繁殖季节:春季。繁殖水温:16~25℃ ,最适水温18~22℃ 。怀卵量:随体长,体重的增加而增加。

松蒲银鲫


品种名称 松蒲银鲫学名 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var. Songpu (Bloch)
分类地位 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鲫属Carassius
英文名 Songpu Prucian carp
品种登记号 GS01005-1996
亲本来源 方正银鲫
育成单位 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育成人
分类 人工培育,人工诱导雌核发育合性别控制
育成方法 采用生物技术--人工诱导雌核发育合性别控制,使方正银鲫产生基因突变,在定向选育成
品种说明 生长快,个体大,肉质优良,经济加之高
适宜养殖的地区 全国各地
外部形态特征 体侧扁而高,头后背部隆起,头小。吻圆钝,口端位,下唇厚, 唇后沟仅限于 口角,斜裂上下颌约等长。无须。眼小,位于头侧上方。背鳍具有硬棘,外缘平直, 后缘锯齿粗,排列稀。 胸鳍不达腹鳍,尾鳍分叉浅,上下叶未端尖。鳞片为圆鳞, 边缘颜色稍深。鱼体背部、背鳍和臀鳞浅灰黑色,体侧淡绿,腹部姜黄色。 背鳍鳍式:D.3(4),17~18。
臀鳍鳍式:A.3,5。 2.1.3 鳃耙数47~53。

7

侧线鳞数31~33,多数为31~32;侧线鳞式:31──33。

7-8

体长16.4~20.8cm,体重194~338g可量性状值

─────────────────────

项 目 1 2

─────────────────────

全长/体长 1.23 0.03 1.18 0.01

体长/体高 2.45 0.12 2.35 0.08

体长/头长 3.53 0.16 3.85 0.10

头长/吻长 3.64 0.16 3.05 0.19

头长/眼径 4.18 0.11 4.72 0.35

头长/眼间距 2.26 0.04 2.33 0.13

体长/尾柄长 7.79 0.49 8.26 0.68

─────────────────────

内部构造特征 鳔分两室,前室较粗短,后室较细长,后室长为前室长的1.5倍。下咽齿一行,齿式为4/4。腹膜颜色:灰黑色。肝脏较发达,柔软,褐红色,覆盖整个肠脏。消化道较长,可达体长的4~5倍。脊椎骨数:脊椎骨总数(
生长 不同年龄组的鱼体长体重的实测值
  ─────────────────────

年龄(龄) 1 2 3

─────────────────────

体长(mm) 82~106 151~186 184~208

体重(g) 21.1~42 145~215 192~243

─────────────────────

注:年龄主要依鳞片上的年轮数。

生长方程

Lt=23.05[1-e0.54(t+0.02)]

wt=374.58[1-e0.42(t-0.36)]3

式中Lt:t龄时的鱼体体长(cm);wt:t龄时鱼体体重(g);e:自然对数;t:鱼的年龄。

体长与体重关系式:

w =0.013L3.409 (r=0.9821,n=86)

繁殖 性成熟年龄:2龄
性比:雌︰雄鱼比为21︰1,行雌核发育繁殖类型。

性腺一年成熟一次,卵分批产出,粘性。

繁殖季节:春季。繁殖水温:16~25℃ ,最适水温18~22℃ 。

怀卵量:随体长,体重的增加而增加,不同年龄组怀卵量

──────────────────────────────

年龄(龄) 2 3 4

──────────────────────────────

体重(g) 40~100 130~180 200~300

绝对怀卵量(万粒) 0.4~1.8 1.8~5.1 5.5~8.1

相对怀卵量(粒/g体重) 121~156 151~183 145~203

─────────────────────────────

细胞遗传性状 取样部位:鱼体前肾
测试方法:PHA体内培养肾细胞法

测定结果

核型公式 54m+62sm+40st.t

染色体2N 156

染色体臂数 272

DNA含量pg

生化遗传性状 取样部位:鱼体背肌、肝脏
测定方法:淀粉凝胶电泳

分子遗传学状 引物 X12902 Right:CCAGGCCTGAAGTACCACAT left :CACGAGGTGATGGATGACTG
DNA的获得:参照莎姆布鲁克《分子克隆》(1989)提取DNA的方法,从鱼类鳍条中提取DNA。

实验方法:

反应体系:为25l体积,其中含有:50mmol/L KCl,10mmol/Ltris.Cl(室温下pH=8.4), 1.5mmol/LMgCl2,100g/ml明胶或牛血清白蛋白(BSA),2个引物,各0.25mol/L, 4种底物(dATP+dCTP+dGTP+dTTP),各200mol/L模板DNA0.5g,Taq DNA聚合酶1U。

反应条件:94℃预变性3分钟;92℃变性30秒,50℃退火30秒,72℃延伸30秒,共进行38个循环;72℃延伸5分钟。

凝胶电泳:扩增产物在含溴化乙锭的1.2%琼脂糖中电泳2-3h(电压2V/cm),GDS8000凝胶成像仪观察记录结果。

异育银鲫人工催产


在湖北等长江流域地区,一般异育银鲫人工繁殖时期为4月上旬至4月下旬。当水温上升到18~20℃后,要勤于观察鱼情,特别是晴天的早晨,必须天天查看,只要未见流卵,可经一周左右的亲鱼强化培育,等天气稳定后,再进行人工催产为佳。

人工催产药物可用脑垂体,也可用促排卵素。脑垂体的用量一般按每千克亲鱼体重4~5毫克。在多年的人工催产实践中,普遍采用的是一种脑垂体十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十促排卵素的混合配方,每千克雌鱼所用的剂量是:

第一次注射:0.4毫克脑垂体十100国际单位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十2微克促排卵素;

第二次注射:400国际单位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十6微克促排卵素。

雄鱼一般是在雌鱼第二次注射时,或以雌鱼的1/3剂量或仅按每千克体重注射1~2毫克脑垂体。对于性腺发育较好的亲鱼,也可采用一次注射法,这样做既可减少一次注射的工作量,有利于休息和工作,又使亲鱼避免了一次损伤。已注射的雌、雄亲鱼,可分开在网箱或在产卵池中待产。在水温20℃左右时,催产的效应时间一般为12~15小时,即可产卵。

异育银鲫苗种培育


一、苗种池的准备
在进行人工催产的前几天或同时,要进行发塘池的清整和消毒。一般是在将鱼池的水抽至快干后,带水泼撒一定量的漂白粉,杀死少鱼小虾,然后加入湖水或池水,鱼苗下塘前3天,加入少量发酵好的粪肥,培肥水质,使鱼苗下池后有充足的生物饵料。

二、苗种培育
刚孵出的鱼苗,因有卵黄囊中的卵黄提供营养,仍可在不进食的状态下维持其生命活动。此时,应适当减小孵化桶或孵化环道中水的流速,以利鱼苗的继续发育。大约孵出3天后,卵黄吸收完毕,鱼苗开始平游,现出腰点。此时,将少许鱼苗带水置于盘中,用手触水,鱼苗反应敏捷,表示鱼苗可投放下池。鱼苗下池前,先将鱼苗收集到可调节水流的聚苗池中,投喂蛋黄,待鱼苗摄食完后,调节水流,使鱼苗得到一定锻炼后,便可下塘。

异育银鲫的下苗密度,一般以每亩30万尾左右为宜。鱼苗在刚下池数天内,每天早、晚投喂豆浆各1次,每亩每天用黄豆3~4千克,此后依水色浓淡、鱼苗生长快慢而酌情增减。经两个星期培育,鱼苗便可长成及.6~2.6厘米的夏花鱼种,可出塘进入大池培育。一般每亩放养夏花鱼种2万~3万尾,经20天左右的强化培育后,可培育成6.7厘米以上的鱼种,即可进入成鱼池养成成鱼;也可继续培育作为第二年成鱼养殖的大规格春片鱼种,这样的鱼种一般每干克20尾左右,即每尾体重50克左右。

异育银鲫成鱼饲养


一、在成鱼池中主养
在成鱼池中主养,一般每亩放养异育银鲫鱼种1500尾左右,再搭配混养一定数量的鲢、鳙和草鱼鱼种等。每天投喂两次饲料,投喂量为鱼体重的5%~7%。通常情况下,每亩可产异育银鲫250~300千克,鲢、鳙、草鱼等家鱼200多干克。如果鱼池条件较好,水源充足且配有增氧设施,其产量将会更高。
二、在鱼种池中搭配混养
在鱼种池中,每亩放养异育银鲫夏花鱼种80~120尾,在不影响家鱼鱼种放养密度、不增加饲料、家鱼鱼种的生长和规格不受影响的情况下,经过5个月饲养,每亩可收获异育银鲫25千克左右。
三、在成鱼池中搭配混养
异育银鲫在成鱼池中搭配混养,一般每亩混养250尾左右,如果放养每尾体重50克左右的大规格鱼种,则经5个月的饲养后,每亩可收获异育银鲫70千克左右。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11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黄尾鰤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