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鳍方口鲃

中文名称红鳍方口鲃

拉丁名称Cosmochilus cardinalis Chu et Roberts

英文名称Squared-jaw barbel

异名巴非(傣语音译)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方口鲃属

拉丁属名Cosnmochil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现知本种仅见于澜沧江下游主河道。

形态特征
体高,侧扁,近长菱形;腹部宽圆。头小,吻钝。口下位,口角约位于眼前缘的垂直下方。下颌前缘平。吻褶发达,但未包住上唇;吻部在吻须夺部处有一缺刻,将吻褶分为3叶。吻须与口角须各1对,均发达。眼稍大,侧位,眼后头长大于吻长。侧线鳞46-48。背鳍硬刺强大,其长显著长于头长,后缘具深锯齿,起点距吻端远;胸鳍末端尖,伸达腹鳍起点;腹、臀鳍均大;尾鳍深分叉。生活时全身银白;背部浅灰,略带金黄色闪光。鳃盖金黄色。各鳍红色,背鳍及尾鳍外缘有黑色窄边。

生活习性
淡水生。YZ023.Com

相关推荐

鳗红鳍病


疾病名称鳗红鳍病

为害对象 鳗
疾病概述
此病是养鳗场中常见的流行病,尤以露天鳗池为多,可以形成急性流行,发病后死亡率较高。

病原 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

症状
病鳗胸鳍、臀鳍和尾鳍充血,腹部、头腹面有出血斑,肛门红肿,严重时腹部全面充血、红肿,背鳍也可充血。剖腹可见肝、脾脏肿胀、淤血,呈暗红色,肾脏肿大、淤血,胃、肠发炎充血,胃、肠内充有黏性脓汁。白仔到黑仔阶段发病时,除各鳍充血外,鱼体相对比较僵硬。


发病规律
本病多发生于水温20℃以下的春、秋两季,尤以梅雨期为甚,高水温的夏季较少流行。饥饱不匀,特别是饵料不足,在较长饥饿状态下,突然子以暴食,容易诱发此病。

防治方法
①保持水质清新,喂食均匀,勿过饱过饥,避免鱼体受伤。②鳗种入池后,全池遍洒呋喃唑酮(每立方米水体2-3克)。③发病池可用含氯消毒剂全池遍酒后,内服呋喃唑酮(每千克鱼0.02-0.06克),分上、下午两次投喂,连喂7天;或用甲氧节氨嘧啶(THP)+磺胺嘧啶(SD)合剂(1:5),每吨鳗用50-60克混饲投喂,每天1次,连续3天。

红连鳍[鱼衔]


中文名称红连鳍[鱼衔]


拉丁名称Synchiropus altivelis (Temminck et Schlegel)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鱼衔]亚目

拉丁亚目名Callionymoidei

中文科名[鱼衔]科

拉丁科名Callionymidae

中文属名连鳍[鱼衔]属

拉丁属名Synchirop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头及体部呈圆锥形,或略平扁,尾部较侧扁,前鳃盖骨棘基底无向下方的倒棘。鳃孔多少为侧位,背鳍4鳍棘,7-9鳍条,臀鳍6-8鳍条,腹鳍最后1鳍条由鳍膜与胸鳍基相连。尾鳍截形或略圆形。背鳍第1鳍棘呈丝状延长,鳍上无眼状斑,胸鳍21-22鳍条。

生活习性
海水鱼。

红鳍鲌(短尾鲌)


中文名称 红鳍鲌(短尾鲌)
拉丁名称 Culter erythropterus Basilewsky
英文名称 redfin culter
地方名称 短尾鲌、黄掌皮、黄尾鲹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鲌属(=短尾鲌属)
拉丁属名 Culter Basilewsky,1855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小型鱼,常见体长10~20厘米,最长30厘米。体延长,侧扁。头小。眼大。口小,上位,下颌向上翘,口裂和身体纵轴几乎垂直。头后背部显著隆起。被细小白色薄鳞。自胸鳍基部至肛门腹棱完全。背鳍短小,具粗壮的硬棘。胸鳍末端接近腹鳍。尾柄较长。尾鳍深叉形。背部青绿,微带黄色,体侧及腹部银白色,体例上半部鳞片后缘有小黑斑。尾鳍、胸鳍呈浅黄红色,臀鳍橘红色。
生活习性 红鳍鲌喜栖息在水草繁茂的湖泊里。在江河中通常生活在缓流里。幼鱼常群集在沿岸带觅食,冬季在深水处越冬。幼鱼主要摄食枝角类、桡足类和水生昆虫。成鱼则主要捕食小型鱼类,亦食少量水生昆虫、虾和枝角类

短鳍近红鲌


中文名称 短鳍近红鲌
拉丁名称 Ancherythroculter wangi(Tchang)
地方名称 麻尖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近红鲌属
拉丁属名 Ancherythroculter Yih et Woo,1964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臀鳍条3,17~22;胸鳍条1,14;腹鳍条1,8;侧线鳞60~64;下咽齿3行,244~532或244~542;鳃耙细长,外侧15~19,内侧21~25;脊椎骨44。体长为体高的4.0~4.6倍,为头长的3.9~4.3倍,为尾柄长的5.6~6.1倍,为尾柄高的10.0~11.2倍。头长为吻长的3.2~3.6倍,为眼径的4.3~5.1倍,为眼间距的3.5~4.2倍,为眼后距的2.0~2.2倍。体侧扁而矮。吻突出,口亚上位,斜裂,后端延至鼻孔后缘的下方。鼻孔较近眼前缘。侧线在身体前部略向下弯。腹鳍基部至肛门有腹梭。肛门紧靠臀鳍。背鳍第3根硬刺发达,背鳍起点位于吻端至尾鳍基部的中点,胸鳍末端仅伸至胸、腹鳍距离的2/3处,腹鳍末端远不达臀鳍。臀鳍也短。尾鳍深叉,下叶略长。鳔2室,后室显著比前室大。腹腔膜银灰色,肠管短,约为体长的0.8倍。背部灰褐色,体侧和腹部银白色,背鳍灰色,胸鳍、腹鳍和臀鳍灰白色,尾鳍上、下叶暗红色,边缘黑色。

高鳍红箭怎么搭配繁殖


为了增加亲鱼的产卵量,可选择一个较大的水族箱,注入水后,种植适量的水草。按雌雄3-2:1(此处有待商榷,公认的比例是1:1或者1:2)的比例投放亲鱼。将水温控制在24-25℃之间,供给足够的活饵,将水族箱放在日光充足的地方。当看到雄鱼用长剑对雌鱼围追堵截时,那就是在求偶交配了。

一、高鳍红箭形态特征

高鳍红剑尾鱼体长约10厘米,典型的条形鱼,体形与剑尾鱼相同,只是体色和鳍型发生了变化,全身鲜红,也有深红色的,像披着宽厚的红地毯。体侧中部的紫红色条纹已不明显,尤其是高高的背鳍,静止时像一架待拉的手风琴、叠折整齐的裙褶,游动时琴帷缓缓拉开,柔软飘逸,恰似一面猎猎的红旗,在迎风飘舞。高鳍红剑尾鱼有着红丝绒般的艳丽,无论在光线明暗或逆光条件下观赏,都可欣赏到鲜红的颜色。有红色眼睛的品种更为稀少,是此类鱼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二、高鳍红箭采仔方法

在一个大缸中投入数对亲鱼,水温控制在25℃左右,记好投放记录。看到雌鱼肚子膨胀,有黑斑出现,证明它们怀孕了。待记录上的时间过了22~23天,将雌鱼同时捞入备好的产仔箱,并同时兑换部分新水,给予雌鱼刺激,大约1~2天,开始产仔。雌鱼产完后将仔鱼收集于一个缸内,就有了批量的高鳍红剑尾仔鱼。值得注意的是换水量不宜太大,更不能全换,以免引起雌鱼流产。

倒刺鲃


[学名]: Spinibarbus denticulatus denticulatus(Oshima)
[资源名称]: 倒刺鲃
[外文名]:
[别名]: 青竹、青竹鲤、草包鱼、大肚鱼、黄冠鱼
 
[形态特征]:
  背鳍Ⅲ~9;臀鳍Ⅲ~5;胸鳍Ⅰ~8~9;腹鳍Ⅰ~14~15;尾鳍Ⅰ~17~Ⅰ。鳃耙10~11。下咽齿3行,235~532。侧线鳞26[(4.5~5)/(2.5~3.5)]32;背鳍前鳞9~12;围尾柄鳞14。体长为体高2.7~3.4(3.1)倍。为头长3.9~5.0(4.4)倍,为尾柄长6.0~7.8(6.7)倍,为尾柄高7.2~9.2(7.9)倍。头长为吻长2.6~3.5(2.9)倍,为眼径3.3一5.6(4.8)倍,为眼间距1.8~2.6(2.2)倍。尾柄长为其高1.0~1.3(1.2)倍。体长,稍侧扁,腹圆无稜,背缘和腹缘均隆起。头较小。吻端圆钝。鼻孔离眼较离吻端为近。眼侧上位,眼间宽,偏于头的前部。口亚下位,上颌稍突出,里马蹄形。口裂前端与眼中心在同一水平或稍下,仲达前鼻孔下方。下颌关节对眼前缘或略后。唇紧贴干上下颌外面,下颌内缘韧质,与外缘呈明显界线。须2对,约等长或口角须略长,上颌须小于或等于眼径,仲达眼下缘,颌须达眼后缘或略不及。背鳍具硬刺,末根不分枝鳍条后缘带锯齿,前有一倒刺卧伏皮下,起点位于腹鳍起点的后上方,距吻端比距尾鳍基为远,基部有鳞鞘。臀鳍向后延伸不及或刚及尾鳍基。腹鳍起点约在胸鳍起点至臀鳍起点的中点,向后伸达至臀鳍起点间距离的2/3。胸鳍伸达至腹鳍起点间距离的2/3,外角圆钝。尾鳍叉形,叶端尖或钝。鳞大,在腹鳍基有一发达的腋鳞。侧线略下弯,向后入尾柄的中轴。肛门紧位臀鳍起点。鳃耙短小而尖,排列稀疏。下咽齿稍扁平而顶端微弯。鳔2室。腹膜灰黑。体青绿色,背部灰黑,腹部乳白。鳃盖或红或黑。各鳍浅灰,后缘黑色,以胸鳍为最淡。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广东、广西、海南、贵州  [原产地区]:珠江水系、海南岛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元江和珠江水系,及海南岛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耐受温度(℃):4~37。适温范围(℃):20~30。孵化的合适水温为24~29 ℃,盐度范围():胚胎孵化的适合盐度为1~5 , 最高临界盐度为9。性成熟年龄:5龄;性成熟最小型:雄鱼3龄、雌鱼4龄;产卵季节:5-8月;卵子属性:分批产卵,浮性卵,成熟卵直径2.87~3.12mm,金黄色,弱粘性。

刺鲃


中文名称 刺鲃
拉丁名称 Spinibarbus hollandi Oshima
地方名称 军鱼(江西波阳)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倒刺鲃属
拉丁属名 Spinibarbus Oshima,1919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9;臀鳍条3,5;侧线鳞24~27。体长为体高的3.5~3.7倍,为头长的3.7~4.1倍,为尾柄长的5.0~6.4倍,为尾柄高的8.4~9.0倍。头长为吻长的2.8~3.3倍,为眼径的4.6~4.9倍,为眼间距的2.2一2.4倍,为口角须的3.1~3.7倍。身体近似圆筒形,尾柄侧扁,头宽,吻尖。口端位,上颌略长于下颌。须2对,口角须较颌须为长。头部背面平坦。鳞片大。背鳍短小,背鳍最后的硬刺后缘光滑,其起点在吻端至尾鳍基部之中点。臀鳍短小,役有硬刺。尾鳍叉形。肛门靠近臀鳍起点。头部背面及背部黑褐色,体侧灰色,每个鳞片边缘黑色素比较显著。腹部灰白色。背鳍灰色,上缘镶着黑边。尾鳍灰色。胸鳍、腹鳍和臀鳍均为灰白色。此鱼主要的特征是背鳍上缘镶着黑边,鳞片大,侧线鳞在24~27之间。
繁殖习性 性成熟最小型:最小性成熟雌鱼3~4 龄,体长为374 mm ,体重平均为1 010 g

锯齿倒刺鲃


[学名]: Spinibarbus denticulatus
[资源名称]: 锯齿倒刺鲃
[别名]: 青竹、青竹鲤、草包鱼、大肚鱼、皇冠鱼 竹鱼、竹包、什崩(五指山)、什乌(上安)、什付(南开)
 
[形态特征]:
 
背部灰黑色,体侧灰褐色,腹面灰白色。体侧鳞片前缘灰黑色。背鳍、腹鳍及臀鳍后半部条间鳍膜灰黑色,近尾鳍基部具一黑斑,幼鱼较明显。背鳍4~9;臀鳍3~5;胸鳍Ⅰ-15~16;腹鳍Ⅰ-8~9。侧线鳞 ;背鳍前鳞11~12;围尾柄鳞14.鳃耙10~11下咽齿3行,235-532.体延长,稍侧扁,腹部圆形;吻圆钝,稍突出。吻褶伸达上唇基部。吻长大于眼径。眼中大,上侧位,位于头的前半部;口前位,稍斜裂,口宽大于眼径,口角位于前鼻孔下方。唇薄、光滑,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连;下唇褶发达,几伸达下颌前端;须2对:吻须和颌须各一对。鳃孔中大。鳃盖膜伸达前鳃骨后缘下方,与峡部相连。鳃盖条3。侧线完全,稍下弯;胸鳍下侧位,后端钝尖;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广东、广西、海南、贵州  [原产地区]: 珠江、元江水系和海南岛各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元江和珠江水系,及海南岛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耐受温度(℃):4~37。适温范围(℃):20~30。孵化的合适水温为24~29℃,盐度范围():胚胎孵化的适合盐度为1~5,最高临界盐度为9.性成熟年龄:5龄;性成熟最小型:雄鱼3龄、雌鱼4龄;产卵季节:5-8月;卵子属性:分批产卵,浮性卵,成熟卵直径2.87-3.12mm,金黄色,弱粘性。

中华倒刺鲃


[学名]: Spinibarbus sinensis(Bleeker)
[资源名称]: 中华倒刺鲃
[外文名]: Zhonghuadaociba
[别名]: 乌鳞、青波、青板
 
[形态特征]:
  背鳍条4,8~9;臀鳍条3,5;侧线鳞29~34下咽齿3行,235~532;鳃耙外侧10~15,内侧17~18;脊椎骨34~37。体长为体高的2.8~3.5倍,为头长的4.3~5.8倍,为尾柄长的4.5~5.5倍,为尾柄高的7.4~8.5倍。头长为吻长的2.9~4.2倍,为眼径的4.7~6.0倍,为眼间距的1.9~2.9倍。体长,稍侧扁。头锥形,吻圆钝。口亚下位,马蹄形,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连,唇后沟中断。须2对。背鳍最后一根硬刺的后缘有锯齿,背鳍起点在腹鳍基部之前的上方,背鳍基部之前有一平卧的倒刺,隐埋于皮肤下。鳔2室,后室狭长,末端圆。腹腔膜灰黑色。肠管长为体长的2.8~5.2倍。身体背部青黑色,腹部灰白色,体侧鳞片有明显的黑色边缘。尾鳍基部有一黑色斑点(早在体长1厘米的仔鱼中就已出现)。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云南、四川、重庆、湖南及湖北等  [原产地区]:云南富民、四川、合川  
[气候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于长江及其附属水体,尤以上游分布较广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喜欢生活在流水环境中,是底层鱼类。冬季,中华倒刺鲃在干流和支流的深坑岩穴中越冬,春季水位上涨后,则到支流中繁殖、生长;渔民称这种现象为七上八下,即农历七月以前是由干流进人支流的时期,八月以后是由支流退到干流的时期。 中华倒刺鲃为杂食性鱼类,其食物主要是高等植物碎片、藻类、水生昆虫的幼虫及淡水壳菜等。根据肠管内含物的分析,不同地区有所差异:一般上游地区(重庆)食物中以藻类出现率较高,近中游地区(宜昌)则以高等植物碎片出现率较高。幼鱼则以甲壳动物为食。一年之中以3、4月份和9月份摄食强度最大,一般肠管充塞度均为4~5级,生殖季节也继续摄食,但摄食强度减弱,肠管充塞度都在4级以下。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49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发光炬灯鱼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