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副鱊

中文名称 彩副鱊
拉丁名称 Paracheilognathus imberbis(Gunther)
地方名称 鳑鮍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副鱊属
拉丁属名 Paracheilognathus Bleeker,1863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9~10;臀鳍条2,9~10;侧线鳞35~37;下咽齿1行,5~5,齿面有锯纹,鳃耙外侧6~7;脊椎骨35。体长为体高的3.2~3.9倍,为头长的4.0~4.2倍,为尾柄长的3.8一4.0倍,为尾柄高的8.0~8.2倍。头长为吻长的3.1~3.4倍,为眼径的3.0~3.3倍,为眼间距的2.6一2.9倍。体例扁,头小,吻钝圆。口端位,口角无须。背前部无明显隆起。背鳍起点位于身体的最高处,背鳍和臀鳍不具硬刺,臀鳍起点位于背鳍的第5~6分枝鳍条的垂直下方。腹鳍末端超过臀鳍起点,尾鳍分叉深。鳞大。侧线完全。鳔2室,后室长度大约为前室的2倍。腹腔膜黑色。体背灰黑色。鳃盖后缘上方有一黑色斑点。尾柄中线有一黑色纵带,向前延伸至背鳍起点的本方之前。幼鱼背鳍有一黑色斑点。生殖时期雄鱼出现艳丽的婚装,其吻端及眼眶前上方有白色珠星,各鳍条伸长,臀鳍粉红色并有鲜明的白边,腹面及腹鳍呈褐红色,腹鳍外缘白色,背鳍粉红色,胸鳍无色。雌鱼具淡灰色产卵管,背鳍前部有一黑色大斑点,臀鳍、腹鳍无色,尾柄中线的黑色纵带较雄鱼的短而细。
生活习性 喜集群,生活于静水或缓流水域。

相关阅读

革条副鱊


中文名称革条副鱊

拉丁名称Paracheilognathus himantagus Gunther

异名鳑鮍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副鱊属

拉丁属名Paracheilognathus Bleeker,1863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长江、钱塘江、闽江水系和台湾。

形态特征
背鳍条2-9。臀鳍条2-12。下咽齿5-5。鳃耙10。侧线鳞35。

体长为体高的2.6倍,为头长的4.2倍,为尾柄长的4.2倍,为尾柄高的6.3倍。头长为吻长的3.3倍,为眼径的3.0倍,为眼间距的2.2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5倍。

体侧扁,卵圆形。头小,吻钝。口端下位,马蹄形,口角具须,约与眼径等长。侧线完全,略弯曲。鳔2室。

背鳍和臀鳍均具末端柔软的硬棘,臀鳍基长,尾鳍叉形。

体色粉红带蓝色,侧线以上部分鳞片后缘带黑边。体侧中部有一条黑色纵纹。背鳍有两列小黑点。雄鱼臀鳍橘红色,靠近基部有一列小黑斑,中部有一条黑带。

生活习性
底栖鱼类。生活于溪河中。

淡水生。

无须鱊


中文名称 无须鱊
拉丁名称 Acheilognathus gracilis Nichols
英文名称 barbless bitterling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鱊属
拉丁属名 Acheilognathus Bleeker,1859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2,9;臀鳍条2,7;侧线鳞33;下咽齿1行,5~5,齿面平滑无锯纹;鳃把外侧26~29。体长为体高的3.L倍,为头长的4.0~4.3倍,为尾柄长的4.0~4.3,倍,为尾柄高的8.6~8.7,倍。头长为吻长的3.3,倍,为眼径的2.7~2.9倍,为眼间距的2.5倍。体较矮而侧扁。头较小。吻钝,口亚下位,呈马蹄形,口裂小,口角无须。眼很大。鳞大。侧线完全。背鳍具有2根硬刺,其起点位于吻端至最后鳞片距离的中点,臀鳍短小,具有2根硬刺。腹鳍末端达臀鳍起点。尾鳍分叉深。腹腔膜黑色,鳔2室,后室长度大于前室。鳃盖后缘上方有一黑色斑点,顺尾柄中线有一条黑色纵带,雄鱼背鳍有2~3条黑色斑纹,边缘为黑色。臀鳍黑边。雌鱼背鳍中央有一条黑色斑纹,边缘无色。生殖时期雌鱼有较粗大的产卵管,雄鱼的吻端具有珠星。
生活习性 喜栖息于浅水缓流水域。

白河鱊


中文名称白河鱊

拉丁名称Acheilognathus peihoensis (Fowler)

异名鳑鮍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鱊属

拉丁属名Acheilognathus Bleeker,1859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淮河、长江、闽江和珠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条2-12。臀鳍条2-9。下咽齿5-5。鳃耙8-9。侧线鳞33-34。

体长为体高的2.3-2.5倍,为头长的3.9-4.0倍,为尾柄长的6.0-5.6倍,为尾柄高的7.4-7.5倍。头长为吻长的3.4-3.8倍,为眼径3.2-3.4倍,为眼间距的2.8-3.2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3-1.5倍。

体卵圆,较长。口端下位。口角无须。眼较大,眼径大于或等于吻长。齿面具锯纹。腹膜黑色。鳔2室。

背鳍及臀鳍均具硬刺。臀鳍起点位背鳍中点下方。尾鳍叉形。鳃盖后第1侧线鳞上有一黑色圆斑,尾柄正中有一黑色纵纹,延至背鳍基部中点之下方。背鳍有2列黑纹。

生活习性
底栖鱼类。淡水生。

短须鱊


中文名称 短须鱊
拉丁名称 Acheilognathus barbatulus Gunther
英文名称 barbed bitterling
地方名称 鳑鮍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鱊属
拉丁属名 Acheilognathus Bleeker,1859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2,12;臀鳍条2,8~9;侧线鳞32~33;下咽齿1行,5~5,齿面有锯纹;鳃耙外侧7~8。体长为体高的2.8~3.0倍,为头长的4.0倍,为尾柄长的4.4~4.7倍,为尾柄高的7.9~8.0倍。头长为吻长的3.3倍,为眼径的2.9倍,为眼间距的2.5倍。体形似越南刺鳑鮍,唯体较矮,背前部较平直,口亚下位,马蹄形,口角有一对短须,侧线完全。背鳍和臀鳍具有比越南刺鳑鮍更坚硬的刺,背鳍末端与臀鳍末端相对,腹鳍末端达臀鳍起点。鳔2室。腹腔膜灰黑色。鳃盖后缘上方有一黑色斑点,尾柄中线有一黑色纵带,雄鱼的背鳍上有两列黑色小斑点,臀鳍有一条宽的黑色条纹,雌鱼背鳍的前部有一大黑点。生殖期的雄鱼吻端有白色珠星,背、臀鳍条延长;雌鱼具有产卵管。

越南鱊


中文名称 越南鱊
拉丁名称 Achei1ognathus tonkinensis(Vai11ant)
地方名称 鳑鮍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鱊属
拉丁属名 Acheilognathus Bleeker,1859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12~13;臀鳍条3,9~11,侧线鳞35~36;下咽齿1行,5-5,齿面有锯纹,鳃耙短小,外侧11~12。外形颇似大鳍刺鳑鱼皮,头小而尖,口亚下位,呈马蹄形,口裂小,口角有1对须,吻突出,侧线完全。背鳍位于身体最高处,具有2根硬刺,胸鳍末端达到腹鳍基部起点。臀鳍具有2根硬刺,其起点位于背鳍第6根分支鳍条的垂直下方。尾鳍分叉深。鳔2室,腹腔膜灰褐色,体背部深灰色,腹侧面灰白色。鳃盖后缘上方有1黑色斑点,尾柄中线有1黑色纵带,向前延伸至背鳍起点的下方。背鳍及臀鳍各具两列黑色小斑点。生殖季节雄鱼的吻端及眼眶前缘有珠星,而雌鱼有产卵管。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59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