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须鱊

中文名称 无须鱊
拉丁名称 Acheilognathus gracilis Nichols
英文名称 barbless bitterling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鱊属
拉丁属名 Acheilognathus Bleeker,1859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2,9;臀鳍条2,7;侧线鳞33;下咽齿1行,5~5,齿面平滑无锯纹;鳃把外侧26~29。体长为体高的3.L倍,为头长的4.0~4.3倍,为尾柄长的4.0~4.3,倍,为尾柄高的8.6~8.7,倍。头长为吻长的3.3,倍,为眼径的2.7~2.9倍,为眼间距的2.5倍。体较矮而侧扁。头较小。吻钝,口亚下位,呈马蹄形,口裂小,口角无须。眼很大。鳞大。侧线完全。背鳍具有2根硬刺,其起点位于吻端至最后鳞片距离的中点,臀鳍短小,具有2根硬刺。腹鳍末端达臀鳍起点。尾鳍分叉深。腹腔膜黑色,鳔2室,后室长度大于前室。鳃盖后缘上方有一黑色斑点,顺尾柄中线有一条黑色纵带,雄鱼背鳍有2~3条黑色斑纹,边缘为黑色。臀鳍黑边。雌鱼背鳍中央有一条黑色斑纹,边缘无色。生殖时期雌鱼有较粗大的产卵管,雄鱼的吻端具有珠星。
生活习性 喜栖息于浅水缓流水域。

相关推荐

白河鱊


中文名称白河鱊

拉丁名称Acheilognathus peihoensis (Fowler)

异名鳑鮍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鱊属

拉丁属名Acheilognathus Bleeker,1859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淮河、长江、闽江和珠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条2-12。臀鳍条2-9。下咽齿5-5。鳃耙8-9。侧线鳞33-34。

体长为体高的2.3-2.5倍,为头长的3.9-4.0倍,为尾柄长的6.0-5.6倍,为尾柄高的7.4-7.5倍。头长为吻长的3.4-3.8倍,为眼径3.2-3.4倍,为眼间距的2.8-3.2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3-1.5倍。

体卵圆,较长。口端下位。口角无须。眼较大,眼径大于或等于吻长。齿面具锯纹。腹膜黑色。鳔2室。

背鳍及臀鳍均具硬刺。臀鳍起点位背鳍中点下方。尾鳍叉形。鳃盖后第1侧线鳞上有一黑色圆斑,尾柄正中有一黑色纵纹,延至背鳍基部中点之下方。背鳍有2列黑纹。

生活习性
底栖鱼类。淡水生。

短须鱊


中文名称 短须鱊
拉丁名称 Acheilognathus barbatulus Gunther
英文名称 barbed bitterling
地方名称 鳑鮍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鱊属
拉丁属名 Acheilognathus Bleeker,1859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2,12;臀鳍条2,8~9;侧线鳞32~33;下咽齿1行,5~5,齿面有锯纹;鳃耙外侧7~8。体长为体高的2.8~3.0倍,为头长的4.0倍,为尾柄长的4.4~4.7倍,为尾柄高的7.9~8.0倍。头长为吻长的3.3倍,为眼径的2.9倍,为眼间距的2.5倍。体形似越南刺鳑鮍,唯体较矮,背前部较平直,口亚下位,马蹄形,口角有一对短须,侧线完全。背鳍和臀鳍具有比越南刺鳑鮍更坚硬的刺,背鳍末端与臀鳍末端相对,腹鳍末端达臀鳍起点。鳔2室。腹腔膜灰黑色。鳃盖后缘上方有一黑色斑点,尾柄中线有一黑色纵带,雄鱼的背鳍上有两列黑色小斑点,臀鳍有一条宽的黑色条纹,雌鱼背鳍的前部有一大黑点。生殖期的雄鱼吻端有白色珠星,背、臀鳍条延长;雌鱼具有产卵管。

越南鱊


中文名称 越南鱊
拉丁名称 Achei1ognathus tonkinensis(Vai11ant)
地方名称 鳑鮍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鱊属
拉丁属名 Acheilognathus Bleeker,1859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12~13;臀鳍条3,9~11,侧线鳞35~36;下咽齿1行,5-5,齿面有锯纹,鳃耙短小,外侧11~12。外形颇似大鳍刺鳑鱼皮,头小而尖,口亚下位,呈马蹄形,口裂小,口角有1对须,吻突出,侧线完全。背鳍位于身体最高处,具有2根硬刺,胸鳍末端达到腹鳍基部起点。臀鳍具有2根硬刺,其起点位于背鳍第6根分支鳍条的垂直下方。尾鳍分叉深。鳔2室,腹腔膜灰褐色,体背部深灰色,腹侧面灰白色。鳃盖后缘上方有1黑色斑点,尾柄中线有1黑色纵带,向前延伸至背鳍起点的下方。背鳍及臀鳍各具两列黑色小斑点。生殖季节雄鱼的吻端及眼眶前缘有珠星,而雌鱼有产卵管。

银无须鳕


中文名称银无须鳕

拉丁名称Merluccius bilinearis (Mitchill)

英文名称silver hake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鳕形目

拉丁目名Gadiformes

中文亚目名鳕亚目

拉丁亚目名Gadoidei

中文科名无须鳕科

拉丁科名Merlucciidae

中文属名无须鳕属

拉丁属名Merlucci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广泛分布于东北太平洋及中东太平洋。主要生产国是美国、日本。

形态特征
体延长,纺锤形,头较大,吻部稍尖出,吻较长,眼小,口大,端位,下颌稍突出,无犬牙。无颏须,背鳍2个,第一背鳍起点在鳃孔上方,三角形,第二背鳍甚延长,中后部有凹刻。臀鳍与第二背鳍相对,也甚延长,中后部也有凹刻。尾鳍大,稍凹入,与背鳍、臀鳍不相连。胸鳍长,中侧位,腹痛鳍胸位,起点稍前于胸鳍基底。鳃耙数和臀鳍条数总和多于56,躯椎26-29,鳃耙15以上。

生活习性
海(洋)生。

无须小褐鳕


中文名称 无须小褐鳕
拉丁名称 Physiculus inbarbatus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鳕形目
拉丁目名 Gadiformes
中文科名 深海鳕科
拉丁科名 Moridae
中文属名 小褐鳕属
拉丁属名 Physiculu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背鳍7~8,66~68;臀鳍64~66;胸鳍20;腹鳍6,侧线上鳞8~9。鳃耙4~5+11~12。
全长为体高5.3~5.5,为头长4.8~5.0倍;头长为吻长3.4~3.5倍,为眼径4.7~5.3倍。吻长为眼径1.3~1.5倍。

体延长侧扁,躯干短而稍高;尾部侧扁,向后渐细小,约为头和躯干合长3倍余。腹面正中的发光器为一小黑点,距肛门远比离腹鳍基为近。头较小,前都稍平扁,头部棱嵴不发达。吻较短而圆钝,前端不比上颌突出,大于眼径。眼较小,上侧位,椭圆形,眼间隔宽平,大于眼径,约为后者1.7~2.0倍。鼻孔2个,紧接,位于眼前方的凹窝内,前鼻孔圆形,后鼻孔裂缝状。口较大,亚端位,口裂稍斜,上颌骨后端近达眼后缘下方。两颌牙细小,呈圆锥状,上、下颌分别排列成宽、狭的牙带,上颁外侧齿不扩大。犁骨和腭骨上无牙。下颌缝合部无须。鳃孔宽大,左右鳃膜相连。鳃盖条7。鳃耙细长。

体被薄的圆鳞,近似椭圆形,易脱落。头部除颏部和鳃条膜外皆被鳞,肛门位于胸鳍基稍后下方。侧线始于鳃腔上隅角,前部及体背缘相平行,从第二背鳍前部下方处开始向下弯,之后走向不明显。

第一背鳍起点位于胸鳍后基上方。第二背鳍紧接于第一背鳍后,几无间隙。腹鳍位于胸鳍基前下方,外侧具2丝状延长的鳍条,约与头长相等或稍长。尾鳍不与背鳍、臀鳍相连。

体褐色,头腹面黑色,胸腹部蓝黑色,新鲜时头体下半部多少呈银白色,上唇边缘镶上黑色,下唇黑色。

玟瑰无须魮


中文名称玟瑰无须魮

拉丁名称Puntius conchonius

英文名称Rosy barb

异名玫瑰鲫、玫瑰鲃、红玫瑰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辐鳍亚纲

拉丁亚纲名Actinopterygi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无须魮属

拉丁属名Punti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原产于印度。

形态特征
玫瑰鲫体侧扁,卵圆形,尾鳍浅叉形,体长可达12厘米。体表玫瑰红色,背部金黄色,鳍橘黄色,背鳍上边缘有 黑色斑纹。在发情期,雄鱼体色由红变紫,如玫瑰色,闪闪发光,体侧下半部及 腹部尤为鲜艳。活泼好动,喜欢从水族箱端游到另端,动作敏捷,是水草缸的漂亮点缀。

生活习性
该鱼性情温和,喜群游,虽动作敏捷但不伤其他鱼,但最好不要与其他种小鱼或动作迟缓的鱼混养。饲养水质为弱酸性pH6.8)或中性的软水,适宜水温为22-27℃,喜水草茂盛的老水,因此不宜一次大量换水。杂食性,用商品饲料喂养即可。繁殖时水温应提高1-2℃,水族箱底铺设鱼巢。每次可产卵300-500粒,经24-36小时孵化出仔鱼。仔鱼经3-4天后开始游动觅食,可喂以轮虫,1-2天后可喂饲水蚤等。

兴凯鱊


中文名称兴凯鱊
拉丁名称Acheilognathus chankaensis Dybowski

异名鳑鮍儿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鱊属

拉丁属名Acheilognathus Bleeker,1859

品种描述

形态特征
背鳍Ⅲ-12-14;臀鳍Ⅲ-10-12;胸鳍Ⅰ-15;腹鳍Ⅰ-7。侧线鳞35[(5.5-6)/(5-V)]37;背鳍前鳞15;围尾柄鳞14。第一鳃弓外鳃耙15-17。下咽齿1行,5-5,每齿有锯纹或无。

体长为体高的2.3-2.6(2.4)倍,为头长的4.4-4.6(4.5)倍,为尾柄长的4.9-5.8(5.3)倍,为尾柄高的7.3-8.1(7.6)倍。头长为吻长的3.9-4.6(4.3)倍,为眼径的2.7-3.0(2.8)倍,为眼间距的2.3-2.6(2.4)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3-1.7(1.5)倍。

体侧扁似卵形。体高头短。吻短于眼径,鼻位置一般近吻端较之眼前缘,为此本种鱼的吻较其他种类显得更为短钝。口接近端位,上下颌几乎等长。口角无须。眼侧上位。眼间宽而平。鳃裂上角与眼上缘差不多在同一水平线上,或稍超过。鳃膜与峡部相连。

背鳍、臀鳍的末根不分枝鳍条较首根分枝粗硬。背鳍起点在吻和尾鳍基之中或近前者,背鳍基长长于或接近背鳍基末至尾鳍基距离。臀鳍起点约对着背鳍基中央。腹鳍起点在背鳍起点之前下方。肛门位近腹鳍基或在腹鳍与臀鳍之间。尾鳍分叉。

侧线完全,径入尾中轴。

生活习性
淡水生。

经济价值
全国各水系。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93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拟星腔吻鳕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