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鱊

中文名称 越南鱊
拉丁名称 Achei1ognathus tonkinensis(Vai11ant)
地方名称 鳑鮍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鱊属
拉丁属名 Acheilognathus Bleeker,1859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12~13;臀鳍条3,9~11,侧线鳞35~36;下咽齿1行,5-5,齿面有锯纹,鳃耙短小,外侧11~12。外形颇似大鳍刺鳑鱼皮,头小而尖,口亚下位,呈马蹄形,口裂小,口角有1对须,吻突出,侧线完全。背鳍位于身体最高处,具有2根硬刺,胸鳍末端达到腹鳍基部起点。臀鳍具有2根硬刺,其起点位于背鳍第6根分支鳍条的垂直下方。尾鳍分叉深。鳔2室,腹腔膜灰褐色,体背部深灰色,腹侧面灰白色。鳃盖后缘上方有1黑色斑点,尾柄中线有1黑色纵带,向前延伸至背鳍起点的下方。背鳍及臀鳍各具两列黑色小斑点。生殖季节雄鱼的吻端及眼眶前缘有珠星,而雌鱼有产卵管。

相关推荐

无须鱊


中文名称 无须鱊
拉丁名称 Acheilognathus gracilis Nichols
英文名称 barbless bitterling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鱊属
拉丁属名 Acheilognathus Bleeker,1859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2,9;臀鳍条2,7;侧线鳞33;下咽齿1行,5~5,齿面平滑无锯纹;鳃把外侧26~29。体长为体高的3.L倍,为头长的4.0~4.3倍,为尾柄长的4.0~4.3,倍,为尾柄高的8.6~8.7,倍。头长为吻长的3.3,倍,为眼径的2.7~2.9倍,为眼间距的2.5倍。体较矮而侧扁。头较小。吻钝,口亚下位,呈马蹄形,口裂小,口角无须。眼很大。鳞大。侧线完全。背鳍具有2根硬刺,其起点位于吻端至最后鳞片距离的中点,臀鳍短小,具有2根硬刺。腹鳍末端达臀鳍起点。尾鳍分叉深。腹腔膜黑色,鳔2室,后室长度大于前室。鳃盖后缘上方有一黑色斑点,顺尾柄中线有一条黑色纵带,雄鱼背鳍有2~3条黑色斑纹,边缘为黑色。臀鳍黑边。雌鱼背鳍中央有一条黑色斑纹,边缘无色。生殖时期雌鱼有较粗大的产卵管,雄鱼的吻端具有珠星。
生活习性 喜栖息于浅水缓流水域。

白河鱊


中文名称白河鱊

拉丁名称Acheilognathus peihoensis (Fowler)

异名鳑鮍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鱊属

拉丁属名Acheilognathus Bleeker,1859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淮河、长江、闽江和珠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条2-12。臀鳍条2-9。下咽齿5-5。鳃耙8-9。侧线鳞33-34。

体长为体高的2.3-2.5倍,为头长的3.9-4.0倍,为尾柄长的6.0-5.6倍,为尾柄高的7.4-7.5倍。头长为吻长的3.4-3.8倍,为眼径3.2-3.4倍,为眼间距的2.8-3.2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3-1.5倍。

体卵圆,较长。口端下位。口角无须。眼较大,眼径大于或等于吻长。齿面具锯纹。腹膜黑色。鳔2室。

背鳍及臀鳍均具硬刺。臀鳍起点位背鳍中点下方。尾鳍叉形。鳃盖后第1侧线鳞上有一黑色圆斑,尾柄正中有一黑色纵纹,延至背鳍基部中点之下方。背鳍有2列黑纹。

生活习性
底栖鱼类。淡水生。

短须鱊


中文名称 短须鱊
拉丁名称 Acheilognathus barbatulus Gunther
英文名称 barbed bitterling
地方名称 鳑鮍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鱊属
拉丁属名 Acheilognathus Bleeker,1859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2,12;臀鳍条2,8~9;侧线鳞32~33;下咽齿1行,5~5,齿面有锯纹;鳃耙外侧7~8。体长为体高的2.8~3.0倍,为头长的4.0倍,为尾柄长的4.4~4.7倍,为尾柄高的7.9~8.0倍。头长为吻长的3.3倍,为眼径的2.9倍,为眼间距的2.5倍。体形似越南刺鳑鮍,唯体较矮,背前部较平直,口亚下位,马蹄形,口角有一对短须,侧线完全。背鳍和臀鳍具有比越南刺鳑鮍更坚硬的刺,背鳍末端与臀鳍末端相对,腹鳍末端达臀鳍起点。鳔2室。腹腔膜灰黑色。鳃盖后缘上方有一黑色斑点,尾柄中线有一黑色纵带,雄鱼的背鳍上有两列黑色小斑点,臀鳍有一条宽的黑色条纹,雌鱼背鳍的前部有一大黑点。生殖期的雄鱼吻端有白色珠星,背、臀鳍条延长;雌鱼具有产卵管。

越南刺鳑鮍


中文名称 越南刺鳑鮍
拉丁名称 Acanthorhodeus tonkinensis Vaillant
英文名称 Vietnamese bitterling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刺鳑鮍属
拉丁属名 Acanthorhodeus Bleeker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12~13;臀鳍条3,9~11;测线鳞35~36;下咽齿1行,5~5,齿面有锯纹;鳃耙短小,外侧11~12。体长为体高的2.3~2.4倍,为头长的4.0一4.1倍,为尾柄长的4.5~4.6倍,为尾柄高的7.6~8.0倍。头长为吻长的2.8~3.0倍,为眼径的3.5~3.6倍,为眼间距的2.4~2.5倍。外形颇似大鳍刺鳑鮍,头小而采,口亚下位,呈马蹄形,口裂小,口角有一对须,吻突出。侧线完全。背鳍位于身体的最高处,具有两根硬刺。胸鳍末端达腹鳍基部起点。臀鳍具两根硬刺,其起点位于背鳍第6根分支鳍条的垂直下方。尾鳍分叉深。鳔2室,腹腔膜灰褐色。体背部深灰色,腹侧面灰白色。鳃盖后缘上方有一黑色斑点。尾柄中线有一黑色纵带,向前延伸至背鳍起点的下方。背鳍及臀鳍各具两列黑色小斑点。生殖季节雄鱼的吻端及眼眶前缘有珠星,而雌鱼有产卵管。

兴凯鱊


中文名称兴凯鱊
拉丁名称Acheilognathus chankaensis Dybowski

异名鳑鮍儿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鱊属

拉丁属名Acheilognathus Bleeker,1859

品种描述

形态特征
背鳍Ⅲ-12-14;臀鳍Ⅲ-10-12;胸鳍Ⅰ-15;腹鳍Ⅰ-7。侧线鳞35[(5.5-6)/(5-V)]37;背鳍前鳞15;围尾柄鳞14。第一鳃弓外鳃耙15-17。下咽齿1行,5-5,每齿有锯纹或无。

体长为体高的2.3-2.6(2.4)倍,为头长的4.4-4.6(4.5)倍,为尾柄长的4.9-5.8(5.3)倍,为尾柄高的7.3-8.1(7.6)倍。头长为吻长的3.9-4.6(4.3)倍,为眼径的2.7-3.0(2.8)倍,为眼间距的2.3-2.6(2.4)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3-1.7(1.5)倍。

体侧扁似卵形。体高头短。吻短于眼径,鼻位置一般近吻端较之眼前缘,为此本种鱼的吻较其他种类显得更为短钝。口接近端位,上下颌几乎等长。口角无须。眼侧上位。眼间宽而平。鳃裂上角与眼上缘差不多在同一水平线上,或稍超过。鳃膜与峡部相连。

背鳍、臀鳍的末根不分枝鳍条较首根分枝粗硬。背鳍起点在吻和尾鳍基之中或近前者,背鳍基长长于或接近背鳍基末至尾鳍基距离。臀鳍起点约对着背鳍基中央。腹鳍起点在背鳍起点之前下方。肛门位近腹鳍基或在腹鳍与臀鳍之间。尾鳍分叉。

侧线完全,径入尾中轴。

生活习性
淡水生。

经济价值
全国各水系。

广西副鱊


中文名称广西副鱊

拉丁名称Paracheilognathus meridianus Wu, 1939

英文名称Guangxi bitterling

异名鳑鮍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副鱊属

拉丁属名Paracheilognathus Bleeker,1863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长江和珠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Ⅲ-9-10;臀鳍Ⅲ-8-9;胸鳍Ⅰ-13-14;腹鳍Ⅰ-7;尾鳍分支鳍条17。侧线鳞34[5/(3.5-V)]36。下咽齿1行,5-5,每齿一侧缘或光滑有锯纹。第一鳃弓外鳃耙8。

体长为体高的2.8-3.1(3.0)倍,为头长的4.4-4.7(4.6)倍,为尾柄长的4.8-5.2(5.1)倍,为尾柄高的7.7-8.6(8.2)倍。头长为吻长的3.1-3.5(3.3)倍,为眼径的3.0-3.3(3.2)倍,为眼间距的2.3-2.6(2.5)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6-1.7(1.6)倍。

体延长,背、腹缘为浅弧线形。头小,头长超过头高。吻较短,与眼径长接近。口亚下位,口裂呈马蹄形,上颌末端约在鼻和眼前缘之间垂直线上,上下唇连于口角,口角有1对口角须,其长约为眼径的1/4-1/2。鼻位近眼前缘较之吻端。眼间较宽,其间距大于眼径。眼侧上位,鳃裂上角低于眼上缘的水平线。鳃膜约在鳃盖骨前缘之下方连于峡部。

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或在两者之中,其末根不分枝鳍条同首根分枝鳍条大小差不多,后缘光滑,并有硬感。臀鳍起点与背鳍倒数的第2-3(雌鱼)或第3-4(雄鱼)不分枝鳍条在同一垂直上,其末根不分枝鳍条同首根分枝鳍条粗细相近,也有硬感,后缘光滑。臀鳍基长短于背鳍基长或尾柄长。腹鳍起点与背鳍起点相对或稍前,距臀鳍起点近于距胸鳍基。肛门位于腹鳍基和臀鳍起点之中或近前者。胸鳍末端距腹鳍起点约2-4鳞片(雄少雌多)。尾鳍分叉,中央最短鳍条略长于或相当于分叉边缘的长度。

侧线完全,在躯部略下弯,后行入尾柄中央。消化管多盘曲,约为体长的耳倍。鳔2室,前短后长,两者长度之比约1∶2。

生活习性
淡水生。

长身鱊


[学名]: Acheilognathus elongatus (Regan)
[资源名称]: 长身鱊
[形态特征]:
 
背鳍iii 11-13;臀鳍iii一10 11;胸鳍卜12-14;腹鳍i一6 7。背鳍前鳞14--18;围尾柄鳞14。第一鳃弓外侧鳃耙14--16。下咽齿1行,5--5。脊椎骨体长为体高的2.9~3.6倍,为头长的3.8-4.4倍,为尾柄长的4.1-5.3倍,为尾柄高的9.2一11.8倍。头长为吻长的3.9-4.5倍,为眼径的2.7-3.0倍,为眼间距的2.9-4.O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9-2.3倍。 体长而侧扁,背部较薄,腹部较平直。头稍长,显著长于头高,约占体高的2/3。口亚上位,下颌比上颌略突出,稍上斜。口角无须。眼侧上位。鼻孔近眼前上角。眼问小于眼径。鳃孔上角接近于眼上缘水平线。鳃盖膜至鳃盖骨前缘下方连于峡部。方骨和下颌隅骨连接处突出。侧线完全、平直。 背、臀鳍末根不分支鳍条较粗,背鳍起点约在体中央。背鳍基底长于臀鳍基,后者长于或接近尾柄长。臀鳍起点与背鳍基中点相对。腹鳍在背鳍前下方,又介于胸鳍基和臀鳍起点之间。胸鳍末端将达腹鳍。肛门位于腹鳍基和臀鳍起点之间。尾鳍深分叉,最长鳍条为最短鳍条2倍余。 下咽齿侧扁细长,侧缘具有多条深凹纹,咀嚼面稍凹而狭,齿端呈钩状。鳃耙排列较密,最长鳃耙约占最长鳃丝的1/3。鳔2室,前短后长。消化管较短,其长为体长的2.2-2.9倍。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云南  [原产地区]:长江支流金沙江  
[气候带]:亚热带,暖温带
[地理分布]:分布于长江支流金沙江。  
[水域环境]:淡水  

斑条鱊


中文名称斑条鱊

拉丁名称Acheilognathus taenianalis (Gunther)

异名鳑鮍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鱊属

拉丁属名Acheilognathus Bleeker,1859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黄河、淮河和长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条3,15-18;臀鳍条3,11-13;侧线鳞36-37;下咽齿1行,5-5,齿面有明显的锯纹;鳃把外侧7-8;脊椎骨36。体长为体高的2.3-2.4倍,为头长的4.3-4.5倍,为尾柄长的4.7-5.3倍,为尾柄高的7.8-8.7倍。头长为吻长的3.4-3.7倍,为眼径的3.0-3.6倍,为眼间距的2.4-2.5倍。体高而侧扁,背前部隆起。头较小,口亚下位,口裂微斜,口角无须。侧线完全。背鳍起点距吻端几乎与距尾鳍基部相等。臀鳍起点在背鳍第7根分支鳍条的垂直下方。背鳍和臀鳍都具有硬刺。肛门近腹鳍基部。尾鳍分叉深。鳔2室,后室长度大于前室。腹腔膜灰黑色。体背部灰褐色,腹侧面为银灰色。在鳃孔后方第1-2个侧线鳞的上方有一黑色大斑点。尾柄中线具有1条细长的黑色纵带。背鳍有两列小白点。一雄鱼臀鳍基部及臀鳍边缘均有黑色斑点,且镶有白边,雌鱼则不明显。生殖期雄鱼的吻端、眼眶的前方及上方具有珠星,胸部和腹部呈蓝黑色,腹鳍黑色,雌鱼具有细长的产卵管。

生活习性
淡水生。

越南拟鲿


[学名]: Pseudobagrus kyphus Mai, 1978
[资源名称]: 越南拟鲿
[形态特征]:
 
体短,前部略粗圆,后部侧扁。头略平扁,被皮肤所覆盖。吻钝圆。口下位,弧形;上颌突出于下颌。上、下颌具绒毛状细齿,形成齿带。眼中等大,侧上位。须4对,细小。两鼻孔相距较远,前鼻孔短管状,近于吻端。鳃孔大。鳃盖膜不与鳃峡相连。 背鳍短,骨质硬刺强,前缘光滑,后緣具锯齿;起点距吻端大于距脂鳍起点。脂鳍短于臀鳍,基部位于背鳍基后端至尾鳍基中央略后,末端游离。臀鳍起点位于脂鳍起点垂直下方之前,至尾鳍基的距离小于至胸鳍基。胸鳍侧下位,硬刺强,前缘光滑,后缘具锯齿。腹鳍起点位于背鳍基后端垂直下方之后,距胸鳍基后端大于距臀鳍起点。肛门距臀鳍起点较距腹鳍基后端为近。尾鳍深凹或分叉,上下叶末端尖。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广西壮族自治区  [原产地区]:广西防城港市  
[气候带]:亚热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分布于广西十万大山南部的防城江、北仑河、洞中河等水系,广西外见于越南北部。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生活于山溪小河中,以底栖动物为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65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南印亚海鲂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