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木叶鲽

中文名称 角木叶鲽
拉丁名称 Pleuronichthys cornutus(Temminck et Schlegel)
英文名称 corner turbot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鲽形目
拉丁目名 Pleuronectiformes
中文科名 鲽科
拉丁科名 Pleuronectidae
中文属名 木叶鲽属
拉丁属名 Pleuronichthy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背鳍76~82;臀鳍56~62;胸鳍11~13;腹鳍6。尾鳍18。侧线鳞92~102。
体呈卵圆形,高而扁,背腹缘凸度相似,尾柄短而高;体长为体高1.8~2倍,为头长4.3~4.5倍。头很小,在上眼的上方背缘有深凹。吻很短。头长为吻长5.8~6.6倍。眼较大。头长为眼径2.9~3.5倍,上眼紧邻头部背缘,两眼前后方各有短棘突。眼间隔甚窄。有眼侧2鼻孔较小,前鼻孔的前后缘各有三角形的短瓣片;无眼侧2鼻孔较大,且位置较高,前鼻孔前后缘亦各有一短瓣片。口小,前位。口裂斜形,左右不对称。两颌约等长,后端达下眼的前缘。牙细小,呈锥状,无眼侧两颌各有牙2~3行;有眼侧两颌无牙。犁骨与腭骨均无牙。唇厚。鳃孔狭而略短。鳃盖膜相愈合,不与峡部相连。鳃耙短小,锥形,12+4~5。肛门偏位于无眼侧。幽门盲囊3,脊椎骨13+25。

体两侧均被小圆鳞。奇鳍鳍条上亦被小鳞,左右侧的侧线同样发达,并呈直线状,颞上枝沿背鳍基向后延伸至30~40背鳍条基底的下方附近。

背鳍起点于无眼侧,与上眼中部相对,鳍条不分枝。臀鳍起于胸鳍基的下方,鳍条亦不分枝。有眼侧胸鳍较长。腹鳍甚短。尾鳍较头为长,其后缘圆形。

有眼侧呈灰褐色或淡红褐色。头、体和鳍上均有小形暗点或黑色斑点。无眼侧体为白色。奇鳍边缘暗色。

相关知识

黑光鲽


中文名称 黑光鲽
拉丁名称 Liopsetta obscura(Hersenstein)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鲽形目
拉丁目名 Pleuronectiformes
中文科名 鲽科
拉丁科名 Pleuronectidae
中文属名 光鲽属
拉丁属名 Liopsetta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稍延长而侧扁,两眼位于头部右侧,上眼近头部边缘,吻和眼球不被鳞,口较小,头长为有眼侧上颌骨长4.0~4.5倍,为无眼侧上颌骨长3.5~4.0倍。无眼侧上下颌及颌齿稍强,颌齿1行,侧扁,门齿状,形成切缘,背鳍56~67,臀鳍44~47,二鳍鳍条全部不分支,多数被鳞,第1脉间棘突出于臀鳍前方。有眼侧的胸鳍稍长,中部鳍条分支。体被小栉镤或圆鳞。侧线近直线状或在胸鳍上方有1低平的弓状弯曲部,有颞上支,椎骨40。长为宽的3.7~4.3倍,各具2列钝锥状齿。

菱鲽


中文名称菱鲽

拉丁名称Rhombosolea tapirina Gunth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鲽形目

拉丁目名Pleuronect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鲽亚目

拉丁亚目名Pleuronectoidei

中文科名鲽科

拉丁科名Pleuronectidae

中文属名菱鲽属

拉丁属名Rhombosole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澳大利亚、新西兰,我国不产。

形态特征
体卵圆形或菱形,侧扁,吻正常或呈一短的肉质突起,无眼侧鼻孔紧邻头部边缘。嗅小板平行排列,无中轴。口中大,无眼侧上下颌较强而弯曲,颌齿尖细,在无眼侧排列呈带状。下咽骨较宽,有咽齿3行或多行,背鳍始于吻端,背鳍和臀鳍大多鳍条末端分叉,不被鳞。第1脉间棘不突出于臀鳍前方,有眼侧胸鳍较长,中部鳍条分支,只有眼侧腹鳍正常发达,具6鳍条,与臀鳍相连,体被圆鳞,侧线近直线状,有1短的颞上支,椎骨31。

生活习性
海(洋)生。

欧洲鲽


中文名称 欧洲鲽
拉丁名称 Pleuronectes platessa Linnaeus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鲽形目
拉丁目名 Pleuronectiformes
中文科名 鲽科
拉丁科名 Pleuronectidae
中文属名 鲽属
拉丁属名 Pleuronecte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卵圆形,侧扁。两眼位于头部右侧。两眼间隔呈嵴状,裸露或被鳞,上眼磷近头背缘,吻和眼球不被鳞。口中大,头长为上颌骨长3倍以上。无眼侧颌齿较发达,齿钝锥形,矛尖形或具截形尖端,1行。背鳍起点在无眼侧后鼻孔的后方和上眼的背上方,全部鳍条不分支,第1脉间棘突出于臀鳍前方,有眼侧的胸鳍较长,中部鳍条分支。腹鳍基底短,略对称。体被小鳞,栉鳞或圆鳞,鳞棘短而数少,侧线在胸鳍上方有1弓状弯曲部,无颞上支或仅具1短的颞上支,椎骨39~44。眼后方至侧线始部之间有1列4~7个骨质突起,颌齿侧扁,呈门齿状,形成一切缘;体被小圆鳞或弱栉鳞,多少埋入皮内,下咽骨窄或稍宽,其长为宽的2.7~5.0倍,具3~4行钝尖或臼状齿,侧线在胸鳍上方具1低平的弧形,有1短的颞上支。吻大于眼径,下咽骨宽,长为宽的2.7~3.5倍,具3列较平的大臼状齿;体大多被圆鳞,雄鱼鳞片时常具小刺,雌鱼偶有具小刺的鳞片,侧线鳞88~115背鳍65~84,臀鳍48~61。
生活习性 不作长距离洄游,而在其分布区内都有定居的地方性鱼群。以无脊椎动物为其食物,其中小形软体类、蠕虫类和甲壳类占多数,鱼类占次要地位。

粒鲽


中文名称 粒鲽
拉丁名称 Clidoderma asperrimum(Temminck et Schlegel)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鲽形目
拉丁目名 Pleuronectiformes
中文科名 鲽科
拉丁科名 Pleuronectidae
中文属名 粒鲽属
拉丁属名 Clidoderma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呈长卵圆形,侧扁,两眼位于头部右侧,上眼靠近头部背缘,两眼间嵴低窄,被鳞。口中大,有眼侧的上颌骨长小于1/3头长,无眼侧的上颌骨长近于头长的1/2。颌齿粗锥状,无眼侧的较强,上下颌齿行各2行,外行齿稍强,下鳃耙10~13,背鳍始于无眼侧鼻孔的后上方,鳍条不分支或仅尖端分叉,腹鳍基底短,左右侧略对称,体无鳞,成鱼在眼侧密被粗糙的骨质突起,其多数骨质突起上有小刺,较大的骨质突起约6行,无眼体侧光滑,两侧侧线同样发达,在胸鳍上方有1低的弓状弯曲部,有颞上支。背鳍79~94,臀鳍63~75。

虫鲽


中文名称 虫鲽
拉丁名称 Eopsetta grigorjewi(Herzenstein)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鲽形目
拉丁目名 Pleuronectiformes
中文科名 鲽科
拉丁科名 Pleuronectidae
中文属名 虫鲽属
拉丁属名 Eopsetta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背鳍88~92;臀鳍69~74;胸鳍11;腹鳍6;尾鳍16~18。侧线鳞88~95。
体呈长扁圆形,尾柄短而低;体长为体高2.4~2.5倍,为头长4~4.2倍。头颇短,在上眼的前上方背缘凹下。吻长约等于眼径。 眼较大,均位于头部右侧,上眼紧邻头的背缘。眼间隔颇窄,稍凸起。头长为吻长4.5~5倍,为眼径4.7~5.3倍,为眼间隔17.3~21倍。口大,前位,弧形,左右对称。上下颌约等长或下颌稍突出。牙小,锐尖,左右侧皆同样发达,上颌牙2行,外行的前部牙呈犬牙状,下颌牙一行。舌很短窄,有眼侧2鼻孔位于眼间隔正中前方,相距颇近,前鼻孔有短管,管的尖端有短丝;无眼侧2鼻孔位置高。鳃孔大,峡部甚窄。鳃耙细弱,6~7+16~18。肛门约位于腹缘正中线上。

鳞颇小,有眼侧为弱栉鳞,无眼侧为圆鳞,除胸鳍外,各鳍鳍条均被小鳞。左右侧线同等发达,在胸鳍上方侧线呈弯弓状。无颞上枝。

背鳍始于头背缘凹处,鳍条不分枝。 臀鳍起于胸鳍基底下方,鳍条除后部数条外均不分枝。有眼侧的胸鳍较长。左右腹鳍略对称。尾鳍后缘略呈圆形或双截形。

有眼侧体呈淡褐色,且有大小不等的暗色圆斑,奇鳍上有不明显的暗色斑点。无眼侧体为白色。

江鲽


[学名]: Platichthys stellatus
[资源名称]: 江鲽
[外文名]: Starry flouder Piebald flounder
[别名]: 江鲽、珍珠鲽、黄金鲽等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 中部最高, 尾柄高略大于长, 头背缘在上眼前上方略凹。背鳍、臀鳍和尾鳍上分布有黑、白、黄相间的垂直条,.鱼体的有眼侧为黑褐色或黑色,无眼侧为乳白色,两眼位于头左侧或右侧。
 
[原产国家]:  [原产省份]:  [原产地区]:/  
[气候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在北温带大西洋、北太平洋的亚洲和美洲沿岸,以及北极海,能进入淡水在太平洋沿岸,北到白令海峡、楚科其海、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北极沿岸,南到北美和南加利福尼亚我国黑龙江、绥芬河、图们江等河内,以及日本、朝鲜沿岸均有分布  
[水域环境]:海水,淡水  
[生活习性]:
冷温、广盐性、底栖性鲆鲽鱼类

石鲽


中文名称石鲽


拉丁名称Kareius bicoloratus (Basilewsky,1855)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辐鳍亚纲

拉丁亚纲名Actinopterygii

中文目名鲽形目

拉丁目名Pleuronect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鲽亚目

拉丁亚目名Pleuronectoidei

中文科名鲽科

拉丁科名Pleuronectidae

中文属名石鲽属

拉丁属名Karei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日本各地及中国东海。

生活习性
栖息于沿岸较深泥砂底海域。可食用鱼。肉食性,主要摄食底栖动物。

大牙拟庸鲽


中文名称 大牙拟庸鲽
拉丁名称 Hippoglossoides dubius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鲽形目
拉丁目名 Pleuronectiformes
中文科名 鲽科
拉丁科名 Pleuronectidae
中文属名 拟庸鲽属
拉丁属名 Hippoglossoide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卵圆形或稍延长,侧扁,两眼位于头部右侧,上眼紧挨头部背缘。口较大,头长为上颌骨长3倍以下。两侧上下颌及颌齿同样发达。颌齿尖,锥状,上下颌各1行,前端稍扩大,背鳍79~90,始不动声色 眼侧鼻孔后方和眼前部背上方,鳍条全部不分支,有眼侧背鳍大部被鳞,第1脉间棘突出于臀鳍前方,臀鳍62~69,二鳍后部边缘微凹。有眼侧的胸一无是处肖长,全部鳍条不分支,腹鳍基底短,左右略对称,鳞小,不易脱落,栉鳞或圆鳞,侧线几近直线状,椎骨42~45。体长为体高的2.6~2.8倍,为头长的3.2~3.4倍,头长为上颌骨长2.3~2.5倍,上颌前端齿扩大,形成明显的犬齿鳃盖条7。下鳃耙11~16有眼侧被栉鳞。无眼侧被圆鳞或弱栉鳞。侧线在胸鳍上部有1较低的弓状弯曲部。

美洲拟庸鲽


中文名称 美洲拟庸鲽
拉丁名称 hippoglossoides platessoides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鲽形目
拉丁目名 Pleuronectiformes
中文科名 鲽科
拉丁科名 Pleuronectidae
中文属名 拟庸鲽属
拉丁属名 Hippoglossoide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卵圆形或稍延长,侧扁,两眼位于头部右侧,上眼紧挨头部背缘。口较大,头长为上颌骨长3倍以下。两侧上下颌及颌齿同样发达。颌齿尖,锥状,上下颌各1行,前端稍扩大,背鳍76~101,始不动声色 眼侧鼻孔后方和眼前部背上方,鳍条全部不分支,有眼侧背鳍大部被鳞,第1脉间棘突出于臀鳍前方,臀鳍60~79,二鳍后部边缘微凹。有眼侧的胸一无是处肖长,全部鳍条不分支,腹鳍基底短,左右略对称,鳞小,不易脱落,栉鳞或圆鳞,侧线几近直线状,椎骨42~45。体长为体高的2.1~3.0倍,为头长的3.0~4.2倍,头长为上颌骨长2.2~3.0倍,鳃盖条8。下鳃耙9~12,有眼侧被栉鳞。无眼侧被圆鳞或弱栉鳞。侧线几近直线状。
生活习性 食蛇尾类、软体类和鱼类为食,甲壳类在其食物中的作用不大。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65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点纹颌须鮈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