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臀鮠

中文名称 长臀鮠
拉丁名称 Cranoglanis bouderius bouderius(Richardson)
英文名称 helmet catfish
地方名称 骨鱼(广东英德、广西梧州、南宁)、牯鱼(广西)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鲇形目
拉丁目名 Siluriformes
中文科名 长臀鮠科
拉丁科名 Cranoglanididae
中文属名 长臀鮠属
拉丁属名 Cranoglanis Peters,1880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Ⅰ~5~6;臀鳍Ⅱ~Ⅲ~26~34;厦鳍Ⅰ~9~10;胸鳍Ⅰ~9~13。
体长为体高3.7~4.9(4.3)倍,为头长3.7~4.1(3.9)倍,为尾柄长6.8~8.4(7.9)倍,为尾柄高9.4~11.4(10.5)倍,为背前距2.5~2.7(2.6)倍,为背鳍起点至脂鳍基后端的2.O~2.4(2.2)倍,为背鳍刺长4.3~5.7(5.0)倍,为胸鳍刺长4.1~5.1(4.6)倍,为臀鳍基3.2~3.7(3.4)倍。头长为眼径4.0~5.9(5.1)倍,为吻长2.0~2.5(2.1)倍,为头宽1.3~1.5(1.4)倍,为眼间距1.9~2.3(2.l)倍。

身体侧扁。头略呈三角形。吻突出,钝圆。上颌齿带根列,中间有裂缝;下颌齿带明显,分为左右两块。两鼻孔相隔较远;前鼻孔近吻端,呈短管状;后鼻孔有一发达的鼻须。眼位头之中央偏后。口近端位,弧形,上颌略突出。鼻须一般仲达眼后缘,个别略超过或仅至眼中心,颌须一般仲达胸鳍刺的1/2一4/5,较小个体可达胸鳍刺的末端。下颌外侧须一般达胸鳍起点,下颌内侧须可达峡凹部。

背鳍很高,硬刺的后缘及前缘的上部具弱锯齿,短于最长的分枝鳍条。脂鳍短,后端游离。臀鳍基很长,起点距尾柄基较距胸鳍起点为远。腹鳍起点在背鳍基后端的下方,鳍端超过臀鳍起点。胸鳍刺与背鳍刺相似,鳍条后伸不及腹鳍起点。尾鳍深分叉,侧线平直,有许多分枝。

鳔略呈心形,鳔壁厚,富弹性,约在前端三分之一处有一纵隔和横隔,把鳔室大致分为前、左后、右后三部分,前部与左、右后部可以互通,而左、右后部之间则不可直通。

体高、尾柄长和眼径呈现异速生长的情况,随着个体之成长,相对体高增大,相对尾柄长和眼径变小。

体呈橄榄色,向腹部逐渐转为乳白色。鳍条灰白色,基部黄色。

相关阅读

长臀鲃


中文名称长臀鲃

拉丁名称Mystacoleucus marginat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长臀鲃属

拉丁属名Mystacoleucus Gunther,1868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澜沧江水系(云南景洪)。

形态特征
背鳍条3,8;胸鳍条1,12-14;腹鳍条1,8;臀鳍条3,8-9。鳃耙10-11。下咽齿3行,2.3.4-4.3.2.。侧线鳞25[5/(3-V)]53,侧线至腹正中鳞片5;背鳍前鳞8-9;围尾柄鳞14。

标准长为体高的2.5-2.8(xs=2.670.08)倍,为头长的3.9-4.5(4.080.17)倍,为尾柄长的6.1-7.2(6.580.25)倍,为尾柄高的7.6-8.3(7.580.2)倍。头长为吻长的3.0-4.3(3.690.39)倍,为眼径的3.3-3.7(3.480.13)倍,为眼间距的2.3-2.9(2.60.15)倍。

体高,侧扁,为长斜方形.背腹的轮廓同样地呈弧形.吻端钝,稍向前突出,吻皮稍下垂,止于上唇的基部,侧部在前眶骨的前缘有沟裂(幼鱼则不显著).口小,亚下位,呈弧形,下颌后仲达到鼻孔的垂直线或达到眼的前缘.唇薄,包在上下颌外表,上下后在口角处相连,唇后沟在颐部不连.须2对,吻须极细弱,常常缺失,颌须虽较长,但小于眼径.鼻孔位于眼的前上角,离眼比离吻端为较近.眼大,前上位,较近于头的背轮廓线,眼径一般比吻长为长,至吻端之距离较至鳃盖后缘的距离为近。

背鳍外缘稍内凹,起点前有一平卧的倒刺,背鳍起点至吻端距离比至尾鳍基距离为短或相等,与腹鳍起点的位置相对或稍后,背鳍硬刺颇粗大,不及头长(不包括顶端柔软部分),后缘具有细齿,第一分枝鳍条最长,与头长约相等或大于头长.胸鳍小,比头长稍短,向后伸几达或不达腹鳍基部.腹鳍末端后伸达到肛门(成鱼则相差1个鳞片).臀鳍起点在背鳍条末端之下或稍前,基部长度等于尾柄长,外缘平截,微凸或微凹(一般幼小时微凹,后转为平截,长大时微凸),以第一分枝鳍条为最长,向后伸约达尾柄长之半.尾鳍分叉,中央最短的鳍条不及最长鳍条长度的一半。

鳞薄而大,侧线在腹鳍前微弯,向后行止于尾鳍基的正中,尾柄中部的鳞片上7下5(侧线鳞不算在内).鳃耙短,圆锥形.下咽齿顶端扁平,尖端弯曲。

体色较浅,体侧以上绝大多数鳞片前部都有新月形的黑色斑,尾柄的背正中线呈黑色,背鳍有狭的黑色边缘,尾鳍有或无同样的边缘。

生活习性
淡水生。

长臀刀鲇


[学名]: Platytropius longianalis Wang
[资源名称]: 长臀刀鲇
[外文名]: Chang tun dao nian
[别名]: 绸子鱼
 
[形态特征]:
 
颌须后伸至少达臀鳍基的1/2;腹鳍起点位于背鳍基后端垂直下方之前。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云南  [原产地区]:景洪  
[气候带]:热带
[地理分布]:澜沧江中、下游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生活于水域上层,主食水生昆虫或落入水中的膜翅目昆虫。5月产卵。

 
[性别类型]:异体 [品种特性]:优质
[食性]:杂食性 [底质类型]:砂质
[栖息水层]:上层
[生活方式]:自由
[资源类型]: [主要用途]:食用
[资源状况]:正常

长臀囊头鲉


中文名称长臀囊头鲉


拉丁名称Setarches longimanus (Alcock)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鲉形目

拉丁目名Scorpae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鲉亚目

拉丁亚目名Scorpaenoidei

中文科名鲉科

拉丁科名Scorpaenidea

中文属名囊头鲉属

拉丁属名Setarche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我国分布于南海及东海外缘。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侧扁,体中等高度,头大,眼小,眼间隔平坦,眼径约与眼间隔宽相等,口大,端位,腭骨有绒毛状齿,无须及皮瓣,体被小圆鳞,头上骨棱很低,前鳃盖骨有4-5长棘,鳃盖骨有2尖棘,眶前骨有2-3棘。臀鳍Ⅲ-5。背鳍连续,有深凹刻,尾鳍截形。前鳃盖骨第二棘明显短于第一、第三棘,鳃耙6+(11-13),眼间隔宽约为体长的8-12%,体红色,鳍棘下有毒腺。

生活习性
海(水)生。

长吻鮠锚首吸虫病


疾病名称锚首吸虫病

为害对象 鳜、长吻鮠、大口鲇、鳗鲡等
疾病概述 锚首虫类单殖吸虫包括多个属,在我国已发现引起疾病的有锚首虫、似鲶盘虫和伪指环虫三类。它们大多为害名优鱼,如鳜、长吻鮠、大口鲇、鳗鲡等。鉴于名优鱼多为单养,养殖密度较高,故近年来该病呈发展趋势。

病原
寄生于鳜鳃的河鲈锚首吸虫(Ancyrocephalus ogurndae),形状与指环虫类似,后周着盘上有背腹两对锚形中央大钩,背中央大钩稍大于腹中央大钩。边缘小钩很小,交配管细长,盘曲。

寄生于长吻鮠的有似鮠鲶盘虫(Silurodiscoides leiocassi),寄生于鲇、大口鲇鳃的有中刺鲶盘虫(S.mediacanthus)、凶恶鲶盘虫(S. asoti)、筒鞘鲶盘虫(S.infundibuloragina)等。鲶盘虫的特点是固着盘上的背中央大钩明显大于腹中央大钩,并有1对附片和1个片形联结棒,边缘小钩雏形。

寄生于鳗鲡的有鳗伪指环虫(Pseudodactylogyrus anguillae)和短钩伪指环虫(P. bini)。此类虫的特征是中央大钩1对,内突很发达,7对边缘小钩胚胎型。

症状
病鱼体色发黑,游动迟缓,食欲减退,翻开鳃盖,鳃丝色暗淡。镜检,每片鳃上有大量虫体。


发病规律
此类单殖吸虫病系卵生,在虫体内每形成1卵成熟后即产出。产卵率和孵化速度均受温度影响,故发病季节在春秋两季、但伪指环虫病系高温季节发生,鱼苗和夏花鱼种,白仔鳗易受其害而致大批死亡,大鱼种和一龄以上鱼,当每尾鱼寄生强度达1000个以上时也可引起死亡。

防治方法
用0.7毫克/升的甲苯咪唑全池泼洒,并以每千克体重50毫克的甲苯咪唑,混饵投喂,连用3天。

长吻鮠东方异肉吸虫病


疾病名称东方异肉吸虫病

为害对象 长吻鮠苗种
疾病概述 病鱼体色较黑,离群缓慢独游,有时上下往返急速游动打圈,鱼的前腹部略显红色。病鱼体表、鳃、内脏各器官外观正常,未见病变。

病原 为鲶东方异肉吸虫,隶属于复殖亚纲异肉科异肉属。

症状 病鱼体色较黑,离群缓慢独游,有时上下往返急速游动打圈,鱼的前腹部略显红色。病鱼体表、鳃、内脏各器官外观正常,未见病变。解剖病鱼消化道,可见胃、肠内均无食,肠内有较多淡黄色粘液,在中肠即可发现虫体寄生。患鱼生长明显较健康鱼缓慢。据资料介绍,全长为11.4-14.5厘米的健康鱼种,体重为18.8-31.5克,而患鱼全长11.8-15.0厘米时,其体重只有11.7-24.6克。患病严重者,身体很快消瘦,并急速游泳打圈,以至衰竭而死。

防治方法
(1)苗种人池前对池塘进行彻底清塘消毒,杀灭螺类,消除泥苔。

(2)鱼池灌注新水时,在进水口加过滤网罩防止和减少螺类进入池塘。

(3)用晶体敌百虫全池遍洒使池水浓度成0.3-0.7毫克/升,以杀灭水中鲶东方异肉吸虫的尾蚴,从而降低此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达到控制此病的目的。

长吻鮠赤皮、烂鳃、肠炎并发症


疾病名称赤皮、烂鳃、肠炎并发症

为害对象 网箱养殖长吻鮠
疾病概述 病鱼下颚呈粉红色,有的显现红斑。

病原

症状 病鱼下颚呈粉红色,有的显现红斑。胸腹部充血发红,胸腹鳍基部充血,有的病鱼胸腹鳍鳍条腐烂,附有泥状悬浊物;鳃丝末端肿大并腐烂,有的沿鳃边发白泛黄,鳃上不均匀地附着许多泥状悬浊物;腹部膨大,肛门红肿,打开腹腔有淡黄色或淡红色液体。胃肠无食,肠管充气变粗,肠壁充血出血。病鱼发病2-3天后即死亡。

发病规律 流行于5-7月和9-11月。

防治方法
(1)用150毫克/升浓度的生石灰全箱泼洒,间天1次,连用3天。

(2)用强氯精在网箱四边挂袋,每袋10克,间天1次,连用3天。强氯精与生石灰交替使用。

(3)每100千克鱼用黄连、半枝莲、川心莲、板蓝根、侧耳根、茅草根、甘草汁100克按适当比例配伍煎汁,加入呋喃唑酮3克、土霉素2克,均匀拌入饵料中投喂,每天1次,连续5天,结合外用药物可以有效地防治此病。


长吻鮠喜欢生活于江河的底层,冬季栖息于靠岩石或有乱石的深水处,在湖泊等静水水域中极少发现。喜欢较清澈的水,常在水底借助口须的触觉觅食,性情较温顺。其分布于长江、辽河等水系,以长江中下游产量最高。

为肉食性鱼类,体长在20 cm以内的个体主要吞食各种虾类及水生昆虫幼虫,体长20 cm以上的个体摄食虾类和各种小杂鱼。

其性成熟年龄为4-5龄,最小为3龄,最小性成熟体长为50 cm左右,产卵期在4月至5月下旬,产卵场在砾石底的江河内。同一个体的卵子分两批成熟,怀卵量随体长和体重的增长而增大,一般变动在10万-14万粒。受精卵具极强的黏性,黏附在石块上孵化,孵化期2-4d孵出后4d,可开口摄食, 10d具成鱼形态。

生长较快,1龄鱼平均体长19 cm,重70g,2龄鱼30 cm重300g以上,3龄鱼重近1 000 g, 4龄鱼可达60 cm,重 2.5 kg,以后生长减慢,其最大个体体长98cm,重86-70g。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76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拟穴奇鳗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