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鳞骨鲻

中文名称 前鳞骨鲻
拉丁名称 Osteomugil ophuyseni(Bleeker)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鲻形目
拉丁目名 Mugiliformes
中文科名 鲻科
拉丁科名 Mugilidae
中文属名 骨鲻属
拉丁属名 Osteomugil Luther,1974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延长,前部亚圆筒形,后部稍侧扁,被栉鳞或圆鳞。口小而平横。上颌中央具一缺刻,下颌边缘锐薄,中央有1突起。两颌、犁骨、腭骨和大上均无齿。脂眼睑发达。眶前骨下缘和后缘具锯齿。背鳍2个相距甚远,第一背鳍具4棘,第二背鳍具1棘、8鳍条,臀鳍具3棘、9鳍条;胸鳍腋鳞较长,尾鳍叉形。

相关推荐

鲻孵化


①流水式孵化箱孵化。用精细网目的网片制成孵化网箱,将网箱悬吊水中,受精卵置于网箱中孵化。孵化过程中连续不断地供应缓慢水流。

②静水式孵化器孵化。在水族箱、玻璃器皿、陶瓷缸以及塑料水槽中孵化。生产上常使用0.5立方米~1立方米的塑料水槽,也有的使用5米7米1.5米的室内水泥水槽。孵化用海水盐度30.1~33.8,控制水温在20℃~24℃,连续充氧。要求保持水质新鲜,水温变幅小,溶氧丰富。孵化水温在23℃~24.5℃时,孵化时间为34~38小时,当水温在22.5℃~27.7℃时,孵化时间需要49~59小时。刚孵出的仔鱼呈漂浮性,体透明,具有完全的鳍褶,整个身体布有黑色素细胞,眼无色素。口和消化道尚未发育好。仔鱼游泳活动能力很弱,游泳时腹部朝上,头向下,有时上下颤抖活动。刚孵化的仔鱼,不要轻易移动。

圆吻凡鲻


中文名称圆吻凡鲻


拉丁名称Valamugil seheli (Forskal)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鲻形目

拉丁目名Mugil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鲻亚目

拉丁亚目名Mugiloidei

中文科名鲻科

拉丁科名Mugilidae

中文属名凡鲻属

拉丁属名Valamugil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东海。

形态特征
体延长,前部宽,后部侧扁,眼径大于吻长,脂眼睑不发达,眶下管亟不发达,口小,平横,上颌中央一缺刻。上颌骨后端不外露。眶前骨下缘有细齿。第2椎骨髓后棘突短细,伸向前侧方,背鳍2个,相距较远,Ⅳ,Ⅰ-8,臀鳍Ⅲ-9。尾鳍凹形。眼径小于吻长,胸鳍稍短于头长,纵列鳞39-42。

生活习性
海(洋)生。

长条蛇鲻


[学名]: Saurida fiamentosa
[资源名称]: 长条蛇鲻
[外文名]: whipfin lizardfish
[形态特征]:
 
体延长,前部亚圆筒形,后部侧扁,头中大,平扁。吻短。眼中大,具脂眼睑。口宽,具细长的前颌骨,具尖,能倒伏,两颌密生细齿,腭齿每侧2组齿带,内组齿带较短,有数行,外组具齿带长,1~2行。鳃孔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13~16。体被圆鳞,头后部和颊部有鳞。背鳍位于体中部前方,具小脂鳍。臀鳍短小,胸鳍中侧位,有12~15鳍条,腹鳍较长大,有9鳍条,后部鳍条较长。 本种的基本特征是背鳍第二鳍条呈丝状延长,其长度大于头.
 
 
[原产国家]:中国[原产地区]:中国东海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分布于中国。朝鲜,日本。我国沿海均产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沿海常见的一种经济鱼类。性凶猛,常栖息于30~100米泥和沙泥底质的海区,在南海产量较高。

 
[性别类型]:异体 [品种特性]:优质,其它
[食性]:肉食性 [底质类型]:砂质
[栖息水层]:底层
[生活方式]:自由
[资源类型]: [主要用途]:食用,研究教学,其它

鲻苗种培育


初孵仔鱼,卵黄囊和油球很大,鱼苗常头部朝下。有时作上下运动,眼睛无色,口未开,消化管不发达。待第3天仔鱼开口后投喂饵料。一般刚开口投牡蛎受精卵,然后投轮虫、桡足类及硅藻等,随着鱼苗的长大可投米糠及面粉等。有些单位待仔鱼平游就放入肥水中培育,但也有在室内饲养至1.5~2.0厘米时再移室外培育的。

肥水育苗,鱼苗池清整后,注入新鲜海水70~80厘米左右,其盐度与孵化用水相近。进水时防止野杂鱼及敌害生物混入。注入后向池内施基肥,一般每亩施有机肥250~500公斤或绿肥500~700公斤。施肥后4~5天鱼苗下塘。鱼苗孵化后4~5天,能平游,口已开,在晴天、顺风的情况下下塘。鱼苗下塘后,轻轻搅动池水,使鱼苗及时分散。每亩放苗7~8万尾。

鱼苗下塘后,除及时进行追肥,保护水质一定肥度外,还应投饵。1~3周内投喂豆浆,每亩每天用量为1~1.5公斤黄豆磨的豆浆。第3周后可在池滩增放豆饼糊或花生饼糊,投喂时要广,使鱼苗都能吃到。 鱼苗下塘2周后,需每隔1周加水1次,每次20厘左右。鱼苗在塘中培育1个月,达2.5~3厘米时,可进行拉网锻炼,其目的是使鱼苗适应密集环境,并使鱼体结实,便于运输。一般拉网2~3次,每次间隔1天。第1次拉网,使鱼苗集中后,即放开。第2次拉网可密集1~2小时后放开。第3次拉网可使鱼苗集中在网箱中,即可进行计数、运输及分池饲养。

长鳍凡鲻


[学名]: Valamugil cunnesius
[资源名称]: 长鳍凡鲻
[外文名]: Longarm mullet、longfin grey mullet
[别名]: 开氏鲻
 
[形态特征]:
 
背鳍Ⅳ,Ⅰ-8;臀鳍Ⅲ-9;胸鳍15;腹鳍I-5;纵列鳞33~35。 体延长,前部近圆筒形,后部侧扁;体长为体高3.4~4.4倍,为头长3.9~4.3倍。头稍侧扁,两侧隆起;头长为眼径3.8~4.6倍,为吻长3.8~4.6倍。吻宽短,背视广圆,短于眼径。 眼较大,侧位,位于头的前半部,脂眼睑发达,伸达瞳孔;眼间隔较狭,圆凸,为眼径1.8~1.9倍;眶前骨下缘及后端具锯齿。鼻孔2个,位于眼的前上方,前鼻孔圆形,后鼻孔裂缝状。口较小,亚腹位,口裂平横,上颌骨完全被眶前骨所盖,后端不弯曲。上颌中央有一缺刻,下颌边缘锐利,中央有一突起。牙细弱,绒毛状;下颌牙单行,上颌、犁骨、腭骨均无牙。舌较大,前端圆形,不游离,舌上无牙。鳃孔宽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前鳃盖骨及鳃盖骨无棘及锯齿。鳃盖条6。假鳃发达。鳃耙细密,30+40~42,最长鳃耙大于眼径1/2。 鳞大,体被弱栉鳞。头顶及鳃盖、颊部均被圆鳞;第二背鳍、臀鳍、尾鳍、腹鳍均被小圆鳞;第一背鳍基底两侧、胸鳍腋部、腹鳍基底上部和两腹鳍中间各有一长三角形大鳞瓣。无侧綫,体侧鳞片中央有一不开孔小管。 背鳍2个。第一背鳍具4鳍棘,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底为近;第四鳍棘短小,约为第二鳍棘长1/2。 第二背鳍具9鳍条,起点距第一背鳍起点较距尾鳍基底稍近,后缘微凹。臀鳍约位于尾鳍基底与腹鳍之间,具3鳍棘,9鳍条,起点前于第二背鳍起点。胸鳍高位,短于或等于头长,末端超越腹鳍后端。腹鳍位于胸鳍后部下方,短于胸鳍。尾鳍分叉,上叶稍长于下叶。 体腔大,腹膜深黑色。胃管状,幽门部特化为球状肌胃。肠细长,多弯曲,约为体长1.7~1.8倍。幽门盲囊粗短,5个。鳔大,壁薄。 背侧面青灰色,腹部银白色,背鳍、尾鳍灰色,胸鳍、腹鳍、臀鳍淡黄色,胸鳍基底上方具一黑色斑点。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地区]:印度-西太平洋: 南至南非。  
[气候带]:热带
[地理分布]:印度-西太平洋: 南至南非。锡兰,菲律宾,中国南海和东海南部,日本。  
[水域环境]:海水,淡水,半咸水  
[生活习性]:
生活于浅海咸淡水交界处。亦是港养鱼类之一,一般长达200毫米以上。非产卵性溯降河,在产卵那一个在海上发生的时候形成较大的群集。 幼鱼进入有潮汐涨落的河川。 吃被包覆在沙子与泥中的有机物。

粒唇鲻


中文名称粒唇鲻


拉丁名称Crenimugil crenilabis (Forsskal, 1775)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鲻形目

拉丁目名Mugil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鲻亚目

拉丁亚目名Mugiloidei

中文科名鲻科

拉丁科名Mugilidae

中文属名粒唇鲻属

拉丁属名Crenimugil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稍延长,前部较宽,后部甚侧扁,眼径大于吻长,脂眼睑不发达,上唇厚,下唇较薄,具乳突,上颌骨后部不外露,为眶前骨所遮盖,眶下管不发达,颌无齿,眶前骨下缘具细齿。背鳍Ⅳ,Ⅰ-7-9,臀鳍Ⅲ-8-9,纵列鳞36-40。

生活习性
海(洋)生。

鲻人工催产


1.确定催产期。亲鱼性腺发育接近成熟到开始退化之前进行催产最合适。

2.催产剂。使用的催产剂有:
①性成熟鲻 、鲤鱼的脑垂体;
②西那荷林激素(Synahorin),一种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和哺乳动物脑垂体提取液的混合物;
③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
④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⑤其他促性腺激素。

3.注射方法。一般在卵径0.6~0.7毫米时注射,采用两针注射,第一针注射剂量为总剂量的1/3,第二针再将剩余的药量全部注入鱼体。间隔时间常为24-48小时。雄鱼如果成熟好,可在雌鱼注射第二次时进行一次注射,剂量为雌鱼的一半。如果成熟度差,也可分二次注射,第一次的剂量与雌鱼一样,第二次剂量减半。一般雌鱼在第2次注射后24小时内产卵。催产后亲鱼可自行产卵。但有的要进行人工授精,方法是将成熟的卵子及精液挤在盆内,然后用羽毛搅拌,加入少量新鲜海水,静止2~3分钟,使其充分受精。然后用新鲜海水洗2~3次。

4.剂量。雌鱼总剂量200-240微克LRH-A和2700-3800国际单位HCG,雄鱼总剂量80-100微克LRH-A和2700-3800国际单位HCG。

日本骨鳂


中文名称日本骨鳂

拉丁名称Ostichthys japonic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

英文名称rough soldier, handscale soldierfish, deepwater squirrelfis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须鳂目

拉丁目名Polymixiiformes

中文亚目名金眼鲷亚目

拉丁亚目名Berycoidei

中文科名鳂科

拉丁科名Holocentridae

中文属名骨鳂属

拉丁属名Ostichthy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呈长椭圆形,侧扁,头较大体长为头长的2.4-2.5倍,头上有骨质隆起嵴,吻较短,眼较大,口大而斜,前颌骨沟突,呈V形,两颌齿较细小,呈带状,鳃孔宽大,主鳃盖骨后具强骨嵴及锯齿缘,前鳃盖骨后下缘无强棘突,其边缘亦具齿缘,体被强栉鳞,鳞上具特别显明的鳞嵴及强齿状边缘,侧线明显,伪鳃发达,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有明显缺刻,有12鳍棘,以第三鳍棘最长大,臀鳍与背鳍鳍条部相对,有4鳍棘,经第三鳍棘最长,胸鳍下侧位,腹鳍胸位,尾鳍叉形,脊椎骨26。体鲜红色,鳞具闪光。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粘皮鲻鰕虎鱼


中文名称 粘皮鲻鰕虎鱼
拉丁名称 Mugilogobius myxodermus(Herre)
英文名称 mucus-goby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鲈形目
拉丁目名 Perciformes
中文科名 鰕虎鱼科
拉丁科名 Gobiidae
中文属名 鲻鰕虎鱼属
拉丁属名 Mugilogobius Smitt,1899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Ⅵ,Ⅰ~9;臀鳍Ⅰ一8;胸鳍14~16;腹鳍Ⅰ~5。纵列鳞37~42。
体长为体高的5.0~5.6(平均5.2)倍,为头长的3.5~3.9(3.7)倍,为尾柄长的4.3~5.0(4.7)倍,为尾柄高的7.6~8.9(8.0)倍。头长为吻长的4.3~5.0(4。6)倍,为眼径的5.3~6.7(6.O)倍,为眼间距的3.5~4.2(3.9)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6~1.8(l.7)倍。

体粗壮,前部呈圆筒形,后部侧扁,背缘平直,腹部稍凸。头宽大,略平扁,头宽大于头高。

细鳞鲑(细鳞鱼)


中文名称 细鳞鲑(细鳞鱼)
拉丁名称 Brachymystax lenok(Pallas)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鲑目
拉丁目名 Salmoniformes
中文科名 鲑科
拉丁科名 Salmonidea
中文属名 细鳞鲑属
拉丁属名 Brachymystax Gunther,1866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ⅱ,10~11;臀鳍条ⅲ,9~10;侧线鳞127~173枚,鳃耙数19~25枚,鳃弧骨数11~13枚,幽门垂数54~81枚,脊椎骨数57~59枚。体长/体高为3.9~5.2倍,体长/头长为4.4-~5.1倍 ,头长/吻长为3.1~4.5倍,头长/眼径为4.4~5.8倍,头长/眼间距为2.5~3.6倍,尾柄长/尾柄高为1.1~1.7倍。体长而侧扁。吻钝,口亚下位,上颌超过下颌,上颌骨后缘在眼中垂直线之前。具口齿,眼大,鳞小,具脂鳍。体色暗紫红色,散布有许多黑斑点。
生活习性
栖息于水温较低的江河中,春季溯河游向上游,秋季向大江大河中迁移。性贪食,肉食性。摄食水生昆虫及幼虫。3龄于开始性成熟,生殖期在5-6月,在水流湍急、水深1-1.2米、水温7-8℃,水底为砂砾的产卵场产卵。卵沉性,卵径4.0-4.1毫米。

经济价值
个体大,肉肥美,含脂量高,为很好的食用鱼类。卵味美,颇名贵。可作养殖品种,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80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裸腹片唇鮈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