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鳕

中文名称 江鳕
拉丁名称 Lota lota Linnaeus(burbot)
英文名称 burbot
地方名称 山鲶鱼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鳕形目
拉丁目名 Gadiformes
中文科名 鳕科
拉丁科名 Gadidae
中文属名 江鳕属
拉丁属名 Lota(Cuvier)Oken,1817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11~19,69~85;臀鳍条64~84,鳃耙数9~10枚,幽门盲囊32~42枚,鳃弧骨数5~6枚,脊椎骨数59~62枚。体长/体高为5.3~8.9倍,体长/头长为4.3~5.2倍,头长/吻长为2.9~3.7倍,头长/眼径为8.2~12.1倍,头长/眼间距为3.3~4.1倍。
体延长,圆锥状,后部侧扁。头平扁,眼小,吻钝,口裂不超过眼前缘。上下颌具齿,颏正中具颏须1根,背鳍2个,第一背鳍较第二背鳍短,第二背鳍向后延至尾柄接近尾鳍,腹鳍喉位。体被埋于皮囊中的小圆鳞。体色为黄褐色或灰褐色,体侧散布白色斑块。


生活习性 栖息江河或通河的湖泊水域深层,喜生活水质清澈、底质砂砾水域。

相关阅读


中文名称 鳕
拉丁名称 Gadus macrocephalus
英文名称 Gray cod
地方名称 大头腥、大口鱼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鳕形目
拉丁目名 Gadiformes
中文科名 鳕科
拉丁科名 Gadidae
中文属名 鳕属
拉丁属名 Gadu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背鳍12,18,18;臀鳍19,19;胸鳍19;腹鳍6。
体延长,侧扁,向后渐狭小;体长为体高5.3倍,为头长3.6倍。头大,头长为吻长2.8倍;为眼径4.9倍。吻长,钝尖;吻长为眼径一倍余。鼻孔2个,前鼻孔后缘具一小皮瓣,后鼻孔圆形或裂缝状,位于前鼻孔的后方外侧。眼中大,上侧位;眼间隔宽而微凸,约为眼径1.5倍。口大,端位,口裂微斜;上颌突出,颌骨后延伸达瞳孔前缘下方,下颌具一颊须,须长约等于眼径;上唇内缘细裂。牙圆锥形,上下颌及犁骨均具牙带;上下颌外行牙较大,腭骨及舌上无牙。舌厚,后位,前端圆形,游离。鳃孔宽大,鳃盖膜相连,连于峡部;鳃盖条6;有假鳃;鳃耙排列稀疏,3+18。

体被细小圆鳞,吻和头的腹面上无鳞。侧綫有孔鳞约33个。侧线前部高位,伸延至肛门上方,向下弯曲,渐成侧中位。

背鳍3个;第一背鳍具12鳍条,始于胸鳍基的后上方;第二背鳍具18鳍条,始于肛门后上方,鳍基较其它二背鳍基为长;第三背鳍具18鳍条,后端不伸达尾鳍基底。臀鳍2个,各具19鳍条;分别与第二、第三背鳍相对。胸鳍短,略呈镰状;腹鳍始于胸鳍基底前方,第二鳍条呈丝状延长。尾鳍后缘凹入,鳍基上下绿向前伸延至尾柄二分之一。

体腔大,腹膜黑色。肠粗短,弯曲2次,约为体长二分之一;幽门盲囊细小而多,200以上;肝大,三叶;鳔囊状,无鳔管。

背面及上侧面灰褐色,具很多不规则棕色和黄色斑纹,下侧及腹面灰白色。背鳍、臀鳍、尾鳍灰色,腹鳍淡灰色。

性能
味甘,性平。营养壮补,消肿解毒。

《中国有毒鱼类和药用鱼类》:①鳕鱼肝油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其不饱和脂肪酸的十万分之一,即能阻止细菌的繁殖。鳕鱼肝油可消灭传染性创伤中存在的细菌,用鳕鱼肝油制作的药膏,能迅速液化坏疽组织。②鳕鱼肝油可用于加速褥疮、外伤的创面、溃疡及阴道口、子宫颈炎等的上皮形成,局部涂敷有疗效,可减轻患者的痛苦,愈后无伤痕。③鳕鱼肝油还可用于跌打,硬伤,瘀伤,火伤,褥疮,咳血,便秘,脚气等有较好的疗效。

文献记载
①《参考消息》(1999年5月7日)中有鳕鱼、鳜鱼鱼油作用的新发现,美国哈佛大学药理研究实验室主任安德鲁斯托尔研究发现,从鲑鱼、鳕鱼等鱼类体内的脂肪性鱼油,除了已经得到宣传的对心脏病和关节炎的疗效外,还可以缓解狂躁抑郁症患者的症状。鱼油的作用十分强烈,鱼油阻止了那些我们认为存在于狂躁抑郁症患者(大脑中)的异常信号活动的记载。

②《中国有毒鱼类和药用鱼类》书中有鳕鱼胰腺中富含大量胰岛素,可从1公斤的鳕鱼胰腺中提取12000国际单位的胰岛素。胰岛素有降低血糖的作用,用于治疗糖尿病有著效的记载。可供兽医参考。

备注
美国《抗衰老圣典》记载。根据德拉姐妹百岁经验,他们长寿的秘诀是饮食与运动相结合,她们每天必作瑜珈运动,并摄食剁碎了的大蒜,且在每天早上吞食一茶匙的鳕鱼肝油,可见鳕鱼肝油有延缓衰老之功效。

鳕鲈


中文名称鳕鲈

拉丁名称Gadopsis marmoratus Richardson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鳕鲈科

拉丁科名Gadopsidae

中文属名鳕鲈属

拉丁属名Gadopsi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南澳大利亚和塔斯马尼亚水域,我国不产。

形态特征
体稍延长,被甚小的圆鳞,吻钝圆,口中大,上颌骨后端伸达眼后缘下方,颌齿小,犁骨和腭骨无齿,背鳍连续,鳍棘部短于鳍条部,鳃盖条6,鳃4,具假鳃。

生活习性
淡水生。

北极鳕


中文名称北极鳕

拉丁名称Eleginus gracilis (Tilesius)

英文名称wachna cod,Navaga cod

异名宽突鳕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鳕形目

拉丁目名Gadiformes

中文亚目名鳕亚目

拉丁亚目名Gadoidei

中文科名鳕科

拉丁科名Gadidae

中文属名北极鳕属(额突鳕属)

拉丁属名Eleginus Fischer,1830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黑龙江、图门江、绥芬河、鸭绿江、辽河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Ⅲ 7-8,臀鳍Ⅲ7。侧线鳞83-87,第一鳃弓上鳃耙为8-9个,头长为体长(至尾鳍基部)的22%-28%,平均为25.3%;眼径为体长的4.0%-6.5%,平均为5.6%;吻长为体长的6%-9%,平均为7.9%;眼后距为体长的11%-15%,平均为12.6%;吻宽为体长的8%-13%,平均为10.1%,最大体高为体长的17%-24%,平均为20.1%;最小体高为体长的10.0%-13.0%,平均为11.7%;尾柄长为体长的23%-32%,平均为27.5%;吻至背鳍长为体长的51%-55%,平均为52.7%;胸鳍始端至腹鳍开始处长为体长的21%-28%,平均为23.9%;背鳍基底长为体长的8%-15%,平均为11.6%,背鳍高为体长的16%-23%,平均为18.5%;臀鳍基底长为体长的8.5%-11.0%,平均为9.7%;臀鳍高为体长的14%-19%,平均为16.6%;胸鳍长为体长的14%-21%,平均为17.3%;腹鳍长为体长的13%-18%,平均为15.0%。体侧的暗色条纹一般表现不明显,体侧不是白色,而是以浅黄和浅绿的色彩为主,且有小的按色斑点。

生活习性
淡水生。

江鲽


[学名]: Platichthys stellatus
[资源名称]: 江鲽
[外文名]: Starry flouder Piebald flounder
[别名]: 江鲽、珍珠鲽、黄金鲽等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 中部最高, 尾柄高略大于长, 头背缘在上眼前上方略凹。背鳍、臀鳍和尾鳍上分布有黑、白、黄相间的垂直条,.鱼体的有眼侧为黑褐色或黑色,无眼侧为乳白色,两眼位于头左侧或右侧。
 
[原产国家]:  [原产省份]:  [原产地区]:/  
[气候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在北温带大西洋、北太平洋的亚洲和美洲沿岸,以及北极海,能进入淡水在太平洋沿岸,北到白令海峡、楚科其海、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北极沿岸,南到北美和南加利福尼亚我国黑龙江、绥芬河、图们江等河内,以及日本、朝鲜沿岸均有分布  
[水域环境]:海水,淡水  
[生活习性]:
冷温、广盐性、底栖性鲆鲽鱼类

异鳞尾鳕


中文名称 异鳞尾鳕
拉丁名称 Trachonurus villosus(Gunther)
英文名称 shaggy grenadier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鳕形目
拉丁目名 Gadiformes
中文科名 长尾鳕科
拉丁科名 Macrouridae
中文属名 尾鳕属
拉丁属名 Trachonuru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背鳍II-7,胸鳍11,腹鳍7。侧线上鳞6。外侧鳃耙0+6,内侧鳃耙1+8。
全长约为体高6.1倍,约为头长5.9倍。头长约为吻长4.0倍,约为眼径4.2倍。

体延长而侧扁,头体背腹缘稍凸,躯干部高约为宽2倍,尾部侧扁,向后渐细小,约为头和躯干合长2.5倍余。头中大,侧扁;头部棱嵴不发达,粘液腔较发达,但被厚膜和鳞片复盖。吻短,亚圆锥形,端部钝尖,吻长与眼径约等。眼大,上侧位,近圆形,约为眼后头长之半;眼间隔宽平,约为眼径1.4倍。鼻孔2个,紧接,位于眼的前方,前鼻孔稍小、圆形,后鼻孔较大、半月形。口亚端位,较小,口裂稍斜,上颌长约为头长1/3,上颌骨后端伸达瞳孔后缘下方。两颌牙小而细尖,排列成牙带,上颌外侧牙扩大呈犬牙状,犁骨、腭骨及舌上均无牙。下颌具1细短的颏须,其长稍大于眼径1/2。鳃孔宽大,左右鳃膜相连,鳃盖条7。第一鳃弓上方由皮膜与鳃盖里侧相连。鳃耙短小呈瘤状突起。 、

体被中大带棘的鳞,不易脱落,后区露出部小棘细尖而直立,棘数约为14~22,排列成不规则状。背鳍、臀鳍基部各具1列扩大的鳞,头部除颏部和鳃盖条膜裸露外皆被鳞,胸鳍基部内侧和肛门周围也裸露无鳞。发光器位于肛门前,向前伸达腹鳍后基,较短,小于眼径。

侧线清晰,连续,几近平直,仅前部稍有极微弯曲。

第一背鳍起点位于胸鳍基稍后上方,但明显前于腹鳍基,第二鳍棘细弱,前缘光滑无锯齿。第二背鳍始于臀鳍第三鳍条上方,背鳍间隔约为第一背鳍基底长2倍余。腹鳍较后,约位于第一背鳍基中部下方。臀鳍鳍条比第二背鳍鳍条长而发达。

体灰褐色,口腔暗色,肛门四周、鳃腔和发光器黑色。

栉江珧


[学名]: Pinna pectinata
[资源名称]: 栉江珧
[外文名]:
[别名]: 大海红、海锨、老婆扇、割纸刀、海蚌
 
[形态特征]:
  贝壳大,略成三角形或扇形。壳顶尖细,背缘直或略凹,腹缘前半部略直,后半部则逐渐突出,后缘直或成弓形。壳无中央裂缝,表面约有10余条放射肋,肋上具有三角形略斜向后的小棘,但有些个体无棘或不明显,此棘状突出在背缘最后一行多变成强大的锯齿状。壳表颜色在小型个体呈淡褐色;成体多呈黑褐色,透明度随年龄的生长逐渐减弱。生长轮脉细密,至腹缘者呈褶状。贝壳内面与壳表颜色相同,壳前半部具珍珠光泽。
 
[原产国家]:  [原产省份]:  [原产地区]:印度洋,太平洋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于印度-太平洋海域,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我国的黄海、东海和南海。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栉江珧多栖息在水流不急,风平浪静,砂泥质的内湾。以壳之尖端直立插入砂泥滩中,有足丝附着在粗沙粒、碎壳、和石砾上,仅以宽大的后部露出滩面,当它附着于砂泥中以后,终生即不再移动。在自然海区中,两壳稍张开,外套膜竖起,悠然地摆动于海水中,极为美观。退潮时,或遇到刺激后,栉江珧仅留壳后缘稍露出涂面,好似一条裂缝。

狭鳕


中文名称狭鳕

拉丁名称Theragra chalcogramma (Pallas)

英文名称whiting, walleye pollack, Pacific pollack, Alaska pollack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鳕形目

拉丁目名Gadiformes

中文亚目名鳕亚目

拉丁亚目名Gadoidei

中文科名鳕科

拉丁科名Gadidae

中文属名狭鳕属

拉丁属名Theragr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主要分布在北太平洋,主要生产国是原苏联、日本、韩国及美国。我国黄海东部有产。

形态特征
体延长,侧扁,后部渐经狭,头中大,吻尖,眼中大,口中大,端位,下颌稍长于上颌,侧线无急剧波曲,下鳃盖骨和后匙骨明显扩大,颏须极小或不存在,两颌齿绒毛状,上颌外行齿稍扩大。背鳍3个,臀鳍2个,第二、第三背鳍与第一、第二臀鳍相对,形状相似。胸鳍圆形,后端超过第一背鳍基底后端,腹鳍胸位,尾鳍凹入。第一背鳍13-14,第二背鳍15-19,第三背鳍18-23,第一臀鳍19-24,第二臀鳍20-23,鳃耙34-40;脊椎骨50-52,头长为眼径的3.9-4.8倍;体背部有深色斑纹。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繁殖习性
产卵期在12月至翌年4月,盛期在1-2月,400毫米的雌鱼怀卵量为25为粒左右,受精卵在6-7℃水温下12-17天孵出。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83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斑鰶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