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氏薄鳅

中文名称 柏氏薄鳅
拉丁名称 Leptobotia pratti(Gunther)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鳅科
拉丁科名 Cobitidae
中文属名 薄鳅属
拉丁属名 Leptobotia Bleeker,1870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体长而侧扁。头部长而尖。口亚下位,口裂呈马蹄形。吻尖而突出,吻皮盖至上颌。唇的皮褶与上、下颌分离。颐下有1对钮状的突起。须3对,吻端2对,口角1对。鼻孔靠近眼,前后鼻孔之间有一分离的皮褶。眼很小,侧上位。眼下缘有一枚光滑的硬刺,末端超过眼后缘。鳃孔很小,鳃膜在胸鳍基部前方与峡部相连。鳃耙内侧细小,排列稀疏,外侧只有4个小的突起。背鳍无硬刺,其起点至吻端的距离较至尾鳍基部为远。胸鳍甚长,最长鳍条伸至胸、腹鳍距离的3/5处,基部有一个长形的皮褶。臀鳍短小,无硬刺。尾鳍分叉深,上下叶末端很尖。鳞细小。侧线完全、平直,位于体侧之中部。肛门在腹鳍基部至臀鳍起点的中点。 体背部为褐色,侧面和腹面为黄褐色或淡黄色。头部、背部具有不规则的黑色斑纹,侧面斑点较少。背鳍基部及靠近上缘处各有一列黑色斑纹。胸鳍、腹鳍、臀鳍、尾鳍均为黄褐色,尾鳍、臀鳍具有少数黑色斑点。

相关阅读

薄鳅


中文名称 薄鳅
拉丁名称 Leptobotia pellegrini Fang
英文名称 Pellegrin's loach
地方名称 红沙鳅钻、火军(广西)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鳅科
拉丁科名 Cobitidae
中文属名 薄鳅属
拉丁属名 Leptobotia Bleeker,1870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Ⅲ~8;臀鳍Ⅱ~5;胸鳍Ⅰ~12~13;腹鳍Ⅰ~7。
体长为体高的5.0~5.9(平均5.4)倍,为头长的3.9~4.3(4.0)倍,为尾柄长的6.7一7.7(7.2)倍,为尾柄高的8.9~9.6(9.2)倍。头长为吻长的2.3~2.5(2.4)倍,为眼径的9.1~11.0(9.8)倍,为眼间距的6.5一7.4(6.8)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2~1.4(1.3)倍。

体长,稍侧扁。头长大于体高。吻长短于眼后头长。眼中大,侧上位,位于头的前半部;眼间距约等于眼径的1.5倍。眼下刺不分叉,末端稍超过眼巾央,近达瞳孔后缘。口下位。颏下无1对突起。颅顶无前由。须3对,其中吻须2对,口角须1对,末端仲达眼前缘或眼中央。

背鳍前距为体长的54~57%最长背鳍条短于头长。腹鳍起点位于背鳍第1~2根分枝鳍条下方,末端达到或超过肛门。肛门至腹鳍基的距离为腹鳍基至臀鳍起点距离的48~57%。尾鳍分叉。

侧线完全,平直。颊部有鳞。鳔相当特化,前室为骨质囊所包,后室长仅为前室之半。肠管短,约为体长的75%。脊椎骨4十35。

体背部浅紫色,腹部浅黄色。背部具6~9个马鞍形紫黑色垂直带纹,延伸至体侧下部,第一条带纹延伸至吻端和头侧上半部。眼后颅顶上有个黄斑。背鳍基部有1条紫黑色带纹,鳍间有1条由紫黑色斑点组成的斜行条纹;尾叶有I~2条紫黑色斜行带纹2腹鳍基、臀鳍基及鳍膜上各有1条紫黑色带纹或缺如。

生活习性 栖息于江河上游。

后鳍薄鳅


[学名]: Leptobotia posterodorsalis Lan and Chen in Chen and Lan, 1992
[资源名称]: 后鳍薄鳅
[形态特征]:
 
体细长,侧扁,尾柄长。头短小,侧扁,其长大于体高。吻长短于眼后头长。颅顶囟门不存在。口小,下位,马蹄形。颏部无一对突起。须短小,3对:吻须2对;口角须1对,其末端伸过鼻孔,但达不到眼前缘。眼小,侧上位,位于头的前半部。眼间距约为眼径的2倍,头背面眼间呈弧形。眼下刺不分叉,其末端达到眼后缘下方。鳃孔狭小。侧线完全。体被稀疏细鳞,颊部鳞片不明显。 各鳍短小。背鳍位于体后半部,外缘凸弧形,最长鳍条约等于眼后头长。腹鳍起点远位于背鳍起点的前下方,其末端伸到或近达肛门。腹鳍基至肛门的距离约为腹鳍基至臀鳍起点距离的40%。臀鳍起点约位于腹鳍基至尾鳍基的正中点,其末端伸不到尾鳍基。尾鳍短而宽,分叉,最长鳍条约为中央最短鳍条的2倍,上、下叶等长,末端圆钝。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广西壮族自治区  [原产地区]:广西环江县  
[气候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广西分布于柳江水系。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生活于有一定水流的小河底层,以有机碎屑和底栖生物为食。

 
[性别类型]:异体 [品种特性]:抗逆
[食性]:杂食性 [底质类型]:石质、砂质
[栖息水层]:底层
[生活方式]:自由
[资源类型]: [主要用途]:研究教学,观赏、娱乐
[资源状况]:分布区域窄,种群密度小,数量少

紫薄鳅


[学名]: Leptobotia taeniops(Savage)
[资源名称]: 紫薄鳅
[外文名]: purple loach
 
[形态特征]:
 
颊部有鳞,眼下刺不分叉;頦下无1对纽状突起;眼间距与眼径之比大于2.5;体表具蠕虫形花纹;体长为头长的3.7~4.5倍;头长为眼径的11.0~15.0倍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湖北  [原产地区]:沙市等  
[气候带]:温带
[地理分布]: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喜欢流水生活

 
[性别类型]:异体 [品种特性]:优质
[食性]:肉食性 [底质类型]:砂质
[栖息水层]:底层
[生活方式]:自由
[资源类型]: [主要用途]:研究教学
[资源状况]:个体小,数量不多。

斑纹薄鳅


中文名称斑纹薄鳅

拉丁名称Leptobotia zebra (Wu)

英文名称zebra loac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鳅科

拉丁科名Cobitidae

中文属名薄鳅属

拉丁属名Leptobotia Bleeker,1870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珠江水系的漓江、西江。

形态特征
背鳍Ⅲ-7-8(多数为7);臀鳍Ⅱ-5;胸鳍Ⅰ-11-12。

体长为体高的5.O-6.2(5.5)倍,为头长的3.7-4.2(3.9)倍,为尾柄长的6.0-6.7(6.3)倍,为尾柄高的7.3-8.7(8.2)倍。头长为吻长的2.2-2.5(2.3)倍,为眼径的9.3-12.O(11.2)倍,为眼间距的6.5-8.8(7.2)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1-1.4(1.3)倍。

体细长而侧扁。头小,头长大于体高。吻长短于眼后头长。眼小,侧上位,位于头的中部;眼间距约为眼径的1.5倍。眼下刺不分叉,末端超过眼后缘。口小,下位。颏部具有1对突起。须短小,3对,其中吻须2对,口角须1对,末端近达眼前缘。

背鳍前距为体长的55%-59%。腹鳍起点与背鳍起点相对或位于背鳍第一根分枝鳍条下方,末端不达肛门。肛门至腹鳍基的距离为腹鳍基至臀鳍起点距离的67%-80%。尾鳍短而宽,深分叉,上下叶等长。

侧线完全,平直。颊部具鳞,不显著。鳔前室为膜质囊,后室长约为前室的2倍。肠管短,约为体长的90%。脊椎骨4+34-35。

背部棕黑色,腹部浅黄色。背中线具1条棕黄色条纹或具1列不规则的棕黄色斑点。背鳍起点前具有一个马蹄形黄色斑点。体侧具有14-16条不规则的分校或不分枝的棕黄色垂直条纹,其宽度约为间隔条纹的1/3。头侧自鳃孔上角通过眼上缘至吻端各有1条明显的棕黄色条纹。眼前缘至口角上方具有1条不很明显的棕黄色条纹。背鳍基具1条棕黑色带纹,鳍间具1条由斑点组成的黑色条纹;尾鳍具2-3条不规则的斜行黑色带纹;臀鳍间具有1条黑色带纹;偶鳍背面暗色。

生活习性
淡水生。

桂林薄鳅


中文名称 桂林薄鳅
拉丁名称 Leptobotia guilinensis Chen
英文名称 Guilin loach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鳅科
拉丁科名 Cobitidae
中文属名 薄鳅属
拉丁属名 Leptobotia Bleeker,1870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Ⅲ~8;臀鳍Ⅱ~5;胸鳍Ⅰ~10~12;腹鳍Ⅰ~6~7。
体长为体高的5.4~6.9(6.0)倍,为头长的4.4~4.8(4.6)倍,为尾柄长的5.3~6.2(5.8)倍,为尾柄高的7.8~9.0(8.8)倍。头长为吻长的2.5~2.8(2.7)倍,为眼径的9.3~12.6(10.6)倍,为眼间距的7.0~10.8(9.5)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3一1.6(1.5)倍。背鳍前距为体长的54~58%。

体长而侧扁,尾柄侧扁而长。头长大于体高。吻长短于眼后头长。眼小,侧上位,位于头的前半部;眼间距等于或稍大于眼径。眼下刺不分叉,末端达眼后缘。口小,下位。颏下无1对突起。须短小,3对,其中吻须2对,口角须1对,末端不达眼前缘。各鳍短小。

侧线完全,平直。体被细鳞,不明显,易脱落;颊部具细鳞,但不明显。鳔前室部分为骨质囊所包,后室长约为前室之半或等长。

背部棕黑色,腹部棕黄色。体具15~18条不规则垂直狭黑条纹,其宽度约为间隔条纹之半,这些条纹仅延伸至侧线上部,靠近尾柄的垂直条纹或为马鞍形斑点所代替。头部无任何条纹。尾鳍基具1条不甚明显的З形垂直黑条纹。背鳍具1条由斑点组成的黑条纹;尾鳍具1~3条不规则斜行黑带纹。偶鳍背面暗色。

生活习性 多栖息于底质为砂石的流水中。

长薄鳅


中文名称 长薄鳅
拉丁名称 Leptobotia elongata(Bleeker)
英文名称 simple spined sand-loach,elongata loach
地方名称 花鱼、花斑鳅、红沙鳅钻、火军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鳅科
拉丁科名 Cobitidae
中文属名 薄鳅属
拉丁属名 Leptobotia Bleeker,1870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Ⅲ,8;臀鳍条Ⅲ,5;鳃耙外侧无或少数个体具1~2个突起,鳃耙内侧9~13。体长为体高的3,3~5.7倍,为头长的3.4~3.9倍,为尾柄长的4.9~5.9倍,为尾柄高的8.2~9.6倍。头长为吻长的2.2~2.7倍,为眼径的13.1~22.8倍,为眼间距的5.7~7.6倍,为口角须长的3.6~4.8倍。体长而侧扁。头侧扁。吻长而尖。口较大,亚下位,口裂呈马蹄形。上下唇肥厚,唇褶与颌分离。须3对,吻端2对,口角1对。颐下没有钮状突起。鼻孔靠近眼前缘,前鼻孔呈管状,后鼻孔较大,前后鼻孔中间有一分离的皮褶。眼很小,侧上位,眼下缘有一光滑的硬刺,其长度大于眼径。鳃孔较小,鳃膜在胸鳍基部前缘与峡部侧上方连接。背鳍短小,没有硬刺,其起点至吻端大于至尾鳍基部的距离。胸鳍末端达胸、腹鳍距离的1/2处,基部具有1个长形的皮褶。腹鳍起点在背鳍第2~3分枝鳍条的垂直下方,末端盖过肛门,基部各具1个长形的皮褶。臀鳍短小。尾鳍深叉。鳞细小。侧线完全。肛门在腹鳍基部至臀鳍起点的中点。腹腔膜银灰色。鳔小,2室,前室较大,后室细小。消化道较短,为体长的0.7~1.1倍。头部背面具有不规则的深褐色花纹,头部侧面及鳃盖部位为黄褐色。身体浅灰褐色,较小个体有6~7条很宽的深褐色横纹,大个体则呈不规则的斑纹。腹部为淡黄褐色,背鳍基部及靠边缘的地方,有两列深褐色的斑纹,背鳍带有黄褐色泽。胸鳍、腹鳍呈橙黄色,并有褐色斑点。臀鳍有2列褐色的斑纹。尾鳍浅黄褐色,有3一4条褐色条纹。

生活习性 凶猛性底栖鱼类,主要的食物是小鱼,尤其是底层小型鱼类。长薄鳅是鳅科中最大的一种。

鲍氏薄躄鱼


中文名称鲍氏薄躄鱼

拉丁名称Histiophryne bougainvilli (Valenciennes)

英文名称smooth angler fis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鮟鱇目

拉丁目名Lophiiformes

中文亚目名躄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Antennarioidei

中文科名躄鱼科

拉丁科名Antennaridae

中文属名长鳍躄鱼属

拉丁属名Histiophryne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我国南海和东海。

形态特征
体卵圆形,第一背鳍棘短,小于体长的10%,常隐于吻部狭窄的沟内,第二、第三鳍棘被头部皮肤覆盖而隐于头背部,外表仅见一低的突起,皮肤光滑,或覆有一些细小的棘,无尾柄,背、臀鳍后缘与尾鳍上下缘的鳍条相连,尾鳍仅有7枚最内方的鳍条两叉,其他鳍条不分叉,第一背鳍棘无皮质棘突,胸鳍宽大,无中翼骨。无第一咽鳃骨,无尾上骨,无伪鳃,有鳔,背鳍13-16,臀鳍6-9,胸鳍8-9。

生活习性
海(洋)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82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美丽小条鳅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