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鰶

中文名称 斑鰶
拉丁名称 Clupanodon punctatus (Temminck et Schlegel) [Konosirus punctatus]
英文名称 spotted sardine,gizzard shad,dotted gizzard shad
地方名称 黄流鱼,鼓眼,扁鰶,气泡子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鲱形目
拉丁目名 Clupeiformes
中文科名 鲱科
拉丁科名 Clupeidae
中文属名 斑鰶属
拉丁属名 Clupanodon Lacepede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背鳍15~17;臀鳍21~24;胸鳍16;腹鳍8;纵列鳞53~56;横列鳞21~24;鳃耙217+211。
体延长,侧扁,腹缘具锐利的锯齿状棱鳞,18~20+14~16。体长为体高3.0~3.5倍,为头长3.7~4.0倍。头中大。头长为吻长4.4~4.7倍,为眼径4.0~4.8倍,为眼

间隔2.9~3.1倍。吻圆钝,突出。吻长约与眼径相等。眼中大,上侧位,位于头的前半部。脂眼睑较发达,遮盖眼的前后缘。眼间隔稍凸。鼻孔每侧2个,紧相邻,距吻端较距眼前缘为近。口小,近于下位。口裂短,不伸达眼前缘。上颌稍突出,略长于下颌,中间无显著缺刻。上颌骨后端伸达眼中部下方。口无牙。鳃孔大。鳃盖骨边缘光滑。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6,假鳃发达。鳃耙细长,数多。肛门位于臀鳍稍前方。

体被薄圆鳞,形似六角形。头部无鳞;胸鳍和腹鳍基部具短的腋鳞。

背鳍1个,位于体中央,起点在腹鳍起点稍前上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最后鳍条延长呈丝状,向后伸达尾柄上方。臀鳍基部中长,鳍条短。胸鳍较长,

后端伸达背鳍起点下方。腹鳍小,位于背鳍起点稍后下方。尾鳍分叉。

体背侧青绿色,头背部较深,体侧下方和腹部银白色。吻部淡黄色。体侧上方具7-9纵列绿色小点。鳃盖部略呈金黄色。鳃盖后上方具一深绿色斑块。背鳍

和臀鳍淡黄色,胸鳍和尾鳍黄色,腹鳍色淡。背鳍、尾鳍边缘黑色。

相关推荐

无齿鰶


中文名称无齿鰶

拉丁名称Anodontostoma chacunda (Hamilton)

英文名称shortfin gizzard shad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鲱形目

拉丁目名Clupe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鲱亚目

拉丁亚目名Clupeoidei

中文科名鲱科

拉丁科名Clupeidae

中文属名无齿鰶属

拉丁属名Anodontostom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热带、亚热带海域。我国见于南海和东海。

形态特征
体被不易脱落的圆鳞,腹部棱鳞发达。口小,近于下位,两颌无牙。眼稍大,脂眼睑较厚。背鳍最后鳍条不延长为丝状,背鳍和臀鳍的基部有鳞鞘。胃呈砂囊形,幽门盲囊发达。鳃盖后上方具1黑绿色斑点。

生活习性
海(水)生。

圆吻海鰶


中文名称 圆吻海鰶
拉丁名称 Nematalosa nasus(Bloch)
英文名称 Gizzard-shad,Japanese threadfin shad
地方名称 黄鱼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鲱形目
拉丁目名 Clupeiformes
中文科名 鲱科
拉丁科名 Clupeidae
中文属名 海鰶属
拉丁属名 Nematalosa
形态特征 体延长;背部弧形;腹部平缓,浅弧形;吻圆钝,突出;体被圆鳞,似六角形;头部无鳞,胸鳍和腹鳍基部有有短的腋鳞;体被青绿色,头部色较深,体侧下方和腹部银白色,吻部淡黄色,体上侧鳞片有小褐点连成1-9列绿色细纵带,鳃盖略呈金黄色,后上方有深绿色大斑块。背鳍青黄色,边缘灰黑色;臀鳍和胸鳍淡黄色;腹鳍色淡;尾鳍青黄色,后缘黑色。

斑鳜


[学名]: Siniperca scherzeri Steindachner
[资源名称]: 斑鳜
[外文名]: spotted mandarinfish
[别名]: 岩鳜、园筒 (桶)鳜、石鳜
 
[形态特征]:
  体背、腹缘浅弧形,尾柄较高。头大,眼后头部平直或稍内凹。吻尖,眼上侧位,偏于头的前半部,每侧有鼻孔2个,离眼较近,前鼻孔圆形,小而有瓣膜,后鼻孔椭圆形,略大于前鼻孔。口前位,稍斜裂;下颌突出于上颌,下颌两侧齿扩大为犬齿,多为2个并生。间鳃盖骨及下鳃盖骨腹缘有浅缺刻。鳃耙稀少,梳齿状,略短于鳃丝。吻部及头顶处无鳞,余均有鳞。侧线前段稍弯,靠近背缘向后延伸;后段较平直,接近尾柄中部。背鳍起点在胸鳍基部上方;鳍棘发达,有12-13根鳍棘,第六鳍棘最长;鳍条部基底短,鳍条边缘圆凸。臀鳍与背鳍鳍条部同形,几乎相对;鳍棘都较粗壮:第一鳍棘较短,第二鳍棘最长(压倒后超过第三鳍棘),胸鳍下侧位,起点稍前于腹鳍,腹鳍起点在背鳍第三鳍棘下方,鳍长约等于胸鳍长,有1根鳍棘,短细,不及鳍条长的二分之一。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广东  [原产地区]:中国广东  
[气候带]:亚热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广东珠江水系和韩江水系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喜栖于静水或微流水中,尤其喜欢生活在水草繁茂的湖泊、河流中,白天一般侧卧于底部凹坑中,较少活动。夜间活动频繁,在水草丛中四处游动寻觅食物。

斑鳢


[学名]: Channa maculata(Lacepede)
[资源名称]: 斑鳢
[外文名]: Taiwan snakehead,snakehead mullet
[别名]: 斑鱼、生鱼、花鱼
 
[形态特征]:
  背鳍41~44;臀鳍15~17;腹鳍Ⅰ~5;胸鳍15~17。侧线鳞:上侧线23~25,下侧线28~33,侧线上鳞4~5,侧线下鳞(腹鳍)8~9。鳃耙8~10。 体长为体高的4.3~5.6(平均5.0)倍,为头长的2.9~3.l(3.0)倍,为尾柄长的11.0一14.5(12.8)倍,为尾柄高的9.0~11.8(9.8)倍。头长为吻长的5.3~6.5(5.8)倍,为眼径的6.3~7.9(7.0)倍,为眼间距的4.9~5.7(5.2)倍。 体延长而稍圆,尾部侧扁,尾柄短而高。头颇长,顶部平坦,头长为其宽的2.0~2.9倍。吻尖短,小于眼后头长。口端位,下颌突出,口裂大而斜,后端伸达眼后缘的下方或略后。两颌及犁骨具绒毛状齿带,下颌杂有犬齿。腭骨有犬齿1行。眼小,上侧位,位于头的前半部,眼间宽平,大于眼径。前鼻孔有短管,靠近吻端,但不伸过上唇。头侧与体侧均被大小约一致的小圆鳞,头顶部的鳞较大,胸腹部的鳞变小。侧线约在臀鳍起点的上方中断,向下1或2行鳞再沿体侧中部后延至尾柄。鳃耙为具细刺里结节状,有时3~4结节连合。鳃盖膜愈合,不连于峡部。 背鳍起点约在胸鳍基部的后上方,无棘,后伸达尾柄处;臀鳍起点紧靠肛门,无棘,亦后伸达尾柄;腹鳍小,次胸位;胸鳍与尾鳍圆形。 体灰黑色,腹部灰白。背部有黑斑1纵行,体侧有1不规则的较大黑斑2纵行,腹侧尚有较小黑斑1纵列。头侧自吻端经眼至鳃盖有1黑纵带,自眼下方至胸鳍基底另有1条。尾鳍基底前后有黑色交错的横条纹,背鳍与臀鳍均有黑白相间的斑纹,偶鳍略黄。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海南等  [原产地区]:广东、广西、福建、浙江、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我国见于长江、闽江、和珠江水系,及台湾、海南岛水域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为凶猛肉食性鱼类,栖息于水流缓慢、水草丛生和淤泥底质的河沟及池塘中。常潜伏于水草及水底袭击小鱼,也食虾类和昆虫。适应能力强,能借鳃上腔中的副呼吸器官直接呼吸空气,能在混浊和缺氧的水体中生活,甚至于在潮湿的淤泥中也能生活一段时间,生殖期在4~7月,亲鱼有营巢和护巢习性。卵浮性,具油球,有一薄膜将卵粘罩在一起。

斑鳐


中文名称 斑鳐
拉丁名称 Raja kenojei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软骨鱼纲
拉丁纲名 Chondrichthyes
中文目名 鳐目
拉丁目名 Rajiformes
中文科名 鳐科
拉丁科名 Rajidae
中文属名 鳐属
拉丁属名 Raja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盘前部斜方形,后部圆形,前缘波曲。吻中长,尖突;吻软骨前端愈合部约为后端分离部2.4倍。尾较宽大,比头和躯干稍短,侧褶发达。
体盘宽为长1.3~1.4 倍;体盘长为吻长 倍。吻长为眼径3.0~3.5倍;眼间隔与眼径相等;喷水孔宽约为眼径2/3;口前吻长为口宽1.6-2.0倍;第五鳃孔间距约为第三鳃孔4倍。前鼻瓣宽大,后缘细裂,伸达下颌外侧;后鼻瓣前部半环形,突出于外侧。鼻间隔后缘圆形凹入,后面具一深沟。口中大,平横;上颌中部凹入,下颌中部凸出。牙细小而多,铺石状排列;雄性牙平扁;上下颌各具44~48纵行。喷水孔椭圆形,紧位于眼后,前部伸达眼后半部下方,前缘里侧具一皮膜,能启闭。鳃孔5个,狭小,大小和间距约相等。眶上和喷水孔上的结刺颇小,眶前3个,眶上3-4个,喷水孔上2个,连续作半环形排列。头后脊板上具结刺一个;尾上具粗大结刺3纵行。雌性吻端腹面和吻侧具小刺。雄性吻端背面、腹面和吻侧腹面具小刺;胸鳍前缘里侧具一长群小刺,小刺里方在头侧处具大钩刺3纵行,刺头向后;在肩区外侧具大钩刺2~3行,刺头斜向后和向里;胸鳍外角里方具大钩刺2~3行,刺头都向里;头后结刺前方两侧具新月形粘液孔2纵群,每群由5~6个粘液孔组成。

胸鳍前延,伸达吻侧中部,外角、里角者呈圆形。鳍外缘分裂很深,前部突出呈足趾状;鳍脚宽扁,端部向外圆凸,后端钝尖。背鳍2个,同形。约等大,前缘和后级连合呈半圆形,后缘连于皮上,无里缘;背鳍间隔很短,等于或稍小于第一背鳍基底长1/2。第二背鳍与尾鳍上叶连接或几连接。尾鳍上叶短小,短于第二背鳍基底,下叶几完全消失。

背面黄褐色,密具深褐色小斑;肩区两侧各具一椭圆形斑块,由许多小斑组成,在外侧者连合成黑色边缘;胸鳍里角上方具一圆形暗色斑块。尾上隐具暗色横纹十几条,尾鳍上叶具暗色横纹2条。腹面灰褐色,具许多深褐色细斑,细斑中央有一粘液孔。尾侧皮褶淡褐色。

斑鲨


中文名称斑鲨

拉丁名称Atelomycterus marmoratus (Bonnett)

英文名称marbled catshark, coral catshark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软骨鱼纲

拉丁纲名Chondrichthyes

中文亚纲名板鳃亚纲

拉丁亚纲名Elasmobranchii

中文目名真鲨目

拉丁目名Carcharh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猫鲨亚目

拉丁亚目名Scyliorhinoidea

中文科名猫鲨科

拉丁科名Scyliorhinidae

中文属名斑鲨属

拉丁属名Atelomycter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大洋洲东南海区。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具鼻口沟,立脚点鼻瓣伸达上颌,上下唇褶发达,齿小,三齿头型。眼椭圆形,具瞬褶。喷水孔细小,鳃孔较小,最后1-2个位于胸鳍基底上方。

生活习性
海(洋)生。

斑条鱊


中文名称斑条鱊

拉丁名称Acheilognathus taenianalis (Gunther)

异名鳑鮍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鱊属

拉丁属名Acheilognathus Bleeker,1859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黄河、淮河和长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条3,15-18;臀鳍条3,11-13;侧线鳞36-37;下咽齿1行,5-5,齿面有明显的锯纹;鳃把外侧7-8;脊椎骨36。体长为体高的2.3-2.4倍,为头长的4.3-4.5倍,为尾柄长的4.7-5.3倍,为尾柄高的7.8-8.7倍。头长为吻长的3.4-3.7倍,为眼径的3.0-3.6倍,为眼间距的2.4-2.5倍。体高而侧扁,背前部隆起。头较小,口亚下位,口裂微斜,口角无须。侧线完全。背鳍起点距吻端几乎与距尾鳍基部相等。臀鳍起点在背鳍第7根分支鳍条的垂直下方。背鳍和臀鳍都具有硬刺。肛门近腹鳍基部。尾鳍分叉深。鳔2室,后室长度大于前室。腹腔膜灰黑色。体背部灰褐色,腹侧面为银灰色。在鳃孔后方第1-2个侧线鳞的上方有一黑色大斑点。尾柄中线具有1条细长的黑色纵带。背鳍有两列小白点。一雄鱼臀鳍基部及臀鳍边缘均有黑色斑点,且镶有白边,雌鱼则不明显。生殖期雄鱼的吻端、眼眶的前方及上方具有珠星,胸部和腹部呈蓝黑色,腹鳍黑色,雌鱼具有细长的产卵管。

生活习性
淡水生。

斑核螺


中文名称 斑核螺
拉丁名称 Pyrene punctata(Bruguiere)
生物代码 580050030050030004
中文门名 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 Mollusca
中文纲名 腹足纲
拉丁纲名 Gastroroda
中文目名 狭舌目
拉丁目名 Stenoglossa
中文科名 核螺科
拉丁科名 Pyrenidae
中文属名 核螺属
拉丁属名 Pyrene
分布类型 海水
形态特征 贝壳呈长卵圆形。壳高15.8mm,壳宽
10.0mm。螺层约10层。缝合线较深。壳顶尖细。体螺层膨大,仅在体螺层的基部有10余条细而浅的螺沟。壳面为褐色或黄褐色,印有大的白色斑块,斑块在体螺层的下半部分散成为网状的花纹。外唇内缘刻有5~8个小齿状突起;内唇基部有5~6个不发达的突起。前沟呈U字形缺刻,后沟为一小的裂缝。
生活习性 暖水种,生活在潮间带的岩礁间。

马来斑鲆


[学名]: Pseudorhombus malayanus
[资源名称]: 马来斑鲆
[形态特征]:
 
体卵圆,侧扁,背腹缘弧形隆起;尾柄短而高,尾柄高为尾柄长1.7倍,体长为体高2.2倍,为头长3.7倍。两眼均位于头的左侧,上眼接近头部背缘。体两侧均被小栉鳞,紧无眼侧头部被圆鳞。背鳍基部长,起点在无眼侧后鼻孔的上方,后部数鳍条分枝。臀鳍与背鳍同行,基部长,起点在胸鳍基部前下方,后部少数鳍条分枝。胸鳍基部狭,有眼侧者长,腹鳍起点在胸鳍起点前下方,向后延伸达臀鳍起点,左右腹鳍对称,尾鳍契形。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印度洋北部沿岸至中国、印度尼西亚  
[水域环境]:半咸水  
[栖息水层]:底层
[生活方式]:自由 [生活区域]:河口、沿岸海域
[资源类型]:河口、沿岸海域 [主要用途]:食用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83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短尾鮠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