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鸭病的防治与监控

近几年来随着养鸭的发展和规模化、集约化养鸭的增多,鸭病已成为阻碍养鸭发展的重要因素。鸭病的种类繁多,疫病复杂,加之鸭的合群性强,流动性大,感染疫病的机会多,稍有不慎,极容易感染暴发流行性疫病,造成大批鸭死亡,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因此,在筹建、设计、规划、布局养鸭场时,需要认真考虑鸭病的防治工作,从多方面保障鸭场的健康发展,减少鸭病的损失,降低养鸭成本,提高养鸭的效益,实现养鸭致富的目的。

鸭病的种类

规模化养鸭厂的鸭病种类较多,其发病原因也十分复杂,它包括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因体内外寄生虫侵袭引起的寄生虫病;因饲料配合不当、营养失调引起的营养代谢病以及某些有毒物质及用药配比不当、饲料霉变引起的中毒病;因机械损伤物质刺激引起的一些常见杂症。

鸭的传染病

传染病的发生凡是由病原微生物侵入鸭体,在其体内定居增殖后引起鸭的病理变态,有一定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疫病,称为传染病。鸭传染病的发生,首先是由病原体的入侵在体内定居,大量繁殖称为传染或感染。当鸭发生生理的、形态学异常变态出现病理变化和有临床症状时,就发生了传染病。如果因为入侵鸭的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少,致病力弱,机体有抵抗力,不出现病理变化或临床症状,这称为隐性感染;相反,因病原微生物入侵机体的毒力强、繁殖数量多、机体抵抗力差,出现明显的体温升高、炎症、出血等症状即为显性感染。在鸭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中无论是隐性感染或是显性感染,它们都能从体内向体外排出具有传染性的病原微生物,都必须采取措施预防和扑灭传染源。鸭传染病的表现多种多样,但都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有传染性、流行性和感染鸭能获得特异性免疫,并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其共同特征,能与其他病因引起的疫病加以区别。

鸭传染病的发生根据发展过程,可分为潜伏期、前驱期、明显期、转归期% 个阶段。潜伏期是指从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开始到出现临床症状为止,潜伏期的长短因不同传染病而有所不同。前驱期是指疫病预兆阶段不表现明显的特征症状,仅出现一般症状,如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精神沉郁,一般只有数小时至1-2d。明显期是指疫病发展到高峰阶段,在这一时期出现很多有代表性的临床症状,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转归期是指疫病发展的后期,一般转归是有 2种可能:(1)疫病发展严重,日趋恶化、衰竭死亡;(2)由于机体得到及时的治疗,抗病力,免疫力增强,控制疫病发展,病情好转,症状逐渐消失,完全恢复健康。但有的鸭感染后虽然恢复健康,症状消失,但在一定时间内仍然带毒菌、排毒(菌),有的会留有后遗症。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染病在鸭群中发生、传播和终止的过程,也就是说从个体感染发病到群体发病的过程称为流行过程。这个过程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鸭群的3个基本条件,是构成传染病流行过程的3个环节,若切断某一环节,流行过程就此而终止。传染源,即传染的来源,是指某些传染病的病原体在鸭体中定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感染鸭。包括显性感染和隐性鸭,同时处在潜伏期和康复期的病鸭同样会带菌、排菌,不可忽视。传染源一般是通过粪,尿,鼻液、眼泪等分泌物向外排菌,污染环境、饲料、水、用具以及饲养人员、鸟类、鼠、昆虫等机械扩散蔓延而传播疫病。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带菌鸭体内排出后经过一定方式再侵入易感鸭所经过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它可分为直接和间接接触传播2种方式。对鸭来说通过直接接触传播的病很少,而多数是通过被污染的饲料、垫草、饮水、空气等媒介间接接触传播。在同代鸭或基本同代鸭之间经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黏膜、伤口等途径传播的称为水平传播或叫平行传播。通过被病原体感染的卵、输卵管经过蛋传播给孵出的下一代雏鸭的传播方式称为垂直传播或经蛋传播。易感鸭群是指鸭对某种传染病的病原体缺乏免疫力,易引起发病的鸭群。鸭群中易感鸭越多,造成传染病的规模越大。易感性与鸭的品种、年龄、免疫状况、体质强弱等不同情况,有很大差别,如雏鸭对鸭病毒性肝炎易感,而成年鸭感染后不发病。因此采用免疫预防的方法,用某种疫苗接种来提高鸭群对某种鸭传染病的免疫力,来减少或消灭易感鸭群,以破坏或消灭传染病发生的! 个环节,达到控制或消灭传染病的目的。

鸭的寄生虫病

鸭的寄生虫病是由鸭的体内、外寄生虫侵袭鸭体而引起的一种疫病。主要有吸虫、绦虫、线虫、棘头虫、球虫等蠕虫及原虫,尤其是以吸虫为多,体外寄生虫比较少。鸭寄生虫的感染主要是经口感染和经皮肤、接触感染。经口感染是最为常见的感染方式,是鸭吞食了被寄生虫感染具有侵袭力的虫卵、卵囊或者幼虫所污染的饲料、饮水,以及含有幼虫的中间宿主而造成的感染。经皮肤感染有2 种方式:(1)由吸血昆虫吸血时以接种的方式,将昆虫体内有感染性的虫卵或幼虫注入鸭体内;(2)具有感染性的幼虫主动钻入鸭的皮肤内而造成感染,如鸭血吸虫接触感染。通过患病鸭与健康鸭之间直接接触感染或通过被污染的场地、垫草而感染一般多为鸭羽搔等体外寄生虫病。鸭的每一种寄生虫都有一定途径进入鸭体内或侵入体表,以吸取鸭的血液、组织液、淋巴液及组织等形式掠夺鸭的营养并产生有毒物质,影响鸭的正常生理功能,造成鸭尤其是小鸭的营养不良、贫血、消瘦、生长发育迟缓,降低鸭的抵抗力,严重时甚至引起鸭的死亡。

鸭的营养代谢与中毒病

鸭的营养代谢与中毒病是常见的 类非传染性疾病,在鸭的饲养过程中往往由于饲料配合不当或饲料单一,引起维生素A、B、D,甚至蛋白质缺乏,而发生营养障碍性疾病影响鸭的生长,甚至引起死亡。此外,由于饲料配比不当或用药物添加剂时配比不准、拌和不均匀,以及饲料霉变都能发生中毒性疾病。中毒病的发生多为突然出现,因而需要尽快采取措施,对鸭饲料、饲养环境、饮水等作调查分析,做出初步诊断,在排出传染病可疑时,应迅速停喂原有饲料,更换饮水,并将可疑样品送有关部门作毒物分析检验,查出病因后采取相应对症防治措施抢救病鸭,挽回损失.

鸭病的综合防治

加强饲养管理,建立严格的防疫消毒制度为了提高养鸭的经济效益,减少疫病带来的损失,必须加强鸭的饲养管理,首先必须保证鸭体生长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和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元素,注意日粮的科学合理搭配,并根据不同品种鸭生产的需要调节日粮组合,有条件的场应尽量多给优质全价配合饲料,保障鸭体生长需要和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在鸭的饲养管理方面,要经常对饲养人员进行鸭病防疫的宣传、培训,增强防疫知识,认真做好清洁卫生、消毒等工作,并应建立严格的隔离消毒、免疫预防、定期驱虫等防疫卫生消毒制度。鸭场的防疫消毒制度是防治疫病发生的重要技术措施,养鸭场,特别是规模较大的鸭场或种鸭场都必须建立防疫消毒制度,其主要内容有:(1)严格禁止场外非工作人员及车辆进入生产区,一般情况应谢绝参观。(2)本场的人员进入生产区必须更衣消毒,有条件的鸭场还应沐浴更衣。(3)鸭场内不得饲养与生产无关的禽、鸟、犬等动物,饲养人员及鸭场工作人员家庭不能养禽,不能到集贸市场购买或接触活鸭、水禽及其他禽类。(4)未经严格检疫不能从外地引进种鸭、种蛋,非经消毒的运输车辆、用品一律不能带入场内生产区。(5)种蛋孵化时应对孵化室、孵化器械、用具、育雏室反复消毒,出售雏鸭箱、饲料袋未经消毒不得重复使用。(6)鸭场周围应筑防疫墙,鸭场大门口,鸭舍门口应设立消毒池,生产区大门处应设更衣室,紫外线消毒室等卫生防疫设施。(7)采取有效的措施灭鼠、杀虫,防止野生水禽及飞鸟进入场内。(8)建立定期清扫鸭舍、鸭棚的消毒卫生制度,按时清扫消毒,确保鸭场环境、鸭舍、设施、用具、饲料、饮水的卫生。(9)放牧鸭放牧时应避免与场外水禽或野禽一起混群放牧,防止传入疾病。(10)按场内制定的免疫程序,认真及时进行各种疫苗的免疫接种和定期驱虫,预防疾病的发生。

坚持自孵自养,实行全进全出饲养养鸭场除新建或需要更换品种时必须到外地购进种蛋和种雏外,一般应在场内坚持自孵自养,从场外引进的种蛋、种雏鸭,为防止带入疫病必须对引进鸭场的疫情进行调查了解,并请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进行检疫,必要时进行抽样检验,防止因引种带入蛋源性疫病,引回种蛋需要单独孵化,孵出的雏鸭和引回的种雏都要隔离饲养观察3周,确定无传染病表现时方可混群饲养。实行全进全出饲养,鸭场特别是规模化养鸭场必须实行全进全出饲养,不得将不同日龄的鸭混合在一起饲养。如果入舍时,同一批鸭雏的数量不足,用其他日龄的雏鸭补充时,其日龄最多不得相差1 周,不能连续不断的分2、3 批进舍,而必须是同时进舍,当雏鸭育成后出笼时应整栋鸭全部出完后,对所有的用具、鸭舍进行彻底清洗消毒,空置1-2周后再进行第2批育雏。这种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可大大减少鸭的疫病发生。因为不同日龄的鸭有不同易感易发的疫病,如果一栋鸭舍内饲养不同日龄的鸭,一些日龄较大的患病鸭或病愈鸭可能带菌传给易感的小龄的鸭,如此反复一批一批地感染下去使疫病长期在场内传播,造成经济损失。如果鸭病毒性肝炎主要感染雏鸭,而病愈鸭或感染30 日龄以上的大鸭不发病,但带毒,排毒,这批未离开鸭舍,而又进一批易感雏鸭在同一栋饲养,这批鸭就又感染鸭病毒性肝炎,长期下去,场内的病毒性肝炎就无法得到控制或扑灭,如果采取全进全出饲养,又进行彻底消毒,空舍1-2(周再进雏鸭,就减少了感染机会,防止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生。因此实行全进全出饲养是预防疾病,提高雏鸭成活率和经济效益的最有效的技术措施。

防止鸭与野生水禽接触传播疫病野生水禽是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储存宿主或传播媒介,如果经常与野生水禽在同一个水域放牧,或接触过野生水禽出没的水域,很容易感染疫病。因此要防止与野生水禽发生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另外,在户外喂鸭时,因残留的饲料和饲槽上的残留物,常引来野生水禽、鸟类,而易污染饲料、饮水,或与家鸭发生密切接触也极易传播疫病。因此,要加强清洁卫生和饲养场地的消毒,应尽量到清洁无污染的水域放牧,有条件的场应固定放牧水域。在户外饲喂的用具要随时收集清洗,采取多种方法避免与野生水禽发生接触。

建立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适时进行免疫接种和定期驱虫规模化养鸭场,特别是种鸭场,要控制传染病的发生,除做好鸭场的卫生、消毒工作外,还要制定和实施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和定期驱虫计划。免疫程序是指从雏鸭孵出开始到出售或淘汰为止,在整个生长过程中,对危害鸭的主要传染病的免疫接种定出一定的计划。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应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选择合理的疫苗、接种方法、剂量以及各种疫苗之间的配合,来确定每年疫苗接种的时间、次数、间隔时间等多种因素来制定,以期达到经济、省力和最佳的免疫效果。制定一个好的免疫程序,要从本场的实际出发,不好硬性照搬别场制定的程序。一旦确定了一个好的程序,就必须切实执行,不要无根据的随意变动,扰乱免疫程序。同时在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场内鸭群的变化和场周围疫病流行动态进行必要的调查和增、减免疫的种类或次数。所以,一个免疫程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鸭场还应定期用药物进行驱除体内外寄生虫,减轻寄生虫病的危害,驱虫时应选择广谱、高效、低毒、低廉使用方便的药物。同时要根据驱虫对象选择合适的药物,注意防止选用单一药物而产生抗药性,在使用时一定要正确掌握剂量和投药次数,防止用药不当发生中毒死亡现象。

相关推荐

鸭大肠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鸭大肠杆菌病—左:正常;中:轻度心包炎;右:心包增厚

1、鸭大肠杆菌病的流行情况

目前,大多的饲养场都属于集约化养鸭场,所以病鸭是大肠杆菌病的主要传染群体。病鸭临床表现与健康鸭没有差异,但是肠道内存在有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会随着病鸭排泄的粪便一同排出体外,污染周围的饲料、饮水、地面以及用具等,此外还可以通过呼吸道与消化道对其他的鸭群进行疾病的扩散。鸭是大肠杆菌病的易感动物,发病感染率最高的是鸭胚,对死亡的鸭胚采取分离措施,可见更多的致病性大肠杆菌被分离出来。鸭场中大肠杆菌病的发生和流行在很大程度上与饲养管理、气候环境、鸭舍卫生和温湿度、饲料营养等应激因素有关。鸭群发生大肠杆菌的概率通常是10%,最高的达50%,发病不具有季节流行性,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流行,冬末春初是大肠杆菌病的高发时期。

2、鸭大肠杆菌病的患病表现

实际生产中,有的患鸭在2~3h的发病阶段没有表现出患病症状就开始死亡。病鸭精神沉郁,食欲差或者干脆停止采食,饮水量增加,腿部柔软的羽毛蓬乱,失去行走能力,不喜欢水上活动,下水后腿没有上岸的力量,淹没在水中。一般严重的病鸭会腹泻,排淡黄色或绿色粪便,病鸭排泄粪便带血,大便将肛门周围的羽毛污染,关节外围会出现肿胀,有下垂的现象。晚发性病鸭腹胀,出现下垂现象的病鸭似企鹅,双手触摸都会有波动感,拿针刺穿会有淡黄色腹水流出,然后慢慢死去。

3、鸭大肠杆菌病的剖检变化

对临床生产中的一些病死鸭进行病理剖检,常见的表现有心包炎、肝周炎及气囊炎病理变化,心包浑浊,呈现淡黄白色,表面粗糙、暗淡,一些与胸壁黏连,心包液增多,有干酪样渗出物,纤维素的含量增加,某些心包中的液体减少,心包和心脏黏连不容易分离。气囊发生灶性或弥漫性增厚,浑浊,灰白色,上面有灰白色或黄色奶酪。一些气囊有更多纤维蛋白渗出物黏着。肺水肿,充血,肺浆膜增厚,浑浊和粗糙。肝肿大,表面有白色坏死,肝表面有一层纤维素膜色素沉着,易剥落。脾、肾充血和淤血,有的肾脏苍白肿大,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覆盖在腹部和内脏器官方面。

4、鸭大肠杆菌病的实验室诊断

感染比较严重的病鸭肝脏病料采集:在肝脏表面有红热的铁烫伤,用接种环自烫烙部位插入肝组织慢慢地插旋转,用几分钟时间进行涂片,然后采取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小杆菌的钝端,革兰氏阴性,大部分都是单分散的,个别会配对出现,但并不是孢子。

动物试验:采取24h肉汤为0.5mL的给10日龄雏鸭进行皮下接种,雏鸭死亡24h不见明显的症状,但是可以在肝脏中分离出大肠杆菌。72h以后,同样可以在死亡雏鸭的肝脏中分离到大肠杆菌,同时伴有心包炎、肝周炎,但是感染程度不同。

5预防方式

按时按量给鸭群进行饲喂,不可以随意的将饲料进行更换,保证鸭群采食质量可靠的饲料,坚决不可以投喂变质发霉的饲料,每天的日粮中要供给充足的矿物质与维生素,保证饲料的营养成分均衡,以满足其生长的基本需求,保证体质。

鸭舍经常采用高锰酸钾和甲醛进行全面熏蒸,并且对封闭门窗的鸭舍进行彻底消毒。舍外可以采用浓度为3%的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喷洒。每周要多次采用百毒杀对鸭舍进行喷雾式的消毒。鸭舍内的工具也要用百毒杀进行消毒除菌,还得给饮用水用威岛消毒水进行多次的消毒。

给鸭舍创造适宜的温湿度环境。如果舍内的温度较低,鸭抵抗大肠杆菌病毒的能力变低,但是如果温度与湿度都较高时,会加快大肠杆菌的繁殖速度,还会引发其他球虫病,因此饲养者应严格把控鸭舍内的温度与湿度,这样有利于鸭健康的成长。

避免鸭群受到应激刺激,生产中,人工饲养鸭的数量多,生长周期短,接种疫苗时容易发生应激反应,引发大肠杆菌病。所以,在给鸭群进行疫苗免疫前后,可以给其适量投服预防大肠杆菌的敏感药物,及时补充维生素和血糖。

6治疗措施

把含有黄连、穿心莲、板蓝根、黄柏等药物成分100g的大肠杆菌净,与饲料混拌100g,连用4天。在每100L的饮用水中添加10%的氟苯尼考50g,连续使用5天。容易感染的病鸭采用100mL灭败灵、5瓶胺苄青霉素、8支丁胺卡那霉素,10mL维生素C混合液,每只病鸭肌肉注射1.5mL,每天1次,连续2个星期。

作者简介:张君(1985-),女,山东武城人,本科,兽医师,主要从事兽药饲料监督、执法工作。

张君

鸭瘟的诊断与防治


1 病原学

鸭瘟的致病原是鸭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该病毒属于疱疹病毒属,仅有1种血清型,无血凝性,有囊膜,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为80~120 nm。病毒存在于病鸭各组织器官中,免疫器官脾脏、法氏囊、胸腺是病毒侵害的主要靶器官,肝、脾、脑、泄殖腔等组织含毒量比较高,在不同的发病期,各组织病毒的含量也不一样。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弱,温度80 ℃环境下,5 min后就可凋亡;5%生石灰作用30 min亦可灭活;对常用的消毒剂敏感,病毒对低温的抵抗力比较强,低温对毒力的影响不大,阳光直射、干燥、高温等都不利于病毒的生长。

2 流行病学
(1)鸭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居多,在一般情况下,只有鸭能够感染鸭瘟,鹅在同病鸭密切接触的情况下,也有可能感染,但是发病率不高。
(2)鸭瘟的流行呈现一定的周期性,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鸭均可感染,若成年鸭感染,其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大流行年份,患病雏鸭的死亡率可达95%以上。
(3)病鸭、处于潜伏期的感染鸭、被两者排泄物污染的各种用具均可作为鸭瘟的传染源。
(4)鸭瘟的传播途径在自然情况下是消化道,同时眼结膜、吸血昆虫、交配、呼吸道等也可作为鸭瘟的传播途径。

3 临床症状
(1)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5 d,病初体温急剧升高,一般可到43 ℃以上且持续不退,病鸭翅膀下垂,羽毛松乱,精神萎靡,走动困难,食欲减退,渴欲增加,严重时,病鸭静卧地上。
(2)病鸭流泪、眼睑水肿,周围有脓性分泌物,角膜混浊,有时形成单侧性溃疡性角膜炎,病鸭从鼻腔流出稀薄或黏稠的分泌物,呼吸困难,流泪和眼睑水肿是鸭瘟的特征性症状。
(3)病鸭头和颈部肿胀,较健康鸭明显的出现肿大,故称大头瘟。
(4)病鸭排泄出灰白色或绿色稀便,有时便中带血,排泄物常粘附在泄殖腔周围,泄殖腔黏膜充血、出血、水肿,严重者黏膜外翻,用手翻开肛门,可见到泄殖腔黏膜有黄绿色的假膜,不易剥离。

4 病理变化
(1)鼻孔、鼻腔内有分泌物,喉头和气管黏膜充血、出血。有灰白色假膜纵行覆盖于食道黏膜,或可见小出血斑点,假膜可剥离,同时留下溃疡瘢痕。
(2)头颈肿胀的病鸭,皮下组织有黄色胶样浸润,充满淡黄色透明液体,是大头瘟的典型症状。
(3)肠道发生急性卡他性炎症,有时腺胃与食道膨大部的交界处有一条灰黄色坏死带或出血带,肠黏膜充血、出血,以十二指肠和直肠最为严重,全身皮肤有许多散在出血斑。
(4)法氏囊黏膜发红,有针尖状黄色小斑点,后期囊腔中充满红色的渗出物,心脏、心外膜内膜、冠状沟等处有出血点。
(5)有大小不一的灰白色坏死点存在于肝脏表面及切面之上,有时甚至有出血带或淡灰色纤维物,肝脏一般不肿大,但质地较脆,容易破裂,胆囊中充满着黏稠的胆汁。
(6)卵巢滤泡增大,并有充血和出血,变形变色,有时卵泡破裂,引起腹膜炎,输卵管黏膜充血、出血。
(7)脑膜充血,胸腺有大量出血点和淡黄色坏死灶,周围液体呈淡黄色渗透。

5 诊断
鸭瘟的诊断可根据该病症状、流行病学及病理变化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其典型症状为体温升高,流泪,走动困难,头颈肿胀。有诊断意义的病变为食道和泄殖腔黏膜溃疡和有假膜覆盖的特征性病变和肝脏坏死灶、出血点及出血带和纤维素状附着物。但在新发病地区,还需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及血清学试验。

6 鉴别诊断
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鉴别鸭瘟和鸭的巴氏杆菌病。鸭巴氏杆菌病一般发病急,病程短,一般几小时到2 d左右死亡。除鸭外,其他家禽也能感染发病;症状上无神经症状和头颈肿胀等现象。病理变化见肺脏有严重的充血、出血和水肿,心外膜有出血点。用病鸭或病死鸭的心血 或肝脏抹片染色镜检,可见两极染色的巴氏杆菌;巴氏杆菌病用抗生素治疗有效,而鸭瘟无效,但应注意,在鸭瘟流行时常继发巴氏杆菌病。

7 预防措施
(1)进鸭前,鸭舍和场地用5%火碱水或10%漂白粉喷洒消毒,并且要定时消毒。
(2)必须从外地购进种鸭时,一定要经过严格的检查,看看当地是否有疫情,如果安全,方可移入。
(3)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鸭群健康水平,增强其机体抵抗力。
(4)定期注射疫苗,目前使用的鸭胚弱毒疫苗安全有效,在未发生鸭瘟的地区和饲养场应进行预防接种,疫苗对20日龄的仔鸭安全有效,免疫期可达6个月,成年鸭接种弱毒疫苗后,免疫期可达1年。
(5)坚持自繁自养,减少外引,同时种蛋也必须来在非疫区[10-11]。

8 治疗措施
(1)一旦发生鸭瘟,必须迅速报告疫情,划定疫区范围,并采取严格封锁、隔离、病死鸡深埋和消毒等工作。
(2)对假定健康鸭进行紧急预防接种等措施,在紧急预防接种时,必须及早进行,一旦发现鸭瘟,必须立即用弱毒苗进行注射,必要时应使剂量加倍,可以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3)用免疫鸭血清和高免血清治疗,每只鸭肌注0.5~1.0 mL,按2~4 mL/kg体重注射更佳,也可以采取中药治疗。

总之,鸭瘟目前没有好的治疗措施,主要是加强鸭舍、场地消毒和鸭群的免疫接种,提高雏鸭母源抗体。加强饲养管理,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实行科学的饲养管理模式,使养鸭者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

鸭链球菌病的临床症状 鸭链球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鸭链球菌病主要是由兽疫链球菌、粪链球菌所引起的一种以败血症、发绀、下痢为特征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链球菌种类很多,有的是鸭肠道正常菌群的组成部分,在鸭舍及其周围环境中也普遍存在。因此,一般认为链球菌感染多为继发性感染或非致病菌,未能引起养殖者和兽医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但近年来,该病的发生呈明显上升趋势,在近几年临床工作中多有遇见。有益的帮助。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鸭链球菌病的临床症状鸭链球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1、流行病学

在鸭群中发生的鸭链球菌病主要受到感染的为新生幼鸭,此种病菌可通过空气、水槽、饲料、伤口、口腔等方式进行感染传播,表现为急性败血性感染,根据病鸭的病理检查及病理分析可以发现造成链球菌病发生的菌种主要为兽疫链球菌、粪链球菌、变异链球菌等,并且链球菌病也易与其他病症并发,通常在肉鸭感染其他病菌后可能会继发链球菌病,如大肠杆菌继发链球菌病会造成肉鸭肠道上皮组织受到感染及破坏,增加肉鸭患病死亡风险。链球菌病的发生及传播速度较快且容易形成交叉感染,因此易形成流行性感染病。

2、临床症状

在急性鸭链球菌病中,病鸭的表现主要为食欲下降、饮水减少、精神委顿,并且鸭羽杂乱、脱落,病鸭在日常活动中伴有腹泻的情况,病鸭粪便多为黄绿色,并呈稀水状,病鸭会突发痉挛抽搐的情况,并突然死亡,此时需紧急防治。

慢性或继发性鸭链球菌病所造成的病程较长,在感染发病前期病鸭无明显病症,但会出现嗜睡、蹲窝等情况,发病中期病鸭会出现进食量下降、畏冷、下泄、鸭羽杂乱、昏睡等情况,在发病后期,病鸭几乎不再进食,粪便稀黄且伴有血丝,站立不稳且不愿走动,鸭群中出现病鸭死亡情况。

3、病理诊断

对病鸭解剖检验后发现其肝脏、肺部、胸部有不规则出血情况,肠道黏膜损坏,心脏、脾脏、肾脏存在异常肿胀情况,可初步判断其内脏器官出现出血性炎症。

病原学检查:利用病料涂片镜检取具有典型病变特征新鲜病死鸭的肝脏、脾脏、心包液等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后置显微镜下观察。如镜下为革兰氏阳性球菌、单个、成对或链状排列,则可初步判断为链球菌。

细菌分离培养:无菌取病死鸭的肝脏,脾脏、心脏等采用划线法分别接种于两个血琼脂平板和麦康凯平板,分别于37℃需氧和厌氧培养24h后观察。禽链球菌在上述两种培养基上均能长出;兽疫链球菌则只能在血琼脂平板上长出。血琼脂平板上,链球菌为圆形、突起、灰白色、半透明、表面光滑的细小菌落,一般认为,具有B溶血特性的菌株其致病力较强。取培养出的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应为典型的链球菌形状。

4、综合防治

鸭链球菌病在发生初期容易被养殖户忽视,养殖人员需要加强对此病的重视,观察鸭群情况,在确定发生链球菌病后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防治处理,从而减轻鸭群的感染程度及减小感染范围。

药物防治:对于鸭群中患病程度不同的病鸭进行分类处理,病情较轻的肉鸭可以通过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药物来进行治疗,而患病较重的肉鸭由于无法进食且难以行走可以采用针剂注射的方法进行治疗,同时注意注射卫生,做好伤口消毒及针头更换的工作,对于没有患病的肉鸭可以在饲料中添加适当的药物来提高其免疫能力,在治疗的过程中尽量避免鸭群出现应激反应。同时在药物的选择时要考虑链球菌病所具有的敏感性及耐药性等,根据兽医指导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防治工作。

分析病因:由于鸭链球菌病发生机制较多,因此对于诱发肉鸭感染链球菌病的病因需要进行检查,例如卫生环境、饲料饮水等,通常肉鸭感染链球菌病是由于接触粪便或是通过口腔交叉感染的。

做好消毒清洁工作:由于鸭在养殖场中群居必定会造成病原微生物容易滋生,因此管理人员需要对养殖场定期进行清洁消毒来避免病菌的繁殖,同时粪链球菌容易在鸭粪中潜伏,因此需要及时的进行清理,在鸭出栏后对养殖场及周边区域进行全面消毒。

目前鸭链球菌病发生比例在逐年上升并且在临床中确诊的案例也越来越多,但是在实际中其防治工作仍常被忽略。为了避免链球菌病影响养鸭行业的正常、健康发展,应从病理及发病机制等方面出发对其进行研究及防治。

鸭链球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一、发病情况
2011年10月22日早晨,江苏省姜堰市大伦镇某养殖户1000只16日龄的肉鸭有4只肉鸭死亡,30多只肉鸭表现为精神沉郁,伏地、闭眼、嗜眠,羽毛松乱,不愿采食。其后又有7只肉鸭死亡。
二、临诊症状
患鸭精神不振,缩头,嗜睡,食欲下降或废绝,腹部膨胀,羽毛松乱,头部有出血现象,两脚无力,不愿走动,驱赶时步态蹒跚,容易跌倒,排出绿色或灰白色的稀粪。有的患鸭濒死前出现痉挛症状,两腿呈游泳状划动。
三、病理变化
对10只病死鸭、濒死鸭剖检,结果如下:皮下及全身浆膜、肌肉水肿、出血;腹腔内有浆液性、出血性渗出物;肝脏肿大、淤血,暗紫色,表面有小出血点和大小不等的黄褐色或白色坏死灶;脾脏肿大,表面有出血点;肺淤血或水肿,气管和支气管黏膜有出血点,表面附着黏性分泌物;心冠沟脂肪有点状出血,心包腔内有淡黄色积液,心肌上有大小不等的灰白色结节;肾脏肿大,有时有出血点;十二指肠壁水肿且增厚,黏膜出血。
四、实验室检查
1、涂片镜检
无菌采集病死鸭的肝、脾、心和皮下渗出物等病料,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发现视野中有革兰氏阳性、链状排列的球菌,初步诊断该病原为链球菌。
2、分离培养
将上述病料接种于血液琼脂平板上,置37℃恒温箱中培养24小时,结果长出灰白色、表面光滑、边缘整齐的小菌落、有明显的B溶血环。取血液琼脂平板上的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阳性的链状排列的球菌。
3、纯培养
从经过24小时培养后的血液琼脂平板上挑取疑似链球菌的菌落移植至血清肉汤中,37℃恒温箱中培养24小时,备用。
4、生化试验
取分离的纯培养物做生化试验,结果见表1
葡萄糖麦芽糖乳糖蔗糖甘露醇山梨醇菊糖
++++++-
5、药敏试验
对分离到的病原菌用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恩诺沙星等9种药物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病原菌高度敏感的药物有复方新诺明,中度敏感的药物有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新生霉素,耐药的有恩诺沙星、氟哌酸、红霉素、磺胺嘧啶。
五、治疗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复方新诺明对全群肉鸭按0.04%的比例均匀拌料饲喂,同时饲料中添加复合多维,连用3天。对于不能行走、不愿采食的病鸭使用丁胺卡那霉素注射液进行肌肉注射,每日2次,连用3天。通过采用以上治疗方法,2天后肉鸭死亡的情况明显下降,用药3天后,鸭群停止死亡,恢复健康。
六、诊疗体会
药敏试验所选的9种抗生素中,鸭链球菌仅对复方新诺明高度敏感,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新生霉素4种抗生素中度敏感,对恩诺沙星、氟哌酸、红霉素、磺胺嘧啶4种抗生素耐药。说明随着抗生素的大量应用,链球菌的耐药性在不断地增加。因此,在治疗鸭链球菌病时,为了保证治疗的效果,应先做药敏试验,然后选用高敏的药物进行治疗。
使用抗生素治疗鸭链球菌病时,饲料中添加了复合多维,目的是增加营养,减少应激,保证消化系统的功能正常,促进病鸭尽快康复。

蛋鸭皮刺螨病的临床症状 蛋鸭皮刺螨病的诊断与防治


皮刺螨病是由皮刺螨寄生于蛋鸭体表引起的一种外寄生虫病。吸食禽血,严重侵袭时,可使鸭日渐消瘦,贫血,产蛋量下降,还可传播禽霍乱和螺旋体病。所以要及时防治以免病情加重。下面一起具体来了解一下:蛋鸭皮刺螨病的临床症状蛋鸭皮刺螨病的诊断与防治。

1、发病情况

2、临床症状

病鸭采食量下降,消瘦,贫血,鸭冠发白,皮肤时而出现小的红疹,有痒感。产蛋量逐渐下降,蛋壳颜色变浅,蛋重变轻。发病鸭夜间偶有惊叫,个别鸭死亡。死亡鸭消瘦,局部皮肤破溃、出血。

3、病理剖检变化

共剖检3只病死鸭,内脏器官苍白,血管的充盈度降低。

4、实验室检验

采集虫体样本,用显微镜的低倍镜观察,发现红色小虫体,长椭圆形,后部略宽,有一对螯肢,呈细长针状,腹面偏前方有四对长足,肢端有吸盘。身体棕灰色,吸血后呈深红色。

5、诊断

可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实验室检验作综合诊断,确诊该病为蛋鸭皮刺螨病。

6、防治

定期用阿维菌素驱除鸭体内的皮刺螨,或用拟除虫菊酯驱杀。用50毫克/公斤溴氢菊酯喷洒鸭体、鸭舍、鸭笼及其附属设施。同时加强卫生消毒和饲养管理,鸭舍内保持干燥、通风,及时清除粪便,防止鸭群过分拥挤和带虫体的粪便污染饮水和饲料。

浅析河蟹软壳病产生的原因和防治方法



河蟹生长速度或脱壳时间间隔与水温、气温、饵料和生长阶段等有关。每次河蟹脱壳都是的生死大关,部份养殖户河蟹脱壳后壳发软,河蟹成活率低。根据多年的科技指导、水产医院多年工作经验、和示范户与养殖户交流,现浅析锦溪镇河蟹软壳病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一、症状
河蟹蜕壳后,长时间壳不硬(超过30小时),手捏壳薄且软,壳肉几乎分离,病蟹不吃不动,有时壳下积水、甲壳粗糙。
二、原因分析
1、投喂的饲料单一或营养不全面。投喂的饲料缺钙或钙磷比例不平衡,或者饲料投喂量长期不足,造成河蟹营养不良,这可能是河蟹发生软壳病的主要原因;
2、使用杀虫剂种类或时间不当。未对症下药,科学治疗,造成河蟹药物应激,体能下降,有些药物可能药物成分原因,也可能造成河蟹软壳病;
3、中后期水质恶化。
4、水体中重金属离子含量过高。
三、浅析防治方法
1、严把饲料质量关。选择优质动物饵料和营养全面的颗粒饲料,切勿投喂霉变过期饲料,并视河蟹吃食情况,增加投喂数量。
2、调节水质,改良底质。适时进水换水,定期施用EM菌、光合细菌等微生物活菌制剂改良水质,并结合底质改良,维持好水体生态系统平衡,特别是养殖中后期,要注意池底改良,防止池底恶化;定期施用生物肥,经常保持好养殖过程中池水肥度,在培育天然生物饵料同时,丰富池塘钙源;加强中后期水草护理,净化水质。
3、因使用杀虫剂或池水重金属超标导致河蟹软壳病应立即进行水体解毒。全池泼洒解毒素。
4、加强机体营养和肠道环境改良。每次河蟹脱壳前后全池泼洒离子钙或葡萄糖乳酸钙,补充池水钙源和营养物质,同时在饲料中添加氨基酸类、多维、免疫多糖、离子钙等营养物质,改善肠道消化环境,增强河蟹抗病能力。完成最后1次脱壳后,可使用1-2次硬壳宝。

几种常见鸭病的防治方法


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一种雏鸭急性传染病,病原体为一种肠病毒,死亡率高达90%,主要危害4~10日龄雏鸭。感染后潜伏期1~4天,突然发病,迅速传播。病鸭精神萎顿,眼半闭、嗜睡状,并见神经症状,运动失调,身体倒向一侧,或背着地、转圈,双脚痉挛性运动,头向后仰,呈角弓反张姿势。上述症状出现几分钟至几小时内死亡。

剖检肝脏肿大、质脆,被膜下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出血斑。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肾、脾有时肿大。

防治利用高免血清和康复鸭血清肌肉注射0.5毫升进行预防,也可用免疫过母鸭产的蛋,制成免疫蛋黄,给病鸭每只注射1~1.5毫升。

雏鸭增喂适量各种维生素及矿物质,以增强体质。不同日龄雏鸭严格实行隔离分开饲养。

霍乱

药物治疗磺胺类药物和抗生素对鸭霍乱均有良好的防治和治疗效果,常可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但往往停药后又开始发病死亡。因此,治疗时必须保证足够药量和坚持疗程,即停止发病死亡后,不要立即停药。

磺胺类药物可用磺胺嘧啶、磺胺甲基嘧啶、磺胺二甲嘧啶、磺胺异恶唑,按0.4~0.5%比例混于饲料中,或用其钠盐按0.1~0.2%比例溶于饮水中,连续喂服数日;磺胺二甲氧嘧啶、磺胺喹恶啉,按0.05~0.1%比例混于饲料中喂服。复方新诺明按0.02%比例混于饲料中喂服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抗生素可用土霉素,每只鸭每天取0.15~0.2克加水稀释后灌服,连用3~5天,可收到良好疗效。或按0.05~1%比例混于饲料或饮水,连用3~4天,青霉素肌肉注射,每只病鸭注射30000~50000国际单位,每天2~3次。

中暑

中暑又叫日射病、热射病或热衰竭,是水禽在夏天炎热季节常发的一种疾病。特别是近年来,北方地区夏季持续高温,鸭若长时间放牧或休息于烈日暴晒之下,就容易发生中暑;如果舍内通风不好,闷热潮湿,就更容易造成鸭中暑。

中暑鸭主要以神经症状为主,病鸭烦躁不安,呼吸急促,口渴,翅膀张开下垂,昏迷倒地,痉挛、体温升高,粘膜潮红,昏迷;严重者可造成死亡。剖检死鸭可发现大脑充血、出血,全身静脉充满暗红色血液,血液凝固不良。

防治方法高温季节避开温度最高的时间放牧,放牧时早出晚归,中午找有荫凉的地方休息,组群不宜太大,饲养密度要适宜;保证足够清洁的饮水,鸭舍要采取适当措施防暑降温。

解暑配方为淡竹叶10克、滑石15克、生地黄12克、白茅根25克、香薷15克煎水,供15日龄鸭饮用;也可用鱼腥草、车前草、淡竹叶、香薷煎水饮服。

花肝病

花肝病是一种鸭病毒性传染病,以软脚、摇头和肝脏、脾脏及胰脏大量白色坏死点为主要特征,故暂称之为花肝病,其病原归属仍在研究中。它主要侵害1月龄内雏番鸭,7~8日龄即可发病,最多见于10~25日龄的雏番鸭,潜伏期为2~4天,发病率可高达100%,死亡率通常为20%~30%,严重的可高达95%以上,给番鸭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病发病急、传播快,几天内即可涉及全群,在出现死亡鸭后,病势发展较快,1~2天内即达死亡高峰。

症状病雏鸭表现精神沉郁,毛松震颤,两脚软弱无力,头颈下垂,有的可见喘气和下痢;有的表现健康,一旦出现症状则往往已是疾病的后期。

病变剖检时特征性病变主要见于肝脏。肝稍肿大,色棕褐,散布许多针头大至粟米大的灰白色坏死小点;脾稍肿大,亦可见如肝脏的类似病变;肾苍白,有小点坏死出血;间或见胰腺水肿及小点状坏死,部分肺淤血、水肿。

防治迄今尚无特异性有效防治药物,在疫区以本地病鸭分离毒株研制成的灭活疫苗进行免疫预防,效果良好。对患病早期番鸭使用当地分离毒株制备的高免蛋黄抗体或血清抗体进行治疗,结合使用多维、抗生素和中草药制剂,经实验室和现场应用,能取得较理想的效果。

腹泻

饲料引起的腹泻饲料保存不当易引起霉变,鸭吃了霉变的饲料就会发生腹泻。可在饲料中加入脱霉剂(制霉菌素、克霉唑等)进行预防;饲料中蛋白质过高,会加重鸭肾脏的负担,引起代谢紊乱,出现腹泻,治疗须及时通肾;钙、磷比例不当和维生素缺乏时也会引起鸭腹泻,要及时调整饲料配方。

药物引起的腹泻多维用量过大时会引起鸭腹泻,要及时调整用量;对药物中毒引起的腹泻要保肝护肾,通肾利尿;对连续用药引起的腹泻,要调整肠道菌群,加入芽孢杆菌和益生素,同时配合使用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在用药过程中,要由低敏到高敏,由单一用药到用复方制剂,制定合理的用药程序,选用信誉好的厂家生产的兽药。

环境引起的腹泻夏季,由于高温天气使鸭饮水量加大导致肠道菌群减少、阴雨雷电的应激、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畅、防暑降温不良、室内氨味过大等都会引起鸭腹泻,所以在高温天气要做好鸭群的饲养管理,及时清粪,更换垫料,供给新鲜清洁饮水,同时需在其饲料中加入鱼肝油、维生素C等以减少应激。

疾病引起的腹泻细菌性疾病引起的腹泻有大肠杆菌病、浆膜炎、魏氏梭菌病等。治疗大肠杆菌病、白痢可选用氨苄西林、头孢拉啶、环丙沙星等;治疗浆膜炎和魏氏梭菌病,可选用利福平、磺胺二甲氧嘧啶、氟苯尼考等药物;对病毒性疾病如鸭流感、副黏病毒病要从预防入手,7日龄时接种禽流感疫苗,14日龄接种新城疫疫苗。

规模化鸭场鸭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鸭病是在养殖鸭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疾病,鸭病的传染性比较强,一旦暴发,就容易导致大范围的传染,从而不利于鸭的生长和繁殖,同时,还会给养殖户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不利于鸭场规模化的发展。为了更好地防治鸭病的传染和促进鸭养殖业的完善,就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综合性改善措施,以实现养鸭的经济效益。
1规模化鸭场中鸭病的种类及其产生原因
为了促进鸭养殖业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以及提高养鸭的经济效益和减少鸭疾病的发生,就需要全面地掌握鸭病的种类以及疾病产生的原因,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目前,关于鸭病的种类一般有传染性疾病、寄生虫类疾病和营养代谢疾病。
1.1传染性鸭病
传染性鸭病主要是由于病原微生物的侵入而导致体内病毒增加,从而产生病变,最后形成具有传染性的疾病。传染病的影响范围比较广泛、危害比较大、传播速度较快,这些都严重影响到鸭的生长和繁殖。传染性疾病的产生和传播一般分为4个阶段:潜伏期、传染前期、传染高峰期、扩散期。传染性疾病可以分为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无论是哪一种传染性疾病都会造成病毒感染,并且都会将体内的有害物质通过介质传播,因此,在要对传染性疾病进行严格防制,以避免造成大规模的流行。此外,还要了解传染病的传染途径。传染病流行三素包括传播源、传播途径和易感鸭群,所以,要防止传染病流行从这三个方面去改善,即切断传染源、阻碍传播途径、分散易感鸭群等。
1.2寄生虫类疾病
寄生虫疾病也是鸭病中常见的一类疾病。寄生虫主要寄生在鸭的体内,有的寄生在鸭体表面,其中比较常见的寄生虫有绦虫、吸虫、棘头虫等。寄生虫主要经食用感染、皮肤感染等接触性感染,食用感染就是鸭在吃食过程中将带有寄生虫的幼虫或害虫吃入而引起的感染;皮肤感染就是昆虫体内的寄生虫在鸭体表面孵化或是昆虫将体内的寄生虫卵注入鸭的体内,其中常见的是吸血昆虫。寄生虫病会导致鸭的生理机能下降,造成营养不良现象。
1.3营养代谢及中毒病症
营养代谢或是中毒都是由于外在环境不良或是人工饲养不当所造成的,一些养殖户在养鸭的过程中不注意饲料的选择和搭配,导致鸭食物中毒或是营养不良,严重影响生长发育。
2防控鸭病的综合措施
疾病的防治对鸭的生长繁殖和养殖经济效益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更好地促进鸭的规模化养殖,需要加强鸭病的预防。以下针对鸭病的防控提出几点切实可行的建议:
2.1加强对鸭舍日常卫生环境的管理
鸭舍是鸭生长的环境,直接影响到鸭病的发生,所以必须加强对鸭舍的日常管理。鸭舍的卫生环境是导致鸭病产生的关键,传染病、寄生虫病都是由此产生,因此,要确保鸭舍环境和卫生能够符合标准。在日常管理中要及时对鸭舍进行清理、打扫、消毒等,每天进行通风换气,确保舍内空气流通,以避免滋生病菌。在杀毒时要掌握好杀毒剂的搭配和剂量,对食槽和粪尿沟等要仔细进行杀毒。
2.2制定科学合理的饲料管理机制
饲料是鸭获取营养最主要的来源,因此要注重对饲料的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饲料管理机制可增强鸭的抵抗力。在日常饲料的选择上,要结合鸭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饲料,对于饲料质量也要严格把关,在搭配上要科学合理,不能只使用单一的饲料,必要时在饲料中添加一些营养素、有机饲料等。此外还要注重鸭的放养管理,鸭在自由活动中极易接触到带细菌或寄生虫的食物,因此在日常放养过程中要选择一个干净广阔的环境,这样不仅便于管理,还能够及时观察鸭的取食情况。
2.3制定科学合理的鸭病防治解决方案
出现鸭病时,要及时找出鸭病的种类,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解决。制定科学合理的鸭病防控方案就是为了降低鸭病的发生率,以在第一时间内解决鸭病造成的危害,避免病情的扩大和传染。当鸭的养殖过程中出现传染病时,要及时找出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还要及时隔离和处理病鸭;如果是寄生虫病,就需要及时对鸭进行消毒和治疗,必要时还要给鸭服用抗菌药物等。
3总结
规模化鸭场中的鸭病防控措施对于鸭的养殖和生产十分重要,为了更好地促进养殖业的发展,应加强对鸭病的防治,全方位了解鸭病的种类和产生原因,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李成贵,钱兴祥,李永敏,倪月琴,何根山,黄俊达,杨广发,郝涛,金燕丽.鸭病的综合防控措施.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0(06).
吴胜香,陈芳,吴胜峰.规模禽场禽流感的综合防控措施.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10(05).
叶子清.规模化鸡场净化疫病的综合措施.畜禽业,2008(10).
郑之祥,杜乐新.规模化养鹅场疫病防控的综合措施.畜牧与饲料科学,2011(04).

当前鸭群中流行鸭疫病的调查与防治对策


近几年来,我国鸭的养殖空间逐渐扩大,鸭的存栏量逐年递增,鸭场的养殖范围逐年扩大,在我国养鸭行业迅速崛起的同时,因为有些养鸭场给予扩大规模而盲目进种,因此导致鸭疫病的病发率也呈现逐年递增的局面,而且导致了老疫病继续扩散,新疫病层出不穷的形态。各地卫生防疫站都在对鸭疫病流行病进行调查和研究。面对如此严重的疫病情况以及相对落后的防治技术,使得我国的养鸭业受到了制约,也使得养鸭行业的良好局面收到了威胁。所以,我国在全国各地都进行了鸭疫病防治技术研究的推广,此项目的进行使得鸭群的死亡率降低,提升了养鸭生产的科技含量,让养殖户获得了利益,推动了我国养鸭也的有效发展。

1 调查情况

为了更加全面的了解鸭群中流行鸭疫病的状况,通过对某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在2013 年1 月1 日至2014 年1 月1 日对该地区养鸭集中区进行了鸭疫病的调查。对10 个村进行了问卷调查,再通过查阅各年的病例档案进行分析诊断。

2 鸭疫病发生的主要特点分析
2.1 疫病的种类繁多

鸭疫病中以急性传染病的威胁力最大,比如禽流感、细小病毒病、鸭瘟、鸭肝炎、大肠杆菌病、沙门氏杆菌病等,这些病都会引发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除了这些疾病以外,还有一些非常繁琐的疾病,例如啄羽症、营养缺乏症、脱毛症以及寄生虫病等。

2.2 新疫病不断出现

除了一些普遍疫病之外,还会不断出现一些新的疫病。例如:鸭盲肠肿大坏死症、鸭产蛋下降综合症、鸭多脏器坏死症、鸭肝坏死症等。

2.3 混合感染病例逐渐攀升

在临床上经常会遇到鸭群出现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混合型疫病或继发性疫病,这无疑会加重发病率与死亡率,并且也给治疗加大了困难。比如:雏番鸭经常会患上花肝病以及细小病毒的混合型感染症状,并且雏番鸭花肝病后期还会出现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大肠杆菌病等症状。

2.4 缺少疫病监测方法

因为没有免疫检测,无法了解疫病效果是否起到了作用。

2.5 忽略对种鸭进行免疫

饲养种鸭的养殖户大多是想到直接对种鸭造成危害的疫病,而却往往会忽略危害小鸭的疫病而不进行免疫接种,通过产出的蛋孵出的小鸭不存在相应的母源抗体,对一些疫病还处在非常敏感的状态。

2.6 缺少小鸭的不同种传染病的结合免疫,尤其是缺少正确合理的免疫程序

当前,对于小鸭还没有一个正规、合理的免疫程序,大部分鸭养殖户都是通过传统的经验进行免疫。而当前的疫病在不断复杂化,新的疫病也在不断出现,传统的预防疫病的方式具有较多的缺陷,无法获得有效的保护。

2.7 乱用抗菌药物

长时间运用抗生素药之后,有的药物会在鸭体中出现耐药性,并且一些基层防治人员为了可以控制疫情的扩散,通常会盲目的加大药的计量或者胡乱将不同种类的药物进行混合使用,最终产生了多种药物的耐药性,造成了无药可用的地步。长时间复用抗菌药物也会将机体倡导中的健康菌体以及微生物破坏掉,造成了鸭对于病原体的易感性逐渐加大。

2.8 缺乏营养症等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率提升

除了一些具有传染性的疾病以外,近几年来,鸭场还出现了营养缺乏症以及应激因素引发的疾病,例如:由于环境的因素、维生素的缺乏、饲养管理的不善等,都会造成雏鸭的死亡。

2.9 水资源卫生问题

对于水鸭的养殖来讲,水资源的卫生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可是当前很多水禽养殖基地都没有一个合理的保洁措施以及对污水的处理措施。水域由于饲养时间过长,使得病原以及有害有机物与无机物的浓度逐渐增加,进一步促进了疫病的发生。

2.10 饲养管理措施问题

有的鸭场饲养密度过大,垫料质量过差,育雏期的管理不正确,饲料质量下降,缺少正常的清洁消毒,还有的养殖场出现了畜禽混养的情况,并且还是不同类别的禽类进行混养。

防治对策
3.1 加强饲养管理,提供充沛的营养,提升机体的抵抗力

通过番鸭的习性,制定符合鸭群成长的环境。建立科学的栏舍,要有良好的保温、通风效果,尤其是育雏期间,可以通过离地网架的方式进行饲养,确保温度在30~33℃之间,供应的饮用水要确保洁净,并且水温要在28℃左右,饲料中要加入多种维生素,在7~10d 之后要进行过渡性下水,最好建立符合雏鸭的浅水池,尽可能将饲养的密度降低,实现全进全出的局面。

3.2 强化消毒,确保场地、水域的洁净

场内的粪便以及其他杂物要及时清理干净,预防粪便及粪水流进鸭群的活动水域内,定时对鸭舍、活动区、水域进行清洁和消毒,尽可能将养殖场内的病原微生物清除掉。消毒的过程中要注意对选取消毒剂以及使用方法。

3.3 引进抗病力强的鸭种

当前番鸭品种非常多,不同品种的抗病基因也有所不同,对于饲养时要综合当地的经营形式以及生产目的,选取符合自身需求并且具有抗病力强的品种进行饲养。

3.4 对于多发病、急性传染病,做好免疫接种的工作

通过当地疫病的发生状况,和潜伏的危害,拟定出科学的免疫体系,选取具有高校的免疫制品进行免疫接种。并且,不同养殖场也可以通过具体的状况,在普遍多发病日龄的前2~3d 使用适合的高免血清以及高免蛋黄液进行被动免疫。

3.5 对疫病进行早发现、早治疗

在饲养过程里要细心观察鸭群的状况,对于鸭群出现的异常现象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在治疗的过程里要注重选取具有特效的药物,一定要合理用药并适当喂药,尽可能不要在短时间内进行反复注射、反复给药,并且要及时补充维生素,再通过强化消毒的方式进行综合防治。

4 结语

对于目前鸭群中的流行鸭疫病,一定要通过科学的方式进行管理,从养殖抓起,保持一个良好的卫生环境,健康的饮食喂养,普及新的科学喂养知识,加大疾病控制力度,不断提升饲养的水平,使流行鸭疫病得到有效控制。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97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鸭喹乙醇中毒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