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球虫病

养鸭鸭 养鸭鸭舍

2020-11-02

症状和病变

急性型在感染后第四天出现精神委顿,缩颈,无食欲,喜卧,渴欲增加,排暗红色 或巧克力色血便。慢性型一般不显症状,急性型呈严重的出血性卡他性小肠炎。肠壁肿胀,肠 膜密布 针尖大小的出血点,有的见有红白相问的小点,有的 膜上覆盖着一层糠 样 液,有淡红或深红色胶 冻状血性黏液。

防治

(1)预防:要注意改善鸭舍的环境卫生,特别是鸭舍内的卫生。保持饲养与饮水设施的清洁卫生。 防止饲养人员串圈,谢绝外场人员参观。

(2)治疗:用磺胺一6一甲氧嘧啶(制菌磺),按0.1%量混入饲料,即5千克料中加入5克药,搅拌匀,连喂3~5天。此外,也可用0.02%复方新诺明混入饲料,即5千克料中加入1克药,连喂3~5天。被鸭粪污染的垫草应烧掉或作堆肥,清圈后用火焰喷灯烧地面。如果不能彻底清洁消毒,则应于鸭转入污染圈后,立即喂以上加药饲料3~4天。

相关推荐

鹅球虫病的临床症状 鹅球虫病的防治方法


鹅球虫病主要是由艾美耳属和泰泽属球虫寄生于鹅的肠道以及肾脏引起的一种寄生性原虫病,该病流行范围广,对各种年龄、品种的鹅均可具有较强的感染性,但以幼鹅发病率,死亡率较高。鹅球虫病现已成为危害养鹅业发展的一种重要疾病。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鹅球虫病的临床症状鹅球虫病的防治方法。

1、流行病学

全世界各地都能够有该病发生、流行,且任何品种的鹅都能够感染球虫,其中幼鹅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临床上,最早是6日龄的鹅感染该病,最大是73日龄感染,其中小于3周龄的鹅比较容易感染。该病往往急性暴发,呈地方性流行。发病率可高达90%-100%,死亡率在10%-96%不等,且鹅越小日龄感染具有越高的死亡率。有些日龄较大的鹅或者成年鹅也能够感染该病,但一般呈慢性经过,且治愈后依旧携带球虫,从而导致其他健康鹅发生感染。

鹅感染球虫主要是通过口食入存在于饮水、饲料和土壤中的孢子化卵囊而导致发病。鹅食入的孢子化卵囊在肠道内会发生脱囊,使其中的子孢子逸出,子孢子会侵入到肠上皮细胞并继续发育变成滋养体,通过裂殖生殖生成裂殖体,裂殖体发育成熟后会有大量的裂殖子被释放出来,之后裂殖子又会侵入到上皮细胞而继续发育成为大小配子体。在大量裂殖子和小配子被释放时会导致肠上皮细胞被破坏,使血管发生破裂,且肠上皮细胞发生崩解,肠黏膜脱落,造成肠黏膜无法保持完整性,从而无法起到屏障作用,导致机体消化机能发生紊乱,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最终使其死亡。圈舍简陋,饲养管理条件恶劣,没有及时清除地面上的粪便和污染的垫草,经常在低洼潮湿地放养等,都非常容易引起该病,并促使传播。该病的流行时间与温度、雨量密切相关,一般在每年5-8月份出现流行,但也有少数会在10-12月份出现发病。

2、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病鹅减少活动,食欲不振,行走不稳,羽毛蓬松杂乱,下水时羽毛容易被浸湿,双眼无神,出现腹泻。接着闭目呆立不动,部分甚至卧地不起,头弯曲伸到背部羽下,食欲不振或者完全废绝,增加饮水,粪便逐渐从稀糊状变成白色稀粪和水样稀粪,然后排出巧克力色或者浅褐色稀粪,并会黏附在泄殖腔周围,共济失调,食道膨大处含有大量液体。病程后期,病鹅体质渐进性消瘦,出现神经症状,痉挛性收缩,最终由于严重衰竭而发生死亡。

3、实验室检查

虫卵镜检。取病死鹅肠黏膜发生病变处进行涂片,放在400倍镜下对多个视野进行观察,都能够看到不同数量的球虫卵囊。取血样的肠内容物制成涂片,经过镜检可看到卵圆形或者圆形的球虫卵囊。

细菌培养。在无菌条件下,采集病死鹅的肝脏、脾脏组织,在普通琼脂培养基、血液琼脂培养基、麦康凯培养基上接种,置于37℃条件下进行48h培养,没有长出细菌。

血清学检查。在无菌条件下,采集健康鹅和发病鹅血各20份,分离血清后进行高致病性禽流感H5亚型和小鹅瘟的抗体检测,结果血清中高致病性禽流感H5亚型为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87%),且小鹅瘟病毒抗体呈阴性。

4、防治措施

药物预防。养鹅场要准备一些抗球虫药物,并在雏鹅易感阶段或者该病的流行季节,及早使用药物进行预防,尤其是容易发生该病的地区,更要采取预防性用药。可选择在鹅群饲料中添加0.02%的复方新诺明混饲,连用4-5天;也可在每千克饲料中添加50mg盐酸氯苯胍,或者在每1000mL水中添加40mg盐酸氯苯胍,连续使用4-6天;也可在每千克饲料中添加25mg球痢杀混饲;还可在每千克饲料中添加12.5mg球虫净混饲。鹅舍要保持干燥、清洁,且进行严格的消毒,及时清除粪便,并采取发酵处理。

药物治疗。病鹅要立即进行隔离饲养,并采取有效治疗。每只病鹅可口服1万IU青霉素,连续使用3-5天;也可每只饮服100-200mg氨丙啉,连续使用3天;还可每只饮服2-5mg氯苯胍,连续使用3-5天,都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对于病鹅群不仅要进行隔离治疗,还要采取大群紧急使用药物进行防治。如按体重使用250mg/kg氨丙啉,添加在饲料中混饲,连续使用3天;也可按体重使用10mg/kg氯苯胍,添加在饲料中混饲,连续使用3天;也可按体重使用30mg/kg球虫宁,添加在饲料中混饲,连续使用3天;还可按5:1比例混合磺胺6甲氧嘧啶和TMP合剂,在饲料中添加0.04%的合剂混饲,连续使用7天,停止用药3天,再连续使用3天。以上药物的防治效果都很好。

在治疗过程中,为防止产生耐药性,重点是选择适宜的抗球虫药,并采取联合用药、穿梭用药和轮换用药的方式。在病鹅使用抗球虫药物进行治疗的同时,如果配合使用维生素A和维生素K,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此外,对于曾经发生过该病的鹅场,要定期使用药物进行预防,避免再次发生该病。

鹅球虫病的临诊症状
肾球虫病表现精神不振,翅膀下垂,食欲缺乏,极度衰弱和消瘦,腹泻,粪带白色。重症幼鹅致死率颇高。肠道球虫病呈现出血性肠炎症状,食欲缺乏,精神萎靡,腹泻,粪稀或有红色粘液,重者可因衰竭而死亡。
病理变化
肾球虫病可见肾肿大,呈淡灰黑色或红色,肾组织上有出血斑和针尖大小的灰白色病灶或条纹,内含尿酸盐沉积物和大量卵囊。肾小管肿胀,内含卵囊、崩解的宿主细胞和尿酸盐。肠球虫病可见小肠肿胀,呈现出血性卡他性炎症,尤以小肠中段和下段最为严重,肠内充满稀薄的红褐色液体,肠壁上可能出现大的白色结节或纤维素性类白喉坏死性肠炎。
诊断防治
根据症状、流行病学调查、病变及粪便或肠粘膜涂片或在肾组织中发现各发育阶段虫体而确诊。
防制
药物防制可用磺胺间六甲氧嘧啶或磺胺喹恶啉等磺胺类药物,用量及其他预防措施可参照鸭球虫病。

牛球虫病的临床症状 牛球虫病的防治措施


牛球虫病是由艾美耳属的几种球虫寄生于牛肠道引起的以急性肠炎、血痢等为特征的寄生虫病。牛球虫病多发生于犊牛。犊牛球虫病是一种以破坏肠道黏膜.引起肠管发炎和上皮细胞崩解的寄生虫病,其临床症状以腹泻、下痢和出血性肠炎为主要特征。犊牛球虫病是犊牛病死率大大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牛球虫病的临床症状牛球虫病的防治措施。

1、流行特点

牛球虫可分成十多种,其中致病力最强的是牛艾美耳球虫和邱氏艾美耳球虫,也是最常见的两种病原。一般来说,小于2岁的犊牛比较容易发生该病,且具有较高的死亡率,通常在放牧过程中感染发病,尤其是在多沼泽、潮湿的牧场进行放牧最容易发病,这是由于潮湿环境有利于虫体的生存和发育。垫草、饲料和母牛乳房污染粪便后,往往会导致犊牛发生感染。另外,牛从舍饲变成放牧,或者从放牧变成舍饲时,由于突然改变饲料,容易引起该病。此外,牛感染某种传染病后,会导致机体抵抗力降低,也能够引起该病。

2、临床症状

典型症状。患病犊牛在初期表现出精神萎靡,被毛蓬松杂乱,体温基本正常或者稍微升高,能够正常采食,排出含有血液的水样稀粪。随着症状的加重,病牛体温有所升高,一般可超过39.5℃,瘤胃停止蠕动,肠蠕动音增强,停止反刍,食欲不断减退,甚至完全废绝,机体日渐消瘦,往往卧在地上,眼窝凹陷,皮肤弹性变差,后肢及尾部黏附粪便,部分会排出混杂纤维性薄膜的带血稀粪,散发恶臭味,且呈现非常明显的里急后重症状。发病后期,病牛体温逐渐下降,一般低于37.5℃,体质虚弱,严重脱水,明显消瘦,心律不齐,排出黑褐色粪便,基本上都是血液,排粪失禁,少数还会表现出神经症状,眼球震颤,躯体明显颤抖,只能够卧地不起,以及角弓反张等。

非典型症状。牧场流行球虫病,犊牛中感染该病的大部分都不会表现出非常明显的症状,主要是被毛粗乱,生长缓慢,体况变差,排出松软粪便,且其中含有非常少的血液和黏液,症状比较严重时会有粪便黏附在会阴、尾巴以及飞节处。以上现象非常容易被忽视,导致犊牛在进行断奶或者环境、气候等发生较大变化时,由于发生应激而引起大量犊牛出现发病。另外,部分病牛在出现典型症状的前2-3天,会出现发烧,体温升高达到40-42℃,以及停食吮乳的现象,之后才会表现出急性或者慢性症状。对于7-12月龄的小育成牛,患病后通常表现出腹泻,排出褐色粪便,并存在绿豆粒大小的出血点。对于年龄较大的育成牛,患病后部分会排出表面覆盖有一层鲜红血膜的成形粪便;部分会排出混杂鲜血以及脱落黏膜的稀粪。产奶母牛患病后,所排粪便相比于正常粪便减少,且变稀,一般呈粉红色,其中混杂血液。

3、剖检变化

剖检病死犊牛发现肺脏没有发生充血、出血现象,心脏、胃也不存在明显异常,主要是肠道发生明显病变,且往往集中于直肠,肠内含有大量的黑色粪便,其中混杂过多的黏膜碎片以及纤维素性假膜,且含有小血凝块,肠黏膜发生弥漫性充血、肿胀、出血,类似虎斑状,其中出血最为严重的是盲肠黏膜。另外,肠系膜淋巴结发生肿大。

4、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西药治疗,病牛可按体重内服2mgjkg盐霉素,每天1次,连续使用7天;也可按体重内服20mgjkg土霉素,每天2-3次,连续使用3-4天;也可在每吨饲料中添加20-30g莫能霉素,连续使用7-10天;也可按体重内服20-50mgjkg氨丙啉,每天1次,连续使用5-6天。如果病牛体温升高,可按体重静脉注射o.05gjkg或者肌肉注射o.07gjkg磺胺嘧啶钠注射液,经过12h后药量减半,连续使用2天,然后改为内服。如果病牛体质虚弱,还要配合采取强心、补液,并肌肉注射或者静脉注射适量的维生素Bi、维生素C针。另外,病牛也可使用中药进行治疗,即取70g诃子、60g白头翁、70g金樱子、50g木香、70g旱莲草、70g地榆炭、60g马齿苋、70g五信子、60g槐花、70g枳实,全部研成粉末后添加适量水调服,每天1剂,连续使用4天。

定期清粪消毒。牛舍地面定期喷洒1%-2%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消毒,将可能存在的卵囊杀灭。对于泥土地面,可将地表土铲去,换成新土,不仅能够抑制卵囊发育,还能够改善环境。对于污染粪便的饮水、饲料以及各种用具,可使用5%漂白粉进行消毒,以将球虫杀死。需要特别重视的是,每天坚持清除粪污,这是由于牛粪便中存在的球虫卵囊经过1-3天才可发育变成具有感染性的孢子化卵囊,如果每天及时清粪,可促使舍内保持干燥,湿度降低,从而不利于球虫卵囊的发育。清出的粪便不允许随意乱倒,也不能够直接上田,必须运送到固定的贮粪场进行堆肥发酵,通过生物热将其中所含的球虫卵囊杀死,变成熟粪后才能够上地肥田。

加强饲养管理。由于成年牛通常作为带虫者,必须与犊牛分开饲养,且在不同牧场进行放牧。母牛哺乳犊牛前,要先擦拭清洗乳房,且哺乳结束后要立即分开。牛更换饲料种类时,必须有一个过渡,禁止突然更换。牛要饲喂多样化饲料,含有丰富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

症状
潜伏期约为2—3周,犊牛一般为急性经过,病程为10~15天。当牛球虫寄生在大肠内繁殖时,肠黏膜上皮大量破坏脱落、黏膜出血并形成溃疡;这时在临床上表现为出血性肠炎、腹痛,血便中常带有粘膜碎片。约1周后,当肠黏膜破坏而造成细菌继发感染时,则体温可升高到40--41℃,前胃迟缓,肠蠕动增强、下痢,多因体液过度消耗而死亡。慢性病例,则表现为长期下痢、贫血,最终因极度消瘦而死亡。
病原
文献上记载的牛球虫有十余种:邱氏艾美耳球虫、斯氏艾美耳球虫、拨克朗艾美耳球虫、奥氏艾美耳球虫、椭圆艾美尔球虫、柱状艾美耳球虫、加拿大艾美耳球虫、奥博艾美耳球虫、阿拉巴艾美耳球虫、亚球形艾美耳球虫、巴西艾美耳球虫、艾地艾美耳球虫、俄明艾美耳球虫、皮利他艾美耳球虫等。寄生于牛的各种球虫中,以邱氏艾美耳球虫斯氏艾美耳球虫的致病力最强,而且最常见。
邱氏艾美耳球虫寄生于牛的直肠上皮细胞内,有时也可寄生于盲肠与结肠下段;卵囊为圆形或稍微椭圆形,卵壁光滑,平均大小为14.9--20微米。斯氏艾美耳球虫,寄生于牛的肠道;卵囊卵圆形,平均大小为19.6—34.1微米。球虫之发育不需要中间宿主。当牛吞食了感染性卵囊后,孢子在肠道内逸出进入寄生部位的上皮细胞内进行裂体生殖,产生裂殖于;裂殖于发育到一定阶段时由配子生殖法形成大、小配子体,
大小配子结合形成卵囊排出体外;排至体外的卵囊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孢于生殖,形成孢子化的卵囊,抱子化的卵囊才具有感染性。
防治
牛球虫病预防应从以下四方面着手:①犊牛与成年牛分群饲养,以免球虫卵囊污染犊牛的饲料;②舍饲牛的粪便和垫草需集中消毒或生物热堆肥发酵,在发病时可用1%克辽林对牛舍、饲楕消毒,每周一次;③被粪便污染的母牛乳房在哺乳前要清洗干净;④添加药物预防,如氨丙啉,按O.004%一0.008%的浓度添加于饲料或饮水中;或摩能霉素按每千克饲料添加0.3克,既能预防球虫又能提高饲料报酬。
牛球虫病治疗可选用:①氨丙啉,按每千克体重20~50毫克,一次内服,连用5—6天;②呋喃唑酮,每千克体重7—10毫克内服,连用7天;③盐霉素,每天每千克体重2毫克,连用7天。
牛球虫病首选药:莫能菌素、氨丙啉、磺胺二甲嘧啶。
诊断
临床上犊牛出现血痢和粪便恶臭时,可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查患犊粪便,查出球虫卵囊即可确诊。在临床上应注意牛球虫病与大肠杆菌病的鉴别。前者常发生于1个月以上犊牛,后者多发生于生后数日内的犊牛且脾脏肿大。
从粪便颜色判断:球虫病引起的肠道出血,其粪便呈黑色和带血样。可据此做早期分析。

犊牛球虫病的临床症状 犊牛球虫病的防治措施


犊牛球虫病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疾病,是由于肠道内寄生有艾美耳属的球虫而导致。该病的主要特征是发生慢性或者急性出血性肠炎,临床上主要是出现贫血、体质消瘦以及血痢等症状。该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且任何品种的牛都能够发病,尤其是21~180日龄的犊牛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犊牛球虫病的临床症状犊牛球虫病的防治措施。

1、流行特点

犊牛球虫病一般是在温暖且潮湿的季节容易流行,即每年的4~9月份。犊牛肠道内寄生的各种球虫中,最为常见的是牛艾美尔球虫和邱氏艾美耳球虫,致病力也最强。任何品种的牛都对该病具有易感性,通常小于2岁的牛具有最高的发病率,且死亡率也较高。老龄牛往往呈隐性感染。犊牛发生该病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温度较高且过于潮湿,大小牛混群饲养,圈舍卫生条件较差,管理水平低下,粪便随处堆放等。

2、临床症状

急性型。通常10~20日龄犊牛容易发生该类型,且快速发病,初期会排出大量血水样的粪便,食欲不振,但体温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第二天就会呈现里急后重,努责排出少量的血水,精神沉郁,低头耷耳,结膜变白,往往呈卧地状,无法稳定站立,体温略微下降,呼吸困难。该类型具有很高的病死率,高时能够达到40%左右,低时能够达到2%~10%。

慢性型。通常30日龄左右的犊牛容易发生,发病初期病牛具有正常的食欲、饮欲,体温也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只是排出混杂血丝或者血水的粪便;发病中期,排粪次数增加,排出混杂大量血水以及肠黏膜的粪便,精神不振,体温有所升高,通常能够达到39.8~40.5℃;发病后期,病牛精神萎靡,食欲彻底废绝,被毛粗乱失去光泽,心率加快,体温开始降低,可视黏膜变白,伴发贫血,经常努责,每次只有少量血水排出,并散发恶臭味,往往卧地不起。

3、实验室检查

直接涂片法。取一载玻片并滴加数滴常水或者50%甘油,接着使用木棒或者火柴梗挑取少量粪便,添加在载玻片上的水或者甘油中,充分混合后除去大块的粪渣,将粪液涂成薄膜,控制在可透过其看到报纸上的字迹为适宜厚度,然后盖上盖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注意按照顺序对盖玻片上整个区域进行检查。

漂浮法集卵法。取适量的粪便添加在量杯中,加满饱和盐水,充分混合后取一载玻片放在杯口处,使其接触液面,经过30min将其取下进行镜检,如果观察到存在球虫卵囊就能够确诊。

鉴别诊断。该病在临床上容易同牛副结核病、大肠杆菌病、肠炎相混淆,应加以鉴别。副结核具有较长的病程,病牛体温不会升高,间或排出混杂血丝的粪便,但不存在球虫卵囊;大肠杆菌病通常在犊牛出生后数天内发生,且病牛脾脏肿大,但球虫病通常是1月龄左右的犊牛容易发生,且不会对脾脏直接产生侵害;肠炎通常呈个发或者散发,但球虫病通常呈群发,且往往在温度较高、潮湿多雨的季节发生。

4、防治措施

犊牛和成年牛分开饲养。由于通常是成年牛寄生有艾美耳属球虫,可经由哺乳等方式导致犊牛被感染,因此既要采取分开饲养,还要禁止在同一片草地进行放牧,同时在母牛哺乳前还要清洗、消毒乳头,并定期使用高锰酸钾等消毒物进行擦洗,确保犊牛在吮乳时吸入虫卵而引起发病。另外,要确保犊牛饮食健康,要饲喂品质优良的青干草。对于患病犊牛,既要与成年牛采取分开饲养,避免再度发生感染,还要与其他健康犊牛采取分开饲养,避免疫情蔓延。

保持环境卫生良好。每天都要对活动场所和牛舍进行清扫,确保干燥卫生,每天定期对饮水器皿和料槽进行清洗,如果需要可采取杀毒处理。要注意对牛排出的粪便以及污染的垫草采取恰当处理,要求对这些污物采取集中发酵处理,确保将虫卵被彻底杀死。

定期驱虫。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推荐分别在每年夏季和初冬使用驱除球虫的药物进行1次驱虫,通常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抗球虫药物,如莫能霉素、磺胺二甲嘧啶、氨丙啉、盐酸氯苯胍等。需要注意的是,不仅要对已经出现发病或者症状严重的个体进行驱虫,还要对没有出现临床症状的个体也进行驱虫,防止出现交叉感染。另外,由于球虫容易形成抗药性,因此注意避免长时间使用单一种类的药物,要适时更换使用其他有效驱虫药物,防止形成耐药性,且首次用药量要加倍。此外,也可在饲料中添加由多味中药组成的复方抗球虫制剂,如当归、柴胡、苦参、白茅根、青蒿、地榆、常山、雄黄等。如果同时配合使用抗菌药物,则具有更好的效果。

药物治疗。病牛可按体重使用50mg/kg磺胺-6-甲氧嘧啶,与等量小苏打混合后内服,用于驱除球虫,每天2次,连续使用4天。病牛还要采取对症治疗,如发生严重脱水,且肛门失禁的病牛,还要配合静脉注射由500~1000mL10%葡萄糖注射液、500~1000mL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00mL林格氏液、250mL5%小苏打注射液、10~20mL安钠咖组成的混合溶液。同时,在病牛饮水中添加适量的电解多维、口服补液盐(ORS)等,连续使用4天,可促使精神逐渐恢复,刺激食欲,经过5天就能够控制住病情。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208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鸭伪结核病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