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鱼背鳍上有红点,有可能是“针虫”捣的鬼

广西桂平市石龙镇石排农场莫老板有一池塘,面积7亩,平均水深1.5米,配备1.5KW叶轮式增氧机2台,1.5KW水车式增氧机1台,主养草鱼与鲤鱼,混养花鲢、白鲢。

2018年7月25日,豫翔水产技术员到莫老板鱼塘进行巡塘,检测水质等技术服务。与莫老板详聊中,他提及最近在喂料时发现草鱼背鳍上有红点,猜测可能是针虫。技术员为确诊是否有针虫,抛网捕捉2条草鱼进行检查。

从上图可见,草鱼腹部、鳍条等处寄生有针虫及针虫造成的损伤。莫老板表示,知道有针虫,但没想到已经这么严重了。技术员建议莫老板马上处理,并防治伤口继发感染细菌性出血病而导致鱼死亡。

根据该草鱼的实际情况,豫翔水产技术员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7月26日,全塘使用锚头鳋杀手杀虫。

7月28日,全塘使用亩亩安或二氧化氯消毒鱼体伤口。

8月1日,豫翔水产技术员再到莫老板的鱼塘进行回访与技术服务。在投料区域观察鱼群,发现草鱼身上的红点减少了很多。莫老板说:“这两天在喂料时,也仔细观察鱼的情况,发现鱼身上没多少红点了,也没有出现新的红点。鱼吃料的情况也比之前好多了。用了杀虫药之后,鱼也没有那么骚动了。”

根据豫翔水产技术员以上一段时间的跟踪调查与技术服务,得出以下结论:

1、锚头鳋杀手能有效地杀死锚头蚤(正常3天,锚头蚤基本从鱼体身上脱落。)

2、使用锚头鳋杀手后,要及时使用亩亩安或二氧化氯等进行消毒,防止继发感染细菌性出血病等疾病。

M.YZ023.CoM

相关阅读

背鳍鱼


中文名称背鳍鱼


拉丁名称Notacanthus abbotti Fowler

英文名称bigsnout spiny eel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背棘鱼目

拉丁目名Notacanthiformes

中文科名背棘鱼科

拉丁科名Notacanthidae

中文属名背棘鱼属

拉丁属名Notacanth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在东海深处有捕获。分布于日本南部,东海、冲绳海槽和菲律宾沿岸深海区。

形态特征
体延长呈鳗形,侧扁,尾部呈带状。尾端细尖。头中大,侧扁。吻端圆白菜,显著突出。眼圆形。口小,下位,横裂,每侧口角处具1尖棘,多少隐于唇褶中。上颌齿1行,扁薄;下颌和腭骨齿1-2行。舌中大,游离。鳃孔宽大,与峡部分离。体被小圆鳞。背鳍由1行游离短棘和1不明显鳍条组成,或无鳍条。臀鳍基底长,前部为游离棘,后部为鳍条,与尾鳍相连,胸鳍短,基部肉质。腹鳍腹位,常有皮膜相连。尾鳍不明显。

生活习性
海(水)生。

草鱼是怎么繁殖的?


草鱼是四大家鱼之一,也是最常食用的一种淡水鱼类,具有暖胃和中、平降肝阳、祛风、治痹、益肠和明目之功效。那么,草鱼是怎么繁殖的呢?

一、草鱼是怎么繁殖的

草鱼的繁殖方式为卵生。产卵地点一般选择在江河干流的河流汇合处、河曲一侧的深槽水域、两岸突然紧缩的江段为适宜的产卵场所。生殖期为4-7月,比较集中在5月间。一般江水上涨来得早且猛,水温又能稳定在18℃左右时,草鱼产卵即具规模。

二、草鱼繁殖过程

1、生殖期为4-7月,比较集中在5月间。

2、一般江水上涨来得早且猛,水温又能稳定在18℃左右时,草鱼产卵即具规模。

3、草鱼的生殖习性和其他家鱼相似,达到成熟年龄的草鱼卵巢,在整个冬季(12月至2月)4、以Ⅲ期发育期阶段越冬;在3-4月份水温上升到15℃左右,卵巢中的Ⅲ期卵母细胞很快发育到Ⅳ期,并开始生殖洄游,在溯游过程中完成由Ⅳ期到Ⅴ期的发育,在它溯游的行程中如遇到适宜于产卵的水文条件刺激时,即行产卵。

5、通常产卵是在水层中进行,鱼体不浮露水面,习称闷产;但遇到良好的生殖生态条件时,如水位陡涨并伴有雷暴雨,这时雌、雄鱼在水的上层追逐,出现仰腹颤抖的浮排现象。

卵受精后,因卵膜吸水膨胀,卵径可达5毫米上下,顺水漂流,在20℃左右发育最佳,大约30-40小时孵出鱼苗。

红点鲑


[学名]: Salvelinus malma
[资源名称]: 红点鲑
[外文名]: dolly varden
[别名]: 花里羔子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ⅲ,8~9;臀鳍条iii,8~9;侧线鳞118~141枚,鳃耙数18~22枚,幽门垂数16~17枚,背椎骨61~67枚。 体长/体高为3.6~6.1倍,体长/头长为3.8~6.1倍,头长/吻长为2.3~5.8倍,头长/眼径为4.6~7.0倍,头长/眼间距为1.7~3.0倍,尾柄长/尾柄高为1.0~1.3倍。 体长而侧扁。口裂大,上颌骨后延至眼后缘后,具口齿,眼较大,鳞细小,脂鳍大。体色灰黄色,略带蓝色,体侧下部呈浅橙色,散布橙色圆斑点,体背部有白色斑点,尾鳍下叶边缘、胸鳍、臀鳍呈橙色,胸鳍、臀鳍外缘呈白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黑龙江,吉林  [原产地区]:吉林、黑龙江  
[气候带]:寒温带  [生命周期]:120-180  
[地理分布]:绥芬河、图们江、鸭绿江的支流上游。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终生栖息于溪流的清澈低温水域,水温低于15℃度以下。

鬼鲉


中文名称鬼鲉


拉丁名称Inimicus japonic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1829)

异名日本鬼鮋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辐鳍亚纲

拉丁亚纲名Actinopterygii

中文目名鲉形目

拉丁目名Scorpaeniformes

中文科名毒鲉科

拉丁科名Synanceiidae

中文属名鬼鲉属

拉丁属名Inimic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日本,中国东海。

生活习性
栖居于沿岸岩礁区的砂底海域。体色有显著的变异。可食用鱼。肉食性,主要摄食鱼类、甲壳类。

草鱼饼形碘泡虫病


疾病名称饼形碘泡虫病

为害对象 草鱼和鲤鱼
疾病概述
是草鱼和鲤鱼育苗期间的一种寄生虫病,福建、广东、广西、湖北、四川等地均曾发生过严重流行的病例,死亡率可高达90%以上。

病原 病原是饼形碘泡虫(Myxobolus artus),主要寄生于草鱼的肠壁,也可寄生于鳃、肌肉、脑等其他器官,胞囊白色,圆形或椭圆形,孢子横椭圆形,纵轴小于横轴,2个大小相等的极囊呈八字排列。

症状
草鱼苗、种的症状主要表现在肠道,前肠增粗,肠壁糜烂呈白色,触之脆而易断,剖检可见有许多胞囊。病鱼大多体色发黑,腹部略见膨大,部分发病鱼池由于饼形碘泡虫侵袭脊椎和脑部,可出现弯体、旋转游泳等症状。鲤鱼苗、种因此虫寄生肌肉,外观鱼体凹凸不平,剥去鱼皮,可见肌肉内大量白色胞囊而致肌肉形成似结节分段。


发病规律
饼形碘泡虫在自然和养殖水体的草鱼中是常见种,故鱼苗培育和成鱼养殖池塘混用,容易发生此病。通常在鱼苗下塘后12-27天内,特别是15-20天内发病最普遍。一经感染,病程发展迅速,几天内即可大批死亡。5-7月为流行季节,8月份以后较少发现。

美洲红点鲑


名称 美洲红点鲑
分类地位 硬骨鱼纲、鲑形目、鲑亚目、鲑科、鲑亚科、红点鲑属、美洲红点鲑
地方名 七彩鲑
外部形态特征 背刺: 3 - 4; 背鳍条: 8 - 14; 臀刺: 3-4;臀鳍条: 8-14; 椎骨: 5862. 显著特点是兼有暗绿大理石色背部和背鳍以及带兰色光环的红点分布于体侧. 臀鳍带个窝窝,尾部笔直或带个浅的凹痕。可变色,但通常背部呈绿色到褐色的颜色,并带有虫状或大理石花纹状蔓延到背鳍有时蔓延到尾部的白带。侧面比背部要亮,并带有大量白点和一些红点,每个红点都被兰色的光晕环绕。臀鳍、腹鳍、胸鳍带有黑色白边的条纹,鳍的其他部分呈暗红色。(Ref. 27547).产卵期时侧面低点地方和鳍会变红(Ref. 27547).到海里的鱼在上面看呈暗绿色,侧面有银白色的光泽,肚子为白色并带有粉白色小点,尾鳍有19条鳍条(Ref. 2196)。
生活习性 通常在清澈、寒冷、富氧的小溪或中小型河流、湖泊中被发现(Ref. 5723, 44894)。一般在早春、夏季和深秋逆流而上迁移;在春末和秋天顺流迁移(Ref. 28546, 28548, 28549, 28550)。某些鱼,就象众所周知的海淡水洄游鱼类 ,在春天河水温度升高时游到大海里。但是它们从来不会冒险游到离河口几公里以外。它们可能在海里呆上3个月 (Ref. 28546, 28549, 28551).以广泛的有机生物为食,包括蠕虫、水蛭、甲壳类动物、昆虫、软体动物、鱼类、以及两栖动物(Ref.3348);也吃一些小型的哺乳动物 (Ref. 1998).在个别胃里也曾发现过植物 (Ref. 1998).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曾有报道说该鱼可存活15年(Ref. 28545)。可人工培养做为食物贮藏(Ref. 27547). 也可以做为试验性的动物广泛的使用 (Ref. 1998)。
繁殖 雄性成熟年龄:24;雌性成熟年龄:24;性成熟体重:420;绝对怀卵量:2600;产卵水温: 5-9;产卵类型:一次性;卵特性:沉性;产卵习性:产卵期来临时,其鳍翅下沿的白边更加明亮,身上的色彩更加绚丽,尤其是雄鱼,下颌上翘犹如一把利刃,身披胭红色的战袍,显得异常威武雄壮。每当产卵期到来的三、四个星期前,雄鱼身上的颜色开始变得更加鲜艳,下唇的牙齿随着下颌逐渐上翘而变得更加突出和锋利。自然环境中,交配期的雄鱼具有强烈的领土观念和护妻意识。并且(在交配过程中)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制。当雌鱼选择好产卵地点后,用强力的尾巴掘出一个圆坑。雌鱼在产卵的同时雄鱼随时授精。此时雄鱼异常凶狠,决不允许其它鱼类靠近。
分布 南从Georgia,北至Hudson ,东从东海岸西至Manitoba 和Great Lakes (Willers, 1991).

花糕红点鲑


中文名称花糕红点鲑

拉丁名称Salvelinus malma (Walbaum)

英文名称dolly varden

异名花里羔子、红点鲑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鲑目

拉丁目名Salmo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鲑亚目

拉丁亚目名Salmonoidei

中文科名鲑科

拉丁科名Salmonidea

中文属名红点鲑属

拉丁属名Salvelinus Richardson,1832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黑龙江、图门江、鸭绿江、绥芬河支流。

形态特征
背鳍Ⅲ-Ⅳ9-10,臀鳍Ⅲ-Ⅳ8-9,测线鳞234-267,鳃耙21-23,幽门盲囊21-25。

头长为体长的22.7%-29.5%,体高为体长的19.8%-21.8%,尾柄长为体长的18.3%-19.6%,尾柄高为体长的10.0%-10.6%,吻长为头长的24.3%-28.0%,眼径为头长的19.8%-22.5%。

体长两侧扁,头后背部较隆起。口端位,口裂大,延至眼的后缘上、下颌具有绒毛状锐齿。背鳍居于体的正中偏前,胸鳍宽大,占胸、腹鳍间距的60%以上,尾鳍分叉很浅,鳞极小。有脂鳍。

背部土黄色,体例银白,有褐色色彩,布有白色小斑点。在侧线鳞上下有4-5行不整齐的红点。腹部两侧玉红色。背鳍和尾鳍较暗,其余鳍条玉红色。鱼体非常鲜艳。

生活习性
栖息于河道或支流的上游。体长25厘米性成熟,产卵期为10-11月份。以毛翅类、双翅类、蜉蝣类、水生昆虫以及其他幼鱼为食。

海水/淡水生。

鳗红点病


疾病名称鳗红点病

为害对象 鳗鱼
疾病概述
此病主要发生在日本鳗鲡,欧洲鳗很少发生。在日本是为害较大的一种疾病,我国除台湾省已有报道外,尚未发现于其他地区。鉴于此病有相当的为害性,故应予注意。

病原
病原是鳗败血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nguilliseptica)。

症状
病鱼显著体症是体表各处出现点状出血,以下颌、鳃盖、胸鳍和鱼体胸、腹部尤为显著,严重时出血点密布全身,并合成血斑。若将病鱼放置到容器中,随着鱼的挣扎活动,容器底部或病鳗接触部位,即可出现含血的黏液,玷污容器。剖腹检查,腹膜有点状出血,肝、脾、肾脏均显肿胀,呈暗红色,并有网状血丝。肠壁充血,胃松弛。


发病规律
病原菌在含盐分的水中存活期较长,可达100天以上,而在淡水中则仅能存活1天。因此此病大多发生于水中含盐度较高的鳗场。水温15-20℃是流行季节,30℃以上疾病即可缓解或终止流行。

防治方法
预防除了严格养鳗的饲养管理和消毒措施外,尽量控制水的盐度,养殖水温适当升高到28℃以上。发病鳗鱼同样需外用内服结合进行治疗。各种外用消毒剂均可使用;内服则可选择氯霉素(每千克鱼2.5-5.0克)、四环素(每千克鱼1-3克)、呋喃唑酮(每千克鱼1-3克),每天2次,拌饵投喂,连用4-6天。

日本鬼鲉


[学名]: Inimicus japonicus
[资源名称]: 日本鬼鲉
[别名]: 鬼虎魚、貓魚、魚虎、虎魚、石狗公
 
[形态特征]:
 
最大体长,29 cm。最大体重480g。体表无鳞,体方长,稍侧扁,各处都有皮瓣,口小近垂直,两颌和锄骨有齿,口盖骨无齿。胸鳍腹鳍大,尾鳍圆。背臀腹鳍棘有毒,棘基部毒腺有剧毒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山东  [原产地区]:青岛  
[气候带]:暖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西太平洋,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朝鲜、日本沿海均有分布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属于暖水性近海底层鱼类,喜静,栖息于沿岸及海岛 附近。被该鱼刺后剧痛,伤口处红肿, 不易愈合,严重的有生命危险。

 
[性别类型]:异体 [品种特性]:其它
[食性]:肉食性
[栖息水层]:底层
[生活方式]:自由
[资源类型]: [主要用途]:食用,药用与保健
[资源状况]:不在濒危物种之列

坏鳃变形虫引发草鱼大量死亡


去年我们在遂宁大英一水库诊断出了一种未知名的寄生虫,后来我们把其命名为坏鳃变形虫。今天刚到乌鲁木齐机场,就一路赶到发病最严重的几家养殖户,到了养殖集中区域,塘边到处是死鱼,一口二三十亩的鱼塘,一天捞上几百斤死鱼是常事,去的几家中,其中有两家去年的损失都已超过百万,现在又这样死鱼,养殖户就真是着急了。

这是去年在大英发现的坏鳃变形虫

这是新疆五家渠发现的坏鳃变形虫

通过了解症状,发现最开始就是吃料减少,出现暗浮头,最后发展成浮头,鱼浮在水面不下底,当严重了也不吃料;且有一现象,就是把发病鱼塘的水排到没有发病的鱼塘,之前没发病的鱼塘,也立马出现死鱼。说明此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这是同一显微镜相同倍数下的车轮虫

当我解剖鳃丝时发现,大部分草鱼都出现鳃丝缺少血色,出现肿胀,鳃小片组织溶合,鳃丝末端软骨外露。当用显微镜镜检时,发现了大量的坏鳃变形虫,使用同一显微镜下,车轮虫如同一个五大郞的烧饼的话,那这些坏鳃变形虫就如同烧饼上的几十颗芝麻粒聚集在一起,这些由黑色小粒聚集在一起的坏鳃变形虫,在不断的蠕动,形状总体呈不规则的椭圆形,且在不断的变化,时不时还会从尾部排出更小的卵粒,一旦排出,黑色小粒就会马上蠕动。

此虫从新疆五家渠这边收集的情况来看,比在四川遂宁大英发现的虫体要大2-3倍,内部卵粒更多。从危害性来看,基本相同,易感鱼种一是白鲢,二是草鱼,而同池的鲫鱼和鲤鱼发病却很少。我会在这边呆几天,后续情况待续。今天就写到这里。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266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