鲩鱼疫苗失效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1、鲩鱼放养后捕回率较低

由于放养后各口鱼塘的地理环境不一,有些塘底不平整,捕回率较低,仅在40%~60%,过低的捕回率严重影响注射率的普及性。假如放养鲩鱼10000尾能捕回9000尾,那就效果较好达90%;若只捕回5000尾,注射率仅为50%,没有注射疫苗的5000尾时刻都受病害侵袭,是造成效果差的原因。有条件的鱼塘最好是注射疫苗后才放养,或过塘逐条注射放养。

2、疫苗稀释后存放时间过长

疫苗在稀释的过程不可避免地受各种不良环境因素的侵袭与混杂,存放时间过长,菌苗则会变异、死亡,这样就失去其应有的作用。所以,一定要及时使用才能保证质量。

3、疫苗保管不善

由于环境的差异,在没有冰箱的情形下,购回的疫苗通常用水浸着,若瓶盖损坏易渗入水份感染疫苗造成变质,更有甚者随意放在阳光下曝晒或放在炉灶边烘烤。所以疫苗必须即购即用,有冰箱的农户方可提前1~2天购回备用。

4、注射方法不正确

给鱼体注射疫苗时针头、针管不严格消毒,甚至打空针、打漏针,疫苗剂量忽多忽少,更有甚者在疫苗中乱加激素药物等都是导致注射失败的原因。要打有准备之仗,注射疫苗前认真检查器械能否继续使用,零部件有否损坏,避免打空针(没有针水注射)或打漏针(导管皮栓及接口处漏疫苗),注入疫苗量微乎其微,甚至无疫苗到鱼的体内,导致达不到防治的效果。在注射疫苗前注射器要进行严格的清洗或消毒,更有匆忙者没有排清导管里残存上次的疫苗就随意注入,导致病毒注入而引发注射后持续出现病鱼死亡。在注射疫苗前必须严肃认真地做好各方面准备工作,清洗修理好网具器械,杜绝上述各种因素的发生。

5、鱼体带病注射

鱼塘出现鱼患病死亡才急于注射疫苗,在注射疫苗后鱼类持续出现较大规模的死亡,是应激反应。具体表现为注射疫苗后鱼死亡特别多,或长时间持续死亡。由于大部份农民没有无病先防的意识,鱼发病后才急于拉网注射疫苗,这时鱼体已严重感染病菌,此时进行疫苗注射,不会使鱼体产生抗体,只会加速鱼的死亡。针对已发病的池塘建议用二氧化氯对池水进行消毒两次,以缓和或减少发病才进行拉网注射疫苗。注射疫苗后对池塘再进行一次杀菌消毒,这样会减少应激死亡数量。

6、注射质量差的疫苗

目前国家对鱼用疫苗还没有制定国家标准,而且生产过程的设备差,没严格按技术规程生产,其质量不一,所以注射效果差异也很大。建议到信誉好的店铺购买国家科研单位生产的疫苗。土法疫苗要到老字号信誉好的店铺购买,这样会减少损失。

7、选择气温低时注射疫苗

温度高容易损伤鱼体,也容易造成死亡,最好选择阴凉天气进行。由于注射时用网捕鱼会损伤鱼体,鱼的密度大,容易造成缺氧,所以在注射疫苗时必须开足增氧,是提高成活减少死亡的有力措施。

相关推荐

黄鳝暂养运输中的死亡原因及对策分析



1、“发烧”缺氧,使黄鳝窒息

所谓“发烧”,是指盛装黄鳝的容器内水温显著升高,如果不及时换水,水质进一步恶化,直至呈暗绿色,并有强烈的腥臭味,这标志着水中严重缺氧,大批黄鳝会因窒息而死。但是这时体质比较健壮的黄鳝,往往能挤到表层,奋力竖身昂头,直接呼吸空气,因而不会发生死亡。缺乏经验的人常被这种表层假象所蒙蔽,实际上表层以下的黄鳝已经相互纠缠成团,亟待抢救或已经大量死亡。产生“发烧”的原因,是因为黄鳝体表富含黏液,容器内鱼的密度又大,如果不及时换水,黏液越积越多,在被细菌的分解过程中,能很快地将水中的溶解氧消耗掉,并产生热量,从而使水温显著升高。所以在贮运时使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抑制细菌增殖,并及时换水,可以提高成活率。

2、黄鳝受伤引起死亡

用钩捕获的黄鳝,往往会使头部受伤;用破损的篾篓或其他粗糙锋利的容器盛装,会使体表创伤;集中盛放时相互用嘴咬,一般是尾部被咬伤。据统计,这些受伤的黄鳝,在4天的贮存对比中,以头部受伤的成活率最低,只存活5%;体表受伤成活率为17.5%,而在同样条件下,无伤黄鳝的成活率为97.5%。受伤黄鳝,往往受强者的挤压而沉没于容器的底部。所以在暂养和运输时,要将病、伤的黄鳝剔出;容器要尽量光滑,无破损;密度要适量。

3、水温升高造成死亡

水温的上升能引起黄鳝本身耗氧量的剧增。比如水温在8.5~10℃时,黄鳝平均耗氧量每小时每千克为38.74毫克;在黄鳝最适水温23~25℃时,耗氧量跃增到每小时每千克为326.34毫克;水温上升至30~34℃时,耗氧量剧增到每小时每千克为697.54毫克,这样高的耗氧量,自然极易引起水中缺氧而死鱼。所以,贮运黄鳝最好是春、秋季节,水温在25℃以下;并要定时换水,经常搅拌,保持最适温度。


越冬期亲鳖上浮死亡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近年来,笔者发现一些养鳖专业户越冬期亲鳖上浮水面后逐渐死亡的现象。我们通过解剖、分析,可能是以下四个原因。
一、外购野生亲鳖内伤过重 由于大部分亲鳖都是外购野生鳖,因为捕鳖方法的局限,有些野生亲鳖当时看似健壮,实际上有很重的内伤。还有的是运输时群堆集装,互相挤压咬伤。这些带伤的成熟亲鳖开始虽也产卵,但食欲和抵抗力都明显下降,达不到越冬所需的肥满度,入冬后就会因难耐基础代谢能量的消耗和疾病的侵袭逐个上游水面。如不及时抢救,就会逐步死亡。
二、产后培育差 亲鳖产卵后,不但需要足够的营养恢复体质,还需要一定的能量积蓄以利越冬。所以产后亲鳖的饲料结构不同于平时,而一些养殖专业户不注意产后亲鳖的培育,往往使亲鳖没有足够的能量积累进入越冬期。因此冬季天气偶现晴暖时亲鳖就大批上浮水面觅食,当这种现象反复几次后,就更加加重体能的消耗而无力潜回水底,逐渐消瘦死亡。
三、水环境不好 鳖的呼吸虽是以肺为主,但鳖是一种变温的水生动物。到水温下降到12摄氏度以下时就会本能地潜入深处冬眠。此时全靠辅助呼吸器官——鳃上组织获得水中的溶解氧维持生命。所以对水体缺氧和产生的有毒气体特别敏感。一些养殖户越冬前不注意调节水质和水体消毒,当冬季水质败坏时,亲鳖就会不顾严寒被迫浮上水面呼吸。此时极易冻伤吻端的鼻孔和头颈部。当冻伤部位肿胀发炎后就会堵塞呼吸道和感染呼吸器官而窒息死亡。有的则因水体中有毒气体浓度高而直接中毒死亡。
四、寄生虫侵袭 侵袭鳖的寄生虫很多,但主要是蛭类、螨类和原虫类。这些寄生虫对鳖的危害很大,蛭类吸于鳖的体表,使鳖不得安宁而降低食欲直至消瘦死亡。螨类寄生虫于雌亲鳖的输卵管中,可造成输卵管炎。
针对上述主要原因,提出以下对策与预防措施供参考。
一、对策
1.当发现有上浮的亲鳖时,当确诊上浮的亲鳖是营养不良,就应及时捞出移到温室里(如无温室,应临时搭建塑料棚保温池)精心饲养。放养前每千克注射25%的葡萄糖5毫升与维生素C3毫升。然后每天投喂营养合理的全价配合饲料,直到完全恢复后再放回越冬池。
2.当确诊上浮的亲鳖是因病而起,应及时捞出到保温池里暂养治疗。先在一个肢下每千克注射25%的葡萄糖3毫升,然后在另一肢下每千克注射庆大霉素15万单位,每隔4天注射一次,三次即可。打药后要移到保温池里精心饲养,投喂营养全面的全价配合饲料。
3.当水质发黑,发褐紫色,亲鳖大批上浮时,应及时排出池水2/3,然后逐步注入新水,越冬池水深一般不得少于1.5米。当水体PH值低于6.8时,每立方米水可用15克生石灰化水泼洒调节。如水面有腐烂的杂草或其它飘浮物时应全部捞出。
二、预防
1.外购野生亲鳖应挑选活动自如,反应灵敏,体表无病伤的健壮甲鱼做亲鳖。运输时要用布袋单只单装,单层排列。下池前要用1立方米水20克的高锰酸钾药水浸泡10分钟消毒。下池后要投喂营养全面的配合饲料。
2.越冬前要注意水体环境,切忌水质过肥,水色呈茶绿、浅黄绿。产后培育的饲料营养中,能量饲料的比例不得少于25%,绝不投喂腐败变质的饲料。
3.越冬前如发现有寄生虫,先用晶体敌百虫按每立方米水0.1克化水全池泼洒杀灭大型寄生虫,一星期后再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按每立方米水0.7克浓度(水温在20~25摄氏度时)泼洒杀灭原虫性寄生虫。

草鱼疾病久治不愈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微山湖区是山东省最大的草鱼养殖基地,几乎98%以上的用户都以养殖草鱼为主,再加上今年的草鱼价格很好,更刺激了草鱼养殖的积极性,苗种的短缺导致用户对放苗的把关不严,良莠不齐的苗种质量给鱼病的爆发买下了伏笔。刚度过草鱼养殖的春季之殇,夏季水温的升高、细菌繁殖速度的加快、再加上预防工作不力,导致疾病大量蔓延。草鱼老三病甚是猖獗,再加上鲢鱼出血性败血病、寄生虫病等,养殖户真是愁容满面、心情低落,再加上有些疾病久治不愈,真是苦不堪言,备受打击。

我们所说的鱼病大部分是由条件致病菌所引起,正常菌群与宿主间的生态平衡在某些情况下可被打破,形成生态失调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这样,正常时不致病的正常菌群就成为条件致病菌.鱼病的发生需具备三个要素:

当现有的平衡被打破时,鱼病开始发生。

一、但凡发生鱼病的池塘,要么鱼比较瘦弱,易于被病原感染,要么病原菌大量繁殖侵袭健康鱼类,要么水环境较差,导致鱼抵抗力降低诱发疾病。

二、久治不愈的的鱼病往往具有以下特征:

1、池塘水质较差,有害物质像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含量超标,鱼体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一旦感染疾病很难恢复。像这样的池塘一定注意先调理好水质,否则用药治标不治本,而且用药效果极差,鱼用药后死亡下降,停药后反复。

2、鱼体瘦弱,抗病能力较差,感染疾病后痊愈困难,恢复时间长。注意增强鱼的体质,建议选择易消化、高品质饲料投喂增强鱼体抵抗力。

3、池塘常年不清淤,底泥过厚,蕴藏大量病原微生物,消毒不彻底,病原菌滋生快,导致疾病多发、复发。这种池塘应经常进行改底、调水给鱼类生长,营造良好生态环境,抑制疾病发生。

三、久治不愈的疾病还有可能是以下原因造成

1、诊断不准,有些养殖户把病毒性出血当成细菌性出血病防治,尽管投喂了大量的抗菌药物但抗病毒效果不佳,疗效甚微,久治不愈。应分清症状、对症下药。

2、寄生虫引起的烂鳃当成细菌性烂鳃防治,只泼洒消毒药,伤口愈合后又被寄生虫侵袭,疾病复发,久治不愈。应先杀灭寄生虫、再进行消毒处理。

3、常年累月选用一种药物预防鱼病,病菌或寄生虫产生抗药性,导致疗效欠佳,疾病久治不愈。应交替用药,或做药敏试验针对性选用药物。

4、一味地认为药量越大越好,随意加大药量,外用药物泼洒过量反而伤及鱼体,造成鱼鳃及皮肤受损反而加重病情。内服药物拌服过量伤及鱼的肝脏。

5、疗程不够或过度治疗,一般鱼病发生,外用药物应泼洒2次以上维持药效,内服药物5-7为一个疗程,疗程不够会发生反复。有的几乎天天泼药,导致水体的藻相菌相严重破坏,反而不利于鱼病恢复。泼洒药物发挥效用后应及时解毒,维护水体藻相平衡。

6、鱼体肝胆不健康,有黄肝、花肝、绿肝等现象,往往因饲料发霉、过度投喂、水质过差、药物中毒等造成,痊愈疗程较长,不易治愈,应针对实际情况减食、投喂保肝药物、调节好水质等加以细心调理。

7、有的认为只要调好水,鱼就不会得病,此种论断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有时水质很好,鱼病照样发生,在此建议还是养成定期消毒习惯,消毒后及时向水体补充有益菌,形成优势菌群,既有调水功效,又能预防疾病。

早春季节草鱼厌食症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草鱼厌食症指的是刚开始投喂时吃食正常,经过一段时间后逐渐采食量下降,甚至有时突然不吃草或显著减少吃草量的反常现象,鱼或有集群在水体表层游动,或在食台附近叼着草游动但很少摄食的情况。一般是由于寄生虫、环境、天气及饵料等原因引起的食欲不旺的一种不正常现象,而尤其在早春也即每年3~5月份这种情况发生尤其频繁,给养殖户的全年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下面就草鱼早春厌食症的症状、原因及解决方案作一个浅析!

【原因分析】

早春常见的原因有环境恶化、寄生虫感染、天气突变、杀虫剂中毒、饵料问题等原因,经多年的总结与分析,环境因素是导致早春厌食的主要原因;

天气突变:由于早春季节交替,早晚温差大,由于天气突变引起的应激以及水层上下对流频繁;

寄生虫感染:早春3~5月份是锚头蚤、中华蚤、车轮虫、指环虫的发生期,大量寄生虫的寄生也会引起厌食;

环境恶化:早春引起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和底质和粪便残饵有很大关系,在温度逐渐升高的情况下,沉积一个冬天的有害物质开始加速分解并释放出有害的硫化氢、含氮废物(如氨氮等)、残饵粪便的大量沉积加速分解也会消耗水体氧气,降低水体PH值,导致血液的供氧能力和供氧数量都大大降低,影响摄食;

杀虫剂中毒:特别是一些精养程度不高的地区,很多养殖户在开春第一次杀虫时容易加大剂量,如敌百虫,大剂量的施用有机磷杀虫剂会导致鱼类神经中毒,出现摄食下降的情况;

饲料问题:早春的部分饲料或原料由于存放时间较长,出现变质的情况,也会引起鱼类厌食;

另外还有一些原因,如水体肥度不够、氮肥施用过多、深度过浅、水体碱度硬度偏低等原因也都会导致草鱼厌食;

【防治措施】

预防:

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晒塘,有助于减少底质中的有害物质的影响,提升水体碱度硬度;

杀好寄生虫:早春在清明节前后可用杀虫威、伊维菌素溶液等杀灭中华蚤、锚头蚤等甲壳类寄生虫,最好间隔一周连用2次,杀灭效果更彻底。

肥好一塘水:大部分草鱼早春厌食的终极原因都和鱼体氧气供应相关联,水体藻类丰富,氧气充足,既有助于消除转化水体有害物质,又能尽量保证鱼体供氧。

【治疗】:

针对车轮虫引起的早春厌食,可第一天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或车轮虫必净杀灭,第二天用二硫氰基甲烷溶液或复合碘溶液消毒,预防赤皮、烂鳃病等继发性感染;

针对草料投喂较多,粪便残饵大量积累的池塘,可上午施用“水天使”或“康洁底净”分解底质中的有机废物,下午施用“解毒100%”解毒;第二天用“生物肽肥”调整水色;

对有机磷类或菊酯类等杀虫剂中毒可用解毒产品;

肥水:“康洁肥水膏”+“肥水菌群”,既起到培藻肥水作用,又能调整水色,保持水体清爽。

河蟹塘套养鳜鱼死亡原因及对策分析



我镇渔业科技示范户赵耀主反映,他去年河蟹塘套养鳜鱼苗成活率很低,我调查走访了我镇其他河蟹养殖户,发现有不少河蟹养殖户存在类似情况,当然,也有不少河蟹养殖户鳜鱼苗成活率很高。成活率最低的,40亩河蟹塘套养了400尾鳜鱼苗,年终只起捕1尾。最高的,16.2亩塘,放165尾,年终起捕149尾,成活率达90%,差别如此大。经过对全镇河蟹养殖户套养鳜鱼苗前准备工作和套养后管理工作调查分析,笔者认为造成鳜鱼苗成活率偏低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1.药物清塘不彻底,塘中遗留的野杂鱼,如乌鳢、鲶鱼等凶猛性鱼吞食了鳜鱼苗。
2.进水时,进水管没用密眼网袋过滤,乌鳢等野杂鱼随水入塘。
3.放养的鳜鱼苗种规格偏小或不齐。规格偏小,下塘后,适应环境能力差;规格不齐,存在大吃小。
4.放苗地点水位太浅、离河岸太近或在下风处。放养的苗种在苗种场起苗时,经过多次拉网,已受伤生病。放养后,苗种遂渐消瘦,最终死亡。
5.个别养蟹户放养鳜鱼苗时,装鳜鱼苗的氧气袋没经过温度缓冲,直接放入池塘,氧气袋水体和池塘水体温差大于3℃,导致鳜鱼苗死亡。
6.池塘中鳜鱼苗的饵料鱼严重不足或不适口。池塘中饵料鱼严重不足,部分鳜鱼苗因长时间不能进食,逐渐消瘦,最后饿死;池塘中鳜鱼苗的饵料鱼不适口,如:饵料鱼规格偏大,鳜鱼苗进食后,不能完全吞食,被饵料鱼卡死,饵料鱼规格过于偏大的,鳜鱼苗则无法进食。
7.放苗后,塘中水体严重缺氧,鳜鱼苗因缺氧死亡。
8.塘中水草密度太大或塘中生大量青苔,鳜鱼没有活动空间,有的被青苔缠绕而困死。
9.养殖到中后期,没有进行有效病害防治,部分鳜鱼病死。
10.为了给塘中鱼蟹治病,用了鳜鱼敏感的药物,鳜鱼被药死。
针对以上因素,提高鳜鱼苗成活率,应当采取如下相应措施:
1.首先要认真做好清塘消毒工作,彻底杀死野杂鱼等有害物。要挖出塘底部分淤泥,只保留10~15厘米深度。清塘药物可选用生石灰,亩用120千克,先打干池水,只留5~8厘米深水,生石灰化水后,要趁热泼洒,泼洒后,要用耙子在淤泥中来回拖拉,从而有效杀灭野杂鱼。这样做,是因为部分乌鳢、鲶鱼和鲤鱼会潜伏在淤泥中,尤其会潜伏在下水裤走过的脚塘里。还因为池塘水抽干后,附近池塘水位还较高,在池塘四周底部周围出现微弱渗水流,部分乌鳢等凶猛鱼类得以苟活。如果是种藕塘改养河蟹的,还要先彻底清除藕杆,再用药物清塘。对于底质偏碱性塘口或急于准备放苗塘口,可选用漂白粉清塘,亩用15千克左右,化水全池泼洒。清塘前要检查生产日期及包装有无破损,最好检查有效氯。对于新开挖的塘口,也要清塘。尤其是农田开挖的塘口。因为农田中有水渠,或多或少会有野杂鱼留存。药物彻底清塘后,老塘口还要充分晒塘。
2.塘口每一次进水,都有要用密眼网袋过滤。进排水口用塑料网围住,塑料网下端连滑石笼,且和防逃网连成一体,石笼埋入泥下30厘米,并且要夯实。
3.放养的鳜鱼苗种,要求规格在6厘米以上,且体质健壮、活动能力强、无病无伤、规格整齐。在苗种场起苗时,鳜鱼苗规格不齐的,一定要用网筛筛一下。放养的鳜鱼苗,必须是同一批次的苗,而且要一次性放足。
4.放鳜鱼苗地点应在塘口上风处,离岸1米以上且水位较深,附近没有大量水草。
5.鳜鱼苗放养时,如果氧气袋水体和塘口水体温差大于3℃的,应把氧气袋放在塘里缓冲10~15分钟,等两水体温度相近,再打开氧气袋缓缓放苗。
6.根据各个塘口情况,在清塘后,每亩可放养麦穗鱼0.5~1千克或抱仔青虾0.5~1千克,让其自然产苗,供鳜鱼苗摄食。放鳜鱼苗前,在蟹塘边浅水处观察,发现有适量小鱼苗或小虾苗时,再放养鳜鱼苗。
7.鳜鱼对低溶氧相当敏感,塘中应配备微孔增氧设备,在天气不好,塘中水体溶氧不足时增氧。随着水温不断升高,逐步加深池水,5~7天加新水一次。高温季节,2~3天加新水一次,最好保持微流水。养殖中后期,视池水水质状况,每周或每10天换水1/4~1/3。换水时,不可先抽水,然后再加水,这样做,水草暴露在阳光下,易脱水死亡,使水质变坏。从5月份开始,交替用EM菌和光合细菌调节水质,每15~20天一次,使用前和使用后7天不得使用杀菌剂。确保塘口水质清新、溶氧适中。
8.塘中水草覆盖面要小于55%,多出的要及时清除。在高温来临前,要逐步加深池水,并对伊乐藻进行割刈,保留水草底部10~20厘米。水草之间要留2~3米无草区,这样可避免水草过多,造成蟹池缺氧。对于易生青苔的塘口,药物清塘前,可选用硫酸铜,每亩0.5千克化水全池泼洒,5天后再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进水后,放蟹种前7~10天,每亩施经发酵的有机肥100~150千克或生物有机肥10~15千克。使水适当变肥,从而抑制青苔生长。对于已经生青苔塘口,青苔覆盖面较大的,可用杀青苔剂和泥土混合,在有青苔的地方撒,用药面积较大的,用药后视水质情况,注意换水增氧,然后再用腐质酸钠。
9.鳜鱼病害主要是爆发性出血病,其防治要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重点放在水质调控上。中后期,10~15天用全效底改一次(用量5~8亩/袋),15天左右用生物制剂调水一次,10~15天用碘制剂对水体杀菌消毒一次。鳜鱼病害防治可以和河蟹病害防治结合起来同时进行。
10.在给塘中鱼蟹治病时,要避免用鳜鱼敏感的药物。全池泼洒硫酸铜溶液,要避开高温天气,用药后要注意增氧,视水质情况,可适当换水。

河蟹池塘水体浑浊的原因及其对策分析



经常听到养殖户反映蟹塘水体发生浑浊不清的情况,不仅影响池塘水质,而且影响河蟹的正常摄食生长,必须采取措施加以控制,调节好水质,创造良好的水质环境,有利于河蟹的健康生长。其主要原因和对策有以下几个方面:
1、杀虫不到位如果出现河蟹在晚上8点多钟上岸的情况,一般来说是杀虫不到位造成的,而不是缺氧造成的,出现这种情况容易浑水,只要及时杀虫,杀虫后,水会渐渐变清的。
2、饵料投喂不到位有的养殖户增加了苗种投放数量,有的养殖户对蟹、虾、鱼存塘量估计不足,按老文章投喂,没有及时增加饵料投喂量,使饵料投喂不足,河蟹因活动觅食而造成水体浑浊,出现这种情况,要及时增加饵料投喂量,在目前投喂上要增加植物性饲料。
3、螺蛳投放不到位有的养殖户降低养殖成本,减少螺蛳投放量,殊不知投放螺蛳不仅为河蟹提供天然的体质饵料,更重要的是对净化池塘水质有特殊的作用。如果池塘螺蛳不足,应及时补放优质仔螺蛳,亩投放量不少于300斤。
4、肥水不到位由于肥水不到位,池塘有益藻类少,藻相、水相不协调,水质清瘦,达不到河蟹健康生长对水质的要求,要及时肥水。在目前气温较高的情况下,要用生物肥肥水,而不可用有机肥肥水,防止败坏水质。
另外,池塘中小杂鱼过多也会引起水体浑浊,可用药物进行杀灭即可。

河蟹养殖低产的原因及对策


经走访调查,笔者发现部分河蟹养殖池塘出现低产现象,有些甚至严重亏损,分析主要原因如下:一是苗种质量把关不严,给后期生产埋下隐患。二是不利天气影响。7~8月若出现持续的超高温(平均气温32℃以上)且少雨,池塘水体的积温大幅上升,将严重影响河蟹蜕壳生长,且高温会导致水草腐烂、水质败坏,出现大量死蟹现象。三是生产管理不到位。突出表现为水质调控措施不当,暴发蓝藻;水草种植管理不合理,池塘生态功能大幅下降;饲料投喂不科学,加重水质恶化程度;药物使用不当,造成河蟹死亡。
针对河蟹养殖低产的原因,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发展生态养蟹对老化蟹池进行清淤改造,有条件的建造独立的进排水系统,配套增氧设施。苦草、轮叶黑藻、伊乐藻、金鱼藻等多品种水草混栽,满足河蟹各生长阶段对水草的需求。采取蟹、鱼、虾多品种混养、套养模式,增加蟹池生物多样性,充分利用水体,提高饵料综合利用率。
2.严把蟹种质量关蟹种尽可能自己繁育或就近选择信誉度较好的育苗基地购买,尽量不用长途购进的外地蟹种。蟹种要求规格整齐、体质健壮、爬行敏捷、附肢齐全,体表光洁无损伤,无污物附着。蟹种下池前应逐只挑选,质量不好的杜绝入池,以提高成活率。放养密度要适宜,()不能单纯地追求产量,而应立足市场需求,提高规格质量。
3.加强生产管理①水质调控。整个养殖期间,始终保持水质清新,溶氧丰富,透明度控制在20~40厘米,溶氧在5毫克/升以上,pH值为7.5~8.5。水位坚持前浅、中深、后稳的原则,即前期保持浅水位,以提高水温,促进河蟹蜕壳;中期特别是炎热的夏秋季保持深水位,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后期保持水位稳定。一般春季、秋季每15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10~20厘米深;6~9月,每5~10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10~20厘米深,先排池内老水后灌注新水。高温季节每天加注新水20厘米深左右,以降低水温,保证河蟹生长环境良好。当蟹池水质不良时,应及时采取换水或其他措施来改善水质。5~9月,每10~15天施用1次微生物制剂,再依据水质情况适当施肥。另外,每15~20天施用生石灰1次,用量为10~15千克/亩米,化浆后全池均匀泼洒,以调节水质和增加水中钙离子含量,促进河蟹正常蜕壳生长。②投饲管理。在整个养殖过程中,要求做到科学投饲,保证营养均衡,主要投喂河蟹配合饲料、螺蛳、冰鲜鱼,另搭配少量小麦、豆粕、玉米等植物性饲料。日常投饲应掌握一个方法、坚持一个原则、突出一个重点,即四定四看科学投饲方法、精青结合、荤素搭配的原则和前期精、中期青、后期荤的重点。具体操作是:在确保饲料新鲜、适口的前提下,日投饲量视天气、水温和河蟹摄食情况而定。养殖前期(3~6月)以豆饼、麦粉、蚕蛹粉、鱼粉或切碎的小鱼、轧碎的螺蛳和蚌肉为原料,混合成团状投喂,或以开口性配合饲料为主进行投喂。养殖中期(7月~8月中旬)以豆饼、玉米、小麦、马铃薯、南瓜等精、青饲料为主。养殖后期(8月下旬~11月)则适当增加动物性饲料的比例(动物性饲料占50%)或投喂河蟹后期专用配合饲料。一般情况下,日投喂量3~4月为存塘蟹体重的1%~2%,5~7月为存塘蟹体重的3%~8%,8~10月为存塘蟹体重的8%~10%。投喂次数前期1次/天,中、后期2次/天,上午投喂30%、晚上投喂70%。精饲料与鲜活饲料隔天或隔餐交替投喂,均匀投在浅水区,坚持检查每天吃食情况,以投喂后3~4小时吃完为宜。③水草管理。保证水草密度合理,生长过旺时应进行打头处理,夏季适当放养浮萍。2~3月要做好肥水工作,适当控制水位以提高水温,促进水草生根发芽。
4.加强病害防治对河蟹易患病害应及早预防,科学用药,不能病急乱投医,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采取严格的清塘消毒、放养健壮蟹种、保持池塘水质良好、投喂新鲜优质饲料等生态养殖技术措施,可有效预防河蟹病害的发生。高温季节每隔10~15天全池泼洒微生物制剂1次,并交替施用生石灰,以改善蟹池水质和底质,确保河蟹健康生长。河蟹发生病害后,对细菌性疾病,可全池均匀泼洒溴氯海因、二氧化氯或碘制剂等高效低毒的消毒剂,另在饲料中拌喂适量的诺氟沙星、大蒜素、维生素C、免疫多糖等;对纤毛虫病,可采用纤虫净、甲壳净等药物加水溶解后全池均匀泼洒。除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外,还应注重蟹池水体的修复,以保证河蟹生长环境良好。水体修复具体方法为:在河蟹病害治疗取得较好效果2~3天后,先全池泼洒1次水质保护解毒剂,根据水质情况再适当增施1次生物肥和适量微生物制剂。
(作者联系地址:王秀青江苏省兴化市钓鱼镇农业服务中心邮编:225764;张凤翔吴加平江苏省兴化市渔业技术指导站邮编:225700)

春季蟹种放养成活率低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根据多年来渔业科技示范户河蟹养殖的有关情况来看,每年总会有一小部分示范户反应蟹种放养后成活率偏低,总结河蟹放养后成活率低的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蟹种质量不好
1、蟹种越冬期间管理不善,池塘丝状藻类大量繁殖,蟹种鳃部被藻类覆盖,呼吸困难,这样的蟹种放养后会因首次脱壳不隧死亡的较多。
2、从事蟹种贩卖生意的商贩,从别处购进蟹种用网箱暂养在自己的塘口,等有客户需要时再出售,如果暂养时间短还好,倘若暂养时间长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蟹种放养后成活率。
3、蟹种本身患烂鳃病或有纤毛虫寄生,这样的蟹种本身呼吸就困难,再加上捕捉、运输等操作刺激,放养后其成活率也会较低。
4、蟹种销售的起始阶段都是用手抄网从水草底端进行捕捉的,这样捕捉的蟹种没有问题。但当到最后时往往会排干池水进行徒手捕捉,甚至采取挖洞穴的方法进行捕捉,这样的蟹种鳃部会被浑浊的泥水呛着而影响呼吸,放养后成活率也会大打折扣。
5、蟹种培育过程中饲料管理不当,摄入大量营养导致隐性成熟的比例太高,这样的蟹种放养后在养殖过程中会形成自然成熟死亡。
对策:
尽量就近购买当地蟹种,对那些培育过程和蟹种健康状况了解比较清楚的塘口可优先选择。如确需购买较远地方蟹种的,最好提前到达蟹种销售企业,查看蟹种培育的池塘环境、培育塘口档案,检查蟹种健康状况、隐性成熟情况,并全程跟踪蟹种的捕捉过程,确保购进健康优质的蟹种。
二、蟹种下塘时操作不当
1、经长途运输的蟹种,到达养殖塘口后直接放入池塘,由于蟹种经过长途运输,体内缺水,此时蟹种直接下塘会导致蟹种大量吸水不适应而造成死亡。
2、经长途运输的蟹种,到达养殖塘口后未经过任何处理直接使用药物浸泡进行体表消毒,导致蟹种大量吸入药液而中毒死亡。
对策:
长途运输的蟹种在放养前要将蟹种放到池水中浸泡2~3分钟,再取出,如此反复2~3次,此时蟹种的鳃已基本吸足水份,然后再用3~5%的食盐水或高锰酸钾溶液浸洗蟹种进行体表消毒10~15后分钟后再将蟹种捞出放入池塘。
三、首次脱壳时管理不当
蟹种放养后根据气温情况一般在4月中上旬进入第一次脱壳高峰期。由于蟹种经过一个漫长的越冬期消耗一定的营养,体质较弱,加上捕捞、销售、运输会或多或少的造成一些损伤,此时总会有一定数量的蟹种脱壳不隧而死亡,而有些示范户一旦发现池边有死蟹就以为河蟹生病了,不查明原因就自行用药治疗,此时正在脱壳和刚脱壳的软壳蟹对药物比较敏感,全池泼洒药物很可能会引起这部分河蟹死亡。
对策:
加强巡塘,在河蟹集中脱壳时做好几下两点:
1、减少在池塘中操作,不得大面积加换水,不得向水体投放大批量螺蛳,以免脱壳蟹受惊扰造成脱壳不隧死亡;
2、不论是否有死蟹,不论死蟹数量多少都不要用药,根据具体情况如果死蟹数量实在太多,说明蟹种质量可能存在问题,那么可以想办法再购买部分蟹种放养,以防池塘中存活的河蟹数量太少而影响年终产量。
四、早春气温变化大,蟹种不适应造成死亡
早春由于冷空气活动频繁,刚放养蟹种的池塘由于水位偏浅,冷空气来时,没有及时加深水位,水温变化幅度太大,蟹种不适应造成死亡。
对策:
注意观察天气,收听天气预报,当有冷空气来时要提前加深水位,以防水温变化幅度太大,蟹种被冻伤。天气晴朗时可适当降低水位,以利光照使水温升高有利于河蟹摄食生长。

鳝苗大批死亡的原因及对策



近日在三厂镇出现了一批从事黄鳝养殖的专业户,但由于措施不当,在引进苗种后不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死亡现象,损失达近万元。据初步诊断,病鳝体表有大小不一的红斑,呈点状充血发炎;活体解剖发现肠内有毛细线虫或棘头虫,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毛细线虫病。

为了总结经验教训,笔者通过与养殖户的接触和交流,认为这次鳝苗发病并大量死亡可能由以下几个原因引起:

一、鳝苗可能携带病原体

笔者逐一走访了这些养殖专业户,通过活体解剖,均不同程度的发现毛细线虫,且这些鳝苗均来自同一地区,在运回后不久即发病,因此不能排除其携带病原的可能。

二、环境条件差

由于有些养殖户盲目引种,与之配套的设施没有完全跟上,因此有的只好把鳝苗暂养于小水体中,有的水体设在室内并缺乏必要的光照条件,一旦发起病来传播速度极快。也有的养殖户所用的水源不洁,且所用的水草没有完全洗净,不良的环境条件降低了鳝苗的抗病能力,也给病原体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养殖技术粗浅和防病意识欠缺

由于黄鳝养殖在本地是一个新兴产业,人们对其生活习性及饲养管理不是很了解,技术比较落后。防病意识较差。因此,建议养殖户在鳝苗引种之前,一定要采取以下有效措施,否则黄鳝的养殖将很难获得成功。

1.运回的鳝苗在放入池中以前,应先用3%~4%的食盐水浸洗4~5分钟,既可以有效防止水霉病,又可消除鳝种体表的寄生虫,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2.养殖户在引进鳝种之前,应先把鳝池建好,并选择水源充足、无污染、进排水方便的地方。在池中放置的瓦块、树墩以及水花生等水草应经过消毒并在清水中反复洗净。

3.病害的防治在养殖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苗种在放养前要消毒,养殖池在鳝苗投入前7~10天,每平方米需用生石灰0.2公斤清塘消毒,以杀灭有害病菌,平时每半个月用15毫克/升的生石灰溶液消毒,做好预防工作。一旦发现细菌性疾病可用1毫克/升的漂白粉液全池泼洒治疗;发现寄生虫病可用0.7毫克/升的90%晶体敌百虫溶液全池泼洒。

养殖技术是养殖户必须要掌握的,因此对毫无基础的养殖户来说,在引种之前应先多阅读一些有关黄鳝养殖的书籍,对养殖黄鳝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切不可盲目引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河蟹养殖低产甚至亏损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经走访调查,笔者发现部分河蟹养殖池塘出现低产现象,有些甚至严重亏损,分析主要原因如下:一是苗种质量把关不严,给后期生产埋下隐患。二是不利天气影响。7~8月若出现持续的超高温(平均气温32℃以上)且少雨,池塘水体的积温大幅上升,将严重影响河蟹蜕壳生长,且高温会导致水草腐烂、水质败坏,出现大量死蟹现象。三是生产管理不到位。突出表现为水质调控措施不当,暴发蓝藻;水草种植管理不合理,池塘生态功能大幅下降;饲料投喂不科学,加重水质恶化程度;药物使用不当,造成河蟹死亡。

针对河蟹养殖低产的原因,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发展生态养蟹

对老化蟹池进行清淤改造,有条件的建造独立的进排水系统,配套增氧设施。苦草、轮叶黑藻、伊乐藻、金鱼藻等多品种水草混栽,满足河蟹各生长阶段对水草的需求。采取蟹、鱼、虾多品种混养、套养模式,增加蟹池生物多样性,充分利用水体,提高饵料综合利用率。

2.严把蟹种质量关

蟹种尽可能自己繁育或就近选择信誉度较好的育苗基地购买,尽量不用长途购进的外地蟹种。蟹种要求规格整齐、体质健壮、爬行敏捷、附肢齐全,体表光洁无损伤,无污物附着。蟹种下池前应逐只挑选,质量不好的杜绝入池,以提高成活率。放养密度要适宜,不能单纯地追求产量,而应立足市场需求,提高规格质量。

3.加强生产管理

①水质调控。整个养殖期间,始终保持水质清新,溶氧丰富,透明度控制在20~40厘米,溶氧在5毫克/升以上,pH值为7.5~8.5。水位坚持前浅、中深、后稳的原则,即前期保持浅水位(/),以提高水温,促进河蟹蜕壳;中期特别是炎热的夏秋季保持深水位,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后期保持水位稳定。一般春季、秋季每15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10~20厘米深;6~9月,每5~10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10~20厘米深,先排池内老水后灌注新水。高温季节每天加注新水20厘米深左右,以降低水温,保证河蟹生长环境良好。当蟹池水质不良时,应及时采取换水或其他措施来改善水质。5~9月,每10~15天施用1次微生物制剂,再依据水质情况适当施肥。另外,每15~20天施用生石灰1次,用量为10~15千克/亩米,化浆后全池均匀泼洒,以调节水质和增加水中钙离子含量,促进河蟹正常蜕壳生长。

②投饲管理。在整个养殖过程中,要求做到科学投饲,保证营养均衡,主要投喂河蟹配合饲料、螺蛳、冰鲜鱼,另搭配少量小麦、豆粕、玉米等植物性饲料。日常投饲应掌握一个方法、坚持一个原则、突出一个重点,即四定四看科学投饲方法、精青结合、荤素搭配的原则和前期精、中期青、后期荤的重点。具体操作是:在确保饲料新鲜、适口的前提下,日投饲量视天气、水温和河蟹摄食情况而定。养殖前期(3~6月)以豆饼、麦粉、蚕蛹粉、鱼粉或切碎的小鱼、轧碎的螺蛳和蚌肉为原料,混合成团状投喂,或以开口性配合饲料为主进行投喂。养殖中期(7月~8月中旬)以豆饼、玉米、小麦、马铃薯、南瓜等精、青饲料为主。养殖后期(8月下旬~11月)则适当增加动物性饲料的比例(动物性饲料占50%)或投喂河蟹后期专用配合饲料。一般情况下,日投喂量3~4月为存塘蟹体重的1%~2%,5~7月为存塘蟹体重的3%~8%,8~10月为存塘蟹体重的8%~10%。投喂次数前期1次/天,中、后期2次/天,上午投喂30%、晚上投喂70%。精饲料与鲜活饲料隔天或隔餐交替投喂,均匀投在浅水区,坚持检查每天吃食情况,以投喂后3~4小时吃完为宜。

③水草管理。保证水草密度合理,生长过旺时应进行打头处理,夏季适当放养浮萍。2~3月要做好肥水工作,适当控制水位以提高水温,促进水草生根发芽。

4.加强病害防治对河蟹易患病害应及早预防,科学用药,不能病急乱投医,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采取严格的清塘消毒、放养健壮蟹种、保持池塘水质良好、投喂新鲜优质饲料等生态养殖技术措施,可有效预防河蟹病害的发生。高温季节每隔10~15天全池泼洒微生物制剂1次,并交替施用生石灰,以改善蟹池水质和底质,确保河蟹健康生长。河蟹发生病害后,对细菌性疾病,可全池均匀泼洒溴氯海因、二氧化氯或碘制剂等高效低毒的消毒剂,另在饲料中拌喂适量的诺氟沙星、大蒜素、维生素C、免疫多糖等;对纤毛虫病,可采用纤虫净、甲壳净等药物加水溶解后全池均匀泼洒。除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外,还应注重蟹池水体的修复,以保证河蟹生长环境良好。水体修复具体方法为:在河蟹病害治疗取得较好效果2~3天后,先全池泼洒1次水质保护解毒剂,根据水质情况再适当增施1次生物肥和适量微生物制剂。

(作者联系地址:王秀青江苏省兴化市钓鱼镇农业服务中心邮编:225764;张凤翔吴加平江苏省兴化市渔业技术指导站邮编:225700)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712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