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养畜禽疫苗接种失败的原因及解决的对策

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控制动物传染病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措施,又因为大多数病毒性传染病尚无有效的药物可供治疗,免疫接种尤显重要,接种的成功与否甚至直接关系到疫病防控工作的成败。散养畜禽的免疫是工作中的难点,也是防控工作中的弱点。在每年的集中监测时,散养畜禽免疫病种的抗体水平很低,有些甚至为零,现介绍:散养畜禽疫苗接种失败的原因及解决的对策。

1.疫苗因素
疫苗质量的优劣可用许多指标来衡量,如安全性、保护率、稳定性、SPF、纯度、佐剂及剩余水分等。影响疫苗质量的因素主要是保存和运输条件。只有按照规定的条件保存,才能使疫苗的质量不致明显下降。疫苗从冰箱里取出后要立即放到简易疫苗保温箱保存,到养殖场后要马上注射,因为疫苗需要“冷链”,需要保存温度达到要求才不会失效。
2.接种剂量
疫苗接种按照规定剂量注射,防疫员在接种疫苗时接种的剂量比较小,原因是怕有疫苗反应带来麻烦,或者打飞针,剂量不准确,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相反一些养殖户认为接种的剂量越多越好,往往用4~5倍的剂量接种。据资料显示,在一定范围内,抗原越多,所产生的抗体愈多,但是超過了一定限度,抗体的形成便受到抑制。因此,随意加大或减少剂量的使用是影响免疫效果因素之一。
3.稀释因素
各种疫苗所使用的稀释剂、稀释倍数及稀释方法都有一定的规定,必须严格按使用说明书进行。如用自来水稀释疫苗时,水中的消毒剂会造成部分疫苗病毒或细菌的死亡。稀释的倍数过大,疫苗的浓度就会相对降低,稀释的倍数小,疫苗浓度过大则会影响吸收。
4.接种技术
主要包括接种的深度和接种方法。有些防疫员技术较为熟练,他们接种的畜禽,经过监测抗体水平相对较高。而有些防疫员接种的部位不对,或深度不够,疫苗就不能较好的被吸收。
5.畜禽的健康情况
畜禽如果处于不健康的状况,则注射疫苗后非但不能引起机体正常的免疫应答反应,反而促使处于潜伏期的疾病暴发,免疫容易失败。如果动物感染传染性法氏囊、气喘病、蓝耳病、圆环等,即使注射了疫苗也不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6.饲养管理
散养的畜禽饲养管理比较粗放,饲料中营养不全面,有些养殖户甚至喂食霉变的饲料,影响动物T淋巴细胞增殖,不利于抗体生成。
7.药物使用
动物如果在接种疫苗前后一段时间使用过抗菌素,则会杀灭弱毒活疫苗,降低免疫效果。
8.母源抗体
获得母源抗体的畜禽在出生后几天或者相当长的时间内得到保护,使之免受某些病原体的感染。然而高水平的母源抗体也能与疫苗中的特定抗原发生中和作用,使得某些疫苗免疫后部分或者完全失效,造成免疫失败。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基层工作经验,总结预防对策如下:
一是疫苗保存要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的条件存放,冰箱、冰柜放置温度计,发现温度异常立即采取应对措施。村级防疫员一定要使用简易冷藏包盛放疫苗,每天根据工作量核算携带疫苗量,切忌剩余的疫苗反复冻融。在注射疫苗前一定要观察疫苗的状况,如果发现疫苗分层、破乳、颜色异常等情况,应立即停止注射。开盖的疫苗在两小时内用完,剩余的疫苗连瓶一起上交基层站。
二是接种疫苗前要向养殖户询问畜禽健康状况,确定畜禽健康后再注射疫苗。
三是注射剂量要准确,按照说明书规定的剂量接种,严禁飞针漏苗的现象发生,也不能任由养殖户随意加大注射剂量,以免引起畜禽的意外伤亡。
四是畜禽发生副反应时,要及时注射肾上腺素、地塞米松进行抢救。在畜禽状态稳定后,要补免,补免注射时要分次多点注射。
五是注射疫苗后一定要嘱咐养殖户,在一周内不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能用药,以免影响免疫效果。
六是及时进行加强免疫。春季集中免疫时,畜禽首次注射疫苗后,间隔一个月进行一次加强免疫。以后将根据监测结果确定再次免疫接种时间。

相关阅读

畜禽养殖免疫失败的原因分析


畜禽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主要措施,畜禽免疫失败就是畜禽虽已接种了某种疫苗,但在规定时期内仍发生此种传染病或抽取已免疫动物血清监测抗体达不到抗体水平,这种现象在平时生产工作中时有发生,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于是,在部分饲养户中产生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有的认为疫苗质量有问题,有的甚至怀疑免疫的作用,认为免疫不免疫一个样,在生产防疫工作中造成副面影响。为此,笔者参考了一些资料,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分析了造成畜禽免疫失败原因,谈以下主要几方面,供同行参考:

一、疫苗质量方面

疫苗质量好坏决定畜禽免疫成败的关键。(1)疫苗保存方式:根据生物药品的特性,做好保存工作是十分重要,疫苗保存方法一般有冷藏和冷冻两种,疫苗保存有相当高的要求,必须要有专门的冷藏设备,有的需要在零下十几度甚至几十度的条件下保存,例如猪瘟等冻干苗,有的需要在2-8℃保存,如各种佐剂油苗。由于保存不当或瓶盖松动,均可能造成免疫失败。同时每种疫苗都应避光保存。(2)疫苗运输方式:疫苗应有良好运输方式才能保证疫苗质量,即有专用冷藏运输车,疫苗装卸车时应轻放,以免造成包装受损、破瓶,从而影响疫苗质量。(3)疫苗有效期:疫苗应在规定的时间内使用,超过有效期不得使用,否则会引起免疫失败,从而达不到免疫效果。(4)中试制品:一些未经批准的中试产品因其生产条件、区域和规程不大稳定,会造成免疫接种时免疫力下降,如我县2010年11月某养殖户使用过广东生产的禽大肠杆菌、出败、鸭疫巴氏三联苗中试产品仍发生疫病引发赔偿纠纷。(5)失真空疫苗:疫苗在使用前应检查有否失真空,失真空变质疫苗坚决不用。

二、疫苗使用方面

免疫接种成败直接关系到畜禽成活率,因此一定要按照当地兽医部门制定免疫程序和操作规程进行免疫接种,灵活运用免疫程序,做到科学免疫,经常发生疫病要加强防疫,疫苗的使用应严格按照说明书正确使用,操作方法不当,随意改变都会造成免疫失败。(1)操作不规范,油苗注射前不摇动,活苗先开启再稀释疫苗,另稀释后疫苗未在规定时间内用完,针头未消毒或更换(一针打遍天下畜禽),疫苗稀释后计算不准确或稀释不均匀。(2)疫苗接种剂量不够,疫苗在注射过程中因药液流失而达不到剂量要求。大牲畜在注射时因追求速度(打飞针)而使药物未完全注入机体或外溢,滴鼻点眼未等药物完全吸收而匆匆放鸡,致使鸡摔头时疫苗损失或漏防,气雾免疫时因畜禽舍风速过大造成疫苗流失过多。(3)免疫方法不当,疫苗在保存室取出后宜在室内放10分钟左右使用较合适,不宜即用,以缩小疫苗与稀释剂的温差,以免由于温度骤升使疫苗中致弱的微生物夭折。疫苗稀释时应用灭菌生理盐水或灭菌蒸馏水或专用稀释液稀释,有些养殖户因节省钱而用自来水稀释,由于自来水中含有氯离子,从而影响疫苗效价。饮水免疫应选用塑料制品,饮水中应加入0.250.5%脱脂奶粉溶解后再加入疫苗,以延长疫苗病毒存活能力。不可用热水、温水稀释疫苗,以破坏疫苗效价,降低质量。不可用金属饮水器含有金属离子,自来水含有氯离子或水中含有残留消毒药物,饮水量过大或未在规定时间内饮完,均可造成免疫力下降。做皮下接种疫苗错误当做肌肉注射或采取滴鼻滴眼接种。?盲目联合应用疫苗,主要表现为在同一时间内经不同途径接种几种不同的疫苗,多数疫苗都是单独使用的,并且相互之间有一定的间隔时间,若不遵循这些规律,短时间内同时使用几种疫苗会产生抗原竞争,即机体对某种疫苗产生应答时,则无能力同时对另一种疫苗作出同样有效的应答,可能会造成免疫失败。(4)抗菌素药物的干扰作用,畜禽在免疫接种时,使用抗菌素药物或使用含有抗菌素药物饲料,药物的使用对疫苗造成破坏,如某些驱虫药、抗病毒药等,这些药物应隔5--6天时间使用。另外,在做活苗时,特别是非注射途径的苗,更应避开消毒时期都会引起免疫效价降低。

三、环境因素

畜禽在接种疫苗需10-15天后才能产生免疫效力或机体产生应答能力,此时畜禽抗体空白将给病原微生物造成可乘之机,这时接种工作人员、接种用具或畜禽栏舍内存在着强毒病原微生物,都不能达到好的免疫效果。

四、畜禽健康状况

(1)对患病、体弱、重胎期、吮乳期畜禽应暂停防疫,待其体质好转、病愈、分娩后再进行免疫,对已感染或潜在感染疫病的,应先治疗,否则接种后会加快死亡或暴发此病。(2)畜禽处于不良应激状态:如畜禽舍内湿度过大、通风不良、驱赶、抓取动作过于粗暴、长途运输、惊吓、转舍等都会影响免疫抗体的产生,导致免疫失败。(3)如免疫当天,畜禽舍进行消毒,残留消毒剂可使疫苗失效。

五、畜禽饲养管理水平

畜禽在免疫接种时期,应加强饲养管理,特别是营养饲料的供给,同时应保持畜禽舍通风、干燥、清洁,密度不宜过大。如营养不良、蛋白质、微量元素、维生素、矿物质缺乏,均可影响畜禽免疫力,造成免疫抗体水平低下。

六、畜禽体内抗体水平

(1)母源抗体有一定消长规律,会干扰首次免疫效果,需待母源抗体水平降到一定程度方可进行免疫接种,过早接种则不能产生预期免疫效果,导致免疫失败。(2)上一次免疫接种所引起残留抗体水平,一是过早接种可能影响免疫效果,二是过迟接种会错过最佳免疫时机,容易受疫病侵袭。

总之,造成畜禽免疫失败原因很多,要避免免疫失败问题,非一朝一夕问题,也非一两个部门所能做到,应引起有关业务部门高度重视,从源头、细节抓起,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要降低畜禽免疫失败率应制定合理免疫程序;选择通过GMP验收的生物制品企业生产的具有农业部正式生产许可证及批准文号的产品;加强畜禽饲养管理,饲喂营养丰富和新鲜饲料;做好预防和保健工作,降低免疫抑制性疾病发生。

肉鸡的疫苗免疫方法及免疫接种程序


1肉鸡常用免疫接种方法

点眼、滴鼻法是预防家禽呼吸道病的最佳免疫方法,优点是每只鸡获得免疫剂量相同。操作方法为,用专用稀释液或33mL灭菌生理盐水稀释1000羽份疫苗,充分摇匀,用标准滴管将1滴疫苗垂直滴人雏鸡一侧鼻孑L或眼睛里。

饮水法适用于大型养禽场,免疫鸡数量多,优点是省时省力,缺点是不能保证每只鸡摄入疫苗量相同,免疫抗体参差不齐。最好在清晨或傍晚时,肉鸡在饮水免疫前停止饮水2~4h,放置充足饮水器且放置均匀,然后适当稀释疫苗,正常情况下,每500羽疫苗,1~2周龄用水SL,3~4周龄7L,5~8周龄10L,8周龄以上20L.鸡在th内饮水完毕。

皮下注射法的特点是疫苗吸收缓慢均匀、维持时间长。操作方法为,用手轻轻提起鸡的颈部皮肤,从颈部下1/3处朝鸡体方向刺人,使疫苗注入皮肤与肌肉之间。

肌肉注射法适用于种鸡群,此法作用迅速,剂量准确。操作时,一般按照疫苗使用说明书,进行稀释后,选择胸部肌肉,斜向前入针,以防刺入肝脏、心脏或胸腔,造成鸡死亡。

翼下刺种尤其适用于鸡痘疫苗的接种。具体方法为,用25mL疫苗专用稀释液稀释1000羽份疫苗,充分混匀后,用接种针刺种于鸡翅膀内侧无血管处。一般雏鸡刺种1针,较大的鸡可刺种2针。

2.肉用仔鸡的免疫接种程序

肉用仔鸡生产期短,约7周左右,因此养殖户应根据实际肉用仔鸡的具体日龄、饲养规模、群体免疫状态等,合理实施免疫接种,具体程序见表1。饮水免疫时,为防止继发支原体感染,可在免疫前后两天给鸡群投喂慢呼灵或呼痢克。

3肉用种鸡的免疫接种程序

免疫接种程序。肉用种鸡生产期长,可达65~75周,免疫接种程序应系统,同时具体实施见表2。

对支原体污染严重的鸡群,在使用ND+H120+28/86疫苗免疫时,应于免疫前后2天使用对支原体敏感的药物,以免引起支原体病的发生。25日龄肉种鸡,在注射新城疫油苗后,每隔15~30天采血测定新城疫的抗体效价1次。如测得效价低于8倍时,应进行新城疫L系点眼或饮水免疫。

4注意事项

实施疫苗免疫计划过程中,在气候恶劣或疫情正流行的情况下,不宜接种疫苗;在接种疫苗的前、后3天内禁止使用消毒剂对鸡舍进行整体消毒,鸡群禁止使用解热镇痛药、抗生素等药物;免疫过程中,应注意清洁消毒与疫苗接触的注射器、饮水器;注意稀释好的疫苗需放置在冷暗处待用,避免日光照射;油乳剂灭活苗如有异物或杂质、冻结、破乳现象、变质情况下不能使用。使用油乳剂灭活苗前,应将疫苗温度升至室温,以免因温度低引起鸡局部肌肉坏死,疫苗吸收差,导致免疫失败。疫苗使用前应充分摇动、混匀,开封疫苗当日用完。

使用鸡新城疫油乳剂灭活苗免疫时,要注意加强饲养管理,需要良好的卫生条件,否则易造成免疫效价降低,导致免疫失败。鸡场卫生条件要求包括,鸡场应与外界隔离,并用围墙围起来,严禁参观者入场;保证老鼠、野鸡不入鸡舍;场内不得饲养其他家禽;每个鸡场最好饲养同一日龄的鸡;死鸡进行焚烧或拖走处理,处理死鸡车辆不得入场;给工作人员提供清洁外套,但只允许在鸡场范围内穿,进鸡舍前更换鞋子或消毒胶鞋。

鸡新城疫免疫失败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鸡新城疫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急性、烈性传染病,各个季节、各种年龄的鸡都会发生,对养鸡业的危害极大。该病的发生和蔓延给养鸡生产造成很大的损失,而在鸡新城疫的免疫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往往造成鸡新城疫免疫失败。为此,笔者在这里将对鸡新城疫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对策进行分析。

1鸡新城疫免疫失败的原因

目前养鸡业中普遍存在使用疫苗后仍然发病的情况,经调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1疫苗质量问题

鸡新城疫疫苗作为一种特殊的药品,对温度的要求极为严格。目前,国产的冻干苗需保存在-15℃以下,灭活苗需保存在2~8℃的环境中。在运输及储存过程中严防烈日暴晒,并要做到温度相对稳定,避免忽高忽低或反复冻融,否则将严重影响疫苗的效价甚至失效,而致免疫失败。

1.2稀释液的选用不当

除少数疫苗有其专用稀释液外,大部分鸡新城疫疫苗使用灭菌生理盐水、蒸馏水或凉开水来稀释。假若所选稀释液中含氯(如含有漂白粉的自来水),就会大大降低疫苗的免疫原性,从而导致免疫失败。

1.3首免日龄选择不当

若首免时间过早,母源抗体水平过高,疫苗就会被母源抗体中和,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若免疫太晚,则有可能在疫苗产生免疫之前发生感染而发病。

1.4疫苗免疫的方法、剂量、种类选择不当

在饮水免疫时,不能用含有漂白粉及金属离子的水,应选择井水或将自来水煮沸沉淀后再用于稀释疫苗,或者在水中加入脱脂奶粉以保护疫苗病毒的活性。在饮水免疫时鸡群要先断水,夏天2~4h,冬天4~6h,并且放入足够的饮水装置,以保证每只鸡饮水均匀,在最短时间内饮完疫苗;疫苗剂量必须按要求使用,不能任意加大或减小。不同疫苗毒力不同,适用范围也不同,如Ⅰ系苗毒力较强;Ⅱ系苗毒力较弱;克隆30疫苗毒力中等;Ⅳ系苗使用安全,无毒副作用。应认真选择疫苗种类,并在发病较严重的鸡场,尽可能选用单苗。

1.5鸡群健康状况的影响

目前在雏鸡的早期疾病中,如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对鸡新城疫免疫的影响很大,发生法氏囊病的鸡群即使进行了鸡新城疫免疫也仍可能发病。而有的机体有先天性免疫系统缺陷,如胸腺、脾脏等发育不全,或者免疫细胞缺乏,导致免疫系统对抗原的刺激不能产生正常的免疫应答,免疫反应不完全。还有部分疾病如法氏囊炎会引起机体免疫抑制,发生免疫抑制疾病的机体对疫苗的免疫不产生应答或应答下降,造成免疫失败。

1.6应激因素的影响

恶劣的环境条件(高温、高湿)或不良的饲养方式(通风不良、饲养密度过高、突然改变饲料)等都会对机体造成严重的应激反应。从而使机体的免疫活性下降,对抗原的刺激不能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影响免疫效果。

1.7免疫程序不合理

在鸡的免疫过程中,有的养殖场制定的免疫程序缺乏科学性,盲目照搬照抄大场、大户的免疫程序,忽视母源抗体和疫苗毒力对机体免疫的影响,随意提前或推后免疫,使得达不到应有的免疫效果。

1.8其它因素

器械消毒不严,如使用的器械注射器、针头、滴管等未消毒或消毒不严导致疫苗效价降低,器械中残留的消毒药会杀死活疫苗中的细菌或病毒,同样降低了免疫效果,引起免疫失败(/);药物使用不当,任何一种药物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它不仅能破坏肠道菌群,而且还能导致免疫力下降,影响疫苗的免疫应答反应,如氯霉素、卡那霉素等;饲料中的有毒物质,如黄曲霉素能降低机体的抗病力,干扰免疫接种与体内获得性免疫。

2采取的主要对策

2.1正确选用疫苗

选购国家定点生产的优质疫苗。使用前首先检查瓶体有无裂缝、封口是否严密、是否在有效期内,如发现其中一项不合格,就严禁使用,并且在选用疫苗时要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病毒毒株的强弱等选择适合本地区本场使用的单苗或多价苗。

2.2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

通过对鸡群疫病及抗体水平的监测,制定适合本地区本场的免疫程序,并根据当地的气候、疫病流行等具体情况及时对免疫程序进行调整和完善。

2.3选择正确的免疫途径

严格按照疫苗的使用说明进行使用。选择适当的免疫方法,疫苗要做到现配现用。饮水免疫时严禁使用金属容器,不能使用含重金属元素或氯元素(使用含漂白粉的自来水)的水作稀释液,水中还不能含有消毒剂,饮水免疫前夏天先断水2~4h,冬天先断水4~6h,保证疫苗2h内饮完;滴鼻时,用左手指按住另一侧鼻孔,便于疫苗的吸收;胸部肌肉注射时,要求所选针头不能过粗,以防拔针时疫苗流出,注射时沿胸部肌肉30进针,以免刺伤胸膜和胸骨。

2.4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在鸡的饲养过程中饲喂全价配合饲料,保证鸡在各个生长阶段的各种营养需要。不饲喂发霉变质饲料,做好日常管理工作,降低饲养密度,保证舍内空气流通,温度适宜,从而减少应激。在气温突然下降或在进行疫苗接种时,可在饲料或饮水中加入抗应激药物,如强力多维、电解多维、维生素C等,连续饲喂3~5d。但应注意的是在免疫前后2d内一般不使用消毒药、抗生素等药物。

2.5加强消毒

在鸡的饲养管理过程中,要长期准备3种以上消毒药,对场地和圈舍进行轮换消毒,每周消毒1~2次。但是注射器和针头应洗净、煮沸或高压灭菌,尽量不使用消毒剂,以防消毒剂的残留,且一个注射器不能混吸多种疫苗,吸出的疫苗严禁回注入瓶中。肌肉注射部位用75%酒精棉球消毒,以防局部感染。

2.6建立生物安全体系

养鸡场应建在地势高燥,水源充足,交通方便,远离学校和居民生活区的地方。建立养殖场生物安全体系:尽可能减少来访者数量;对进入鸡场人员提供完好的防护服,如长筒鞋、工作服、工作帽等;在场外建消毒间或消毒池,对进场的人员和车辆进行有效的消毒;对病鸡进行临床检查和死后剖解,定期进行诊断和监测,必要时采取血样进行抽样检查,便于早期发现,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鸡场排泄物和病死鸡进行无害化处理;对鸡场的环境和鸡舍进行定期消毒;从可靠来源地购买新鸡。

3结束语

鸡新城疫作为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应重在预防,抓好饲养管理、卫生及隔离措施,找出免疫失败的原因并加以解决,使鸡群产生免疫,从而有效地预防本病的发生。

接种疫苗应注意的事项


1.严格按照标签或说明书进行稀释和接种疫(菌)苗包括剂量、稀释倍数和接种方法等。

2.疫苗应现配现用 稀释时绝对不能用热水,也不能置于阳光下曝晒,应放在阴凉处,且必须在2小时内用完。

3.接种疫苗的鸭群必须健康 只有在鸭群健康正常的情况下接种,才能事半功倍。对环境很差、患病、营养状况不佳等情况下最好不予接种。

4.妥善保管、运输疫苗 由于疫苗怕热,尤其是弱毒疫苗必须低温冷藏,要求在O 以下,灭活苗保存在4%左右为宜。但也要防止温度忽高忽低,运输时要有冷藏设备。防降低疫苗活力甚至失效。

5.接种疫苗的时间要适宜 接种疫苗时,要注意母源抗体和其他病毒感染时,对疫苗接种的干扰和抗体产生的抑制作用。

6.严格消毒 接种疫苗的用具,在接种前后都要严格消毒,无菌操作.

7.注意抗菌药物的使用 如在接种禽霍乱活菌苗前后各5天,应停止使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而在接种病毒性疫苗时,在前2天和后5天要用抗菌药物,以防接种产生应激反应而引起其他病毒感染;在接种疫苗前后,最好能添加比平时多1倍的维生素,以增强鸭群的体。

8.采取综合性防疫措施 单靠接种疫苗扑灭传染病往往有一定的困难,必须配合综合性防疫措施,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猪口蹄疫免疫失败的原因和对策研究


目前,传染性疾病层出不穷,让各界人士防不胜防。猪口蹄疫作为传染病届的一员,不仅严重威胁着畜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在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从当前实际来看,口蹄疫预防工作失败的情况频繁发生,对社会造成了严重威胁。而影响猪口蹄疫免疫失败的因素无外乎疫苗、免疫程序、饲养管理等几方面的问题。为了提高免疫效果,降低该疾病对于养猪业的威胁,笔者调查分析了我国口蹄疫免疫的现状,并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了几点建议。

口蹄疫是一种集急性、热性和高传染性等综合因素为一体的接触性传染疾病,它由口蹄疫病毒(FMDV)引起,是当前畜牧养殖业一直关注和预防的重点。疫苗免疫是各国预防控制口蹄疫病情传染并扩散的主要手段,但是,随着畜牧业的不断发展,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张,还是有很多已经接受免疫的猪群患上或者重复患上口蹄疫,并引起大面积传染等现象。口蹄疫现已被国家纳入强制免疫的范畴,如何针对当前口蹄疫免疫失败的教训分析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畜牧界首要关注的问题。

一、口蹄疫免疫失败的原因

1.疫苗质量引起的问题

疫苗作为免疫环节的重要组成因素,对免疫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由疫苗引起的免疫失败通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疫苗保管不当。据调查研究,当前口蹄疫免疫环节失败的问题之一就在于疫苗质量不过关,使免疫效果难以达到理想状态。通常情况下,猪口蹄疫疫苗要保证在2℃8℃环境下储藏,而实际运输过程和转存过程可能由于管理人员操作不及时或者错误冷冻等行为造成疫苗失效。其次,据了解,目前很少有单位能够在储藏室配备发电机等及时送电设备,遇到突然停电等突发状况,管理人员也束手无策。而疫苗购买数量和实际需求量之间的差距常常出现储藏室不够用等现象,常温放置下的疫苗在紧急情况下又会被重新利用,而相关领导又很难了解疫苗失效的情况,导致免疫过程的失败。(2)疫苗计量不达标。根据说明书指示,养猪户按照小猪1ml/头、中大猪2ml/头的标准进行注射往往达不到理想免疫效果,笔者经调查实验发现,按1ml的量对仔猪接种疫苗往往只能达到50%的保护率,由此可以说明,口蹄疫疫苗接种过少引起的抗原量偏低,或者由于厂家提供的疫苗抗原量不够都将达不到保护作用,免疫失败在所难免。而一般达到2ml时就可以产生有效抗体,达到良好的免疫效果,当超出2ml时免疫效果几乎不再增加,而接种量过大将引起免疫麻痹或者其他过激现象,也会引起免疫能力下降。

2.操作过程引起的问题

疫苗接种是一个专业的过程,需要专业人员在标准的条件下完成,接种程序的正确与否同样决定着免疫的成败。据调查,操作环节通常会出现以下问题:(1)接种程序不严格。由于现有条件的限制,为了降低饲养成本,大部分养猪人员试试一次性免疫,而且还难保证免疫质量,导致抗体水平下降,抗体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都大打折扣。相反,免疫频率过高,引起免疫麻痹,同样不能产生抗体。(2)操作不合理。在疫苗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疫苗开启后两小时内用完、避免阳光直射、避免注射过程中疫苗外露造成的剂量不足等问题,这都是实际工作中常有出现的,而接种前对于猪进行追赶等粗暴行为,往往引起猪群恐慌,造成机体反应加剧。

3.猪群管理不善

想要猪群远离口蹄疫等疾病的侵害,增强自身免疫力至关重要。近年来,由于猪价时高时低,导致养殖户积极性降低,对于猪舍的投入太低,属于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而营养状况的好坏、健康水平的高低是决定免疫力的关键,一些管理人员对于猪的饮食和猪舍环境照顾得不到位,造成猪的体制虚弱、缺乏营养,免疫力功能下降导致感染几率增加。

二、应对策略

1.保证疫苗质量

为提高接种效果,保证疫苗的质量是关键。为此,相关人员应尽力做到以下几点:(1)对购入的疫苗进行严格检查,保证疫苗安全可靠,检查其抗原的有效性。(2)加大疫苗保管投入,保证疫苗按规定条件进行储存,建立台账,对于失效疫苗进行定期处理。对于养殖户领取的疫苗采用专用箱储存。发现冻结、分层或破乳等问题的疫苗进行销毁处理。(3)提高免疫频率,要知道,作为预防和控制口蹄疫的主要手段,疫苗的接种至关重要,确保免疫密度,适当增加免疫计量是必要手段。

2.规范操作流程

操作流程的规范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对于抗体水平的检测,再者就是对操作方法的规范。首先,我们说想要及时的控制病情就需要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针对口蹄疫病情的流行状况测定抗体水平,并根据测定的结果决定接种的首免时间和基础免疫次数以及疫苗的剂量。对于猪口蹄疫的预防要主抓春秋两个季节,初春和秋末连个阶段一定要提高警惕。其次,在疫苗的使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持疫苗开启后2小时内用完,避免阳光直射,通常情况下,为了避免注射时疫苗的外露或者有猪被漏免,应用2.5cm长的16号针进行耳后肌肉注射,并以耳标做标记。为避免交叉感染,对于注射过抗生素或者其他疫苗的注射器要进行消毒处理。领导机构应当建立严格的免疫规章制度,对于没有按照口蹄疫免疫程序进行免疫的防疫人员进行严厉查处。

3.加强管理力度

做好预防阶段工作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加强饲养管理,为猪提供一个良好的饲养环境,并对猪料的营养水平进行控制,以增强猪的自身抵抗能力为前提进行饲养。实践中,应注意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注意保证猪舍通风换气及时,保证空气质量等。此外,合理的养殖密度以及适宜的猪舍温度对于口蹄疫的预防和防治都将产生极大的便利。想要做到以上几点,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做好动物防疫工作就需要充足资金的保障,为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增加疾病控制人员的补助,加快预防和控制设备的更新速度,强化基层防疫体系建设,都将对口蹄疫的防治和预防工作产生重要影响。

三、综述

对于猪口蹄疫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是目前畜牧业工作的重点,为降低口蹄疫对于畜牧业的恶劣影响,提升相关机构的工作效率,针对当前状况提出合理建议进行完善、改进是重中之重。想要提高免疫效果,就要在疫苗质量、免疫程序和猪的饲养管理等方面进行综合防控,相关机构应在这过程中充分调动全民积极性,在受到疫情威胁时及时采取综合防御措施,有针对性完成紧急接种免疫工作,这样才能收取良好的效果。

育肥猪出栏延期的原因及解决方法对策


在生猪的养殖生产过程中,如果育肥猪不能在有效的生长天数内达到预期的体重,从而延长了育肥的时间,延缓了育肥猪出栏,这样就会导致饲养成本增加,减少了生猪养殖的经济效益。延缓育肥猪出栏的原因有多种,养殖场要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法来提高出栏率。下面就来具体了解一下:育肥猪出栏延期的原因及解决方法对策。

1、育肥猪未按时出栏的原因

品种因素。虽然不同品种的猪生长规律一样,但是其生长发育的速度,育肥期的长短等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的品种性成熟和体成熟都较早,但在后期的生长发育速度则变慢,从而导致出栏时间不一样。有些猪场在引种时未充分了解该品种的生产性能,盲目引种,常导致猪群的生活力较差、易产生应激综合征、生长速度慢、猪肉的品质差,不能按时出栏。

营养因素。因不同生理阶段猪的生长发育特点不同,对营养的需求量以及需求种类也不同,因此在提供营养时要根据猪的生长时期来确定最佳的营养水平。如果饲料的质量差、营养不全面、配比不合理、消化利用率较低都会导致生长育肥猪达不到预期的增重效果。另外,如果长期给生长育肥猪提供不适宜的饲料,还会引起营养不良,生长发育受阻,有的还会出现生长停滞,甚至负增长的现象。初生重以及断奶重较大的仔猪在后期的生长发育速度和增重速度都较快,如果在仔猪阶段不打好基础,会导致在育肥阶段的生长速度缓慢,抗病能力较差,而主要原因是由于在哺乳期补料不及时,教槽料质量差的原因。

管理因素。在母猪妊娠期不加强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工作会导致胚胎的发育不良,从而导致母猪产弱仔,并且母猪的泌乳水平较差,不能提供充足的乳汁而使哺乳仔猪的体质较差,其最终会影响到育肥猪的健康、生长和增重。另外,对于初产母猪来说配种过早,或者母猪的胎次过高,都会使弱仔率提高。育肥阶段猪群的管理不善,没有做好调教工作,使育肥猪没有形成定点采食、排泄、休息的习惯,或者猪群没有建立好秩序或秩序被打破,从而使舍内卫生条件较差,猪群间易发生打斗,而影响育肥猪生长增重。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对育肥猪的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如果猪舍的卫生条件较差、舍内温湿度不适宜、通风不良、密度过大、有害气体浓度过高等不良的环境条件会导致猪发育的不整齐、抵抗力下降,易患多种疾病。

疾病因素。目前猪场的疾病种类较多,并且多存在混合感染的现象,猪场为了预防疾病常进行预防性的投药,长期下来会导致猪群产生抗药性,并且还会影响到体内益生菌的数量,使消化吸收能力减弱,影响生长发育。但是如果不加强疾病的预防,不注重消毒和防疫又会导致猪群患病,甚至死亡。例如当育肥猪患有寄生虫病后,会增加饲料的消耗,影响生长和增重造成严重损失。

2、解决办法

选择适宜的品种。在养猪生产中选择好品种很重要。因为在相同的饲养条件下,不同品种的猪生长速度、饲料报酬率、饲养周期以及胴体品种不同,因此要选择生产性能良好、饲料利用率高、日增重高、瘦肉率高等的品种。我国目前用于育肥的猪多为三元杂交猪,最常见的为杜洛克大白长白或者杜洛克长白大白。还有猪场使用国外的优良品种与本地的优良品种杂交,所得到的后代生长速度快,可按时出栏,其猪肉的品质也有所提升。

适宜的营养。营养是生长育肥猪充分发挥其生长性能的重要保障,因此要合理的调控营养,提供适宜的营养水平,以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要根据猪不同的生长阶段选择营养全面、配比合理的饲料。并且要保证饲料的品质优良、适口性好、利于消化、抗营养因素含量低。一般适宜的饲料要求能量水平适宜,要同时兼顾到猪的生长速度、饲料转化率以及胴体的瘦肉率这三个指标;蛋白质的水平也要按照生长育肥猪的生长规律来提供,要保证日粮中不缺乏必需氨基酸,以确保猪的正常生长;除此之外,还要注意饲料中要有适宜的矿物质和维生素,粗纤维的水平也要适当,如果粗纤维的含量过低,猪会腹泻或便秘,如果过高,则饲料的适口性差,采食量低,生长速度变慢,影响出栏。

加强日常的管理。在育肥前要将猪群按照品种、大小、强弱来合理的分群,并及时的做好调教工作,一旦确定好一个群体则不要轻易的并群或拆群,以免破坏已建立好的秩序。调整适宜的饲养密度,做好猪舍环境的控制工作,提供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加强育肥舍的通风换气工作,减少舍内有害气体以及尘埃的量。

做好疾病预防工作。除了要做好日常的卫生清理工作外,还要定期的对猪舍、工具、料槽等进行消毒,以减少病原微生物数量。另外育肥猪易感染寄生虫,因此要在60日龄时驱虫1次,半月后再驱虫1次。同时还要根据本场疫病的发生情况、季节变化以及猪群的健康进行免疫接种,不定期的投放一些保健类免疫调节剂。

育肥猪延缓出栏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养猪生产过程中,育肥猪不能在有效生长天数内达到预期体重而延长育肥期,会导致饲养成本增加,减少养殖利润。
1.育肥猪的生长发育规律
1.1体重的增长
由于品种、营养、管理和环境的差异,不同猪的绝对生长和相对生长不相同,但其生长规律是一致的。
肉猪的绝对生长即生长速度,以平均日增重来度量,日增重与时间的关系呈“钟”形曲线。
肉猪的生长速度先是增快(加速度生长期),到达最大生长速度(拐点式折点)后降低(减速度生长期),折点发生在成年体重的40%左右;相当于肉猪的适宜屠宰期(90~100千克)。
肉猪生长强度可用相对生长来表示。年龄越小,生长强度越大,随着年龄(成体重)增长,相对生长速度逐渐减慢。
因此,在集约化肉猪生产中,利用杂交品种(二元、三元或四元),抓好肉猪生长转折点(90~100千克)之前的饲养管理工作,尤其是利用好其在生长阶段较大的生长强度,是保证其最快生长、提早上市、提高饲料转化率和增加养猪效益的关键。
1.2体组织的生长
肉猪体组织的日增长速度,也呈钟形曲线。不同组织发育和成熟的相对效率,猪体的神经、骨骼、肌肉、脂肪的生长顺序和强度是不平衡的。神经组织和骨骼组织的最快生长期比肌肉和脂肪组织出现的早,而脂肪的生长发育是出现最晚的组织,皮肤的生长基本上比较平稳,其生长势一般出现于肌肉之前。与后备猪相比,育肥猪生长时缩短了组织部位的生长发育时间,脂肪组织的增长加快。
一般情况下,生长育肥猪20~30千克为骨骼生长高峰期,60-70千克为肌肉生长高峰期,90~100千克为脂肪蓄积旺盛期。
根据以上生长规律,在肉猪生长前期给予易消化、营养水平高的饲料,并注意必需氨基酸,矿物质和维生素的供给,促进骨骼和肌肉的快速生长发育,后期则要控制饲粮中能量水平,增加蛋白质供给,并适当限制采食量,减少脂肪沉积,这样可降低饲料消耗,又可提高瘦肉率,改善胴体品质。
2.延缓出栏的原因分析
2.1品种
一般来说,良种猪出栏快,育肥期短,而本地猪或杂交猪生长速度要较慢。良种猪正常条件下在150-160日龄均能达到出栏体重100千克,而非良种猪由于性成熟、体成熟比较早,过早地沉积脂肪,后期生长速度减慢,不能按时出栏。
2.2营养
不同生长阶段的育肥猪所需营养是不同的,因此,要根据猪只的生长时期来确定饲料的营养。饲料质量低劣、营养不全、营养失调或吸收率低都会导致猪不能达到预期日增重。长期供给低蛋白质、钙磷比例失调、微量元素缺乏、维生素不足或营养被破坏的饲料都会引起猪营养不良,生长速度减缓、降低、停滞甚至出现负增长。
2.3管理
饲养管理制度不健全或不严格执行管理制度,都会造成母猪产弱仔、哺乳仔猪不健壮、育肥猪不健康等情况出现。如初产母猪配种过早或母猪胎次过多都可能生产弱仔。环境卫生差、通风不良、温度过高或过低、消毒措施不严格、防疫体系不健全,常导致猪只发育不整齐、体质差、易得病。在冬季如果既无采暖设备又无保温措施,则易导致舍内温度过低,圈舍潮湿阴冷,饲料冷冻。在夏季如果无降温设备和通风设施,就容易导致舍内温度过高,湿度过大。氨气过浓,粪尿得不到及时处理等情况,会引起猪只消化系统或呼吸道疾病,影响育肥猪的生长发育。
2.4疫病
由于猪病种类很多及混合感染现象的增多,养殖场出于对猪只的保健防病的目的,采取经常性投药,而导致猪群的抗药性增强,体内有益菌减少,影响营养元素的吸收。

3.延迟出栏的解决对策
3.1选好猪种
瘦肉型猪比兼用型和脂肪型猪对饲料的利用率高,而且增重快,育肥期短。父本对全场效益影响较大,优良的父本应表现出良好的产肉性能,饲料利用率、日增重、屠宰率、瘦肉率高,腿臀肌肉发达,背膘薄和性欲好等生产性能。母本的选择要表现出良好的繁殖性能,产仔多、泌乳力强,分娩指数高。优良的公猪和母猪品质,保证了仔猪和育肥猪的成活率、生长速度以及胴体瘦肉率,提高了经济效益。
3.2营养物质
根据不同的生长阶段选择营养全面的饲料原料,并清楚每种饲料原料所能提供的营养物质和每种营养物质的需要量来配制适宜、合理的日粮。优质的饲料原料要求适口性好,消化率高,抗营养因子含量低。优质的饲料营养必须满足猪的生长需要,粗纤维水平适当,适口性好,保证猪只消化良好,不便秘,不排稀粪,能够生产出优质的胴体,而且成本低。
应根据不同季节选择不同的饲料配方,比如在夏季可降低玉米的含量,而在冬季则相反。
3.3日常管理
提高转群整齐度和转群窝重。猪场母猪群体数量1-2胎、3-5胎、6胎以后之间比例以3:6:1较为合理,这种比例有利于提高猪场的产活仔数、强仔数、成活率。加强妊娠母猪和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怀孕后期和哺乳期增大饲喂量,提高母猪的泌乳力和仔猪的初生重。哺乳仔猪应尽快诱食,为其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提高其断奶重。
根据猪只来源、品种、强弱、体重大小等合理分群,减少应激,遵循“留弱不留强,拆多不拆少,夜并昼不并”的原则及时调教,尽快养成三点定位,保持合理群体规模和饲养密度,做好夏季防暑降温、冬季保温、合理的通风换气、适宜的光照时间和强度等工作,为猪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
加强消毒工作,在转入育肥猪前猪舍彻底冲洗消毒,空栏7天,转入后要坚持每7天消毒1次,消毒药每7天更换1次,降低猪舍内细菌病毒的含量。搞好防疫和驱虫工作,要坚持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仔猪在70日龄前要进行猪瘟、猪丹毒、仔猪副伤寒、气喘病、水肿病、蓝耳病等疾病的免疫接种。
3.4适时屠宰
猪的类型及饲养方式、消费者对胴体的要求、生产者的最佳经济效益、猪肉的供求状况等是影响出栏体重的重要因素。不同类型的猪,肌肉生长和脂肪沉积能力不同,如高瘦肉生长潜力的猪,肌肉生长能力较强,且保持强度生长的持续期较长,因而可适当延长出栏期,增加出栏体重。
生产者的经济效益与肉猪的出栏体重有密切关系,因为出栏体重直接影响育肥平均日增重、饲料利用率,生产者还必须考虑不同品质肉的市场售价,全面权衡经济效益,确定适宜的出栏体重。
市场猪肉供求状况也影响出栏体重,供不应求时,可适当提高出栏重,增加产肉量。供过于求时,常导致出栏体重降低。
确定适宜出栏体重,需根据育肥期平均日增重、料肉比、屠宰率、市场需求状况等指标综合考虑。肉猪的生长有一个高峰期,之后则逐渐下降,成年时体重达到稳定。但随着体重的增加,维持需要相对增多,机体组织的生长以脂肪为主,肌肉生长强度降低,饲料利用率也逐渐下降。所以,要选择适宜的出栏体重,适时出栏。
我国早熟易肥猪种,适宜出栏体重为70千克,其他地方猪种为75~80千克。我国培育猪种利用地方猪种为母本,国外肉用型猪种为父本所生产的二元杂种猪,适宜出栏体重约90千克。两个引入的国外肉用型猪种为父本的三元杂种猪,适宜出栏体重为90~100千克。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5216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