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草鱼成鱼养殖成活率的关键技术

一、鱼种放养

鱼种放养以冬放为主,春放为辅,选择无病健康、规格适中的鱼种。投放鱼种时要选择在晴好天气进行。在拉网运输过程中要精心操作,尽量避免鱼种机械损伤,下塘前,用5~8毫克/升威力碘或3~5%的食盐水对鱼种进行浸泡。有条件的还可注射草鱼疫苗。

二、饲养管理

饲养管理是养殖生产过程的中心环节,重点要处理好投饵、施肥、水质调控三者之间的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水环境,提高草鱼成活率。

1、合理投饵

合理投饵是提高草鱼成活率的重要技术措施,要坚持“四看”(看天气、看水质、看鱼的吃食和活动情况)、“四定”(定时、定质、定量、定位)的原则。尽时使用投饵机投喂

2、水质管理

(1)合理注水,结合天气、池塘的实际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地加注新水,泼洒EM菌、保水灵或益池保等生物制剂调节水质。

(2)合理投饵施肥,投饵要均匀适量,不留残饵。4月份开始开食引食,开食后严禁施用有机粪肥,以水产专用肥为主,以防水浓度加深透明度过低。

(3)开增氧机。晴天中午开动增氧机,提高水中溶氧,促进底部有机质的分解,维持营养物质平衡,促进池中浮游生物的繁殖,防止水质老化。

(4)在新鲜水源不足或施肥过量的池塘,往往会出现池水发红、发黑、浑浊或者出现“转水”现象,全池泼洒速效增氧剂可明显改善水质,减少鱼类浮头或泛塘、增强食欲。

三、鱼病防治

草鱼主要发病期在每年的4~6月和9~10月两个阶段,此阶段影响草鱼疾病的致病因子主要有水质、寄生虫、细菌、病毒方面的因素以及人为管理不善因素等。因此,在草鱼成鱼的养殖阶段,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做好鱼病的防治工作:YZ023.COM

1、以防为主。做好早春草鱼开口难的预防工作,定期进行池塘杀虫、消毒灭菌。选择晴好的天气,先用水质调节剂调节水质,第二天使用安全、低毒的杀虫剂化水稀释全池遍洒,如鱼用晶体敌百虫、鱼虫克星、混杀净、速效灭虫灵等均可,间隔2~3天,再用菌毒双杀、三氯异氰脲酸等鱼药进行水体消毒杀菌。一般草鱼成鱼养殖阶段,每个月要进行一次全池水体杀虫、消毒灭菌工作,做到无病早防。

2、有病早治。准确判断鱼病,做到对症下药。草鱼烂鳃,失去呼吸功能是导致草鱼死亡的直接因素,在治疗时,很多人都只考虑水体消毒杀菌,往往忽视原生类寄生虫寄生危害,草鱼烂鳃主要由中华鳋、车轮虫、指环虫、三代虫等寄生草鱼鳃部引起的。因此在治疗中要先对症杀灭水体和鱼鳃上的原生类寄生虫,在生产实践中,先用水质解毒剂调节水质,降低草鱼应激反应,再使用车轮虫特杀、双硫合剂5:2、指环杀星等药物杀灭水体中的车轮虫或指环虫等寄生虫,效果十分显著。杀虫后间隔2~4天再使用菌毒双杀或三氯等能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

3、防治结合。了解草鱼发病规律,采取综合防治办法减少疾病的发生。草鱼成鱼阶段的疾病往往数症并发,一般有草鱼肠炎、烂鳃、赤皮、出血、肝胆综合症和水质恶化等引起综合性的疾病,因此在防治时,要先杀虫、后杀菌、在内服相结合进行综合防治。一般方法是先用水质解毒剂调节水质,再用鱼虫杀星、车轮虫特杀、速灭杀虫灵、指环杀星等杀虫剂杀灭草鱼体表和鳃部寄生虫,而后用鱼安、菌毒双杀等消毒杀菌剂治疗,同时还要内服败血宁、FRC、鱼用多维、鱼血康、消炎抗菌灵等内服药辅助治疗。

4、注重水质管理和内服药的长期服用,改善鱼体内外环境。在草鱼成鱼养殖阶段定期泼洒EM菌、益生活水素、改底菌团等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可有效改良水体环境。

草鱼成鱼阶段生长迅猛,机体生长发育和脏器生长发育极不协调,鱼体免疫能力和对环境变化的应激能力相对较低,必须通过外源性营养进行补充来达到生理平衡,通常在鱼类饲料中应定期添加鱼用维C、肝肠宝、鱼血康、出血平等内服药提高鱼体免疫能力和应激能力,大大提高草鱼成鱼养殖成活率,增加渔农的经济效益。

相关阅读

池塘养殖中提高草鱼成活率的技术关键


随着池塘全价颗粒饲料养鱼的普及,单位面积产量普遍提高,但养殖户盲目追求高产,过大提高草鱼苗种放养密度,池塘养殖水体不断富营养化,主要表现为缺氧和氨氮、亚硝酸盐等有毒物质含量过高,草鱼疾病发生频繁,同时,还因养殖户缺乏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健康养殖观念和科学的防病治病技术,导致在池塘养殖中草鱼成活率普遍较低。

鱼虫杀星,按1米水深每瓶(100毫升)3亩剂量化水沿池边泼洒,杀死部分大型浮游动物,同时补充肥料,适时再投放鱼苗。

匀、足、好,因地制宜,灵活掌握,做好以下工作:

天气晴朗,风向正常,应抓住时机适当多投,先投草料再投精料。严禁投喂腐烂变质的饲料。

三病并发症

三病并发症。

鳃充血发炎、腐烂带有污泥;鳃盖表皮充血发炎、腐烂,中间部分形成一圆形或不规则的透明小窗。鳃丝肿胀,粘液增多,末端缺损。

乌头瘟表现,蛀鳍。其典型症状还有腹部膨大,肛门红肿突出,轻压腹部有黄色粘液和脓血流出。

鳍基充血或糜烂呈扫帚状,蛀鳍严重。

三病采用外消和内服综合治疗,其治愈率可达90%以上。具体如下:(1)外消药用量,每立方水体用二溴海因0.4克或二氧化氯0.3克,全箱均匀泼洒,上、下午各1次,连用2天。(2)内服药用量:每100公斤鱼用败血宁50克和大蒜素20克或氟苯尼考10克或环丙沙星25克。加入面粉制成药面糊,凉后与鲜嫩青草拌和投喂,连续投喂5天为1疗程。

尾巴病。

防治措施一是每50公斤饲料拌和敌百虫500克,连续投喂3天。二是每立方水体用敌百虫1克化水全箱泼洒,上、下午各1次。

提高犊牛成活率的技术 提高犊牛成活率的综合措施


我国的养殖业有着良好的竞争力,在国际的市场中占有主要的地位。犊牛作为牛群基础,处在牛生长发育最关键的时期,犊牛成活率的高低对养牛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有着直接影响。而如何加强犊牛的饲养管理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提高犊牛成活率的技术提高犊牛成活率的综合措施。

一、加强妊娠母牛后期的饲养管理
妊娠母牛围产期,指母牛分娩前后一个月的时期,该时期不仅是母牛分娩、泌乳的重要时期,也是影响犊牛初生重、断奶重及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因此,需要加强妊娠母牛围产期的饲养管理,保证母牛日粮中的蛋白质、钙、磷及维生素等必需营养物质充足。可以供给母牛优质的干草和青草,让母牛获得足够的营养以保证犊牛的正常生长,避免犊牛佝偻病、肺炎和痢疾等病的发生。
二、加强犊牛的护理
犊牛出生后要及时将其鼻孔和口腔内的黏液清除,便于犊牛呼吸与吮乳,若犊牛吸入黏液致其假死,可提起犊牛两后肢倒出咽喉部羊水,将其鼻孔和口腔内的黏液清除干净再进行人工呼吸,帮助犊牛恢复自主呼吸。犊牛脐带若没有自然扯断需人工断脐,断脐后,为防止犊牛受凉,尽快将其被毛擦干。鉴于犊牛自身各器官和机体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对外界环境没有适应能力,极易受到病菌侵袭引发疾病而死亡。因此,为确保犊牛健康,增强其抵抗力,必须让犊牛及时吃到初乳。
三、注重犊牛哺乳期的饲养管理
犊牛出生2周后使用哺乳器喂奶,旨在令乳汁能够流入真胃。采用奶桶给犊牛喂奶,通常会造成犊牛食管沟闭合不全,乳汁会溢入前胃,而犊牛前胃机能还没有发育完善,极易引起异常发酵,严重时可导致犊牛死亡。建议犊牛出生4周后使用奶桶喂奶,且应使用干净的毛巾及时擦除犊牛口角的乳汁,防止犊牛反舔自身脐带和乳头。
常乳可满足犊牛生长对蛋白质的需要,然而其维生素C、铁质的含量较少且能量也不足,无法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为此在饲喂常乳时还应加强补饲管理,适当添加植物性饲料,可在犊牛出生后1周,在饲槽内添加优质干草供其采食,2周后添加精料,不仅可以锻炼犊牛消化器官,提高犊牛消化道对粗饲料、精饲料的适应性,而且也能够促进其生长发育,为早期断乳打下良好的基础。
犊牛在采食植物性饲料时,难免有各种寄生虫进入体内,这些寄生虫在犊牛体内繁殖生长,汲取犊牛机体的营养,导致犊牛机体代谢不良,影响犊牛生长发育。为此,一定要定期对犊牛进行驱虫,采用广谱驱虫药有较好的效果。
四、犊牛常见疾病的防治措施
1.脐带炎。在剪断犊牛脐带时未做好消毒工作,以及由于产房卫生较差导致犊牛脐带发生感染,部分犊牛互舔也可能感染脐带炎。
犊牛断脐后要严格进行消毒,在距离犊牛腹部约5厘米处剪断脐带,然后使用10%碘酊将断端处浸泡约1分钟,并且要做好断脐后犊牛的护理工作,确保卫生环境良好达标,圈舍、运动场所应定期进行消毒,此外,还要避免犊牛相互吮吸脐带。对于轻度脐带炎病牛,可采用抗生素及局部封闭治疗,若出现脓肿症状时需要尽快通过外科手术及时排脓,并于清除腐烂组织后清洗消毒,最后涂敷消炎药物。
2.下痢。引起犊牛下痢的主要病因包括初乳喂量不足、不及时,冠状病毒、轮状病毒、沙门氏杆菌及大肠杆菌等感染,球虫感染,环境温度低,奶温不定,维生素A不足等。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病牛精神不振,食欲减退,高烧,排水样性呈黄白色或灰白色粪便。部分病犊牛粪便中混有未消化的凝乳块及血液、黏液等,排血样腥臭味粪便,肛门周围与尾根被稀粪污染,尿量减少,后期病犊牛往往由于脱水衰竭而亡。
预防犊牛下痢要注重保温及改善饲养条件,治疗本病时应采用药物结合补液的治疗方法,以选用抗生素、抗毒素类药物为主。适当减少喂奶量,避免犊牛肠道负担过重,且加强病犊牛的供水。
3.支气管肺炎。妊娠期母牛营养不良,长期缺乏维生素A、蛋白质等主要营养物质,造成犊牛体质差,抵抗力弱,极易感染细菌。同时,牛舍潮湿、通风不良会引起犊牛上呼吸道感染,导致支气管肺炎的发生。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病犊牛体温升高、精神颓废,呼吸困难、咳嗽,听诊肺部呼吸音变粗,伴有湿啰音或干啰音。急性病例多呈现肺气肿、心力衰竭及败血症死亡,慢性病犊牛则表现为生长发育受阻并伴有长期咳嗽。预防本病应以改善饲养条件、加强通风、及时消炎为主。对轻症病犊牛,可采用抗生素治疗,对重症病犊牛需进行补液治疗。

提高牛养殖中牛犊成活率技术的方法
1、完善牛犊的营养结构
牛犊的营养所需物质较成年的牛来说更为复杂,牛犊自身正处于旺盛的生长阶段,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种类较多。如果在牛犊的成长过程中不能对其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牛犊将不能完善自身的各系统机能,最终严重的情况会致使牛犊死亡。牛犊在哺乳期内要对其进行严格的母乳喂养,牛奶中含有很多牛犊成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并且这些营养物质是天然进行配比的,对提高牛犊的成活率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牛犊成长一段时期后就要对其进行断奶,使其进行饲料的喂养。在牛养殖业中牛犊的养殖最为注意营养结构,提高牛犊的成活率就要将牛犊在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所有营养物质都进行细致的分析,对其饲料中各种成分进行严格的配比,保证供给牛犊所需的所有营养物质。
2、为牛犊提供适宜的气候条件
牛犊在成长后期要进行放牧,草场的气候特点将很大程度上影响牛犊的成活率,所以依草定畜,科学利用草场,发展持久畜牧业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目标。草场资源应用不尽合理,超载现象普遍存在,导致草场退化,畜群体质下降,成活率降低。所以现阶段找到适合气候的草场是十分困难的,一种良好的解决措施就是充分利用夏秋季草场初级生产力高,营养丰富的优势,开展季节性放牧,夏秋牧场应集中在高山、边远地区,克服这类草场的“轻牧”现象,同时也可减轻冬春季草场的“过牧”现象,使冬春季草场自然贮草量增多。这种放牧的方法会将增加我国的牧场数量,对牧场的气候条件的改善也有良好的影响。只有科学利用草场资源才能使畜牧业持久稳定地发展,所以我国需要珍惜现有的草场资源。
3、预防牛类疾病
在牛养殖业中预防牛类疾病是十分重要的,养殖的牛一旦被感染上传染性疾病就会在整个牛群中进行扩散,最终使牛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牛犊在刚出生不久后的抵抗能力较弱,不能很好地对外界的病毒进行预防与抵抗,所以牛犊是最容易患得牛类疾病的。牛犊出生后两星期内是患病的高峰期,大多数新陈代谢从而提高饲料转化率防止细菌滋生。是肺炎和下痢这与其所处牛舍的环境有关。牛舍要尽量保持干燥、清洁、阳光充足、温度适宜,以保证牛牛犊的哺乳过程要根据牛犊的生长过程而改犊有新鲜、充足、卫生的饮水冬季时则应饮温水。预防牛类疾病就要从牛犊时期开始,对刚出生的牛犊进行所有易感染类疾病疫苗的注射,防止牛犊在出生不久后就感染传染性疾病,最终导致牛犊的大批死亡。结语
我国的养殖业是所有产业中较为突出的一项,它的发展在近些年中也是较快的。但在发展的历程中仍会出现一些制约我国养殖业继续发展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使我国的养殖业更好更快的发展。找出相应的制约因素,利用现今先进的科学技术,找出解决的办法,严格的按照解决办法来对这些问题进行处理与解决。只有这样我国的养殖业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中才能越来越顺利,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提高蟹苗前期成活率的关键点



河蟹养殖过程中大多数塘口很少看见死蟹,但最终的成活率却不高,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二壳之前的“偷死”是导致蟹塘成活率低的关键。二壳之前蟹苗太小,温度偏低,大多数死蟹都沉在塘底,不易发现;二壳之后随着河蟹慢慢长大,温度也升高,此时的死蟹会浮出水面。如何保证河蟹养殖前期的成活率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定期解毒、降药残
很多蟹塘清塘时会选择毒性较大的菊酯类、有机磷类农药杀灭池塘里的野杂鱼、小龙虾等,这些农药残留时间长,特别是寒冷的冬天代谢很慢,对来年放苗有很大的影响,药残严重的池塘蟹苗上岸现象很明显(图1),导致成活率很低。建议尽量不要使用毒性大的农药清塘,如果已经使用,可定期5-7天使用一次“碧水安”、“底加氧”解毒,减少药残的影响。
图1蟹苗上岸后“撑爪”的中毒症状
二、挑选体质较好的蟹苗
蟹苗体质好,放苗后抗应激能力强,容易早摄食,能保证蟹苗前期正常生长。放苗时可以使用“LY-生命素+激活”泡苗,可进一步增强蟹苗体质,促进蟹苗早摄食。
三、加强放苗后的营养积累
河蟹越冬后,体质相对较差,又马上面临第一次蜕壳,蜕壳时会消耗大量的营养,此时的营养积累至关重要,放苗后应及早投喂。前期适当投喂冰鲜鱼诱食驯化蟹苗摄食,喂料拌食“营养套餐”(“利多精+LY-生命素+营养快线”),可起到诱食、保肝、增强体质的作用。气温超过10℃就要天天投喂,投喂量为蟹苗体重的2%-3%,低于10℃可根据实际情况2-3天投喂一次。
四、保证深水位
河蟹前两次蜕壳恰逢春季,天气易变,早晚温差大,水质不稳定,适当加深沟中水位到80-100cm(图2),有利于保证底层水温稳定,水质变化小,减小蟹苗应激。
图2保证深水位放苗
五、适当肥水
池塘合理肥水,透明度控制在40-50cm为宜,适当肥水培养藻类降低透明度,能减少光照对河蟹的刺激,控制青苔的暴发,促进水草生长,保证充足的溶氧,有利于蟹苗吃料。但是肥水要根据池塘自身的情况,切不可盲目施肥,导致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过高(图3),最好选择全溶、低氮、高碳的有机肥。
图3用肥不当导致氨氮、亚硝酸盐过高

如何提高仔猪成活率


尽管对妊娠母猪饲养管理很到位,但也难免会有生下弱胎和小胎,而且新生子猪本身适应能力差,体温调节机能不健全,胃肠消化机能低,极易患病死亡,给生猪的养殖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提高仔猪的成活率,就能提高生产效率、过挣钱,所以让仔猪都能成活下来是关键。而众所周知,如何提高子猪的成活率是广大养殖户需要解决的难题。笔者在生产中对初生子猪的生理特点和生长规律,采取以下措施,有效降低了子猪死亡率,从而显著提高了养猪的经济效益。

做好保温工作:

子猪最适宜的环境温度是子猪出生后6小时内为35℃;2日龄~4日龄为34℃;7日龄为30℃;8日龄~14日龄为26℃~28℃。新生子猪的组织器官和机能处于未成熟状态,子猪毛稀、皮薄、油脂少,缺乏自身调温能力,低温环境很容易造成子猪冻僵、冻死。现在已步入晚秋,晚上温度已在18℃以下,此时如子猪再不能及时吃上初rǔ,很容易变成弱子,甚至会造成伤亡。特别是在严寒季节产子,特别要做好猪舍的保温工作,可在猪舍内为子猪设置保温箱并安装红外线保温灯或加热板,保持舍内恒温;采取半封闭式的饲养方式,即喂完猪后把猪赶到舍外排粪便,其余时间在舍内饲养,这样不但有利于保持舍内干燥,而且有利于保持舍内温度。

采用产床产子母猪采用产床产子便于管理,可有效改善母猪踩压子猪及子猪环境卫生条件,可有效减少子猪伤亡和疾病的发生,子猪健壮整齐,为生长肥育阶段打下良好基础。

固定rǔ头吃好初rǔ:

仔猪产下时就要按照其大小强弱固定好rǔ头,务必使每只仔猪都能得到充足的rǔ汁供应。

子猪出生后2天~3天内让子猪及时吃上初rǔ是提高子猪成活率的关键措施之一。产后及时哺rǔ可使子猪获得母源抗体,产生免疫力。人工帮助子猪固定rǔ头,即人为将子猪放于母猪rǔ头边,并帮助其固定rǔ头,吃上初rǔ。让子猪养成固定rǔ头吮rǔ的习惯。让体重小的子猪吃前边的rǔ头,让体重较大的吃后边的rǔ头,因为前边的泌rǔ量比后边的多。这样可以让体重小的子猪吃到足够的rǔ汁,提高子猪整齐度和成活率。

实施早期断奶技术:

早期断奶可以缩短母猪的繁殖周期,增加年产子数和窝数,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饲料消耗,提高子猪体重和均匀度,减少子猪死亡。子猪1月龄左右食量增加,是由吃奶过渡到全部采食饲料、独立生活的重要准备时期,在这过程中,必须抓好四个过渡:一是子猪断奶要逐步过渡,采取逐步减少吃奶次数的办法进行。二是饲料成分的改变要逐步过渡,让子猪的消化道有个适应过程,尽量减少应激反应,断奶l个月后可逐步改变饲料成分。三是饲喂次数的改变要逐步过渡,断奶1个月后可逐渐减少子猪饲喂次数,这样有利于胃肠道发育,防止胃肠道疾病的发生。四是饲料量的增加要逐步过渡,断奶后逐步增加饲料喂量,掌握八分饱的原则,严禁暴食暴饮,确保断奶子猪健康生长。

及时补铁:

新生仔猪补铁是一项容易被忽视而又非常重要的措施。子猪生长快,铁元素需要量大,母猪在哺rǔ期间供给子猪的铁量不足5%时,子猪出生后很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缺铁子猪常表现为精神不振、生长缓慢、诱食困难,易发白痢、肺炎等,解决的唯一办法是补铁。

供应充足的铁或其他微量元素,具体做法是:黄土22.5公斤、红黏土22.5公斤、骨粉2.5公斤、硫酸亚铁250克、硫酸锌100克、硫酸铜150克,过磷酸钙0.25公斤、碘化钾30-50克,共同捣碎混匀备用。从仔猪3日龄起,每10头仔猪栏内放一小块以上混合物,让仔猪自由舔食即可。

预防子猪贫血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子猪生后3日龄、10日龄内肌肉注射补铁剂。

及早补料:

哺rǔ21天后,母猪泌rǔ高峰期已过,泌rǔ量会明显减少,而仔猪此时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为此,为满足仔猪对营养的需要,哺rǔ21天后就要提早给仔猪补料,如稀粥、豆浆、稀释的奶粉等,补料可涂在棍子上或手指上,或涂在母猪rǔ头上诱使仔猪采食;

早期补料的仔猪生长快速,适应性强,在断奶时应激小。可根据子猪消化器官发育的特点,配制适口性强、营养全价的饲料,在5日龄~7日龄时对子猪进行补料,即将子猪关在保温箱内,待子猪饥饿时放置饲料,使之被动觅食,每天要训练2次~4次。子猪早期觅食可促进胃酸的形成,从而激活胃蛋白酶消化饲料,为提前断奶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寄养:

当子猪吃奶不够时须采取寄养,寄养时须选择两头产子时间间隔不超过3天的母猪,且子猪均由人工辅助,吃1天~2天的初rǔ。子猪并窝前要将寄养的子猪和本栏的子猪涂上同一种有强烈异味的药液(如碘酊),否则嗅觉灵敏的母猪会因别窝子猪气味不同而将其咬死或拒绝哺rǔ。

做好预防工作:

首先应做好日常的卫生消毒、隔离、无害化处理等工作,其次定期给母猪接种猪瘟、口蹄疫、蓝耳病、猪丹毒及肺疫、乙脑等疫苗,初产母猪配种前1个月注射细小病毒,经产母猪在产前1个月注射伪狂犬和产前20天左右注射大肠杆菌三价苗等疫苗,这样可有效降低子猪疫病发生,明显提高仔猪成活率和养猪的经济效益。

提高雏鸡成活率的科学育雏技术


鸡的育雏期是指从出壳到6周龄,育雏的好坏,不但直接影响雏鸡的成活率,还关系着整个肉鸡生长过程,因此,养好雏鸡必须从育雏抓起,掌握好科学的育雏技术是提高雏鸡成活率的关键。雏鸡具有代谢旺盛、生长快、敏感性强、绒毛稀少、体温调节能力差、消化机能弱、抗病力低等特点,该特点决定了育雏期的饲养管理、卫生消毒和防疫工作十分重要,根据多年来的工作实践,总结出提高雏鸡成活率必须注意的几项技术措施,供养鸡场户参考。
1育雏前的准备工作
进雏前,要做好鸡舍的修缮工作。鸡舍保温性能要良好,做到不透风,不漏雨,不潮湿,无鼠害。进雏前育雏舍要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先把地面和墙壁冲洗干净,然后用0.3%强力消毒灵溶液、0.5%百毒杀溶液或3%烧碱热溶液进行喷洒消毒,彻底杀灭各种病毒和细菌。进雏前几天,将鸡舍内粪便、污物清扫干净,并用清水刷洗干净,然后用2%的火碱水或0.1%的新洁尔灭喷洒消毒;也可将料槽、水槽等设备搬入鸡舍内同时消毒,封闭门窗,将室温升至20℃以上,相对湿度75%以上,然后按每立方米40ml福尔马林溶液和20g高锰酸钾熏蒸消毒24h,消毒完毕后打开门窗实行空气对流。
育雏舍经消毒后,严禁把未经消毒的用具搬入舍内,以免重新污染。育雏鸡舍进出口设置消毒池,始终保持卫生,以消除疾病发生的条件,并安排责任心强、善于细心观察和素质高的饲养员负责育雏工作。
2做好幼雏运输工作
幼雏的运输是育雏过程中重要一环,是育雏成功的关键技术措施之一。运输途中除要防寒外,还要防压、防热、防晒、防雨淋、防颠簸。保温笼(箱、车)的温度以28℃~30℃为宜。路途远、条件差的运输还应随时注意观察雏鸡的动态,以防止发生意外。
3雏鸡的选择标准
3.1选择无疫病无污染的育雏场家进雏
若雏鸡来自不健康鸡群的种蛋或来自出雏后健雏率不高的种蛋,则雏鸡早期死亡率会显著增高。因此,在选购雏鸡时,要弄清入孵种蛋的来源、种鸡群的健康状况,从无鸡白痢等疾病污染、孵化场管理严格的种鸡场进雏。
3.2选择饲养健壮雏鸡
健康的雏鸡绒毛洁净,眼睛明亮,转动灵活,叫声清脆,抓握在手中有弹性且挣钆有力,腹部大小适中、柔软,脐部愈合良好。
3.3对雏鸡进行个体选择
选择的标准主要有4条:(1)肛门要干净,没有黄白色的稀粪粘着。(2)脐带要吸收良好,没有血痕存在。(3)腹部要收缩良好,不能是大肚子雏鸡。(4)喙、眼、腿、爪等不能是畸形。凡是符合以上4条标准的就是健康雏鸡,若有其中一条不符合标准就不能选用,因为弱雏成活率低、生长速度慢,不宜饲养。
4饲养管理
雏鸡运到育雏舍后,按雏鸡强弱分群,弱雏放到室温较高的地方,约lh后供水,初期喂温糖水或浓度低的高锰酸钾水,后改为常水自由饮用。雏鸡有生长发育快、胃肠容积小,对食物的消化能力较差的特点,应饲喂雏鸡易消化的全价料。有些育雏工作者往往忽视因营养不全面引起的慢性病,它不仅使雏鸡生长发育减弱,而且对终身的生产性能可产生不易改变的影响。
4.1注意对雏鸡及早喂水
水是有机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代谢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雏鸡进舍后应尽快供给饮水,最好在雏鸡出壳后24h内能饮上水。特别是经过长途运输的雏鸡,雏鸡本身贮存的营养物质已不能维持其正常代谢需要,靠消耗机体内的营养物质来满足,如不及早补水易造成雏鸡脚干,精神不振,羽毛松乱,生长受阻甚至死亡。经过长途运输或冬天的雏鸡,头一天要喂给5%的葡萄糖水,或开食补盐水,能迅速有效地补充体液消耗,提高抗应激力和抗病力。在寒冷季节,要提前把饮用水放入育雏室预热或饮温水,其温度要求与舍内温度基本一致。
4.2选择新鲜优质全价雏鸡颗粒料,适时喂食
全价营养是保证雏鸡迅速生长的物质基础,雏鸡必须从饲料中获得足够的营养物质,才能保持正常生长发育,雏鸡饲料所含营养成分其代谢能2.9~3.0cal/kg、粗蛋白20%、钙1%,磷0.75%、食盐0.32%。雏鸡出壳后24h开始喂食较适宜,雏鸡要先饮水0.5h后方可喂料开食,如运输时间较长,需在饮水1~2h后方投料开食。雏鸡胃肠容积小、消化力差,但生长发育快,新陈代谢旺盛,因而要增加喂餐次数,少放勤添,一般2周龄内喂8次/d,2周龄后6次/d。
4.3严格免疫程序,及时接种免疫
鸡的传染病一旦传染开来,就很难控制。因此,应本着预防为主的方针,按照免疫程序进行主动免疫。要根据本场或本区病原微生物种类制订免疫程序。引进鸡苗时,须向供种单位索要有效的免疫程序,如当地没有某种传染病流行,应暂不接种此种疫苗,以免因接种疫苗而污染了这个地区,如有过这种疾病发生和流行,要及时用此种疫苗接种。
4.4保持温度、湿度平稳,加强通风换气
温度偏低或过高、空气污浊、温度急剧变化或使用潮湿、污染的垫料和霉变的饲料等,均是导致幼雏肺炎的原因。有的强调保温,不注意通风,导致雏鸡闷死;有的用高功率灯泡供温,因温度过高而热死雏鸡;温度过高、湿度不够可导致雏鸡脱水,脚爪干瘪。所以说温度最为重要,育雏期所采用的温度,随季节、气候、育雏器种类、雏鸡体质、日龄等情况灵活掌握,在保持育雏舍温度的同时,千万不要忽略通风换气,但切忌贼风和穿堂风。育雏头10d,室内相对湿度保持60%~65%,育雏中后期注意防潮。
综上所述,育雏技术措施是提高育雏成活率的关键性措施和有力的保证,只有认真细致地做好,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总结经验,并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雏鸡的育雏成活率,从而促进养鸡业的健康发展,以获得更好的效益。
参考文献
刘金笔,林伟峰.略阳鸡育雏技术探讨.养禽与禽病防治.2011(05).
吴合云.提高雏鸡成活率的关键技术措施.福建农业.2011(07).
梁文英,汪海,常玉君.提高雏鸡成活率的有效方法.黑龙江动物繁殖.2012(01).
易福海.商品蛋鸡育雏技术.湖北畜牧兽医.2011(10).

提高松辽黑猪仔猪成活率的关键措施


仔猪是生猪产业发展的基础,由于仔猪生理特点的特殊性,如果对仔猪管理不到位会严重影响其成活率,从而影响养殖业的经济效益。松辽黑猪的繁殖性能和泌乳性能均优于杜洛克、长白猪、大白猪等,因此母猪及仔猪的饲养管理与外种猪的管理措施略有不同。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提高松辽黑猪仔猪成活率的关键措施。

一、母猪的管理措施
1.母猪产前管理措施
妊娠期母猪应格外注意,尽量避免鞭打、驱赶及机械或人为的噪声等刺激,严重的应激反应可能会导致母猪产死胎或流产,造成经济损失。妊娠期母猪对饲料的营养要求与非妊娠期相比会有所不同,可结合实际情况实行分段饲养。产前7~10天应适当减少饲喂量,产前3天饲喂量减半,分娩当天停止饲喂,但要保证充足的饮水。妊娠母猪在预产期前7天需进入产房熟悉环境,同时接产人员应经常与妊娠母猪接触以减少因环境突变而造成的应激反应,进而降低难产的发生概率。妊娠母猪上产床前需进行药浴消毒,并对产房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以减少从猪舍带来的细菌,进而降低仔猪感染疾病的概率。妊娠母猪上产床后,应控制好产房的温度,以18~22℃最为适宜。温度过高会影响母猪的采食量,降低泌乳量,造成仔猪营养不良、体重偏低、免疫力低下等。
2.母猪产中的管理措施
母猪接近预产期时,应密切关注其行为及状态。当母猪出现乳房膨大、尾根两侧凹陷、频繁排尿、臀部或尾部有黏液、基本停止采食时准备接产。接产人员做好手部的消毒工作,待产母猪以侧卧方式为主。对于难产母猪应及时进行人工助产,按摩母猪前3对乳房5~8分钟刺激催产素的分泌,若按摩助产失效可肌肉注射催产素,一般注射后30分钟就会有胎儿娩出,若此方法无效,则可施行助产手术。
3.母猪产后管理措施
母猪产后用药物冲洗子宫口,口服补液盐水以增强母猪抵抗力并促进恶露排出。饲养人员应及时处理母猪排出的恶露,避免母猪食入体内引发疾病。母猪产后身体比较虚弱,消化道未完全恢复正常,可适量饮用温水,但不宜立即饲喂饲料,产后6~8小时可饲喂适量稀料,以后逐渐增加饲喂量,产后6~8天达到正常采食量。

二、初生仔猪的管理措施
1.做好接产工作
仔猪娩出时需将其口腔内的黏液清理干净,防止其吸入呼吸道引发咳嗽或炎症。将仔猪周身擦拭干净,可防止由水分蒸发带走热量而引发的感冒。为防止细菌沿脐带侵入仔猪体内,应及时进行断脐处理,即将脐带内部血液向仔猪腹部方向挤压并在距离脐根4~5厘米处掐断,然后涂抹5%的碘酊止血、消毒。
2.做好剪牙和断尾工作
仔猪出生1天后应将其犬齿剪掉并保持断面整齐,以避免吃乳时划伤母猪乳房,降低母猪患乳房炎的概率,同时亦可避免仔猪间相互咬架而造成的肢体损伤。体重较小的弱仔可晚些进行剪牙处理,以便增强竞争力,保证其吃足母乳,增强免疫力,提高体重。
3.做好保温工作
初生仔猪对环境温度较为敏感,温度过低极易引起仔猪腹泻,可在保温箱内装设红外线保温灯以保障其对温度的要求。出生后最适温度:1~3日龄为30~32℃,4~7日龄为28~30℃,8~15日龄为25~28℃,16~30日龄为22~25℃。
4.做好固定乳头、及时吃初乳工作
初生仔猪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并不完善,大部分的营养和免疫物质均来源于母乳,因此刚出生的仔猪应及时吃到母乳。仔猪吃母乳前饲养人员应将母猪乳房用清水擦拭干净,并弃掉前几滴乳汁,避免引起腹泻等疾病。仔猪有固定乳头的习惯,饲养人员应将弱小仔猪置于母猪前中部的乳头吃母乳。
5.做好保健工作
初生仔猪体内铁元素含量较少,不能够满足自身需要,故仔猪出生后2~3天需要补铁。由于地区的不同,部分缺硒地区还应同时补硒。

三、哺乳仔猪的管理措施
1.做好寄养工作
松辽黑猪泌乳能力相对较强,一般母猪有多少乳頭就可饲喂多少头仔猪,但对于母性差或产仔过多的母猪,应将其所产的仔猪进行并窝处理,以提高仔猪成活率。寄养的两头母猪产期相差不宜超过3天,寄养一般在寄养母猪分娩后的6~48小时进行。寄养前将寄养母猪的乳汁或尿液涂抹在待寄养的仔猪身上,并与寄养母猪所产的仔猪充分混味,然后在傍晚进行仔猪的并窝工作。
2.做好保健工作
仔猪出生后5~7天进行开口训练,同时应训练其饮水,10天后开始补饲。哺乳仔猪7日龄进行喘气病免疫,15日龄进行伪狂犬病免疫,20日龄进行猪瘟、圆环病毒的免疫,断奶后进行口蹄疫免疫。
四、保育仔猪的管理措施
1.做好断奶工作
松辽黑猪仔猪采用一次性断奶法进行断奶,一般在仔猪28日龄时进行断奶处理,35日龄时母猪下产床,仔猪在原产床停留10天后再转入保育舍,以缩小断奶后的环境差异,减少仔猪的断奶应激。对于留做种用的仔猪在21日龄时应进行称重并记录。
2.做好保温控湿工作
刚断奶的仔猪对环境温度极为敏感,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造成应激,影响仔猪采食量,进而影响其生长发育,如环境温度长期低于18℃将增加仔猪患病的概率。一般情况下,3~4周龄保育猪的最适环境温度为26~28℃,8~10周龄最适环境温度为20~22℃,保育舍的湿度以65%~70%为宜。
3.做好饲喂工作
仔猪断奶后的1~2周内,为避免应激反应仍需饲喂哺乳仔猪料并限饲,采用少食多餐、定时定量的方式投放饲料。限饲3~5天后让仔猪自由采食。2~3周龄的保育仔猪的饲料应由哺乳仔猪料逐步转为断乳仔猪料,开始时可在哺乳仔猪料中加入少量的断乳仔猪料混匀后饲喂,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混合饲料中断乳仔猪料的比例,直至完全替换哺乳仔猪料,完成平稳换料。
4.做好消毒通风工作
断奶仔猪在原圈舍饲养1周后转入保育舍饲养,保育舍坚持“全进全出”的原则,仔猪进入保育舍前要对保育舍门窗、猪栏、猪圈、天棚及墙壁、地面、通道、排污沟等进行全面彻底的冲洗消毒。一般使用高压水枪仔细冲洗两次,待风干后使用高锰酸钾和福尔马林进行熏蒸消毒,完成消毒后空舍1周,保育仔猪方可进入。仔猪在保育舍内饲养应注意通风,及时排出舍内的有害气体,避免氨气中毒等现象的发生。
5.做好驱虫工作
做好保育仔猪的驱虫工作可有效减少其患病概率,一般在保育期满最后1周对仔猪进行驱虫处理。
养猪生产中做好母猪与仔猪的饲养管理工作是提高仔猪成活率,增加养猪经济效益的关键。提高仔猪成活率的措施是一个系统工程,环节多且相互关联,只有全方位地做好各项工作,才能更有效地提高仔猪的成活率。


怎样提高仔猪成活率的方法


主持人:早上好,听众朋友!欢迎您收听致富早班车节目,我是田园。为充分发挥生猪遗传潜力,确保猪肉市场有效供给,促进养殖场户增收,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提出了提高母猪生产水平和仔猪成活率的技术措施,我们今天就邀请到了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王爱国博士,继续为听众朋友们介绍提高母猪生产水平和仔猪成活率的技术措施,现在王教授已经来到了我们的演播室,王教授,您好!

专家:田园,你好!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主持人:在上次的节目时间里呢,王教授首先为听众朋友们介绍了种母猪的选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种母猪的选择首先要根据市场需求,结合自己的饲养管理水平和条件,选择合适的父母代母猪。还要了解不同品种猪的繁殖性能特点,注重个体选择和所选母猪的健康状况。提高母猪繁殖力,除了科学选择好后备母猪外,适时配种与淘汰、实现各阶段精细化饲养也是提高繁殖母猪生产效率、实现繁殖母猪高产高效养殖的技术关键。王教授还按照不同的饲养阶段介绍了后备母猪、空怀母猪、妊娠母猪和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要点。节目的最后呢您还介绍了哺乳母猪接产和难产的处理要点,哺乳母猪饲养管理还有哪些要点需要我们掌握呢?

专家:还有就是固定奶头,固定奶头的主要目的就是保证仔猪吃到初乳。关于吃上初乳,我们要求小猪在出生24小时之内要固定奶头吃上初乳。吃上初乳后把仔猪放入保育箱,进行仔猪保温,这是关于固定奶头的事。

还要做好哺乳期母猪的饲养管理。主要是严格按饲养标准和需要量饲喂哺乳母猪;一般日喂3次,夏季炎热天气可以在晚上增加一次。一定要保证充足清洁饮水的供给;泌乳期母猪饲料结构要相对稳定,特别要注意不喂发霉变质和有毒饲料。

再一个就是断奶时间的问题,要根据仔猪的体重决定断奶时间。条件好的猪场,如果保育舍的温度可以保证,而且有比较好的仔猪料,可以选择在28天左右断奶,不主张在中小规模猪场21天以前断奶,断奶体重要求不小于7千克。在夏季或冬季,可以采取不同的做法,在夏天特别热的时候或者冬天特别冷的时候,可以适当晚断奶几天。所谓的28天左右断奶,也就是说现在生产工艺以周来进行,也就是4周,实际情况来讲超不过28天,平均24、25天就可以断奶,关键是考虑断奶仔猪的体重。这是断奶仔猪体重的问题。

提供良好猪舍环境。猪舍内和猪床上要保持温暖、干燥、卫生、空气新鲜,每天清扫猪栏,坚持每2~3天用对猪没有副作用的消毒剂喷雾消毒猪栏和走道。尽量减少各种应激因素,保持安静的环境条件。

主持人:听众朋友们,您现在收听的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致富早班车节目,今天的节目时间里,我们为大家介绍提高母猪生产水平和仔猪成活率的技术措施。做客我们的是中国农业大学王爱国教授。在刚才的节目时间里,王教授给我们介绍了泌乳母猪的饲养管理要点。我们已经说到了母猪生出小猪了,那接下来,我们再来说一下哺乳仔猪的饲养管理技术要点吧。

专家:好的。哺乳仔猪的饲养管理技术要点,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做好防冻保温工作。对刚生下来的小猪,挤压和低温是主要的不利因素,产房里大猪怕热,小猪怕冷,产房里适温在20℃左右,大猪比较适合。对小猪来说,仔猪刚出生以后,要求的所适宜的温度在32~34C左右,这就是一个矛盾了,怎么解决这个矛盾问题,通常的做法是在舍内设置仔猪保温箱,箱内吊250瓦的红外线灯,灯距箱底面40厘米左右,这是一种方法,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在箱内铺电热板或热水保温板。

第二要加强分娩护理,减少仔猪死亡。主要做法是正确推算母猪的预产期,母猪产前1周到产后1周要加强护理,昼夜值班护理;在分娩舍内设置护仔栏,以保护仔猪和限制母猪活动。

要保证初生仔猪尽早吃上初乳,最好是出生头一天就吃上,增强机体免疫力。对弱猪一定要采取人工辅助哺乳的方法,直到仔猪能自己站立吃乳。要求在3日内必须固定好奶头。母猪的乳头前后泌乳量是有一定差别的,固定奶头要考虑弱小仔猪固定在前中部乳头,前中部泌乳量好一些,保证全窝仔猪均匀发育。

主持人:嗯,这样我们就知道了哺乳仔猪在饲养管理上,首先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好防冻保温工作,另外要加强分娩护理,保证初生仔猪尽早吃上初乳,还要固定奶头,保证全窝仔猪均匀发育。王教授,哺乳仔猪的饲养管理还有其他的技术要点吗?

专家:有。我们通常讲母猪在它的一生当中不是总下大窝,还有小窝,大家知道母猪的奶头是固定的,是6对还是7对,每窝的产仔数有时多有时少,比如它只有12个奶头,它这窝下了13只甚至14只,另外的猪尽管奶头多但只下了7,8个怎么办,这就需要调整,就是寄养技术。如果产仔过多而无力全部哺育时,应将多余仔猪寄养给其他母猪代养,就是仔猪寄养。尽量减少对环境的不适应问题,寄养时,感觉不出来是外面进来的。一般来讲在被寄养仔猪身上涂沫药物或保姆猪粪尿,这样其他仔猪认为它们是同一窝的,避免打架。

还要注意补铁、补料问题。在仔猪生后2~3天,给每头仔猪肌注补铁100~150毫克,预防缺铁性贫血,有利于提高仔猪断奶成活率。仔猪生后7天左右,可以饲喂开食料,主要目的是让仔猪认料,有助于将来母猪的奶不够时,可采用饲料,更重要的是提高仔猪断奶重。

还要减少断奶仔猪的应激。

主持人:我们通过哪些方法可以减少断奶仔猪的应激呢?

专家:一是通过补料,做好饲料与饲喂方法过渡。仔猪7~10日龄时可开始诱食,每天投料5~6次,少喂勤添,及时清除剩余料,特别要注意清洁饮水的供给问题。

二是做好环境条件过渡和合理转群。断奶时可赶走母猪,在原栏留下小猪进行保育;这样就避免了断奶仔猪转群时的应激问题。

三是调节畜舍温、湿度。在冬季,要特别注意保温。在夏季,注意通风换气,保持室内干燥。

四是调教仔猪定点排便,固定采食、躺卧、排便,三点定位,主要目的是便于管理,减少疾病传播。

最后一点就是关于小公猪去势,肥公猪要去势,去势早一些较好,小公猪在7~10日龄进行阉割。补料要特别注意一定要把料补好。

提高亲蟹成活率的技术措施



近年来,随着河蟹养殖业的发展,育苗过程中亲蟹的培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亲蟹的抱卵率、抱卵量以及胚胎质量直接影响河蟹育苗的成败。笔者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总结出一套提高亲蟹成活率和胚胎质量的技术措施,并在育苗生产中取得成功,现将技术要领总结如下:
一、亲蟹的选购与强化培育
亲蟹最好在10月初,当水温低于18℃时选购。选购亲蟹时一定要避开养蟹多发病的地区,最好由大水面养殖区选购,并应注意异地选择雌蟹和雄蟹,以避免近亲繁殖。选择亲蟹时不要选择大规格雌蟹做亲蟹,以免亲蟹催产交配后抱卵率低,在升温催熟过程中死亡率高。雌蟹应选择体重在90g-130g之间,腹背交接处饱满为好;雄蟹应选择体重在100g-150g之间,大螯强壮有力为好;雌雄比例为2-3:1比较合适。选蟹时应挑选肢体齐全完整、活力好、青背白肚、体表洁净且无粘附物的健康二龄蟹作为亲蟹。
亲蟹入池前用淡水冲洗,然后用200ppm福尔马林浸泡30分钟,以杀灭
蟹体所附的寄生虫和致病菌;亲蟹下池后,培育时间应在20天左右,以植物性饵料和动物性饵料相结合的投喂方式,并在饵料中添加适量的免疫多糖和Vc。
二、亲蟹的交配
水温12℃-14℃时进行河蟹的交配工作最好,放养密度不宜过大,应控制在350kg/亩为宜;池底最好为稍硬一些的泥底,以便雌蟹产卵时能把身体半埋进去,避免雄蟹的干扰而停止产卵;交配所用的海水盐度最好控制在20‰左右,经过15天即可获得90%以上的抱卵蟹,其抱卵量平均在20万粒/只左右。
三、室外土池越冬
实践证明,未经过室外低温越冬的抱卵蟹,其受精卵的胚胎发育不同步,以致造成育苗工作的失败,因此,要把交配好的抱卵蟹拣出放到土池中进行低温培育,以保证抱卵蟹胚胎的同步发育,并达到生理成熟。
在管理上采取的措施有:首先,越冬池池底铺5cm-8cm的沙,并应放置一些隐蔽物以减少抱卵蟹爬动,放养密度为50只/平方米-60只/平方米,水深保持在1.0m以上,盐度20‰,且根据水质情况适时适量换水,以保持水质清新;其次,要坚持投喂新鲜、不变质的饵料,以沙蚕为好,并在饵料中适量添加免疫多糖和Vc,以提高抱卵蟹自身的免疫机能;最后,坚持每周施用20ppm生石灰1次,兑水化浆全池均匀泼洒,以增加抱卵蟹钙质。
四、室内升温培育
把抱卵蟹由室外土池捕出,经蟹体消毒后进入室内车间升温培育,放养密度一般为20只/平方米,池底设置有隐蔽物,饵料以活沙蚕为主。培育用水要经过10ppm漂白粉处理,再用200目进水网袋过滤后方可使用,一般每隔3天-4天换水1次,并且清除池内死蟹、残饵、污物。此时,水温由8℃-12℃每天升温1℃-2℃,升至16℃时维持,到胚胎发育至新月透明期后再升至19℃维持,直到出苗,此过程约25天,抱卵蟹成活率在90%以上。
五、分析与讨论
1.在选购亲蟹前要对养殖区多做一些调查,看亲蟹是否发过病,是否患有拟阿脑虫病。此病对亲蟹的危害极大,若购回的亲蟹有拟阿脑虫病,其越冬的死亡率可高达70%。
2.在抱卵蟹培育的换水过程中,一定要及时调节池水的盐度,使盐度始终保持在20‰,且一日之内的盐度差控制在±1‰之内。尤其当胚胎发育到新月期之前更应注意,否则盐度忽高忽低极易造成抱卵蟹脱卵。
3.在抱卵蟹室内培育过程中,要坚持每天投喂前吸污1次,保持水质清新。坚持“少投勤投”的投喂原则,在整个亲蟹培育中,饵料始终坚持添加适量的免疫多糖和Vc,可以有促进抱卵蟹胚胎发育和提高亲体免疫抗病力的功效。每天应坚持观察抱卵蟹的摄食情况和胚胎发育的情况,如若发现问题,应及时诊断清楚,对症采取相应措施。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730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