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蜂也能家养 云南双江农民张成忠靠养蜂致富

日前,记者从云南省双江自治县县城出发,经过约5小时的山路、三级路的长途颠簸,终于在忙糯乡的忙糯村大山深处一个寨子里见到了在当地有养蜂奇人——张成忠。

采访中张成忠向记者谈到了自已的养蜂经历时说道,10多岁时便和村子里的同龄人一起喜欢下河摸鱼,上树掏鸟蛋,偶尔还会去“烧马蜂窝”,把野蜂烧跑后把蜂儿、蜂蜜拿去街子上换钱。5年前又突发奇想,既然有人愿出钱买蜂蜜、蜂儿,我何不也试着把野蜂儿带到自家养养看,如果成功说不定真能赚钱呢。想到此,张成忠马上回家与妻子商量,上山山砍树做了20多个蜂桶,把山上的野蜂儿引到自家的蜂桶内试养,没想到这一试张成忠还真成功了。

一年后,他养的20窝蜂为他家带来了近千元的收入,他和妻子都成了双江县远近闻名的养蜂人。张成忠告诉记者,自从知道他小二口养野蜂成功后,原来的玩伴和朋友便找上门来“取经”问养蜂蜜的技巧。

后来28岁的张成忠一口气做了100多个蜂桶送人,记者看到张成忠先将大树掏空,然后再用牛屎去糊,再将野蜂儿拿到自家的树窝内,为此,他经常脸上、手上都被野蜂叮咬,但有趣的是,张成忠喜欢养蜂的儿子却从未被蜜蜂叮咬过。

从5年前试养20窝野蜂赚了近千元,到去年养了400窝蜜蜂赚了8万元,张成忠的甜蜜事业越来越红火,名气也更大。每逢集市街天,张成忠的妻子便拿着每瓶裝有1市斤蜂蜜的塑料瓶去卖,每瓶可卖40元,每年可以卖2500市斤左右,现如今在双江自治县忙糯乡又有三家人因看到张成忠通过养蜂走上了致富路而尝试着也养起了蜂。

记者在这些养蜂人新筑的巢看到,一群群蜜蜂正忙禄着飞进飞出,不停地采蜜,张成忠自信地说道,蜜蜂采蜜要到明年5月,采蜜最多时是在清明前后,看这样子,明年收成会更好。

相关知识

三个养蜂致富案例


养蜂致富案例1:

珲春市马川子乡农民金时完靠养蜂而起家,他靠养蜂从2个儿子上大学,一个女儿上了中专。可以说,他家孩子上学的钱是靠养这蜜蜂挣来的,他家购置的各种家用电器、盖的瓦房,也都是靠养蜜蜂挣来的。他说,养蜂就是一棵摇钱树。

1978年,金时完开始养蜂,到现在已有20多年历史。开始,他买了5箱蜂,由于没有掌握蜜蜂生物学的基本规律和病虫害的防治方法,麻痹病严重发生,蜜蜂当年全军覆灭。但他没被困难所吓倒,第二天又买了10箱蜂,经常向当地养蜂师傅请教,并购买了有关养蜂方面的资料,认真学习了蜜蜂生物学知识、病虫害防治技术和饲养管理技术,生产技术日益成熟。他又通过州内小转地放蜂的方式,当年蜂群发展到30多箱,生产蜂蜜2000多公斤、王浆10公斤,纯收入1.5万元,不仅收回了当年的成本,而且还家盈余。

养蜂过程中金时完总结出几条经验,养蜂必须做好三点工作,即:科学选择放蜂场地,千方百计用好蜜粉资源;防治病虫害千万要以预防为主,早春搞好消毒灭菌;舍得花钱引进优良蜜蜂品种。20年来,他每年养蜂都不低于100箱,年收入都在3万元左右。他说,养蜂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项目,养10箱蜂就等于种1公顷地。

养蜂致富案例2:

养蜂专业户陈怀停已有20年养蜂历史,现养蜂150箱。他每年都采取转地饲养,追花夺蜜等措施,收入十分可观。

今年4月中旬,他与侄儿将蜂群转地到东方红采椴树蜜。到7月下旬,仅三个多月时间,就搅蜜3000公斤,提取蜂王浆50公斤,加之采山野菜,共收入2.5万元。7月末他们又回到白瓜生产专业村青年村采杂花蜜,加上挖药材,预计还能收入一万余元。

养蜂致富案例3:

9日傍晚,天渐渐黑下来,漫天飞舞的蜜蜂井然有序地钻进40只蜂箱。赤壁中伙铺镇南山村蜂农王泽金在蜂箱中拿出一片巢框瞄了瞄:今天花源质量不错,明天又要出蜂蜜了。

明天能出蜜,这让养了30年蜂的王泽金兴致很高:蜜蜂世界分工明确,有看门的、有放哨的、有采蜜的、有内勤的,还有专门照顾蜂王的

养蜂的确赚钱。现在油菜蜜卖到9.6元/公斤,槐花蜜卖到18元/公斤。老王去年半年就赚了3万元。

养蜂是赚钱,但访问花源相当辛苦。南山村村主任方金龙介绍,一只蜂箱停留在家不访问一年赚200多元,而出外访问的蜂箱可赚1000多元。

这巨大的差距就在花源上。蜂农都有着自己的访问路线:3月安徽采油菜蜜;4月河南采洋槐、泡桐蜜;5月河北采枣花、荆条蜜;9月内蒙古采向日葵蜜。

在外出访问过程中,蜂农住在简陋的帐篷里,提心吊胆关注花源地的天气,碰上刮风、下雨、降寒、干旱,蜜蜂就得歇工,收入也因此打折扣。

我们村里现在有10余个蜂农。大家抱团养蜂,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方金龙说,今年花源地天气作美,估摸着蜂农可纯赚30万元。村里正在推广蜜蜂养殖,让更多的人加入这一行当,共闯致富路。

“鸭爸爸”郭建忠的致富经


在军屯乡戚姬村村头,一块“麻鸭之乡”的牌匾格外引人注目。戚姬村麻鸭蛋以蛋白如凝脂白玉,蛋黄似红桔流丹著称。提到麻鸭,不得不提起乡里有名的麻鸭养殖大户——郭建忠。他不仅养殖有道,而且不吝传授致富经带领乡亲一起奔小康,当地老百姓都亲切的称他为“鸭爸爸”。

郭建忠在2003年从部队复员后回到家乡,看到村里几十年不改的村貌和乡亲们一成不变的生产方式和种植结构,暗自琢磨着一定要想法设法找到一条致富的路子。经过一番深入的市场调查,结合戚姬村背靠大汶河,汶河畔都是杨树林的有利环境,一条商机在他的脑海中闪现,他决定养殖麻鸭。打定主意之后,他先去微山湖学习麻鸭养殖技术,回来就承包了村里的20亩杨树林。2007年先后投资15万元建设标准化鸭棚,又拿出4万元引进了5000只鸭苗,从此,郭建忠的希望就寄托在了这一只只小小的麻鸭身上。

依托大汶河的优越条件,郭建忠养殖的麻鸭大多自然捕食河中的鱼虾,鸭蛋纯天然营养价值高,口感更是优于饲料喂养下的麻鸭蛋,刚一上市就供不应求。尝到甜头之后,郭建忠义务当起了村里的技术顾问,为有意要养殖麻鸭的村民随时随地传授致富经。现在,在他的带领下,上百户村民加入到麻鸭养殖的行列,不仅收入大幅度提高,同时土地流转让村集体每年增收100万元以上。

郭建忠的创业路越走越宽阔,今年他打算成立麻鸭养殖合作社,吸收农户入股加盟,合作社进行统一养殖、销售,年底按比例分红。“既然乡亲们信任我,我就有责任和信心抱团富起来!”

天柱马鞍农民深山养蜂酿造新生活


马鞍侗寨房前屋后的蜂巢成为当地一道景观。

父子联手采蜂蜜。

滕九光在家快乐地剥蜂蜡,以便入桶摇蜜。

一个蜂箱装10张蜂脾,年均可采蜜两批以上,每批可采20多斤。

香甜蜂蜜流下来,据介绍,这属于水蜜,波美度约在38度左右。

天上“飞来”财富,木屋“摇出”蜜甜。贵州省天柱肥高酿镇马鞍村有一群养蜂人,他们靠山吃山,采用传统的方式养蜂酿蜜,酿造自己的甜蜜新生活。

马鞍,是一个侗族山寨,这里除了青山、绿树、土地,最抢眼的就数村民房前屋后那一排排依山搭建的蜂房。近日,笔者驱车来到村里,正好碰巧遇到正在农家屋脚蜂场采收一窝“土”蜂蜜的蜂农滕树堂。

只见他头戴纱罩,手执烟球,先用烟子熏走蜂巢上的蜜蜂,再慢慢地揭开盖在蜂箱上木板,金黄色的蜂巢便显露出来,蜂巢上密密麻麻的爬满蜜蜂,他小心翼翼从蜂箱里取出一扇扇蜂脾递给父亲滕九光,粘稠的蜂蜜从破损的蜂巢里溢出,空气中开始弥漫着甜蜜的味道,父子俩脸上泛起了那份甜蜜而惬意的微笑。

“中蜂个头较小,飞行敏捷,嗅觉灵敏,喝了酒的人可别靠近,不然会被蛰的。”60多年的养蜂生涯使得滕九光对蜜蜂的习性了如指掌,也与蜜蜂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和蜜蜂在一起的日子就像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花香蜜香四溢,数万蜜蜂围着我转,这份舒服、自由世间难遇。”乐观开朗的滕九光告诉笔者,马鞍是个养蜂酿蜜的好地方,山高林茂、僻远幽深、气候宜人、生态完好,樱桃、鸡爪棠、乌桕、石榴、五倍子、菊花、桂花、松树等百余种,四季花香袭人,不仅繁育着无数蜜蜂,也催生众多深山养蜂人。

养蜂是山农的一条致富好门路。“养蜂一箱可比养猪一头。”滕树堂一边说,一边用小刷子轻轻地将手臂上的蜜蜂往巢里赶。今年,他养有100多箱,按目前市价100元/斤计算,估计能产1300多斤蜂蜜,收入应在10万元左右,而且一箱蜂成本不到30元。

“养蜂既辛苦,也快乐。”滕九光说,每逢取蜜期,他们祖孙三代每天不到6点就要起床,摇蜜、移虫、采浆、巡查蜂箱,100多蜂箱看一遍下来,足足要8个多小时。当地一些村民看准了这条“甜蜜路”,户户都养蜂酿蜜,少则四、五箱,多则养100多箱,实现年均可产蜜2000多斤、产值30多万元。

日前,马鞍蜂农正沿着这条绿色生态“甜蜜路”昂首阔步奔向小康。

“贝宁农民找到了致富的法宝”


中国援贝宁农业示范中心的自动化笼养鸡中心里,中方专家在指导当地员工照料鸡苗。

38年前,中国援助贝宁科威垦区建立;4年前,中国第一个援非农业示范中心在贝宁建成;去年11月底,中国棉花研究专家组到达贝宁,开始进行农机装配和棉花种子试验。参与援助贝宁农业项目的中国专家用无私的奉献和真诚的合作,赢得了当地农民的赞誉。

科威农民胡埃胡表示:我是个农民,只知道用事实说话,中国人对我们长期无私的帮助和真诚的合作,是对中国威胁论和所谓新殖民主义的最有力的回击。贝宁国家农业科学研究院专家埃布埃西的话说得更为形象:土地不会撒谎,有多少耕耘,就会有多少收获。

38年前,贝宁知道大米滋味的人少之又少;如今,不少当地人靠中国农业技术发家致富

下午3时许,几名农民正在机房碾米。门外晒场上,埃布埃西摇动着扬场机,汗水爬满了他的额头。他瞅了一眼身旁同样忙碌的农户,看了看不远处的中国专家,手一直没有停下来。

雨季就快到来,新的秧苗已种下,自附近河中引来的清水正汩汩流入周围数百公顷稻田。稻田里侍弄秧苗的农民们正盘算着几个月后将迎来新一季稻米丰收。

这里是距贝宁经济中心科托努约150公里的科威垦区。埃布埃西每年都会在科威待上几个月,从事研究和生产,今年已是他在垦区的第七个年头。

中国人帮助开垦垦区之前,贝宁国内种水稻不多,知道大米滋味的人少之又少,埃布埃西用手擦了一下额头,向本报记者介绍说,现在人们尝到了种植水稻的甜头和劳动的快乐。

科威垦区始建于1976年,自1990年起,中国援贝宁德伟、科威农业技术组便开始在贝宁莫诺省的德伟、祖省的科威两个垦区工作,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参与垦区经营管理并培训当地农业技术人员。技术组目前在两个垦区共有8名工作人员,包括农田水利工程师、机械师、农艺师等。中国援贝宁德伟、科威农业技术组组长张庆玉向本报记者表示,德伟垦区现采用旱直播栽培技术种植旱稻,科威垦区则通过水渠引水灌溉,每年两季,并尝试栽种三季。

这周围原来都是荒地,垦区最早只开垦了96公顷土地用于种水稻,现在已扩大到350公顷。40岁的科威垦区管委会负责人菲力高兴地说。菲力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种水稻,技术都是从中国专家那里学来的,使用的器械也都来自中国。管委会现在包括206名男性成员和41名女性成员,所有人都是生产劳动的好手。我们又新买了200公顷地,不少亲朋好友和垦区周边居民来向我们请教水稻种植技术,以前不愿吃苦的人现在都辛勤劳动、发家致富。

47岁的管委会成员胡埃胡给记者算了一笔小账,他的两公顷地这一季收获了13吨稻谷,可以碾出9吨大米,每吨米可卖到30万西非法郎(约合3800元人民币)。他说,中国农业技术让贝宁农民找到了致富的法宝。如今生活富裕了,5个孩子都能受到很好的教育。除了在自家土地上的劳作,我还用学到的技术指导了垦区外的8户农民,把来自中国的农业技术传授给更多的贝宁农民。

以前,每公顷玉米产量约800公斤;采用中国技术后,每公顷产量增加到了3.5吨

位于赛美市的中国援贝宁农业示范中心距离科托努约半小时车程,该中心是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后中国首批援非14个农业示范中心中第一个建成的,在经历为期3年的技术合作期后,已于2013年10月进入转型期。

该农业示范中心是中国农业发展集团国际农业合作开发有限公司建设、管理和运营的,我们主要在玉米种植、蔬菜种植和蛋鸡养殖3个方向努力,中国援贝宁农业示范中心主任黄俭平向本报记者表示,中心先后试验种植中国玉米品种10个,贝宁当地玉米品种8个,优选国内和当地蔬菜品种10余个,到目前为止共举办了21期培训班,累计培训1331人次。

21期培训班当中,我们有8期走出示范中心到现场授课,并在田间地头进行示范,用整整一天时间传授关键技术点,黄俭平说,走出去授课不仅受到农户欢迎,还吸引来很多当地官员和媒体记者。产量最能说明问题,用中国技术栽种的玉米每公顷产量最高达4.77吨。

我在去年9月到今年2月间多次接受示范中心的培训,中国专家工作很认真。贝宁全国生产者协会联盟秘书长库努向本报记者表示,采用中国技术,我地里面玉米产量从每公顷约800公斤增长到3.5吨。中国农业示范中心名不虚传!

中国援贝宁农业示范中心正在计划上商业项目,希望在贝宁建起该国首家种鸡场。在中心的自动化笼养鸡中心,本报记者遇到了正在中心录制节目的贝宁国家电视台记者杰罗姆,他和同伴正在拍摄中心刚刚从荷兰引进的鸡苗,并不时向中国专家提出问题。在得知长满绒毛的雏鸡今年7月就能产蛋时,杰罗姆显得异常兴奋。

在即将结束对贝宁的采访时,中国援助贝宁棉花研究专家组组长吴恩记从博尔古省的帕拉库给记者打来电话:中国农业专家用滴灌技术在旱季种植的3亩棉花已长到40厘米高,有的已经开花。用中国技术提高贝宁棉花单产,并实现一年两季的希望已不遥远。

老办法养黑毛猪 也能让农民增收


一头短嘴黑毛猪能卖3千元,我们家去年喂了4头,卖得了1万2千多元。大塘镇新塘村的王大嫂乐呵呵地说。

3月29日,笔者专程到雷山县九十九生态茶叶观光示范园区对短嘴黑毛猪养殖情况进行实地采访。在园区,笔者有幸采访到新塘村的王大嫂。她说,以前她每年冬天都要和丈夫一起到广西一带砍甘蔗挣钱补贴家用,今年她不用出去了,就在家种地、养短嘴黑毛猪,一样能挣钱。

按往常,农民家庭用老办法(熟食喂养,不用饲料)养猪,一头猪需要喂一年,按市场卖出去最多能卖2千元。那么,王大嫂家的猪为什么能多卖了1千多元呢?王大嫂说,这些都是得益于银枫公司。

据了解,2012年9月,雷山银枫生态农林开发有限公司在雷山县注册,注册资金1000万元,循环投资3.45亿元,是一家立足雷山县,依托雷公山丰富的自然资源,集种植、养殖、加工、储存、物流、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生态农林企业。其中,该公司的生态养殖基地就落户在大塘镇的雷山县九十九生态农业产业示范园区,主要就是养殖短嘴黑毛猪。为帮助农户实现增收致富,该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把繁殖出来的小猪按市场价卖给农户,由农户用老办法喂养,一年后由公司按超过市场价5到10元的价格进行收购,经过加工后配送给公司会员(年会员费为6至12万元)。

如此一来,立足于传统农业,农户也能实现增收。

螃蟹四种疾病 能治也能防治


夏秋季节,名优水产养殖品种--河蟹易患多种疾病,其中水肿病、聚缩虫病、蟹奴病、蜕壳障碍病,较难防治。但只要尊重科学,采取科学的方法,也能有效防治,并不可怕。
——水肿病
1、症状:河蟹腹部、腹脐及贝壳下方肿大,呈透明状,蟹匍匐池边,不摄食,最后病死。
2、病因:大多在河蟹生长过程中,腹部受机械性损伤后感染病菌所致。
3、防治:每公斤蟹取0.1~0.2克土霉素或红霉素,拌入饵料投喂,每7天为一疗程;或全池泼洒浓度为0.5~1ppm的呋喃西林溶液。
——聚缩虫病
1、症状:病蟹体壳污物较多,活力、食欲逐渐减弱,严重者多在黎明前死亡。仔细镜检,可发现病蟹额部、步足、贝壳及腮等布满聚缩虫。
2、病因:池水过肥,水质不良,聚缩虫大量繁殖寄生蟹体。
3、防治:用浓度为5~10ppm的高锰酸钾与浓度为0.5~1ppm的新洁尔灭混合液浸洗病蟹;往池边、水草等河蟹密集处泼洒浓度为0.2~0.3ppm的孔雀石绿溶液。
——蟹奴病
1、症状:病蟹腹部略显臃肿,揭开脐盖可见寄生的乳白色或半透明状虫体。雄病蟹的脐星呈椭圆状,好象雌蟹;螯足小,绒毛少。病蟹生长缓慢,病情严重者,蟹肉有特殊味道,不可食用。
2、病因:水中含盐量较高,使蟹奴大量繁殖,幼体扩散,感染蟹体。
3、防治:往蟹塘内注入新鲜、干净的淡水;将已感染蟹奴的病蟹捕出,专塘饲养,能有效抑制蟹奴扩散感染。
——蜕壳障碍病
1、症状:河蟹无力蜕壳或仅能腿出部分蟹壳,在头胸部与腹部出现裂痕,周身发黑,最后死亡。
2、病因:一是蟹有疾病,二是缺少某些微量元素。
3、防治:检查河蟹是否患病,若已患病,需对症下药治疗;或将蟹壳(禽蛋壳亦可)碾碎后,拌入饲料,投喂河蟹;或全池泼洒石灰水(石灰在池水中浓度为15~20ppm),每5天一次,连续进行3~4次。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2812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