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尔巴阡蜂

喀尔巴阡蜂(CarpathianBee),罗马尼亚的弗蒂(Foti)认为它是西方蜜蜂的一个地理亚种,并将其定名为Apismelliferacarpatica。但F.Ruttner及多数学者认为它是卡尼鄂拉蜂的一个生态型,简称喀蜂,是蜂蜜高产型蜂种。

一、原产地与引入历史

(一)原产地

喀尔巴阡蜂原产于罗马尼亚(图1),乌克兰西部的喀尔巴阡山区也有分布。罗马尼亚境内平原、山地、高原各占1/3,喀尔巴阡山脉呈弧形盘踞中部,多瑙河下游流经南部。全境属温和的大陆性气候,其气候特点是年降水量少,温度变化剧烈并有强烈的气流。蜜源植物种类繁多,蜜源丰富,主要蜜源植物有刺槐、椴树、向日葵、紫穗槐(图2)、老瓜头(图3)等。以及生产甘露蜜的森林蜜源植物。在类似的自然条件下,喀尔巴阡蜂可表现出很好的经济性状。

(二)引入历史

1978年农林部由罗马尼亚引进喀尔巴阡蜂王,交由辽宁省大连华侨果树农场养蜂队饲养,1979年转至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繁育保存至今;2003年罗马尼亚赠送给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20只喀尔巴阡蜂王。目前,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已繁育保存60多群纯种喀尔巴阡蜂。

二、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形态特征

喀尔巴阡蜂为黑色蜂种,其体色和个体大小与卡尼鄂拉蜂相似,但腹部较卡尼鄂拉蜂细。蜂王为黑色或深褐色,少数蜂王腹节背板上具棕色斑或棕红色环带(图4)。雄蜂为黑色或灰褐色(图5)。工蜂为黑色,覆毛短,绒毛带宽而密,有些工蜂第2~3腹节背板上具棕色斑,少数工蜂具棕红色环带(图6)。其他主要形态特征见表1。

(二)生物学特性

喀尔巴阡蜂比卡尼鄂拉蜂更温驯,更节约饲料,越冬性能更强。

蜂王产卵力强,产卵整齐,子脾面积大,子脾密实度高达92%以上,子脾数达8~11框,群势达12~14框时也不发生分蜂热。育虫节律陡,对外界气候、蜜粉源条件反应敏感,外界蜜源丰富时,蜂王产卵旺盛,工蜂哺育积极;蜜源较差时蜂王产卵速度下降,不哺育过多幼虫。蜂王喜欢在新脾上产卵,秋季胡枝子蜜源后期,在新脾上新培育的蜂儿也能安全羽化出房,子脾成蜂率达95%以上,高于其他蜂种。采集力特别强,善于利用零星蜜粉源。节约饲料,在蜜源条件不良时,很少发生饥饿现象。性情较温驯,不怕光,开箱检查时较安静,但流蜜期较暴躁。定向力强,不易迷巢。盗性弱。以弱群的形式越冬,在纬度较高的严寒地区越冬性能良好,越冬蜂死亡率低于15%。抗蜂螨能力强于其他西方蜜蜂品种。喀尔巴阡蜂不耐热,蜂群失王后容易出现工蜂产卵现象。

(三)生产性能

喀尔巴阡蜂的产蜜能力特别强,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椴树花期,一个喀尔巴阡蜂强群最高可产蜂蜜50~80kg。产浆能力低,在大流蜜期,每群72h产王浆25~30g,但其王浆中10-羟基-2-癸烯酸(10-HDA)含量很高,超过2.0%。可进行花粉生产,年群产花粉2~3kg。泌蜡造脾能力强,据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1983年测定,喀尔巴阡蜂在4个月繁殖和生产期里群均产蜂蜡量319g。其蜜房封盖为干型(白色),适于进行巢蜜生产。此外,喀尔巴阡蜂还可用于为果树及大棚内蔬菜和瓜果授粉。

三、推广利用情况

据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统计资料,截至2005年该所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累计推广喀尔巴阡蜂种蜂王9000多只,改良蜜蜂100多万群。至2008年在全国养蜂主产区约有喀尔巴阡蜂及其杂交种蜜蜂40万群。

四、品种评价

喀尔巴阡蜂不但对大宗蜜源的采集力强,且善于利用零星蜜粉源,饲料消耗少,抗病力和抗逆性强,是城市养蜂的首选蜂种;其造脾能力强,是选育蜂蜡高产蜂种的优良素材。利用喀尔巴阡蜂杂交,配合力较强,能产生较好的杂种优势。但喀尔巴阡蜂不耐热,流蜜期性情较暴躁,育王、泌浆时对外界条件敏感,蜂群失王后易出现工蜂产卵现象。这些缺点,若采用科学的饲养管理措施可以控制。

喀尔巴阡蜂既是蜂蜜高产型蜂种,也是为果树、蔬菜、农作物授粉和城市养蜂的好蜂种,可广泛应用于中国北方地区。

相关阅读

喀氏眶灯鱼


中文名称喀氏眶灯鱼

拉丁名称Diaphus garmani Gilbert, 1906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灯笼鱼目

拉丁目名Myctophiformes

中文科名灯笼鱼科

拉丁科名Myctophidae

中文属名眶灯鱼属

拉丁属名Diaph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我国南海、东海均有产。

形态特征
上颌骨后端稍超出或明显超出眼的后缘,翼耳骨刺有时甚发达。头部至少有1对雌雄异形的发光器。胸发光器5个,腹发光器5个。臀上发光器3个,排列成明显的角度。臀发光器可分为前臀发光器和后臀发光器。第一前臀发光器常高出。后侧发光器1个,有时与前臀发光器相连续,尾前发光器4个,无尾上发光腺和尾下发光腺。

生活习性
海(洋)生。

壁蜂


壁蜂(MasonBee)系蜜蜂总科(Apoidea)、切叶蜂科(Megachilidae)、切叶蜂亚科(Megachilinae)、壁蜂属(Osmia)。目前,我国已发现有5个种,分别为紫壁蜂,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北、内蒙古等地;凹唇壁蜂,主要分布在辽宁、河北、江苏和浙江等地;角额壁蜂,主要分布在河北、山东、陕西、甘肃等地;叉壁蜂,主要分布在北京、辽宁、安徽和浙江等地;壮壁蜂,主要分布在北京、江苏、四川和福建等地。现已成功人工养殖。

一、特征和性能

(一)形态特征

各种壁蜂的共同特征是成蜂前翅有两个亚缘室,第一亚缘室稍大于第二亚缘室。六足的端部都具有爪垫,下颚须4节,胸部宽而短。

雌性成蜂腹部腹面具有多排排列整齐的腹毛,称腹毛刷是壁蜂的采粉器官。雌性蜂的体长因蜂种而不同,紫壁蜂体长8~10mm,角额壁蜂体长10~12mm,凹唇壁蜂体长12~15mm,叉壁蜂体长12~15mm。通常在天然管状洞穴营巢,并用泥土隔离巢室和封闭巢口。

雄性壁蜂头、胸及腹部第1~6背板有灰白色或灰黄色毛,腹部腹面没有腹毛刷。复眼内侧和外侧各有1~2排黑色长毛。体长比雌性蜂略小。

(二)生物学特性和授粉特性

壁蜂多数种类为独栖性昆虫。为典型绝对滞育昆虫,成蜂羽化后,以滞育状态在茧里度.过秋天和冬天。在自然界,交配后的雌性壁蜂,在果园或果园附近寻找比其身体稍大的洞穴,如木材的孔洞、石头缝隙或土墙上的孔洞等作为巢穴。壁蜂一年一个世代,一年中有300多天在巢管内生活,成蜂在自然界活动时间约30~60天。雄蜂出房后3~4天,雌蜂才陆续出房,并与等待在巢穴附近的雄蜂交配。交配后雄壁蜂陆续死亡,雌蜂在3~4天内选地筑巢、采集花粉和产卵,培育下一个世代的壁蜂。

壁蜂是多种落叶果树的专门传粉昆虫,其采集的植物主要为蔷薇科果树,如桃、李、梨、苹果等(图1、图2),在果树未开花时,也采集十字花科及其他植物的花。壁蜂在采访花时,直接落在花朵的雄蕊群上,将喙插入花心吸食花蜜,同时用后足蹬破花粉囊,使花粉粒暴露出来,用腹毛刷收集花粉,并用带花粉的中后足和腹部接触雌花的柱头,起到为雌花授粉的作用。

二、经济价值和利用情况

壁蜂采访花朵速度快,多数每分钟10~15朵,比家养蜜蜂快1倍以上,授粉效率极高。我国对壁蜂的研究和利用较晚,现已人工饲养、用于作物授粉的壁蜂有角额壁蜂、蓝壁蜂、凹唇壁蜂、紫壁蜂和叉壁蜂等,以角额壁蜂和凹唇壁蜂应用最多,主要用于杏、桃、李、梨、苹果等水果的授粉,均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其中以凹唇壁蜂繁殖快、授粉效果较为理想(图3、图4)。

玛加尔鹅


亦称匈牙利鹅,它主要是由埃姆登鹅与巴墨鹅和意大利的奥拉斯鹅杂交育成的,生活力很强,为了提高本种的产蛋量,近几年又引入了莱茵鹅的血统。由于玛加尔鹅的饲养条件和所处理地理环境不同,它们的体型、毛色、生产性能等也出现了分化现象。平原地区的玛加尔鹅体型较大,成年体重公鹅达7 kg,母鹅5 kg; 而多瑙河流域的玛加尔鹅体型较小,成年体重公鹅6 kg ,母鹅 5 kg。

玛加尔鹅羽毛一般为白色,喙、脚及蹼为桔黄色。在科学饲养条件下,产蛋量可达35-50枚,蛋重为160-190g ,受精率、孵化率均较高。但部分母鹅有就巢性,影响产蛋量。

玛加尔鹅的产肥肝性能较好,一般肥肝重500-600 g,肝色淡黄,肝的组织结构非常适合于现代化生产。鹅毛品质也很好.在适宜饲养管理条件下,每年可拨毛3次,可获得高质量的羽绒400 ~450 g。

在匈牙利常用该鹅作母本与莱茵鹅或奥拉斯鹅杂交,以提高杂交一代的产肝性能。

巴州牦牛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巴州牦牛中心产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和硕县的高山地带,以和静的巴音布鲁克、巴伦台地区为集中产区。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巴州牦牛产区位于北纬36o11~43o20、东经83o~93o56,地处新疆东南部,天山屏障以北,阿尔金山绵亘在南,塔里木盆地的东半部袒露于两大山脉之间,草原辽阔,占全州总面积的1/5,约8.6万hm2。境内高山终年积雪,水源充沛。盆地平均海拔2500m,四周高山环抱。年平均气温-4.5℃,1月平均气温-26℃,极端最低气温-48.1℃,7月平均气温10.4℃,高于0℃活动积温1252℃,冷季长达8个月,无绝对无霜期。年降水量279mm,积雪期长达150~180天。草原主要由针茅、狐茅和蒿等高寒草种构成。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巴州牦牛是从西藏引进的,最初在和静县繁育,后逐步扩散到其他各县。据报道,约在1920年,居住在和静县蒙古土尔扈特部落第27世汗王(名满楚克加布)的叔父森勒活佛到西藏拜佛,返回时从西藏购买牦牛206头(其中公牦牛6头),在长途驱赶中损失30头,其他的在和静县巴音部落(今巴音布鲁克区)饲牧繁育,经过90多年的选育,形成了一个具有共同来源、体型外貌较为一致、遗传性能稳定、产肉性能良好、适应性强的牦牛类群。

(二)群体数量及变化情况

巴州牦牛1989年存栏6万余头,到1993年底存栏量达7.3万头。2000年存栏数为6.8万头,占当年全疆牦牛总数的30%。至2007年底巴州牦牛存栏9.4万头。

巴州牦牛来源于西藏,因近亲繁殖使得品种退化严重,又因布鲁氏菌病等疾病广泛流行,导致流产、空怀率升高,成活率降低,产肉、产乳量随之减少。20世纪末,新疆成立牦牛生产领导小组和牦牛科研协作组,开展牦牛资源调查、推广冷冻精液人工授精、进行种间杂交试验和牦牛各种传染病及寄生虫病调查等工作。进入21世纪以来,新疆大力发展牦牛业,积极引进野牦牛冷冻精液和种牛,进行巴州牦牛品种改良,已经初现成效。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巴州牦牛体格大,偏肉用型,被毛以黑色、褐色、灰色为主,黑白花色少见,偶可见白色。头较粗,额宽短,眼圆大、稍突出。额毛密长而卷曲,但不遮住双眼。鼻孔大,唇薄。分无角和有角两种类型,以有角者居多,角细长,向外、向上前方或后方张开,角轮明显。耳小、稍垂。体躯呈长方形,髫甲高耸,前躯发育良好。胸深,腹大,背稍凹,后躯发育中等,尻略斜。尾短、毛密长,呈扫帚状。四肢粗短、有力,关节圆大,蹄小而圆、质地坚实。全身被长毛,腹毛下垂呈裙状,不及地。

2.体重和体尺巴州牦牛成年牛体重和体尺见表1。

表1巴州牦牛成年牛体重和体尺

(二)生产性能

1.产肉性能巴州牦牛体型偏向肉用型,具有较好的产肉性能,成年牛的屠宰性能见表2。

表2巴州牦牛屠宰性能

巴州牦牛肌肉主要化学成分为水分75.30%,粗蛋白21.19%,粗脂肪2.04%,粗灰分1.07%。

2.产奶性能巴州牦牛在巴音布鲁克草原全年放牧条件下,6~9月份挤奶,一般挤奶期120天,每天早晚各挤一次,平均日挤奶量2.6kg(不包括犊牛自然哺食量),年挤奶量约300kg,其主要成分为乳脂率5.6%,乳蛋白率5.36%,乳糖率4.62%,干物质17.35%。

3.产毛(绒)性能巴州牦牛每年5~6月份剪毛和抓绒,年平均产毛1.5kg、产绒0.5kg。颈、鬈甲、肩部粗毛毛股平均长18.7cm,尾毛长51.2cm。

4.繁殖性能巴州牦牛一般3岁开始配种,6~10月份为发情季节。上年空怀母牛发情较早,当年产犊的母牛发情推迟或不发情,膘情好的母牛多在产犊后3~4个月发情。发情持续期32h,妊娠期257天左右。公牦牛4~6岁配种能力最强,8岁后逐渐减弱,3~4岁的公牦牛一个配种季可自然交配15N20头母牦牛。巴州牦牛的繁殖成活率为57%,初生重公犊15.4kg,母犊为14.4kg;1岁平均体重公牦牛68.8kg,母牦牛71.6kg。日增重公牦牛146g,母牦牛156g。

5.役用性能巴州牦牛是牧区驮运和骑乘用畜,一般驮载70~80kg可日行30~40km,短途驮盐,健壮阉牦牛可驮载200kg日行25km。阉牦牛双套每天可耕地2000~2600m2。

四、饲养管理

由于受自然环境、生产水平和牧民饲养观念等条件的制约,巴州牦牛还保持着终年放牧的饲养模式,管理粗放。夏秋季节草场牧草量多质优,牦牛肥硕健壮;冬春季牧草量少质劣,不能满足牦牛的营养需求,导致牦牛乏弱,个别牦牛在春季死亡。近年来开展冬季补饲后情况有所好转。

五、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尚未建立巴州牦牛保护区和保种场,处于农牧户自繁自养状态,饲养管理粗放、生产水平低,近亲繁殖严重,造成巴州牦牛品种退化。

六、品种评价

巴州牦牛经过近一个世纪的选育,已形成体格大、体质结实、能很好适应当地环境的牦牛类群,为当地牧民生活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后应集中力量,在巴州牦牛中心产区建立良种繁育基地,有计划地进行本品种选育,加大科研力度,以牦牛科研为先导,将传统育种方法和现代育种技术相结合,适时引入外地良种牦牛或冷冻精液,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展巴州牦牛的遗传改良和提纯复壮,以提高其生产性能和综合品质。

康达尔黄鸡


(一)品种选育

康达尔黄鸡具有胫黄、皮肤黄、羽毛黄的三黄特征,肉质鲜嫩,品位绝佳,是粤港地区人们喜食的黄鸡品种。康达尔黄鸡是经农业部品种资源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我国第一个黄鸡品种,并获得农业部颁发的《畜禽新品种(配套系)证书》,品种主要性能达到国家有关标准,并定名为康达尔黄鸡。

(二)体形外貌

康达尔黄鸡公鸡羽毛金黄色,单冠、大而鲜红,有部分侧枝,胸广背平,颈粗短,体形呈圆桶状。母鸡全身羽毛黄至浅黄色,背毛、颈羽、主翼羽呈部分黑色的麻黄色羽,体躯丰满,早熟,蛋壳浅褐色。所有鸡只耳叶白色,毛黄、胫黄、皮黄三黄特征明显。康达尔黄鸡目前有快速型、中速型及优质型几个配套系。

(三)产蛋与繁殖性能

康达尔黄鸡128配套系平均开产日龄为180天,132配套系平均开产日龄为160天。康达尔黄鸡128配套系68周平均产蛋量为188个,132配套系平均产蛋量为176个。蛋重为50-60克。蛋为卵圆形,蛋形指数为70-75%。蛋壳为浅褐色,壳质致密,结构良好,蛋壳厚度为0.35-0.375毫米。大群饲养、自然交配的公母比例为1:8,笼养、人工授精的公母比例为1:24。大群种蛋受精率平均为94%,受精蛋孵化率平均为92%。康达尔黄鸡抗病力强,成活率高。128配套系商品代母鸡12周龄成活率达98.8%,公鸡8周龄平均成活率达99%;132配套系商品代母鸡12周龄平均成活率达99%,公鸡8周龄平均成活率达99.3%。

(四)品种特性

康达尔黄鸡肉质鲜美,胸肉丰满,就巢性弱,繁殖性能好。在我国黄鸡市场占有重要的地位,技术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明显,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塞浦路斯蜂


塞浦路斯蜂(CyprusianBee)为西方蜜蜂的一个地理亚种,学名ApismelliferacypriaPollmann,简称塞蜂。

一、原产地与引入历史

(一)原产地

塞浦路斯蜂原产于地中海岛国塞浦路斯。原产地属典型的地中海型气候,冬季(11月至翌年2月)温和湿润,夏季(5~10月)炎热干燥。

(二)引入历史

1974年6月农林部和外贸部由塞浦路斯引进塞浦路斯蜂王共40只(成活35只),分配给黑龙江、四川和江西。

二、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形态特征

塞浦路斯蜂为黄色蜂种,体形与意大利蜂相似,个体比意大利蜂略小。蜂王腹部为浅黄色,每一腹节背板后缘都有1条细的新月形黑环。雄蜂为黄色,与意大利蜂雄蜂体色相似。工蜂前3节腹节背板呈明显的橙黄色,其后缘各有1条窄的黑环,自第1腹节背板至第3腹节背板,该黑环逐渐加宽;第4~6腹节背板为黑色;除最后2节腹节腹板外,前4节腹节腹板通常也呈明显的橙黄色,没有任何黑色斑点,这是塞浦路斯蜂最明显的特征;绒毛为浅黄色。其他主要形态特征见表1。

(二)生物学特性

塞浦路斯蜂产育力强,卵圈集中,子脾密实度达90%以上。育虫节律平缓,群势发展平稳。工蜂寿命长,分蜂性弱,易养成强群。采集力强,特别善于利用零星蜜粉源。爱采树胶。泌蜡造脾能力强,很少造赘脾。性情凶猛,攻击性极强,极爱螫人畜,可将人畜追至数十米以外,多无法开箱检查。

(三)生产性能

塞浦路斯蜂采蜜能力、采粉能力、采胶能力都很强。

三、推广利用情况

中国只在1974年引进过塞浦路斯蜂,主要由江西省养蜂研究所(即现在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负责保存,为此,该所在北京房山建立了一个蜜蜂原种场,对其进行试养、观察和保存。但因塞浦路斯蜂极爱螫人,极难对其进行饲养管理,几乎没有进行推广;加之难于控制其蜂王自然交尾,且当时蜂王人工授精技术未达到应用水平,故2年后蜂群被混杂,最后被淘汰。现在,中国养蜂生产中已不存在塞浦路斯蜂血统。

四、品种评价

虽然塞浦路斯蜂极爱螫人,极难对其进行饲养管理,但却有很多优点:产育力强、工蜂寿命长、分蜂性很弱,采蜜、采粉、利用零星蜜粉源和采胶能力都很强,因此,是一个很好的蜜蜂育种素材。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3553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