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甲壳溃疡病

疾病名称甲壳溃疡病

为害对象 河蟹
病原 可能是河蟹在捕捞、运输、投放及生长过程中遭受机械损伤或敌害致伤后,感染具几丁质分解力的细菌和真菌所致。

症状 本病又称甲壳病、烂肢病。病蟹步足上有块状溃疡斑点,有的向壳下组织发展成洞穴状,严重时附肢腐烂、步足指节(俗称爪节)烂掉。有时腹部腐烂,肛门红肿。病蟹食欲减退甚至拒食,活动缓慢,终因无法蜕壳而死亡。

发病规律 流行季节为4-9月,尤其是水温16.9℃以上的春季和初夏发病较为严重。

防治方法
(1)加强管理,严格操作,尽量避免河蟹受伤。

(2)蟹池用15毫克/升生石灰全池泼洒,每周1次,连续2-3次。

(3)用0.5-1毫克/升土霉素或呋喃西林全池遍洒。

(4)用0.5%-1%食盐浸洗病蟹3-5分钟,每天1-2次,连续7天。

相关推荐

罗非鱼体表溃疡病


疾病名称体表溃疡病

为害对象 高密度单养鱼类、如:罗非鱼、加州鲈、乌鳢、斑鳢、露斯塔野鲮及泥鳅、鲤、鲫鱼等
疾病概述
本病是高密度单养鱼类中常见的一种疾病,多发生于一些名优鱼类中,已发现患此病的鱼类有罗非鱼、加州鲈、乌鳢、斑鳢、露斯塔野鲮及泥鳅等。高密度养鲤和鲫鱼种也有发生,可导致大批死亡。

病原 病原是嗜水气单胞菌嗜水亚种(Aromonas hydrophila hydrophila)和温和气单胞菌(A.sobria)。

症状
发病初期,体表出现数目不等的斑块状出血,血斑周围鳞片松动;之后,病灶部位鳞片脱落,表皮发炎溃烂,周缘充血,随着病情发展,病灶扩大,并向深层溃烂,露出肌肉,有出血或脓状渗出物,严重时肌肉溃疡露出骨骼和内脏,最后死亡。本病与打印病症状差别在于病灶形状不规则;无特定的部位,头部、鳃盖、躯干各处均可发生;而且通常有多个甚至几十个病灶。

发病规律 本病在春季4月中、下旬,水温15℃时即可发生,5-6月水温20-30℃时,是发病高峰季节。养质密度高、水质差、水温变化大的养殖池容易发病,此外扦捕后、长途运输、越冬后以及发生寄生虫病的鱼,因外伤也容易发生此病。

防治方法 ①鱼池必须清塘消毒,放养密度要适当。②鱼种放养前应用4%的盐水洗浴5-10分钟或用2-5毫克/升的呋喃唑酮浸洗1小时左右。③坚持经常换水,保持水质清新。发病季节每半月泼洒1次生石灰(每立方米水体20克左右)。④治疗方法同赤皮病。

淡水鱼溃疡病


疾病名称溃疡病

为害对象 成鱼、鱼种
疾病概述 鱼体皮肤出现红斑,随病程发展,鳞片脱落,肌肉腐烂

病原 为嗜水气单胞菌和温和气单胞菌。

症状 发病初期,鱼体皮肤出现红斑,随病程发展,鳞片脱落,肌肉腐烂,严重的病鱼露出骨骼。病灶通常为圆形或椭圆形,最大可达2厘米3厘米。同一尾病鱼出现的病灶不等,多则4-5个,分布在头部、背部、体表两侧及腹部不等,个别病鱼下颌骨断裂,鳍条缺损。

发病规律 流行水温为15-20℃左右,池塘、网箱均可见到。

防治方法
(1)在捕捞、运输、筛鱼过程中尽量避免鱼体损伤。

(2)发病季节前,在饵料中添加维生素C,剂量为150毫克/千克饵料,每月1次,每次7天。

(3)投喂氟哌酸、强力霉素(任选一种),或磺胺类药(如磺胺嘧啶)或鱼疾宁-3型(珠江水产研究所研制),投喂方法与用量与烂鳃病相同。并结合漂白粉(1毫克/升)或亚甲基蓝(2毫克/升)进行水体消毒,有显著疗效。

(4)注射组织浆疫苗:取病鱼的肝、脾、肾及无污染的病灶组织,以1:10加生理盐水捣碎、过滤,恒温60-65℃、2-2.5小时后,取出加入0.2%的福尔马林,即成组织浆疫苗。每尾注射剂量0.2-0.3毫升,保护力可达75%-85%。

加州鲈鱼的溃疡病


病原和病症:病原体为嗜水气单胞菌。发病初期,鱼体表常 出现一至多个红色小斑点,随病程发展,斑点扩大形成圆形、椭 圆形或不规则的病灶,形似疖疮,充血肿胀,鳞片或鳍条脱落, 肌肉腐烂,严重时露出骨骼。每条病鱼出现的病灶大小数量不等,出现病灶的部位在头部背部、体侧等不定。该病主要危害成鱼。一般在每年的9月份至第2年的4月份较常见。受伤的鱼很容易引发此病,池塘、网箱均可见,若继发水霉病则引起大批死亡,严重时死亡率可高达80%。

防治方法:①在捕捞、运输等操作过程中要尽量避免鱼体受伤。冬、春季节也要保持水质清新,水温10度以上时要适当投少量饵料。②鱼下塘或进网箱时,要用2 %-4%的食盐水或每立方米水加漂白粉12g浸浴6-20 min,③投喂氯霉素、强力霉素、氟哌酸、磺胺类药,投喂方法与用量和烂鳃病相同。同时池塘用每立方米水体1-12g漂白粉或2-4g五倍子泼洒,网箱用药浓度是池塘的3倍。④注射组织疫苗,取病鱼的肝、脾、肾及无其它污染的病灶组织,以1:10加生理盐水捣碎、过滤,恒温 60-65℃,经2-2.5 h后,取出加入0.2%的甲醛制成组织疫苗每尾注射剂量0.2-0.3 ml,保护力可达75%-85%。⑤注意控制水质,及时注换新水。

淡水鱼白斑溃疡病


水产类型 淡水鱼
疾病名称白斑溃疡病

为害对象 成鱼
疾病概述 病鱼身体瘦弱,体色较浅,患病初期在头部、体表、尾部、留条上出现乳白色的小圆点,病灶微微突出于体表。

病原 由病毒引起。

症状 病鱼身体瘦弱,体色较浅,患病初期在头部、体表、尾部、留条上出现乳白色的小圆点,病灶微微突出于体表。随病情发展,病灶逐渐蔓延扩大成长椭圆形,主要分布于体表两侧,其次是头部和尾部。

发病规律 在水温10℃以下的冬、春季易发生,严重时大量死亡。

防治方法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做好清塘消毒和水质管理工作,对预防此病十分重要。

海水鱼皮肤溃疡病


疾病名称皮肤溃疡病

为害对象 海水鱼
疾病概述
属于细菌病

病原为一种细菌,尚未定种。
病鱼初期体色呈斑块状褪色,中度感染的鱼鳍基部和躯干部发红或出现斑块状出血,病情严重时,息部组织浸润,呈出血性溃疡,有的吻端或鳍膜溃烂,有的眼球突出,眼内有出血点,肛门红肿,有黄色粘液流出,病鱼肝、脾、肾等器官明显充血肿大。病鱼初期缓慢浮游于水面,有时呈回旋状狂游,最后下沉死亡。

病原 一种细菌,尚未定种

防治方法
用土霉系或氯霉素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1~2) 10-6,每天1次,连用 3天;用呋喃唑酮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l~3) 10-6,每天1次,连用 3天;投喂抗菌素药物,每天每千克鱼体重用药20~50mg,连续投喂5~7天;投喂磺胺类药物,每夭每千克鱼体重用药100~200mg,连续投喂5~7天。

柑桔溃疡病防治方法


冬天闲在家里一边烤火一边吃柑桔,想必是我们很多人都会选择的休闲方式。要我国是柑桔的产量大国,但是也不排除有些地方的柑桔因为管理不到位,从而引发柑桔的一些病因,导致后期的柑桔出现坏果、烂果的现象,从而影响经济收入。

柑桔溃疡病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严格执行检疫制度。严格控制病源的传播,没有了病源的传播,就不会有这些柑橘溃疡病了,避免将病区苗木、果实、工具带进无病区及新辟果园,一旦发现带病植株、苗木、接穗或果实应立即彻底销毁。柑橘溃疡病需要加强肥水管理,这样柑橘才长得很强壮,这样就不会轻易被感染上柑橘溃疡病了。平时发现有柑橘溃疡病,就要及时拍杀,把病枝病叶都剪掉,再集中烧,同时用药防止柑橘溃疡病的扩张。建立无病苗圃。建立无病采穗圃,培育无病砧木,繁育无病苗木。新植园引种无病苗是最有效的预防该病的措施。病区果园要加强栽培管理。首先要在每次抽梢期及时做好潜叶蛾、凤蝶等害虫的防治工作,减少枝叶伤口,避免病菌侵入。

2、药剂防治:重点在夏、秋梢抽发期和幼果期,将靓果安按400600倍液稀释,进行全株均匀喷雾,有效预防溃疡病、树脂病、炭疽病、疮痂病等病害,同时增强植株免疫力,提高株体抗病能力。进行药剂喷施时,添加叶面肥沃丰素效果更佳。10天左右1次,连喷34次。

柑桔溃疡病发病原因

夏天高温25~30℃多雨季节本身容易滋生或传播各种流行性病害,柑橘溃疡病菌落到寄主的幼嫩组织上,老枝、老叶很少发病,通过气孔、水孔、皮孔和伤口等侵入,潜育期3~10天。基于不同柑橘品种的抗病性不同,柑橘溃疡病对不同的品种的柑橘有不同的病害效果。夏、秋梢发病重,春梢较轻。刚抽发的嫩梢叶和刚形成的幼果,其气孔还未形成,病菌不能入侵。溃疡病自4月上旬至10月下旬均可发生,5月中旬为春梢的发病高峰,6到8月为夏梢的发病高峰,9到10月份为秋梢的发病高峰,6至7月上旬为果实的发病高峰。

传播途径

病原细菌在柑橘病部组织内越冬。翌年温度适宜、湿度高时,细菌从病斑中溢出,借风、雨、昆虫和枝叶交互接触作短距离传播。远距离的传播则主要通过带菌苗木、接穗和果实。病菌落到寄主的幼嫩组织上,由气孔、水孔、皮孔和伤口侵入,潜育期3~10天。

柑桔溃疡病为害特点

柑橘溃疡病主要为害叶片、果实和枝梢。叶片染病,初在叶背产生黄色或暗黄绿色油渍状小斑点,后叶面隆起,呈米黄色海绵状物。后隆起部破碎呈木栓状或病部凹陷,形成褶皱。后期病斑淡褐色,中央灰白色,并在病健部交界处形成一圈褐色釉光。凹陷部常破裂呈放射状。果实染病,与叶片上症状相似。病斑只限于在果皮上,发生严重时会引起早期落果。枝梢染病,初生圆形水渍状小点,暗绿色,后扩大灰褐色,木栓化,形成大而深的裂口,最后数个病斑融合形成黄褐色不规则形大斑,边缘明显。

柑桔的溃疡病一般有农业和药剂两种防治方法。其发病的原因多为天气引起的细菌传播,特别是梅雨天气为多发季节,所以在这一时期我们一定要多加留意种植的柑桔,发现病情要及早防治,这样才会增加治愈机会,减少经济损失。

河蟹黑鳃病甲壳溃疡要注意 改底消毒工作不可忽视



五月的天气相对稳定,随着气温的回升,河蟹代谢水平提高,投喂量增加,残饵、粪便、腐败水草等等加大了池塘底部的污染,引起底黑、底臭、底热、底部缺氧等情况,此时池塘也往往大量滋生致病菌、病毒,引起河蟹感染,造成河蟹伤亡。
一、基本情况
南京高淳庙岗镇下庄孔老板蟹塘面积22亩,以种植伊乐藻为主,5月15日塘口出现河蟹伤亡,围塘边转一圈可发现有4~5只伤亡的河蟹。
二、案例记录
5月18日上午10点,检测水质pH8.2,氨氮0.1mg/L,亚硝酸盐0.08mg/L,矿化度(美国度)200。
伤亡的河蟹外部症状表现背部有少量斑点;解剖发现肝胰脏正常,但鳃部发黑,初步判断河蟹甲壳溃疡以及细菌感染。(如图1)
图1河蟹黑鳃
三、应对方案
上午外泼“至尊-95”控制池塘致病菌数量,减少致病菌对河蟹的侵害;
中午干撒“好运-CC”快速恢复河蟹体质,增强其抵抗力;
傍晚使用“超能粒”减少底部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增加池塘底部溶氧,改善底部环境。
以上方案连续使用两次,一天一次。
四、效果反馈
通过以上处理后,螃蟹活力好,体质强,鳃部干净白亮,在河蟹蜕第三壳之前解决好问题,客户满意度高。
好润提示:
甲壳溃疡多数因为池塘底质及水质差,造成河蟹抵抗力差,继而感染致病菌,感染期多为河蟹软壳期。而引起河蟹黑鳃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池塘水中杂质较多,导致鳃部呼吸不流畅。
①“至尊-95”蛭弧菌对许多致病菌都有清除作用,消毒时无刺激无残留,消毒效果好,消毒后不用解毒。
②“超能粒”主要成分为高铁酸盐,氧化性强,快速分解底部杂质,增加水体溶氧状况,改善水体自净能力,稳定水体。
③配合内服“绿动力”+“加乐福”+“好又多”,提高河蟹对饵料的利用率,减少残饵、粪便对池塘的污染;其中“加乐福”可促进体内蜕壳素合成,使河蟹平衡集中蜕壳,增强体质,提高蜕壳成活率。

螃蟹甲壳病和烂肢病的防治


蟹甲壳病和烂肢病的病原均为细菌。通常是在捕捞作业、长途运输、长时间暂养过程中,蟹体遭受创伤后,被细菌侵入而引起。
蟹甲壳病的主要症状是病蟹背甲、胸板、步足上出现黄褐色或黑褐色病斑,严重的病斑在中间轻戳即可穿洞,有些步足末端往往溃烂成黑色。蟹烂肢病的主要症状是病蟹节间呈充水状腐烂,步足易断落,群体残蟹较多。对这两种蟹病,若不及时防治,会严重影响到蟹的产量和品质。
防治这两种蟹病,方法基本相似。主要是:1.在蟹种下塘前,彻底清塘,消灭病原;2.在蟹种运输过程中,避免对蟹体造成损伤;3.对即将入塘的蟹种,进行药浴,防止创口感染;4.蟹种入塘后,用0.4ppm“强氯精”或0.2ppm~0.3ppm二氧化氯全池泼洒,做好预防工作;5.一旦发生蟹甲壳病或烂肢病,可用0.4ppm“强氯精”和0.2ppm~0.3ppm二氧化氯,连续并交替全池泼洒2次~3次;6.强化饲养管理,促进伤口愈合,增强蟹的体质,提高抗病、抗逆能力。

中华绒螯蟹甲壳溃疡及重金属离子偏高综合症的诊断与防治



1.病因:蟹体受伤后受弧菌感染,同时水中铜、锌等重金属离子偏高。
2.症状:甲壳上有溃疡,尤以步足上为多;步足脱落,螯足上的毛脱落;步足脱落处最初呈白色透明,时间久后呈黑褐色;严重时步足全部脱落而死。
3.流行情况:主要危害抱卵蟹,当水温升到17℃以上后容易暴发流行,死亡率高。
4.诊断: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须对水质进行重金属离子测定及对病原菌分离、鉴定。
5.预防措施:进行综合预防,严防蟹体受伤及水中重金属离子偏高。
6.治疗方法:(1)蓄水池中全池遍洒乙二胺四乙酸钙钠(EDTA钠盐),浓度为2~10毫克/升。(2)发病蟹池的水全部换入经EDTA钠盐处理过的水(或在发病池中遍洒EDTA钠盐),然后全池遍洒土霉素3.5毫克/升浓度,隔天泼1次,连泼3次。(3)在外泼药的同时,饲料中加入0.5%鱼泰8号药,每天投喂2次,连喂5~7天。

河蟹蜕壳不遂病


疾病名称蜕壳不遂病

为害对象 河蟹
疾病概述 河蟹背甲后缘与腹部交界处出现裂痕,背甲上有明显的棕色斑块或斑点。

病原 河蟹感染疾病无力蜕壳或在生长过程中缺乏钙质或某些微量元素,均可引起蜕壳不遂,但此处是指由后者引起的疾病。

症状 河蟹背甲后缘与腹部交界处出现裂痕,背甲上有明显的棕色斑块或斑点。病蟹全身发黑,因无力蜕壳而死亡。本病在池塘养蟹中最为常见,个体较大的成蟹(规格在100克/只以上)、干旱或离水的河蟹易患此病。

防治方法检查河蟹是否患有其他疾病,对症下药治疗。如是缺钙或缺微量元素引起,可按如下方法处理。

(1)每月用20毫克/升生石灰全池泼洒1次。

(2)全池泼洒磷酸钙,使池水成1-2毫克/升浓度。
(3)在饵料中添加适量的贝壳粉和促生长脱壳素,增加动物性饵料的比例,一般3-5天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3982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