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茬蟹苗养殖

养殖环境
利用塑料大棚高密度培育早茬蟹苗,不但能克服早茬蟹苗在低水温、昼夜温差大、及大风雨等恶劣环境条件下,适应能力差,变态蜕皮慢,死亡率高的弊端,从而缩短了培育期,提高了蟹苗的成活率;而且利用大棚实行高密度集约化养殖,降低了能耗,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值;同时,因其占地少,成本低,操作方便,很适合农村庭院养殖经营。现将主要技术介绍如下:

塑料大棚的建造:

1.选址。塑料大棚应选择在背风向阳,底质为硬泥或泥沙质,面积为400~600平方米,水深在1米左右的长条形小池上建造。同时要求有良好的水源、电源条件,进排水方便,有条件的还可在大棚旁修建一个面积为200~300平方米左右的蓄水池,以方便进水,减少换水时的温差。

2.建造。购得长度为8~10米的毛竹,剖成4开,削成竹片后,根据池的实际宽度将两根竹片尾端交叉相连,制成圆拱形棚架,每隔1米左右将棚架插入池的两侧,然后用2~3捧小竹梢横向固定棚架,每只棚架下部加2~3根竖桩支撑。棚架搭好后,将整幅塑料薄膜盖在棚架上,用绳或旧网片将薄膜绷紧系牢,棚架边缘的薄膜用土压实,同时在向阳处留一小门以方便投饵观察。在大棚四周挖好排水沟。简易塑料大棚便建造完成。

养殖管理
大棚使用前的准备:

1.清塘。大棚使用前15天左右,排干池水,进行药物清塘。一般用0.10~0.12公斤/平方米生石灰水全池泼洒,清塘后7天纳入新水,进水时,进入口要用80~120目的筛绢过滤。

2.植入水草。适量的水草既能给蟹苗一个攀越的空间,又能给蜕皮的蟹苗一个隐蔽的场所,同时也净化改善水质。在大棚使用前要植入水花生等水草,要求水草面积占整个池面积的1/3~1/2。

3.配备增氧设备。由于大棚较密封,加之棚架较矮,又实行高密度养殖,因此极易出现缺氧。大棚内应布以1-2根直径为0.002米的尼龙气管,每隔1~1.5米装配一只充气石,接上气泵进行充气增氧,一般一个600平方米的大棚配上一台0.75~1.1千瓦的气泵即可。

早茬蟹苗的高密度培育:

1.蟹苗的放养。对于,3月底前出池的早茬蟹苗,购回后应将蟹苗连同苗箱移入大棚,然后依次醮水后依次移至干处,5分钟后再醮水一次,然后均匀地将蟹苗分散放养。放养时要做到轻、匀、快,切忌蟹苗打堆抱团、相互残杀。一般说来,淡化好的大眼幼体为每公斤16万只左右,放养密度为无增氧条件的300~500只/平方米,有增氧条件的可放至1000~1200只/平方米。

2.饲养管理。蟹苗的食性较杂,小杂鱼、鱼粉、猪血、豆浆、豆饼等都是良好的饵料,蟹苗下塘后,先用鱼糜浆、豆浆、猪血等全池泼洒,每天投饵4~6次,日投饵量占苗重的50%左右。蜕皮变态至1期幼蟹后,每天改喂早晚两次,将饵料加工成糊状改喂于水草上,日投饵量控制在苗重的15%~20%。平时要保持一定的饵料密度,蜕皮期间适当增加投饵量。

3.水质管理。蟹苗对水质要求较高,要求水质清新透明,透明度达0.25~0.30米,溶氧量不低于5毫克/升。因此,除半夜、清晨和中午正常开启气泵充气增氧外,每隔2~3天要换水一次,换水时先排水0.3~0.4米,排水口扎有40目的筛绢防止逃苗,然后进水。每次蜕皮后应加大换水量。换水应尽量安排在大棚内外温差相对较小的晴天的下午进行。

4.病害防治。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每隔5~7天用土霉素或呋哺唑酮拌饵投喂;每隔10天,每平方米用0.015公斤生石灰水全池泼洒。平时做到饵料新鲜,并注意及时清除残饵。随手关门,防止老鼠、蛙类等混入大棚。发现螯虾及时用速灭杀丁拌少量洗衣粉泼洒杀死。

揭膜起捕:经过40~50天的大棚培育,蟹苗已由大眼幼体长成Ⅳ、Ⅴ期幼蟹。规格已达2000~3000只/公斤左右,其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已大大增强,同时棚外水温也明显升高,可以起捕移至棚外进行大水面放养了。起捕前先逐步揭开大棚薄膜,让其逐步适应棚外环境,然后采用灯光引诱、流水刺激等方法起捕。一般讲来,利用塑料大棚高密度培育的蟹苗,无论是生长速度还是成活率都明显高于非大棚培育的蟹苗。

相关阅读

大闸蟹养殖之蟹苗、幼蟹放养技术



培育幼蟹用人工繁殖的蟹苗在5月上旬或中旬放养。天然蟹苗在6月上旬或中旬放养。选择体质健壮、活泼,手抓一把轻捏,松手后能迅速散开逃逸,经过淡化,规格整齐,一般14万只/kg左右的蟹苗。土池、稻田、滩地每100平方米放养0.5kg。水泥池每平方米放养0.05kg。网箱放养0.1kg。
培育蟹种在5月下旬~6月下旬放养。选择体质健壮,规格整齐,4万只/kg左右的Ⅲ期幼蟹。土地、稻田、滩地、网围、箱围每667平方米放养0.5kg。
放养密度与培育池的环境条件、饲料投喂、水质管理、饲养技术水平有关。
放养密度小,个体发育整齐,增重倍数大;放养密度大,个体发育慢,增重倍数小,个体大小悬殊,成活率低,规格偏小。
蟹鱼混养可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和饲料,改善水质条件,有利于蟹、鱼生长,但以不影响幼蟹、蟹种生长为前提。对混养鱼的种类、数量、规格要控制,不能放养危害幼蟹、蟹种的鲤鱼、青鱼等鱼,放养应先放蟹,后放鱼。

蟹苗越冬管理



河蟹养殖是最近几年效益养殖最好的品种,很多养殖老板对河蟹苗种越来越重视,有条件的养殖老板往往会有自己的河蟹苗种塘,冬季要做蟹苗的体质复壮和水质管理,为来年蟹苗下塘提供优质的苗种。
1、保持充足的水草:河蟹苗种塘水草覆盖面积应占池塘的面积额一般以上,水草多底部温度相对高一点,这样有利于蟹种冬季聚集在一起,对河蟹的攀爬、隐蔽与摄食有促进作用,减少蟹种间互相残食的机率。
2、保持适当的水位:河蟹苗种塘冬天水位不要太低,水位过低,水温也会变化,一般建议保持60-80cm,水位低,温度也就低,水位高,晴天温度回升慢,河蟹活动摄食也就少,不利于冬季增肥。
3、水质管理:河蟹苗塘冬季要保持一定肥度,但水质要有一定度名都,水中溶解氧要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水质过瘦的时候,要及时用乌金膏和肥水旺肥水。水质过肥时,应及时换水,防止水质恶化。进排水时要保持水温基本稳定,水温变化应保持在3℃左右。
4、适时投饵:如天气晴暖、水温较高时,蟹苗会出来活动的现象,河蟹苗种冬季活动而没有摄食会消耗其体质,造成来年蟹苗体质偏弱。当温度超过16度以上可以投按照体重的1%来投喂,如果温度在10度以上按照体重0.5%投喂,三到五天一次,最好投喂部分新鲜冰鱼,或者颗粒饲料。
5、冬季病害预防:河蟹苗塘冬季病害很少,主要是加强底部改良。防止出现黑地板。冬季适当消毒,一般建议用超碘,全塘泼洒,预防黑腮。

大闸蟹养殖之蟹苗的投放技术



(1)投放场址的选择蟹苗投放后,在冰封的高寒地区,只要水底的水温保持在4℃以上都能生存。由于水温、气温低,发育缓慢,比气温高的地方性成熟晚,但开春后继续养殖到上市,尽管适宜生长期短,其上市个体并不小。因此我国的东北、内蒙古、新疆的许多水草丰富的地方都可养殖。
(2)养殖效果比较蟹喜吃动物性饵料,也爱吃植物性饵料。从养殖结果看来,水草丰富茂盛的地方蟹生长好,长势快。如有一研究所选择水草不多的池塘做投喂养殖试验,结果连蟹苗费也没换回来。因此,养殖河蟹选址,一定要选择水草丰富,水质清新,溶氧充足,饵料精而适口的地方。水草丰富、底泥腐熟为10~15厘米深的湖泊最适养蟹。水草丰富处便于蟹苗觅食、躲避敌害和脱皮。水草不足处、溶氧差的地方养殖效果不好。(3)投放蟹苗的地方如选择湖泊投放,就选水草丰富的一角围网养殖,不能放在闸口、流水处养殖。流水口处溶氧特别丰富,是鱼、虾、蟹最爱活动的地方,如在这里养蟹,最容易造成蟹苗逃逸,回捕率很低。在水草不多的地方养蟹,最好选择水底多乱石和碎砖块处,条件差的还可人造蟹洞,让蟹有栖息躲避处。
河蟹长到一定时候能食小鱼和虾,但比它大的鱼如黑鱼(乌鳢、鳜鱼、鲶鱼、鳡鱼等凶猛鱼类)和大于蟹的蛙类、鸟类都是幼蟹的敌害,应当清除。
溶氧丰富水草多,
底泥肥沃大湖泊,
围网养殖效果好,
水草少了难成活。

大闸蟹养殖之蟹苗幼蟹的饲养管理技术



(一)饲料投喂
幼蟹、蟹种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充足的营养。5月~6月蟹苗下池,由密集到分散,由游泳到底栖,有个暴长的过程,须多投蚌肉、鱼虾、网糜等动物性糊状饲料。7月~9月,水温高,河蟹活动频繁,摄食旺盛,增投麸皮、菜饼、稻谷等植物性混合饲料,动物性与植物性饲料之比为2:1。日投喂量为幼蟹体重的10%~20%。饲料可投在池边浅水区的多点饲料台上。网箱、围网投饲,可用勺均匀泼洒。
(二)水质管理
幼蟹对缺氧特别敏感。要经常加注新水和换水。5月~6月,蟹苗、幼蟹放入后,水位保持在40cm~50cm。7月~9月高温季节,水位控制在1.0m~1.2m。培育期间,尤其是在高温季节,一般每周加注新水1次,每次加5cm~10cm。要边注入,边排出,进水速度要适中,水温差要在±3℃以内。
(三)防逃、防病、防敌害、防洪涝、防干旱和防台风
因苗种迁移,不适应环境,缺乏饵料,水质恶化,天气突变等原因常引起逃逸。每天早晚要检查网和堤埂是否有洞,防逃设施和进出水口网罩是否损坏。洪涝时要排水,干旱时要注水,台风季节要注意网具的维修。

中华绒螯蟹蟹苗蟹种的定义


我国天然蟹苗的分布,北到辽宁鸭绿江,南到广州雷州半岛,都有分布。主要产地有辽宁的辽河口、江苏的长江口、浙江的钱塘江、瓯江口以及福建的闽江口。以长江口数量最多,每年蟹苗的发苗期在5月下旬至6月底,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每年苗汛产量波动较大,尤其是近几年来,由于受到工业污染,过度捕捞产卵亲蟹等因素的影响,使天然蟹苗产量发生很大变化,有的产苗地已形不成汛期,有的产量增加了。如近几年长江口蟹苗产量很少,而瓯江口蟹苗年产量保持30006000公斤。

(1)蟹苗:指自受精卵胚胎发育孵出的第一期蚤状幼体起,经3040天五次蜕皮变为大眼幼体,称为蟹苗。

(2)幼蟹和蟹种:习惯上统称幼蟹,但严格来说,大眼幼体经一次蜕壳后的个体即成幼蟹,但先后经20天左右培育,已蜕壳23次,这时可称为幼蟹.再经几个月培育,又蜕壳57次,这称为蟹种或一龄蟹,俗称扣蟹或铜钱蟹。

早胜牛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早胜牛集中分布于甘肃省庆阳市宁县早胜塬,以及相邻的和盛塬、正宁县的宫河塬、西峰区的董志塬和镇原县的屯字塬等。以早胜塬的早胜、中村、良平和平子4个乡镇为中心产区。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庆阳市位于甘肃省东部,地形南低北高,海拔高度885-2082m。年平均气温7~10℃,无霜期140~180天,年降水量480~660mm。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早胜牛属秦川牛的一个类群,是早胜一带群众陆续从陕西关中地区引入的秦川牛经长期选育,形成的一个地方群体。据有关史料记载,从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十四年(490)开始,当地群众选育形成了体格较大的早胜牛。从清同治年间起,当地群众习称所养的牛为东牛。1959年西北农业展览会活畜馆首次将两头产于早胜塬的东牛作为早胜牛进行介绍。1986年版《中国牛品种志》中将该牛定为秦川牛中的一个类群。

(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2006年中心产区早胜牛存栏约2.36万头,主要分布在庆阳市的早胜、中村、平子、良平等乡镇(表1)。中心产区存栏早胜牛比1980年增加4.8倍;其中存栏适龄母牛1万余头(/),占产区内存栏早胜牛总数的45.7%,比1980年增加7.6倍。由于长期选育的结果,早胜牛的体尺比以前有了较大的提高。所调查的6月龄和18月龄早胜牛公、母牛主要体尺指标均比1980年有增长(表2)。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

早胜牛体型外貌与秦川牛相似,被毛以红色和紫色为主,其次为红黄和黄色。

2.体重和体尺

2007年10月对6月龄、18月龄和成年早胜牛进行了体重和体尺测量,结果见表3、表4。

(二)生产性能

1.产肉性能

对短期肥育的18月龄公牛和24月龄母牛进行了屠宰性能测定,结果见表5和表6。

2.役用性能

特定土壤条件下日耕耙工作量,大型犍牛犁地可以单套,日耕地0.3-0.4hm2;母牛双套,日耕地0.27hm2。

3.繁殖性能

早胜牛母牛1~1.5岁时开始发情,2岁以后开始配种。发情周期一般16~22天,平均20天,个体间和季节间有差异。发情持续期8~40h、平均18h,温暖季节为24~36h,寒冷季节往往只有数小时或10h以上。基本常年发情,但1月份发情率最低,为4.0%;6~8月份发情率最高,为35.7%。

四、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尚未建立早胜牛保护区和保种场,处于农户自繁自养状态。早胜牛在庆阳市分布范围较广,在该市的养牛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五、品种评价

早胜牛具有生长较快、适应性强、耐粗放饲养的特性,毛色棕红发亮,卧时四蹄不露,肉质好。缺点是后躯发育较差,尖斜尻较多,飞节多内靠。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3983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