笼养蛋鸡的常见病及防治方法

笼养蛋鸡由于高生产性能和较少运动,加之营养的不平衡和消耗过大,容易造成蛋鸡疲劳征、脂肪肝综合征、蛋鸡脱肛等疾病,严重影响蛋鸡的生产性能,甚至造成蛋鸡死亡。笔者在农村从事兽医工作的二十多年中,常对笼养蛋鸡进行指导和诊治,现将笔者对笼养蛋鸡常见病诊治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1笼养蛋鸡疲劳征

笼养蛋鸡疲劳征是笼养鸡骨骼病中最为严重的,它主要引起产蛋鸡的瘫痪、产蛋下降及死亡,发病的大多是进笼不久和产蛋高峰期的鸡。

1.1临床症状

病初鸡产软壳蛋或薄壳蛋,鸡蛋破损率增加,但食欲、精神、羽毛均无明显变化,随后病鸡腿软弱无力,站立困难,伏于笼底,两腿以飞节着地和尾呈三脚负重,如企鹅状。如及时发现,采取适当的措施,大多能在3~5天恢复,否则症状会加剧,病鸡明显消瘦,嗉囊内无食,停产,骨质疏松脆弱,易骨折,关节处变形、肿大,瘫痪,最后衰竭死亡。

1.2剖检变化

血液凝固不良,喙、爪、龙骨变软,胸骨、肋骨均易弯曲,肋骨和胸骨与椎骨结合处内陷,呈内向弧形,有的呈串珠状节结,股骨和胫骨自发性骨折,断面有凝固的血块,骨磨片中可见大量钙质脱落的空间,在输卵管后半部分常滞留有未产出的鸡蛋,输卵管黏膜充血,卵泡充血,呈血红色,肝稍肿大,心包有淡黄色液体,其他脏器无明显的变化。

1.3诊断与治疗

根据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结合病因调查及发病规律,不难作出诊断,必要时可进行细菌病和病毒病的鉴别诊断。发现病鸡时,及时将病鸡从笼中挑出,改为平养,让鸡自由采食,增加运动量,在饮水中加入多维,让鸡充足饮水,在饲料中增加2%~5%粗颗粒过磷酸钙,并补充足够的维生素D3,连喂2~3周,在夜间稍增加光照。

2脂肪肝综合征

脂肪肝综合征又名脂肪肝出血征、蛋鸡脂肪肝、肝肥大、肝破裂或肝出血,是一种主要发生于产蛋鸡,诸多病因共同作用,常见和多发的营养代谢性疾病,临床上以突然发病、产蛋量下降和高产蛋鸡暴亡为主要特点。

2.1临床症状

病鸡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个别鸡突然死亡。死鸡外观过度肥胖,腹部膨大,冠和肉髯大而苍白,喙及跖部鳞片呈不同程度的黄白色。鸡群采食、饮水、精神、粪便均正常,产蛋无明显下降。

2.2剖检变化

突然死亡的母鸡,发育良好,肌肉丰满白嫩,切开皮肤可见皮下脂肪沉积,腹腔和肠系膜均有过量脂肪沉积,肝脏破裂,肝表面和体腔中有大的出血块或血凝块。肝脏因脂肪沉积而肥大呈黄色油腻状,边缘钝圆,质脆易碎如泥,轻压时似浆糊状,并有油滴出现。可见发育正常的不同阶段的卵泡。个别病鸡还继发卵黄性腹膜炎,腹腔中充满大量的淡黄色腥臭的液体和破裂的卵黄,有的卵黄凝固成大小不等的小块或碎片,肠系膜发炎,肠管相互粘连,很难分离。

2.3诊断与治疗

根据鸡死亡突然、肥胖、腹腔内有大量血凝块,结合病因调查确诊为脂肪肝出血综合征。//致富经//

防治是对发病鸡群每500千克饲料中加氯化胆碱1000克、蛋氨酸100克、亚硒酸钠1克、维生素E40毫克、麦麸5千克,连续饲喂半个月,效果良好,基本上控制该病的发生。防止开产前的母鸡积蓄过量的体脂,严格按照饲养标准,育成期要限制饲养,日粮中应保持能量和蛋白质的平衡,添加氯化胆碱、蛋氨酸、亚硒酸钠、多种维生素等嗜脂因子。氯化胆碱是防治蛋鸡脂肪肝出血综合征较理想的药物,早期应用预防效果最佳,一旦发病再治疗需要较长时间。

3蛋鸡脱肛

蛋鸡脱肛是蛋鸡生产中常见的一种疾病,在产蛋初期和产蛋高峰期尤为多发。由于蛋鸡脱肛在临床上死亡率不高,养殖户多对此病的重视不够,以至于给生产带来重大的损失。

3.1临床症状

蛋鸡脱肛初期,可见肛门周围绒毛湿润,有时从肛门流出白色或黄色黏液,以后约有3~4厘米长的肉红色物脱出体外,时间稍久,脱出物由枣红色变成暗红色,脱出的泄殖腔常会被其他鸡啄食出血,导致鸡死亡。

3.2防治措施

适当降低饲养密度,制定合理的光照时间,保证饲料营养全面。对患有脱肛的鸡要及早隔离,以防止其他鸡的啄食,用温热的5%高锰酸钾或3%的硼酸溶液将脱出部分洗净,人工辅助复位。有炎症的可用抗生素加以治疗,对病情严重的鸡及时淘汰。

总之,笼养蛋鸡的蛋鸡疲劳征、脂肪肝综合征、蛋鸡脱肛对蛋鸡生产危害极大,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平时应加强饲养管理,制定合理的光照制度,保证饲料营养全面,保持笼养蛋鸡鸡群的健康,发现疾病,应及时隔离治疗。

相关阅读

甲鱼常见病的防治



鳖腐皮、疖疮病
1、每100公斤鳖用白毛藤30克、板兰根10克、黄岑10克煎汁拌饲料投喂;
2、西药治疗有好转后:每100公斤鳖用金银花60克、皂角刺10克、紫花地丁20克、甘草10克、天花粉15克、黄芪60克、当归15克、穿山甲5克,煎汁拌饲料投喂5天,作散结排脓,巩固疗效。
3、每吨水用五倍子5克(捣碎)+大黄4克,煎成药液洗浴48小时。
4、每吨水用五倍子5克(捣碎)+黄莲5克一起煎水洗浴50小时。
5、重症,每吨水用五倍子5克(捣碎)+黄莲5克+黄柏2克+黄岑2克煎水洗浴。
鳖腹水病
每公斤饲料拌入金银花3克、板兰根2克、连翘2克、蒲公英2克,连用5天。
鳖水霉病
每立方水用五倍子4克,捣碎后加水10倍,煮沸3—5分钟,再加水稀释后全池泼洒。
鳖水霉病并腐皮病
1、每吨水用五倍子4克,捣碎加水煮3分钟后加食盐1500克,小苏打1500克,兑水全池泼洒。
2、每百公斤干饲料加大蒜泥2公斤(50克以上幼甲)或5—10公斤(成甲),拌匀投喂10天。
鳖白点病
每吨水用大黄2.5克(先用氨水浸泡)+硫酸铜0.5克兑水全池泼洒。
鳖穿孔病
1、a将毛莨、天冲、辣木等药粉与红霉素软膏拌成泥状待用;b将500克五倍子加水8公斤煎成药液备用;将病鳖病灶处用0.5‰的碘盐溶液洗净消毒后,将a涂在病灶上;用等体积的熟石膏与b迅速拌匀,待放热结束时覆在药泥上。
2、每吨水用大黄5克、射干4克、黄岑4克、连翘4克浸浴,36小时后施用10克露蜂房,以生肌去腐。
3、同鳖腐皮、疖疮病(2)
鳖鳃腺炎病
1、用板兰根、连翘、穿心莲、苍耳子各1.5克,金银花0.5克,大青叶2千克,加水5.5千克煎2小时,去渣取汁3.5千克备用;每天取药汁600克加入淀粉煮成糊,将药糊帖附在捣碎的动物内脏中,待冷却后投喂,一日3次,连喂7天为一疗程。
2、每吨水用大青叶20克、板兰根40克煎汁长期浸泡。病重时可注射复方大青叶、板兰根注射液2毫克/公斤,一日2针。
3、每吨水用15%络合碘0.3克全池泼洒。结合每公斤饲料拌板兰根15克投喂,连用10天。
鳖肠炎、鳃腺炎并发
1、每千克鳖用地榆炭60克、焦山渣30克、乌梅3粒、黄莲6克、板兰根50克,加水煎汁拌饲料投喂;外用红霉素涂抹。
2、每百公斤干饲料加大蒜泥2公斤(50克以上幼甲)或5—10公斤(成甲),拌匀投喂10天。
鳖积食病
每千克饲料加入神曲或牛黄解毒片2片、大蒜2克,每天投喂。
鳖红脖子病
1、先按每吨水用大黄3克(经适量氨水浸泡12小时后取液)、硫酸铜0.5克全池泼洒;24小时后换水,再每吨水用漂白粉5—6克泼洒,48小时后再泼一次。
2、按仙鹤草5克、马齿苋3克、黄岑2克、贯仲4克、五倍子3克、大黄4克的比例配成复合中药;每吨水取复合中药30克浸泡成药液,浴病鳖24小时。
3、按板兰根、马齿苋、茵陈、葫芦草、山楂、白毛藤各3克,甘草2克、山霍香4克、黄花一枝配成复合中药;每公斤饲料加入复合中药5克拌合投喂。
鳖白底板病
1、板兰根50克、败酱草(或大青叶)40克煎汁常期洗浴。
2、同鳖鳃腺炎(1)。

冬春季耕牛常见病的防治方法


冬春季节如果牛的饲养管理不当,就会发生疾病,轻则影响使役,重则造成死亡。现介绍冬春季耕牛常见病的防治方法。

一、牛虚寒拉稀

牛外受寒邪,或喂饮冷冻草水,冷气入胃,寒气伤脾,牛易虚寒拉稀。本病多发于冬春季节,主要表现为反刍、食欲减少,耳鼻角根发凉,肠鸣响,粪便稀,粪内有未消化的草料。治疗方法是:党参60克、干姜30克、白术30克、山药40克、云苓60克、附子30克、厚朴30克、白芍20克、甘草30克,水煎服,连服2~3剂即可治愈。

二、牛流行性感冒

主要表现为发烧、咳嗽、流鼻涕、流泪、鼻镜干燥、四肢不稳、跛行。治疗方法是:肌肉注射百尔定20~40毫升、青霉素200~400万单位。同时灌服中药:柴胡、黄芩、知母、桔梗、葛根、薄荷、菊花、生地、苏根、玄参各40克,双花、连翘、丹皮、甘草各30克。

三、腰风湿

主要表现为后躯板直,起卧困难,食欲下降。治疗时可内服茴香散,一日一剂。也可用热敷疗法:取黑豆15公斤,醋0.5公斤,面袋一条,将豆炒热加醋搅拌,趁热装入面袋内平搭于患牛腰上.热敷1小时左右,一天2次,连用3天,黑豆可连续使用。

四、急性瘤胃膨气

牛过多采食白菜叶、番薯藤,会在瘤胃的细菌参与下发酵产生大量气体,引起急性瘤胃膨气。其症状是:左腹急剧膨胀,充满气体,叩发鼓音,神态不安,眼结膜暗红或紫蓝,食欲不振,反刍停止,口流白沫,流涎呈青绿色,有饲料碎片,呼吸急促,不时用后肢踢腹部,有腹痛感。严重时张口伸舌,肌肉震颤,大小便闭塞,肛门突出,最后倒地死亡。急性瘤胃膨气可采取以下方法抢救:

1.用花生油1000毫升灌服。

2.大蒜头10个捣烂,加米醋500毫升,给耕牛内服。

3.香油250~500毫升,烟丝50克,大蒜7个捣碎,混合后一次灌服。

4.用千分之四的石灰水2000毫升给耕牛灌服。

5.麻油500毫升,活泥鳅7~10条混合喂服。

五、牛出血性肠炎

牛出血性肠炎在养牛生产中较为多见,也叫耕牛的冬痢,它是由细菌或病毒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冬季。病牛发病率初为10~20%,后期达100%,死亡率很高。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潜伏期3~7天,腹泻前短时间发热,39~40.9℃,精神沉郁,厌食,突然发生腹泻,粪便常呈腥臭味,只要一发生腹泄,发热即停止,大约5~7天。腹泻2~3天后,有的转为出血性痢疾,有的痊愈。1~3岁牛有严重出血,约占5~30%。病牛虚弱、贫血、毛直立,低体温,长期躺卧,少吃少反刍或不吃不反刍,鼻镜少汗或无汗,瘤胃蠕动音低沉或消失。如果冬春季节,发现急性腹泻的病牛要隔离,更换垫草。畜舍内要彻底消毒,预防传染。本病流行期间,要对病牛增加饮水(/),适当减少饲料量。牛出血性肠炎可选择下列药物治疗:1.1~5%硫酸铜溶液30~60毫升,或磺胺类药灌服。2.必要时可肌肉注射硫酸阿托品5毫升。3.取高锰酸钾配成0.1~0.2%的温溶液,每天灌服2次,每次用药3~6克,或胃管投服。一般连续用药2次即愈。

六、家畜锥虫病

锥虫病是大家畜的一种常见寄生虫病。除了牛的发病率较高外,马、驴、骡都会患这种病,急性病畜会很快死亡,慢性病畜也会长期掉膘瘦弱而死亡。每年冬末春初常会在一个地区暴发流行,牛感染锥虫病后的病程较长,一般有7~10个月,在夏季虻蝇、蚊虫等吸血昆虫吸了病牛的血再吸健康牛的血,会使健康牛也受到感染。牛锥虫病主要症状是间歇性发热,病牛消瘦,黄疽贫血,后期精神沉郁,呆立无神,食欲减退,心肌衰竭,胸前腹下水肿,耳枯尾烂。皮肤溃裂,最终因锥虫大量破坏红血球和毒素刺激,逐渐衰竭死亡。治疗家畜锥虫病有两种特效药物,一种是苏拉明,又称拜耳205,按每百公斤体重1~1.2克剂量静脉注射,隔6天重复用药一次;二是安锥赛,又称安锥毒,用5毫克剂量一次皮下注射。如果找不到上述两种药物,也可使用血虫净或新胂凡纳明.对控制病情有一定效果,但要防止复发。

七、钙磷缺乏症

冬春季节养牛,由于饲料单一,没有青绿饲料,饲喂时常以精料为主,加上在这两个季节牛接受的阳光也较少。因此牛很容易发生钙磷缺乏症。特别是刚断奶的幼牛、泌乳盛期或妊娠后期的母牛,由于它们正处于骨骼形成、乳汁形成及胎儿的生长发育时期,需要的钙磷较其它牛多。钙磷缺乏症的主要症状是:异食、食欲不振、佝偻病、生产力下降、软骨病等。预防牛钙磷缺乏症,主要是在饲料中给牛补充钙磷。一般来说,牛每百公斤体重应补钙5.7克、磷4.8克,在日粮配比中,按标准适量加入,有条件的再加入一些微量元素添加剂,对防止牛钙磷缺乏症效果更加明显。

八、维生素缺乏症

冬春季节,青绿饲料缺乏,牛容易发生维生素缺乏症。维生素主要由碳、氢、氧、氮、硫、氯、钴等几种化学元素组成,其种类很多,有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等。维生素在牛机体中需要量虽很少,但它是维持牛机体正常生理机能所必须的。缺乏时,会发生牛生长发育迟缓,生产力降低,甚至发生疾病。预防牛维生素缺乏症,主要方法是:选喂富含维生素的各种饲料。如黄色玉米中含维生素A,优良的干青草、青贮饲料、胡萝卜、红心芥等含有较多的胡萝卜素。晒制的优良干青草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D。植物种子的胚芽、发芽饲料和各种蔬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和维生素C。植物的种皮,如糠麸类以及酵母和发酵饲料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B族;在动物饲料中,如鱼粉、骨粉、血粉中含有维生素B12。冬春季节,养牛农户在饲养过程中,应根据牛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喂上述饲料,这样便可有效地防止牛维生素缺乏症的发生。

九、牛衰竭症

耕牛衰竭症是一种严重的营养不良性疾病,多发生在冬末春初季节.死亡率很高,由于这种病最明显的症状是进行性消瘦,也称消瘦病。其症状是:病牛神情淡漠,反应迟钝,皮肤松弛,眼眶下陷,全身骨骼显露,被毛杂乱无光;后期病牛胸、腹及四肢下部浮肿,体冷畏寒,食少反刍少,呼吸无力;最后卧地不起,衰竭致死。主要病因是由于过度使役,体力大耗;冬天饲养管理不善,添料不及时和防寒不严,加上长期饲喂单一的秸秆饲料,导致耕牛体力日渐衰竭而发病。患有慢性消化道疾病,或有各种寄生虫病的牛更易发病。预防本。病的措施是:冬季要及时增喂豆类、玉米和饼类等精饲料,以及青绿多汁饲料。平时要多喂优质青干草,并供给充足的温盐水。注意牛舍保温,防止贼风入侵,对病牛或有寄生虫病的牛,要及时治疗和驱虫。此病的治疗方法:早期病牛在改善保暖条件的前提下,及时增加营养,适当喂些豆浆、稀饭和其它易消化的饲料,多数病牛可恢复健康。为提高病牛的食欲和消化功能,可采用口服酵母片、酒曲,静脉注射5%葡萄糖等方法治疗。对晚期病牛,应迅速注射50%的葡萄糖200~400毫升,并配合内服党参、白术、陈皮、黄芪等理气、补气的中药。

十、牲畜肠梗阻

牲畜肠梗阻是牛比较容易患的一种疝痛病,尤其是冬春季节最为多见,主要原因是给牛喂的饲料太粗糙、太干硬或不干净,使牛肠子中的某一段被堵住了,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结症。牛患肠梗阻开始不爱吃东西,嘴发干,接着出现肚胀、肚疼、起卧打滚,严重时呼吸困难,鼻子里溢粪汤。如果不及时请兽医治疗,就会很快死亡。当然牛患肠梗阻有一个由轻到重的发展过程,只要发现早,治疗及时,是不会发生死亡的,关键在于搞好牛的饲养管理。冬春季节饲草干硬,不利于牛消化吸收,更容易堵塞肠道,因此喂前要进行加工处理。一是把切碎的干草放在水中浸泡2~3个小时,使其吸水软化;二是把切碎的干草拌入盐水或石灰水,进行发酵或碱化处理,这样做不仅能防止牛肠梗阻,还能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同时要讲究饲喂方法,喂完料后要让牛休息一会儿再干活。牛吃饱后还要让牛喝水,但不要让牛一次喝水太多,最好是让牛多喝几次,每次都不过多,这样就能有效地防止牛肠梗阻了。

为了及时发现和治疗耕牛疾病,应当重视对牛的日常健康检查,这主要是在饲养和使役中经常注意观察耕牛的动态。主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观察吃食,牛吃食后反刍正常,鼻镜有汗,说明耕牛健康正常;如果吃食后不反刍,鼻镜干燥发热,往往是有病的征兆,应请兽医诊治。二是观察相态,如果耕牛表现出举动迟缓,尾巴摆动无力或向下垂,精神不振,卧倒后不愿起来.这可能是劳役过度或是疾病的初期表现,在休息一夜后仍无改变应请兽医诊治。三是观察大小便,牛的正常粪便呈叠饼状,不干不稀,表面有光泽。如果粪便干燥发硬,说明内热失水;粪便稀薄则表示耕牛消化不良或患有胃肠炎。正常牛的尿液为青白色。如果尿液浑浊或排便不畅,甚至尿不出来,则是患病的征兆。四是看步态,使役中耕牛行走困难,并出现跛行则是四肢有病:如果步态不稳,呼吸急促,可能是劳役过度,经过一夜休息仍无好转的,应请兽医诊治。总之,要做到无病防在前,有病早治疗,不要等牛病倒后才治。

猪常见病混合感染的防治方法


当前,由于一些养殖户急于求成,想立竿见影的收回建厂成本,对仔猪的来源没有严格控制,仅以单纯的价格来决定引猪。加以长途运输及环境改变等应激,一些隐性传染病猪开始发病。由于猪源不同,各地疫情各异,聚在一起的猪出现交叉感染。同时,对于环境消毒应付了事,这就给了病菌大量繁殖并发生变异的机会,从而造成多种病菌存在猪只体内。养殖户仅凭经验,在看不出什么病的情况下来回换药,加上长期大剂量使用抗生素,漫无目的的乱配伍用药,更易造成耐药菌株增加。进而出现从单一的病原体所致疾病转为两种或多种传染性病原体所致的多重感染或混合感染,导致猪群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

1猪瘟、附红细胞体病、链球菌病合并感染

病猪初期体温为41.5℃~42.5℃,呈高度稽留热,呼吸急促,流浆性或黏性鼻液,上下眼睑色暗,外观呈黑眼圈状,全身皮肤发红,耳、颈、腹下、两大腿后侧及四肢下端等处皮肤常呈弥漫性出血,有紫红色斑块,指压不退色。后期呼吸困难,皮肤贫血,黄疸,多数病猪大便干燥,有便秘和腹泻同时发生的现象,病猪有关节肿胀、疼痛现象,子猪有脑炎症状出现,怀孕母猪大量流产。本病与单纯猪瘟的区别在于:患猪瘟的病猪精神极度委靡,眼睛昏暗无神,而患本病的猪眼睛明亮;对猪瘟使用抗生素治疗无效,对本病使用抗生素、抗附红细胞体药物治疗有效。

防治:(1)全场用含碘消毒液消毒,每天一次,连用7d。(2)健康猪紧急注射猪瘟疫苗进行免疫。对发病猪只注射猪瘟疫苗10~15倍。(3)对症治疗选用,恩诺沙星,氟苯尼考,新霉素,氨苄青霉素治疗链球菌病。(4)贝尼尔注射治疗或预防猪附红细胞病敏感。

2猪瘟和猪副嗜血杆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混合感染

本病多发于60~90日龄的猪,免疫效果差的多发,且无年龄、季节限制。病猪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不食,粪便干燥呈球状或为灰白色,急性型的会突然死亡。病程长的病猪贫血、消瘦(/),体温为41.2℃~42.2℃,站立不稳,颤抖,呼吸困难、喘息严重的病猪会从鼻腔流出血沫,全身皮肤出血症状,以腹下、耳尖严重,呈犬坐样呼吸,严重时脸部和嘴巴憋成紫色,眼结膜发炎,并有脓样分泌物,眼睑肿胀。本病突出的特点:病猪外表及内脏器官出血严重;高烧不退,呼吸困难,憋气,口鼻有血沫流出;单独按照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治疗无效。

防治:(1)将病猪隔离治疗,全场和圈舍清扫干净,用含碘消毒液消毒圈舍和用具,每天一次,连续3d,以后坚持每周消毒一次全年不断。(2)无症状猪全群用猪瘟疫苗免疫,10~15份/头(3)使用猪白细胞干扰素,黄芪多糖等抗病毒促进免疫的药物进行治疗。(4)用敏感的药物对症做抗菌治疗,如氟苯尼考、青霉素。链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磺胺类药物,并使用止咳平喘,退热的药物进行治疗。(5)健康猪饲料内加喂蒽诺沙星,VC等多种维生素,连续7d,并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急因素。

3猪附红细胞体病与蓝耳病混合感染

不同猪的临床症状不一样。母猪症状分急、慢性两种。急性型病猪持续高热,昏睡,体温为40℃~41.5℃,心跳加快(每分钟130~160次),呼吸困难(每分钟30~60次),咳、气喘,粪干且带黏液和血丝,传染迅速。对怀孕母猪用抗生素治疗,效果甚微,经3~5d其体温下降后出现流产,呼吸困难症状稍有减轻,产死胎、木乃伊胎率达25%,所产子猪发病率高,成活率低,常常整窝子猪断奶时仅余1~2头。慢性型猪体质差,黏膜苍白、黄疸,消瘦,咳嗽,部分呈腹式呼吸,发情推迟或屡配不孕。随着病程延长,猪四肢、耳部发绀,从耳肩部开始,逐渐漫延全身变色。哺乳母猪泌乳量减少,甚至无乳,加快子猪死亡。如不加强护理,可导致母猪病情加重而死亡。

架子猪表现轻度流感症状,厌食,精神沉郁,贫血。发病后4~5d,出现轻度黄疽,体温在41℃以上,后期咳喘,四肢发绀,双耳背面边缘及尾部出现青紫色斑块,发病率为10%左右,死亡率在50%左右。

公猪的发病率为2%~10%。病猪厌食,呼吸加快,消瘦,部分病程稍长的猪出现瘫痪,四肢及腹下皮肤发绀,全身呈蓝紫色,局部水肿,以关节、肩部尤为明显,精液稀薄,镜检死精多,精子密度低,活力下降,成年公猪病死率较低,瘫痪猪往往继发链球菌混合感染,病情加重。

子猪病情常常较重,初生子猪贫血,轻度黄疸、发烧,扎堆,拉稀,个别子猪很快死亡,以2~28日龄子猪症状最明显,死亡率最高可达85%。随着病情的发展,子猪皮肤由苍白到轻度黄染,后期青紫发绀,胸腹壁内侧尤为明显,眼睑苍白、水肿,呼吸困难,咳喘尤为明显,个别猪口鼻奇痒,摩擦圈舍栏壁,42日龄断奶子猪出现僵猪的比例大。

防治:不论是单一感染还是混合感染,圈舍消毒、加强饲养、减少应激是防治的重要环节。目前,治疗猪附红细胞体病主要采用贝尼尔,按每公斤体重10mg的量配成2%的溶液进行肌肉注射,每天注射1次,连用2d。对病重或病程长的猪加注维生素B12、牲血素。每吨饲料中拌土霉素600g,连喂7d,或用附红优拌料。每吨饲料中拌1000g,混匀,喂10d后改为半量,再喂15d。

4猪瘟与弓形体病混合感染

病猪全身皮肤发红,有的有出血点,耳、腹下、四肢、胸膜处有充血、出血,及紫色的淤血斑。病猪呈高温稽留热,站立不稳,并出现瘫痪,前期大便干结,后期腹泻,有水痢、脓痢出现,并具有恶臭味。病猪呈犬坐式呼吸,口吐白沫,呼吸困难,母猪流产。本病与蓝耳病、附红细胞体病症状相似,但使用血虫净、抗生素及蓝耳病疫苗免疫均无效。

防治:(1)用猪瘟疫苗紧急免疫,每头用10头份。(2)使用卡那霉素或丁胺卡那霉素肌肉注射。也可用磺胺类药物如磺胺-6-甲氧嘧啶或者磺胺-2-甲氧嘧啶治疗弓形体病。

种母猪几种常见病的防治方法


1.母猪产后胎衣不下

发生原因:一是母猪子宫收缩无力,二是胎儿胎衣与母猪子宫粘膜粘连。

防治办法:一是平时注意对母猪的饲养管理,增强妊娠期母猪体质和母猪分娩能力。二是皮下注射垂体后叶素或催产素10~50单位,加强子宫蠕动促使胎衣排出。三是用略高于体温的无菌水1000~2000毫升注入子宫内,刺激子宫蠕动促使排出,如果以上办法未得到解决,而又从阴道流出脓性分泌物,按子宫炎治疗或淘汰。

2.母猪阴道脱出

母猪产仔前后,阴道壁突出于阴门之外。一是母猪产期腹压增高或努责过强所造成的。二是母猪年老体弱阴道松弛。三是猪舍环境潮湿寒冷,对猪群互相挤压。

治疗方法:对轻度的不全脱出可用0.1%高锰酸钾水将脱出部分阴道洗净,用双手拇指顺阴道孔处轻轻将道送回原位,再用针头乱刺阴门周围或后海穴注射10毫升酒精,并让病猪站立走动一下,不再俯卧,一般可治愈。若阴道大部分脱出,用上述办法送回又反复脱出的可用阴门2/3缝合,暂时控制脱出,待3~4天炎症消失后拆线治愈。

3.母猪乳汁不足或无乳症

发生原因多属母猪妊娠期营养不足,其次是乳房炎和其他全身性疫病引起。内分泌失调也会造成本病,也有的来源于乳腺先天发育不良。

防治办法:首先摸清缺乳原因,对症治疗。母猪妊娠期要按妊娠母猪饲养标准给料,不可限食过重或用其他无营养价值的代食品填充。如属管理不当造成营养不良性缺乳症,每天给母猪饮服豆浆2000~3000毫升(0.5千克大豆),1周可以解决。用鲶鱼、老母鸡和胎衣煮汤饮服有效。其他疾病引起的,如乳房炎引起的泌乳不足或无乳症,首先治疗原发病/,再恢复泌乳功能。如因外伤感染引起的乳房红肿热痛、不让仔猪吃奶、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精神低沉等,局部肿胀有热痛的可冷敷治疗,局部外伤感染的可用双氧水或雷夫诺尔无刺激性冲洗患部,再涂碘酒消炎。

4.子宫炎

发病原因:多因配种或人工助产消毒不严带入病原体而引发的。分娩后子宫内留胎衣或未娩出的死胎腐败感染也是主要原因。

症状表现:病猪精神沉郁,食欲减少,体温升高至40~41℃。阴门流出粉红色脓性分泌物。母猪日见消瘦,不能正常发情或发情配种不孕。

防治办法:经常保持床面卫生,人工授精时要消毒好输精管,并做到一猪一管,防止交叉感染。治疗可用0.02%新洁尔液或1%的盐水冲洗子宫,用消毒好的导尿管插入子宫口内另一端连通注射器缓缓注入(药液要加温与体温同高)。待药液排出后再注入160万单位青霉素。同时用160万单位青霉素和100万单位链霉素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3~5天。

(辽宁黑山县畜牧技术推广站121400梁巍李小松)

螃蟹常见病的防治


一、甲壳溃疡病
1.症状:蟹的外骨骼发生溃疡性损伤,早期在甲壳上有许多褐色斑点,每个斑点中心呈微红色下凹,晚期斑点边缘呈黑色,中心部分溃疡加深,甲壳被侵袭成洞,可见肌肉或皮膜,最终导致河蟹死亡。
2.防治方法:(1)尽量避免蟹体受伤。(2)保持水质清新,鲜活,并使池塘底有10厘米左右的软泥。(3)用15×10E-6浓度的生石灰液或1×10E-6浓度的呋喃唑酮液全池泼洒。每7~10天泼洒一次,连用2~3次。(4)每公斤蟹重用0.1~0.2克土霉素或红霉素拌饵投喂7~10天。
二、黑鳃病
1、症状感染部位主要是鳃部,病轻时鳃丝部分呈暗灰色或黑色,重时则鳃丝全部为黑色,病蟹行动迟缓,呼吸困难。
2、防治方法:(1)每天清除残饵,及时更换死水,将病蟹除去;(2)预防可全池泼洒生石灰液,浓度为15×10E-6~20×10E-6(3)治疗时用生石灰液连续泼洒2~3次,浓度为20×10E-6。(4)可将病蟹置于2×10E-6~3×10E-6浓度的呋喃酮溶液中,浸洗3~4次,每次20分钟左右。
三、水肿病
1.症状病蟹腹脐及背壳下方肿大呈透明状,拒食致死。
2.防治方法:(1)在养殖过程中,尽量减少对它们的惊扰。(2)经常加注新水,并多喂鲜活饲料和新鲜菜叶。(3)治疗该病用0.5×10E-6~1×10E-6浓度的土霉素液或呋喃西林液全池泼洒,也可用0.1×10E-6~0.2×10E-6浓度的呋喃唑酮液全池泼洒。
四、纤毛虫病
1.症状初期蟹体表长有许多黄绿色或棕色绒毛状物,行动迟缓,触角不敏感,体表附肢有滑腻感,镜检可见许多纤毛类寄生虫附着。
2.防治方法:(1)放养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2)苗种放养前用20×10E-6浓度的硫酸锌液浸洗1小时。(3)治疗时用3×10E-6浓度的硫酸锌全池泼洒。

甲鱼养殖常见病白底板病的防治方法



甲鱼白底板病(又称出血性肠道坏死病),是近几年来对甲鱼养殖业危害较大的一种疾病,一旦发生往往很难控制,如不及时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可造成大面积死亡。
症状:发病初期,甲鱼体表无明显症状,只是腹甲、口腔略呈苍白色,活动迟缓,但摄食量明显下降。发病末期,外表主要症状为腹甲、口腔呈苍白色,无一丝血色,剖检病鱼不流一滴血,肝脏呈土黄色或暗黑色,胆囊肿大、硬结,胰脏大多糜烂,肠呈贫血状,肠内有凝固的血块,有些病鱼腹腔有积水。
病因:该病主要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迟缓爱德华氏菌和普通变形杆菌。发病高峰季节一般在5~8月,主要危害3两以上规格的个体。
预防:①选用优质甲鱼苗种,提高甲鱼的生长和抗病能力。②严格进行消毒:放养前半个月,鱼塘必须用生石灰或漂白粉等彻底消毒才可使用;在出池、放养以及过塘过程中注意细心操作,以免机械损伤。③定期进行水质调节和水体消毒:每隔15~20天用30斤/亩·米的生石灰或用0.7斤/亩·米的二溴海因全池泼洒;使用光合细菌1~3ppm加以改善水质,中和池中各种有机酸,改善底质环境,保持水质稳定,防止强烈和频繁的应激引起甲鱼抵抗力下降。④营养保健剂活性氧,其富含特殊杀菌等活性物质能形成活性微生物保护膜,减少肠内腐生菌的污染、维持肠道健康,从而加快对饲料中蛋白氮、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添加量80克/20公斤。⑤选用营养均衡、新鲜度好的甲鱼配合饲料,保证甲鱼的正常生长和增强甲鱼的体质;出温室放养前10天应在饲料中加强速饵净、胆利康的添加,以增强甲鱼自身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⑥均衡投喂,防止爆增投喂。
治疗:①全池泼洒大黄(用量1.5~3斤/亩·米)和硫酸铜(用量1斤/亩·米)。②全池泼洒五倍子(用量0.7~1.5斤/亩·米)。③投喂药饲。④在饲料中添加Vc和速饵净。具体方法是在饲料中添加0.5~1两/100斤料的Vc(含量90%以上)和1~2两/100斤料的速饵净。

美国青蛙常见病的防治


美国青蛙的抗病性较强, 在稀养条件下很少发病。随着高密度养殖的技术推广, 病害日趋严重, 有的甚至造成极大损失。现将几种常见疾病的发生与防治简介如下:

1.红眼病。由病毒引起是美蛙发生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一种疾病。主要症状是大腿内侧, 腹下皮肤呈点状出血, 肌肉呈红色, 蛙体瘫软无力, 活动迟钝, 并停止摄食。它发病急, 传染, 损失大, 可在几天内使美蛙大部死亡。致病原因是由于养殖密度大, 温度高、水质败坏, 引起病毒感染。防治方法:①经常换水, 保持池水清洁, 天热时应适当降低养殖温度;②将病蛙捞起, 放入10 -15 %盐水中浸泡5 - 10 分钟, 连续浸泡2 -3 天后可痊愈; ③用硫酸铜溶液全池泼洒, 使池水浓度达到1.4ppm , 进行池水消毒(水消毒时蛙移入另一池)。

2.胃肠炎。主要由于蛙摄食了腐败变质的饲料而引起感染发炎。症状表现为蛙体瘫软, 无力跳跃, 并停止摄食, 捕捉时反应迟钝, 缩头弓背。剖解时可见胃肠有充血发炎现象。防治方法:主要是注意饲料卫生, 不喂霉变饲料, 每日清除食台上残饵, 每周用1 -2ppm 的漂白粉水溶液全池泼洒消毒1 次。对病蛙可用0.5 -1 %的食盐水浸洗, 每天每只喂酵毒2 片, 每次 0.5 片, 3 天后可见效。

3.水肿病。此病在部分蛙中发生。发病严重时引起死亡。主要病症是蛙腿部或腹部皮肉交接处渍水, 渍水由少到多, 逐步扩大而导致美蛙死亡。治疗方法:将病蛙提起, 让渍水流落下头, 再用注射器把渍水抽掉, 每次只能抽渍水的三分之一, 分3-4 次抽完可愈。

4.烂皮病。该病发生普遍。初起时病蛙的头背部皮肤失去光泽, 出现白色花纹。接着表皮层脱落, 并开始腐烂, 露出背肌, 逐渐扩展到躯干以致整个部。最后全部呈白色, 病蛙停止摄食而死亡。此病是由于美蛙长期摄食单一饲料, 缺乏维生素A 所致。防治办法:①饲料多样化, 每隔3 -4 天调换饲料品种一次, 以防止此病的发生;②对病蛙可用鱼肝油或猪肝拌入饲料中投喂, 病蛙皮肤可以再生, 眼睛白色消退, 并恢复进食。

5.气泡病。本病多发生于蝌蚪, 变态的美蛙也能发病。病因主要是水质不洁, 加上摄食不洁饵料后消化不良, 胃肠道发酵产气而致。症状:患病蝌蚪或美蛙肠内充满气体, 腹部膨胀, 失去平衡能力, 不能自由游泳, 腹部朝向水面, 严重时死亡。防治:发现此病后, 池中应加注新水或换新水, 降温保洁。对于发病蝌蚪或美蛙可置于清水中, 禁食, 暂养1 -2 天不久可痊愈。

6.出血病。此病多发生于长出后肢, 前肢将要长出的蝌蚪。蝌蚪患此病后腹部或尾部有出血的斑块, 肛门周围发红, 传染很快, 死亡率高, 治疗方法是每万尾蝌蚪用120 万单位的青霉素和100 万单位的链霉素溶液浸泡30 分钟, 疗效很好。

蝎子常见病病因、症状和防治方法


蝎子有哪些常见病?通过观色能辨蝎病吗?

主要有黑霉病、斑霉病、腹胀病、拖尾病、麻木症、螨虫病、千枯病,断腿病、麻痹症等

通过观察蝎粪及体色能辨蝎病吗?

(1)观察蝎粪颜色辨蝎病。正常蝎粪软而不稀,为乳白、灰白或浅灰色、若粪便呈土黄色或黑色稀便为腹胀病,硬黑粪便为厌食症,绿色污水样粪便为黑霉病,褐色粪便为螨虫病。

(2)观察蝎体颜色辨蝎病。

①蝎子前腹部呈现黑色、腹胀则为黑霉病。

②蝎子头胸部、背部和前腹部出现黄褐色或红褐色小点状霉斑,向四周蔓延隆起成片,为斑霉病。

③高温高湿突然发生时,蝎子全身色素加深,麻痹瘫痪,直至死亡,则为麻痹症。

④蝎子尾部出现枯黄萎缩,并逐渐向前腹部延伸,当尾根部出现干枯萎缩时开始死亡,为干枯病。

⑤蝎子肢节干瘦,肛门处变白,并逐渐向前发展,则为白尾病。

⑥在高温、高湿季节,蝎子脚须和胸部出现黄褐色点状霉斑,行动困难,逐渐消瘦而死,则为螨虫病。

蝎子黑霉病的病因及症状是什么,如何防治?

(1)病因、饲料腐败变质,饮水不洁,或者由于未及时把患病或病死的蝎子捡出,被其他蝎子吃掉后所传染。

(2)症状:早期发现病蝎前腹部呈黑色、腹胀、活动减少或不出窝活动,食欲减退,粪便呈绿色污水样,继而前腹部出现黑色腐败型溃疡性病状,用手轻压即有污浊黑色黏液流出,病程较短,死广率很高。

(3)预防:保证饲料、饮水新鲜,经常刷洗食盘和饮水器,及时捡出未吃完的黄粉虫及死亡的蝎子。发现该病即翻垛、清室,把养蝎室和垛体巢板泥块用1%一2%的福尔马林喷洒消毒,清除死亡蝎子尸体污染的坯块,进行灭菌,挑出病蝎隔离治疗,或加工制干。把病蝎子焚烧处理。

(4)治疗:食母生0.5克,红霉素0.5克,加饲料200克拌匀后喂之。

蝎子斑霉病的病因及症状是什么?如何防治?

(1)病因:由于环境过于潮湿及喂食变质饲料所致。因蝎子儿长所需温度适于真菌的生长,使真菌易在蝎子的躯体上寄生;该病极易传染;

(2)症状:先从病蝎的头胸部、背部和前腹部,出现黄褐色或纤褐色小点状霉斑,向四周蔓延,隆起成片,病蝎发育停止。患病初期,蝎子极度不安,后期不吃不喝,直至死亡。严重寸早突发性群体死亡,死后尸体僵化,在蝎窝内集结并和腐烂的饲料结块发霉,蝎体长出的绿色霉状菌丝体集结成菌块。

(3)预防:此病以预防为主,使蝎室和蝎窝保持蝎子所需最佳湿度。如湿度过大,应及时翻垛、清室和晾晒泥板坯,如果蝎室湿度稍微偏大,可在蝎室内撒草木灰。食盘和饮水器要经常洗刷,及时更换盘内垫着物,防止剩余饲料变质。为了保持良好环境,要做好两点:

①结合翻垛,在养蝎室和泥板坯上喷洒1%一2%的福尔马林或0.1%一0.2%的高锰酸钾,晒晾后方能垒垛。垒垛时把室内的巢板彻底清扫1次,并在垛基缝隙内撒人适量草木灰。

②把病蝎和死蝎捡出并焚烧,切勿加工制干。

(4)治疗:每平方米蝎池用土霉素或氯霉素半片,加入500克饲料喂食,直至痊愈。

蝎子腹胀病的病因及症状是什么,如何防治?

(1)病因、症状:由于温度较低,消化不良而引发。病蝎肚腹部隆起,停止饮食,粪便呈土黄色或黑色稀便,白天拖着尾巴不入窝,在外面慢慢爬行,;一般发病后1015天死亡。雌蝎一旦发病,则造成体内孵化失败,从此终生不孕,甚至死亡。

(2)防治方法:将温度控制在20℃以上,病蝎用5%的食母生或乳酶生混于水中喂饮。

蝎子拖尾病的病因及症状是什么?如何防治?

(1)病因与症状:因长期喂脂肪含量过高的饲料和栖息场所过于潮湿而引发。同样条件下,二龄蝎易患此病。病蝎子躯体光泽明亮,肢节隆大,后腹部(尾部)下拖,活动缓慢而艰难,有时伏卧不动,口器红色,有似脂溶性黏液流出,病程510天,最后死亡。

(2)防治方法:少喂或不喂脂肪含量高的饲料,尤其是蚕蛹、猪头肉等肥腻的肉食。注意调节蝎巢内的湿度。如能在早期发现,并及时更换饲料,症状可自行缓解。药物治疗方法:先停食35天,再用大苏打3克,炒香的麸皮500克、水60克拌匀饲喂至痊愈。

蝎子体懈病的病因及症状是什么?如何防治?

(1)病因及症状:温湿度调节不当,高温、高湿突然来临,在热气的作用下,蝎子由于急性脱水而引发此病。发病初期病蝎人多出穴爬动,慌乱不安,继而节肢软化,尾部拖地,全身色素加深,麻痹瘫痪,直至死亡;病程极短,一般从发病到死亡,最多不超过2小时。

(2)防治方法:严格控制温度,防止出现40度以上的烘干性高温。旦发病,应立即通风换气,调节温、湿度,严重的应将所有的蝎子捕出进行补水。补水方法:在30℃的热水中,加少许食盐和白糖,喷在蝎子的身上(喷湿即可),待养蝎室(棚)内的温、湿度正常后,再将恢复正常的蝎子移入喂养。

蝎子麻木症的病因及症状是什么?如何防治?

(1)病因与症状:因饲养密度过大,活动场地窄小而引发。病蝎步足收缩,伸展不开,不食不动,时而翻滚挣扎,两天后死亡。

(2)防治方法:减少饲养密度或增加养殖面积即可。

蝎子干枯病的病因及症状是什么?如何防治?

(1)因蝎窝内含水量太低或供水不足引起。病蝎尾部枯黄、萎缩,并逐渐向前腹部延伸、当后腹部近处(尾根部)出现干枯萎缩寸,开始死亡。发病初期常因争夺水分而互相残杀。

(2)防治方法。增加养殖环境的湿度和饮水器的数量。一旦发病,应每隔两天补喂1次果品或西红柿、西瓜皮等,病蝎得到水分补充后,症状可自行缓解,不需要药物治疗。

蝎子白尾病的病因及症状是什么?如何防治?

(1)病因及症状:常因饲料品种单营养不全所致、病蝎常作排泄状,但排不出粪便。食欲减退,不爱活动,肢节千瘦,后腹肛门处首先变白,并逐渐向前发展,当达到后腹第一节时,开始死亡。

(2)防治方法:改进饲料配方,多喂鲜活饲料虫,力求饲料品种多样化,并要注意饮食卫生。

蝎螨病的病因及症状是什么?如何防治?

(1)病因与症状:因螨寄生蝎体而引发。长期高温、高湿易发此病。病蝎脚须和胸部出现黄褐色点状霉斑,行动困难,逐渐消瘦而死。

(2)防治方法:降低环境温湿度,及时清除变质死虫,搞好环境卫生。经常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对食盘、饮水器和蝎室内进行消毒。病蝎子可用土霉素0.5克或新诺明0.5克拌食500克喂至痊愈。

蝎子萎缩症的病因及症状是什么?如何防治?

(1)病因与症状:此病多发于第1次蜕皮时伏在母背上的仔蝎。主要因为空气污染、母蝎产前营养不全引发。病蝎日渐萎缩停止生长,随后脱离母背而死。

(2)防治方法:保持养蝎室内空气清新,加强母蝎产前营养的供给。//农村致富经网//

蝎子断腿症的病因及症状是什么?如何防治?

(1)病因与症状:养殖密度过高,湿度过大,直接把水洒到蝎子身上,用黄沙作养土(沙子在高温时发烫、低温时发冷)。表现为蝎子步足关节损坏,出现黑色斑点,然后慢慢断落。

(2)防治方法:减低养殖密度,保持适宜湿度,不用黄沙作养土。治疗可采取水产养殖用的肥宝添加剂喂黄粉虫,再用虫喂蝎子。也可直接把肥宝添加剂喷洒在海绵上给蝎子吸吮。

蝎子厌食症的病因及症状是什么?如何防治?

(1)病因及症状:食物不可口,如黄粉虫营养不良或老化,蝎子吃后消化不良,或蝎房内人声嘈杂,蝎子受到惊扰而绝食。表现为排黑色粪便,闻之有臭味。

(2)防治方法:保持蝎房安静,喂给鲜活昆虫。

孕蝎流产的原因及症状是什么?如何防治?

(1)病因:从高处摔落,闻高声鸡叫惊吓,受到挤压,蝎窝干燥,缺乏营养,卵胎发育不良等;

(2)症状:惊慌不安,胡乱爬动,出现早产仔蝎,不久即死亡或产仔少等。

(3)防治方法:蝎垛及贴墙防逃玻璃不要太高,保持蝎房内安静,远离鸡舍,提高土壤湿度(在15%左右),减低养殖密度(每平方米500条左右)。临产孕蝎最好采取单居独孕法饲养。

鹅常见病的防治技术


近年来,我省养鹅业迅速发展,农民积极性很高。掌握养鹅技术,实行科学饲养,减少疫病发生,提高经济效益,是农民养鹅基本要求。养鹅是否成功的关键环节是鹅病的防治,虽然鹅体型较大、健壮、抗病力强,但有些疾病会引起鹅的大批死亡,造成很大经济损失。为了有效防止鹅疾病的发生,要做到预防为主、无病早防、有病早治,尽量减少损失;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1鹅病防治的基本要求

1.1加强饲养管理,减少致病应激因素,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1.2搞好饲养环境卫生和进行定期消毒,保证饮水和各种用具清洁干净。

1.3预防为主,定期预防性用药,及时接种疫苗。

1.4勤查细看,掌握群体动态,及时发现疫病,尽早治疗或处理。

2常见鹅病的防治方法

2.1鹅瘟

2.1.1概述

小鹅瘟是一种由细小病毒引起的雏鹅急性或慢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严重腹泻,有时出现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病变主要特征是肠道发生假膜性纤维素性肠炎,在小肠中断和后段形成腊肠样栓子,堵塞肠腔。本病流行在3~25日龄的雏鹅群中,日龄越小的鹅越容易发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到50%~80%。10~25日龄的雏鹅发病后,部分可以自愈,25日龄以上的雏鹅很少发病。主要传播途径是消化道、呼吸道接触传播,可以通过种蛋垂直传播,对养鹅业危害最大。

2.1.2防治

目前,没有特效药治疗本病,主要以预防为主。根据笔者近几年的生产实践证明,采用小鹅瘟血清、庆大霉素、病毒唑进行皮下注射的措施进行治疗,虽有一定效果,但不是很理想,因此,本病防治必须从基础抓起,从种鹅、种蛋、雏鹅开始,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2.1.2.1加强饲养管理,增强鹅雏机体的抵抗力。

2.1.2.2对留种母鹅在产蛋期前15~30d前接种小鹅瘟疫苗。

2.1.2.3种蛋和鹅雏最好自繁自养,并做好种蛋、孵化场所、设备用具的消毒。

2.1.2.4对无母体抗原的新生鹅进行弱毒疫苗接种。

2.1.2.5对发病的鹅群要及时隔离、封锁和彻底消毒。对死鹅雏、垫草要深埋、焚烧。对发病或同群的鹅雏进行小鹅瘟血清紧急接种、预防接种。用小鹅瘟血清、庆大霉素(20001U/只)进行皮下注射,15日龄以下的1mL/只,15日龄以上的2mL/只,隔日注射1次。紧急预防注射0.1~1mL/只,皮下注射。

2.2鹅霍乱

2.2.1概述

鹅霍乱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成年鹅多发,1月龄以下的雏鹅少见。主要特征为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呼吸困难,排稀便,肝脏表面有数量不等的灰白色坏死点,心冠状脂肪有出血点。鸡、鸭也可感染,发病率高。本病多发于春、秋气候多变季节。主要通过与病鹅接触或通过被病鹅污染的饲料、饮水和用具传染。

2.2.2防治

2.2.2.1做好平时的饲养管理,增强鹅的抗病力,是防止本病发生的最关键措施。因为鹅发生霍乱经常不是外面传来的,而是由于健康的鹅体内就带有该菌,当机体的抵抗力下降时引起的。如鹅群密度过大、舍内潮湿、饲料营养缺乏、体内有寄生虫以及气候聚变等,都是诱发该病的重要原因。

2.2.2.2预防性免疫。对于疫区或常发生本病的地方可注射鹅霍乱疫苗,免疫效果很理想。目前常用的是禽霍乱氢氧化铝甲醛苗和灭活油佐剂苗。1月龄以上的鹅皮下注射2mL,接种后14~21d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3个月,若在第1次注射后8~10d再注射1次,免疫效果更佳。

2.2.2.3鹅群发生霍乱后,应该将病死鹅全部烧毁或深埋。禽舍、场地和用具要彻底消毒。病鹅进行隔离治疗,对未发病的鹅,全部喂磺胺类药物或抗生素,健康鹅注射疫苗。

2.2.2.4病鹅的治疗:用土霉素1~2g/kg饲料,拌匀后喂服,连用4~5d。或按鹅体重20~30mg/kg,每日口服一次喹乙醇,连用3~5d,效果也很好。

2.3小鹅流感

2.3.1概述

小鹅流感是由志贺氏杆菌引起的雏鹅急性、渗出性传染病。主要临床症状是鹅流鼻汁,呼吸困难并摇头,病期3~5d。本病只有鹅发生,特别是雏鹅易发生;冬、春季节常发,往往在春季发生后,秋季再度流行。经过长途运输,抵抗力降低,以及气候变化很大,雏鹅受寒加之饲养管理不当等原因,最易促使本病发生与流行。自然流行要经过15~30d才能停止传播蔓延。雏鹅死亡率极高。

2.3.2防治

2.3.2.1加强饲养管理,提高抗病力。冬春季节注意防寒,夏秋季节注意防暑降温;定期对饲养环境进行消毒。

2.3.2.2预防接种灭活菌疫苗。

2.3.2.3药物预防:对新生雏鹅按每只1万IU青霉素点眼或滴鼻,即:100只雏鹅用1支10mL安痛定稀释青霉素。

2.3.2.4药物治疗:口服敌菌净30mg/kg,2次/d;或用青霉素12~15mg/只,2次/d,一般4次即可治愈。

2.4鹅痢疾

2.4.1概述

鹅痢疾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雏鹅常发病之一,主要表现为拉稀。病原菌在鹅粪便中含量最多,饲料、饮水和用具污染最易传染病原菌。气候变化、饲料搭配不当,以及吃了腐败变质的饲料,都能引起鹅痢疾发生。

2.4.2防治

2.4.2.1加强管理。不喂腐败变质的饲料,要在清洁的草地上放牧;及时隔离病鹅,做好场地和用具的消毒;饲料中减少蛋白质含量。

2.4.2.2药物预防。平时可用氯氟沙星、恩诺沙星饮水或拌料进行预防。

2.4.2.3药物治疗。病鹅初期可用蓖麻油2~3匙灌肠,防止肠道发酵,再服用磺胺脒,每只鹅用0.25g,混入饲料中或逐只喂服,2次/d,2d为1个疗程。

2.5鹅曲霉菌病

2.5.1概述

鹅曲霉菌病是由烟曲霉、黄曲霉和念珠菌引起的霉菌病。雏鹅发病较多,成年鹅常为个别散发。几乎所有禽类都能感染,发病率高,可造成大批死亡。其特征是呼吸道发生炎症。常因饲料、垫草潮湿,被霉菌污染,长出大量孢子,鹅吸入空气中的孢子或采食含有曲霉孢子的饲料而感染发病。

2.5.2防治

2.5.2.1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孵化室卫生,避免使用发霉的垫草和饲料,不要让幼鹅与霉烂变质的草堆接触,饲槽和饮水器具及其周围搞好卫生和消毒,加强舍内通风换气,对预防本病的流行具有重要作用。

2.5.2.2在发病季节,定期给鹅饮用0.05%硫酸铜水溶液。

2.5.2.3对发病鹅可采用药物治疗:100kg饲料中或饮水中加入14.2~22g或6.3~22g制霉菌素,连用5~6d,以后改为小剂量再用2周。硫酸铜按0.03%饮水,连用10~15d,以后改为0.01%水溶液,再饮用10~15d。

2.6鹅球虫病

2.6.1概述

鹅球虫分为鹅肾球虫病和鹅肠型球虫病。分布广,感染率高,损失严重。每年5~9月是鹅球虫病的发病季节,雏鹅、中鹅较易感染。

2.6.2防治

球虫病主要通过粪便污染土地、饲料和用具传染,因此,搞好鹅的粪便处理和鹅舍的环境卫生是预防本病的最佳方法。不同年龄的鹅要分开管理,栏圈、食槽、饮水器等用具要经常消毒、清洗,勤换垫草。对常发地区的雏鹅,应定期饲喂预防药物。下列药物可供防治时使用:

2.6.2.1氯苯胍每千克饲料中加入100mg,连用10d,屠宰前5~7d停药。预防量应减半。

2.6.2.2球痢灵每千克饲料加250mg,连喂3~5d,预防量应减半。

2.6.2.3球虫净每千克饲料中加入125mg做预防用,屠宰前4d停药。

2.6.2.4克球多每千克饲料中加入250mg,饲喂作治疗用。预防量减半。用药应在屠宰前5d停止。

2.6.2.5广虫灵每千克饲料中加入100~200mg,拌匀后喂,连喂5~7d。

2.7鹅裂口线虫病

2.7.1概述

鹅裂口线虫是一种肌胃寄生虫,主要感染鸭和鹅,寄生在鹅的肌胃或肌胃角质层下面。这种线虫的发育不需要中间宿主,成虫排出的虫卵随鹅粪排出体外,在23℃适宜湿度下经一昼夜,在一般适宜条件下经5~6d,发育成侵袭性幼虫,沾在牧草上,鹅食入带侵袭性幼虫的草而感染。

2.7.2防治

搞好鹅舍清洁卫生,定期给以消毒,有预防作用;定期驱虫,通常在20~30日龄,3~4月龄驱虫各一次。驱虫应在隔离鹅舍内进行,投药后的3d内,彻底清除粪便,进行生物发酵处理。常用药物有丙硫咪唑,按每千克体重25mg,一次口服;驱虫净(四咪唑),按每千克体重40~50mg,一次口服。

另外,通过养鹅实践总结出,鹅病主要是以预防为主,因此,广大养鹅户平时要备用一些养鹅常用药,如青霉素、恩诺沙星、敌菌净、氧氟沙星、消毒王、丙硫咪唑、磺胺咪、高锰酸钾等药。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5219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东北黑蜂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