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南高淳-当涂环湖地区大闸蟹精养模式人工生态模拟法

近二十年来由于大闸蟹市场的需求扩大,自然环境的退化,作为养蟹人,开始了,挖田造湖,进行了人工拟态养殖路子,并通过几十年的摸索,完成了一条成功的养殖标准。
作为一名老蟹农,我今天把这些完整的经验写出来,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能有一些借鉴,少走弯路。
第一步:选塘口
1、合适作养殖大闸蟹的养殖的田块
以水稻田为优,湖滩旱地为次,荒草芦苇滩为下。
土壤土骨应以黄骨五花土,为最佳。黑青土为次,黑板沙为最次
pH值土壤为6.5-7.8为优,6-7.5为次,7.5-8.5为差
2、水源:临近自然水源为主,大湖,大河,上流无工厂为佳,沿水源区15公里无人口生活排污,工厂排污,最忌水源地有化工企业。
开塘:四周坝埂坡比:3:1,坝高1.2米,以养大规格闸蟹为主,四周开50公分3米宽缓坡回形沟。50亩以上大块中间加十字分水沟。
进出水口进行固定化设计。
防逃墙栏设计:以pvc板为主,55Cm-75Cm左右,一半埋土坝中,1米5间隔立支撑竹竿,高1米8左右,30cm埋土下,上面加5目铁丝网,或尼龙织网防盗,他入.
看护房建设:应保障饲料仓库一间,饲料工作凉堋一间,其他工具渔具房一间,有条件的应加盖生活用房,水电线路,检测设备。
开塘后的第一次改底:开好塘口,先放80cm水泡塘,检查渗透点,进行补修,一周后测水质3大项。根据水质报告,进行计算石灰,和其它改低料量,放水改底
完成第一次改底后,再次回水,一周后测水质,达到养质水标准后,用漂白粉或二氧化氯灭杀消毒。
三天后放干水,进行有机肥追底,每亩20xx保持在7,5毫克/升以上,pH稳定在6.50-8.50之间,分子氮小于0.02毫克/升、亚硝酸盐小于0.2毫克/升、硫化氢小于0.1毫克/升。如有下列情况,需要换水或采取其它措施:pH日波动幅度大于0.5,pH小于7或pH大于9;池水透明度大于70厘米(白盘法)或过于浑浊而小于20xx,我们已经在路上了

相关知识

模拟自然养蝎法的特点和优点


模仿自然界野生蝎子的生活环境,在一个养蝎池中人工为蝎子提供不同的温度和湿度等生态条件,让蝎子自主选择所需的生长环境;此方法集哲理性、科学性及效益性于一体,初步解决了人工养蝎所需的温度、湿度及饲料三大难题,养蝎成功率高,见效快。被苏、稗,豫、皖周边地区养殖户广泛采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模拟自然养蝎法的特点是什么?

(1)重视湿度对蝎子生长的影响。

在本技术发明之前,20世纪70年代出现过恒温养蝎技术,20世纪80年代有无冬眠养蝎技术,与本技术相比,这些技术部存在一种片面性,只着重强调温度条件,认为蝎子是变温动物,认为只要提高蝎室温度,改变蝎子冬眠特性,养蝎就一定成功。但从蝎子生长所需的条件来看,温度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在素,因为养蝎是否成功不仅仅取决于温度,其他如湿度及饲料等也是决定蝎子能否健康生长的重要因素;从蝎子钻进湿土深处进行蜕皮的现象受到启发,我们认为蝎子的蜕皮与湿度有极大关系。因为,蝎子在蜕皮前需吸纳大量水分和微量元素,如钙离子等,使身体发生膨胀,体液渗透到真皮与表皮之间,体液越积越多,使真皮与表皮产生分离,然后又生出一层新表皮。经过慢慢蠕动和摩擦,旧表皮裂开,才能完成蜕皮过程//致富经//。为使蝎子能够吸吮到充足水分,我们便给蝎子提供了较为潮湿的环境。先是把幼蝎放进有湿土的脸盆中,后来大面积饲养时,便用水泥板把湿土围起来,让幼蝎在里面活动。考虑到成蝎与幼蝎所需湿度不一样,为了在有限的环境中达到最大养殖面积,最后终于发明了已获得专利技术的高密度分离式自动调湿人工养蝎巢格板。

(2)重视饲料对蝎子蜕皮的影响。

对于即将蜕皮的蝎子,我们在饲料中考虑到了微量元素对于蜕皮的作用,于是便有意给予添加含钙及含氨基酸的食物,如市场常见的AD钙奶及各种动植物饲料等。这样一来,便满足了幼蝎蜕皮时对于水分及微量元素的需要,从而使得蜕皮得以顺利进行,提高了幼蝎成活率。

(3)采取动植物互补的生态养殖方法。

过去的无冬眠养蝎方法容易出现缺氧问题。为了保持较高温度,养殖户在冬季对蝎房密封较严,导致蝎房中氧气较为稀少,影响了蝎子新陈代谢,有的甚至造成了蝎子的大批死亡。为了改变这种高温密封缺氧弊端,我们利用植物吸碳吐氧的特性,在养蝎房中有意添置了一些花草盆景,以满足蝎子吸氧吐碳需要。这样一是满足了蝎子对氧气的需要,增加了动植物生理上的互补性,有利于蝎子的生长繁殖。二是使得蝎房内草鲜花美生机勃勃保持了生态效应,整个养蝎房看起来像个美丽的花园。

该方法的优点是什么?

(1)养蝎成活率高。

由于我们的养殖方法初步解决了人工养蝎的温度、湿度及饲料三大问题,满足了蝎子成长所需的条件,从而使蝎子得以健康生长。现在我们所养的幼蝎成活率已达到了80%左右。

(2)养殖方法简便易行。

我们发明的分离式高密度自动调湿人工养蝎巢格板,是用水泥与黄沙(或石粉)按一定比例制成的,养殖户无论文化高低都能在短时间内学会制作。然后用几块养蝎板围起来就成了模拟自然养蝎池。这样人工养蜗最难控制的湿度问题就迎刀而解。

(3)环境适宜,蝎子患病少。

在我们提供的环境中,由于温度与温度适宜,对蝎子生长发行有利,因此蝎子很少出现诸如腹胀、黑霉,斑霉、干枯等因温、湿度不适宜造成的疾病。幼蝎能够健康生长发育,成蝎能正常交配产仔,养殖户支出费用少,从而提高了养殖效益。

上海地区养鳝法



上海人喜欢吃黄鳝,市场需要量很大,因此,上海地区很重视黄鳝天然资源的保护和人工养殖技术的发展。

上海地区的黄鳝池长3米,宽1.5米,半地下式。池底,池壁抹黄砂、水泥,使之不漏水,在距池底50厘米和70厘米池壁上,设两个排水孔,分别做为稳定和排放池水用。池底铺泥土,还铺入一定数量的畜粪和农家堆肥。泥肥之比为8:1,混合后堆放在池中,混合土的厚度约为50厘米,然后加适量水搅和,让混合土在池中充分发酵,促使水生昆虫等孳生,为黄鳝提供穴居条件和鲜活饵料。但混合土中农家肥不宜过多,也不宜迟放,以免投入鳝种后肥料陆续发酵影响水质,一般在鳝种入池前一个月放混合土。

上海地区人工饲养的鳝种,主要靠天然捕捉,少量由亲鳝自行繁殖。放养鳝种的规格一般以每尾50克为最佳,这种规格的幼鳝成活率与增重率最高。饵料丰富时,每平方米可放1.0千克,饵料供应不足,则适当减少。

上海地区人工饲养黄鳝的主要技术经验:

(1)鳝种选择黄鳝体色橙黄的比青灰的生长快。黄鳝要装在鳝篓里,避免太阳照射,并尽快投入池中饲养。

(2)放养要求饲养黄鳝可当年放当年收。关键是要投足饵料和保持良好的水质。在投放鳝种之前,池中间或沿池壁要筑起高6~9厘米的小田埂,水位要略低于田埂,以便黄鳝钻洞穴居。鳝种刚投放的一星期内不必喂食,给它一个适应环境的过程。

(3)水位水质在初春和秋末气温不高时,水深可控制在6厘米左右,夏天控制在12厘米左右,这样,有利于提高水温,水质也较稳定。鳝池内种植一些水生植物,通过它们的光合作用,既净化了水质,又降低了水温。夏季根据水质情况,经常换水。

(4)投喂饵料尽量多投些鲜活饵料,使黄鳝吃饱吃好,但不宜投喂过多,以免浪费饵料,影响水质。

(5)其它措施夏天可在池的周围种植丝瓜等攀缘植物遮荫降温。冬天黄鳝入洞后,洞口不要堵塞,池水必须排干。严寒期间,可在池上覆盖麦秸防冻。另外,要积极采取措施,防止老鼠等敌害生物危害黄鳝。

生态养猪的技术 生态养猪新模式――自然养猪法


对养猪业而言,生态养猪是保障畜产品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随着畜牧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态养猪的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是由于养殖中缺乏严格的控制,导致养殖环境和畜产品的质量安全受到严重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对生态养猪的模式与技术展开深入探讨,以保障养猪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下面就给大家具体介绍一下:生态养猪的技术生态养猪新模式――自然养猪法。

1、生态养猪的模式
所谓生态养猪技术也被称为“自然养猪法”。当前,生态养猪技术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生态养猪模式的应用,首先,应该选择成长性较好的优良品种,并结合实际情况选择肉质口感风味较好的猪作为父母本,进行相互杂交培育遗传基因;其次,研究人员要重视生猪成长的过程,采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远程监控;再次,采用先进的喂养技术,合理配置养猪饲料,适度采用放养技术;最后,还需要综合利用沼气技术,将猪粪和猪尿通过专用管道排放到沼气池中,并通过发酵之后产生大量的沼气用于生活生产。同时,还需要将沼气渣和沼液作为灌溉果树和蔬菜的重要肥料,从根本上实现资源的循环再利用。
2、生态养猪中的关键技术
(1)猪舍的设置。由于场地是生态养猪的一个关键因素,因而猪舍在生态养猪过程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过去,猪舍地面多为水泥地,而现在则是以垫料为主。垫料主要为锯末、谷壳与采集或培养的土著微生物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而成,此类垫料厚度在80厘米左右,发酵时间不超过1周。垫料可使猪舍的环境保持干净卫生且没有臭味,并将猪舍温度控制在合适范围内。秋冬季节,23℃的猪舍温度有助于仔猪的健康生长。
(2)发酵管理。沼气发酵是生态养猪过程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其不仅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还能使大部分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目前,地下式与常温发酵是猪场里较为常用的两种发酵方式。一般来说,沼气发酵方式可分为温度和工艺两种。第一种又被细分为三种形式,即高温发酵、中温发酵和正常温度发酵。第二种又被细分为两种形式,即地上式与地下式。在生态养猪模式中,沼气发酵的关键技术是不能被忽略的,在建造沼气池时,一定要慎重选择材料与沼液输送管道,使沼气池的保温性能得到保证,促进整个沼气池发酵效率的提高,降低沼液里污染物的浓度。
(3)干清粪工艺技术。当前,我国一些规模化养猪场里主要采取水冲粪、水泡粪以及干清粪这三种清粪技术。这三种技术各有优势。水冲粪的优势在于清除粪便过程中可尽可能少地投入劳动力。水泡粪的优势在于可使水资源得到节约,但极易发出气味。现阶段,通过地方政府大力宣传,越来越多的养殖户开始重视环保问题,进而将干清粪工艺技术应用到养殖过程中。如果规模化的养猪场采用这一技术,把干粪当做肥料,通常可使粪便污染减少60%以上,也就意味着猪场的粪便池中大约可容积60%的能源。这样做以后,可使后续治理污染的压力大大减轻。
3、严格科学的饲养管理
(1)严格批次进出,实行分欄、分群饲养。在购买仔猪时应该尽量选择重量相近的仔猪,坚持自繁自养原则更好。最好做到全进全出,以避免仔猪的体重差异过大,进而对猪群的均衡生长造成破坏。同时,出售时最好避免多次出售,以一次性出售完为最佳。
(2)制定科学的饲养管理方案。在猪的饲养过程中,应该根据猪成长的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饲料配方。同时,在饲喂仔猪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定时定量,尽量先饲喂精料,再饲喂青料,为猪提供的水源一定要保证干净卫生。秋冬季节要将猪场的保暖措施做好,夏季则需要注意猪场的防晒和降温工作,切忌饲养密度过大。因此,在猪栏建设过程中,其比例应该根据饲养猪的数量而定,为猪创造一个更好的活动空间。
(3)加强兽医卫生管理。应做好猪舍内部的环境卫生工作,及时清除粪便,让猪在干燥通风的环境中生长。同时加强对猪舍的消毒,定期杀灭老鼠、蟑螂和苍蝇。
4、疾病防治
(1)建立消毒机制。不管养猪场的条件怎样,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配备相应的消毒设备和消毒环节,如设置消毒池、紫外线灯和洗手液等,建立良好的消毒机制。
(2)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加强春季疫苗接种工作,提高猪体免疫力,确保仔猪的存活率。

生态养猪新模式――自然养猪法

“自然养猪法”是韩国自然农业协会会长赵汉硅首创推广的“自然农业”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主要理论是:顺应自然规律,挖掘生物潜能,降低养殖污染,保持生态平衡。核心技术是:回归传统农业方法,发挥微生物及酵素效能,就地取材自制生产资料,以替代化学产品投入。主要目标是: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产品质量,节约资源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现将其技术要点、示范成效介绍如下:
一、发酵床技术
“自然养猪法”的核心技术是发酵床技术,其要点是:以地下式发酵床为主要形式,在地面以下挖深90厘米,填满圈底有机垫料。这样,圈底就变成了饲料工厂,猪排泄出的粪尿被微生物发酵后变成其可口的食物,因此,猪舍不需要清除粪便,也无臭味,无蛆少蝇,而且发酵的圈底在冬季温度可自然升高,能达到35℃以上,特别温暖,有利于猪的成长发育。
发酵床技术的关键是HM垫料发酵基的使用。HM垫料发酵基的主要功能是:促进畜禽粪尿的发酵、分解,防止恶臭产生,改善养殖环境;抑制有害菌的产生,提高畜禽免疫力。其主要成分有:乳酸菌、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放线菌、真菌等多种有益复合菌种,以及豆粕、麸皮、玉米面等有机载体。垫料选择:垫料要求具有保水性、透气性和一定的微生物营养源。垫料选择应因地制宜,适时择用,南方以稻壳、稻糠、竹锯末、珍珠岩为主,稻草、树叶杂草粉碎后也是很好的垫料;北方以玉米秸秆、花生壳粉、玉米芯粉、草粉、珍珠岩为主。
垫料厚度要求:一般猪舍中垫料的总厚度约为80厘米~100厘米,冬季垫料厚,夏季垫料相对薄一些。垫料厚度不低于45厘米,单个发酵床垫料体积不少于10立方米。
垫料发酵操作方法:①在冬季发酵垫料时,先将HM垫料发酵基在30℃~40℃的温水中浸泡8小时~10小时,目的是激活HM垫料发酵基。②其他季节发酵垫料时,将HM垫料发酵基与细碎的玉米面、菜粕和麦麸混合物拌均,目的是给微生物提供多种营养的同时加大HM垫料发酵基与发酵原料的接触面积。
混料发酵:①集中统一制作法:即在舍外按各猪舍的体积计算好各种垫料的用量,将各垫料按比例混均,在冬季发酵时,将第一种预处理过HM垫料发酵基分次加入水中,边搅拌垫料边加水,调水分至50%~60%(即手握时手心发湿,但指缝不滴水);其他季节发酵时,将第二种预处理过的HM垫料发酵基分次撒入垫料中,混合搅拌均匀,调水分至50%~60%,然后堆成高1米左右、宽1.5米~2米,长度不限的长方体,堆好后上半部用编织袋或长秸秆类物料覆盖,以减少水分的蒸发,然后将温度计插入物料30厘米处。混合堆积发酵,温度达55℃以上保持5天,然后翻堆,翻堆后温度达55度以上时再发酵5天,然后将堆高降低,待温度平稳下降至环境温度,即可将垫料填入猪舍。经过上述发酵,不仅对垫料进行了无害化处理,还保证了功能微生物菌种能够大量繁殖和定殖。②舍内直接制作法:将选好的垫料、HM垫料发酵基按比例在猪舍发酵池内充分搅拌均匀,再加水搅拌,调水分至50%~60%,然后进行堆积发酵。发酵方法同舍外方法,注意发酵池内要预留一定空间,便于垫料搅拌、翻堆等到操作。
铺设垫料:垫料经过无害化处理,温度下降平稳后,摊开垫料时有清爽的酸香味,没有异臭味,说明垫料已发酵成功,即可将垫料摊开(运送)到每一个栏舍,按要求铺设高度。
二、猪群管理要点
设置足够的饲槽和饮水器,保持每头猪都能正常自由采食和饮水。采用自然法养猪时,可适当减少饲喂量,但24小时不能断料。饥饿的猪会吃垫料,猪采食过多的垫料会导致胃溃疡,影响生猪健康生长。
应经常检查猪群生长情况,大小、强弱差异较大时须重新分群。分群原则:夜分昼不分。从断乳猪(约7千克)到长成大猪,随着猪体重增大,粪尿排泄量不断增加,饲养密度应作相应调整。密度太高,垫料表面会非常潮湿,可能会产生氨味。
适当减少饲喂量,为使生猪排泄的粪尿快速分解,饲料喂量应控制在正常量的80%左右,即喂八成饱。生猪一般有在固定地点排粪、撒尿习惯,管理人员待粪便成堆时挖坑填埋即可。
盛夏季节要完全打开通风窗,必要时开启强制通风系统,使舍内空气能够对流,降低舍内温湿度;另在饮水中加点绿豆水,可降低猪体内的燥热感。

三、显著的试验示范效果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八戒国家生猪活体储备基地引进“自然养猪法”后,在山东省畜牧办公室、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山东农业大学的专家教授指导下,通过对比试验,总结起来有以下主要成效:
1.真正解决了养猪业污染问题。走进“自然养猪法”的猪舍,没有异味感,空气清新;地面由于填满干净的圈底有机垫料,及时翻埋,没有污水、粪便;圈底有机垫料干净卫生,铲起来松软适度,放到鼻边轻嗅没有普通猪舍的过度臭味。
2.大幅度提高了劳动效率。采用自动饮水和自由采食,垫料可3?4年更换一次,省工节力。普通猪舍清除粪便占用了大量的劳动力,由于免除了猪圈的清理,主要工作就是添加饲料,一人就可饲养上千头生猪,提高劳动效率可达60%以上,有利于生猪饲养的规模化、工厂化发展。
3.增强了猪的抗逆性,加快了生长速度。温床式的生活环境,极大地降低了普通猪舍冬季水泥地面冰冻的应激。同时,由于微生物发酵,垫料下温度较高,杀灭或抑制了细菌、病毒的繁殖,有利于猪的健康生长。生猪处在自由逍遥的生存环境中,抵抗各种疫病的能力增强,兽药、疫苗使用数量下降,生长速度大大提高,饲料转化率提高,一头猪可节省饲料10千克,增加体重3.5千克,生产效益大幅度提高。
4.出栏生猪肉质更加安全保健。生猪较少感染疫病,一般采用较为安全健康的中草药制剂进行健康保健,生猪体内没有药物及有毒有害物质残留。经过微生物分解发酵的粪便及垫料,部分转化为猪喜爱采食的有益微生物,并且由于生长环境的改善,猪饲料转化率大大提高,生猪采食的饲料中各类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含量更加合理,生猪的免疫能力显著增强,猪肉品质更加营养健康。
5.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每头生猪可节约用料、用水、用电、用煤成本约50元,节约兽药、疫苗费用大约10元,节约劳动力成本大约20元,增加销售收入大约40元,增收节支总量可达110元,收益十分明显。如果一处猪舍面积为1000平方米,每批饲养700头,年出栏可达2000头,猪舍等固定资产投资大约为20万元,当年就可收回全部投资,并有盈余,具有社会推广应用的良好前景。

投喂全价人工配合饲料精养缩骨鳙鱼新养殖模式



■江门市海洋与渔业技术推广站邓乐平/文

2014年至2015年间,江门市海洋与渔业技术推广站进行试验研究缩骨鳙鱼新的养殖模式——精养缩骨鳙鱼。试验期间投喂全价人工配合饲料,以打破传统低产混养养殖模式。

一、精养池塘准备

选择池塘时要考虑几方面的因素:水源充足,水质理化指标达到标准,pH6.5~8.5,溶解氧在连续24h中,16h以上必须大于5,其余任何时候不得低于3;塘基坚实,交通畅通,面积5亩左右,水深1.8~2米。

二、池塘消毒

1.清除池塘过多的淤泥,暴晒池塘,杀灭塘泥里面的细菌和寄生虫。

2.进水消毒。池塘经过暴晒后可进水1m水深。进水后用20g/m3漂白粉消毒,杀死水体中的细菌和寄生虫。

三、放苗

1.放苗前先培养生物饵料。水体消毒后可用花生麸和EM菌等微生态制剂经过发酵后全塘泼洒,培养浮游生物,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检测各项相关水质指标达到标准后放苗。

2.放苗。选择苗种时除了活力好、健康的、均匀的,最重要认真鉴别苗种缩骨情况,应选择一级缩骨的缩骨鳙鱼苗种投放。放苗前先用浓度为5‰~10‰盐水浸浴30min,以达到鱼体消毒的目的。苗种规格为30~40g/尾,密度为550~600尾/亩。可放少量鲫鱼或其他底层鱼混养。

四、养殖管理

1.饲料投喂。鱼苗放养5~7天,用PVC管搭建长方形食料围栏区,开始只在下午投喂一餐,按鱼体重1%投放鳙鱼专用配合饲料;7~10天后,分早晚两餐,按鱼体重1~2%投放鳙鱼专用配合饲料,以逐步驯化摄食配合饲料。坚持“四定”科学投喂原则,使用自动投料机投喂两餐,上午8点半、下午5点投喂,日投喂量为鱼总重的5~8%,上午投40%,下午投60%,另外要根据天气、水温和水质等变化情况适当调整投喂。

2.水质调控。在养殖过程中可添加水,进水后可用5g/m3漂白粉杀虫消毒,每30天1次,以防病害。养殖中后期,采用换水或投放微生态制剂保持水质肥、活、嫩、爽。

3.病害防控。在养殖过程中缩骨鳙鱼容易寄生锚头蚤并且感染细菌致死。在晴天上午泼洒含阿维菌素成分的杀虫药,浓戊二醛和苯扎溴铵(每立方水体0.15g)等消毒杀菌药物,结合内服三黄散(每千克鱼体重0.5g)、板黄散等中草药和氟苯尼考粉(每千克鱼体重0.2~0.3g)等抗生素抑制细菌生长繁殖。泼洒药物时应根据使用说明书,并结合天气情况科学使用。

五、适时收成

1.试验示范投放苗种为11月份,建议选择在4~5月投放缩骨鳙鱼苗种效果更佳。

2.经过16个月的养殖,缩骨鳙鱼达到3~5斤/尾,一次性捕捞上市销售。

3.该次试验收获缩骨鳙鱼2017Kg,亩产576Kg,养殖全过程缩骨鳙鱼成活率可达95%。

4.市场价格因地区不同波动较大,关注当年市场价格信息,可销往中山、顺德等缩骨鳙鱼价格较高的地区。

近期苏南地区养殖河蟹蜕壳难的处理方法



这段时间河蟹进入脱壳期,但苏南由于气候变化巨大,雷雨较多,在许多虾蟹混养塘中,出现河蟹青虾吃食正常,新种伊乐草生长正常,一般水深在50厘米,水体透明度较好,但河蟹脱壳不遂较多,或脱完的壳损伤较多的情况。
建议
一、测定是否有亚硝酸盐,了解水质情况;
二、检查蟹体是否有纤毛虫;
三、了解水体肥瘦度。
分析原因如下
1、由于水温变化较大,水质过清易导致水温变化过巨,河蟹小,水浅,易造成应激反应导致脱壳不遂;
2、由于4~5月份是河蟹纤毛虫的多发期,不杀灭易导致脱壳不遂,所以必要的消毒杀虫很有必要;
3、水体中亚硝酸盐指标是否过高,由于水体过瘦易导致此指标过高,也易导致河蟹死亡。
针对以上情况有如下三条建议
1、先泼洒葡萄糖酸10亩/袋,缓解河蟹应激反应增强体质,还能一定程度下降低亚硝酸盐;
2、泼洒氨基酸肥水膏5~8亩/桶,有条件配合EM一起使用,迅速提高水体肥度;
3、如有纤毛虫先使用纤虫净1亩/包,隔天使用蟹毒清2~3亩/瓶,一般肥水建议在消毒后3~5天后肥水。

斑点叉尾鮰的“八字精养法”


斑点叉尾鮰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尤其是无肌间刺,加工方便,出口形势比较好。运用“八字精养法”的基本原理,在斑点叉尾鮰养殖过程中突出“水、种、饵”的基础上,将“密、混、轮”作为健康养殖手段,加强“防、管”的力度,养殖过程中严格执行相关标准,确保养殖鱼符合出口要求,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

“水”。鮰鱼养殖基地必须集中连片,周围无工农业污染物进入,生产环境指标符合GB/T18407.4-2001的规定。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水质符合NY5051-2001标准。渔池面积6670平方米(10亩)左右,水深1.8米~2.5米为宜。池底平坦,沙质土或壤土,保持5厘米~6厘米厚底泥。养殖过程中,每天早、晚巡塘1次,观察池塘水色和水位变化,鱼的活动及摄食情况,定期测定水质指标,适时注换新水,定期泼洒生石灰或复合微生物制剂,保证池水溶解氧在3.5毫克/升~7毫克/升、pH值6.8~8.5,透明度30厘米~35厘米。

“种”。鱼种最好自育配套,在选购鱼苗前必须查看苗种场的生产资格,由有资质的检验检疫部门出具检测报告。外购鱼种必须是无公害基地生产的,并经检疫消毒。鮰鱼种要求游动活泼,体质健壮,体表光滑,黏液丰富,无损伤,无疾病,无畸形,规格50克/尾左右。放养宜在2月~3月进行,下池前用2.5%~3%食盐溶液浸浴鱼体5分钟。

“饵”。选择厂家规模大,质量稳定的专用配合饲料,饲料厂必须经商检部门注册备案,饲料质量符合NY5072-2002标准。饲料中使用添加剂种类和用量符合GB13078标准。饵料投喂做到投匀、投足、投好,不得投喂腐败变质的饲料。每天投喂2次,日投饵率根据水温调整,一般水温8℃~15℃为1%~1.5%,15℃~20℃为2%~2.5%,20℃~25℃为3%~3.5%,25℃~32℃为4%~4.5%。其中上午9时投总量的60%,下午3时投总量的40%。

“密”。从健康养殖的角度考虑,鮰鱼种放养量应在1.2万尾/百平米~1.5万尾/百平米范围内。放养密度过高,会导致管理上困难,造成水质恶化,难以承受天气变化产生的不利因素,超过了池塘的承受能力。

“混”。斑点叉尾鮰以单养为主,但可适当搭配少量鲢、鳙鱼种。一般鮰鱼种放养后10天,混放100克/尾鲢、鳙鱼种3000尾/百平米~6000尾/百平米。

“轮”。养殖鮰鱼的池塘经过2年~3年养殖后,改为养殖其他水产品,这也是防止鱼病暴发的一个重要举措。

“防”。坚持“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方针。采取生态综合防治和使用生物制剂、中草药对病害的防治,推广健康养殖技术。使用渔药必须符合NY5071-2002和NY5072-2002标准。

鱼种尽量避免机械损伤,长途运输或干塘、转塘要用食盐水浸浴,以防止皮肤病的发生。经常在饲料中添加大蒜素等绿色药品用来预防肠道性疾病,定期用浓度为15毫克/升~25毫克/升的生石灰、或0.3毫克/升~0.5毫克/升的二氧化氯消毒剂全池泼洒,以预防鱼病和调节水质。发现鱼病,正确诊断,及时治疗。渔药使用尤为要慎重,必须由资质人员开具处方,忌私自乱用药,否则商品鱼销售将“一票否决”。

“管”。除生产管理外,重点要抓好:①环境管理。对基地及周边地区有可能造成污染的因素进行重点监控,杜绝生活污水、农田用水以及“三废”污染。同时委托有关部门定期对土壤、大气、水质进行抽样检测。②用药管理。按照《兽药管理条例》规定,配备渔药监督员,建立用药处方制度。③档案管理。对塘口清整、苗种放养、水质状况、饲料及渔药使用情况等都要求作详细记载,并明确专人定期检查,建档保存。


南京高淳固城镇孔老板大闸蟹养殖成功案例分享



南京高淳固城镇孔老板今年螃蟹大丰收,亩产180斤以上,公蟹以4.5两、5两居多,母蟹以4两居多。孔老板今年放苗每亩700只,板田上种植扁担草和节节草,环沟里种植伊乐草,全年螺蛳拖放量1000斤/亩以上,养出的螃蟹个大肥美。
分享其成功心得主要为以下几点:
一、控制放苗密度,保证大规格
一般放苗量控制在700-800只/亩,密度过大往往水质难以把控,河蟹规格难以保证。
二、保证螺蛳充足
视放苗密度,亩投放螺蛳800-1000斤左右。
三、水草管理要到位
水草定期施用可溶性有机肥、碳肥(神力碳)保持水草活力,防止水草上脏。适时使用壮根肥,防止水草上浮。高温期定期使用增氧型底改,防止水草烂根。
四、注重蜕壳期的营养补充
每次蜕壳前后都要补充维生素及钙质,确保翻身率及硬壳速度。

为何近期苏南地区河蟹池塘亚硝酸盐突然升高?



近日笔者在苏南地区走访池塘时发现,大部分池塘最近出现亚硝酸盐偏高的迹象,并且出现螃蟹爬边上草甚至死亡等现象。
以下是笔者总结亚硝酸盐偏高的几个原因:
1、水质比较好的池塘:池塘中早期培养的藻类繁殖都比较好,随着近阶段时间温度升高,池塘中的虫子繁殖加快,造成水体中的藻相被破坏,大量的藻类被虫子吃掉以后排泄出大量的有机质,得不到有效的转化,从而导致亚硝酸盐偏高;
2、老塘晒塘比较彻底也会出现亚硝酸盐偏高:这种情况一般比较少见,笔者分析此种情况由于有机质大量转化成硝酸盐,早春水体中藻类繁殖比较少,无法将大量的硝酸盐进行吸收利用,从而进行反硝化作用,造成亚硝酸盐偏高;
3、螺蛳比较多的池塘:这种情况一般会出现在刚投放螺蛳不就得时候,有的螺蛳质量不好投放到池塘中成活率低,导致大量螺蛳死亡,影响池塘底部环境,造成亚硝酸盐偏高;
4、杀青苔塘口:这种情况多出现在杀完后,青苔大量死亡的时候,青苔死亡以后,大量死亡青苔在池塘发酵,释放有机质并且消耗池塘中的溶氧,从而导致水体中亚硝酸盐偏高。
以上是笔者总结的亚硝酸盐偏高的几种常见塘口,那么我们遇到以上塘口该如何处理:
第一种池塘:虫子多导致的亚硝酸盐偏高,首先我们要控制池塘中的虫子量,避免虫子大量爆发导致水体藻相被破坏,建议使用补虫器,控制水体生物量,其次如果亚硝酸盐已经偏高池塘及时使用卫底/底居速解安进行改底,再使用清源/FS活力菌进行吸收利用,最后进行培育良好的藻相,从而稳固水体;
第二种池塘:老塘口清塘以后进水解毒以后,往池塘中投放FS活力菌,消耗吸收池塘中的营养盐,避免硝酸盐逆向转化为亚硝酸盐,然后进行培育池塘中的藻相,从而利用池塘中的营养盐;
第三种池塘:购买成活率较高的螺蛳,如果出现螺蛳在池塘底部死亡,及早使用卫底/底居速解安进行分解,防止底部恶化导致亚硝酸盐偏高;
第四种池塘:杀完青苔以后大部分青苔会浮到水面,及早捞出,勤动手,避免青苔烂在池塘造成亚硝酸盐偏高,如果青苔已经腐烂,先使用卫底/底居速解安,进行分解,再使用全能+FS活力菌,预防亚硝酸盐偏高。
以上为笔者近些天在苏南地区螃蟹塘口总结的经验,希望能够帮到各位养殖老板更好的管理好池塘环境。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103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