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肥牛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肥牛养殖问题的解决措施

肥牛养殖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农畜牧业的~个主要的经济项目,这个产业不仅为农民带来经济收入,也是为广大人民提供食物来源。随着经济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肉类需求量的日渐上升,对牛肉的需求也随之快速攀升,养牛产业已得到显著提高.但若养殖不当则会使得养殖户损失严重,当前我国农村地区育肥牛养殖仍存在较多问题,已对育肥牛养殖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阻碍。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当前肥牛养殖中存在的问题肥牛养殖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当前肥牛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肥牛养殖业的回报挺丰厚,但是要养好肥牛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肥牛养殖的过程是漫长的,而且涉及到许多方面,受诸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作为从事在肥牛养殖的一线工作人员,我从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中总结了一些肥牛养殖的问题:

1.养殖人员素质低,缺乏肥牛养殖的专业技术和专业知识

当前从事肥牛养殖行业的大部分都是农民,他们的文化水平较低,缺乏一定的肥牛养殖专业技术和专业知识,依旧以传统的养牛方式来养殖肉牛。养殖人员作为肥牛养殖中十分关键的因素,与肥牛的质量有着直接联系,所以提升养殖人员的素质势在必行。

2..肥牛品种单一,缺乏高产肥牛品种的培育,肥牛生长缓慢

当前肥牛养殖中,大部分农户饲养以土牛为主的肥牛,品种单一,缺乏高产肥牛品种的引进,应扩大杂交牛的饲养,加速肥牛的生长过程,缩短肥牛的养殖周期。

3.肥牛喂养的饲料太过单一,不能满足肥牛的生长需求

由于肥牛养殖的人员大部分是农户,肥牛养殖中以象草、玉米秸秆、甘蔗等草料为主,肥牛缺乏营养摄入,所以草料不能满足肥牛生长的需求。

4.忽视肥牛生长环境的卫生状况,对蚊虫驱除工作没有做到位

肥牛养殖中,肥牛生长的环境对肥牛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蚊虫对肥牛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肥牛养殖中应改善肥牛生长的环境,加强驱蚊次数。

5.缺乏对肥牛身体状况的关注,忽视健胃工作

肥牛的消化系统对肥牛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当前肥牛养殖中缺乏健胃工作,这就影响了肥牛的生长速度。

6.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养殖与销售市场存在脱节问题

肥牛养殖户大部分是分散的农户,他们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没有有效的市场信息来源,通常以低廉的价格出售肥牛,所以肥牛养殖户没有获得好的利润回报。

7.在肥牛养殖中缺乏先进的设备,影响了肥牛养殖业的发展

当前肥牛养殖户大部分是农民,他们没有足够的意识去重视先进的养殖设备,为没有足够的资金去引进先进的设备来提高肥牛养殖生产率。

二、肥牛养殖问题的解决措施M.yz023.CoM

面对肥牛养殖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不得不采取科学有效的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肥牛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1.加强政府的支持力度和投入力度

肥牛养殖虽然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但也是一个回报较大的产业,政府应加大政策、资金以及设备的支持力度,使肥牛养殖产业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2..在肥牛养殖业中科学饲养,采用先进的生产流程

(1)加强养殖人员的肥牛养殖技术和专业知识的培训

养殖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与肥牛的养殖有着重要的关系,所以应定期对肥牛养殖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和专业知识的培训。

(2)引进先进设备,提升肥牛养殖的效率

在当前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先进设备的引进有助于肥牛养殖,改善肥牛养殖的生产流程,提升效率。

(3)定期驱虫,及时健胃

每隔一段时间定期利用药物为肥牛清除体内寄生虫,将肥牛派出的粪便进行焚烧以便消除虫卵。驱虫后利用苏打水帮助肥牛健胃,改善其消化系统。

(4)加强饲料管理,适当补料

在肥牛养殖中应注重饲料的喂养,保障肥牛生长的需求,加强补料,使肥牛的生长速度加快。

3.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提升市场竞争力

针对当前肥牛养殖分散、信息不及、与销售市场存在脱节等问题,分散的肥牛养殖户应团结起来建立合作社,建立高效的管理体制,加强与市场的联系,获得准确市场需求信息,从而提升肥牛养殖户的利润。

小结:这篇文章中所介绍的肥牛养殖中面临的问题和有效解决措施,都是我从实际工作的观察和总结中获得的心得,希望这些意见可以促进肥牛养殖业的发展,为更多的肥牛养殖户提供经验和指导。

相关推荐

牛人工授精技术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人工繁殖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牛在生长和发育过程中,会经历很长一段时间,因此,在生殖过程中需要很长一段周期,对于大量繁殖造成了不小的影响。而采用人工受精技术可以很好的避免这种问题的存在,对牛进行人工授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缩短育种的周期,提高受精的成活率,对提高牛的繁殖有着显著的作用,但是在实际进行人工受精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技术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采取相应的措施应该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对人人工授精过程中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说明,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本次分析研究对更好的开展牛的人工受精工作有一定的益处。

人工受精技术主要是利用一个公畜优秀的性状与多头母畜进行繁殖并将这种优良的性状传递给后代的一种繁殖技术,这种繁殖技术在进行品种改良、提高和改善畜牧产品产量和品质方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项技术具有科技含量高、适用范围广、可操作性强、效益高、收益大等特点被广泛的应用到养殖中。牛的人工受精技术主要起源于上世纪的七十年代末期,随着科学技术和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人工受精技术也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和进户。在该领域应用的这几十年间,该项技术对本地品种的改良、提高后代的产量和动物制品的质量方面有着显著的意义,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通过采用人工受精技术,活牛的销售价格不断上上涨,已经成为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一项支柱性产业。笔者主要结合自身实际的工作经验,对牛人工受精过程中相关的技术问题进行了探讨,现将其总结如下:

一、做好技术人员的衔接工作,做好技术培训工作

在该项技术应用的初期,我国培养出了一批批专业素质过硬,工作能力强,实际操作经验丰富的技术性人才,为当时的牛的品种改良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先进的人工受精技术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加上各种相关技术的信息缺乏,没有对技术人员进行进一步的培训,同时由于技术人员年龄结构过大等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现有的人工受精技术已经不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和发展。而对于新的技术人员,虽然他们具备先进的知识体系,但是由于实践经验不足,文化水平不高等因素,对新技术不甚了解,导致了整个队伍的专业素质普遍较低。针对这些问题,作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举个方面入手,首先,以老带新,让新进的技术人员学习老技术人员的经验;其次,地方的畜牧部门应该做好内部人员的培训工作,并对其进行定期的考核,同时还可以聘请专家开展讲座培训工作,组织相关人员到本地区的农业院校深造学习;再次,学者从大专院校毕业的专业学生充实基层队伍,确保技术人员的文化层次;最后,在团队内部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开展知识创新工作。

二、按规程操作,要严谨、细致

在进行人工受精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操作不严格、不细致,站点的消毒设施设置不健全,卫生条件极差,操作过程中器械消毒不完全,受精过程中牛的外阴清理不彻底。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会对牛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还影响牛的受精率,同时还有可能会导致各种动物疾病的传播。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做大以下几点,首先,应该彻底保证人工受精站点的清洁和安全,应该设置相应的消毒设施,并做好各种消毒工作;其次,在开展人工受精过程中,操作人员应该完全进行消毒,并穿着相应的消毒服装,操作完毕之后,更换服装和鞋帽,并进行再一次的消毒;最后,在操作过程中,应该对牛的阴部进行彻底的清理,防止病原感染。

三、掌握准确时间输精,保证母牛的受精率

技术人员在开始受精之前,必须对母牛的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和了解,查看其是否发情,是否存在疾病等一系列状况,在听取牲畜意见的基础上还要亲自验证,符合条件之后才能进行输精工作。在输精过程中,应该掌握好输精的位置,不能强行将输精器插入,避免对母牛的子宫造成机械性的损伤,从而影响到受精的效率。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人工输精应该在母牛的发情旺盛时期进行,输精的方式采用直肠把握子宫输精法,将精液输入到子宫内的第2~3个皱褶内。

四、保证冻精的质量,严格按照规范进行

在人工受精过程中,经常存在冻精质量差,活跃精子数量少的现象。在操作过程中对精液进行反复的冷冻和融化,精液在环境外的滞留时间过长以及操作不当等情况都会严重影响到受精的效率。要想很好的避免这种问题,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冷冻精液的液态氮进行及时的补充,保证液氮在合理的位置;其次,选择符合相应标准的冻精,也就是精液解冻之后,精子的活力不得小于0.3,每一个剂量中的直线前进的精子数量应该保持在1000万个以上。在一定温度环境下的培养存活时间应该超过4个小时。精液解冻之后,每毫升中的菌落数量不得超过1000个,这其中的每一项指标,任何一项没有达到要求的都不得使用;再次,在操作过程中应该迅速,以5s比较适合,且应该保证取出的高度应该超过液态灌口,操作完毕之后盖好改口;最后,解冻过程中,应该将细管未封闭的一段保持在水面上,然后将其置于合适的温度环境下。

结语

牛的人工受精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对受精的成功率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操作人员认真仔细的进行,对每一次的受精操作都应该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总结,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及时的改正,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选优去劣,积极学习并将先进的技术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

冬季蛋鸡放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保健意识的增强,消费者对动物食品质量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因而,绿色“肉”、“蛋”、“奶”颇受消费者青睐,生态养殖应运而生,并呈现快速发展势头。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冬季蛋鸡放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

1、饲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产蛋率低而且不能保持稳定水平:目前我国大多的鸡场在进入冬季以后都没有比较理想的产蛋率,一般鸡场饲养蛋鸡的产蛋率约为30%,大多都是在20%-50%,这中间的数据起伏比较大,通常都呈现偏低而且不稳定的状态。

鸡蛋品质下降:目前在我国的实际养鸡生产过程中主要体现在鸡蛋蛋壳的厚度、坚固度、蛋壳表面的清洁度和蛋黄色泽等几个方面。有的鸡场饲养的蛋鸡产出的鸡蛋蛋壳厚度和坚固度都会有所降低。其中有不少鸡场中蛋鸡所产鸡蛋的蛋壳表面有比较差的清洁度,通常都会沾染一些粪便和污染物等杂物。然而大多鸡场中蛋鸡所产的鸡蛋蛋黄色度会有相应的比较大幅度降低的情况。

疾病频繁的出现:不少鸡场饲养的蛋鸡会出现相应的呼吸道疾病的流行,还有的鸡场鸡群中会有体内外寄生虫病的发生与流行,个别养鸡场中的蛋鸡群有时也会有内脏型马立克病的出现与传播。

2、原因分析

圈鸡过晚:产蛋鸡正常的温度要求在8-27℃,但是最适宜的温度是13-24℃。蛋鸡群生活的环境如果温度过低,会导致蛋鸡的产蛋率下降的同时采食量上升,造成蛋鸡体内的营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损失。通常在环境的温度为5℃时,应该将放牧的鸡圈回舍内,同时还要在鸡舍的向阳面增加与鸡舍面积等同或大些的塑料棚作为蛋鸡平时的运动场。如果养鸡场始终坚持将蛋鸡群在室外进行放牧饲养,夜间舍内没有配备相应的保温设施就会导致蛋鸡的饲养状况出现问题,造成相应的损失。

光照时间短:根据许多相关的报道可知,我国目前仍然有不少鸡场鸡舍内给予蛋鸡的光照时间少于12h(其中包括自然光照和人工光照两种在内)。个别野外建造的鸡场缺少电源的设置,更没有补充光照的可能性。

缺少喂料量:如果蛋鸡群场对于鸡群从放养模式改为圈养方式就应该改变喂料量,如果鸡场继续沿用放牧期补料的数量和方法,加之没有保温设施的供给,就会导致蛋鸡摄入的营养远远不够蛋鸡生长需要,所以生产中必须加以重视。

营养供给不平衡:目前我国有的养鸡场存在供给鸡群的配料不符合标准而随意的饲喂;还有个别鸡场始终将蛋鸡饲料的标准配料按照笼养鸡的饲料标准进行配比;还有的养鸡场一味追求经济方面的利益而购买廉价的饲料原料,导致蛋鸡采食过后体内的营养出现比较严重的失衡状态。

舍内环境差:蛋鸡舍内如果缺少保温的设施供给,就会相应的造成舍内的温度偏低;有的蛋鸡舍密封不够严密,加上通风状况差,具有比较大的湿度,导致舍内的有害气体浓度升高,造成许多病原微生物滋生;如果蛋鸡场的管理方式不合理,导致鸡群受到的应激现象不断等,就会相应的降低蛋鸡的产蛋性能或者使产蛋的情况不稳定,同时也会造成许多疾病的频发,饲养者在生产中不容忽视。

3、解决措施

鸡舍环境的合理控制:冬季气温偏低,大多鸡场为追求保温而采取舍内平养、棚舍结合的饲养方式,可以在鸡舍的向阳面搭建一个临时的拱形塑料棚。目前大多的鸡场都存在保温、通风换气和除湿的矛盾,大多鸡群的饲养密度偏大,不能及时对蛋鸡产生的粪便进行清理,所以要及时的采取正确的方法将以上的问题解决,以保证冬季蛋鸡体机体健康、产蛋率维持在高而稳定状态。

科学管理:在许多的管理因素当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应激因素。冬季蛋鸡的饲养方式应该以圈养为主,然后适当的给蛋鸡进行室外运动的时间。放养鸡群的同时还要对鸡舍进行相应的清理和换气处理措施。如果天气状况差或者是气温骤降的情况都不能够进行放鸡。

营养调控:如果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对蛋鸡采取生态放养的模式,会发现鸡蛋的品质明显提高,主要是因为蛋鸡在野外放养的过程中采食不少生物活性物质,再加上鸡群的健康的机体和比较理想的生态环境。蛋鸡群如果采取以圈养为主的饲养模式进行养殖生产,首先就要调整饲料供给,以提高蛋鸡产出鸡蛋的品质。

疾病预防:野外生态放养的环境相对来说是比较优越的,相应的饲养密度偏低,而且环境中的空气相对比较新鲜,蛋鸡可以采食很多具有生物活性的饲料,这样可以保证蛋鸡的机体比较健康,并且还会具有相应的抗病力逐渐增强的优势。要根据鸡场的实际情况给鸡群注射相关疫苗,定期对蛋鸡体内的寄生虫加以驱除,同时还要改善鸡舍的环境,加强通风换气状况,还要降低湿度,这样是预防疾病的首要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
1.产蛋率低而不稳
走访的十几个鸡场和电话咨询的多数鸡场,进入冬季以来,产蛋率均不理想。一般在30%左右,高者不足50%,有的甚至20%,而且起伏较大,低而不稳。
2.鸡蛋品质下降
鸡蛋品质主要表现在鸡蛋蛋壳的厚度、坚固度、蛋壳表面清洁度和蛋黄色泽等方面。一些鸡场鸡蛋的蛋壳厚度和坚固度降低,出现薄壳蛋、砂皮蛋和软壳蛋;一些鸡场蛋壳的清洁度普遍较差,沾满粪便和污染物;多数鸡场的蛋黄色度大幅度降低。由放牧期的9个以上罗氏单位降到8个以下。
3.疾病有所抬头
一些鸡场出现呼吸道疾病,一些鸡场出现体内外寄生虫病,个别鸡场偶尔发生马立克病(内脏型)。
二、原因
由于不同鸡场的具体情况不同,问题比较复杂。但共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圈鸡过晚
产蛋鸡要求温度范围是8~27℃,最适温度是13~24℃。如果环境温度过低,不仅降低产蛋率,而且还会导致采食量增加,营养的无谓损失。正常情况下,当环境温度最低降到5℃左右时,就应将在野外放牧的鸡圈回鸡舍,并在鸡舍的向阳面增加与鸡舍面积等同或大些的塑料(9645,110.00,1.15%)棚作为运动场。但是,有些鸡场至今仍然在室外放牧,夜间鸡舍没有任何保温设施。
2.光照时间短
调查发现,很多鸡场鸡舍的光照时间每天不足12小时(自然光照加人工光照)。有些在野外建造的鸡场没有电源,根本没有补充光照。
3.喂料量不足
一些鸡场沿用放牧期补料的数量和方法,每天补料在50~75克,少数达到100克。这对于没有保温设施,仍然处于野外放牧的产蛋鸡来说,其营养是远远不够的。
4.营养失调
一些鸡场配料随意,有啥喂啥;有的鸡场按照笼养鸡标准配料;也有的鸡场购买当地所谓的“柴鸡专用料”;还有的鸡场看到目前饲料价格较高而用廉价原料,营养严重失衡。主要表现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严重不足、蛋白能量失衡、矿物质比例失衡、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失衡等。
5.缺乏天然蛋黄增色物质
进入枯草期,尽管有时蛋鸡在野外放牧,但不能获得含有大量叶绿素的青绿饲料,影响蛋黄的色度。
6.鸡舍环境不佳
一些鸡舍没有保温设施,造成舍内温度低;有的密封严密,通风不良、湿度大,有害气体浓度增加,病原微生物孳生;有的管理粗放,应激现象不断等,都是造成产蛋性能低而不稳以及疾病增加的原因。

三、对策
1.增加光照
产蛋鸡对光照有较强的依赖性。由于冬季自然光照时间较短,人工补充光照是必不可缺的。应根据鸡的日龄和产蛋阶段,将光照逐渐调整到合适的时间,使产蛋高峰期光照时间维持在16小时。生产中可采取早晨补光或夜间补光,或两者结合。但无论哪种方式,应与补料相结合。
2.科学配料
生态放养的鸡种多数选择地方鸡,其适应性和抗病力较强,活动量大,但产蛋性能与现代鸡种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其饲料营养水平应针对鸡的品种和生产特点而灵活掌握。根据笔者多年试验和实践经验,制定了河北柴鸡饲料营养推荐指标。
3.增加喂料量
根据气温、鸡的活动量、野外自由采食量和鸡的产蛋率,酌情补充饲料。一些鸡场看到鸡的产蛋率低,限制补料量,结果饲料投喂量越少,产蛋率越低。根据笔者经验,由于本饲养方式鸡的活动量较大,在冬季保温较好的情况下,河北柴鸡的日补料量应比笼养中型蛋鸡高10~15%。在保温不良的情况下,饲料的补充量还要增加。
4.鸡舍环境控制
为了保温,多数鸡场采取舍内平养,棚舍结合的饲养方式,即在鸡舍的向阳面临时搭建一个拱形塑料棚。据调查,多数存在保温与通风换气和除湿的矛盾,同时饲养密度偏大,粪便不能及时清理,为产蛋性能的提高和疾病的控制制造了麻烦。解决以上问题是保证冬季鸡体健康、产蛋率高而稳定的重要措施。
5.科学管理
管理包括的内容很多,涉及到鸡蛋生产的诸多环节。但最关键的问题应将防应激放在首要位置。蛋鸡由生态放养过渡到以圈养为主,圈养和放养相结合的饲养方式,由低密度的山场自由活动变为较高密度的人工控制环境活动。饲养管理方式的改变要有一个适应过程,管理程序的改变也需要一定的过渡阶段。要时刻清楚蛋鸡具有神经质的动物特性,避免应激因素的产生。
此外,冬季应以圈养为主,适当室外运动。晴朗天气的上午,当气温上升之后,约10点左右放鸡,下午4时左右归巢,即采取晚放鸡,早回巢的办法。在放鸡的同时进行鸡舍清理和换气。若遇到不良天气或气温骤降,不可放鸡。
6.鸡蛋品质的营养调控
蛋鸡在生态放养条件下,鸡蛋品质有了明显提高,主要是鸡在野外采食了大量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如昆虫、草叶等),加之健康的机体和优越的生态环境。实行以圈养为主,改变了原有的生活环境,必须在饲料方面做适当的调整,以提高鸡蛋品质。根据笔者试验,冬季在饲料中添加一定的富含叶绿素和纤维的物质,可使蛋黄颜色加深、胆固醇含量降低,磷脂含量增加。
7.疾病预防
野外生态放养,由于环境优越,饲养密度低,空气新鲜,采食很多具有生物活性的饲料,鸡体健康,抗病力增强。因此,普通病和传染性疾病均低于笼养鸡。但是,进入冬季之后实行圈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密度大,湿度大,通风差,自然饲料缺乏,相应的疾病接踵而至。比如,放养期间很少发生的呼吸道疾病在一些鸡场发生;肠道寄生虫病发生比较严重;内脏型马立克零星出现(放养方式该病很少发生,但冬季圈养后出现,其机理有待研究)。因此,除了注射有关的疫苗以外,要定期驱除体内寄生虫,并将改善鸡舍环境、加强通风换气和降低湿度作为管理的重要环节。

肉牛繁育养殖存在的问题以及其解决的对策


牛肉因其味道鲜美,营养价值丰富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因此,对肉牛进行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提高牛肉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可获得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实际上肉牛的繁殖方面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我国肉牛养殖业的发展,如果不及时的加以解决,会严重影响肉牛养殖户的利益,因此在肉牛的养殖生产过程中要对肉牛繁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来加以解决。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肉牛繁育养殖存在的问题以及其解决的对策。

1、肉牛繁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品种相对较差,优化程度低。我国目前在肉牛繁育方面面临的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肉牛品种相对于国外的肉牛品种较差,高产的肉牛品种较少,缺乏明确的繁育目标和繁育方向,虽然我国肉牛养殖业正处于不断发展、进步的阶段,但是我国肉牛养殖与繁育仍然处在一个较为模糊的时期,在选择肉牛品种是大多数养殖场还停留在选择传统的黄牛品种为主。真正得到优化改良的肉牛品种的数量较少。我国传统的肉牛虽然具有很多的优势,如肉质良好、耐粗饲、抗逆性强,但是饲料利用率低、生长速度慢、产肉量较少,因此获得的养殖经济效益较低。虽然我国也存在着一些品质较好的肉牛品种,如延边黄牛、普南牛等,但是由于一些原因的存在,也很难满足我国肉类市场对牛肉数量和质量的全面要求,导致虽然市场上牛肉产品的售价越来越高,但是实际的肉牛的养殖经济效益却很低的矛盾存在。

饲养方式不科学合理,养殖规模较小。目前我国大型的肉牛养殖场相对还是较少,规模较小,我国肉牛75%以上为农村的散户饲养,有的养殖户养殖的肉牛数量不足5头,个别养殖户的饲养数量可达到几十头,但仍然成不了规模。在养殖方式上,这些养殖户在饲喂的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养殖方式,没有根据肉牛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来提供日粮,没有根据饲喂季节的不同而做好日粮的相应调整,从而导致肉牛的生长发育缓慢,日增重较少,肉的品质较差,导致肉牛的育肥期延长,从而增加了肉牛养殖的成本,同时还导致所饲养的肉牛品质较差,市场竞争力不强等。

养殖环境不良。肉牛生活环境对其生长、增重和健康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如果养殖环境过于恶劣,卫生条件较差,圈舍内粪便以及污物的处理不及时,导致圈舍极其的污浊,消毒工作做的不够到位,空气质量较差,如果肉牛长期的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必然会对其生产性能和繁育性能产生不良的影响。

疾病的防控意识不强。因肉牛的体型较大,相对于其他畜禽来说抵抗力更强,但是往往因为这一原因,养殖户对肉牛疾病的防控意识不强,疾病的防控工作做的不够到位,如存在不进行免疫接种的误区,导致肉牛患有很多地方性的疾病,损害肉牛的健康,进而影响了肉牛的日增重和繁殖性能,给肉牛养殖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2、解决对策

对于我国肉牛品种较差、优化程度较低这一问题的采取的对策主要是对我国的肉牛品种进行改良,确定明确的改良方向,并使用科学的技术方法。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肉牛的优良性状是受到基因调控的,因此,可以利用杂交改良技术,对我国肉年品种进行有序的杂交培育,以筛选、培育出优良的肉牛品种。我国的肉牛品种虽然较为单一,但是优点明显,可通过选用多品种的优良特性杂交产出优良的后代。在杂交改良的过程中需要明确改良的方向,以便于选择适宜的品种,如我国黄牛品牛的缺点是生长速度慢、饲料利用率低、出肉率低,因此,可以通过选择具用生长速度快、饲料报酬率高、产肉量高的品种进行杂交,可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我国肉牛品种的品质,我国目前常选择引起国外的优良肉牛品种对我国黄牛进行杂交改良,选择的品种多为西门塔尔、利木赞等。

扩大养殖规模,采用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方法。我国肉牛养殖的规模较小,不利于标准化肉牛养殖方法的实施,因此,要尽量扩大肉牛养殖的规模,同时采用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方法,提供适宜的日粮。在饲喂肉牛时要根据肉牛不同阶段的营养需求合理的配制日粮,以促进肉牛的生长发育和增重。对于农村规模较小的肉牛养殖户,可以推行农牧结合的养殖方式,同时解决种植与饲养上面临的问题。

加强圈舍的环境管理。做好肉牛养殖环境的管理工作,保持圈舍内的环境卫生,每天都要及时的清理粪污,保持舍内适宜的温度、相对湿度,加强通风换气,保持舍内空气新鲜,另外还要做好定期的消毒工作。为肉牛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加强疾病的防控工作。除了要加强日常卫生清理和消毒工作,也忽视肉牛的免疫工作,虽然肉牛的抵抗力较强,但是一旦发病,损失较为严重,因此,养殖户要根据当地以及本场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计划,并严格执行,预防疫病的发生。

1、我国肉牛养殖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品种优化程度低,产业经济效益差
多年来我国对肉牛品种存在无序改良现象,缺少较明确的改良和育种方向,以致我国的肉牛业仍处于以黄牛为主的高数量状态,良种率低,改良肉牛比例仅占30%~40%,与发达国家改良牛比例90%以上的差距很大,部分杂交品种也没有严格按照良种要求进行杂交,生产性能低,牛群整体品质差。地方黄牛是我国的特色资源,虽然具有耐粗饲、抗逆性好、肉质较佳等优点,但还存在着生长速度慢、胴体产肉少、优质牛肉切块率低等诸多缺陷。就肉牛胴体重而言,发达国家平均在295kg以上,世界平均水平为205kg,中国平均为201.5kg,江西平均为175kg。表面看,这仅仅是肉牛胴体重的差距,但实际上隐含了良种繁育、农牧结合、饲草供应等诸多方面的不足。就出栏体重而言,江西肉牛12~18月龄体重与全国约250~350kg的水平相似,而世界肉牛业发达国家的肉牛12~18月龄出栏体重则高达450~550kg,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中国黄牛品种诸多,抗逆耐粗饲且肉质好,但普遍存在体型小、生长速度慢、出肉率低、脂肪沉积不理想等缺陷,用这样的品种来生产高档牛肉难度很大。虽然“夏南牛”、“延黄牛”和“辽育白牛”作为中国培育的肉牛品种已经育成,但仍难满足优质肉牛生产对品种数量和质量的要求。
1.2生产方式落后,饲料转化率低
当前,我国肉牛饲养以农户散养为主,占总量的80%,一般每户饲养1~5头,多的也只有十几头或几十头,大部分仍沿袭了传统养殖耕牛的饲养方法,饲草季节性供应不平衡的矛盾突出,有的在冬季甚至将牛关在栏舍里仅喂给干稻草。条件稍好点的农户,也只用麸皮拌料补饲,肉牛饲养周期长,出栏体重小,育肥质量差,饲料转化率低,产品也没有竞争力。
1.3养殖知识贫乏,饲养管理粗放
传统分散的肉牛生产,产业形成不了集群,肉牛规模化饲养配套技术难以在养殖户中推广,一些养殖户不懂养牛,缺乏科学养殖知识。表现在:①不知道饲养什么品种,购回病牛和品种差的牛时有发生;②肉牛饲料配合不合理,在基本的营养成分如能量、蛋白质和钙、磷不足或不平衡的情况下,总是寄希望于饲料添加剂或增重剂能大幅度地提高肉牛的生产效率;③养殖户随意添加尿素,不科学的添加量及饲喂方法,造成肉牛中毒或死亡;④不分青草种类大量饲喂,造成瘤胃臌气,甚至危及生命;⑤将长时间堆放的菜叶、青绿饲料喂牛,造成中毒;⑥氨化技术不成熟,又不注意防霉变,致使一些牛吃了霉变饲料而死亡;⑦不能保证原料质量,饲料种类与配方差别较大,饲料转化率低;⑧忽略引进牛的适应性及对杂交牛的养殖技术掌握不够,导致养殖亏损;⑨母牛养殖户在犊牛早期普遍采用“吊架子”方法饲养,导致犊牛早期生长发育不良,直接影响到其中、后期的育肥效果;⑩养殖户过度依赖抗生素的防病作用,混用、加大剂量使用普遍存在。多少年来,我国肉牛粗放的饲养管理一直没有得到彻底改变,主要体现在,一是良种不良法,饲喂无规律,喂牛时早时晚,喂料时多时少,经常变换饲料,造成牛瘤胃微生物区系紊乱,影响消化吸收,不利于生长。个别农户在牛价高时,甚至“把牛当猪喂”,短期内大量补给玉米精饲料快速育肥,结果导致酸中毒。二是圈舍简陋,冬季舍温偏低。舍内粪尿不及时清理,舍内潮湿、多刺激性气体,牛体脏污不刷试,不晒太阳等影响肉牛的生长发育。三是未按肉牛的生理状态进行管理,育成牛、妊娠牛、空怀牛与种牛不加区别,均采用同样的饲养管理方式,造成肉牛生长发育缓慢,不能适时出栏。
1.4优质饲草缺乏,秸秆利用率低
草山草坡野生牧草自生自灭,肉牛的主要粗饲料农作物秸秆焚烧浪费现象严重,用作饲料的秸秆大部分未经加工调制成青贮饲料或者秸秆发酵饲料(经加工调制后利用的约占2.6%),利用率不高,以致优质饲草缺乏、草畜不配套。牛群冬春缺草缺料,“既未吃饱又未吃好”现象普遍存在。粗饲料品质差,四季供应不均衡,造成肉牛产品质量不稳定,严重制约着肉牛养殖效益。
1.5技术支撑体系不完善,养牛科技含量不高
表现在:①在饲草、营养方面,补饲、青贮、氨化和非蛋白氮使用等成熟技术远未普及推广到散户,更没有针对农户饲养环境和饲料原料,设计合理、经济、高效的饲料配方与补饲饲料,营养水平未达到生理需要,饲料转化率低,饲料成本持续增加,严重制约着肉牛养殖效益。②在杂交利用方面,目前发达国家的肉牛都用杂种牛来生产,纯种在肉牛总头数中仅占3%~5%。如美国肉牛杂交繁育体系,采取三品种轮回杂交:在安格斯和海福特二品种轮回杂交的基础上再与夏洛来或西门塔尔进行轮回杂交,其结果是杂交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日本“和牛”则是在杂交繁育的基础之上培育起来的一个世界知名的肉牛品种。然而,迄今我国尚未建立完整的肉用杂交繁育体系,每一轮杂交后,下一代使用什么品种作父本进行杂交,没有科学规划,绝大多数杂交要么仅停留在二品种杂交,杂交一代屠宰或销售,要么形成级进杂交,以致杂交优势的利用率降低。③在肉牛育肥方面,除一些规模育肥场外,小规模分散育肥场普遍存在着品种代数、年龄、饲草料日粮混杂,育肥技术参差不齐,造成出栏肉牛体重、膘情、年龄等差异大,肉品质量不稳定,难以统一标准。另外,部分地区淘汰奶牛,多半未经育肥,直接上市屠宰,肉质差、效益低。
1.6圈舍简陋,粪污处理意识薄弱,养殖环境差
多数肉牛养殖散户,环保意识淡薄,人的居室与牛舍相邻,甚至猪、牛混养。污道与净道不分,污水横流,蚊蝇滋生,环境卫生极差。当前,我国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整体较低,即便一些大中型养殖场,也没有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设施,粪便污水因得不到及时处理而污染地下水或直接排放到河道,给农村、城镇居民的饮用水带来安全隐患。
1.7消毒不到位,疫病防控意识差
多数养牛户无消毒意识,即便周围环境极其污浊仍常年不消毒或消毒措施不严格,有的只在清圈时垫些干土。一些养殖户防疫意识不强,认为牛的饲养密度不如鸡、猪大,牛的抵抗力强,防疫可有可无。以致一些地方传染病如口蹄疫、布氏杆菌病、结核病、传染性胸膜炎等疫病发病率超过10%。加之我国肉牛养殖的异地育肥模式,更把一些地方疫病扩向全国,对人及牛只健康造成威胁。再就是很少给牛驱虫,由于牛采食牧草和接触地面,体内外常感染寄生虫,如各种线虫、疥螨、硬蜱、牛皮蝇等,使得日增重下降,饲料转化率降低。

2、发展肉牛业的对策建议
2.1丰富肉牛品种,有序开展杂交利用
畜牧业生产贡献率中,遗传因素的影响占40%,营养与饲料占20%,饲养管理占20%,疾病防治占15%,其它如环境等占5%。因此,品种是提高肉牛生产水平的基础。但肉牛产业不象奶牛产业那样,品种较单一,而是多品种利用,广泛开展杂交,利用杂交提高养殖效益。针对多年来我国肉牛品种存在的无序改良现象,要明确肉牛改良育种方向,加强包括原种场、种公牛站、品种改良中心和生产性能测定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内的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大力推广细管冻精改良技术,加快牛改步伐。

2.2适度规模的标准化养殖,提高饲料转化率
随着肉牛养殖成本的上升,农村劳动力的下降,在如何提高肉牛养殖效益,可考虑走一条适度规模化的道路,用规模效益保证养殖收益。一是要因地制宜地发展农牧结合的适度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由于种养结合,场地、牛群集中,便于选种选配、疫病防治、晒制干草以及制备青贮等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可显著提高养殖水平,提高“饲料转化率”,所产生的粪污能完全为土地所消纳,从而降低环境污染,增加养殖效益。二是要充分发挥家庭牧场投资小、风险低、效率高、环境影响小的优点,大力发展家庭牧场,尤其是饲养母牛的家庭牧场。三是要大力推行牧区饲养母牛和生产架子牛、农区集中育肥的有效模式。四是要积极扶持肉牛养殖合作社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在技术推广、行业自律、维权保障、市场开拓方面的作用。
2.3良种良法,综合集成
肉牛生产中,影响效益的品种或遗传因素占40%,而饲养管理因素则占到60%,良好的饲养管理不仅影响品种本身的培育,而且对于良好遗传品质的发挥更是起到了重要所用。因此,要通过“良种、良法、良料、良舍、良医”等适合当地的肉牛产业新技术的组装配套与集成应用,在牛源生产、阶段育肥、草畜配套、生态安全等方面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具体就是,①推广良种及杂种优势利用,提高肉牛生产水平;②推广人工种草、牧草青贮与青干草利用以及秸秆青贮、微贮、氨化利用技术。③推广肉牛“舍饲圈养,优种优育”的科学养殖方式与短期育肥技术,根据不同品种、不同生长阶段,合理搭配草料,改单一饲料为全混合日粮,提高出栏率;④推广犊牛适时断奶、补饲技术,提高犊牛培育质量;⑤推广肉牛人工冷冻精液配种技术,改进母牛饲养管理,提高能繁母牛繁殖率,不断压缩肉牛饲养周期,力争实现一年一产;⑥合理利用天然草场,改散放为放牧加补饲,实现草畜生态平衡;⑦推广定期驱虫技术,提高牛群质量。
2.4深化饲草资源开发,保证牧草均衡供应
一是采用工程技术,提高秸秆的利用效率。二是应用生物发酵技术,提升饼粕、糟渣(酒糟、豆腐渣、淀粉渣等)类饲料的饲用品质。三是对集中连片的天然草场实行人工改良,对坡地、休闲地、退耕还林地实行人工种草,采用多种牧草不同季节的交替种植模式生产牧草,并将剩余牧草尤其是在夏、秋季牧草丰盛期,将牧草刈割后通过青贮和晒制干草等进行加工调制贮藏。将种草与贮草结合起来,确保肉牛养殖的牧草四季均衡供应,建立起种草养牛的高效生态养殖模式。四是充分利用南方丘陵地区的资源优势。从甘蔗、香蕉、马铃薯、红薯到甘蔗渣、淀粉渣,就地取材,用于喂牛,成本比秸秆还要低。这样做不仅可释放出我国南方的生产潜力,有望再收获一个现有中国的肉牛产量,而且还能废物利用,一举多得。
2.5科学育肥,合理配料,实现日粮全价化
科学育肥就是要正确选定育肥方式(含多种育肥方式的组合使用),采取适度规模(散户可进入养殖小区)饲养,确保育肥效益与牛肉品质。优质牛肉的生产受到牛的年龄与体重的影响,一些育肥场为加快资金周转,为缩短架子牛在场育肥时间,多采购300kg以上,15~18月龄的大架子牛进行育肥。而犊牛到架子牛的培育却很少关注,以致犊牛在此期间长速快的优势未得到充分利用。因此,要从牛的生长发育规律和市场需求两方面考虑,鼓励一部分养牛户育肥犊牛,为其它育肥场提供大架子牛。牛肉品质的形成受肉牛自身遗传背景、饲养环境、采食的饲料以及进入流通环节前的初级加工等共同影响,饲草主要在满足营养需要、调控机体代谢、维护集体健康等方面发挥作用,它是牛肉品质形成过程的重要环节。所以要针对育肥牛种、育肥阶段,用粗饲料分级指数(GI)科学搭配精、粗饲料,利用当地丰富的农副产品(作物秸秆、饼粕、糟渣等)合理配制肉牛全价日粮。
2.6规范圈舍建设,改善养殖环境
规范化圈舍建设,并使之与肉牛存栏量配套,与饲料青贮、氨化池等设施配套,以王家启(2011)提出的“粪污消纳指数”为指标配备饲料用地,提升规模场整体环境卫生,推进肉牛健康养殖。
2.7强化牛群健康监测,细化牛群保健措施
目前,通过遗传育种手段,肉牛的生产性能已得到了极大提高。与此同时,肉牛的体质、抗逆性、免疫性能等也相对有所下降,对营养、饲养管理等各种环境条件的微小变化更加敏感。随着肉牛养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与此相关的疫情也会变得更加复杂,稍有疏忽,疫情就很可能在牛群中暴发,迅速传播。因此,必须做好牛群的健康检测,及时发现亚临床症状。有亚临床症状的牛只生长发育缓慢,饲料转化率低,药物、人力等方面的损失巨大,并给肉牛场留下后患。为防患于未然,必须采取各种主动的保健措施,提高牛群健康水平,把疫病消灭在萌芽状态。
总之,肉牛生产要紧紧围绕繁殖改良、科学饲养、育肥出栏三大环节进行,逐步建立并完善以杂交改良、繁殖配种、饲草料生产加工、科学饲养管理、肉牛育肥、疫病防治与产品加工销售的技术服务体系,并将这些技术加以系统集成,才能发挥肉牛养殖的综合经济效益。

牲畜口蹄疫防疫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牲畜口蹄疫是在牲畜间进行传播的一种传染类疾病,它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牛、羊、猪等比较容易感染。口蹄疫对牲畜的影响很大,恶性的口蹄疫造成的死亡率高达50%以上。因此对口蹄疫的防治一直受到我国各界人士的关注,但是在防治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简要介绍了在牲畜口蹄疫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自从1999年爆发连续的牲畜口蹄疫之后,我国就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给猪、羊、牛等进行强制性的接种疫苗,这种预防为主的策略,起到了明显的效果,对口蹄疫的防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随着形势的发展,对牲畜口蹄疫的防疫又遇到了新的困境,这需要我们采取新的措施进行全面防疫。本文就目前牲畜口蹄疫防疫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可实施性的策略。

一、目前牲畜口蹄疫防疫存在的问题

1.疫苗的不良反应

有的牲畜在注射了疫苗之后,出现了很多的不良反应。比如有的牲畜会出现食欲不振、发育迟缓等问题,这样就需要畜主话费费用为牲畜进行治疗;有的母畜会出现流产、死胎的严重后果,大大的降低了母畜的生育能力,给畜主造成了很多损失,浪费金钱和精力;更有甚者,会引起牲畜的死亡。这些不良反应出现后,会使畜主的情绪激动,对防疫人员进行人身攻击等。

2.免疫不彻底,密度较低

按照规定,牲畜应该在一年内注射两次疫苗,才能产生免疫效果,如果只注射一次,不能产生相应的抗体,而且持续的时间比较短,不能产生预期的免疫效果。有的牲畜因为客观条件不能进行二次注射,比如说,有的牲畜在注射第一次疫苗之后,在怀孕后为了避免疫苗注射引起的流产,就不能进行二次注射,这样就相当于没有注射疫苗,不能产生防疫的功能。注射一次疫苗的牲畜还是很容易发病,发病后进行强制防疫,牛和羊需要在一年内注射四次,这在实践中是很难做到的。这样就导致了牲畜口蹄疫的发病率还是很高。

3.有效补偿的机制不健全

因为注射疫苗产生的不良反应还是很严重的,而因不良反应造成的花销,国家不能够进行有效的补偿。有些畜主认为不注射疫苗还没有什么问题,反而注射疫苗之后产生的后果需要自己承担,很多畜主就拒绝给牲畜注射疫苗。政府还没有建立专项的资金对疫苗产生的副反应进行补偿,因为强制注射疫苗遭到很多畜主的拒绝,对牲畜口蹄疫的防疫工作不能顺利的开展。

4.政府和群众对防疫工作认识不足

对牲畜口蹄疫的防疫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注射一次两次就结束的。长期的防疫工作会让政府工作人员与动物防疫工作者产生懈怠与侥幸的心理,对防疫工作的支持力度不够。而群众认为反复的防疫,是动物防疫部门变相的收取费用,也不采取配合的态度,导致牲畜口蹄疫的防疫工作不能顺利进行。

5.缺乏动物防疫的长效机制

对牲畜注射疫苗需要一定的费用,畜主不愿意接受,政府也没有专项的拨款进行疫苗的注射,因此很难形成长期的牲畜口蹄疫防疫的工作机制。乡镇的牲畜兽医技术服务中心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由于资金问题,基层的防疫条件也非常差,工作人员不能够进行稳定的防疫工作。对好多只进行了一次疫苗注射的牲畜不能进行有效的追踪,比如对孕后的牲畜不能能够补充注射,导致长期的防疫工作根本不能够建立。

二、牲畜口蹄疫防疫的对策

1.改进疫苗的质量

在之前疫苗注射的实践中可以看出,疫苗注射后产生的副作用较大,甚至会引起牲畜的死亡。而且疫苗的注射周期较短,一般的牲畜一年就要注射两次,这样就增加了疫苗注射的成本,反复注射也会使畜主产生抵触心理,不配合牲畜口蹄疫的防疫工作。因此,国家应加大对疫苗研制工作的资金投入,提升科技含量,提高疫苗中抗原的含量,研发出更好的抗原,免疫时间长,且产生的毒害作用小,不需要进行多次注射疫苗。从而解决在实践中疫苗产生的各种问题,降低注射疫苗的成本,维护畜主的利益。

2.加大对防疫工作的投入

对牲畜口蹄疫的防疫工作是社会公益性事业,应该受到各级政府的关注,对防疫工作的投入资金应该纳入国家财政开支的一部分,各级政府都应拿出一部分资金进行动物防疫。首先要对疫苗的费用、消毒的药品以及防疫的器械等进行报销,保证防疫物资的充足;其次,要按时支付防疫工作人员的工资报酬,将他们的工资纳入国家财政支出,稳定防疫工作人员的队伍,以实现长期的防疫工作机制;另外,对注射口蹄疫疫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造成的损失要进行合理的补偿,如出现死胎、流产、死亡等比较严重后果的,国家尽量进行全额的补偿,对比较轻微的状况,也要给予一定的补偿,以减轻畜主的经济压力,从而让畜主更好的配合防疫工作,也能增加防疫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实施科学的防疫措施

要制定科学的免疫规程,严格的规定每个免疫过程,对防疫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确保每个工作人员熟悉工作的流程。注射疫苗的时候,要严格按照规程执行,特别注意疫苗的注射剂量,防止因为过量引起的免疫副反应,或者剂量太小不能产生免疫反应。在注射疫苗的同时,也要注意动物的养殖安全,防止染疫动物随意转移,从而引发动物间大面积的传染。国家以及政府也要加强对防疫工作的法律宣传,提高群众对牲畜防疫的意识,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确保各项防疫工作都落在实处。

4.加大对防疫的监管力度

要加大对动物防疫的监管力度,对没有进行防疫的牲畜,严禁流入市场进行交易。加强对牲畜防疫的监督制度,做好跟踪检疫工作,防止没有免疫标识的牲畜的屠宰、流通。从根本上做到切断传染源。

5.建立长期的防疫机制

加大对防疫工作资金的投入,加强对基层防疫设施的建设,完善牲畜防疫以及疾病控制的体系,建立起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防疫工作队伍,真正的形成长期的防疫机制。完善关于动物防疫的相关法律法规,使防疫工作得到有效的保障。

三、总结

综上,针对目前我国牲畜口蹄疫防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无论是国家,还是防疫工作的人员以及畜主,都应从自身的角度出发,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口蹄疫防疫工作的顺利开展,真正的做到从根本上切断传染源,从根本上防治口蹄疫。

塑料大棚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塑料大棚是现在很多的养鸡朋友在实践的,但是很多的朋友都发现塑料瓶大棚养殖会出现很多的问题,那么今天小编就这个事情,给大家介绍塑料大棚的技术存在问题以及改进措施。

大栩建造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部分养殖户选址不当,有的养殖户由于种种原因,选择的棚址地势低洼,紧靠交通要道,不利于疾病的预防及其他干扰因素的排除。部分养殖户为了节省投资,采用东西山墙、拱棚式建造法,不用无滴膜扣棚。这种方法保温、控温及抵御大风、雨、雪等自然灾害能力差,寒冷季节难以通风换气。相当一部分养殖户参照冬暖式蔬菜塑料大棚建造,而没有结合养鸡的具体实际,不利于控温、通风及疾病的预防。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在水、电供应充足和交通方便的情况下,尽可能地选择地势高燥,远离人群的地方建棚。

第二,结合养鸡的特点建棚,一要坚固,二要合理。可以参照冬暖式蔬菜大棚做如下改进:①工作间建在大棚一端并与之相联。②前后垒墙、墙体可采用37厘米砖墙或40-50厘米土墙,砖墙必须外抹缝、内抹平。在距地面30厘米以卜部分,每3米左右预留一个30-50厘米的窗口,冬季堵严,夏天打开,以便通风排气。③每4-5米在棚顶设置一个排气孔。排气孔直径为20-25厘米、高50厘米左右,上口戴斗笠式帽,下口设阀门,用厚铁皮制作。棚两侧边缘附近设相应的进气孔,使空气形成一个气流差,以便排气通风。也可采取负压通风法,即在大棚工作间的另一端安装1个噪声低、排气量大的风机,每天根据大棚内氨气和温度情况,确定排气次数和时间长短。排气时应把工作间打开,保证有足够的进气量。

2.取暖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据观察,多数大棚养鸡靠煤炉取暖,并且将煤炉放在鸡群中央。由于煤炉燃烧消耗大量氧气,并产生大量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随着鸡日龄的增长,耗氧量剧增,粪便和垫草也会产生大量氨气,这样大棚内有害气体浓度大量增加,氧气供应不足,这是产生腹水症的主要原因。对此,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l)采用火龙取暖法即在工作间建两个炉灶,大棚前、后各一个,用单砖垒两个宽25厘米、高50厘米纵向排列的烟道,从棚一端通向另一端,然后从棚顶排出。烟道也可用白铁皮制作,散热比砖垒效果更好,但价格高些。这种方法加温可减少煤燃烧与鸡呼吸争氧的矛盾。也可采用相似的地炕加温法,效果也不错。

(2)采用暖风炉取暖法暖风炉取暖就是使外界空气经炉膛多次循环加热,用热风筒进行地表送风。从点火开始,10分钟即可送出热空气。温度可根据鸡体需要,由温度控制系统调节。此种方法煤燃烧完全,室内干净,氧气充足。此法由于采取高压送热风,棚内空气较干燥,可结合带鸡喷雾消毒,增加棚内湿度。

(3)采用电热伞育雏在电力充足的地方可采用此法,随着雏鸡日龄的增加,育雏伞应逐渐升高。为了防止暂时停电,可设置几个煤炉帮助调温。

上述就是给大家介绍的塑料大棚在建设或者饲养当中会出现的一些问题,希望文章能够帮助到大家。

砚山县猪养殖猪瘟免疫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砚山县位于云南省的东南部,地处323国道线旁,具有非常便利的交通优势。全县土地总面积3826.57平方公里,下辖11个乡镇2个管理区,有l05个村民委(社区)1033个自然村。居住着汉、壮、苗、彝等七种民族。

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猪肉的消费仍占全县肉类消费的主导地位,养猪仍然是砚山县广大农村的主要产业。2013年,全县生猪存栏35.31万头,出栏肥猪58.1万头,在庞大的养猪业生产发展中,为了保证农民所养的猪能健康快速成长,除了要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外,防病工作也很重要,尤其是猪瘟的免疫工作,一直是砚山县防疫工作的重点。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病理变化的特点是细小血管的变性,从而引起全身皮下点状出血,部分器官坏死和梗塞。猪瘟病毒具有高度接触性传染的特点,病猪是本病主要传染源,病毒随尿液、粪便和各种分泌物排出体外,并散布于外界,健康猪一旦接触到病毒,就会被传染,造成本病流行。本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是通过污染的饲料和饮水,人和某些动物如:鸡、犬、鼠等也能机械地传播病毒。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一般情况下,只有猪感染本病,病猪不分品种、年龄、性别,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发病率和致死率极高,对养猪业危害很大。砚山县猪瘟的流行形式,存在着地区之间的差异,群众文化素质之间的差异等多种原因,呈现零星散发,并诱发其它疫病。

一、猪瘟免疫存在的一些问题

1.免疫方面存在的问题

1.1防疫不及时

一是群众意识差,观念落后。砚山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辖区内有壮、彝、苗等十多种少数民族,其中壮族居多,大多数少数民族居住在偏远的村寨,文化素质低,文盲、半文盲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对科学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差,思想观念落后,经济困难,给猪瘟免疫工作造成很大的阻力。

二是村级兽医员文化程度低,全县共有100名村级防疫员,其中大部分只有初中文化,并且年龄偏大,接受科学技术的能力较差,加之村级防疫员的工资报酬低,挫伤了村级防疫员的工作积极性,导致防疫不及时,主要是春秋两防和市场检疫时注射,平时补针不多。

1.2免疫失败

免疫是控制猪瘟的重要手段,然而有时生猪经过免疫接种后,仍不能产生抗猪瘟的免疫力,而造成免疫失败。导致免疫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但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较常见:

一是母源抗体的影响由于种猪各种疫苗的广泛使用,使仔猪母源抗体水平很高,若接种过早,当猪瘟病毒注入仔猪体内时,会被母源抗体所中和,从而影响免疫力的产生。

二是疫苗管理不当疫苗从出厂到村防疫员领用过程中,要经过很多个环节,多次进出冷库。加之村级防疫员家里没有疫苗冷藏设备,温度反复波动和疫苗保存不当,直接影响疫苗的效价。

三是疫苗使用不当。疫苗稀释后,如果使用时间过长,由于温度的影响,会使疫苗的免疫效果逐步降低,最后导致免疫失败。

四是免疫程序不合理,免疫前后使用药物不当导致免疫失败。按照免疫程序,一般采用20日龄首免,60日龄第二次免疫,成年猪每年春秋两次免疫。但砚山县养猪户仍习惯在60日龄后才接种疫苗,且在免疫前用了一些抗生素类药物,导致机体白细胞减少,影响机体的免疫反应,其次是营养不良,缺乏一些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影响机体的抗体合成而降低免疫力,从而出现免疫过的猪发生猪瘟病的现象。

五是免疫剂量不准。砚山县猪瘟疫苗注射不论猪的大小每头注射1头份,在发生猪瘟的病猪中也有5%的猪确实注射过猪瘟疫苗,并且还未到免疫失效期。因为有些村防疫员在注射时不太认真,有时量不足,不能激发机体产生免疫反应而使免疫力受到抑制。

六是潜伏期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有的猪在免疫接种前就已感染猪瘟病毒,但由于在潜伏期,症状还没有完全表现出来,这时如果接种了猪瘟疫苗,不但起不到免疫作用,反而加速病的发展,最终造成免疫失败。

2.检疫执法方面存在的问题

2.1生猪流通频繁,检疫难度大,是猪瘟发生,传播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砚山县个体养猪发展迅速,规模化、专业化养猪户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是生猪的自由交易量增多,全县有定点收猪户21户,每天都有上百头猪拉进拉出,大量生猪的频繁交易,可使带毒猪流入市场,并进入千家万户,是猪瘟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小猪市场上一些猪贩子为谋私利,逃避检疫,加之检疫人员人手不足,检疫执法力度不够。不同程度地造成猪瘟病的流行。

2.2对私自经营疫苗活动的查处力度不够

砚山县畜牧局在上一级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的统一部署下,出台了生物制品管理办法。办法规定,各种生物制品必须由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统一管理,并向乡(镇)畜牧兽医站、村级兽医防疫员逐级发放,不允许私自出售生物制品,但还是经常遇到农户自行购买疫苗来注射的情况。由于对私自出售疫苗的情况缺乏有效的查处,疫苗质量得不到保证,为猪瘟病的发生流行埋下隐患。

2.3政府决策方面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砚山县的畜牧业特别是养猪业的迅速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县的生猪存栏和出栏出逐年增长,很多农户走上了脱贫致富的路子。但是与烤烟相比较,使一些领导有了这样的认识,认为畜牧业是一项富民不富县的产业,致使在猪瘟免疫过程中,因防疫经费不足,基层村民委不支持工作等一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对猪瘟的免疫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

二、解决砚山县猪瘟免疫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1.强化检疫

首先,定期组织全县各乡(镇)兽医站负责检疫工作的人员、村级防疫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猪瘟免疫的有关知识进行培训,使各站检疫人员、村级防疫员进一步加强对猪瘟免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使猪瘟免疫工作有效开展,同时加大对生猪交易市场、鲜猪肉市场的检疫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逃避检疫的不法行为,坚决杜绝患病的猪上市或屠宰销售。

2.加强对猪瘟疫苗的管理

猪瘟疫苗由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统一调发。在调发过程中,对疫苗名称,生产日期、失效期、使用剂量,保存温度等情况,用表格的形式进行详细记录,防止任何单位或个人私自出售疫苗的情况出现,一经发现,轻者没收疫苗和销售收入并给予警告,重者根据因疫苗质量问题引起的事故程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有关规定,移交司法机关处理,这样确保疫苗质量,使猪瘟免疫取得实效。

3.强化免疫,保证质量

对广大农户宣传猪瘟免疫有关知识,使他们对猪瘟免疫知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自觉地接受猪瘟的免疫注射,提高免疫密度,控制猪瘟病的发生。其次帮助村防疫员解决报酬低的问题,鼓励村防疫员开展多种家庭经营活动,如兽药、饲料等的销售,收入可观了就能提高村防疫员的工作积极性,解决猪瘟免疫密度低的问题。

4.加强管理,防止免疫失败

首先是完善仔猪与母猪的免疫制度。仔猪在20-60日龄时,进行猪瘟疫苗注射并佩戴耳标。仔猪凭免疫耳标进行交易,如有耳标的仔猪进入市场,不再补注猪瘟疫苗,避免重复注射;其次是进行规范操作,注意疫苗保存,预防注射前,对器械进行严格的清毒,针头不连用,一头猪换一次针头,避免造成交叉感染。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疫苗管理制度,对疫苗进行妥善保存,目前我们使用的猪瘟冻干疫苗,要求在零下15℃保存,严禁烈日曝晒或阳光直射。

5.政府应加强对猪瘟免疫工作的重视

业务部门提高认识,积极向政府领导请示、汇报,争取政府领导的重视,把猪瘟免疫防制工作提到议事日程,确实加强对猪瘟免疫工作的领导,加大投入力度,解决在猪瘟免疫工作中因防疫经费不足而对猪瘟免疫工作开展造成的影响,并认真落实《砚山县重大动物疫病防制应急预案》,使砚山县在发生动物重大疫病时能及时、迅速、高效、有序地进行应急处理。

目前,砚山县的猪瘟免疫防制工作,经过各级业务部门以及广大基层兽医防疫员的共同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在检疫执法、疫苗管理、免疫密度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全县范围内仍有零星的猪瘟病发生,给养猪户的经济造成严重损失,也给砚山县猪瘟免疫防制工作带来很大影响。所以,加强检疫执法力度,严格管理好猪瘟疫苗,制定合理的猪瘟免疫程序,并进行规范操作,使猪瘟免疫质量进一步提高。通过对猪瘟传播流行根源途径的综合治理,有效防制砚山县猪瘟病的发生流行,使砚山县养猪业能持续、稳步、健康发展。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109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