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大规格河蟹的几点技术要求


当前河蟹养殖由“大养蟹”转变为“养大蟹”养“生态蟹”。通过这种转变,生产出品质好,规格大的河蟹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因此,大规格河蟹养殖技术日益受到养殖户的重视。现就此养殖技术要求分析如下:
1.生态环境
要生产出品质好、规格大、市场竞争力强的河蟹,营造良好的适宜河蟹生长的生态水域环境是关键。良好的生态环境能促进河蟹的蜕壳生长,减少病害的发生,减少用药量。如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呢?应从栽种水草、投螺、微生物制剂的使用来调节水质,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①在池塘用生石灰清塘消毒10天之后栽种伊乐藻、轮叶黑藻、苦草等水草,使其呈“井”字型,使其面积一直保持占到池塘面积的40%左右,保证有充足的水体面积,利于池塘水体流动、河蟹自由活动、空气溶氧。种植时,要做到多品种水草搭配栽种,以沉性水草为主(伊乐藻、苦草、菹草、轮叶黑藻)浮性水草(浮萍、芜萍)和挺水植物(芦苇、茭白)为辅。通过以上措施,能增加水体的溶解氧、为河蟹提供饵料、降低水温避免河蟹性早熟、栖息避难减少自相残杀、蜕壳之场所,能加速分解水体中的有机物,营造良好的水质。②在清明前后,投放螺蛳300千克/亩,让其自然繁殖,为河蟹提供饵料,净化水质,6、7月份根据养殖情况再投放150千克螺蛳。③在养殖过程中定期泼洒生石灰浆、EM菌原液、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硝化细菌等调节水质,促进有益菌群的生长,抑制有害菌群的生长,增强河蟹体质,减少河蟹病害的发生。通过以上措施,使水体溶解氧达5mg/l,透明度在40cm左右,PH值在7.5左右,各种理化指标达到渔业水质标准。
2.苗种及放养密度
优质的苗种是取得养殖成功的基础。应选择正宗的长江绒鳌蟹苗,要求规格统一,附肢齐全,无病无伤,活动有力、体色正常,无性早熟的蟹苗。同时应改变以前的放养习惯,要提前放养,适度稀放,选择大规格的蟹苗,规格应在100-120只/千克左右,放养密度应控制在800只/亩以下。放养前用3%的食盐溶液洗浴3-5分钟。适当搭配混养如鲢鱼、鳙鱼等滤食性肥水鱼类,不宜混养肉食性鱼类(乌鳢、鲶鱼)及草食性鱼类(草鱼、团头鲂)这样利于水质调控,增加收入。
3.水位
养蟹池塘的水位要做到“春浅、夏满、秋适量”。具体来说,放养早期,水位在60厘米左右,便于水温的升高。天气温度升高以后,就逐渐注水提高水位,每隔10天左右,注水10厘米,使水位达到1.5米左右。夏季每隔15天左右,就换水15厘米左右,边排边注,减少河蟹的应激性。秋天应保持适当的水位,利于河蟹生长。
4.防河蟹性早熟
⑴为了防止河蟹性早熟,应6-9月高温季节,通过每周换新水,加深水位,栽种水生植物,起到降低水温,减少河蟹性早熟。⑵合理投饵6月份之前,水温低,可投喂一些动物性饵料,7月份以后,以植物性饵料为主,做到“两头多而精,中间少而粗”,有利于河蟹正常生长,减少性早熟。
同时,做好病害防治、日常管理等措施,就能养成高品质、大规格的河蟹,获得较高经济效益。

相关阅读

池塘大规格优质商品河蟹养殖技术



1、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1.1塘口条件
池塘面积10~15亩,东西向,长方形,平均池深1.5m以上,其中池中间1.5m深,四周环沟2.0m深。靠近水源,进排水源水质无污染,无“三废”排放,水质标准符合我国养殖用水的水质要求。
1.2防逃设施
池外围用黑色钙塑板为防逃板,入土10cm,每隔0.7~1.0m用竹桩固定,外加网片防敌害入侵蟹池,沿池埂内坡用厚塑料膜铺垫,起保水防渗漏作用。
1.3池塘清整
在放苗前一个月左右用150~200kg/亩的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并带水浸泡5~7d,然后彻底换入适量新鲜水。
1.4种植水草
俗话说:“蟹大小,看水草,要想池塘河蟹养得好,首先种好一塘草”。待池塘加入新鲜水后,即可在环沟内种植水草(如伊乐藻等),并在清明节前后加水至中间平板10cm,以便洒播苦草籽,并以每亩使用2kg复合肥全池泼洒,这样能使发芽后的苦草幼芽迅速生根和生长。
1.5投放螺蛳
待水草长至3~4cm后,可每亩投放鲜活螺蛳150~250kg左右。
2、蟹种投放
2.1幼蟹选择
投放的幼蟹应首选长江系中华绒螯蟹(本镇选用的是“水阳江”牌优质幼蟹),并且规格要整齐适中,附肢健全,体质健壮,无病无伤无杂质,有光泽,活力较强。
2.2幼蟹投放
幼蟹投放一定要做到早下塘,在春节前后即可按每亩投放扣蟹300~500只,规格在100~200只/kg,投放前须将扣蟹用高锰酸钾溶液或苯扎溴铵溶液等浸泡消毒,并且宜选择在早晨或夜间进行。
2.3其它种类投放
为合理利用水体,每亩可投放越冬虾苗1.5~2kg,花、白鲢越冬苗种10~20尾;为更好地清除杂鱼(因养殖过程中随打水而带进的),可按每亩投入规格为5~10cm的鳜鱼鱼种8~10尾。
3、成蟹养殖
3.1饵料投喂
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应根据不同渔时季节、天气变化、河蟹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营养需求以及河蟹吃食活动情况等,合理调整每天的投喂量。另外,在整个养殖过程中须按“四定”的投饵方法采取“两头精、中间青”进行投喂。早期以全价配合料为主并将日投饵量控制在蟹重的3~5%左右。4月份为种植好水草,务必要做到投饵足而精,并逐步向动物性饵料转移,日投喂量应控制在蟹重的5~7%左右。到了7~8月份,由于水温较高,为防止投饵过剩败坏水质,可适当降低动物性饵料的投喂量,并辅以植物性饲料(如:南瓜丝、山芋丝、各种水草等)。在养殖的中后期应以动物性饵料(如鲜小鱼等)以及全价配合饲料为主,并且投喂量一定要足,以免造成因后期投喂不足而互相残杀,具体投喂量应以投饵后1~2h内吃完为佳。
3.2水质管理
3.2.1水位管理
早在2~3月份蟹池四周环沟保持在0.5~0.6m即可,到4月份清明节前后为种植好水草(以苦草为好),可将池塘中间平板处加至10cm左右,随后根据水草的生长状况可逐渐加深水位。在高温季节应将水位加至15m以上。到九月份以后,随着气温的降低可适当降低水位。
3.2.2水质管理
河蟹对水质的要求较高,通常要求水中溶氧保持在5mg/L,PH值要求在7.0~8.5之间,透明度在30~40cm。因此,在池塘养殖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定期换、注水,早期可每隔10~15d换水一次,每次换入1/3。在高温季节为确保水质清新,应坚持每天添加新鲜水,并每隔5~7d换水1次。另外每隔15~20d用生石灰8~10g/立方米化水全池泼洒。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定期使用光合细菌或EM菌等微生物制剂化水全池泼洒以改善水质。
3.3日常管理
3.3.1坚持定期巡塘
坚持每天早、中、晚巡塘3~5次,及时检查防逃防盗,观察水质、水温的变化,以及河蟹的摄食活动情况,并及时调整河蟹投饵量以及各种管理措施。及时清除田埂杂草及河蟹的残饵和水面的漂浮物等,及时清除养殖敌害。
3.3.2加强蜕壳期管理
河蟹在生长过程中,蜕壳是非常关键的,为加强河蟹蜕壳期管理,在河蟹大量蜕壳时,应适当减少投饵量并减少人为干扰,在大量蜕壳后要立即增加投饵量,并适当增加新鲜的动物性饵性,在河蟹蜕壳高峰期要保证环境安静。
4、病害防治
在蟹病防治上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法,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无病先防、有病早治。在不同生长阶段应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预防,坚持生态预防,以选用光合细菌、EM菌等微生物制剂为主进行调节水质。在高温季节,应根据不同的塘口条件定期使用生石灰、漂白粉或二溴海因、溴氯海因等,在纤毛虫高发期应每隔15~20d采用甲壳净或纤虫净等杀虫1次,为避免出现抗药性,药物应交替使用。在日常投饵过程中应定期添加一些内服药(如:大蒜素及免疫促长剂等)及微生物制剂进行预防。
5、成蟹捕捞
池塘养殖河蟹可在9月份以后采用地笼进行张捕,适时上市,也可采用干塘捕捉,集中上市。

大规格优质河蟹池塘养殖的饲养管理技术



1.投饵:前期以天然饵料为主,每年每亩投进25~40千克螺蚬,小蟹池内水温在10℃以上就应当适当投喂饵料,应保持定时、定点、定质投喂,并要看季节、天气变化(气压)、水质、河蟹吃食状况投喂。饵料要新鲜,应该用全价饲料,营养丰富,促使河蟹吃饱吃好。同时,也可以用煮熟的小鱼类、黄豆投喂,小蟹池开放后一般不要投喂饵料,至7月开始看池塘内情况(天然饵料水草、螺蚬多少)适量投喂,以玉米、蚕豆、黄豆等混合全价饲料为主,后期投喂甘薯。同时,河蟹捕食时弄起来的残草要及时捞出池塘,以免影响水质。
2.水质调控:必须有良好的水质(pH8.3~8.7为宜),同时养蟹的水质必须在物理、化学、生物性能三方面都应适合河蟹生产的要求,如果其中某一因素不符合养殖的标准,就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河蟹的蜕壳和生长。为了培育适应河蟹健康生产的水质,具体实施方法为:
遵循自然科学的原理,充分利用太阳光曝晒消毒、杀菌。并培育具有颗粒结构的肥沃土壤,促使水生植物生长,培养动植物性饵料。调控水温,在高温季节,植被能遮蔽强烈的太阳光,光照气温超过28℃时,水体的温度大大低于气温,这样,确保河蟹生长水温在20~28℃之间。
必须在池塘内移植和培育水生植物,形成水生植物链,建立吸污屏障优化水质,同时水生植物也是河蟹的优质绿色饲料。
适时投一定量螺蛳、小蚌等贝壳软体动物,增加防污能力增强防病能力。同时根据河蟹是以动物性为主的杂食性动物,这样既净化水质,又增添了河蟹动物性饵料。促使河蟹顺利蜕壳生长,确保大规格优质河蟹达标。
适时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更换清水,增加溶氧量,溶氧量不低于5毫克/升,确保水质清新,防治河蟹蜕壳时缺氧死亡。因为有两种情况下河蟹缺氧死亡,其中有刚蜕壳的河蟹在1~3小时内不能爬行,另一种是正在蜕壳的河蟹需充足的氧量才能蜕壳,如果含氧量不足,蜕壳困难,这些河蟹就要死亡。其次是含氧量不高时,河蟹捕食后不容易消化吸收,导致河蟹生长缓慢,直接影响河蟹的健康成长。

大规格优质河蟹池塘养殖的配套技术



养殖大规格优质河蟹的配套技术,主要是培养植物性生物饵料和动物性饵料。
1.植物性生物饵料的培养:培养的主要类群有光合细菌和单细胞藻类。光合细菌(PSB)是地球上最早出现具有原始光能合成体系的原核物,是一大类在厌氧条件下进行不放氧光合作用的细菌总称。无论是江、河、湖、海、还是水田、旱地,都有光合菌存在。光合细菌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具有多种异养功能,与自然界中的氮磷、硫循环有密切的关系,在自然环境的自净过程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自然界的有机污水是通过微生物的生态学演替而被净化的。光合细菌作用养殖水质净化剂,降低水体氨氮效果显著,养蟹池塘培养使用光合细菌,可以提高总产。
2.动物性生物饵料的培养:动物性生物饵料主要培养褶皱臂尾轮虫。轮虫是一群微小的多细胞动物,种类繁殖广泛,分布于淡水水域中,是淡水浮游动物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鱼类、甲壳类的重要天然饵料生物。增加河蟹动物性生物饵料,提高河蟹肉质鲜嫩,增大个体,同时也减少人工投喂动物性饲料,特别在水温20℃以上动物性生物饵料的培养能促使池塘清晰,再加上定时加灌清水,始终能保持池塘内的水质清新,pH为7.8~8.5。

北方苇田养殖大规格河蟹


唐士桥1,张书臣1,闫有利2,乔辉2
(1.辽宁省盘山县河蟹技术研究所,辽宁盘山124000;2.辽宁省淡水水产科学研究院,辽宁辽阳111000)
辽宁盘山县有苇田5.6×104hm2,优越的自然水域资源条件非常适合河蟹的生长,但由于人工养殖技术不成熟,放养密度偏大,采取不投饵粗养的方式养殖的成蟹规格偏小,为50~75g/只,平均产量偏低,为10kg/667m2,成蟹质量差,效益低。为了实现在苇田中养殖出大规格优质成蟹,做到既不破坏苇田原有的生态系统,充分利用苇田内的水资源进行河蟹养殖,通过河蟹的活动改善芦苇生长的环境条件,促进芦苇生长,达到一水多用,一地多收的目的。20xx利用40×667m2苇田进行了河蟹成蟹养殖试验,取得了较好效果,实现成蟹产量28kg/667m2,平均效益700元/667m2,比常规苇田养蟹效益高出550元,其中养殖的雌蟹平均规格为95g/只,雄蟹为130g/只。
1苇田的工程修建和消毒
为了增加苇田的水深和水体,便于调节水质、抗旱和病害防治,在苇田四周挖宽4m,深0.6m的环沟,环沟距离岸边1m。蟹种放养之前,每667m2苇田用生石灰40kg化浆泼洒消毒,一周后上水、放蟹种。
2蟹种的选择和放养
蟹种质量好坏是保障河蟹养殖生长、成活和提高回捕率的重要条件。在选择活力强、肢体完整、规格整齐、体色有光泽的蟹种同时,还要注意脱水时间不能过长、肥满度适中、运输时间尽量短等问题。蟹种选择规格平均为120只/kg。
做到早放养,4月10日左右,待苇田消毒上水后放入蟹种,密度为550只/667m2。蟹种放养时用每立方水体20~40g高锰酸钾或3%~5%食盐水浸浴消毒5~10min后再放。
3科学投喂
饵料质量是关系河蟹养成规格大小和质量好坏的重要保障。河蟹放入苇田后就要投喂优质饵料,以尽快补充河蟹经过漫长越冬所消耗的能量,增加能量积累,促进第一次蜕壳,提高成活率。饵料投喂采用观察投喂的方法,每天投喂1次,做到适时、适量,日投饵量占河蟹总重量的5%~10%,并根据天气、水温、水质状况,灵活增减投喂量。养殖期间的4-6月份,以投喂蛋白含量在30%以上的河蟹专用配合饲料为主,搭配投喂野杂鱼,促进河蟹生长。7-8月中旬,饵料要保证新鲜,不发霉变质,以河蟹专用配合饲料为主,辅水草、豆粕、新鲜的野杂鱼等。8月下旬至9月末,河蟹脱完最后1次壳,饵料主要为河蟹专用配合饲料,辅小麦、高粱、新鲜野杂鱼、豆粕等,以增加河蟹肥满度,提高河蟹的质量。
4苇田养蟹的管理
河蟹喜欢清新的水质,经常换水可以改善水质环境,增加水体溶解氧。苇田养蟹在前期要适当控制水深,使环沟中有水,滩面无水,有利于芦苇发芽生长。该阶段由于河蟹分布在环沟内,密度较大,每3~5d换水1次。待芦苇长到约10cm,逐渐向苇田加水,但不要没过芦苇,随着芦苇生长,逐渐将水加至最高水位30cm。这样既有利于河蟹生长,又保证芦苇不减产。养殖中后期每7d注换水1次,保持养蟹苇田良好的水质。
河蟹病害防治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坚持以生态预防为主,药物防治为辅。推广生态健康养殖,以河蟹不生病或少生病、不用药或少用药为目标,对蟹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对症下药。药物防治一定要计算好水体和投药量。
预防:一要保持水质清新,科学调节水质,做到勤观察水质和勤加换新水,每15~30d向环沟中泼洒1次生物制剂、生石灰或每立方米水体泼洒0.1g二溴海因消毒水质,抑制病菌繁殖。二要科学投饵,掌握好投饵量。
治疗:河蟹暂养阶段的疾病主要是因水质较差造成的水肿病,每立方米水体泼洒0.2~0.3g的二溴海因或溴氯海因,病情严重时隔1d再泼洒1次,同时结合投喂药饵进行治疗。
日常管理做到勤观察、勤巡逻,加强水质检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每天都要细心观察河蟹的活动情况有无异常,特别是高温闷热天气,注意观察水质变化情况、河蟹摄食情况、有无死蟹、堤坝有无漏洞、防逃设施有无破损等。做好河蟹蜕壳期管理:河蟹蜕壳前5~7d,每立方米水体泼洒生石灰5~10g,改善水质,增加水中钙的含量,河蟹蜕壳高峰时,尽量不换水,保持水位稳定,需要时可适当地补水。如果芦苇田中的芦苇过密,每间隔30~50m的距离就要割开一条宽2m的通道,便于河蟹活动。
5抓住时机适时上市
九月中旬,养殖的河蟹育肥好以后,要抓住河蟹市场价格好的时机,适时上市销售,增加收入。
6总结
苇田工程修建不仅为河蟹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条件,而且便于蟹病防治,有利于提高河蟹养殖成活率和养殖大规格优质成蟹。
保持每个养殖单元在30×667m2以内,有利于根据河蟹养殖情况增加或降低水位,便于调控水质。
早放扣蟹。苇田一般在4月初的桃花汛前后上水,这时把扣蟹放入苇田,能较稻田提早一个月以上的生长时间,使河蟹在有效生长期内能多脱1次壳,养殖出的成蟹规格大,这种自然环境条件优势是稻田养蟹不具备的。
苇田养蟹的放养密度在500只/667m2左右,有利于养殖大规格成蟹。
苇田中适宜河蟹生长的自然凸凹环境条件以及底栖生物、杂草在为河蟹提供生长所需营养补充的同时,净化了养殖水体,避免了稻田养蟹施用化肥和农药对水体造成的污染,使苇田始终保持良好的水质,有利于河蟹生长。

池塘养殖大规格商品河蟹高产高效技术研究



宋伟
2.7.3河蟹蜕壳不遂:此病主要以预防为主,可在河蟹蜕壳旺期(5-9月),每隔15-20天,每亩水体用生石灰10-15kg加水调配全池泼洒。
2.7.4河蟹抖抖病:此病目前尚未有特效药。一般用万消灵0.4-0.5ppm全池泼洒或内服蟹抖灵(每100kg饲料添加0.4kg药物),连续服用5-7天,可防治此病。
2.7.5采取多种方法消灭敌害生物,如水老鼠、水蛇、青蛙、蟾蜍、水蜈蚣、部分凶猛肉食性鱼类及水鸟等,及时发现捕捉清除。
2.8巡塘
每天坚持早、中、晚3次巡塘,了解河蟹摄食情况,随机调整投喂量;若有老鼠、青蛙、蛇等敌害侵入,一经发现,要及时采取捕杀措施,消灭敌害;对病害要做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早发现,早处理;经常检查防逃设施是否安全可靠,有无逃蟹迹象,发现问题及时补救;注意检查水质、水温等是否符合河蟹生长需求,如有问题及时调整。
2.9起捕
人工诱捕法:9月下旬,河蟹性腺已开始成熟,此时河蟹有溯江河洄游的习性,所以河蟹开始向外爬行,准备突破围栏去寻江河。这时可以用人工在晚间到蟹池栏内的堤坝上去捡河蟹;或在晚间8-10点钟,用灯光诱捕,河蟹有趋光性,有光亮后,河蟹都向灯光处集中,可用人工抓捕。
3、实验结果
9月下旬开始起捕销售,至10月初所有商品蟹全部销售一空,平均销售价格70元/千克,投入产出情况具体见下表:
4、分析讨论
4.1销售价格分析
由于产出的商品蟹规格较大,个体都在125g/只以上,品质上佳,与本地区其他商品蟹相比,价格提高了10-15元/kg,效益明显提高。
4.2投入产出比分析
在本试验中总投入与总产出之比为1:2.1,比普通的池塘养殖河蟹投入产出比明显提高。
4.3回捕率分析
由于蟹苗质量上等,并采用生态养殖技术,保证了水质,同时管理措施得当,病害防治及时,适时回捕,每个池塘河蟹回捕率都在80%以上。
5、结论
黑龙江省属内陆性气候,在自然水域无河蟹生长。通过本实验可以看出,采取此项生产技术,在北方高纬度地区完全可以生产出大规格、高品质的商品蟹。这不仅适应了市场需求,而且提高了销售价格,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笔者认为,此项技术创新及应用推广,可以使河蟹生产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并加快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渔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实现河蟹在我省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综合价值,具有深远的意义。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109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