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道尽河蟹养殖的那些事


1月份管理方法:整修池塘堤埂,于1月1日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消毒,用量为75千克/亩。1月14日种植伊乐藻,滩面栽插密度为1株/米2。深水区栽插密度为5株/米2。1月30日给伊乐藻施复合肥,促使伊乐藻生长。
2月份管理方法:2月1日投放鲢鳙鱼种,使用高锰酸钾药浴5分钟,鲢鱼规格15厘米,鳙鱼规格8厘米,投放鲢鱼1.04尾/亩、鳙鱼1.04尾/亩。2月10日施肥培水,发酵鸡粪100千克/亩,肥水素5千克/亩。2月23日投放幼蟹,幼蟹用“苗复康”药浴5分钟,幼蟹为本地配套培育,规格140只/千克,平均投放密度为758.33只/亩。
3月份管理方法:3月20xx河蟹文化的传播,中秋节和国庆节品蟹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和流行,城市中产阶层形成在中秋节和国庆节期间消费河蟹的习惯,集中消费拉动河蟹价格短期的上涨,对冲了因经济下滑对商品蟹价格的影响;加上长江流域河蟹养殖技术的原因,大批量河蟹上市多在11月份以后,就造成了该期间消费量大,而供应量小的局面,往往也是商品蟹价格的高点。根据时间序列采取河蟹池塘水温、pH、溶解氧、水草、水质调节、饲料多品种投喂等综合措施,使商品蟹在中秋节和国庆节达到较好的肥满度,蟹黄蟹膏充盈,养成高品质商品蟹在此期间上市供应市场,既满足中产阶层消费的需求,又实现较高的经济效益。在商品蟹单产不高的情况下,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实现河蟹池塘生态的良性循环。
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奚业文

相关阅读

河蟹塘新开塘口你不知道的那些事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特种水产也渐渐走进了大众的餐桌,尤其是很火爆的河蟹。在常州河蟹套青虾最高亩效益可达两万多,在兴化河蟹精养亩效益最高可达一万左右。同时办随着养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养殖河蟹效益的提高,河蟹价格持续上涨。许多朋友也发现了一条发家致富的途径——开塘养螃蟹,那么新开塘口要注意什么呢?
1、塘口的土质的选择
河蟹是底栖生活,运动方式是爬行动物,所以土壤的土质非常重要,一般选择沙壤土。黏土保肥能力好不易漏水,但透气性差,土壤与水体之间营养物质交换慢,如果后期底质不好,河蟹底板会变黑且细菌细菌易滋生。沙土底质不易滋生细菌,但保肥能力差水中颗粒物少,水体元素与元素之间相互交换慢。壤土适中,是比较良好的土质。
2、塘口池坡的设计
池塘池泼比约1:2~3,池塘面积在20xx,苏州蟹农张云荣养殖大闸蟹已经8年了,一共承包了78亩的养殖水域,因为高温天持续,大闸蟹的生长受阻。“最高温的时候,35度水温肯定有的,螃蟹就烫死了啊。”原本受天气影响,张云荣会有不小的损失,但今年苏州推出大闸蟹高温指数保险,保险费用由蟹农出资30%、政府出资70%。张云荣花8000元投保了70亩养殖水域,根据保险合同,获得了7.7万多元的理赔金。创新保险扶贫参与形式,从而增强养蟹户抵御风险的能力,让保险助力养蟹户走上致富路。

关于罗非鱼那些事(一):如何防寒防低温?



罗非鱼养殖防寒防低温的方法有哪些?

罗非鱼的生存温度是15--36℃,当水温降到15℃时罗非鱼开始不吃料,9--12℃开始出现死亡,如何保证罗非鱼能安全越冬,通常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在池塘上风口池塘角落比较温暖的地方搭建局部温棚,加盖养殖薄膜等保温措施,这是罗非鱼越冬防寒最常见的一种做法。几年来,凡是搭建保温棚的池塘,罗非鱼都能安全越冬。

2.有条件的地方,可抽取地下水。也就是说,在塘头打井,抽取井水进行保温。

3.加深池水保温。一般当池塘表层水温降到8--10℃时,水温2米以上的池塘,底层水温相对保持在15--17℃以上。所以这种方法一般在寒潮到来前可取,水温在15℃以下时抽水会适得其反。

4.设置挡风墙。在池塘北边用编织袋设置挡风墙。这样寒潮来袭时,水温不致于明显下降。

5.大面积水产养殖区域可以采取使用水质与底质改良剂,泼洒增氧剂,改良水质与底质,为养殖生物正常生长提供适宜水域环境。

河蟹放苗那些事儿



近几年河蟹养殖越来越火,养殖面积也不断增加,虽然养殖成本越来越高,但河蟹的亩产量并没有增加多少,按照最近几年的市场行情看,要么你的产量足够高,要么你的规格足够大,否则赚钱很难。大家可以根据自己池塘的情况、养殖习惯,确定自己的养殖模式。但苗种是根本,水草是关键,水质环境是保障。下面就河蟹放苗问题与大家稍加探讨。
1、苗种
苗种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养殖的成功与失败,因此选择好的蟹苗至关重要。好的苗种应该是体格健壮,体表干净,食线饱满,膏头好,无磨爪的。虽然这几年,个别外地苗也有不俗的表现,总体上还是没有本地苗成功几率高。为了方便管理,最好是规格(80-100只/斤)均匀统一的一批苗。
2、种草
“蟹大小,看水草”。水草是养蟹过程中除了苗种外,影响成功率的第二大关键因素。水草布局,因地制宜,根据池塘自身而定。但由于前期温度低,容易出现水草长势缓慢、挂脏、扎根不牢等问题。可使用“草根生”、“肥水肽”提早肥水,促进水草扎根生长,同时培养池塘中的有益藻类,起到遮光保温净水等作用。
3、水位
稳定决定存活,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池塘的稳定直接关系到苗种的成活率及后期的产量。保证早期成活率的前提就是保证池塘水体的稳定。
河蟹具有胆小怕光的生物学特性,水浅容易造成其钻泥打洞,不吃料,形成懒蟹。同时水浅光照强,青苔容易泛滥,影响水草生长。
早春时节,昼夜温差大,水浅极易造成应激,甚至缺氧造成水浑。如果池塘水体越大,水位越深,相对温差会越小,池塘也越不容易缺氧。由此,深水位优势显而易见,如果池塘条件允许,放苗前一周请加水至80cm以上,做到老水放苗,深水放苗,同时使用利洋明星产品“碧水安”解毒,为苗种提供一个安全无毒的环境。
4、放苗
冬天温度低,苗种摄食较少,体质本身就弱,有的苗种还经过运输,转塘后更是雪上加霜。如果直接下塘,相对应激较大,容易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因此我们建议使用“LY-生命素”+“激活”泡苗3分钟左右,增强苗种免疫力,补充能量,减少应激。泡苗后,将苗放在船头,任其自行爬走,对于差的苗种,可直接扔掉。
如果您想买外地苗,宁早不晚,外地苗拿的越晚,质量差的苗或者药水苗相对越多。外地苗买回家后,先用池塘水泡一两分钟,反复两三次,使蟹苗吐出胃里和鳃上的杂质,并适应本地池塘水质,减少应激,之后泡苗下塘,本地苗可直接泡苗下塘。晚上注意巡塘,观察苗种情况。
不建议使用食盐,碘等刺激性大的药物泡苗。
5、投喂
苗种下塘后,早期可以投喂些冰鲜鱼和高蛋白饲料,越早投喂,蟹苗体质恢复也越快,营养积累的也越多,一壳蜕壳也越大越顺利,早期成活率也越高。
养殖早期尽量少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杀青苔药、复合碘等),多使用“碧水安”解毒。
图1蟹苗体表纤毛虫较多
图2肝脏较好,营养积累丰富的蟹苗,成活率高
图3体表干净,活动能力强,体格均匀统一的好蟹苗
图4解毒不彻底,河蟹中毒上岸
图5水草被青苔缠住,影响水草生长
图6水位太浅,青苔泛滥
图7水浅蟹苗缺氧

河蟹一壳到二壳,你应当知道的这些事



河蟹一壳脱壳已经有些日子了,如今,终于要露出它的真面目了。但是,河蟹一壳脱壳之后,你是否真的做足了准备?面对突发情况,又将如何应对?本文将对河蟹一壳到二壳面对的问题进行汇总,帮助大家做一个参考。
1、河蟹脱壳期间的肥水
最近,常常听到有人这样问:“河蟹脱壳期间能不能肥水?”一般情况下,我会反问:“为什么不能?”但我却很少给出解释。今天,在这里,我就简单给大家分析脱壳期间肥水的几个好处:一、肥水肥的是藻类,藻类提供的不但有溶氧(当然养殖前期通常不会缺氧),还有糖类等营养物质,这些都有利于河蟹的吸收,帮助其在脱壳期间获得能量;二、四月份天气多变,气温不定。而生物在生长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一个有效积温,当温度积累到一定的程度,生物才能够生长发育。河蟹脱壳亦是如此。当水中有足够的肥度,白天积累的温度在夜间会被保存下来,不易流失掉,这就为河蟹的脱壳提供了足够的积温,加快脱壳速度。
2、河蟹脱壳期间的补钙
“补钙”,最近大家已经被这两个字轰炸的头晕目眩。补钙真有那么重要?对,就是这么重要。其实补钙,最直观的是:提升规格以及壳重。同时,补钙也能让河蟹在阴雨天减少应激,提高免疫能力。脱壳对河蟹之后的生长发育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脱壳补钙最好分为两次:发现脱壳以及大量脱壳。发现脱壳时使用水世纪的补钙素(离子钙),增加水体中钙的含量,使河蟹能够缓慢吸收;大量脱壳时使用应急硬壳灵(葡萄糖酸钙)搭配黄金多糖,水制剂的钙以及多元的营养能够使河蟹迅速吸收,加快脱壳步伐。
3、青苔防控
在河蟹养殖前期,青苔问题一直令人头疼。尤其是在脱壳期间,杀也杀不得,那么该如何处理呢?这里我们提到的方法还是要肥水控苔。肥水最好选择纳米黑金与乌金膏进行搭配,既能肥水培养小型藻类抑制青苔,同时也能通过遮光抑制青苔。等度过了脱壳期,这时可视情况:如果全塘大量青苔,建议使用青苔净全塘杀灭青苔,在杀青苔前可以将大部分青苔打捞掉,效果显著。如果只有草头上存在青苔,建议青苔净和泥直接撒在草头上,无需全塘泼洒。当青苔死亡后,再进行解毒。
4、虫害
由于早期天气恶劣多变,所以今年的虫害来得稍早一些。而且刚刚好,赶在了脱壳期间爆发。那么问题来了:虫子多了杀还是不杀?池塘里有虫子该不该肥水?首先,大家都知道脱壳期间不能杀虫,那么总该给出个控制的方法:灯光诱捕法。灯光诱捕,即在下风口处挂灯吸引虫子,然后用水泵抽水进行过滤。虽然灯光诱捕治标不治本,但至少还是能够减缓燃眉之急。其次,如果塘口有少量虫子,可以肥水,只不过水的肥度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如果塘口有虫且已经造成了水体白混,这个时候无论再怎么肥水,虫只会越来越多。
总之,今年的一壳到二壳,是较为困难的过渡时期,很多塘口既要杀青苔还要杀虫。处理这两个问题务必要在一壳之后速战速决,用药杀灭过后就要着手解毒调水和肥水,为二壳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

螺蛳在河蟹养殖过程中的那些事儿



随着河蟹养殖业的发展,养殖技术也日趋成熟,螺蛳在河蟹养殖中的作用也逐渐显现出来,作为在河蟹养殖业中奋斗了两年的技术人员来讲,一直觉得螺蛳投放是河蟹养殖过程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但在近两年的市场调研过程中缺发现了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那就是虽然人人都知道要放螺丝,但就其放养量、何时放、螺蛳的选择及放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等很多养殖户朋友都不太清楚。就此笔者在此总结以下几点望能对广大养殖户朋友有所帮助。
螺蛳在河蟹养殖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在前期不仅净化水质,而且可以为河蟹提供优良的饵料从而弥补人工饲料营养成分的不足,;作为底栖性生物能及时清除底部残饵粪便改善底部环境防治底部细菌滋生;在中后期作为河蟹喜食的一种生物饵料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河蟹夹草的发生率;而且螺蛳性寒,在高温期可以帮助河蟹驱热,从而提高河蟹耐高温的能力,减少河蟹死亡。
一、蟹塘常见螺蛳种类
1、田螺
学名中国圆田螺,俗称螺蛳。软体动物门,中国各淡水水域均有分布。喜欢生活在冬暖夏凉、底质松软、饵料丰富、水质清新的水域中,特别喜欢群集在微流水的地方。食性杂,主要吃水生植物嫩茎叶、有机碎屑等,并且田螺喜欢夜间活动和摄食。田螺卵胎生,体内受精发育,雌螺怀卵数10-100个不等。发育成仔螺后,陆续排出体外,幼螺在水中行自由生活,幼螺生长至一年左右即达性成熟。生长最适宜温度为20xx养殖环境不断恶化,浮螺生长繁殖受阻。浮螺壳薄,肉嫩河蟹喜食,卵生,10度以上便可繁殖产卵,缺氧时,浮在水面。池塘如有较多浮螺,常常是一个好兆头,年底河蟹规格产量都不错。据了解,在去年没有干过塘,旁边水环境水草较好的河沟,打水后出现很多浮螺概率较大,当然这种情况,可遇不可求。
二、螺蛳投放时间;
在河蟹养殖过程中螺蛳投放一般分三次进行,第一次选择在清明节前后投放20xx投放量的1/3左右。投放量过大,极易导致前期水清、难肥;严重的还会暴发青苔。
冬天放当年成熟的薄壳小中成螺为好,因为清明时它们就是最好的产子螺种源,而塘中成螺所产的仔螺,也将是春苗最好的开口料;春螺选大字,开春后放螺,螺丝已经开始进入生长期了,个体越大,营养物质越多,是二次蜕壳后,蟹的最好活饵,充足的螺丝供应,将是蟹成长的基础保证。
2、螺蛳尽可能选择空壳少、泥污少的,同时尽量避免螺蛳携带青苔入塘;②甲壳较薄用脚踩易碎;③最好选用人工捕捞的甲壳无破损成活率相对较高
3、投放螺蛳第二天要及时消毒,防止带入有害菌。
4、投放螺蛳后视水质情况酌情肥水。
5、投放螺丝时尽量避开阴雨沉闷天气防止螺丝投放后由于天气气温等影响而导致螺丝死亡坏底成活率低。冬天5℃以下,放螺蛳会冻伤;夏天28℃以上,放螺蛳在运输过程中会缺氧而死,还有在运输过程中淋雨也容易导致螺丝死亡等等,
6、由于早期气温较低螺丝不易爬行投放时应注意不要成堆的投放防止螺丝堆积造成缺氧死亡。
7、投放前做好解毒工作防止螺蛳投放后上岸、潜入底泥严重时造成死亡增大养殖成本。
四、养殖过程中螺蛳钻土原因
①冬眠:当塘口的水温低于5℃时,螺蛳会潜入泥穴中冬眠;
②高温:当塘口水温高于33℃时,螺蛳也会潜入泥土中或群集于阴凉水草处一边摆龙门阵,一边避暑;
③药物中毒:当塘口水体药物过量的时候,螺蛳也会为了寻找合适的环境,所以选择钻入泥土中。
④养殖水体营养元素缺乏螺蛳缺食少吃摄食底泥中的有机质。
五、养殖过程中关于螺蛳的几大误区
1、螺蛳不要喂,认为蟹料剩下的就可以被螺蛳吃了,其实不是的,蟹料价格高这样无疑加大养殖户的成本,而且残饵量少,螺蛳还是处于半饥饿状态。加上螺蛳是公母比1:9,想要螺蛳繁殖好,公螺的营养是要跟上的。而且螺蛳是一次交配七次产卵,故清明节左右交配期尤其重要,故因做好前期肥水工作培养优势藻类供螺蛳摄食
2、螺蛳越多越好,有养殖户把螺蛳放到每亩1000斤,养殖水体不仅肥不起来而且长期透明见底,导致河蟹打洞,青苔滋生,水体不稳定。我们建议养殖户分两到三次投放,第一次放200-300斤/亩,第二次在上大水10天后放200斤/亩。有条件的养殖户可以在7/8月份补放200每亩左右。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199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