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奶仔猪应注意的几个饲养方法应重视的几个方面

断奶仔猪指从断奶到四月龄的猪。仔猪出生后四月龄到配种前准备留作种用的猪是后备猪。养好断奶仔猪的目标是全活、全壮并获得较高的目标增重,为后备猪和育肥猪打好基础。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断奶仔猪应注意的几个饲养方法及应重视的几个方面。

1、应激反应

初生仔猪对环境温度较为敏感,畜舍内温差较大易引起仔猪产生应激反应。因此仔猪出生后应立即放在保温箱中,保温箱温度应保持在32℃左右,以后每周降低2℃。保温可通过使用加热灯或加铺干燥干净垫草来实现。应注意的是不宜采用煤炉对初生仔猪舍进行加热,因为畜舍内CO2含量较高,同时也会影响母猪的采食量。防止畜舍潮湿是保温工作的一个重点,潮湿的地面不仅容易使仔猪受寒,而且为细菌的滋生提供了场所,二者均会严重影响仔猪的生长。除此之外,仔猪剪齿、断尾、打耳号、补铁针、断奶、转群、换料、天气变化,以及免疫程序等刺激因素都可以引起应激反应。其中仔猪的断奶应激是猪只从出生到出栏最大的应激反应,应特别注意,可以通过在日粮中添加维生素E来降低应激反应。

2、日粮组成

仔猪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仔猪胰蛋白酶含量在5周龄前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到6周龄才开始增加,因此在5周龄前仔猪对饲料蛋白尤其是植物性蛋白的消化吸收能力有限。断奶后营养源从母乳转向固体饲料,饲粮中高蛋白质水平往往导致仔猪腹泻和生长抑制,因此确定仔猪饲粮适宜的蛋白质水平尤为重要。仔猪出生后,代谢旺盛,生长速度很快,必须提供充足的营养,尤其是蛋白质、钙、磷、铁代谢等比成年猪高得多。仔猪在补饲饲料中可通过添加豆粕来提高饲料蛋白质的含量。

在仔猪的日粮中添加柠檬酸,可有效提高饲料的消化率和仔猪的生产性能,促进仔猪新陈代谢。柠檬酸是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释放出的三磷酸腺苷(ATP)能起到日粮组分的作用。日粮中添加柠檬酸可减少仔猪因糖元异生和脂质水解造成的损耗,在体内合成ATP时对电子传递系统和异柠檬酸脱氢酶的活性有促进作用,对ATP的形成和生物总量的积累起到重要作用,从而促进仔猪的新陈代谢,增强仔猪对能量和氨基酸的利用率。防止饲料氧化,减轻仔猪断奶应激。柠檬酸是饲料抗氧化剂的增效剂,其作用机理是对饲料中的金属离子有封锁作用,使其不能起催化氧化反应的作用。同时,由于早期断奶仔猪采食量较少,对糖类及蛋白质饲料利用率较低,腹泻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饲料中的柠檬酸可以促进胃液和消化酶的分泌,有效地克服仔猪的断奶应激。乳糖是仔猪日粮配方中又一种主要的成分,即便是最便宜的仔猪日粮也含有乳糖。因为仔猪的生长需要乳糖,然而,这种重要成分的确切功能及作用方式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识,从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合理利用这种营养成分。

仔猪采食酸碱度过高的配合饲料,该类饲料后进入仔猪的胃肠,中和了大量胃酸,使胃蛋白酶的活性降低。大量营养物质未经充分消化而直接进入肠道,使大肠杆菌迅速增殖,导致肠道菌群区系平衡被打破,易诱发仔猪水肿病。因此,应该在配合日粮中减少酸度较高原料的使用量。

3、饲养管理

仔猪代谢旺盛,一定要保证充足清洁的饮水,仔猪1日龄时开始补水。补料的目的是促进仔猪胃肠发育成熟。补料时间一般在5~7日龄开始,在断奶之前采食600g饲料,7~14日龄用易消化、含乳清粉5%~20%的仔猪诱食料进行诱食,使仔猪对饲料抗原获得免疫耐受性。补料时要尽量少喂勤添,防止饲料浪费,饲料槽清洗消毒后再用。

仔猪要从已经习惯的液体乳汁改变为固体饲料,对断奶后饲料的形态就很重要。喂干粉料增重和饲料利用率均比喂稀粥料好,在自由采食自动饮水条件下,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圈栏的利用率。仔猪喜欢采食粉料、小而软的颗粒料,而不愿意采食大而硬的颗粒料。若采用干喂,易浪费粉料。饲喂干粉料时,体重30kg以下的猪,粉料的颗粒直径在0.5~1.0mm为宜;体重30kg以上的猪,颗粒直径以2~3mm为宜,过细的粉料易粘于口腔上难咽下,影响采食量。畜主有时习惯一次性将一天甚至几天采食量的颗粒饲料投入料槽,让猪自由采食。为了防止水肿病,要坚决纠正上述做法,做到少给勤添,每餐让猪吃到八成饱即可,尤其是注意控制刚断奶仔猪因饥饿而暴食和好强仔猪的抢食、暴食行为。很多农户给仔猪换料的随意性很大,应逐渐减少原来的饲料,逐渐增加另一种饲料,使换料在5~7d完成,便可在很大程度上预防仔猪水肿病。

为减缓仔猪断奶后受到的刺激,在饲养管理上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M.yz023.com

(1)饲料过度:仔猪断奶后来1—2周内应继续喂给哺乳期的补料,并添加适量的抗生素、维生素和氨基酸,以减轻应激反应,之后逐渐过渡到吃断奶仔猪料。

(2)环境过渡:为避免转圈对仔猪所产生的应激,可采用圈饲养的方式。原圈培育到一定的时间,再转圈分群。为避免并圈分群后的不安和相互的咬斗,应在分群前3—5天让仔猪同槽进食,一起活动,然后根据仔猪的性别、个体大小、吃食快慢等特点进行分群,同时注意保持适宜的圈舍温度(22℃左右),通风良好,干净卫生,重视运动和日光浴。

(3)饲养制度过渡;仔猪断奶后15天内,应按哺乳期的饲喂方法和饲喂次数进行饲喂,避免停食过长,使仔猪下次采食过量而影响消化,以后逐渐减少饲喂次数。

(4)调教管理:刚断奶转群的仔猪,吃食、卧位、饮水、排泄的区域都未形成固定位置,应加强调教训练,使其形成固定的卧位和排泄区域,保持栏内卫生。训练的方法:排泄区的粪便暂不清理,诱导仔猪来排泄,其他区域的粪便及时打扫干净。对不到排泄区内排泄的仔猪进行哄赶,坚持5—7天即可建立起固定的吃、睡、泄的位置。

(5)可添加绿叶公司护仔康系列产品,减少断乳腹泻。断奶仔猪由于饲料补给和环境的突然变化,仔猪肠道中的大肠杆菌的数量加导致腹泻,在断奶仔猪饲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可提高日增重和饲料报酬。另外,刚断奶的仔猪开始拒绝采食,饿急了又过量采食而言导致腹泻,为避免可断奶的几天内采用少喂勤添的办法避免腹泻。


相关知识

肉牛引进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近年来,我州肉牛养殖业蓬勃发展,涌现不少养殖户引进犊牛或者架子牛进行短期育肥,由于在引牛过程中存在一些盲目和误区,给自己造成一定的损失,故就肉牛引进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介绍如下:

一、引入场的基本条件
引入场必须符合动物防疫条件,否则不能引入。其中消毒设施、防疫设施、保温防寒设施等最基本的条件必须具备。
二、引入肉牛的选择
1.个体面貌的选择
生病的牛决不可引入;过肥过瘦、怀孕、带伤带残的牛也不要引入。
2.品种选择
根据用途和适应性而定,从品种、年龄、体重和体质外貌等综合考虑。作育肥用的牛最好是选择西门塔尔牛、利木赞牛、安格斯牛等兼用或肉用品种牛的杂交后代。由四川省宣汉县培育的蜀宣花牛性情温顺,具有生长发育快、产奶和产肉性能较优、抗逆性强、耐湿热气候,耐粗饲、适应高温高湿的自然气候及农区较粗放条件下饲养等特点,适宜南方饲养。
3.性别和年龄的选择
由于公牛比母牛日增重快、个体也较母牛大,若为单纯育肥,应尽量多选公牛。若要考虑产奶产仔,应按需要选择公母。年龄要根据资金和引入场生产条件而定,一般以5~6月龄为宜。
4.免疫要求
查看免疫记录,重大动物疫病未免、无免疫耳标的牛不要引入。
三、注意问题
1、运前准备
(1)饲料要求。不饲喂饼类、豆科草等易发酵的草料,少喂精料,运前喂七成饱,适量饮水。
(2)车辆选择。汽车栏高不低于1.4米,不可装得太拥挤,牛少可用木栏相隔。一般4米车厢装两排,6米车厢装3排。后排牛头和前排的牛屁股错开,牛前胸处绑一粗的横杆以减小惯性。牛头朝前,车辆要减少起停,防止牛站不稳。一般大牛在前排,小牛在后排。若为铁板车厢,应铺垫锯木屑、稻草等防滑物品。
(3)防止应激。可选用3%肉牛复合预混料防止应激,一般按干草与精料比70:30或80:20为宜。也可将一些矿物质及电解多维加入饮水中,可减少长途运输带来的影响。
(4)装前消毒。装车前要用消毒液对车辆和所用物体进行彻底消毒,最好采用3种不同成分的消毒液分别彻底消毒3次,待车辆晾干后装车。
(5)办理手续。引进牛装车前,需要将各项手续办理齐全,包括交款发票、检疫证明、车辆消毒证明、免疫证明、监测报告等,以备查验和为解决纠纷提供证据。

2、运输要求
(1)时间选择。以选在春秋为宜,因为这个季节温度、湿度较适宜,牧草丰富,牛的应激反应相对较小,能尽快适应引入地生活。冬季选择晴天运输,要晚出早收,避免早晚和天气寒冷时运输,防止运输途中感冒等病发生。夏季应选阴天,早晚时间延长,中午前后多休息,避免中暑。
(2)车速要求。不超过40公里/时尽量匀速行驶,转弯和停车时均要缓慢减速。运输中每隔2~3小时应停车检查一次,将躺下的牛赶起以防止被踩踏。运输超过10小时的应中途休息给牛饮一次水。运输途中避免鞭打、急拉急拖等鲁莽行为。
(3)途中应激处置。若发现运输途中牛应激较为严重,可给牛注射普鲁卡因等防应激药物,以减少由于运输及环境变化所造成的应激。
3、入场要求
进场前两天至少进行3次圈舍和环境消毒;入场后休息两小时再饮水,尽量满足原场饲养条件,并适当减少不易消化的食物,添喂青草或青干草等。入场后的前3天,每天两次注射磺胺嘧啶钠或者青霉素,可有效预防引进牛感冒、拉痢和应激反应,有条件的可口服老姜红糖水,调理引进牛的生理状况。新引进牛要隔离观察15天以上,并按免疫程序适时补免或加免,口蹄疫、牛出血性败血症、流行热等均应免疫。还应用左旋咪唑或丙硫咪唑体内驱虫,用伊维菌素体外驱虫。最后经兽医检查确定为健康后方可转入生产群饲养。
4、其他要求
必须按规定搞好进出场、装前装后车辆和接触人员消毒,防止病原微生物内外传播。带上毡布等备用,夏季遮阳,冬季遮风,雨天遮雨。整个过程拒绝无关人员参观,防止交叉感染。饲养员和兽医等接触人员忌穿红色服装,以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鲟鱼养殖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鲟鱼属大型鱼类,其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和适应能力强,在池塘(土池和水泥池)和网箱中均可养殖,而在池塘养殖鲟鱼时应注意如下一些问题。

一、池塘条件

鲟鱼养殖池要求面积较大,池水较深,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的区域,交通便利且通讯设施齐备。池塘面积以5-10亩为宜,水深2-3亩为宜,水深2-3米,水质较稳定,水体溶解氧值高,最好5mg/L以上。池塘要有独立的进排水口、坡降,配备一台水车式增氧机,并设置饲料台。

二、清塘消毒

放苗前半个月,池塘进水15-20厘米,用100-150kg/亩生石灰兑水后全池泼洒,以消灭水中有害生物;池塘浸泡3-4天后把池水排出池外,再进水浸泡池底,进水口用60目筛绢过滤;用15-20kg/亩的茶子饼清塘消毒,消毒前先把茶子饼打碎并用水浸泡1天后,全池泼洒,可以杀灭池塘中的鱼、虾和鱼虾卵,清塘后的茶麸留在池中做肥料。放苗前10天,池塘加水到70-80厘米深,再用含氯消毒剂消毒。

三、培养浮游生物

放苗前7-8天,按照每亩池塘准备50kg干鸡粪,且鸡粪浸泡2天,最好用含氯消毒剂消毒、再去除杂物(过滤)后,全池泼洒。过滤物用纤维袋包扎好后,放到池塘中的下风口处,继续做培养浮游生物的肥料。

四、苗种放养

选择健康无病害的鲟鱼苗种,体长在20cm以上为好。一般大规格苗种的放养密度为400-600尾/亩。放苗时间既要考虑水温适宜,又要考虑成鱼上市。

苗种运输前1-2天应停止投喂,运输时选用38×82的聚乙烯包装袋,在袋中加水3/5,并用冰将水温调节到12-15℃,每袋放入体长20-30cm的鱼苗20尾,包装后运输。如果运输时间在8小时以内,可以用水车运输,但要随时注意运输途中的水温变化,效果出很好。

放苗前2天应先试水,用相同规格的鱼苗10条左右放入网箱中,观察鲟鱼的活动情况,如无异常,即可放苗。正常放苗时,不要先把运抵的苗种袋解开,应全袋放入池塘中,慢慢使袋内水温和池塘水温接近后,再打开袋口将苗种放入池塘中。有条件的养殖场,最好连鱼带水倒入一个大桶中保持连续充气,然后在桶中放入食盐,使盐度达到2%,浸浴鱼体10分钟后放苗入池。

五、饲料的选择及投喂

池塘养殖以投喂配合饲料为主,鲟鱼苗苗刚下塘时,尚未形成在固定地点摄食的习惯,要及时驯化。可将饲料投放在饲料台上,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也便于日常观察。有些鲟鱼,如史氏鲟、杂交鲟、俄罗斯鲟、中华鲟等都有夜晚趋光的特性,夜间驯化时可在靠近饲料台的地方加以照明。

投喂应支持少量多餐的原则,饲料要适口,粒径不能过大或过小,一般以鱼的口裂的1/2为好。投喂量为鱼体体重的3%左右,日投喂3-4次,视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投喂量。

六、日常管理

1、巡塘和生长情况观察每天早、中、晚各巡塘一次,尤其在夜间巡塘和清晨巡塘,要注意观察鱼体的活动情况,防止缺氧;夏季多雨季节气压低时,要勤巡塘,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开启增氧机或加注新水等措施,防止泛塘。定期检查鲟鱼的生长情况及健康情况,及时调整投喂率和放养密度,当池中鲟鱼生长差异过大时,要按其规格及时分塘。

2、水质管理每天测量水温3次,pH值、溶解氧、亚硝酸盐、氨态氮等理化因子要定期测定。值得注意的是:鲟鱼是典型的底栖息鱼类,一般不会上浮游动,有些种类如中华鲟,即使在水中溶解氧不足时也不象家鱼那样明显的浮头,所以在特殊情况下,如水温过主、水色不对或天气闷热时,水体透明度低于25cm或溶解氧小于5mg/L时,池塘要加注新水,以保持水质的清新。鲟鱼生长最适合的pH值为6.5-8.0,pH值过低会影响鲟鱼的代谢活动和生长,甚至危及生命。大多数鲟鱼生存的温度上限为32℃,水温超过30℃则对鲟鱼生长有危险。水温控制可以参考以下措施:选择合适的放养时间,投放大规格鱼种,以缩短养殖周期;争取在每年高温期过后再投放大规格鱼种,在翌年高温期到来之前达到养成规格上市,可以避开高温;在高温期到来时加深水位,减少放养密度;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采取加大换水量和搭棚遮光等措施。

七、病害防治

1、真菌性疾病病原微生物主要是水霉属和棉霉属等水生真菌,常见的种类有丝水霉、鞭水棉霉等。病鱼症状是行动迟缓、鱼体消瘦、不摄食。防治方法是要防止鱼体受伤,对患病鱼体可以采用克霉唑和1%的食盐与小苏打水混合溶液浸泡患鱼10分钟左右。

2、细菌性疾病出血病由气单胞菌引起,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多危害鱼种,死亡率很高。防治方法为首先要进行好环境消毒,同时在饲料中添加复合维生素和免疫多糖,用来提高鱼体的免疫力;也可以在饲料中适量添加无残留的抗生素和中草药预防。白身病的症状为体表缺乏黏液,鱼体体色变白,可以采用抗菌素治疗。细菌性肠炎的症状为鱼体腹部和口腔出血、肛门红肿、鱼体消瘦,可以用诺氟杀星等药物进行消毒,并在饲料中添加中草药治疗。

3、寄生虫鱼病主要有三代虫、车轮虫、小瓜虫等,防治方法可采用5%的食盐溶液浸液浸泡鱼体1小时,或用20%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浴鱼体;也可以采用中草药进行治疗。

4、非病原性疾病主要有肝性脑病、心外膜脓肿、黑体病、大肚子病等,该类病症的主要原因是养殖环境差,饲料成分不合理等原因造成,要注意改善环境,加强饲料质量管理。


提高仔猪断奶窝重的几个方法


在猪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仔猪阶段是猪生长发育最快、饲料利用率最高的时期,同时也是死亡率最高的时期。哺乳仔猪的培育可分为依靠母猪乳生活阶段和过渡到独立生活的断奶阶段,因此要提高仔猪断奶窝重应该从哺乳母猪做起。下面就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提高仔猪断奶窝重的几个方法。

1、确保品种质量

优良的品种是确保猪较高生产性能的首要条件,品种的好坏直接决定着猪的生产性能、饲料利用率、养殖周期等,最终决定着猪场的经济效益。优良的母猪再加上科学的饲养管理可以提高母猪的断奶仔猪数和断奶窝重,饲料利用率也有所提高,如目前生产上常使用的品种长白猪、大约克猪等,与我国本地品种的猪相比,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短,可显著的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因此,在生猪养殖时可引入优良的品种,以提高仔猪的初生重和断奶窝重。

2、提高母猪的泌乳性能

母猪泌乳性能与仔数的断奶窝重的影响较大,因仔猪在出生后到断奶前的这一段时间主要以吮吸母乳来获取营养,母猪泌乳量的高低,以及乳汁的质量对仔猪的生长发育和健康成长、增重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提高母猪泌乳性能是提高仔猪断奶窝重的重要措施。

母猪在妊娠后期就要加强泌乳性能,一方面可以促进胎儿的生长,保证较大的初生重,另一方面可以为产后的泌乳营养做贮备。在母猪分娩后,也要人为的控制好母猪的采食量,只有使哺乳母猪的采食量充足,才能提高泌乳量。母猪在刚分娩后食欲较差,采食量较少,一般在2天后食欲开始增强,采食量逐渐的增加,并在产后的2~3周达到高峰,母猪越早达到采食量的高峰期,泌乳量就越高,仔猪获得的营养也就越多,生长速度也就越快。因此,在饲喂过程中要注意给产后母猪提供营养全面、配比合理的全价饲料。在实际的养殖生产中潮拌料可以提高饲料的适口性,增强食欲,提高采食量,每天饲喂3次,在喂料时要保证母猪有充足的饮水。

加强哺乳母猪的保健工作,防止母猪发生乳房炎,影响泌乳水平的发挥。母猪产后l周内在饲料中加入一定剂量的抗生素,防止母猪产后发生感染。

3、提高仔猪的初生重

要加强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在妊娠前期,虽然胎儿的生长发育较为缓慢,但是也要注重母猪的饲养管理,在配种前可适当的优饲,以促进母猪的排卵数,提高产仔数,同时还可提高卵子的质量。在配种后进入妊娠早期,要进行适当的限饲,防止母猪体况过肥而发生早期流产,同时也可以避免母猪发生分娩时难产和产后母猪采食量减少,而影响健康和泌乳水平的现象发生。母猪妊娠后期是胎儿快速生长发育的时期,此时为了提高仔猪的初生重,要加强饲养管理,营养的供给要满足母猪自身的需求、胎儿的生长发育以及产后泌乳的营养需求。因此要适当提高饲料中的能量水平,可在分娩前1个月左右补喂饲用脂肪,提高产后的泌乳量和乳汁的质量,还可以增加胎儿体内能量的贮存量,对提高胎儿的初生重和成活率有利。

4、加强哺乳仔猪的饲养管理

仔猪在出生后即进入哺乳期,加强仔猪的饲养管理,提高生长力是提高仔猪断奶窝重的关键。首先要科学助产,在接产时要做好仔猪护理工作,将身上以及口鼻内的黏液清理干净,并让仔猪尽快的吃上初乳,以及早获得免疫力,可提高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仔猪在哺乳前要训练其在固定的奶头吃奶,原则是将体质较弱的仔猪放在靠前的乳头,体质相对较强的放在靠后的乳头,以提高整体的均匀度。对于母猪少乳或者无乳的仔猪则要做好寄养的工作。

加强哺乳仔猪环境的管理工作。因仔猪的体温调节能力还未发育完全,适应力较差,因此要做好环境的管理工作,给仔猪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初生仔猪对环境温度的要求较高,随着日龄的增加则可逐渐的降低舍温。做好日常环境卫生的清理和定期的消毒工作,防止仔猪受病原菌的侵袭。

及时补饲。在仔猪7日龄时即可训练其采食饲料,避免仔猪因母乳生理性下降而出现生长发育受阻的现象发生,同时还可以促进仔猪肠胃功能的成熟,为早期断奶做好准备。补饲的饲料要求适口性好、易于消化,在最初饲喂时以让仔猪熟悉饲料为主,不要求过多的采食,待适应饲料后则可以逐渐增加饲料的喂量。

5做好疾病的防控工作

哺乳仔猪的抵抗力较差,易患病,因此要做好仔猪的疾病预防工作。在出生后第3天进行补铁。7日龄时根据情况补硒,在2周龄时母源抗体开始下降时可以注射长效抗菌素减少腹泻、呼吸系统等疾病的发生。

给仔猪舍进行定期的消毒,保持适宜的温度、相对湿度和空气质量。另外,还要根据本场制定的免疫程序严格的进行免疫接种。做好日常的观察工作,以便于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防止仔猪患病影响生长发育和增重,进而影响到仔猪的断奶窝重。

如何提高仔猪的断奶窝重

断奶窝重,指断奶时全窝仔猪总重量,包括寄养和并窝过来的仔猪的重量。断奶窝重与母猪的泌乳力、开食和补料的早晚、猪料的质量、窝产仔数、初生窝重、仔猪的成活率、断奶头数、母猪品质等多方面因素息息相关。
1、妊娠母猪的管理
妊娠母猪膘情应控制在八层膘左右,产前达到九层膘,科学的配合日粮,满足妊娠母猪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不能饲喂劣质饲料,应注意添加各种矿物质及维生素,妊娠母猪饲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仔猪的初生重、产后泌乳和出生仔猪的头数。

2、应加强初生仔猪的护理和养育
2.1应让仔猪尽早的吃上初乳,以便获得较多的免疫物质,使仔猪少得病,健康的生长发育。仔猪出生后的3~5d内将乳头固定好,体力弱小的放在前边的乳头,体大力强的放在后边,中等体重的放在中间的位置。
2.2采取好的保暖措施,第1周温度控制在32~34℃,第2周应在33~32℃,以后每周降2~3℃。
2.3防止挤压仔猪,出生后第1周应安排看护人员,要设有防压栏,做好寄养和并窝工作,两窝相差不能超过3d,最好是吃过初乳的。

3、仔猪的开食补料
仔猪的开食补料,时间一般是在仔猪生后7~12d,注意的问题是必须有充足的饮水设施,水要清洁爽口,距地面15cm左右,在喂量上最初1周喂多了会引起腹泻,在换料的过程中不要换环境,这样容易发生水肿病,同时也应该防止饲料的浪费。同时在仔猪下痢这方面更应该严格管理,引起仔猪下痢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细菌、寄生虫、环境等各方面因素。

4、泌乳母猪的管理
首先应合理的配合饲粮,为了保证母猪充分的发挥泌乳的潜力,应按照饲养标准科学的配制泌乳母猪的饲粮,满足泌乳母猪所需要的各种能量如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保证母猪能泌乳良好,又不至于身体受损,影响以后的繁殖能力。多喂些优质豆粕,如果蛋白质水平过低,则会导致仔猪易患下痢,再有应该满足维生素、矿物质的供给。同时要保证泌乳母猪正常清洁饮水,注意管理,防治多种疾病的产生,在母猪产后1周以内注意观察母猪是否有异常变化,防止发生疾病,影响母猪的泌乳,从而引发仔猪疾病,一旦发现疾病应及早治疗。

5、饲养环境的管理
注意环境的控制,湿度应控制在50%~70%,注意粪尿及时清除,经常消毒、加强通风,另外在母猪产前3周左右,应该注射些预防下痢的药物,缺硒的地区及时补硒,如母猪得病应及时治疗。同时也应该注意防止僵猪的产生,仔猪应及时开食,饲料营养要全面,注意对病僵猪应及时治疗。

鸡场接种免疫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随着养鸡业的迅猛发展,鸡的营养代谢病、寄生虫病、中毒病等常见基本得以控制,而传染性疾病乃是我国养鸡业的主要威胁。免疫接种乃是防止疫病发生,降低死亡率,提高成活率的重要手段。因此对鸡场鸡群进行免疫接种制关重要,鸡场在进行免疫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疫苗的问题

疫苗的保管和运输直接影响疫苗的质量,也是免疫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如果在贮存和运输过程中温度控制不好,会使疫苗免疫效果下降。过期的疫苗坚决不能使用。在购买疫苗时要选择正规厂家,能保证疫苗质量,不能贪图便宜。选择适合本地区血清型制备的疫苗,有些新上市的疫苗常有针对性,是根据当前疫病流行情况制备的,可听从兽医推荐。

2、免疫途径的选择

免疫途径有滴鼻、点眼、滴口、饮水、刺种、注射和气雾免疫。疫苗再好,免疫途径不正确,也可能造成免疫失败。如饮水免疫,优点是大群免疫省时省力,但缺点是每只鸡的免疫剂量不准确,有的饮水少,可能达不到免疫剂量。眼和鼻很少沾到疫苗,不能使呼吸道局部产生抗体。所以第一次免疫最好是滴鼻、点眼。法氏囊免疫滴口,饮水免疫一般不做初免用。第二次以后的加强免疫可选用饮水。新城疫IV系、传染性支气管炎等多采用滴鼻点眼,抗原进入的途径可通过鼻、眼黏膜进入体内。黏膜接种能很快进入淋巴循环系统。点眼后,疫苗抗原直接刺激眼底的哈德氏腺和结膜下的弥散的淋巴组织,可以局部形成坚实的屏障。

3、疫苗的使用方法

滴鼻、点眼。免疫操作时,要保证疫苗进入眼内和鼻腔内,滴完就将鸡扔下,往往疫苗滴也随之落下,必须看着吸收进去。

饮水免疫。要尽快饮完,事先停水,冬天停水2-3h,夏天停1-2h,最好在th之内将疫苗水饮完。要保证水质,不能用含漂白粉等消毒剂的自来水和含有金属离子的水,也不能用金属饮水器。盐、碱含量较高的水应煮沸冷却后,去掉杂质沉淀后再稀释疫苗。传染性法氏囊疫苗免疫时,饮水中加入1%-2%的脱脂乳粉,能起到保护疫苗的作用。注射的疫苗要用完一瓶再兑一瓶,不要一次性全兑完,否则放置时间过长免疫效价会降低,特别是大群的鸡场,有时一天注射不完。

气雾免疫,常有应激反应,一般较少应用,常引起呼吸道感染。气雾引起的应激反应与雾粒大小成反比,所以有呼吸道病史的鸡群更适于采用较大雾滴的气雾免疫。

刺种,常用于鸡痘,接种翅膀下,刺种后3-4天,刺种部位红肿、水疱及结痂,2-3天痂皮脱落示为免疫成功,否则需要重新补种,特别是鸡痘多发地区,常因免疫失败而发病。

4、不合理的免疫

免疫剂量过大。有的养殖户盲目加大使用剂量或频繁免疫,有时会造成免疫抑制或疫苗抗原与体内免疫抗体中和而致疾病的发生。特别是新城疫的免疫不合理情况甚多,而常常发生非典型新城疫。

药物干扰免疫的效果具有普遍性。特别是使用活菌苗时,免疫前后5天都不能应用抗生素,一些药物的酸碱度和大多数的抗生素都以盐类形式存在,虽然抗菌素对病毒无效,但这些含有酸碱及盐类物质也会破坏疫苗的免疫效果。长期用过量的抗菌素特别是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都能破坏鸡的白血细胞、淋巴细胞而影响免疫抗体的生成。

不同疫苗间的干扰。有些疫苗之间相互影响或干扰,不宜同时使用或近期连用。除非二联苗、三联苗,养殖户不要自己擅自混合使用。

免疫程序不合理。不同的疫苗在动物体内抗体维持的时间也不一样。如鸡在开产前已注射了新城疫油苗,经50-60天再进行一次IV系苗接种,一起启动免疫即可,可有的养殖户认为接种次数越多越好,便每月免疫1次,造成免疫麻痹或中和抗体效价,而易导致发病。

5、母源抗体的干扰

种鸡在开产前都进行了免疫,其自身的某些抗体会传递给下一代,对雏鸡抗病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当疫苗接种过程中,母源抗体与疫苗抗原发生中和,而导致免疫失败。所以鸡群应做免疫监测,根据母源抗体的效价高低来确定首免时间。

6、鸡体自身因素对免疫的影响

体内存在某些疾病,如球虫病、传染性法氏囊病、马立克、新城疫、腺病毒、传染性贫血因子等都可引起免疫抑制,或降低免疫水平。营养缺乏:鸡群健康状况不佳,机体消瘦,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而导致免疫失败。应激因素:免疫前后鸡群处于强烈的应激期,如疾病、骤冷、酷热、限饲、转群、断喙、密度过大、通风不良及其他疫苗接种恢复期等,都可削弱免疫应答能力,还可使体内免疫抗体急剧下降,也影响再次的免疫效果。

一、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免疫程序的制定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应根据本场的发病史,常发病的季节,饲养鸡的用途及饲养期,雏鸡的母源抗体水平,疫病的流行情况及免疫接种所用疫苗的种类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来制定。
1.发病史、季节对本地区,本场尚未证实已发生过的疾病,必须明确实已受到严重威胁时才能计划接种,如传染性喉气管炎疫苗在非不得已时不使用;而鸡痘,慢性呼吸道病等疾病的免疫时间或是否免疫应根据季节来确定,鸡痘在夏秋季节,可适当提前免疫;慢性呼吸道疾病在夏秋季节可不免疫。
2.鸡的用途及饲养期所饲养鸡的用途及饲养期均是制定免疫程序时应考虑的问题,作种用的鸡不仅在育雏期需要接种发氏囊疫苗,在开产前还需接种法氏囊油乳剂灭活苗,而商品鸡则只需在育雏期接种,饲养期较长的鸡如蛋鸡种鸡须接种马立克氏病疫苗,而白羽肉鸡如AA,艾维因型却不需免疫。
3.母源抗体水平母源抗体水平决定首免时间和是否需要补免。雏禽鸡城疫的母源抗体在7日龄时逐渐消失,因此新城疫首免应在7天左右进行。机体才能建立完善的免疫保护;若雏鸡的马立克氏病毒母源抗体水平较高,除在1日龄首免则须在8—12日龄时重复免一次与父母代不同血清型的疫苗,以克服母源抗体的干扰。
4.不同疫苗间的干扰新城疫疫苗与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疫苗同时使用会相互干扰,使用间隔不少于一周;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与传染性喉气管炎疫苗的使用间隔不少于一周;对接种脑脊髓炎疫苗的种鸡,免疫前后两周内不应接种其他疫苗,以免影响免疫效果。
5.活苗与死苗的同时使用弱毒疫苗接种后一般5—7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达6个月,而油乳剂灭活苗产生免疫力较慢,一般在15天后,免疫期也较长,因此采用弱毒疫苗与油乳剂灭活苗同时免疫是目前控制鸡新城疫较好的方法。
二、选择恰当的疫苗目前市面上的疫苗种类繁多,国产的,进口的;弱毒苗,中毒苗,灭活苗,铝胶苗等,而鸡场必须选用高质量,高效价,毒力强弱得当,与本场血清型相符合的疫苗。
1.疫苗的效价若疫苗过期或无标签,未用冷藏设备保存,或经反复动融,阳光直射,储存温度过高,效价都会降低,达不到应有抗原含量,不宜选用;疫苗的贮存有严格的要求:弱毒疫苗在0℃以下保存;菌苗、油乳剂灭活苗、铝胶苗应在4℃—8℃保存,而马立克氏病的Ⅱ型苗(SBI)和Ⅰ型苗(CVI988)必须在液氮罐中保存。
2.疫苗的血清型有些疫苗有多种血清型,各血清型不一定有交叉保护作用。因此使用疫苗时其血清型应与本地(或本场)流行疫病血清型一致。
3.疫苗毒株强弱现有疫苗大多数有弱毒株,中毒株,强毒株之分,毒力强弱不同,适用对象及接种时间也有差别。如新城疫Ⅳ苗,克隆-30可用于雏鸡,而Ⅰ系苗属于中毒苗,一般只能用于60日龄后的鸡。使用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宜用H120后用H52。因此,只有选用当地分离的变异株或选用抗原性与当地变异株接近的病毒株制成的灭活疫苗或弱毒疫苗,或使用标准毒株及变异毒株联合制成多价疫苗,才能有效地保护鸡群不受变异株的侵袭。
三、正确使用疫苗所选用疫苗的种类不同,其使用方法也有差异,包括疫苗的稀释液的选择,免疫接种的途径,疫苗剂量等。
1.稀释液的选择对需要用特殊稀释液的疫苗,应用指定的稀释液,如进口苗、HVT苗等;其他一般疫苗可用清凉的生理盐水或蒸馏水作稀释液,不能随便用山水、河水、自来水等作稀释液,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
2.免疫接种途径每种疫苗都有其特定的免疫途径及最佳接种方法,如鸡痘疫苗宜采用翅内侧刺种,不宜注射或饮水;新成疫弱毒疫苗用滴鼻或气雾法免疫较好,Ⅰ系苗则用注射法免疫。而油乳剂灭活苗,铝胶疫苗宜采用胸部或翅膀肌注,不宜皮下注射,更不能口服,滴鼻、点眼以及紧急接种。
3.疫苗的剂量所用疫苗剂量应严格按其说明进行,若接种剂量不足,不能刺激机体产生坚强的免疫力,剂量过大,可能引起免疫麻痹或毒性反应。
四、免疫期间药物的使用在免疫期间饮水和饲料中不能随便添加药物。
1.降低免疫效果的药物接种疫苗前后2—3天应禁止对鸡舍消毒;不宜服用抗菌药物,抗病毒药物,可引起免疫抑制或毒性较强的药物,如:磺胺类药物,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等,接种菌苗时不宜投服抗菌药。
2.增强免疫效果的药物供给含疫苗的饮水前2—4小时应停止饮水供应(视天气而定),并在饮水中、可加入1%—2%的脱脂奶粉或0.1%—0.2%的脱脂奶或山梨糖醇,增加效果;也可添加一些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药物,如:左旋咪唑,黄芪等;减轻疫苗反应,可加入,红霉素,泰乐菌素,蒽洛沙星。鸡场在免疫时应注意的问题还很多,如应激反应,营养水平等,诸多能使鸡群处于非健康状态的因素存在,都会影响鸡群免疫效果。

蛋鸡育成期饲养管理须注意的几个方面


蛋鸡育成期的体重、健康水平和鸡群的均匀度对产蛋期的产蛋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蛋鸡育成期的生长发育特点是在育成前期主要以肌肉、骨骼和内脏生长为主,在后期以脂肪沉积为主,为了控制好蛋鸡的体重,提高整体的健康水平和均匀度要加强饲养管理。下面我们将蛋鸡育成期饲养管理须注意的几个方面介绍给大家。

1、控制好鸡的体重

蛋鸡育成期的体重是评价育成鸡品质的最直观指标,育成期蛋鸡的体重达到标准或者处于标准体重与上限值之间,则日后的产蛋成绩一般都较好,因此要做好育成期蛋鸡体重的监测与控制工作。

要定期对育成期蛋鸡的体重进行测定,方法是随机测量100只鸡个体的体重,将测量的结果与标准体重进行比较,然后再确定最佳的饲养管理方法。如果所测量的平均值处于标准体重与上限体重之间,则说明体重适宜,如果测定的结果在标准值以下,就要找出导致体重偏低的原因,并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措施。可通过增加饲喂量、提高饲料营养浓度、增加饲喂次数、调整水槽和料槽的位置等对策来使体重达到标准;如果测量结果体重高于最上限体重则要进行限制饲喂来控制适宜的体重。另外,控制好育成鸡的体重的目的还包括提高鸡群的均匀度,对于蛋鸡开产一致、产蛋高峰期一致、高峰期持续时间长都非常的重要。

2、科学合理的饲养

育成期要给蛋鸡提供适宜的营养,在配制日粮时要注意不宜提供过高的蛋白质水平,但要做到使必需氨基酸达到平衡。因育成鸡蛋鸡对钙的需求量仅用于维持所需,因此要控制好日粮中钙的含量,如果钙量过高会使饲料的适口性下降,采食量减少,另外还会降低机体内保留钙的能力而使产蛋性能下降。从18周龄以后蛋鸡开始产蛋,对钙的需求量增加,此时要增加日粮中钙的含量,并且要保持适宜的钙磷比,还要注意其他类矿物质的含量也要充足,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比例也要适当。

育成期蛋鸡的饲养方式为限制饲养,采用此法不但可以节省饲料,还可以有效的将蛋鸡体重控制在标准的范围内,对于防止蛋鸡性成熟提前,降低产蛋期的死亡率,对保持高产的体况有利。一般从8~17周开始进行限制饲养。方法包括限质和限量,限质法是根据育成鸡的营养需求提供低能、低蛋白、低赖氨酸的日粮。限量则又分为每日限饲、隔日限饲等。在限制饲养的过程中要每隔1~2周随机测重,并与标准体重进行比较,根据测量的结果及时的调整,如果80%以上的鸡体重达到标准则说明整齐度较好,生长发育较为均匀,如果高于或者低于标准体重,则要减少或者增加饲喂量以调整鸡群的体重。

3、加强饲养管理

确定适宜的饲养密度。育成鸡的饲养密度对鸡的品质影响较大,育成鸡的生长发育迅速,代谢旺盛,活动量大,如果饲养密度过大会导致舍内有害气体的浓度过高,鸡采食困难,并且饲养面积狭小还会影响育成期鸡的生长发育,使整齐度受到影响。因此要根据日龄、季节、饲养环境等及时的调整饲养密度。

提供适宜的环境。鸡舍要保持适宜的温度,一般为10-25℃,在育雏结束后要进行脱温,在脱温的过程中要防止温度骤降,否则会影响鸡群的健康。舍温的调整要结合外界的气温变化以及鸡群的动态变化。另外还要保持适宜的湿度,以00%-60%为最佳。加强通风换气工作,其目的是排出舍内的有害气体,并且可调节温度,控制湿度。通风时要注意不可让风直接吹向鸡体,还要避免贼风入侵。冬季要处理好保温与通风的关系。

及时的更换产蛋料。育成鸡在18周龄时就会有部分母鸡开始产蛋,因此为了满足鸡的营养需求和产蛋需求要及时更换产蛋饲料,一般在17周龄未见产蛋时就要换料,以增加体内钙的储备,换料要逐步的进行,以免产生换料应激。

加强光照管理。育成期合理的光照管理可控制蛋鸡在适宜的日龄达到性成熟。如果鸡性成熟过早则会开产过早,影响产蛋性能,一般表现为蛋重过小,还会导致产蛋后期产蛋下降严重,甚至会停产。根据养殖场的饲养方式来选择合适的光照管理程序,无论选择何种光照程度都要注意控制好光照时间,在变化光照时要平稳进行,光照强度不宜过高,否则易引发啄癖。

4、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

做好育成期产蛋鸡的疾病预防工作,加强日常的卫生清扫和消毒,每周进行1次环境消毒,每2周进行1次带鸡消毒和饮水消毒。还要定期对用具以及设备进行消毒,在发病期间要增加消毒的次数。可在鸡的饲料和饮水中添加一些预防性的药物,以增强鸡体的抵抗力。在育成期按照本场的免疫程度进行免疫接种可很好的预防疾病发生。要选择质量过关的疫苗,同时使用正确的接种方法。接种时要注意减少免疫应激的发生,接种后要注意观察鸡群的情况。最好在免疫后进行抗体检测,以确保免疫效果。育成期要做好鸡群日常的观察工作,包括采食量、精神状态、排泄情况,以便能及时的发现问题、处理问题,保持鸡群的健康。

作者简介:于恒巍(1977-),男,黑龙江哈尔滨人,本科,畜牧师,主要从事畜牧技术推广与服务方面工作。

温室甲鱼捕大留小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近期,不少养殖场反映,温室甲鱼捕大留小销售后出现异常情况,主要表现为摄食恢复差,出现腐皮、穿孔等综合性病症,亚硝酸盐中毒,甲鱼上浮等等。经多处实地了解查看后发现在捕捉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现就这一情况谈谈我个人的看法,以供同行参考。
第一、捕捉前要停食。
很多养殖户在捕捉前不但不停食,反而有意加大投饵量,以期捉出的甲鱼份量更足,其实这种做法实在得不偿失。因为捕大留小操作过程中甲鱼会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在饱食情况下,这种应激反应对甲鱼的损伤尤为严重,因此建议在捕大留小销售前最好停食2—3餐,以减少捕捉过程中的应激对留池甲鱼的损害,使之尽快恢复摄食。
第二、尽量不要干池捕捉(除非一次性捉光)。
在无沙养殖的条件下,干池捕捉对甲鱼的应激及机械损伤都比带水捕捉严重,所以建议不要干池捕捉,至少应保留5厘米以上水位。
第三、捕捉后第一次消毒要及时。
由于捕捉而造成的应激及机械损伤总是难免的,这时候也是病原体入侵鳖体的最佳时机,而水体中病原体的繁殖速度很快,因此捕捉后第一次外用消毒一定要及时,应在捕后2—3小时之内完成这项工作。那么用哪些药物消毒比较理想呢?据本场经验,用绿福素20—25ppm或安康5号15—20ppmm及泰宁1号3—4ppm或泰宁3号3—4ppm,效果较佳。前两种药适用于水质较差,可能出现亚硝酸盐中毒的水体,后两种药适用于换水量较大,水质较好的水体。1—2天后再根据水质及留池甲鱼的健康和恢复状况,再施一次外用药,情况较差者可重复用第一次用的药,情况良好者亦可再施水霉净及特力灭各0.6—0.8ppm,隔天一次,连用1—2次。

第四、捕前可以不内服药物,捕后也不应立即添加内服药物。
不少养殖户认为捕前要加药防病,捕后更应加药治病。这种做法往往弊多利少,因为捕后可能发病是由捕捉过程的应激及机械损伤造成的,捕前吃药根本不可能防止捕后可能发的病,而捕后留池甲鱼消除应激、逐渐恢复正常摄食至少需要3—5天时间,这时马上添加内服药:一是真正被吃下的药很少,二是此时甲鱼消化系统尚未完全恢复功能,药物作用可能消灭消化道内的有益菌群,不但达不到防病治病之功效,反而会阻碍其消化功能的正常恢复。因此建议捕后先添加保肝健胃剂(如肝保宁等)2—3天,以帮助其尽快恢复胃肠机能,待摄食稍正常后再添加内服药物防治病害。停药后再添加“肝保宁”等保肝健胃剂,以协助消除药物毒副作用,尽快恢复肝脏及胃肠功能。
第五、在水质较差养殖区,慎防亚硝酸盐中毒。
有些养殖区水质条件较差,又不能大量换水,捕大留小销售时池塘水质富营养化已相当严重,这种情况捕后用药更要谨慎。建议捕时先排污放水5—10厘米,捕后慎用抗菌素类药物消毒,以外用化学净水剂加中草药物类较为安全(如泰宁5号、绿福素、2010改水剂、强力净水宝等)以防亚硝酸盐急性中毒。
据实际情况做好以上几点,相信可以减少温室甲鱼捕大留小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雏鸭运输中应注意的问题 雏鸭饲养管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雏鸭的运输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细致工作,刚出生的雏鸭还没有对抗外界不良环境的能力,应尽量在雏鸭出壳后36小时内运到育雏室,远距离运输也不要超过48小时,若是运输环节出现问题,容易造成到达目的地的雏鸭体质虚弱、难饲养,进而加大饲养成本,严重时还会出现雏鸭死亡等情况。下面具体来介绍一下:雏鸭运输中应注意的问题雏鸭饲养管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意天气预报
在运输雏鸭之前,留意看运输雏鸭沿线地区的天气预报,防止雏鸭在调运的过程中遇到恶劣天气,给运输带来不便。恶劣天气容易影响雏鸭的体质、成活率等,遇到恶劣天气时,一方面可以重新调整雏鸭的调运计划;另一方面应提前做好应急措施,尽快赶到目的地,避免造成大的损失。
2.选择健康雏鸭
选择出雏期正常一致的雏鸭,提早或延缓出壳的雏鸭均不宜选择;选择绒毛颜色纯正一致、清洁且有光泽,大小均匀一致,卵黄吸收良好,抓在手里挣扎有力,行动活泼的雏鸭。
3.安排车辆及笼具
雏鸭运输,最好选用专业运输人员驾驶专门的运输车辆,配足专门的运输笼具。笼具四周有适当的通气孔、底部要平且柔软,笼具不得有变形,笼具的数量要根据装运雏鸭的数量、季节、气候、路途等情况配足。装卸笼具时要小心平稳,避免倾斜和滑动,留有适当空间,做到有利于空气流通。
4.做好防疫工作
一方面做好运输车辆及笼具的清洁、消毒工作;另一方面运输雏鸭前要了解沿途有没有疫区,如果有疫区,则千万不能经过,以免雏鸭通过疫区时感染上疾病。因为疫区不是常有,所以这一项工作往往最容易被养殖户忽视,而实际上这是最为重要的工作。如果通过疫区时不幸被感染上疫病,会给当地的禽业养殖带来巨大的危险。
5.适宜时间装运
运输时要选择适宜时间装运,夏季防中暑,不顶烈日行车。冬、春季要选择气温较高的天气运输,做好保暖工作,不让冷风直接袭击雏鸭,防止雏鸭着凉感冒。
6.强化途中管理
运输人员应具备一定的雏鸭养殖知识和经验,能观察雏鸭精神状态和异常反应,能采取相应紧急技术措施,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雏鸭在途中安全。
7.做好对接工作
在运送之前双方应联系好接收地点、接收人员及备留电话等,待雏鸭一到,直接运到育苗场地,保证雏鸭不在中间停留。
8.及时开水开食
雏鸭到达后应立即放人育雏室,休息片刻,喂加有葡萄糖和维生素C的饮用水,待鸭活动2~4小时后就可以开食了。

1、雏鸭出壳后24小时内一定要饮到水,并在饮水中加入少量葡萄糖补充营养,以增强雏鸭抵抗力。另外,将雏鸭放入1-2厘米深的浅水盆中进行点水。天气暖和时,点水可在室外进行。一般用竹筐装好挑到清水塘边,将竹筐轻轻浸入水面少许,让雏鸭饮水和湿脚。每日2-3次,每次3-5分钟,以后逐日延长嬉水时间。
2、开食一定要在全部雏鸭饮到水后进行,可用少量浸湿的碎米、碎玉米(1787,-1.00,-0.06%)和细麦糠,并适当补充些洗净的青饲料。最初几天,应采用少喂多餐制,每日7-8次。
3、地面平养时,应注意雏鸭群密度,第1周每平方米20只左右,第2周14只左右,第3周以后不应多于10只。密度过高,易堆积,密度过低,不保暖。
4、雏鸭生长适宜温度25-30℃,要避免室内温度大幅度升降,有条件的地方可用灯泡或红外线灯取暖。通常可根据雏鸭数量用塑料薄膜围成一大小合适空间,里面点灯泡1-2个,做成保温室,采取自温育雏。
5、在最初3-4天全天24小时光照。一方面,保证雏鸭能充分的进行采食和饮水;另一方面,充足的光照有利于促进钙、磷吸收,维持骨骼的正常发育。此外,阳光中的紫外线还可起到杀菌的作用。
6、为防止肠道疾病的发生,可在雏鸭饮水或饲料中加入少量氟派酸、敌菌净或土霉素,并注意搅拌均匀。
7、在饲养前,应注意对鸭舍及用具进行全面消毒,一般用20%石灰水或3%的来苏儿。以后每周应定期消毒1次。
8、雏鸭2-4日龄时,应及时注射鸭病毒性肝炎疫苗,20日龄左右注射鸭瘟疫苗,预防疫病的发生。
9、在运输鸭苗时,夏季应避开高温高热天气,以减少鸭苗的损伤。

夏季奶牛夜间饲养与管理需注意的几个方面


夏季天气炎热、气温高,奶牛对高温炎热的耐受性差,易产生热应激反应,患牛表现采食量减少,产奶量下降,安静发情,发情紊乱,发病率增高,稍不注意就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管理一定要精心.把握投料方式和饲喂时间,夏季白天气温高,奶牛的食欲差,晚上凉爽,食欲比白天旺盛,晚间和清晨多投放些饲料,也可增加夜间的补饲次数,使奶牛在夜间采食量占全天干物质采食量的2/3,利用昼夜温差变化来维持奶牛最大干物质的采食量.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夏季奶牛夜间饲养与管理需注意的几个方面。

1、加强夜间的饲喂工作

因奶牛是反刍动物,采食量较其他动物大,并且其特殊的消化系统决定着奶牛的消化较快,因此要给奶牛提供充足的饲料,除了在白天饲喂足量的草料外,在夜间也要适当增加夜食,可以在晚上10点左右饲喂适量的饲草饲料,但是要注意饲喂时不可让奶牛吃的过饱,否则不但会造成奶牛消化不良,还会影响奶牛休息。在奶牛吃完料后要让其饮足水,这样才能满足奶牛的身体的需求,才可提高产奶量。

充足的饮水也是奶牛获得较高产奶量的基础。奶牛必须要全天不断水,如果水的供应不足会直接导致产奶量下降,严重时还会使其他功能发生紊乱。因此,即使在夜间也要保持充足且清洁的饮水。在寒冷季节要让奶牛饮用温水,以免发生腹泻,或者引发孕牛流产。夏季则要让奶牛饮用清凉的饮水,可起到防暑降温的作用。奶牛在产犊后因分娩会导致水分损失严重,奶牛会出现口渴、体温降低的现象,此时应给奶牛及时饮用麸皮水,温度要略高于体温1~2℃。

2、夜间提供适宜的环境

因夜间温度较白天低,尤其是在寒冷季节,昼夜的温差较大,因此要注意夜间的保暖工作。通常奶牛最适宜的环境温度为8—25℃,其中妊娠母牛和泌乳奶牛的最适温度应保持在6~200C,犊牛要求的温度要高一些,应保持在35~38℃,因此,要根据不同阶段奶牛对温度的要求做好夜间温度的调控工作,在冬春季节夜间较为寒冷,要做好防寒保暖的工作,夏季则要做好防暑降温的工作,这样有利于奶牛生产性能的提高。

保持夜间牛舍的安静。奶牛喜欢生活在安静的环境中,尤其是在夜间,奶牛害怕受到惊扰,如果夜间噪音过大,不但会影响到奶牛的休息,还会影响产奶量,当奶牛在夜间受到突然性的惊吓时,奶牛的产奶量会急剧的下降,牛奶的质量也会发生改变,并且很难恢复正常。因此,在夜间应避免在牛舍附近发出较大的声响,如燃放鞭炮、开动机器、汽车鸣笛以及高声喊叫等。要保持牛场以及牛舍的安静。

良好的光照可提高奶牛的采食量和饲料利用率,因此产奶量也会随之提高。因此,可适当的延长奶牛舍光照的时间,在夜间可以使用白色的荧光灯照明,光照时间可保持在13~14h,以加强奶牛的新陈代谢,从而提高奶牛的产奶性能。

奶牛在夜间多为趴卧的状态,因此睡床的舒适度非常的重要,目前奶牛养殖场多为水泥地面,如果奶牛长期趴卧在潮湿、坚硬的地面上,不但会影响产奶量,还容易受凉,并且还会引发多种疾病,如乳房炎、肢蹄病等。因此,要在奶牛常趴卧的地方垫上软草,并且要勤换垫草,以保持睡床干燥、舒适。奶牛喜欢较为温暖、干燥的环境,但是冬春季节气温较低,如果牛舍内过于潮湿,奶牛会因调节体温而损耗大量的能量,降低了饲料利用率,还会出现冷应激,使产奶量下降,因此要保持牛舍内适宜的湿度,夜间在每次挤完奶后也要将舍内的粪便清理干净,并在舍内潮湿的地方撒上生石灰,不但可以保持舍内清洁干燥,还可以提高奶牛夜间的舒适度,对于提高产奶量十分有利。

3、加强夜间的管理工作

在夜间也不可忽略刷拭牛体的工作,可以在每晚的10点左右,用刷子将牛体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仔细的刷拭1次,以保持牛体的清洁,还可以促进奶牛的新陈代谢,促进机体的血液循环,调节好体温,提高奶牛夜间的舒适度,让其舒服的过夜。

很多奶牛场都有夜间挤奶的习惯,但在夜间挤奶前也不可忽略按摩乳房的工作,在挤奶时坚持用温水按摩乳房,有助于奶牛乳房膨胀、乳头胀大、乳房扩约肌松弛、乳静脉扩张而产生放乳反射,此时再进行挤奶的工作,可以使产奶量大幅度的提高。

虽然通常情况下夜间都是动物休息的时间,但是对于有条件的养殖场或者养殖户,可以在晚上12点左右,让奶牛在户外或者室内运动th左右,这样可以增强奶牛的体质,提高饲料的利用率与消化率,增强食欲。经研究表明,夜间适当的运动并不会妨碍奶牛的休息,反而会使产奶量提高9%左右。

4、做好夜间的观察工作

奶牛夜间的观察工作主要是要观察奶牛的发情情况,以防止错过最佳的配种期,这对于提高奶牛的产奶量非常重要。因大多数奶牛都是在夜间发情,养殖人员需要关键时刻,尤其是后半夜到天亮的这一段时间认真的观察和检查母牛的发情症状,以免因错过奶牛夜间发情而引起奶牛空怀期延长,影响产奶量和奶牛的繁殖力。除此之外,夜间的观察内容还包括奶牛的休息、反刍、排泄与精神状态等。要及时的发现并解决问题。

断奶仔猪育成技术 断奶仔猪的饲养管理方法


保育阶段的仔猪,母源抗体水平、仔猪自身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水平都比较低,加之转群、环境、饲料变化等不同程度的应激,给断奶仔猪的饲养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必须根据仔猪的生理特点,采用科学的饲养管理技术,确保仔猪正常生长发育。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断奶仔猪育成技术断奶仔猪的饲养管理方法。

断奶仔猪育成技术

一、提早断奶

仔猪应在35日龄断奶,断奶过晚不但延长了母猪哺乳期,降低了母猪的繁殖率,而且会干扰仔猪胰脂肪酶的分泌,影响仔猪对脂肪的消化吸收,从而阻碍其生长。因此,提早到35日龄断奶,于母猪和仔猪都有利。

二、阉割

仔公猪在15~20日龄阉割较为适宜,仔母猪在30~40日龄阉割较为适宜。

三、断奶仔猪的饲养技术

仔猪断奶后的15天内,会因为生活条件的突然改变而出现食欲不振,甚至体重减轻或患病,尤其是哺乳期开食晚、吃料少的仔猪更明显。所以,对断奶仔猪的饲养要做到“两维持,三过渡”:即维持原栏管理和维持原饲料饲养,并逐渐做好饲料、饲养制度和环境过渡。

四、促进断奶仔猪生长发育的措施

为充分挖掘断奶仔猪的生长潜力,可采取一定措施:喂给全价的仔猪料和配合饲料;增加抗生素及化学物质(如土霉素,杆菌肽锌、喹乙醇)等用量,均匀拌入饲料中喂给;添加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每100千克饲料添加(硫酸亚铁40克、硫酸锌35克、硫酸锰1克、硫酸铜2克、碘化钾0.018克,加骨粉或石粉921.982克,共1千克)微量元素1%,均匀混合加入乳料中喂给;可在饲料中添加0.1%~0.3%赖氨酸和0.05%~0.15%蛋氨酸,拌匀后喂给断奶仔猪。

五、仔猪断奶综合征的防治措施

有相当数量的断奶仔猪会出现以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抗病力下降、精神欠佳等为主要特征的断奶综合征,生产中要做好对此病的预防。

1.合理搭配营养。适当减少断奶仔猪料中蛋白质的用量,注意氨基酸的补足与平衡。

2.尽量少用碱性饲料。不要用小苏打喂断奶仔猪,用磷酸二氢钙替代石膏作为钙源,用花生麸替代部分鱼粉。

3.加入酸化剂。在仔猪饲料加入1%柠檬酸或1.5%延胡索酸,以提高饲料的适口性。

断奶仔猪的饲养管理方法

1、全价营养日粮
1.1适当提高饲粮能量浓度据生产实践,仔猪断奶后会出现暂时性的断奶应激,引起食欲下降、消化不良等,可能会导致仔猪因日粮摄人能量不足而影响生长。因此,要适当提高饲粮能量浓度,一般可通过添加高能量的油脂使日粮消化能不低于l4.65MJ/kg,同时根据仔猪对长链不饱和脂肪酸和短链饱和脂肪酸消化率较高的特点,常在日粮中添加椰子油、豆油等来满足仔猪的能量需要。
1.2适当降低饲料蛋白质水平在早期断奶仔猪日粮中应注意适当降低蛋白质水平,以消除蛋白质对整个日粮组成的不利影响。对植物性蛋白源可进行膨化、浓缩等处理以除去或减少抗营养因子。适当降低饲粮蛋白质水平,可使肠道中的蛋白质腐败作用降低,减少消化道疾病。
1.3合理使用添加剂1.3.1添加有机酸仔猪断奶前胃内的酸性环境主要依靠母乳中乳糖发酵产生乳酸维持的。断奶后因形成乳酸的乳糖来源不足,添加酸化剂则有助于保持胃肠道内的酸度,激活消化酶,有利于有益细菌(乳酸杆菌)的繁殖,提高消化能力。目前国内外应用的有机酸以柠檬酸、延胡索酸效果最好,在断奶仔猪日粮中的添加量一般为1.5%~2.0%。
1.3.2应用酶制剂酶制剂可弥补早期断奶仔猪体内各种消化酶的缺乏,提高饲料中营养物质的消化率,保证断奶仔猪的生长速度和降低仔猪的腹泻发病率,将
外源酶与抗生素结合使用,将是养猪业中的重要发展趋势。
1.3.3添加益生素益生素是从畜禽肠道正常菌群分离培养而得的有益菌种,其主要作用是能够抑制病原菌及有害微生物在肠道中的生长繁殖,形成肠道内良性微生态环境,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Pottm~(1993)报道,仔猪从出生后1~2d开始直接饲喂益生素,断奶仔猪的成活率可提高4%~5%。
1.3.4补充硒和维生素E硒和维生素E参与机体的抗氧化防御体系,可增强仔猪的免疫力,降低断奶仔猪的死亡率,预防仔猪水肿病和肝营养不良的发生,减轻仔猪断奶应激。实际应用时,饲料中亚硒酸钠的添加量为0.3g/t,维生素E的添加量为40~6og/t。
1.3.5应用调味剂调味剂可改善饲料中的不良气味和滋味,促进唾液、胰液和胃液分泌,增加食欲和提高采食量。目前生产上常用的调味剂有乳猪宝、乳猪香等,但其功效只体现在断奶后2~3周以内。1.3.6添加抗生素生产实践证明:添加抗生素药物能有效抑制和杀灭进入仔猪消化道的病原微生物,增强抵抗力,促进仔猪生长发育,提高饲料利用率。汪明等(1997)报道:在仔猪饲料中添加lOOmg/kg泰乐菌素可比对照组日增重提高34.4%,料重比降低12.7%。
2、科学饲养技术
2.1哺乳仔猪进行强制性补料仔猪出生后7日龄开始进行早期强制性补料则有利于锻炼胃肠道的消化功能和促进生长发育,方法是饲料必须为易消化吸收具有特殊香味的颗粒饲料,每天强制补喂2~3次,5~7d后一般都能自由采食,为断奶打好基础。
2.2哺乳母猪采取限饲措施哺乳母猪断奶前1周开始应逐渐减料,饲喂量为原来的6o%一80%.断奶前3d饲喂量减至50%,断奶前1d只供给1/3的饲喂量,断奶当天停喂饲料,只供给饮水和少量青饲料,以防母猪乳房炎。
2.3断奶仔猪逐渐换料仔猪断奶2周内应保持饲料不变,仍以饲喂乳猪料为主,饮水中可适当添加抗生素、维生素等。由乳猪料转为育成料时,应采取逐渐过渡的方法,一般以每天更换5%一20%为宜,注意乳猪料和育成料必须拌和均匀,一般1周后可完全过渡到育成仔猪料。
2.4保证清洁充足的饮水仔猪断奶转入保育舍后应保证供给清洁充足的饮水。一般来说,每头猪每天需水量约为其体重的10%左右,饮水不足则会影响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
2.5流食应用研究证明,为仔猪提供流食,可提高其生产性能。主要表现为增加采食量,有助肠道健康,减少绒毛萎缩,满足断奶仔猪对水分和营养的双重需求。

种公猪的引种 种公猪饲养管理的几个方面


种公猪在生猪生产中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其品质直接影响着母猪的产仔数、后代仔猪的体型外貌和生长速度,从而直接影响生猪生产的经济效益,因此,种公猪对于生猪生产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然而,种公猪(尤其是优秀种公猪)大都为纯种,并且经常采情,因而体质不及杂交猪,对于疾病的抵抗力较差,对于饲养管理的要求也较高,饲养管理方面稍有疏忽,就会造成种公猪的体质下降,影响种公猪的健康,影响种公猪的精液质量。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种公猪的引种种公猪饲养管理的几个方面。

1、合理引种

养猪场在引种前,需要对所引种猪场当地疫病发生情况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如果在当地有疫情发生,或疑似有疫情发生时则严禁在该地引种。所引种的猪场必须是正规的猪场,在确定了引种猪场无疫情后,还要了解猪场的饲养管理情况、防疫情况、品种的纯度,更重要的是要了解猪场的的疫病发生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要注意,所引进的种公猪必须要有种猪合理证、防疫合理证、产地疫证等,并且要求系谱健全,以从根本上保证种公猪的质量。在选择种公猪的个体时,要注意选择符合该品种外貌特征的种公猪,并且要求所选择的种公猪肌肉饱满、步态稳健、肢蹄健康、双眼明亮有神、生殖器官发育完好,睾丸饱满对称。在选择时尤其要注意种公猪的步态,这点不仅代表了种公猪的肢蹄健康,也代表了种公猪的健康状况。

2、合理饲养

对于种公猪,为了使其维持良好的体况,保持较旺盛的性欲和繁殖性能,在饲养要尤其注意,目前市场一些饲料的营养价值虽然较高,但是并不能完全的满足所有种公猪的营养需求,因此种公猪的饲料在原则上是建议实行自配,这样不但可以在质量上有所保证,还可以根据种公猪的实际营养需求合理供应。饲料原料是养猪生产的基础,因此在饲喂种公猪时要控制好饲料原料的质量,这是生产出优质饲料的关键。因饲料在储存、加工过程中质量都会受到影响,所以在采购原料时要保证原料的渠道相对的稳定,采购时要注意挑选优质的原料,严禁为了贪图便宜而采购发生霉变的饲料。在贮存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做好饲料的保存工作,防止发生霉变和维生素氧化。加工饲料时要合理加工,使用正确的加工方法,注意在加工时不可图方便大批量的加工,尤其在夏季,每批饲料的使用时间不可超过1周。

在设计种公猪日粮时要尤其考虑日粮中蛋白质的水平和质量。其中蛋白质的质量对猪的繁殖性能影响较大,要确保种公猪日粮中粗蛋白质含量在16%-17%。在提高蛋白质饲料时要注意动物性蛋白质饲料的供应,因动物性饲料的氨基酸的比例对种公猪的精液质量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种公猪的饲料中要注意补充一定量的动物性蛋白质饲料。动物性蛋白质饲料首选的就是鱼粉,但是市面上鱼粉的质量良莠不齐,要注意鱼粉的质量,否则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合理的使用饲料添加剂可以提高种公猪的生产性能,但是在添加时要慎重选择。一般添加剂中可能会含有促生长的重金属,有的甚至还含有激素,这对种公猪的繁殖性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在使用饲料添加剂时要注意从正规的厂家购买,并合理的使用,以补充种公猪日粮中的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如维生素A、D、E以及维生素C。

3、科学管理

种公猪适宜进行单圈饲养,但是建议使用大栏饲养,这样可保证种公猪的活动空间,对猪的运动有利,可以保证种公猪良好的肉质和旺盛的性欲。但是如果养殖条件有限,圈舍的面积较小,也不可忽略种公猪的运动,可以建设种公猪的运动场,每天定期的让其在运动场内运动,但是注意运动场的地面不宜为水泥地或者沙地,以泥地为宜,以免影响肢蹄健康。

定期刷拭种公猪的体表,并定期的修蹄,不但可以保持猪体的清洁卫生,还可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性欲,保证种公猪的健康。另外,夏季使用凉水刷拭猪体还可以起到防暑降温的作用。但是切忌不可使用冷么水直冲头部。保持种公猪生活环境舒适,通常种公猪最适宜的环境温度为18-20℃,最怕高温,种公猪持续的生活在高温环境下会导致性欲下降,精液的质量下降,甚至会失去种用价值,因此要做好夏季的防暑降温工作和冬季的防寒保暖工作,以确保种公猪的健康,维持较高的繁殖性能。

4、预防疾病

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因种公猪引种的价格以及饲养的成本较高,如果因为饲养管理不当或者疾病因素而感染疾病淘汰,会给生猪养殖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除了要合理的引种,加强饲养管理外,还要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加强日常的管理,合理的饲喂,以增强种公猪的体质,做好日常的卫生清理和定期的消毒工作。根据本地区以及本场疫病的发生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计划,并按免疫程序接种相关的疫苗。在接种疫苗时尤其是要注意会引起种公猪繁殖性能的一些疫苗,及时的进行免疫。在免疫接种时要注意观察种公猪的变化,如果发现异常要及时的处理,以免造成严重的后果。

1、猪舍建设
种公猪猪舍建筑要坚固,如果是公、母猪同舍的要用较高的间壁墙,一般为110厘米。种公猪舍的长为3.6米,宽为2.7米。门要结实坚固且锁门,以防种公猪拱开。运动场面积为猪舍的2~4倍,从猪舍到运动场的出口的高度设计为最低110厘米。运动场地面为水泥地面,且有水浴场或淋浴器为宜。
2、种公猪的选择
选择适宜的品种,如长白猪、大约克猪和杜洛克猪等国外引进品种。他们体型匀称,生长速度快,饲料报酬和瘦肉率较高,对后代有改良效果。一般不用地方品种的公猪,因为其生长缓慢,瘦肉率低。种公猪的选择,一般要求眼大有神,皮薄毛稀有光泽,体质结实,身长背宽,前躯开阔,后腿丰满,四肢粗壮有力,睾丸大小一致、排列对称,雄性特征明显。
3、营养要求
良好的营养状况是维持种公猪活动和精子质量及保持旺盛的配种能力的基础。因此,饲喂的日粮要合理化,影响种公猪的主要营养成分有蛋白质、能量、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日粮要以精料为主,搭配10%左右青绿饲料。在配制饲料时,要重点考虑蛋白质的特殊需要,因蛋白质是精液干物质中的主要成分,蛋白质对增加种公猪的射精量、提高精液品质和延长精子寿命都有很大作用。维生素A、维生素D和维生素E是种公猪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特别是维生素A缺乏时,会导致种公猪生殖器官上皮细胞角质化。青绿饲料、胡萝卜和南瓜等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维生素D缺乏时,会影响机体对钙、磷的吸收,间接影响精液的品质。矿物质对种公猪的精液品质也有很大影响,特别是钙和磷。如果种公猪缺乏钙,性腺会发生病理变化,精液中出现发育不全、活力不强的精子。因此,在日粮中添加适量骨粉、石粉、贝壳粉、食盐等矿物质饲料,以满足种公猪配种的需要。日粮中钙的含量为0.65%~0.90%,磷0.6%~0.7%。
4、合理运动
公猪缺乏运动,会导致体型过肥,性欲和精液的品质下降。因此,必须让种公猪合理的运动,以增强其体质,提高精子的活力及配种性能。所以,可在圈舍外配有相应面积的运动场,以方便种公猪的运动。另外,除在运动场自由活动外,还应进行适度的驱赶运动,上下午各1次,每次行程以2千米左右,夏季可在早晚凉爽时进行,冬季应在中午运动1次。
5、配种
种公猪的初配月龄不得少于9个月,体重在100千克左右。国外的引进品种一般为10~12月龄,体重在120千克以上。配种次数也不宜过多,过多会影响公猪的健康,降低精子的数量和质量,就直接影响母猪的受胎率和产仔数量,但如果长时间不配,不采精,也会影响精液的质量。因此,必须合理配种,一般成年公猪以每星期4~5次,后备种公猪以每星期配种3~4次为宜,每次配后要适当的休息后再配。配种时一般选择气温适宜的时间,冬天在天气暖和的时间进行,避开早、晚较为寒冷的时间,夏季要避开炎热的中午。配种尽量在早饲前1小时或晚饲前1小时,以避免饱腹影响配种效果。配种选择在专门的场地,地面要平坦并且适度粗糙,以防止配种时滑倒。公、母猪交配完毕,要先赶走母猪,让公猪留在原地自由活动半小时后再赶进圈舍。如果公、母猪个体差异悬殊时,可采用配种架,并加以人工辅助配种。若公猪包皮内积尿,应在配种前先将其挤出后再配种。公猪是多次射精的家畜,一次交配时间可长达15~20分钟,射精时间约为6分钟,本交配种时每次交配的射精次数应控制在2次为宜。在母猪发情期内,应让其交配2次,2次时间间隔以8~12小时。
6、防疫
要制定合理有效的免疫程序,并按时实施。特别要做好春、秋2次预防接种,每年春、秋各注射1次猪瘟、猪丹毒、猪伪狂犬病疫苗。3~4月份肌肉注射乙型脑炎疫苗1次,3年后可不注射。每年肌肉注射2次猪繁殖呼吸综合征疫苗,并注意检查疫苗质量,注意更换针头,保持圈舍的清洁卫生,定期消毒舍内外环境,经常观察种猪健康状况,发现疾病及时治疗。加强猪舍卫生消毒和通风换气,及时清理粪便,更换垫料,使舍内保持清洁、干燥。重点对地面及粪池冲洗,不少于每天2次,保持猪舍内清洁。另外,要注意消毒,可用“百毒杀”(癸甲溴铵溶液)进行喷洒消毒。猪舍窗与天窗夏季要经常打开。最好两侧墙壁有地窗,使舍内通风无阻,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359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