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的临床症状及防冶

(一)猪瘟综述

猪瘟俗称烂肠瘟、美国称猪霍乱、英国称为猪热病,是猪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

病原为猪瘟病毒,目前认为猪瘟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但病毒株的毒力有强、中、弱之分。

本病的特征为:急性型呈败血性变化,实质器官出血、坏死。亚急性型和慢性型除见不同程度的败血性变化外,还有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是猪的一种重要传染病,常继发感染副伤寒及布氏杆菌。

本病在自然条件下只感染猪。

不分品种、年龄、性别、季节。

一般经消化道传染,也可经呼吸道、眼结膜感染,或通过损伤的皮肤或胎盘感染。

(二)猪瘟的临床症状

最急性型:发病急,高热稽留,痉挛,抽搐,皮肤和可视粘膜发绀,有出血点,很快死亡。

急性型和亚急性型:高热,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初便秘,后腹泻,公猪包皮积液,离心端有出血点或红斑不退色,少数神经症状,死亡率高。

慢性型:食欲时好时坏,体温时高时低,便秘与腹泻交替进行。耳尖、尾根和四肢皮肤经常发紫坏死,甚至干脱。消瘦,全身衰竭,后肢麻痹,行走不稳或不能站立。

繁殖障碍型(母猪带毒综合症):早中期感染,母猪流产、死产、木乃伊胎等;孕后期感染,外表正常,仔猪也终身带毒,免疫耐受(不产生免疫应答)。

(三)猪瘟的病理

膀胱粘膜、喉头会厌软骨粘膜出血,肾颜色淡,有出血点,脾出血,边缘梗死。

淋巴结肿大、出血,大理石状。

坏死性肠炎,盲结肠扣状肿或潰疡。左心耳点状出血。

死产胎儿皮下水肿,腹水,皮下、四肢等出血。

(四)猪瘟的防治

免疫接种

一般地区:25日龄左右首免,60日龄左右加强免疫。

严重地区:rǔ前免疫,70日龄左右再二免,注意rǔ前免疫时的过敏反应。

在上述免疫的基础上,种猪每半年加强一次,后备母猪于配种前20~30天加强一次,生产母猪配种前25天左右一次。

紧急接种:常量的4~8倍,5~7天产生抗体。

治疗:地塞米松、安乃近、病毒灵、抗菌素。

相关知识

猪瘟的临床症状 猪瘟的防控要点


猪瘟俗称“烂肠瘟”,是由黄病毒科猪瘟病毒属的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发热、接触性传染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本病在自然条件下只感染猪,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猪和野猪都易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临床上较难控制,治疗效果不理想,就算治愈好了,也可能成为带病猪,感染其他健康猪,病死率高。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瘟的临床症状猪瘟的防控要点。

1、病原

猪瘟病毒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病毒形态近似球形,具有囊膜的单链RNA病毒。目前确定猪瘟病毒有2个血清型。病毒广泛分布于病猪各个组织器官及体液中,特别在淋巴结、脾脏和血液中含量较高。猪瘟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弱,对腐败介质特别敏感,尸体腐败后2~3天即失去毒力。在日光直射下5~9小时可破坏病毒。pH过高或过低可使病毒失去活性。乙醚、氯仿、去氧胆酸盐等脂溶剂都可使病毒迅速失去活性。

2、流行特点

猪瘟的发生和流行无明显季节性特点,但以深秋、冬季、初春等气温较低的季节发病率较高。主要以地方散发性流行为主。在自然条件下,只有猪发生感染,各年龄和品种的猪都具有易感性,但以仔猪发病率较高,临床症状最明显。目前,猪瘟病毒在传播过程中,由于受消毒剂、免疫接种等措施的影响,病毒毒力大大下降,导致一些非典型的病理变化出现。虽然病猪死亡率明显下降,但是生产性能依然受到影响。病猪和隐性感染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感染途径多数通过消化道传染,也可经呼吸道传染、眼结膜、皮肤创口感染。健康猪通过直接接触病猪或通过被病猪污染的饲料、饮水、器具等途径而被感染,还可通过昆虫等媒介被感染。妊娠母猪带毒,还可经胎盘垂直感染胎儿,产弱胎、死胎、畸形胎等,而且在分娩时还会大量排出病毒。

3、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5~7天,最短2天,最长可达21天。根据病程长短和临床症状,可将猪瘟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四种类型。

最急性型多见于猪瘟的流行初期和初次发生猪瘟的猪场。临床表现为毫无征兆的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至41℃以上,病猪全身痉挛、四肢抽搐,可视黏膜、耳尖和黏膜发绀,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倒地不起,很快死亡。病程1~5天,死亡率高达90%以上。死后剖检,病理变化不明显,黏膜、浆膜和内脏有少量出血点,淋巴结轻度肿胀和出血。

急性型为临床最为常见,临床表现为体温升高,41~42℃,稽留不退。病猪精神不振,行动缓慢,嗜睡,食欲减退甚至废绝,病程初期发生急性结膜炎,眼内有大量黏脓性物质,严重时眼睑黏连,口腔黏膜、四肢、腹下、耳尖等部位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公猪包皮内积有尿液,用手积压后,流出浑浊恶臭尿液。病猪发生便秘,随病程发展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死亡前体温下降至常温以下,病程一般1~2周左右,死亡率可达50%~60%。该型死后剖检可见病变以败血性病变为主,全身淋巴结肿胀、充血、出血,呈暗红色,切面呈弥漫性出血,中心部呈红白相间大理石花纹状,脾脏肿大,边缘和尖端有出血性或贫血性坏死灶,呈结节状,这是猪瘟的典型病变。肾脏色暗,呈土黄色,皮质部可见数量不等的针尖或米粒大小的出血点,小肠发生卡他性炎症,回肠、盲肠、结肠发生特征性坏死、溃烂,最终形成纽扣状坏死。

亚急性型多见于猪瘟常发地区或饲养管理较差的猪场,临床症状与急性型基本相似,但发病症状较为缓和,后期病猪体质消瘦,运动失调,最终衰竭而死。病程3~4周,死亡率可达30%~40%。剖检可见,全身出血性症状较急性型轻,但坏死性肠炎和肺炎变化明显。

慢性型多见于猪瘟呈常年流行或卫生防疫条件较差的猪场,病猪表现为被毛枯燥,身体消瘦,精神状态不佳,嗜睡,行走无力,贫血,体温不稳定时高时低,食欲时好时坏,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有的病猪可在耳尖、尾尖以及四肢皮肤等处出现紫斑或坏死痂,病程1~2个月,病猪很难康复,即便耐过也会成为僵猪,表现生长发育迟缓,失去饲养价值。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坏死性肠炎,全身性出血变化不明显,特征性病变在盲肠、回肠、结肠黏膜上的纽扣状溃疡。由于钙磷代谢的扰乱,断奶病猪可见肋骨末端和软骨组织交界处,因骨化障碍而形成的黄色骨化线。

4、防控要点

该病的防控应坚持以预防为主,采取综合防控措施。一是充分发挥疫苗在防控过程中的效果,应当加强猪瘟病毒疫苗的研发工作,根据猪瘟病毒的实际变化,研发针对性较强的疫苗用于猪瘟的防控。确保疫苗的质量合格,在疫苗的使用过程中,严格按照免疫规程,适当加大疫苗注射剂量,有条件的猪场可开展免疫检测,通过监测母源抗体以及猪群残留抗体水平,适时开展免疫接种。二是加强检疫。防止外来传染源传人,保证猪种引进过程的安全性。做好疫病监测,及时发现患病猪及隐性感染猪,对阳性猪要坚决淘汰,对尸体进行无害处理。三是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猪场的环境卫生,及时打扫猪舍,并定期进行消毒,还要认真做好驱虫、灭鼠工作。厂区进出车辆、人员、物品应进行彻底消毒后,方可进入。

病情特点:
1、急性猪瘟呈败血性变化,器官出血坏死和梗死;慢性猪瘟表现为坏死性肠炎。
2、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或由于接触污染的媒介物而发病。消化道、鼻腔粘膜和破裂的皮肤均是感染途径。
3、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以春夏多雨季节为多。
4、常表现粘膜苍白,眼睑有出血点。皮肤出现紫斑,病猪消瘦。死亡以小猪为多,成年猪多可以耐过好转。非典型病猪临诊症状不明显。
5、弱毒感染的母猪可经胎盘垂直感染胎儿,产生弱仔猪、死胎、木乃伊胎。
临床症状:
1、公猪包皮发炎,积尿,用手挤压时有恶臭浑浊液体射出,大腿内侧有不同程度的红色出血点,喜喝脏水,体温发烧40—40.5度。
2、母猪体温发烧,流产,胎儿死亡或弱胎。
3、肉猪耳后根耳尖、腹部及四肢内侧的皮肤、肛门等处发青发紫,粘膜有的出现针尖状出血点,指压不退色。
4、小猪出现神经症状,表现磨牙、后退、转圈、强直、游泳状、不吃、喜饮水、个别呕吐。眼炎、流脓性分泌物、眼睑粘住、鼻流脓性鼻液,小猪死亡高。
5、非典型猪瘟主要发生断奶后的仔猪及架子猪,临床表现症状轻微,不典型,病情缓和,病理变化不明显,主要影响生长。
诊断结果:根据流行病学、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诊,实验室可采用免疫萤光技术确诊。
预防管理:
1、消毒,认真消毒被污染的场地、圈舍、用具等,粪便堆积发酵、无害化处理病死猪。
2、及时淘汰隐性感染带毒种猪,坚持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
治疗方案:
1、发现猪瘟猪场先用药4天后再紧急接种疫苗,有利于猪病恢复。
2、方案采用农大三代中医世家经典组方天篷乐牧黄连解毒散+板青颗粒+解热舒,拌料连用5—7天,不吃食猪可先用板青颗粒+解热舒饮水。

猪瘟的症状、防冶和免疫程序


1、病原: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的传染病,此病于1833年首先在美国等地发现。猪瘟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但病毒株的毒力有强、中、弱之分,病毒对外界有一定抵抗力,在自然干燥情况下,病毒易死亡。

2、流行病学:本病仅发生于猪。病猪排泄物及分泌物都含病毒,各品种、年龄和性别的猪都可感染,猪采食被猪瘟病毒污染的食物和水,主要经扁桃体、口腔粘膜及呼吸道粘膜感染得病。病毒可经过血胎屏障感染胚胎,造成弱胎、死胎、木乃伊胎。

3、临床症状:

(1)典型症状:感染强毒、没有免疫或免疫失败的猪常表现突然发病,高热稽留或回归热,体温达41℃以上。皮肤和粘膜发绀,有出血斑点,病初便秘,不久腹泻,粪便呈灰黄色。哺rǔ仔猪常表现痉挛、角弓反张或倒地抽搐死亡。

(2)非典型症状:感染低毒或猪瘟病毒持续感染,妊娠母猪带毒,母源抗体干忧,疫苗效价低,抗体水平不一致。使病猪很少表现典型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消瘦、贫血、食欲不振、时有轻热、便秘与腹泻交替。在仔猪疾病死亡原因中,猪瘟常占一定比例。

4、病理变化:

(1)典型症状为小血管变性引起的广泛性出血、水肿和坏死,其中以喉头、咽部粘膜、会厌软骨出血、大肠的回盲瓣处粘膜上形成特征性的钮扣状溃疡为特症。

(2)非典型症状因体内抗体水平、病毒毒力强弱不同差异很大,有时可见坏死性肠炎,全身出血变化不明显,猪瘟引起钙磷代谢障碍的断奶仔猪有时可见肋骨未端与软骨交界处的骨化障碍,见有黄色骨化线。当并发细菌感染后,症状将更加复杂。

5、诊断:当发现使用多种抗菌药无效,病猪高热稽留,体温达41℃以上,皮肤和粘膜发绀,有出血斑点,先便秘后腹泻时,就要怀疑是猪瘟。对于非典型猪瘟,确诊必须通过实验室诊断。

6、防治:除了使用很不经济的抗猪瘟血清,没有别的治疗方法。预防猪瘟

(1)注射疫苗;

(2)用百毒杀做好平时的带猪消毒;

(3)扑杀典型症状猪并对健康猪实施紧急免疫;

(4)对非典型症状的猪群用胺基维他活力健和抗菌素提高免疫力、抗病力,防治细菌性并发症,减少死亡率。

猪瘟一般免疫程序如下:

(1)公母猪每年注射猪瘟疫苗二次。

(2)一般情况下,仔猪第一次免疫视场内情况和母源抗体水平,首免35周龄,二免69周龄。

(3)发生过猪瘟的场,仔猪视情况可采用超前免疫:初生仔猪在吃rǔ前注射二倍量的猪瘟疫苗,并保证23小时后才能给仔猪吃奶,不然免疫无效,待9周龄左右视抗体水平再加强免疫一次。

7、猪瘟免疫注意事项:

(1)猪瘟疫苗最好单独注射,不要用联苗更不要同灭活苗一起注射,要保证免疫效果。

(2)给母猪注射猪瘟疫苗在空胎时进行。因为猪瘟弱毒苗能穿过怀孕母猪血胎屏障进入胎儿,使仔猪对猪瘟免疫有耐受现象,造成母猪不发猪瘟,而仔猪易发生非典型猪瘟。

(3)对带猪瘟病毒的母猪应坚决淘汰。这种母猪带毒但不发病,却产死胎、弱胎。仔猪也可能带毒而成为猪瘟的传染源。

(4)免疫前后要监测抗体,以调整免疫程序,检验免疫效果。

(5)进行猪瘟野毒监测,净化猪场。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442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