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蛙大棚养殖

条件为养蛙场所。采用120~160平方米的塑料大棚进行人工孵化和幼蛙饲养、夏季在山林中进行区域放养,秋季收回,放入水库中越冬。由于大棚保温、防雨,人为调水、调温、喂食,无天敌,可使幼蛙孵化成活率高达95%以上,而野生的孵化率只有50%左右;幼蛙还比野生散养的提前近两个月上岸。由于前期采用繁殖昆虫人工喂养,幼蛙生长快,进入森林生活时,捕食和跳跃防天敌能力强。采用半驯化饲养后的林蛙,具有条件反射习性,于秋季气温低时回到驯养地点,回捕率一般达38%以上,最高达46%、比野生的提高了30%-38%,且生产周期由散养3年缩短到2年出栏。此法具有投资少(3000元可养10万只以上)、养殖量大(120平方米大棚年繁殖幼蛙30~50万只)、回捕率高、效益好等特点。

2、大棚立体综合生态全封闭养殖法: 此法适合于庭院、农田、大棚、果园、荒山等有水源的地方养殖。采用塑料大棚孵化蝌蚪,小区域夏季圈养幼蛙、秋季捕回,利用温室、大棚打破幼蛙冬眠,投放人工繁殖昆虫,快速育肥饲养的办法。其特点是集中饲养管理,天敌少,损失少,回收率高,见效快,一年即可出栏。利用500平方米的温室、大棚进行葡萄、蔬菜、林蛙、鱼、昆虫等综合生态立体种养,可养5万只成蛙,年收入10万元以上。

3、室内高密度快速精养法: 此法适合于大部分地区家庭楼内、平房及大规模工厂化养殖。先在室内小棚或室外塑料大棚进行种蛙配对、产卵、孵化,饲养上岸幼蛙。再利用仿生学原理,在室内用立体三层笼箱,投放人工繁育昆虫饲料、采用恒温、快速育肥、高密度精养的办法、每平方米可养殖幼蛙500只,青年蛙300只、商品蛙150只。幼蛙饲养4~6个月即可出栏,一年四季均可养殖,每年可养三批幼蛙。立体养殖100平方米,只需1人管理,4~6个月可获纯利1.5~2.2万元。此法不受条件、气候的局限,投资可多可少,规模不限、易管理,见效快,成活率高达85%,收获率100%,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相关推荐

林蛙养殖环境


完善的遮阳和避雨设施,以免林蛙因阳光直射或淋雨影响生长、死亡,适宜林蛙生长的温度为23.1℃左右,养殖场内的湿度根据林蛙不同的生长阶段进行调整,场内设置通风口保持空气清新,及时清理积水,定期对养殖场所进行消毒,预防鼠害、鸟害和蛇害,做好防逃设施,场内合理布置隐蔽物。

1、遮阳设施

林蛙是水陆两栖的变温动物,它们的皮肤保湿和保温功能较差,林蛙30%以上的呼吸是依靠皮肤完成的,如果林蛙受到阳光直射,体内的水分会迅速的蒸发消散,导致体温迅速升高,脱水加快,皮肤的功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而且皮肤的粘膜会因为阳光中的紫外线加速脱落,损害皮肤的结构,导致林蛙不能正常呼吸,降低它们皮肤的屏障作用,只是林蛙感染各种疾病。

当林蛙生长的环境温度在23.1℃以上时,它们的体温会因为代谢速度加快而停止上升,通过各种观察和经验得出林蛙适宜的这样环境是,养殖林蛙的圈内郁闭度在0.6以上,保持七阴三阳的比例,用稻草搭建1.5-2m高的遮阳棚,成本较低且遮阳效果较好,可以增湿养殖环境,还能引虫生虫供林蛙捕食,为保证安全,每年都要修补更换稻草,为起到更好的遮阳效果,还可以搭配遮阳网一起使用。

2、避雨设施

夏季温度较高时,林蛙只生活在陆地上潮湿的环境内,如果林蛙长时间淋雨,死亡率会提高,特别是下了中到大雨的雨季,林蛙死亡的数量会更多,而幼蛙的死亡数量是最多的,一般只要幼蛙被雨水打翻在地上几分钟之后就会死亡,造成它们死亡的原因可能是雨水遭到污染呈酸性。

降雨时间较长,温度急速下降然后回升,温差太大,幼蛙的抵抗力和身体机能各方面都较弱,无法适应;还有可能是暴雨让它们产生了应激反应因而造成死亡。

人工养殖林蛙,除了建设遮阳设施,还必须配有避雨的摄食,以防止林蛙因淋雨而大批量死亡。在搭建避雨设施时,可以与遮阳设施或隐蔽物灵活合理的结合。

3、温度调控

林蛙是变温动物,生活环境的温度会影响到它们的生长发育和生存,温度太高或者太低都会对它们的生长发育造成一定的影响。当温度在15℃以下时,林蛙会减少进食和活动,生长速度减慢;过高的温度会影响林蛙的新陈代谢功能,极易死亡,当温度在33℃时,林蛙待8小时后会有大部分林蛙昏迷,2天后全部死亡,林蛙在40℃的环境内待4个小时左右会全部死亡。

最适宜林蛙生长的温度是23.1℃5℃左右,每天不同时段内的温度都不一样,但是林蛙短时间处在高温环境内时,它们会自身进行调理以顺利度过,不会有很大的影响。

当温度低于23.1℃时,它们会通过自身将体温调节到高于外界温度,当温度高于23.1℃时,它们会把体温调节到比外界温度低,但是温度越高,它们受到的影响就越严重,长时间的调控会使它们的代谢系统超过负荷,降低林蛙的抵抗力,易患病,并会影响蛙群的健康。

养殖林蛙是要严格调控养殖温度,每天定时检测温度,具体可以通过遮阳、通风、保湿及养殖场周围的隐蔽物等方面来进行调控温度。

4、湿度保持

林蛙皮肤的保湿和保温功能不是很好,在养殖过程中要做好保湿工作,林蛙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养殖地面的湿度要求有所区别,变态幼蛙阶段湿度要保持在85-90%之间,1-2月龄的幼蛙湿度要求为80-82%,3月龄以上的林蛙湿度要求为70-80%。

加湿设备要求可以迅速便捷的对养殖场地进行加湿,一般可以把雾化喷头套在塑料管上,然后用水泵把水压加强之后再进行喷洒,每天加湿1次即可,阴雨天气可以不用加湿,天气较热时可适量的增加加湿次数,最好选择在早上或晚上阳光不强的时候进行喷洒。

5、通风要求

林蛙养殖密度较大时,排泄物也会很多,导致养殖场内有难闻的味道,空气混浊,影响林蛙的生长发育,在养殖过程中,为确保场内空气清新,要在养殖场内设置通风口,以便经常对养殖场进行通风换气,还可以使用的通风材料搭建围栏,这样可以更好的保持场内的空气环境。

6、及时排水

在养殖林蛙时,要控制好池中的积水,高密度放养林蛙,池内的排泄物和饵料残渣都会影响池中积水的质量,极易滋生细菌,当温度较高时,林蛙会在水里隐蔽栖息,而受到污染的积水会损伤林蛙的皮肤,而且积水中含有较多的可以致病的微生物,会引起蛙群大面积的爆发疾病,因此养殖池的地面最好是2/3的沙子和1/3的黏土混合而成的沙土最好,可以很好的透水、排水,不易出现积水,同时还能很好的保持湿度。

7、定期消毒

高密度养殖林蛙,场内林蛙的排泄物会较多,致使大量的微生物得以繁殖发育,在养殖过程中要定期对养殖场所进行消毒,要选择没有异味且对林蛙皮肤没有伤害的消毒液,一般选择雾状的设备往养殖场所喷洒高锰酸钾容易消毒即可。

8、防治敌害

鼠害:鼠类会经常在养殖池周围挖洞,通过破坏围网到池内吞食蝌蚪或是林蛙,对林蛙的生产生长具有很大的危害,养殖过程中要经常检查是否有鼠类,若是发现,可以在养殖池的四周挖一个深40cm,宽50cm且灌满水的沟防鼠;使用电猫对鼠类进行电击杀害;在养殖池周围投放毒饵杀害鼠类,但要注意避免被林蛙误食;在养殖池四周设置一个鼠类不能进入的隔离墙。

鸟害:可以通过粘捕驱赶的方式进行防治。

除此之外,还要预防蛇害。

9、防逃设施

养殖过程中,要做好防逃设施,以免林蛙逃跑,一般养殖场内要设置一个双层防逃设施,内层一般使用塑料布、纱网做材料,高度为1米左右,上面设置成八字形,内层的拐角处要设置成孤行,以防止林蛙在折角处聚集成堆;外层一般用石棉板、水泥板做材料,高度也控制在1米左右,上面设置成T形,使用沙土将防逃设施的外层和内层之间1米宽的过道铺平,这种双层的防逃设施既可以防止林蛙逃跑,还能防治鼠害。

10、隐蔽物设置

林蛙性喜躲藏、隐蔽,在养殖场中要合理的设置隐蔽物,在设置隐蔽物时,不可以设置太多,太小的隐蔽物,养殖林蛙的密度太大时,如果场内隐蔽物设置过多,只要蛙群稍微受到一点刺激便会躲在隐蔽物下面不出来觅食,特别是刚变态完的幼蛙,如果连续一周内不出来进食,死亡率会提升。

一般隐蔽物最好选择红瓦片,把它们零散的放在场地内,还要和地面保持一定的距离,瓦片和地面的距离要随着林蛙不断地生长进行调整,还可以在场内零星的种植一些阔叶植物,场地内没有设置隐蔽物的地面要时刻保持清洁,方便投喂饲料后被林蛙发现。

林蛙的食性


刚孵化出膜的林蛙蝌蚪,依靠卵黄囊提供营养,出膜4-5 天开口摄食。在开食的最初几天,蝌蚪常集聚在它们出生的卵胶膜周围吸食卵胶膜,或吸附在附近的水草上,用角质齿锉食。之后,在蝌蚪的前期,主要以水中的硅藻绿藻等浮游植物为食。在蝌蚪的后期,尚摄取一些小型甲壳类和枝角类,以及淹没在水中的死亡昆虫、蚯蚓等动物的腐肉为食。

变态后的幼蛙及成蛙,主要以各种昆虫的幼虫或成虫为食,据调查统计,林蛙能吞食的昆虫,目前已知有340多种,这些昆虫绝大多数是农林业的害虫,如蝗虫、蝼蛄、蚜虫、蚊、蝇、蛾、瓢虫、天牛、金龟子等。虽然林蛙有时也吞食少量的益虫如蚯蚓,蜘蛛等,但据食性分析,被吞食的益虫仅占其采食率的 6%-9%其余的均为农业害虫。一只林蛙,每天能捕食各种昆虫可多达3000余只。

林蛙的亲蛙运输


由于林蛙的幼、成蛙是肺呼吸,因此,在运输时可不必像运输受精卵团和蝌蚪那样浸泡在水中,只要能保持一定的湿度,保证透气良好,保持较凉爽的温度即可成功地运输。

1.运输工具采用木制、铁制、塑料制、纸制的桶或箱均可,内侧衬以光滑柔软的塑料薄膜或布等,桶或箱的侧面和上面要钻多个通气孔洞,注意内衬物不要将孔洞堵塞。桶或箱的底部要垫放较厚且浸足了水的海绵泡沫、水草或棉、布等,以保持湿度和减轻运输过程中的震动。

由于亲蛙个体较大,活动力也强,为避免碰撞和拥挤叠压致死,最好将运具分隔成若干小室,每一室内放2---4只亲蛙。幼、成蛙的弹跳能力很强,为防止运输途中逃跑,装完箱后,要用湿布或密眼网片封好上口。

2.运输方法在亲蛙装箱(桶)启运之前的2-3天,要停食,不要投喂饵料,以免运输途中排泄粪便造成运具内环境污染,同时可减轻其新陈代谢强度和活动强度,以利运输和提高运输成活率。

运输密度可按每平方米运具内面积装200-300只。装箱之前,要将蛙体清洗干净。

林蛙的封沟养殖


封沟养殖就是利用自然条件,人工放流、自然生长的养殖生产。即根据林蛙的生态、生活习性及繁殖、发育特性,选择地形、植被、水源、气候等条件适宜林蛙栖息的场所,人工放养亲蛙、蝌蚪或移植受精卵团等,同时在沟内人工辅以必要的生产设施,实行人工繁育种苗等配套生产,放流后使之在野外自然条件下生长,长成后进行回捕的生产方式。

封沟养殖的规模(封沟面积),要根据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人力物力条件、技术保证条件等具体情况而定,小的可几公顷,大的可几百公顷。封沟养殖的优点是技术难度小,易操作,投资小,饵料好解决,可结合承包荒地荒山进行生产。缺点是看管较困难,易逃逸,回捕率低。尽管如此,从一些封沟养殖的实例来看,凡养殖成功者,经济效益都十分可观,少则年收人几千元,多则年收入几万元。

1 .封沟养殖场地的选择影响林蛙活动和生存的主要制约因素是湿度、温度、食物丰度(昆虫密度)和日照强度等。因此,封沟养殖林蛙最好是在降雨较多的山区或半山区,地势应选择三面是山,中间有充足的水源河流、水塘、小溪等的山沟。整个山沟的林地植被及水源周围的草地植被茂密,植被丛中各种昆虫密度大,无空气污染和水质污染,这是理想的养殖场地。

山沟走向以南北走向或东南及西北走向的口袋沟为最好。这样走向的山沟较其他走向的沟温度稳定、适中,湿度也大.食物丰度大。

沟底地势,要求平稳开阔,沟四周的山势要高而陡,沟口越窄越好。这样的地势既利于林蛙在沟内有广阔的捕食和活动场所,又能减少林蛙逃逸,便于管理和提高回捕率。

林蛙惧怕高温和日晒,因此沟内的植被必须浓密,空气必须阴凉潮湿。当白天日照强度大、温度高时,使林蛙能潜人阴湿处躲避高温和日晒。同时,这样的环境也有利于各种昆虫的繁殖和保持生境小气候的稳定。

沟内的水源以常年平缓流动的溪水为最好,此外,沟内应具有多处自然的浅水坑塘,以满足早春林蛙抱对产卵繁殖的条件。当然,沟内也必须有一定面积的2米以上水深的水域,以保证林蛙安全冬眠越冬。

无上述条件的地方,一般也可养殖,但必须有常年流水的石底河流和植被茂密的草原地带。总的要求是充分考虑湿度、温度、食物丰度和日照强度,能满足林蛙的生存和繁殖条件即可。 若财力条件允许,可在沟内人工辅助修建各类产卵池、孵化池、越冬池等,以弥补天然条件之不足。

为防止林蛙逃逸,应在沟内水源的上、下游设置1.2-1.5 米高的围网障,围网障能使水流通过,但成、幼蛙不能穿越。 在放养前,应对沟内的水源及人工修建的各类池塘进行彻底消毒,清除水中的害鱼、害虫、害兽和各种病菌。除水体消毒外,对沟内的害鸟、老鼠、蛇等也应尽可能地驱除或捕杀清除。

2.放养封沟养殖一般采取三种放养方式,即放养亲蛙、放养蝌蚪、移植受精卵团。

作为放养亲蛙的养殖方式,在亲蛙的选择标准、放养时间(选择亲蛙时间)、亲蛙运输等请参阅本章四(人工繁殖)。关于放养密度,作为封沟养殖生产,其养殖面积都是比较大的,一般都是几公顷至几百公顷以上。所以,无论从亲蛙放养密度来说,还是从繁殖后代来看,都很难产生密度过大的现象。加之养殖者的财力、人力有限及目前林蛙种苗的生产能力所限,放养密度(放养量)不足却是一直存在的问题因此,这里对封沟养殖的放养密度,无须指出一个定数,只能建议尽量提高放养量。, 但是,如果放养地内可供林蛙产卵孵化生长发育的水面不足,且人工辅助条件也满足不了的话,则应考虑亲蛙的放养密度,一般每平方米产卵水面可放养亲蛙1一2对,雌雄配比为 1:1。

作为移植受精卵团的放养方式,多是在亲蛙放养量不足时采取的一种补充措施。移植受精卵团的时间,是在林蛙繁殖期内进行。在卵产出3天左右,用小盆或水瓢等工具轻轻带水将受精卵团舀起,然后轻轻放人装有水的大容器中(木桶、水桶、敞口水箱等)。在操作过程中,一定要小心,不要将受精卵团弄翻转,更不要将卵团碰裂散开,否则胚胎就会死亡。切忌用漏勺、抄网等捞取受精卵团,那样,卵团会因没有水的托浮而破裂散开,导致胚胎死亡和孵化率降低。

放入大容器中的受精卵团,不可堆积重叠,应是各自漂浮在容器内的水面上,所以,每个容器受精卵团的面积,只可占容器内水面面积的2/3左右。

在运输过程中,严禁水面产生大的震荡,以避免受精卵团翻转或破裂。运到放养地后,仍需用小盆或水瓢等逐一将受精卵团带水舀出,轻轻放入孵化池中,注意勿使卵团翻转或破散。 在放入孵化池前,要测量孵化池水的温度与运输容器中的水温是否接近,温差大于29C时,应将两者水温调至趋于一致后再放。

移植受精卵团的数量,依据封沟面积、饵料保证程度、孵化水面和苗种培育水面的多少等来掌握,一般每平方米孵化水面可投放受精卵5000-6000粒,或每平方米孵化水面投放受精卵团6-8团。

作为放养蝌蚪放养方式,在封沟养殖生产中,直接收集蝌蚪进行放养的做法不多究其原因,一是收集蝌蚪较采集受精卵团困难;二是收集到的蝌蚪规格不一参差不齐;三是易混进其他蛙类的蝌蚪和有害昆虫;四是运输技术性强且易夭折。 收集和运输蝌蚪在蝌蚪发育至尚未长出后肢之前进行,当长出后肢之后,在收集、运输、放养过程中易大批死亡,成活率极低。

在收集蝌蚪时应备有暂养网箱,待收集到一定数量时再起运,可参照鱼苗、鱼种的尼龙袋充氧运输方法进行。运抵放养地后,直接放人种苗培育池中培育。 在人工投饵条件下,每平方米种苗培育水面放养蝌蚪 1500-2000尾;在非人工投饵的条件下,如完全依靠天然饵料,则放养量需大幅度降低,视天然饵料丰度,每平方米水面放养200-500尾。放养前仍需测量培育池水温与运输容器中的水温,如温差大于2度也要将两者水温调至一致后再放养。

3.日常管理放养后,要加强放养场地的巡视和看护,除防止人为的偷捕外,要随时对林蛙的天敌蛇、鼠、黄鼬、水獭、狐狸等进行捕杀清除或驱除,用声响、假人等吓走害鸟。随时对人工辅助设施防逃障、池塘等检查维修,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使之处于完好状态。

在孵化期和蝌蚪发育期,完全依靠天然饵料,往往满足不了蝌蚪的需要,此时应人工补充提供部分饵料,以保证蝌蚪的正常发育。 无论成蛙或幼蛙,当栖息地的饵料丰富时,其活动范围很小,只有在食物缺乏时,为了寻找食物才远走而离开放养地,造成逃逸。因此,采取人工措施增加放养地内的昆虫密度,不仅有利于林蛙生长,而且对防止林蛙逃逸也是非常有效的,可谓一举免疫学方法对蛙病可以进行正确诊断,常用的方法有免疫沉淀法、免疫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

林蛙的生殖


林蛙的繁殖时间,因各地的气候条件而有失后,即使在同一地区内,也因不同年份、气候转暖的早晚,而有所提前或推后。东北地区为4月初至5月初,在山西一带为3月初至4月初,在江苏、湖北一带则更早。

解除冬眠的林蛙,在当地气温为2℃左右、水温1℃左右,就有抱对交配现象,但在此前,多有连续4-5日气温8℃以上的高温天气。出现大批抱对交配时,气温一般在10℃左右,水温在5℃左右。

在繁殖季节,黄昏时,雄蛙首先来到选择好的繁殖场所,狂热地鸣叫。然后,雌蛙循声而来,与雄蛙相会后,雄蛙从背后抱住雌蛙,抱对交配。一般是一雌一雄相配,但也有两雄抢抱一雌的个别现象。当抱上对后,雄蛙就不再鸣叫,雌、雄蛙的四肢及躯干浸没于水中,头部露出水面,抱对交配时间一般2-3天。

抱对的亲蛙,一般在下半夜之后至日出之前排卵,雌蛙的排卵过程较慢,且时排时停,约需持续5-6个小时。刚产出的卵,呈团状,沉于水下,卵径1 .5-2.0毫米,动物极黑褐色,植物极灰色或灰褐色,外周包被有卵胶膜。林蛙的怀卵量因个体大小和年龄不同而不同,个体怀卵量从700粒左右到2000多粒不等。

林蛙选择产卵水体的水深在10-40厘米之间,水中多生有水草或水底为石块的地方,水质清新,静水或微流水处。排出的卵团漂浮于草间或黏附在水底的石头上,凡黏附在石头上的卵团,离水面都非常近,一般只有5厘米左右。

完成繁殖后的雌雄亲蛙,转移到较大较深的水体中,潜藏在水下掩盖物或水草中,静止不食不动,也不鸣叫,呈现一种休眠状态一生殖休眠。生殖休眠的时间为10-15天,其意义可能是恢复繁殖期间的体力消耗。

受精卵在水温15 - 18度时,3-4天可孵化出蝌蚪。但如果水温、气温较低,则孵化出蝌蚪的时间将会延长,在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下,一般需15天左右才能孵化出蝌蚪,遇到低温年份,则需20多天,甚至一个月才能孵化出蝌蚪。

出膜后的蝌蚪,经过30多天的发育,先长出后肢,同时尾巴开始被吸收而短缩。长出后肢5-6天后,开始长出前肢,再经过近1周的发育,尾巴全部被吸收,完全变态为幼蛙,登陆与成蛙一起生活。

林蛙吃什么


林蛙在蝌蚪时期,主要以水上的浮游生物作为主食,也可以辅以蛋黄、鱼粉等进行人工投喂,林蛙在幼蛙时期主要以甲壳类、软体动物和昆虫类为主食。林蛙一定要生活在潮湿的地上,所以养殖林蛙最应该注意的是湿度的补充。

林蛙根据生长的阶段不同而对实物的要求也不同。幼苗时期,林蛙以水上的浮游生物为主食,人工投喂时,也可以补喂蛋黄、鱼粉、豆渣和饵料等来促进生长。生长到幼蛙时,以甲壳类动物和水生昆虫为主食,包括菱蝗科、粉虱科、蚁科、小甲虫类等,陆地生长的蛙则主要以捕食昆虫、软体动物等为主食,如蝇蚊、蚯蚓等。

养殖管理

春季是最适合蛙类生长的,此时应投放足够的蛙卵进行繁殖,孵化池中蛙卵的密度应控制在每平方米不超过2000尾左右,否则成活度不高。蛙卵在孵化期间,要及时注意水质的变化,适时换水,进行科学喂食。

预防蛙病也是孵化期间很重要的环节,孵化池的消毒一定要做好。幼蛙和成蛙不生活在水质中,但是一定要生活的潮湿的地上,当池的湿度不足时,就要及时补充湿度,湿度必须要保持在70%以上,以保证林蛙的正常呼吸。在蛙田内设置喷灌设施是很有必要的,以便与随时补充湿度。

林蛙越冬时,池水温度应保持在4℃以下,为了防止水面冻干,水深不能低于1.5米,根据水质及时换水。为了利于林蛙冬眠,池内应放些树枝、秸秆、灌木等。林蛙还有一种冬眠方式,就是在窖内,窖建在室内室外均可。一般深2米宽2米,也可以根据林蛙养殖的数量来确定窖的大小。窖内应放些石头、树枝等作为林蛙越冬的隐蔽物。林蛙越冬时一定要注意补充湿度,使蛙体呼吸正常,防止二氧化碳中毒。

林蛙的生长


在正常的自然条件下,完全变态后登陆的幼蛙,体长为 1.2-1.5厘米;生长至当年晚秋冬眠时(1龄),一般体长约为 3.5-4.8厘米;2龄林蛙,生长到秋季冬眠时,雌蛙平均体长可达6.0厘米,雄蛙平均体长可达5 .2厘米;3龄林蛙,生长到秋季冬眠时,雌蛙平均体长可达7 .5厘米,雄蛙平均体长可达6.1 厘米;4龄林蛙,生长到秋季冬眠时,雌蛙平均体长可达8.2厘米,雄蛙平均体长可达6 .7厘米;自4龄以后,生长速度极为缓慢,乃至停止生长。

林蛙一般3年性成熟,个别也有2年性成熟的。对林蛙而言,4-6龄的蛙,为青壮年期,性情活跃,体质健壮.怀卵量大,此年龄段是繁衍生育的最佳时期,因此,在人工养殖时,应选择该年龄段的蛙做亲蛙而7龄以上的蛙,则行动迟缓,活力下降,怀卵量也少。

林蛙生长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其生活场所食物数量的多少,以及食物品种质量的好坏。食物丰富,质量好,生长速度就快,否则相反。

林蛙的人工催产


在自然条件下,达到性成熟的雌、雄蛙个体,一到繁殖季节,就开始抱对产卵繁殖。但由于亲蛙的成熟度不一,加之气候、环境因素等影响,其抱对产卵的时间有先有后。因此,不但繁殖时间拖延很长,而且孵化出的蝌蚪规格也参差不齐。 为了使亲蛙能够集中抱对产卵,缩短繁殖时间,获得规格整齐的种苗,有必要对亲蛙进行人工催产。

1.亲蛙成熟度的鉴别成熟良好的雌蛙,腹部膨大柔软,对雄蛙发情的鸣叫有明显的反应,并回以低沉的呼应叫声,愿意接近并依恋雄蛙,且喜欢与之在水面聚群追逐嬉戏,不拒绝雄蛙的拥抱。这样的雌蛙,即使不施以人工催产,也能很顺利地产卵。

成熟度较差的雌蛙,腹部膨大程度较小,弹性较差,对雄蛙不感兴趣,对雄蛙的发情鸣叫无反应,躲避雄蛙的接近,喜欢单独活动,拒绝雄蛙的拥抱。一对这部分亲蛙,必须施以人工催产、才能达到与成熟良好的亲蛙同期产卵的目的。

2.催情药物目前使用的催情药物,主要有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及林蛙脑垂体等三种。前两种药物有商品出售,而林蛙脑垂体需使用者自己摘取制备。

脑垂体的摘取:取活的成体林蛙(非同种亦可)若干,用剪刀从两侧嘴角剪开至鼓膜后,然后在鼓膜后横着将头剪下;把口腔上鹗的皮肤向前方翻起,露出头骨,用剪刀从枕骨大孔两侧向眼前方各斜剪一刀;将剪成三角形的骨片向前方翻折提起,露出脑的腹面;至此,在脑的视神经交叉处可见到一个埋于淋巴组织内的粉红色小体脑垂体,用尖镊子拨离脑垂体周围的结缔组织,将脑垂体取出。

取出的脑垂体可鲜用,也可用丙酮或无水酒精浸泡脱水脱脂后,干燥存放备用干燥存放的脑垂体,可保存1-2年时间。

药液制备:把鲜脑垂体或于燥保存的脑垂体,在经过消毒处理的研钵内研细成末或粉状,然后加入适量0.65%的生理盐水制成悬液,沉淀后取其上层清液备用。

3.催情药物剂量催情药物主要用于雌蛙,因雄蛙较雌蛙提前1周左右进人发情期,一般不需要注射药物来促进精子的生成或成熟,但为了促进其发情强度,也可酌情给雄蛙注射相当于雌蛙用量一半的药量。

上述三种药物,可单独使用,也可混合使用,一般混合使用效果会更好些。

单独使用时,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为每千克体重30微克;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为每千克体重1 200国际单位;林蛙脑垂体为每千克体重15-20个。

由于林蛙躯体较小,注人体内催情药水的体积不能太多,所以,催情药物的浓度要配得高一些,注入每只亲蛙体内催情药水的体积以0.5毫升左右为宜。

4.注射方法与效应时间注射方法采用肌肉注射或腹部皮下注射,一般只需注射一次。肌肉注射部位在臀部.以45℃角刺入,进针深度1.5厘米左右。腹部皮下注射时,用镊子夹起肚皮,以水平方向刺人,进针深度2厘米左右。

催情注射时最好两人配合操作,一人双手握住蛙体,一人以右手持注射器,左手拿消毒棉球轻抵注射部位,退针时,左手用棉球轻按揉针孔,防止药水外溢。

将注射了催情药物后的亲蛙,按1:1的性比放入产卵池内。在适宜的水温和适宜的成熟度情况下,催产后的效应时间为40- 48小时,雌、雄亲蛙即开始抱对,继而排卵、排精,完成受精过程。如果超过48小时,仍无抱对现象,则需做第二次催情,第二次催情的药物剂量为第一次的1/2。

这种采用人工催产、自然产卵受精的方法,可获得理想的人工繁殖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在亲蛙发情抱对时,一定要保持环境的安静,否则一旦受到外界的刺激或惊吓,雄蛙就会产生僵直现象,需数分钟才能恢复过来。因此,要严禁繁殖场所有人为干扰,以免影响产卵和受精率。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675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