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蛙红腿病

疾病名称红腿病

为害对象 牛蛙
疾病概述 病蛙精神不振,不愿活动,或低头伏地,或潜于水中不动,也不摄食,提起时四肢无力

病原 嗜水气单胞菌

症状 病蛙精神不振,不愿活动,或低头伏地,或潜于水中不动,也不摄食,提起时四肢无力。病蛙腹部膨气,临死前呕吐、拉血便。病蛙的头部、嘴周围、腹部、背部、腿和脚趾上有绿豆至花生米粒大小不等、粉红色的溃疡或坏死灶;后腿水肿呈红色,严重时后腿关节有花生米粒大的脓疮,脓疮破溃后,流出淡红色脓汁,形成光滑、湿润、边缘整齐的溃疡。有的病蛙肌肉明显充血发红。

发病规律 该病的流行季节长,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水温20℃左右时多发

防治方法
(1)合理建造蛙池,避免过密养殖,定期换水,保证水质清新,注重饵料质量,防止蛙体受伤,实行严格检疫,不用病死蛙和有病的野蛙、野蝌蚪作饵料,定期进行药物预防(用适量土霉素或氯霉素拌饵投喂或用0.3毫克/升红霉素全池遍洒)。

(2)用8毫克/升硫酸铜溶液浸泡幼蛙或蝌蚪15-30分钟。

(3)用红腿病菌苗腹腔注射,每只(60-80克)牛蛙注射0.4毫升,有良好预防效果。

(4)及时捞出病蛙,集中在一个池内或缸内,每100千克水中加入500万国际单位抗生素(红霉素、氯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任选一种)浸泡病蛙30分钟。病情严重者可肌肉或腹腔注射上述抗菌素中的任一种,剂量为4万-5万国际单位/千克体重,每天1次,直至痊愈。对池内剩蛙,可先更换池水,再按上述方法加入药物进行浸泡。

(5)氟哌酸全池遍洒,使池水成0.05-0.1毫克/升浓度,疗效甚佳。

(6)用硫酸铜全池遍洒,使池水成1.5毫克/升浓度。

相关知识

林蛙的红腿病


【病原】由于养殖密度过高,在捕捉、运输和转池中操作不慎使蛙受伤,继发细菌感染而引发本病.

【症状】腿部充血发红,皮肤下肌肉充血,严重者发炎MWO 剖检时可见肠肾、肺等内脏器官充血发红,且有出血现象。病蛙行动缓慢且困难,食欲不振,死亡率较高。

【流行病学】本病主要危害成蛙和幼蛙,是蛙养殖过程中的常见和危害严重的疾病。可常年发生,危害较大,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防治方法】在放养、运输、捕捉和转池过程中,操作要轻柔,勿挤压碰撞,勿使皮肤损伤;放养密度不宜过大;放养前做好蛙体消毒。对于病蛙可用3%食盐水浸泡15-20分钟,或用 20毫克/升高锰酸钾浸泡20-30分钟,或注射庆大霉素1000国际单位/只。

美蛙红腿病的防治


美国青蛙的红瞧病是一种病毒性疾病,传染快.危害太。饲养户在引种、饲养管理过程中应注意防治。

l发病规律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两季为主。饲养密度过大,水温过高时容易发生此病;成蛙发病较多见。池水不良.摄取腐败变质饲料是引发此病的诱因。

2症状和诊断

病蛙行动迟缓.无力跳跃。身体耀软,逐渐停止觅食。剖检可见胃晒充血,腹部和腿部肌肉旱瓿状出血,严重者叽肉全部呈紫红色。

3防治

以预防为主,病蛙直置时蹒离治疗。

3.1养殖密度要适中 蝌蚪每平方米投放 2000尾左右.幼蛙每平方米600只左右,中蛙每平方米120只左右,成蛙每平方米80只左右.繁殖种蛙的养殖密度要显著降低。

3.2注意换水和投食 蛙池要经常换水,每l ~2天换水1次,以保持水质清洁。水温适宜,水耀 45cm,微量流水,效果更好.蛙料中的小鱼、小虾和黄粉虫等动物性蛋自质饲料应确保新鲜。

3.3做好消毒工作 饵料、食白和用具应定期消毒。池水每周用澡自粉捎毒1次,池水漂白轿含量为1ppm(1kg水用瀑白粉1mg).蛙池发病.可喟硫酸铜溶渣全池泼洒,池水中硫酸铜古量为1~2ppm。

3 4病蛙治疗 病蛙置于万分之一高锰酸钾水溶液或0.1%的盐水溶液中浸泡15分钟,2~3天后可愈。

牛蛙气泡病


疾病名称气泡病

为害对象 牛蛙和蝌蚪
疾病概述 腹部膨胀,身体失去平衡而漂浮于水面,病蝌蚪或病蛙游动不便,不能摄食

病原 养殖池水过肥,水质恶化,水中含氮量和含氧量过高。

症状 水中腐植质过多或水生植物过密,会产生大量气泡,蝌蚪和牛蛙误食后,气体积聚于体内(尤其是胃肠道常充满气泡),致使腹部膨胀,身体失去平衡而漂浮于水面,病蝌蚪或病蛙游动不便,不能摄食,终至死亡。

发病规律 夏秋两季是此病的流行季节。

防治方法
(1)清除池底淤泥和过多的水草;投喂米糠等饵料时,要煮熟再投喂。

(2)高温季节每2-3天向养殖池(尤其是蝌蚪池)冲注新水1次,并在池上搭设荫棚降温。

(3)发现本病后,可换水或加注新水并用4毫克/升的食盐溶液全池遍洒。

(4)病情严重时,可用筛网将患病蝌蚪捞出,集中放于较清凉的水中,用20%的硫酸镁溶液浇洒,1-2天后再放回蝌蚪池,并用酵母片拌饵投喂,每100尾蝌蚪喂药0.5克,连喂6天。

牛蛙结核病


疾病名称结核病

病原 分枝杆菌

症状 由于牛蛙喜湿润,皮肤上无处不有存在。这种菌与人类的结核病菌相类似。病菌的感染多发生在虚弱或有损伤的牛蛙身上,健康的牛蛙可抵抗这种菌的感染。感染途径多是病菌由皮肤外伤进入蛙体内的淋巴液,然后再扩展到内脏,特别是肾,最终导致病蛙的气管和肺出现结核病灶。

防治方法
(1)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牛蛙的体质和抗病能力,注意水体与饵料卫生,防止机械性创伤。

(2)在10千克水中加青霉素和链霉素各50万国际单位浸泡病蛙10分钟,每天早晚各1次,连续3天;在外用药的同时用硫酸卡那霉素按0.01%的比例添加在饵料中制成药饵投喂病蛙,连喂3-4天。

鳗红鳍病


疾病名称鳗红鳍病

为害对象 鳗
疾病概述
此病是养鳗场中常见的流行病,尤以露天鳗池为多,可以形成急性流行,发病后死亡率较高。

病原 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

症状
病鳗胸鳍、臀鳍和尾鳍充血,腹部、头腹面有出血斑,肛门红肿,严重时腹部全面充血、红肿,背鳍也可充血。剖腹可见肝、脾脏肿胀、淤血,呈暗红色,肾脏肿大、淤血,胃、肠发炎充血,胃、肠内充有黏性脓汁。白仔到黑仔阶段发病时,除各鳍充血外,鱼体相对比较僵硬。


发病规律
本病多发生于水温20℃以下的春、秋两季,尤以梅雨期为甚,高水温的夏季较少流行。饥饱不匀,特别是饵料不足,在较长饥饿状态下,突然子以暴食,容易诱发此病。

防治方法
①保持水质清新,喂食均匀,勿过饱过饥,避免鱼体受伤。②鳗种入池后,全池遍洒呋喃唑酮(每立方米水体2-3克)。③发病池可用含氯消毒剂全池遍酒后,内服呋喃唑酮(每千克鱼0.02-0.06克),分上、下午两次投喂,连喂7天;或用甲氧节氨嘧啶(THP)+磺胺嘧啶(SD)合剂(1:5),每吨鳗用50-60克混饲投喂,每天1次,连续3天。

牛蛙套肠病的防治技术


牛蛙套肠病是近两年来较为流行的牛蛙疾病,其具有发病快、不易治疗、死亡率高的特点,给广大养殖户造成极大的损失。我们经过对该病的多次研究试验,总结出有效的防治技术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牛蛙套肠病发病原因

引起此病的原因较为复杂,主要为以下几种:

1、过量地投喂饲料导致牛蛙暴食。因为牛蛙都具有贪食性,所以暴食会造成其胃部过分膨胀,牵引肠道提升而致使重叠。

2、投喂自制的土料或过早投喂太大号的饲料引起。由于加工工艺等的原因,会使土料的粒径不均匀,而太早投喂大号料同样会引起肠胃痉挛,而导致套肠。

3、因水质恶化病原菌入侵造成消化系统机能紊乱所致。

牛蛙套肠病的病症

病蛙主要表现为不爱摄食或摄食后有呕吐现象,某些个体还伴有血丝样呕吐物。解剖发现蛙的胃部与肠部形成挤压凸套,胃部无食物且肿胀,肠内有黄色粘液,并伴有异味。病重日死亡率可达10%以上。

牛蛙套肠病的防治方法

1、预防要点

①加强养殖现场管理,控制饲料的投喂量,以每日2-3餐,少量多餐为佳。至换料投喂时要注意勿过早转换大号饲料。

②尽可能投喂正规厂家生产的配合饲料,正规饲料厂的加工工艺较为规范,饲料的粒径相对均匀。

③定期使用消毒剂给蛙场消毒。如:病毒净、碘制剂等等。

④在日常饲料中经常添加肠炎平及利胃散等,帮助肠胃的蠕动。

2、治疗方法使用富美宁8克/千克饲料+肠炎平10克/千克饲料拌饵投喂,连续使用四天;第五天再用肠炎平6克/千克饲料+利胃散6克/千克饲料拌饵投喂,尔后每隔三天使用一次,连续三次。如果蛙病重不摄食,可用富美宁50克/米水体药浴,24小时后换水,连续两天。

牛蛙套肠病的注意事项

1、坚持无病预防、有病早治的原则。

2、使用治疗剂的同时不宜并用保健产品,如多维、多糖类。

3、发病时尽量不要使用抗生素类产品,应多考虑使用中草药类产品。

在养殖牛蛙的过程中,牛蛙疾病的预防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做好了牛蛙的疾病预防,才能提高它的养殖产量,才能把它的利润争取做到最大化。

牛蛙


中文名称牛蛙


拉丁名称Rana catesbians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两栖纲

拉丁纲名Amphibia

中文目名无尾目

拉丁目名Salientia

中文科名蛙科

拉丁科名Ranidae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原产北美,美国于1899年开始养殖,我国30年代就有引进,但80年代后在我国才得到发展。

形态特征
体型粗壮,体长可达20厘米左右,质量1000克以上。皮肤富有腺体,能分泌粘液,保持皮肤湿润。体色随栖息环境、年龄和性别而异,背部为绿色或黑褐色,腹部白色,具黑色斑纹。有发达的蹼,善游泳。雌蛙咽喉部灰白色,无声囊。雄蛙咽喉部金黄色,有声囊,声似牛叫,故称牛蛙。

生活习性
多栖息于湖泊、小溪、池塘等水流缓慢、水草繁茂的水体中。常匍匐于浮水植物下,仅头部露出水面,一受惊扰便迅速潜入水中。喜群居,但不轻易迁居。听觉灵敏。为变温动物,气温低于10℃时潜入水底污泥或潮湿土层中冬眠越冬。中国长江以南,冬眠现象不明显。蝌蚪时摄食植物性饵料,不久兼食动物性饵料。变态后只摄食动物性饵料,如蚯蚓、昆虫、小鱼虾等。有资料记载,一只牛蛙一年可以捕食1万多只昆虫。长江以南,雌性成熟年龄一般在2龄,雄性通常1龄即可性成熟。一次性产卵,产卵季节在4月下旬至7月上旬。

经济价值
大型食用蛙类,营养丰富,能治疗多种疾病。牛蛙的皮是制革的好材料。世界上最著名的食用蛙类。具有生长快、味道鲜美和蛋白质含量高等特点。已在广东、江苏、湖北、江西、河北、湖南、浙江、北京、海南等地进行养殖。遗传性状稳定。
牛蛙体温随环境温度而变化。当环境温度降到15℃以下时便进入冬眠。直到翌年春季,环境温度上升到12-13℃时苏醒过来。牛蛙的越冬场所和一般蛙不同,不在或很少在陆地上冬眠,而是匍匐在水底或水底软泥中冬眠。当气温升至15℃以上,牛蛙开始援食活动。牛蛙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2-28℃,其食性随生活的不同阶段而不同。在倒排时以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为食。幼蛙和成蛙时则以水生和陆生动物为食。全国各地均可养殖。

甲鱼大脖子病粗脖子病红脖子病的防治方法



病因:由嗜水气单胞菌、嗜水气亚种细菌感染引起。经常会由于高温季节不正当使用漂白粉,石灰,强氯精消毒产生的新物质而影响甲鱼呼吸道感染和皮肤性疾病。
症状:病鳖颈部红肿,充血,伸缩困难。腹甲有红斑或溃烂。部分体腔腹水,肝肿大,呈土黄色或灰黄色,并有针尖状坏灶;脾肿大,色深。口控、咽、食管粘膜充血、出血,病鳖反应迟钝,多在晒背时死亡。该病流行地区较广,3-9月份为发病季节同,以3-6月份为甚,死亡率可达20%以上。
治疗:1、内服“红宝一号”连用5天,每包100克,每包可拌饲料20KG;2、同时使用“出血一泼灵”外用,每瓶500ML,每次打半瓶(以温室100平方计),连用两次,外塘每亩水面用1瓶(以1米水深计)。使用药物前最好能把水体的PH值和氨氮,同时进行水体消毒。
再说“红宝一号”和“出血一泼灵”
尽管这两种药如今可以在淘宝网上购买,但仍有很多不了解的朋友,在此再作介绍:
红宝一号:属于可溶性原粉,对嗜水气单胞菌和病毒有很强的杀灭作用,对甲鱼吃食子有改善作用,特别是对爱德华氏菌病,甲鱼无名死亡,红脖子,肠炎等病有超强的防治效果。服用此药期间无需服用其他抗生素类的药,尽量不使用漂白粉,石灰,强氯精消毒,一般服用5至7天即可见明显好转。目前是治疗甲鱼大脖子,粗脖子,红脖子病的首先药物。
出血一泼灵:中西药合成制得而成,残留少,无刺激性气味,对甲鱼摄食没有影响。主要是针对甲鱼败血出血性疾病而研制的。对细菌性出血病,出血性肠性,甲鱼红底板病,红脖子等病有很好的治愈效果。

早春初夏须防鳖红脖子病



利用池塘养鳖,是农家致富的好门路。但是,在早春初夏季节,鳖容易发生红脖子病,俗称颈肿病,又称俄克托病和阿多福病。
其症状是:咽喉部及颈肿胀,红肿,脖子伸长而不能缩入壳内,腹部出现红色斑点,肌肉水肿,行动迟缓,时而浮于水面,时而匍匐于陆地,人走近也不逃避。病情严重时,口、鼻出血,肠道发炎糜烂,全身红肿,眼睛浑浊,发白而失明,不久即死亡。
红脖子病对各阶段鳖均可感染,传染极快,死亡率一般为20-30%。流行地区甚广,是养鳖生产中最可怕、最常见的疾病,尤其是在早春至初夏季节容易流行。这可能是因为刚过冬天的鳖肠粘膜上皮细胞抵抗力下降所致,病原菌侵入机体的途径可能是经过消化道。
防治方法:时常注意保持水质清新,勿使病鳖混入,及时清除残饵,能减少该病的暴发流行;如发现病鳖,应立即捞出,进行隔离治疗,病死的鳖应埋掉。池塘用生石灰消毒(每亩水面15-20公斤);用土霉素、金霉素、氯霉素等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拌入饵料中投喂,按每公斤体重,第1天用药0.2克,第2天-第6天减半计算,6天为1个疗程。病情较严重时,可选用金霉素或氯霉素进行腹腔注射,每公斤鳖一次注射15万-20万国际单位,每天1次,连续注射2天-3天。用病鳖的病变组织(肝、脾、肾)做成疫苗,混入饵料中投喂,或进行腹腔注射,剂量为每公斤鳖使用1毫升-2毫升,可使鳖体产生免疫因子,预防此病的发生。(陈旭)

甲鱼养殖常见病摇头病鳃腺炎病红脖子病重在预防



业内人士表示:病害越来越多,发病越来越严重已成为制约顺德甲鱼健康发展的一大困境。据专家介绍,当前顺德区常发的甲鱼病害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细菌性疾病,如白点病、疥疮病、烂身病等;第二种是真菌性疾病,如白斑病;最后一种是寄生虫病,如累枝虫病等。专家称,虽然这些病每年都有发生,但随着顺德养鳖人的防病技术越来越成熟,已能有效地防控好这些疾病,不过目前仍对一种比较严重的病害速手无策,这种病害就是“摇头病”,也称鳃腺炎病、红脖子病。
可以说“摇头病”是目前养殖商品甲鱼中危害最大的疾病,目前还没有查出真正的病因,更不说进行有效治疗了。专家介绍,红脖子、鳃腺炎病称呼不同,但实际上是一种病,当红脖子或鳃腺炎急性发做时,有的病甲鱼临近死亡时表现出摇头症状,所以有些人又归纳出“摇头病”。发生“摇头病”时,病甲鱼表现为肠胃失血、肝脏破碎、鳃腺糜烂、脖子红肿、眼瞎、头部摇晃等综合症状,死后甲鱼头部还会伸长。
专家表示,虽然目前“摇头病”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可以从预防环节做好工作,降低此病的发病几率。
首先是要管理好水质
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养殖水源的水质要好,养殖前及养殖过程中要培好水中的藻类,保持水体一定的肥度,透明度在15~25厘米之间;
养殖过程中,要定期检测水中的氨氮等指标(通常每月检测1~2次,高温季节增加检测次数,恶劣天气要加强检测),如果发现指标超标,要及时开启增氧机搅水、曝气,加速有害物质挥发,情况严重时还要泼洒有益微生物制剂如芽孢杆菌制剂调节水质。
另外,在雨水、台风等恶劣天气前后要注意用水质调节剂改底和调水。
其次是要科学投饲,增加甲鱼抵抗力
要选择优质饲料投喂,饲料中的鱼粉质量要好,不能使用红鱼粉作原料;还要定期在饲料中加入中草药投喂,如板蓝根、大青叶、大蒜素、三黄粉、穿心莲粉,以及护肝类药品和维生素类药物,高温季节每个月添加一次,每次喂3~5天即可;另外要适时调节投饲量,特别是高温季节,要适当减少投喂量,每天观察甲鱼吃食情况,及时根据当天的吃食情况调整下一餐的投喂量,避免投喂太多引起甲鱼发生肠胃病;并及时清除残饵,避免污染水质。
第三是要科学消毒水体
专家认为,对甲鱼养殖水体要进行有针对性的主动消毒。要根据季节变化、水质变化等情况灵活消毒,做到防患于未然,如可根据情况使用生石灰、漂白粉等药物交替消毒,杀灭水质有害物质,减少疾病发生。
另外,在甲鱼出现摇头预兆时,专家建议养殖户要尽快联系专家或当地技术员进行现场诊断,争取能快速、准确地诊断疾病,并提早对症下药,尽可能减少损失。养殖户切忌千万不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胡乱用药,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损失。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675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