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脑膜炎

疾病名称脑膜炎

为害对象 青年蛙、亲蛙、蝌蚪
疾病概述 肤色发黑,厌食

病原 为脑膜脓毒性黄杆菌

症状 病蛙肤色发黑,厌食,典型症状为脖子歪斜朝向一边,身体失去平衡,在水中游动时表现为腹部朝上并打转。解剖观察,病蛙的杆、肾、肠等均有充血现象。

发病规律 发病时间一般为7-10月,流行水温为20℃以上。牛蛙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依水温高低而有不同,一般为4-7天,水温低时则可延长到15天以上。

防治方法
(1)定期换水,定期用强氯精或高锰酸钾和冰乙酸合剂全池遍洒消毒。

(2)牛蛙患病后,用红霉素按4万-5万国际单位/千克体重的剂量进行腹腔注射,每天1次,直至痊愈。

(3)蝌蚪患病可用50-500毫克/升红霉素溶液浸泡30分钟,有一定效果。

(4)用蛙病灵Ⅱ号(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研制)适量拌饵投喂,有显著疗效。

相关推荐

牛细菌性脑膜脑炎的病因 牛细菌性脑膜脑炎的诊断与防治


细菌性脑膜脑炎多发于3~8日龄的犊牛,与机体免疫球蛋白低下和环境中高浓度细菌的威胁有关。早期临床症状为嗜睡,精神沉郁,无法吮吸,迅速发展为感觉过敏,角弓反张并死亡。据报道,病牛有强制性的走动和头部低垂的现象,但不常见。尽管应用大剂量的抗生素和支持疗法,预后仍然不良。下面一起具体来了解一下:牛细菌性脑膜脑炎的病因牛细菌性脑膜脑炎的诊断与防治。

1、病原学

被动抗体转移失败和犊牛生活环境中高水平细菌的威胁导致菌血症,局部并发于脑膜。与在牧场出生的奶牛相比,该病多发于出生在室内产箱不清洁的犊牛。犊牛或母牛的因素可能导致犊牛在出生后的6h内不能消化相当于其体重7%的初乳。难产、虚弱、神经损伤、犊牛室过度拥挤、乳房形状、乳头不干净和母牛过度焦虑都可能影响或推迟犊牛产生吮吸行为。难产、神经损伤、低血钙症和虚弱可能造成母牛卧地时间延长。营养条件差、较短的干奶期和乳房炎可导致乳房中初乳量降低。初产牛的初乳比经产牛的初乳少25%。细菌通过口咽途径、呼吸道、消化道或脐带进入机体,引发菌血症。从患有脑膜脑炎的犊牛腰部脑脊液中,常能分离到埃希氏大肠杆菌和链球菌属。

2、病理学

败血症病灶多位于脑膜血管,或者迅速被包围起来,或者发生弥散性化脓性脑膜炎。分泌滑液处、脑膜和眼内局部的联合处几乎总是链球菌的滋生地;大肠菌群感染很少造成眼内炎。一旦细菌获得进入柔脑膜的途径,由于柔脑膜几乎没有抵抗细菌传播的能力而导致炎症蔓延。第一天,脑膜是不透明的、充血的,2天内基底池内有脓汁聚集,这在大脑表面很难显现。在大脑半球的上方,分泌液主要局限于脑裂。在疾病的急性阶段,大脑发生水肿,严重时可将小脑挤入枕骨大孔和锥角。

3、诊断依据

早期症状包括肉犊牛缺乏吮吸反射,精神沉郁,不跟随母牛走动,体质虚弱。发热不是特征性症状。感染的犊牛颈部紧张,头抬得较低。颈部弯曲时疼痛,有时会呻吟。如果得不到适当的治疗,在接下来的6~12h,犊牛会变得更加虚弱,步态不稳,甚至不能站立。饲养管理人员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在检查肉犊牛时,极易忽视该病的早期临床症状,如嗜睡、虚弱等,特别是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犊牛成群卧倒时。单栏饲养的奶牛犊中更易发现犊牛精神沉郁和食欲下降。随着病程的发展,犊牛逐渐失去了胁迫反射,向背内侧斜视。在这个阶段,经常出现巩膜表层充血。精神沉郁逐渐变为昏迷,但是静脉注射抗生素时,犊牛对突如其来的听觉和触觉刺激持有高度的敏感性。在疾病的濒死期,即在发现临床症状后的24~36h,病牛出现角弓反张。资料表明,感染可波及其他器官系统,例如眼前房积脓、多发性关节炎、腹泻和脐静脉炎。尸检时,经常发现肝脏和肾脏中有梗死灶。对10头患有脑膜脑炎的犊牛进行研究,发现其中3头犊牛患有多发性关节炎,3头犊牛患有眼前房积脓,2头犊牛患有脐静脉炎,但没有发现腹泻的症状。

细菌性脑膜脑炎的重要鉴别诊断是在为期2~3d的腹泻后机体发生代谢性酸中毒。败血症时出现的临床症状与脑膜脑炎相似,因为在初生犊牛中,脑膜是细菌繁殖的常见部位。

4、防治

治疗的关键在于饲养员及时发现犊牛异常行为,以及兽医对腰部脑脊液进行检查后迅速作出临床诊断。在兽医诊断和实施治疗的过程中,任何延迟都可能导致预后不良,但是应用氯霉素进行迅速治疗,可以达到30%的治愈率。虽然很少的广谱杀菌抗生素能够穿透完整的血脑屏障,但普遍认为,在细菌性脑膜脑炎疾病中血脑屏障受到了破坏,从而增大了抗生素渗透的浓度。细胞膜渗透性升高可以允许足量的抗生素进入脑脊液,达到最小杀菌浓度。脑脊液中抗生素浓度峰值能达到有效的最小杀菌浓度的10~30倍是十分重要的。值得注意的是,在细菌性脑脊液感染刚刚出现临床症状时,应该尽快应用高剂量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据报道,治疗革兰氏阴性杆菌引起的脑膜炎时最好的药物是第三代头孢菌素,特别是头孢噻肟钠,但是在兽医文献中,没有关于牛传染性神经疾病应用头孢噻肟钠的实验数据。可以用来治疗细菌性脑膜脑炎的其他抗生素包括联合应用磺胺三甲氧苄胺嘧啶或头孢噻呋。

美蛙亲蛙培育


种蛙选育优良的种蛙,是人工繁殖乃至整个养殖生产的基础。实施美国青蛙无公害养殖首先必须要有纯正的、优良的种蛙。种蛙的品质决定苗种质量,而种质与苗种质量又可以说是水产品质量管理的源头.、亲本质量、苗种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养殖生产的成败,并在一定程度L关系到水产品质量的好坏。因此,必须根据美国青蛙的繁殖特性,切实做好美国青蛙种蛙的选育工作。

种蛙来源美国青蛙原产地在北美,我国自然水体中没有美国青蛙种源(可能有少量从养殖场逃跑的)。因此,美国青蛙的来源只能从种蛙场购买。由于美国青蛙存在祖代蛙(指直接从美国原产地引进的雌、雄亲蛙)、种蛙、商品蛙的分别,养殖者在引进或购买亲蛙时,应注意了解其种质的纯杂,选择纯正的种蛙。纯正的种蛙,指由祖代蛙每年繁殖的后代,或两对非近亲的亲蛙,经过提纯复壮后繁殖出的子一代。商品蛙则不能作为种蛙引进。商品蛙即肉蛙,指同代或上、下两代近亲蛙繁殖的或非近亲繁殖但未经提纯复壮繁殖的后代。采用商品蛙作为种蛙繁衍后代,会出现个体偏小、生长缓慢、抗逆性差、品种性能严重退化等情况。因此,引进美国青蛙种蛙时,一定要到正规养殖场选购纯正的种蛙,避免把商品蛙当作种蛙引进。

虎纹蛙亲蛙培育


(一)亲蛙培育池的条件
亲蛙池应建在安全、僻静、坐北朝南、阳光充足、冬暖夏凉。冬季不结冰、排灌方便、水质清新、无污染、便于管理的地方。池的大小以20~30平方米为宜。不宜太大,太大操作不方便;也不宜太小,太小不利于亲蛙的活动和发育,并且由于虎纹蛙性情急躁,遇到惊吓时容易碰撞池壁而损伤吻端。池边或池中留有1/3左右的土质陆地面积,陆地上可种一些比较矮小的植物,如杂草、花卉等,以利于虎纹蛙栖息、躲藏和捕食天然食物。池底以硬质土壤或水泥结构为好,如为水泥结构,池底要光滑,可留有少量稀泥。池水深20~30厘米。池边建有能使其越冬的土洞穴,这种洞穴要求比较深而大,能容纳数只乃至数十只蛙冬眠,穴底应在水平面以下,使穴内能保持1~2厘米深的水,但又不能把整个洞穴淹没,洞口应在距水面不远处的地方,有挡风的物体,以免冬季寒风灌入洞穴。冬季如果有水温在14~16℃以上的温泉水,则不必建洞穴,虎纹蛙可在这样温度的水池中安全越冬。池的四周要建筑围墙或围栏,其高度为1.0~1.2米(或池壁本身的高度),围墙、围栏或池壁顶端应向池中伸出58厘米的檐边,以防蛙爬出池外。池的外周可种瓜果树藤,并牵引其核藤在池的上方构成荫棚,给蛙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在池边搭建水泥饲料台,饲料台的表面要光滑,只需距水面35厘米高即可。

(二)亲蛙的选择
亲蛙是繁殖的物质基础,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人工繁殖的效果。
1.虎纹蛙的雌、雄区别
(1)性成熟的雄性虎纹蛙,咽侧下有1对外声囊,在生殖季节可用来发声,吸引雌蛙与之交配。而雌蛙咽侧下无外声囊,可借此准确无误地区分雌、雄蛙。
(2)雄蛙前肢第一指基部有婚垫,在繁殖季节,婚垫肿大而明显,交配时用来紧抱雌蛙。
(3)性成熟的雌蛙个体,一般比雄蛙个体大,100克以上的雄蛙个体不多见。因此,在同一群体中,个体大者多为雌蛙,个体小者则多为雄蛙。

2.亲蛙的选择
标准应选择生长速度快、个体大、活力强、体质好、无伤无病、达到性成熟的个体作为亲蛙。
(1)年龄 以雌蛙2~4龄、雄蛙2~3龄为佳。
(2)个体大小 雌蛙的最小性成熟个体重约在50克左右、体长在82毫米左右,绝大部分雌性个体重在60克以下、体长在85毫米以上;雄性个体重在40克左右,即可达性成熟,大多数性成熟雄性个体在50克左右。但作为亲蛙的个体,要求雌蛙个体重在150克以上,腹部膨大,轻压腹部两侧富有弹性,甚至可触到卵块和卵粒。腹围与体长的比值越大越好。这样的雌蛙产出的卵子数量多、卵粒大、质量好、受精率高,孵出的蝌蚪及变态成蛙后,其生长速度亦会快一些;要求雄蛙个体重在75克以上,鸣叫宏亮,婚垫明显。

(三)亲蛙培育
1.放养密度及雌、雄比例
由于虎纹蛙个体比牛蛙及美国青蛙小,也不像牛蛙那样善于跳跃,其放养密度可稍大些,每平方米水面可放养虎纹蛙亲蛙45对。其雌、雄比例根据亲蛙群体大小来决定,群体小时,雌、雄比例应为1:1;群体较大时,则雌、雄比例可为1.5~2:1。因为同一群体的雌蛙不可能都在同一时期内产卵,而雄蛙排精后,在较短时期内又可产生大量的精子,所以适当减少雄蛙的比例,仍然可以获得正常的受精率。但如果进行人工授精,则应适当增加雄蛙数量。

2.日常管理
要使亲蛙早产卵、产卵多、卵粒大,且质量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饲养条件。如果能保持适宜的生态条件,提供符合营养学原理的饲料,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亲蛙的日常管理主要应注意如下几方面:
(1)饲料 定时、定点投喂充足而营养丰富的饲料。饲料的种类及投喂方法与幼蛙和成蛙相同,但亲蛙的饲料更应注意其蛋白质含量和适口性及品种的多样性,尽量多投喂一些活饵料,如蚯蚓、小鱼、泥鳅、人工养殖的蝇蛆等。每天投喂2次,每次投喂量以能吃完为度,一般每天的投喂量为占蛙体重的5%一10%。刚产完卵的亲蛙,食量大些,可适当多投。温度适宜,食量也大些,也可适当多投,反之则可少投。亲蛙池中可用灯光引诱昆虫,使亲蛙能捕捉到更多的天然食物,同时。也可节约一些人工饲料。

(2)水深 亲蛙池水深保持在20~30厘米左右,并且一般3~5天更换新水1次,保持水质清新。

(3)巡塘 坚持每天巡塘一次,检查围墙、围栏及进、排水口是否完好,防止蛙逃逸。及时清扫饲料台或食场,以防残饵腐烂发臭,污染水质,影响亲蛙的生长发育。

(4)夏季注意降温 要注意水中保持有一定的水生植物,或适当搭建荫棚,防止池水因阳光直射而温度过高。

(5)保持环境安静 特别是繁殖季节要尽量减少行人和车辆来往。在进行投饵、换水等操作时,也要尽量不惊扰蛙。

(6)冬眠要保持完好洞穴 冬眠前要检查其越冬的洞穴是否完好、安全,如有损坏应及时修补。

林蛙的亲蛙运输


由于林蛙的幼、成蛙是肺呼吸,因此,在运输时可不必像运输受精卵团和蝌蚪那样浸泡在水中,只要能保持一定的湿度,保证透气良好,保持较凉爽的温度即可成功地运输。

1.运输工具采用木制、铁制、塑料制、纸制的桶或箱均可,内侧衬以光滑柔软的塑料薄膜或布等,桶或箱的侧面和上面要钻多个通气孔洞,注意内衬物不要将孔洞堵塞。桶或箱的底部要垫放较厚且浸足了水的海绵泡沫、水草或棉、布等,以保持湿度和减轻运输过程中的震动。

由于亲蛙个体较大,活动力也强,为避免碰撞和拥挤叠压致死,最好将运具分隔成若干小室,每一室内放2---4只亲蛙。幼、成蛙的弹跳能力很强,为防止运输途中逃跑,装完箱后,要用湿布或密眼网片封好上口。

2.运输方法在亲蛙装箱(桶)启运之前的2-3天,要停食,不要投喂饵料,以免运输途中排泄粪便造成运具内环境污染,同时可减轻其新陈代谢强度和活动强度,以利运输和提高运输成活率。

运输密度可按每平方米运具内面积装200-300只。装箱之前,要将蛙体清洗干净。

美蛙种蛙的选育


种蛙的选育首先,在大批的蝌蚪群体中选择活泼肥壮、食欲旺盛、变态早的个体进行专池饲养,让其变态成幼蛙,经过精心饲养之后,再在幼蛙中选择生长速度快、健壮活泼的个体进 行精心饲养和管理,将其培育成种蛙。将不同群体中选出的种蛙 进行配对繁殖,完成一代的选择,如此持续选择,既可防止品种 过早退化,又能使美蛙更适合于人工养殖.

在培育美蛙种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2个问题:①放养密度。种蛙池与幼蛙池相似,但面积应适当减小,一般每10m放养10 对左右为宜,如兼做产卵池则放养密度以3-5对为宜、②饲养 管理。尽可能投喂些动物性活饵,投喂量每只每(1为其体重的 10%,动物性饵料不应少于60%,饵料要营养丰富水质要保 持清新,水温应在20度以上。保证要有一定的光照时间,这样 可以刺激美蛙性腺发育成熟,尽早在环境适宜的条件下产卵.

美蛙种蛙的引种


美蛙种质的优劣,不仅直接影响其产卵率、受精率、孵化率乃至成活率,而且对蝌蚪及蛙的生长发育及产量也产生很大影响。所以,美蛙养殖必须注意搞好种蛙的引种和选育这两个环节。

(1)要识别美蛙所具有的特征。美蛙区别于其它蛙类(现以牛蛙作比较),主要特征表现有以下几点。

蝌蚪:美蛙蝌蚪体色较浅常呈浅黄色,个体较大的还有不规则的麻点,头部扁而小,嘴钝圆,尾粗而长;牛蛙蝌蚪全身灰黑色色头部较大呈三角形,有花纹,嘴较尖,尾细而短。

体形:美蛙体形较小,一般体重为600-1000;牛蛙较大最最大体重可达2000g.

头形:美蛙头较小,略尖,长度大于宽度;牛蛙头部大而扁,长与宽相差不大。

肤色:美蛙背部及后肢皮肤有红褐色深浅不一的椭圆形或圆形斑点,光滑亮泽;牛蛙则呈长条形或不规则形斑纹,皮肤较粗糙。

鼓膜:美蛙鼓膜周围有一圈黑色,牛蛙则无。

纵肤沟:美蛙背面耳两眼后面中间到背中部有一明显纵肤沟,牛蛙则不明显。

趾间蹼:美蛙后肢第4趾间蹼达趾端,牛蛙则不达趾端。

性情:美蛙性情温顺,胆较大,不善跳跃,最大跳跃高度不超过1m;牛蛙性情凶猛,胆小怕惊,最大跳跃高度可达2m.

(2)要确定引入对象。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如资金、场地、人员等)来计划确定养殖对象和养殖规模。如资金充足,有场地准备大规模引种养殖则宜选购成蛙;若资金有限,场地较小,要降低引种成本,或者打算当年养殖获利,则宜购蝌蚪或幼蛙;距离较近且运输方便的话,还可以选购蛙卵。

(3)引种季节要有计划的选择如果在秋后即9月份以后引种,通常以购幼蛙或蝌蚪为宜,并采取保温措施,让它停止冬眠继续生长,来年即可有种蛙产卵,又有商品蛙出售,一举两得;如果准备引怀卵种蛙,则宜在开春季节选购,这样可以免去保温设施的投资。

(4)要对美蛙个体进行选择。对于蝌蚪应选择身体肥壮、活动能力强、无病、无损伤、无畸形的蝌蚪;选择幼蛙和成蛙要挑选皮肤光滑鲜亮、发育良好、健壮、无伤病的个体。雌雄配比,一般为3:2-2:1,最好1:1。雌蛙要体形丰满,腹部膨大;雄蛙则应咽喉呈黄色,前肢婚姻垫明显。还要防止近亲繁殖,在不同群体中选择300 g以上且大小均匀的美蛙,防止种性退化。

棘胸蛙幼蛙培育


蝌蚪变态成幼蛙时,应及时移人幼蛙池。幼蛙期是棘胸蛙饲养最感困难、最多麻烦的时期,应作好下列工作:

一、建筑幼蛙池
为了管理和投喂方便,幼蛙池面积不宜过大,以1020平方米为宜。如作驯食,面积还要小,3-5平方米即可;他深0.6~1米;池四周建高回米的围墙或围拦;池塘为水泥构造,池底略向排水口处倾斜,便于排污换水;池内设置人工洞穴。植水草等;每口池配备一个饲料台(兼作栖息台),饲料台以木质框架装上塑料纱窗制成,大小约为池子总面积的1/8~1/4。幼蛙池根据幼蛙数量多少,设立若干个,以便大小分养。

二、幼蛙及时收集与放养
蝌蚪在池中已变态成幼蛙,应随时收集,及时转入幼蛙池饲养。一般当夜雾降临、气温炎热时,幼蛙非常喜欢在水草或木板等漂浮物上栖息乘凉,此时可用纱布网制作的长柄捞网,连带水草一起捞上,然后集中于塑料桶中(桶高60~80厘米,有网盖)消毒处理。也可采取如下方法:在蝌蚪变态期间,水面放置几块小木板(约0.8~1米0.3米),木板用细绳系着,每当板上聚集有幼蛙时,要小心拉动绳子,将木板拉人预设在水中的网片中,及时起网,也可轻易捕捉幼蛙,而不会对幼蛙造成损伤。

刚变态幼蛙放养密度,~般每平方米放养200~250只,个体稍大时,可放养100~150只。幼蛙下池前,应剔除病伤和肢体不全的幼蛙,并用2%~3%食盐溶液或10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0~20分钟。此外,同池放养的幼蛙,要求规格一致,大小分级饲养。

三、驯食
刚变态的幼蛙,在集中培育池后,先投喂小鱼虾、蚯蚓、蝇蛆、昆虫等小型活饵,养成固定给饵地点和时间的习惯,使幼蛙能自动在食台上抢食蠕动活饵。这样饲养一段时间后,幼蛙体质增强,待幼蛙个体重达到20~30克时,即可进行食性驯化。

幼蛙驯食,是养蛙过程最麻烦也是最关键的操作。若驯食获得成功,即为成蛙的养殖仍至商品蛙的集约化养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如环境清幽、凉爽,无异常噪音干扰,水温适宜(1626℃),水质清新,溶解氧充足,有助于保持幼蛙旺盛的食欲,投喂适口饲料,给饵定时定位,养成幼蛙集中吃食的习惯。

(二)正确的驯食方法
幼蛙从索食活饵到索食死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开始在活饵中加人少量死饵,以后逐渐减少活饵量而相应增加死饵量,直至习惯后,全部改投死饵。驯食初期,可利用活饵促动、水力带动、小竹竿拨动,以及设计专用投饵器振动死饵等方法,使死饵产生动感,被蛙误以为活饵而吞食,从而提高驯食效果。

四、分养
幼蛙自索食活饵改为索食死饵时,最易形成大小差异。投喂活饵时,只要充分供给饵料,大蛙吃小蛙的现象极少发生;改为吃死饵后,则大蛙吃小蛙的现象时有发生。所以要经常把大、小幼蛙筛选分养,以防损失。

五、日常营理
除做好池塘、蛙体常规消毒外,在幼蛙驯食期,要特别加强水质管理,勤换水、洗池,及时清除残饵,保证幼蛙生活的良好环境。同时,要定期用药物消毒,定期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或抗生素药饵,杀灭病原体,预防疾病发生。

此外,要勤检查,防止幼蛙逃失和敌害生物侵人。如发现疾病,要及时防治。

棘胸蛙亲蛙培育


(一)亲蛙池
面积可大可小,小的几平方米,大的上百平方米;水深0.51米;池底深浅不一,有浅水区、深水区,也有供蛙栖息的石缝、洞穴和陆地。此外,防逃设施和排灌系统俱全。具体建设可参照幼蛙池或成蛙池。如采取自然繁殖方式,亲蛙池要兼顾产卵池的特点,在亲蛙池内营造良好的产卵生态环境,如池中布置小岛,岛中设有许多的洞穴和石缝及水中植草等,便于亲蛙的产卵活动和受精卵着床。

(二)后备亲蛙的来源和选择
1.来源
目前棘胸蛙的人工养殖仍属起步阶段,亲蛙的来源一般以收集天然野生蛙为主。全年都可进行收集亲蛙,(除冬眠期间不宜惊动外)。但最好是在每年春天棘胸蛙刚结束冬眠,开始活动的时候,此时蛙的性腺已经发育完好,而距产卵活动尚有一段时间,可使野生蛙逐渐适应人工饲养条件。初养者也可先从蝌蚪或幼蛙培育开始,待其长成后,再从中挑选后备亲蛙。

2.选择
优良的亲蛙,要求体质健壮,发育良好,性情活泼,无伤残缺陷,同批个体中体重较大者为佳。如选择的亲蛙已达性成熟年龄,则考虑性征是否明显雌蛙体形丰满,腹部膨大。雄蛙躯体雄健,前肢粗壮,婚瘤明显。如选择的亲蛙来源于人工饲养,更要注意亲蛙血缘关系,防止近亲繁殖,避免种质退化。购买野生蛙种时,还要特别检查是否囤积过久和有无受伤,因市场上二道贩子摊位上的蛙久囤家中,大多损伤,活力极差。故最好能自己进山捕获,小心护理或直接从捕蛙者手中挑选。

(三)雌、雄亲蛙鉴别
选择亲蛙,首先需要正确鉴别雌、雄,以便合理配对。棘胸蛙的雌、雄亲蛙个体差异较大,无论是生殖季节或非生殖季节,均可用肉眼辨别。其雌、雄亲蛙的主要特征区别见表2-2。

(四)亲蛙放养
1.消毒
亲蛙放养前,池塘用生石灰100~200克/米3或漂白粉10克/米3消毒,几天后清洗干净,重新注人清洁水。亲蛙投放前也须用高锰酸钾10毫克人升或呋喃唑酮20~30毫克/升或食盐1%~2%浸浴消毒。

2.放养
合理的放养密度,对于亲蛙培育非常重要。一般已达性成熟的亲蛙,每平方米放养5-10只为宜,产卵季节减至12只。如密度过大,不利于性腺正常发育;如密度太小,又不能充分利用水体,造成浪费。如放养幼蛙培育后备亲蛙,则放养密度也为正常情况下相应养殖阶段的一半左右,具体放养密度见表2-4。

亲蛙放养时,雌、雄配对比例以1:1为宜。如雄蛙体质较好或养殖规模较大,也可适当减少雄蛙数量(因雄蛙可重复利用),雌蛙略多于雄蛙。

(五)亲蛙培育
亲蛙培育是人工繁殖中极重要的一个环节。严格地讲,后备亲蛙的培育,应从幼蛙阶段即开始进行专池饲养,为其提供良好环境条件,使其充分发育。

亲蛙的饲养管理,总体上与商品蛙养殖大致相同(可参考幼、成蛙养殖章节),但因其繁殖特性,必须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条件
亲蛙生长和性腺发育,要求环境特别幽静、荫凉,切忌干扰和嘈杂。亲蛙池保持泉水长流,水质清凉,温度适宜,水位适中。此外,水中移植水草,岸上种植陆草,池上搭盖凉棚,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亲蛙的放养密度,要适度稀放,保证亲蛙有宽敞的空间,以利于亲蛙的发育和繁殖活动(指抱对、产卵的行为)。


2.加强产前、产中、产后培育
亲蛙摄食量较大。总的投饲原则是,要求饲料品种多样,营养丰富,尽可能供给充足的优质饲料。一般投饲量为亲蛙体重的4%~5%,其中动物性饲料占绝对优势,并尽量多喂鲜活饲料。此外,还要特别重视亲蛙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培育。

(1)产前培育
每年开春后,亲蛙冬眠复苏,即开始进人繁殖期。此时,亲蛙并不急于觅食,可少量地投喂鲜活可口的饵料,使其尽早开食,以补充冬季体能消耗,恢复体质。

(2)产中培育
在产卵过程中,亲蛙体力耗损大,食欲差。发情初期,亲蛙采食量明显减少,至抱对时,吃食基本停止。故此期间,应酌情投喂鲜活。高蛋白动物性饲料,尽快恢复亲蛙活力,为体内尚未成熟的卵子再发育提供营养,确保第二次产卵(秋产)的顺利进行。

(3)产后培育
秋季产卵结束后,及时将亲蛙集中饲养,精心管理。开始时,应尽可能多投喂鲜活可口的动物性饲料,增进亲蛙食欲。1个月后,亲蛙性腺进人再次开始发育的重要时期,需大量营养,此时亲蛙食欲旺盛,可大量投喂高蛋白。高脂肪、高能量的饲料,经强化培育一段时间,可为亲蛙的越冬和翌年繁殖奠定物质基础。经2030天强化培育后,可转为一般性正常饲养管理。冬季来临,气温下降,人工投饲量也逐渐减少。此时,应投喂鲜活多汁的生物饵料为主,以尽可能延长亲蛙冬季进食时间,进一步促进亲蛙性腺发育成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682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