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牛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原产地为大别山区,主产于大别山南麓,包括湖北省的黄陂、大悟、英山、罗田、红安、麻城和安徽省的金寨、岳西、六安、舒城、桐城、潜山、太湖、宿松等县(市)。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大别山南麓主要是中山(海拔200~700m)和低山丘陵(海拔200m以下),海拔高度多在50~630m之间,少数山峰高达700~800m。境内山脉逶迤起伏,山高坡陡,溪谷交错。年平均气温15.6℃,无霜期244~247天,年降水量1000~1200mm,雨量充沛,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产区土壤水田为沙泥土,质地松、易板结;旱地为麻骨土和沙土,土层瘠薄。农作物以稻、麦和油菜为主,其次为甘薯、花生、豆类等。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大别山区素有养牛习惯,南北朝的北齐年间(550577)已有用牛耕地的记载。水田多系坡田和小块梯田,旱地面积更小,俗称牛眼睛地。由于田块小,多以黄牛耕地,逐步成为著名的耕牛繁殖区,历史上每年有大量牛只输往淮北、江淮和长江中下游等地,曾有赶不尽的南山牛之说。由于牛的质量直接影响活牛交易价格,当地群众素来重视牛的选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整体外貌上,提出上选一张皮,下选四个蹄,前选胸膛宽,后选屁股齐的选牛农谚;公牛选择重视前强体型,有前躯高一掌,只听犁耙响之说;母牛选择要求腹圆臀宽,有肚大尾宽,下儿无边之说;重视牛四肢强健度的选择,要求现筋现骨,寸骨连蹄。经长期的群选群育,形成了大别山牛体型中等、行动敏捷、四肢强健、蹄质坚实,适于小块田和水、旱兼作的特点。

(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20多年来大别山牛存栏数量有所增加。1980年大别山牛存栏量为20万头,2006年达30万头。根据1986年《中国牛品种志》第一版与2007年安徽省大别山黄牛品种资源调查报告数据,20多年来该品种牛的体尺、体重有所增加。据《中国牛品种志》记载,1982年湖北省畜牧局屠宰测定了自然放牧、未经补饲育肥、膘情中等的18~24月龄公、母牛各3头,平均屠宰率52.9%,净肉率40.8%,眼肌面积57.1cm2。与2006年屠宰性能测定两次测定结果基本接近。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大别山牛体格较矮小,骨骼粗壮,发育匀称。被毛为深浅不等的黄褐色,以棕黄、枣红居多,占80%左右,少数为黑色。腹下、四肢、尾部毛色稍浅。鼻镜肉红色、黑色或红黑相间。皮肤较薄,有弹性。多为迎风角、叉角或笋角。四肢强健,筋腱明显,蹄圆大而结实。公牛头方额宽,颈粗而短;母牛头部狭长而清秀,颈较薄长。公牛肩峰明显,垂皮发达,胸深宽;母牛垂皮长,髫甲较低薄。公牛腰背平直,胸深广,肋骨拱起,腹部圆大;母牛肷部充实,后躯宽平,尾毛细长蓬松,乳房发育尚好,乳头较长粗,分布均匀。

2.体重和体尺2006年安徽省畜牧兽医局对成年公、母牛各6头进行了体重和体尺测量,结果见表1。

(二)生产性能

1.产肉性能大别山牛初生重较小,公犊牛(18.73.5)kg,母犊牛(15.04.3)kg。哺乳期日增重较快,断奶后显著减慢。比较早熟,母牛2岁体重可达成年牛体重的78%以上。2006年安徽省畜牧兽医局对未经育肥的成年公、母牛各1头进行了屠宰性能测定,结果见表2。

2.役用性能大别山牛主要用于犁田、耙田、耖田、打场,集中于每年的春、秋两季,全年使役时间约100天。最大挽力公牛为296.4kg,占体重的138.6%;母牛为220kg,占体重的113.8%。

3.繁殖性能大别山牛母牛1~1.5岁时开始出现明显发情征候,发情持续期2~3天,发情周期平均23天。妊娠期245~308天,平均274.6天。母牛常年发情,以5~7月份发情配种较多。公牛配种使用年龄一般在2.5岁以后。因饲养管理粗放,发情周期等受营养影响,繁殖率不稳定。

四、饲养管理

大别山牛以舍饲为主,放牧为辅。舍饲期粗饲料主要有小麦秸、玉米秸(或玉米秸青贮)、大豆秸、甘薯秧和牧草等,精饲料主要有玉米、麸皮、豆粕等。

五、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尚未建立大别山牛保护区和保种场,未进行系统选育,处于农户自繁自养状态。大别山牛1988年收录于《中国牛品种志》。

六、品种评价

大别山牛适应山地耕作,具有役力较好、肉用性能较好和比较早熟等优良特点,目前仍是产地比较重要的畜力资源,年使役100天左右。该牛存在体型差异较大、后躯不够丰满等缺点。考虑当前产地已开始出现集约化育肥肉用,今后应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重点向役肉或肉役兼用方向发展。

相关阅读

多棱山黧豆螺


[学名]: Latirus polygonus
[资源名称]: 多棱山黧豆螺
[形态特征]:
 
壳呈纺锤形,螺层约8层。螺旋部高,各螺层中部膨胀成肩角,粗而钝的纵肋在各螺层的育角处形成小突起。螺肋粗细不均。壳口长卵圆形,内面有排列整齐的肋纹,前沟稍斜。外唇厚。
 
[原产地区]:我国的广东、海南、台湾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
[地理分布]:中国、日本、印度-西太平洋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葡匐生活于潮间带的岩礁中。

 
[性别类型]: [品种特性]:其它
[食性]:肉食性 [底质类型]:岩礁
[栖息水层]:底层
[生活方式]:自由[资源类型]: [主要用途]:药用与保健
[资源状况]:

山画眉


山画眉又叫山嘈杂鸟、黑老婆。属雀形目、画眉亚科。分布在我国北部和西部,有3个亚种,本亚种为华北一带噪鹛属中唯一的鸟。此鸟鸣声多变、悦耳动听,是华北一带常见的中型鸣叫型笼养鸟。

【山画眉的形态特征】

山画眉的宏观特点是羽色偏暗,尾长、粗,体浑圆。体长25厘米,嘴峰25毫米,翅9厘米,尾122毫米,跗33毫米,上体大都灰砂褐色,头顶各羽杂以更浓褐色的轴纹和羽缘,腰以r灰色较著,两翅表面与背略同,仅外侧飞羽的外缘显得更灰。中央尾羽与背同,端部转黑褐色,外侧尾羽大都黑褐,仅基部稍沾灰褐。眼先灰白,羽端缀黑,眉纹和耳羽淡砂褐色。颏黑褐色,下体余部与背相似,但较浅淡,向后更沾灰色。眼灰褐,嘴黑、嘴峰及先端均沾褐色,脚和趾暗灰红色。

【山画眉的生活习性】

山画眉平时栖息于高山丛生低灌和矮树的山坡上,常数鸟结成小群活动。虽大多隐匿下木间,但不很畏人。鸣声多变,而富于音韵,有时却甚单调,连叫不已。在繁殖期中,雄鸟的吟咏尤为悦耳。山画眉鸣叫时常把头部似有节奏地向左右稍倾着,且不时耸起体羽或翘起尾巴。食物为昆虫及植物种子等。浅杯状巢以干草、嫩枝等构成,内铺以细根、纤维等。营置于矮灌间。卵纯玉蓝色。

【饲养管理】见画眉。

画眉、文须雀、黑喉噪鹃,红嘴相思鸟、银耳相思鸟、棕头鸦雀、山噪鹃等以外,画眉亚科还有许多笼养观赏鸟,如棕颈钩嘴鹛、锈脸钩嘴鹛、矛纹草鹛、黑脸噪鹛、白颊噪鹛、山鹛等。其饲养方法与画居、相思鸟大同小异。

山白鱼


中文名称山白鱼

拉丁名称Anabarilius transmontanus (Nichols, 1925)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白鱼属

拉丁属名Anabarilius Cokerell,1923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珠江和元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Ⅱ-7;臀鳍Ⅲ-8-9;胸鳍Ⅰ-8;腹鳍Ⅰ-14-15。鳃耙12-14。下咽齿3行,245-442。侧线鳞54[(10-11)/(2-V)]57。

体长为体高的4.2-5.2(平均4.6)倍,为头长的3.6-4.0(3.2)倍,为尾柄长的5.9-6.8(6.3)倍,为尾柄高的9.9-11.5(10.5)倍。头长为吻长的3.5-3.9(3.6)倍,为眼径的4.0-5.1(4.8)倍,为眼间距的3.1-3.4(3.2)倍。

体例扁,头后背部隆起,躯干前部为身体最高处。头较钝。口端位,上下颌等长,上颌缺刻不明显,口裂略斜,后端伸达鼻孔的正下方。侧线在胸鳍上方的弯折明显。腹稜自腹鳍至肛门。

背鳍不分枝鳍条多半分节,末端柔软,仅基部变硬,起点大多数是在最后一个鳞片至鼻孔的中点,少数至吻端的中点。腹鳍位置多与背鳍相对或略后于背鳍。臀鳍起点在背鳍末端之后的下方。

腹膜灰黑色。鳔2室,后室末端钝圆,其长为前室的1.8倍。

福尔马林固定后,背部青灰色,腹部淡棕色,鳍与腹部同色。

生活习性
淡水生。

八重山蝎


中文名八重山蝎

英文名Ryukyuislandscorpion

拉丁学名Liochelesaustralasiae

地理分布兰屿、绿岛、垦丁国家公园、屏东武泰等地。此外新加坡、日本宫古岛等诸岛也有分布。

野生栖地:八重山蝎的栖息环境均属通风、潮湿,且牠们喜躲在腐朽的树皮下,或挖开朽木,钻洞而居,分部在日本的八重山蝎有冬眠的迹象,而分布在台湾、香港的则没有。

繁殖方式卵胎生。

生物特性:世界上三种已知雌雄同体蝎的其中一种,不须另行与其它的蝎子交配便可自行繁殖

性情:胆小、容易紧张、会翻身装死

毒性:八重山蝎是种特殊的蝎种,不但是小型蝎,几乎无毒,甚至可能已逐渐失去了使用尾螫的能力

体型:3~4cm

成长速度:饲养中

食性:喜吃小蟋蟀、蜘蛛、毛虫,以及同躲在朽木中的甲虫幼虫,也会吃较大昆虫的尸体

食物供给:捕捉或买来的来的小虫(蚯蚓、鼠妇、面包虫均可),视八重山蝎的大小,提供牠相应体型的食物

适合温度:25~30度

适合湿度:60~85%

生活习性:八重山蝎的栖息环境均属通风、潮湿,且牠们喜躲在腐朽的树皮下,或挖开朽木,钻洞而居分部在日本的八重山蝎有冬眠的迹象,而分布在台湾、香港的则没有。世界上三种已知雌雄同体蝎的其中一种,不须另行与其它的蝎子交配便可自行繁殖。性情胆小、容易紧张、会翻身装死。八重山蝎是种特殊的蝎种,不但是小型蝎,几乎无毒,甚至可能已逐渐失去了使用尾螫的能力。

杨山猪 安徽皖南杨山黑猪


1.产地与分布

杨山猪主要产在宁国县的杨山、中村、狮桥、三元等乡,泾县也有分布。

2,类型与特征

杨山猪全身被毛黑色,主要有两种类型。

(1)短嘴筒型:体格较大,偏于脂肉兼用型。额部较宽,皱纹深,呈靠公字或八卦形。嘴短微翘,耳大下垂。背窄,腰凹,腹大。骨粗皮厚,飞节及体侧常有23条又粗又深的皮肤皱褶。

(2)长嘴筒型:体型稍长而高,体质细致紧凑,偏于肉脂兼用型。额部皱纹较浅,多呈菱形。嘴筒长直,耳小稍向前倾。背腰宽平,臀部丰满。皮肤很少有皱褶。

此外,还有一种额部皱纹深、嘴筒较长,或者嘴短而身腰较长的中间类型,数量很少。

杨山猪的主要特征是:额部皱纹多呈八力字形,群众俗称八卦头猪,四蹄为白色,俗称四蹄踏雪力,但四白不全,也有三蹄或两蹄为白色的。

成年杨山猪的体尺、体重。公猪平均体长145厘米,胸围120厘米,体高70厘米,体重135公斤,母猪平均体长133厘米,胸围120厘米,体高60厘米,体重150公斤。

3.饲养管理特点

具有山区养猪的共同特点,以青粗饲料为主,终生舍饲。猪只的抗逆性能很强。

4.生产性能

(1)繁殖性能:

小公猪33.5月龄时即有爬跨现象,群众习惯在6月龄左右开始配种。小母猪3月龄左右出现发情现象,群众习惯在4月龄时,即在第二或第三个发情期给予第一次配种。据30头初产母猪观察统计/,每次发情持续时间34天,经产母猪一般为45天。适时配种为在发情后的2430小时。发情周期平均为19天。宁国县猪场对127窝统计,平均怀孕期为115.3天。

杨山母猪的产仔、泌乳、哺育性能非常好。在宁国县猪场,初产母猪平均每窝产活仔9.14头,经产母猪12.1头,有效奶头78对,泌乳力为29.17公斤,哺育率84.3%(见表17)。仔猪45日龄断奶。母猪断奶后45天就可发情,如能及时给予配种,可以争取3年产仔7窝。

(2)育肥性能:

在农村以青粗饲料为主,很少搭配精料的条件下,饲养一年约增重80公斤左右,平均日增重为250克。在一些饲料条件较好的养猪户,饲养一年能长到100公斤左右,平均日增重为317克。据宁国县猪场试验,平均日增重为303.5克,每增重1公斤消耗麸皮3.15公斤,三七糠1.89公斤,青饲料1.31公斤。

5.杂交利用

宁国县猪场曾用杨山母猪与荣昌、上海白、巴克夏等良种公猪杂交,都有一定的杂种优势。繁殖性能以与荣昌公猪的杂交效果最好,平均窝产活仔13.1头,比纯种杨山猪提高1.o头(见表18)。育肥性能,在麸皮占25%、三七糠占30%、糠饼占24%、碎米占3%和青饲料占18%的相同日粮饲养条件下,也以荣昌的杂交猜增重效果最好,其平均日增重达503.7克,比纯种杨山猪提高200.2克。

山麻鸭


品种名称山麻鸭

品种描述
产地与分布:又称新岭鸭。属小型蛋用型品种。主产于福建省龙岩县湖邦乡,龙岩地区也有分布。 山麻鸭可能随移民的迁入由江西引入本地,再经过山区生态环境的自然选择和当地人民的长期选育,逐渐形成善于奔跑、觅食力强、适应于梯田放牧饲养的蛋用品种。目前,福建省龙岩市建有原种场。

外貌特征:公鸭头中等大,眼圆大。颈秀长,胸较浅,背稍窄,腹平,体躯长方形。喙青黄色或米黑色;虹彩黑色,头及颈上部的羽毛为孔雀绿,有光泽,有一条白颈环(部分公鸭没有);前胸羽毛赤棕色;腹羽洁白;从前背至腰部羽毛均为灰棕色,飞羽除间生2-3根白羽外,均为黑色;尾羽及性羽全为黑色。母鸭羽色有浅麻、褐麻和杂麻。浅麻色山麻鸭全身羽色较浅,每根羽轴周围有一条纵向黑色条纹。褐麻色山麻鸭全身羽色淡黄,羽轴斑纹与浅麻鸭无异;从头的顶部经颈背直至腰部的羽毛均为黑褐色,眼眶上有白色的画眉。杂麻色山麻鸭羽色不规则,一般为浅麻与褐麻色。胫、蹼橙红色,趾黑色。

品种性能:

①生长速度与产肉性能 平均体重:初生45克;30日龄公鸭473克,母鸭507克;60日龄公鸭1013克,母鸭977克;90日龄公鸭1317克,母鸭1328克;120日龄公鸭1506克,母鸭1578克。刚开产母鸭平均半净膛屠宰率72.00%,平均全净膛屠宰率70.30%。

②产蛋性能与繁殖性能 母鸭平均开产日龄100天。平均年产蛋243枚,高者达280枚,平均蛋重55克。平均蛋形指数1.32。公鸭性成熟期110天。公母鸭配种比例1:25。平均种蛋受精率75%,平均受精蛋孵化率90%。公鸭利用年限1年,母鸭2-3年。

生产性能 110~130日龄开产。年平均产蛋299枚,平均蛋重66.6克。成在体重1.4~1.6千克。公母配比1:(20~25),公鸭利用年限1年,母鸭2~3年。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693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