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牛养殖开启创业之旅 合作共赢带乡邻致富

城口县兴牧黄牛养殖股份合作社养殖的“老君山黄牛”。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发家致富要凝心聚力,单打独干伤神费力”,这是人称“老王”的兴牧黄牛养殖股份合作社理事长王贤於常挂嘴边的一句“口头禅”。“老王”是一名资深的兽医,面像敦厚老实,但在敦厚老实的外表下,却长有一颗“七巧玲珑心”。他常年与牲畜、家禽打交道,对他们的生活习性、病害防治、市场需求都了然于胸,多年来一直怀有一颗“不安分”的创业心,想找机会在养殖业方面“大干一场”。

关注农业发展信息敏锐察觉创业机遇

老王这颗“躁动不安分”的心,终于有了“爆发点”。2012年4月,他在例常观看央视《致富经》栏目时,无意间了解到“80后美女牛总”陈金娥的故事,这让他下定了养殖“老君山黄牛”的决心。他心里默想“做服装生意的80后美女都能养牛,我堂堂七尺男儿,为何不能一试?失败了,大不了重头再来!”

老王会想、少说、敢做,是个“知行合一”的人,在下定决心后他立即与妻儿、亲人、朋友进行沟通,但开始招来一致反对,都认为搞养殖活杂、人累、风险大,不是明智的选择。但当他把“国家扶持政策、黄牛养殖技术、市场需求潜力、成功的案例”等详细分析讲解给他们听后,大家才知道他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胸有成竹,都改变了看法,积极支持让他放手去做,他的创业之旅正式启程。

创业之路崎岖艰辛栉风沐雨四处斡旋

创业前多数困难都不会显现,但创业时就会知其艰辛。投入精力后,老王感觉“满河都是滩”!养殖场建设要多少资金?预算缺口如何弥补?场址选在哪?土地怎么解决?采用何种方式运作?种源哪来?销售渠道怎么建立?质量如何保证?如何屠宰?饲料如何配比?一系列问题让他每天忙得焦头烂额。

他走得早了,回得晚了,饭量大了,人却瘦了。

“一个人‘玩不转’,得做改变,找几个‘同志’一起干才行。”这是他当时的内心写照。于是他一边继续筹备养殖场,一边开始寻找“合伙人”。

“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的想法一个多月后传到了高燕镇西沟村几个村干部的耳朵里。这几个人想带着村民搞发展,正苦无门路,双方原本熟人,现在又有共同愿望,一拍即合,决定合伙出资成立合作社,并兴建养殖场,场址就定在位于城口县高燕镇西沟村的农业综合示范园区。

高燕镇西沟村位于老君山脚下,原属老明月乡,离县城只有6分钟车程,城万快速通道贯穿而过,交通便捷、土地广袤、区位较好,是发展养殖业的理想场所。

有了几位合伙人的加入,老王压力减轻不小,合伙人齐心协力、各尽其责,筹建工作快速推进。管财务的负责筹集建设资金;跑公关的负责合作社注册、寻求政策扶持;管购销的多方奔走选育黄牛良种,与人谈判建立销售渠道;管建设的租地建场、发动群众种植牧草等饲料。

老王和他的几位合伙人饱含热情,栉风沐雨四处奔波斡旋,终于在2012年10月挂牌成立了“兴牧黄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并建起“兴牧黄牛养殖场”。该养殖场距城万快速通道500米,占地面积3000㎡,总投资400多万元,圈舍、生活区、办公室、值班室、兽医室、饲料储存、氨化池、化粪池、牧草基地、饲料加工房等功能完备、设施齐全,达到了现代化养牛场建设的基本要求。

就这样,老王和他的几位合伙人开启了共同的“创业梦”。

政策支持添翼助力克服困难破旧辟新

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农业发展,进入新世纪,党的十六大以来,明确提出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出台多个文件指导和扶持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城口县、高燕镇两级党委政府和县属相关部门高度关注“兴牧黄牛养殖场”的健康发展。除积极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外,还曾多次聘请专家到养殖场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并组织老王等人到全国各地考察学习先进养牛技术,安排县农委、高燕镇政府联合牵头研究肉牛市场,提供市场信息,协助建立销售平台,帮助引进优质肉牛品种,一起为养殖场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添翼助力。

老王等人在政府的帮助下,学到了技术,开阔了眼界,引进了优良品种,拓展了市场,养殖事业蒸蒸日上。2013年“兴牧黄牛养殖场”出栏肉牛150余头,产值达到200万元,创造就业岗位30余个,周边参与打工或饲料种植的农民人均增收3000余元。

老百姓得了实惠,老王等人打心底高兴。但因前期投资较大,合作社成本短期肯定无法全部回收。但考虑到牛肉供不应求、养殖经验越发丰富、销售渠道已建成等向好因素,老王等人经过一番商议、咨询后,决定在保证牛肉质量的同时,一边扩大养殖规模,一边建立品牌开拓市场,双管齐下提升养殖效益。

在政府的指导和帮助下,2014年“兴牧黄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又筹集资金将“兴牧黄牛养殖场”的规模扩大了1倍,“老君山黄牛”品牌也应运而生。现在养殖场平均每天出栏1头“老君山黄牛”,因其产品有机纯天然,味美肉鲜,营养丰富,饱受消费者青睐,牛肉畅销全县,供不应求。

展望未来踌躇满志富民增收合作共赢

看到仔细数着钞票、笑得合不拢嘴的群众,老王等人也像喝了蜜汁。他说道:“合作社现在还在继续投钱,我的一家老小也要生活,肩上的压力也大。但是看到群众的笑脸,看到他们生活能因此而改善,不管别人怎么看我们,也不管未来有多少艰难险阻,我和我的几位合伙人都会一如既往地保持昂扬斗志,把养殖场做大做强,力争2015年的规模再扩大一倍,做靓‘老君山黄牛’这块牌子,让跟着我们一起共进退的老乡们,年年增收,生活一天比一天富足。”

“老王等人不像骏马一样驰骋疆场,立下赫赫战功;也不像斑马一样漂亮,供人观赏;他们只是如同所养的‘老黄牛’一样,默默无闻地耕耘着,挥洒着辛勤的汗水,迈着沉重而稳妥的步子耕耘土地,用实际行动把劳动果实奉献于人们。”城口县高燕镇政府负责人如是说,衷心祝福老王等人的“老黄牛”越养越多,也愿社会上能将自己蠢蠢心动化作坚实行动的“老黄牛”越来越多,一起发力带动群众发家致富、共奔小康,用自己的梦想成真来铸就我们伟大的“中国梦”。

相关知识

永春一白领辞职扎根深山创业 带村民养竹鼠致富


不当白领,养竹鼠。

“这是贝多芬的名曲,接下来是中国的古典音乐……”听着悠扬的轻音乐,数百只竹鼠见到陌生人,并未出现躁动,而是悠闲地啃着草、吃着粮食。

这些竹鼠的主人是吴建安,两年前,他是都市白领,辞职后扎根深山,靠养竹鼠致富。

不当白领回乡下创业

走进永春县苏坑镇嵩溪村洋田角落吴建安的竹鼠养殖场,你会发现,这边的竹鼠如此乖巧。

2003年大学毕业后,小吴一直在某大型公司做财务,月薪近万,后来他认识了妻子姜笑丽,作为白领,他们收入都不错。几年积累,他们已打算在厦门海沧区买房定居。然而,孩子出生后,吴建安却犹豫了起来。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事业和生活?

创业!小吴回了一趟家,看到家里山清水秀,生态条件非常优越,他小时候的梦想涌上心头。“我从小就想搞小农场,养的家畜吃青草,市场前景应该错不了。”小姜很支持丈夫的想法,也辞职跟他回老家。

养什么好?小吴到周围县市进调查,他发现养竹鼠很有前景:“我家里就有养竹鼠的历史,市场需求旺盛,但却还没有比较大养殖场。”小吴认为,养殖竹鼠投资小,入门较快,繁殖快,后续的投入较少。

父母不明白一月不跟他说话

说干就干,小吴从亲戚处接手了100多只竹鼠。

刚开始,他像以前那样拔杂草来喂,也不懂防疫,“虽然竹鼠繁殖很快,但经常会有竹鼠死去。”吴建安介绍。

这并非小吴遇到的最大挑战。刚回家,父母亲一听说他要辞掉高收入的工作回家养竹鼠,气得脸都绿了。在反复劝说无效后,父母一个多月不跟他说话。

顶住压力,小吴一心想着,如何把竹鼠养好。

防疫是关键,他经常戴上手套,向医生一样,解剖死去的竹鼠,寻找致死原因。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大半年努力,他找出了一套成功的防疫方法。

经过努力,养殖慢慢上了正轨。一个远在江西的网友,通过网络,与吴建安联系,一口气找他买了300多只幼崽。他因此赚到1万多元。“想不到这种东西还可以赚钱,那就好好干!”父亲终于跟他说话。

放名曲给竹鼠听让它们长得更快

给竹鼠听轻音乐,是一次意外的发现。

原来,一次在喂竹鼠过程中,小吴的手机铃声响起来了,原本见到人后到处乱窜的竹鼠竟然安静了下来。他想,如果长期给竹鼠听轻音乐,有助于竹鼠缓解情绪及长膘。他于是把播放设备装到养殖场,给竹鼠播放。如今,有陌生人进入,这些竹鼠也不会躁动不安。

他开始开发利用养竹鼠的第二价值。“竹鼠粪便也是好东西。”吴建安介绍,苏坑是佛手茶种植大镇,竹鼠的粪便便是改良土壤的好肥料,单单一年的竹鼠粪便,他卖了2万多元。

带领村民致富想建生态农场

创业之初,拓展市场,吴建安也另辟蹊径。

他开着小货车,在永春、德化一家一家餐馆酒店寻找买家,有的老板刚开始不怎么搭理他,他就“强强”放5只竹鼠在那里,说好了如果顾客愿意吃再来收钱。

如今,当初不怎么搭理他的那些餐馆,隔三差五就找他拿货。

2013年,小吴的竹鼠总销售收入达到了60万元。今年前景更是喜人,他每个月能卖出4000只竹鼠,月纯利润2万多元。

“生意越来越好,一个人忙不过来。”小吴干脆把一些幼崽让乡亲带回家养,长成了再统一回收。这样,不少乡亲也在他的带动下,共同致富。

“最近我还挖了两口鱼池,打算把竹鼠的粪便弄成沼气池,再种些有机蔬菜,一座农场不久就会出现了。”他满怀豪情地说道。

抓住“鸡”遇 创业致富


“前几年我养殖肉鸡,虽然也有4万多元的收入,可市场波动太大,2011年我改养殖3000只海兰白药蛋鸡,年收入9万多元,同时我一边养殖一边扩大规模,又投资130多万元,新建了总面积1200平方米的现代化养鸡场,购进18000只鸡雏,预计年收入80多万元,我要感谢党委、林业局和林场领导对我的支持。”这是双丰林业局燕安经营所“绿凤居”养鸡专业户王平的一番肺腑之言。

说起王平的创业,经营所里的老人都会挑起大拇指,用两个字来回答:“能干”。他不但能干脑子还特别活,当年在全局大规模开展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影响下,王平率先开垦了5垧土地,开始种植大豆,农闲时打工赚钱,日子过的还算可以。可王平不安于这样的温饱生活。2001年燕安开始发展肉雏鸡养殖项目,他就开始尝试着养殖肉鸡,经过了十几年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养鸡经验和人生的第一桶金,成为了养殖行业里的行家里手。

“家产万贯,带毛不算,肉鸡市场行情极不稳定,价格忽高忽低。有时辛辛苦苦一年等于白干了,于是我就开始研究绿凤居养殖的海兰白药蛋鸡。”王平对记者说。

2011年经营所党员李关华成功养殖了美国海兰白药蛋鸡,并与收购公司签订了收购合同,年收入十分可观,王平决定向李关华学习养殖海兰白药蛋鸡。在李关华的帮助下,王平经过自己短时间的学习和研究。把原先的鸡舍重新改造一下,按照总公司的要求重新安装了设备并签订了收购合同。

起初王平只购进了3000只“海兰白”进行试养,由于有养殖肉鸡经验,所以海兰白药蛋鸡长势良好,公司按照合同规定每星期如期来车,年纯收入达到9万元左右。比原来肉鸡养殖收入翻了一番,而且不愁销售。

王平天生就是一个敢干的创业者,他看到“海兰白”市场前景好,决心要成为燕安第一养殖大户。借着全局棚改政策,经营所领导与当地住户协调,用闲置的职工住房作为养殖厂房,在去年10月末,王平投资130多万元建设面积1200平方米的新厂房,厂房建成后,引进鸡雏18000只,其中母鸡17500只,公鸡500只,4个月后开始产蛋,日均产蛋17500个,预计年收入80万元,雇佣员工20余人。

王平的创业史并不一帆风顺,他那长满老茧的双手满是创业的艰辛,黝黑脸上的微笑是成功的喜悦。就像人们说的,创业者永远不满足于现在的成功,他打算再新建一处1000平方米的厂房,继续扩大养殖规模。

贾里海返乡养鸡带动乡邻致富


利用山地放养不仅成本低,而且鸡肉和鸡蛋的质量好,销售供不应求。在石楼乡租了60亩荒山林地扩大养鸡规模,加上桃园乡的养鸡场,有近100亩,年出栏达到2.5万只,收入30多万元。11月13日,嘉陵区石楼乡二灵山村的养鸡大户贾里海高兴地说。

贾里海不仅是养鸡能手,而且懂经营、会管理。每天,他都要张罗养鸡场的大小事情,建鸡舍、买饲料、联系商家当问及他做这些累不累时,他笑着说:看着养鸡场的规模不断扩大,乡邻腰包鼓起来,累点也值得。

2011年,在深圳打工的贾里海放弃每月近万元收入的工作,返乡回家,在嘉陵区桃园乡修建了一个200多平方米的雏鸡室,从安徽淮南买来3000多只雏鸡,开始了养鸡生涯。在他的悉心经营下,养鸡场第一年出栏了1.5万只鸡,收入近20万元。

捞到第一桶金的贾里海有了扩大养殖规模,带动群众致富的念头。2012年4月,他在妻子的老家石楼乡租用60多亩荒山林地做养殖场。

为了保证鸡种的纯度,降低感染瘟疫的风险,贾里海不走自繁自养的道路,他每月定期从安徽引进3000多只雏鸡,自己养一个月后,拿出1000只,以每只10元的价格卖给其他养殖户,剩下的2000只自己养。

有很多乡邻看到我养鸡有赚头,养鸡的积极性高涨,却苦于没有养殖经验,不敢贸然行动。贾里海告诉记者,当我了解到乡邻的想法后,对愿意养鸡的,我免费提供技术支持。

在贾里海的带动下,石楼和桃园的养殖户以滚雪球的速度增长,到现在已经达到300多户。

二灵山村村民韩国平因脚有残疾,不能干重体力活。他的妻子离家出走已有好几年,至今杳无音讯。没有经济收入的他找到了贾里海。

我每个月花1000多元从贾里海手里拿100多只雏鸡,4个月出栏,我以每只近70元的价格零售,除去成本,一只鸡要赚30多元,一年下来有1万多元的收入。韩国平告诉记者:这样,我的生活就有着落了。

接下来,我要在市区建立直营店,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谈到将来的计划,贾海里说:争取在两年内注册品牌,成立合作社,抱团闯市场。

赵阳初养生态黄牛 拓空山黄牛致富大道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在通江县杨柏乡仙人嵌村,一群群黄牛哞哞的叫声在深山翠谷里回荡。来自巴州区花溪乡八村的村民邱秀兰正在7号牛舍里用铁铲拾牛粪,村民潘长新在9号牛舍里忙着冲洗料槽

近年来,生态农业成了农村产业发展的香饽饽,许多人都致力于生态循环产业发展,通江县火炬镇人赵阳初也不例外,经过几年的努力,他的返乡创业致富路越走越顺利。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赵阳初通过从事中药材收购和贩运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随后,他建起了砖厂,参与建筑劳务输出,通过十多年的发展,有了一定的积累。一次偶然机会,赵阳初了解到空山乡具有的优越地理条件和自然禀赋,但那里的农民却由于闭塞和落后生活十分贫困,他就谋划着到空山发展生态农业,帮助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

听说赵阳初要到空山发展生态农业,当地党委、政府非常支持,相关部门给予了很大帮助,水电畅通及入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很快得到落实。

短短几个月时间,赵阳初的通江县三套车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便在空山乡注册成立,并以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先进理念,建起了红心猕猴桃、食用菌种植示范园区,同时发展乡村旅游,面积达到2000亩,发展社员204人,带动368户农民走上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

空山黄牛是我国优良的地方畜禽品种,已列入世界牛种名录。由于没有很好保护这一品种,空山黄牛品牌效益不能充分发挥。2013年,赵阳初又在杨柏乡仙人嵌村成立了通江犁夫生态牧业有限公司,致力于空山黄牛选育保种和产业发展。

我选择在仙人嵌村发展农业产业,主要是看重这里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淳朴的民风。也正是这两个原因,我一定要把村里的老百姓带动起来,改变他们的生产生活。赵阳初的梦想很快化为行动。

通过两年努力,空山黄牛的品种选育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空山黄牛养殖已基本形成产业。目前,犁夫牧业已建成标准化空山黄牛养殖圈舍9幢,总面积4500平方米,可养殖空山黄牛700头以上,带动基地养殖户年均增收1.8万元。村民赵小平、严守平就是在犁夫牧业带动下发展空山黄牛养殖的农户。

村里已有三十余户人养牛,每一户人基本达到三至五头。严守平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赵小平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公司免费给老百姓提供几头母牛,在养殖过程中免费为农户提供资料,免费技术培训,牛出栏时又卖给公司,不愁销路,每年可增加收入1万多元。

养牛合作社不卖黄牛只卖牛粪赚钱


黄牛一头也不卖,牛粪却供不应求,这是发生在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共村一家养牛合作社里的新鲜事。

这家养牛合作社名叫共富黄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由5户专门养殖黄牛的社员组成。近日,社员黄运新像往常一样来到合作社的牛棚,将黄牛赶去附近山上吃草。每天都这样,把牛赶到山上就不用管了,它们认识路,下午5点会自己回来。黄运新说。

据共富黄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黄平介绍,共村周边饲草资源丰富,非常适合养殖黄牛。2013年,他和村里4位农户注册成立了合作社,开始抱团发展黄牛养殖业。不到两年时间,黄牛数量从起初的19头增加到如今的48头。因为实行全部自然放养,合作社的黄牛很受青睐,市场行情不错。两岁的牛犊每头可卖到6000元,可合作社一头都不卖。他说:今年8月份有位准备结婚办喜宴的村民以高于市场价1000元的价钱要买一头牛,我们都没卖。

养牛不卖牛,这是咋回事?黄平指了指牛棚一楼的储粪室,解开了其中的玄机。原来,随着有机果蔬越来越受重视,合作社里的牛粪被周边果农和菜农视为绝佳的有机肥料。合作社成立以来,几乎每天都有人去买牛粪,连三亚南田农场的芒果商都去订购。牛粪供不应求,订单都排到下个月月底了。黄平说,如果养殖黄牛是低成本、高回报,那么销售牛粪可谓无本万利,牛粪每立方米可卖200元。

黄平表示,如果把黄牛一卖了之,短期内能赚不少钱,但养殖规模会越来越小,抱团发展的优势就会慢慢丧失;把黄牛留着育种繁殖,就能逐步扩大规模,不但积累了持续发展的基础,还能拓展经营渠道(销售牛粪),有利于合作社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

为了搞好牛粪销售,合作社下了不少功夫:牛棚建了两层,二楼供黄牛住,一楼专门用来储粪;投资5000元购置一辆二手铲车,用来给收购商装货。

合作社的牛准备什么时候卖?笔者问,还没考虑,至少现在不卖!黄平笑着说。(宋亮亮)

崔景娥养鸡带村里姐妹致富


在内蒙古敖汉旗贝子府镇克力代无公害蛋鸡养殖基地,崔景娥一家的日子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她靠科技勤劳致富,并且带动了周围一大批姐妹走上科技致富路的故事,成为十里八村的美谈。

崔景娥是贝子府镇太吉合窑村的村委会副主任。10年前,她和本村科技养鸡致富青年高旭结为秦晋之好。那时高家已有几年的养鸡积累。婚后。崔景娥向丈夫学习养鸡技术,不断探讨新的科学养殖方法。崔景娥养鸡的第一年,便经过了肉鸡价格波动,许多养鸡户转产或缩小了养殖规模,但景娥夫妇俩一直坚持饲养并扩大了养殖规模。2011年,村计生协会为她家协调3万元贴息贷款,全家入驻克力代无公害蛋鸡养殖基地。他俩又拿出家中部分积蓄,引进鸡雏2000只,一年过后,纯收入5万元。2012年,他俩又投资6万元,治理沟道平整土地120亩,打了配套机电井一眼,使水浇地面积达到104亩。水浇地上大面积种植了玉米,年收入超6万元。种养结合产生了家庭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今崔景娥家种植、养殖业全年纯收入在10万余元以上。

靠科技致富的崔景娥,每逢有姐妹咨询致富技术时,她总是把致富经验毫不保留地介绍给她们,有问必答,有求必应。在她的鼓励和帮助下,许多姐妹开始小规模养鸡,一点一点扩大养殖规模。截至目前,该村发展养鸡户42户,1万只以上的养鸡大户有3户,承包百亩以上的种田大户36户。全村有7户符合生育条件的家庭,自愿放弃二孩生育指标,走少生快富之路。崔景娥正带领姐妹们,走上了种养结合绿色发展的共同致富之路。

合作猪


合作猪(Hezuopig)又称蕨麻猪,因主产于甘肃省西南部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而得名,属藏猪中的一个类群。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合作猪主产于甘肃省西南部的甘南藏族自治州,主要分布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的扎油乡、阿木去乎乡、博拉乡,合作市的佐盖曼玛乡、佐盖道玛乡、加茂贡乡,碌曲县的双岔乡、阿拉乡、西仓乡,卓尼县的沙冒乡、完冒乡等地。迭部县境内沿白龙江两岸也有少量分布。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北纬33o0630~35o3400、东经100o1515~104o4530,地处甘肃省西南部,境内多为高山丘陵地带,平均海拔3000m以上。年平均气温1~9℃,最高气温27.7℃,最低气温-28.5℃;绝对无霜期20~90天,土壤解冻从4月开始,翌年9月结冻,一般冻土深度66~126cm。年降水量347~627mm,雨量多集中在6~9月份;年平均蒸发量1233mm,相对湿度66%。年平均日照时数2379h。植被覆盖率高,达70%~80%,牧草主要有蕨麻、车前子、野胡萝卜、珠芽蓼、野苜蓿、蒲公英、早熟禾及莎草等,主要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豌豆、油籽、燕麦、马铃薯及蔬菜。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合作猪是由野猪驯化而来。据藏文佛经记载,合作猪已被驯化4000多年,是在以放牧为主条件下,经藏族群众长期驯养形成的小型地方原始品种。合作猪实行终年放牧,收牧后一般给予少量补饲。放牧于山坡、河谷或麦茬地,全天放牧10h以上,采食能力强,行动敏捷,具有良好的利用野生植物的能力。对各种嫩而多叶的野生植物茎、叶、籽实和某些植物的根茎都采食,尤喜采食蕨麻。每天饱食后,自行到河边饮水2~3次,据观察,采食时间占放牧时间的85%以上,游走和卧息时间不到15%,采食率40%,全日放牧可采食3.714kg。

(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据2007年甘肃省对合作猪资源的调查,存栏纯种合作猪4000余头,其中适龄母猪500余头。至2004年底全州八县(市)共存栏合作猪17万头。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合作猪体型矮小,头狭长、呈锥形,鼻尖长而直立,嘴尖而长,耳小直立、稍前倾。背腰平直或微弓,腹稍下垂,后躯较前躯高,臀窄而倾斜。四肢长短适中,肢势端正,系短有力,蹄小质坚。乳头排列整齐,一般4~6对。被毛粗密而长,冬生棕色绒毛,鬃毛长而坚韧。毛色不一致,纯黑者少,一般四肢、腹部、背腰多为白色,称白环腰;个别初生仔猪具有黑棕色纵条纹,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消失。性野,对外界刺激反应敏感,活动机灵,耐粗饲,适应性很强,适于高寒山区放牧饲养。

2.体重和体尺合作猪体重和体尺见表1,其体高与体长之比为1:1.53,与国内其他猪种(1:1.85~2.01)相比体高相对较高。说明其比较适应放牧饲养的条件。

(二)生产性能

1.繁殖性能合作猪公猪45日龄开始有性欲表现,初次发情母猪4~5月龄,公猪比母猪早。

母猪发情周期15~21天,平均18天,发情持续期3~4天。母猪发情即行自由交配。仔猪断奶后7~10天再发情。1岁母猪年产一窝,以后多为年产两窝或两年产三窝。繁殖季节多在4~5月份交配,8~9月份产仔,10~11月份交配,来年2~3月份产仔。这样可避开严寒缺草的冷季,在气候较暖、青草生长的暖季产仔,提高仔猪成活率。产仔数不高,平均窝产仔数3.65头,初产母猪窝产仔数1~2头,经产母猪窝产仔数5~6头,最多可达8~10头。据对90头仔猪的统计,平均初生重0.41kg,最小0.2kg、最大0.8kg。

利用年限公猪2~8年,母猪5~6年、最多8~9年。

合作猪分布在半农半牧区和山区林地边缘一带,终年以放牧为主,增重缓慢。母猪的泌乳力因补饲与否差别很大,见表2。

仔猪2周龄即随母猪放牧,藏族群众养猪,从不进行人工断奶,直到母猪自行干乳为止,一般40~60日龄、最长90日龄断奶。60日龄断奶,在哺乳母猪不补饲情况下,仔猪平均体重2.25kg,母猪适当补饲的仔猪平均体重3.66kg。

2.生长和育肥性能合作猪生长发育速度与饲养管理水平和饲料、牧场、繁殖配种等条件密切相关。据齐占才、何文等调查,其生长发育性状见表3。

四、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尚未建立合作猪保护区和保种场,未进行系统选育,处于农牧户自繁自养状态。

五、品种评价

合作猪具有耐粗饲,鬃毛长密、能适应多变的高寒气候条件等特点。但其体型矮小、经济性能较低,今后应加强保种、扩大群体数量,同时进行本品种选育、保留本品种特点,并进行适当的开发利用。

安徽“猪倌”高亚飞当选CCTV创业致富榜样


12月12日,“农信银”杯2014CCTV十大三农创业致富榜样颁奖盛典在北京举行。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安徽浩翔农牧集团公司董事长高亚飞,福建光阳蛋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余劼,内蒙古巴美养殖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赵焕军等十位创业者荣获三农创业致富榜样称号。

在颁奖盛典现场,十位创业致富榜样在现场讲述了他们各自的创业经历,向公众传递了他们的创业正能量。高亚飞与现场观众分享了他把“倒推法”应用在养猪经营上,由目标结果向源头倒推,将市场走向及可能出现的问题推理出来,从而“神机妙算”把握商机的故事。余劼在鸭蛋加工这一传统产业,进行颠覆创新,发明机器代替手工分选和检测鸭蛋,同样七八个人,手工操作每小时仅能处理5000枚鸭蛋,而他的工厂能处理18万枚,生产效率提升36倍,引领了这一产业从纯手工制作到现代化生产的变革。赵焕军在肉羊养殖这一传统产业掀起了一场革命,他创新研发出90多个环节的饲料生产线,把人工养殖效率提升10多倍。他还建起现代化生态循环产业链,通过循环利用,养殖成本降低了80%,引领了全国肉羊产业的升级换代。

创业榜样们的精彩故事,引起了现场观众的反思与共鸣。回顾十大创业致富榜样的创业历程,他们无一例外具备坚韧不拔的精神,无论经历多少千辛万苦,他们都能坚持下来。三农创业致富榜样颁奖盛典正是通过这些创业榜样的故事,给予后来的创业者们更多的启示与正能量,激发更多人的创业激情,鼓舞更多的人去勇敢实现自己的创业梦。

据悉,“农信银”杯2014CCTV三农创业致富榜样评选推介活动是CCTV-7农业频道《致富经》栏目倾力打造的大型电视公益活动,旨在盘点2014年度百姓创业榜样,通过榜样力量,启迪创业智慧,分享致富经验。活动包括五场地方“榜样到身边”创业峰会,一场全国十大创业致富榜样大型颁奖晚会。本次“农信银”杯2014CCTV十大三农创业致富榜样颁奖盛典的举行,标志着本年度“农信银”杯2014CCTV三农创业致富榜样评选推介活动的圆满完成。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941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