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非鱼池塘养殖的饲养管理技术



1、施肥

罗非鱼以植物性饲料为主。在池塘中,它能摄食有机碎屑及其它植物性饲料,还能摄取浮游动植物。肥水养殖可节省部分人工饲料。施肥的作用主要是繁殖浮游生物、附生藻类、底栖动物等。施肥后微生物大量繁殖,有机碎屑大量增加,为罗非鱼提供了丰富的饵料。施肥一般采用有机肥料如各种粪肥、绿肥、混合堆肥等,粪肥中以牛粪最佳。目前,为满足出口加工对罗非鱼品质的要求,一般在成鱼养殖中可采取前期畜禽粪肥水结合投放颗粒饲料、后期则完全投放颗粒饲料的方法,这样既避免了产品品质的下降,减少了人工饲料的残留,又保持了养殖水域环境质量。当然,随着对产品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在养殖期全部采用投喂配合饲料的方式也越来越多。

2、投饲

应实行“四定”的方法。定质:饲料新鲜适口、营养价值高,不喂霉烂变质料;定位:固定食场,浮料可投在浮框内;定时:一般日投喂2次,上午8:00~10:00,下午2:00~4:00各喂1次;定量:每次要求均匀投喂,不可忽多忽少。天晴多喂,阴雨天少投,天气闷热欲下雷雨则停止投喂。在实际养殖生产中,还要进行投饵驯化。

3、日常管理

经常巡塘,黎明时观察池鱼有无浮头现象及浮头程度;日间结合投饲和测水温等工作检查池鱼活动和吃食情况;近黄昏时检查全天吃食情况和观察有无浮头预兆。随时除草去污,保持水质清新和池塘环境卫生,及时防除病害,池塘水质既要肥又要清新,溶氧量高,有利于罗非鱼摄食和生长。适时注入和排放池水,以保持适当的水量和水质满足鱼体生长的要求。


相关推荐

罗非鱼池塘养殖的鱼种放养技术



1、放养苗种规格的选择

成鱼养殖一般都是当年放养当年收获,所以鱼种放养规格一般在3~10厘米,鱼种成活率高,商品鱼规格大,经济效益高。目前我国养殖罗非鱼的鱼种规格主要有三种:早繁苗种、当年夏花种、越冬鱼种。

(1)早繁苗种是指亲鱼在越冬池内于3月底至4月初繁殖,4月中、5月初培育成3厘米左右的鱼种。它比正常繁殖的鱼种提早1~1.5个月放养,从5月中旬饲养到10月底收获,平均体重可达400~500克。

(2)当年夏花种是指越冬亲鱼于5月初放入繁殖池后,经20天左右繁殖的鱼苗,6月中、下旬培育成3厘米左右的鱼种。这种鱼种生产数量多、成本低,当年放养,当年可养成商品鱼,适合大规模饲养成鱼的要求。

(3)越冬鱼种是上年繁殖中、晚期的鱼苗,在越冬前集中培育至5~10厘米后,移入越冬池过冬,到当年的4月底或5月初,作为成鱼养殖的鱼种。其规格相对较大,体质好、成活率高,如果放养合理,在当年8月底9月初就可达到400克/尾以上的商品规格。养殖越冬鱼种,养成的商品鱼规格大,还可根据市场要求,在罗非鱼大量上市前,甚至夏季,其它鱼产品上市淡季上市,商品鱼价格高。越冬鱼种由于经过越冬保种,鱼种成本相对较高。目前,为满足向出口加工企业提供批量成鱼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养殖户选择了这一方式。另外,各地气候条件不尽相同,放养时间早晚相差较大,没有统一的放养模式,应结合当地条件和市场需求而选择苗种规格。

2、苗种放养时间

要求自然水温稳定在18℃以上时就可选择晴天放养。一般来说华南地区在3月底4月初即可放养鱼种。

3、放养密度

一般采用池塘主养罗非鱼方式,苗种放养密度一般在每亩1000~1500尾,另外搭养100尾以下的鲢、鳙鱼等。


罗非鱼池塘养殖的鱼种放养



1、放养苗种规格的选择

成鱼养殖一般都是当年放养当年收获,所以鱼种放养规格一般在3~10厘米,鱼种成活率高,商品鱼规格大,经济效益高。目前我国养殖罗非鱼的鱼种规格主要有三种:早繁苗种、当年夏花种、越冬鱼种。

(1)早繁苗种是指亲鱼在越冬池内于3月底至4月初繁殖,4月中、5月初培育成3厘米左右的鱼种。它比正常繁殖的鱼种提早1~1.5个月放养,从5月中旬饲养到10月底收获,平均体重可达400~500克。

(2)当年夏花种是指越冬亲鱼于5月初放入繁殖池后,经20天左右繁殖的鱼苗,6月中、下旬培育成3厘米左右的鱼种。这种鱼种生产数量多、成本低,当年放养,当年可养成商品鱼,适合大规模饲养成鱼的要求。

(3)越冬鱼种是上年繁殖中、晚期的鱼苗,在越冬前集中培育至5~10厘米后,移入越冬池过冬,到当年的4月底或5月初,作为成鱼养殖的鱼种。其规格相对较大,体质好、成活率高,如果放养合理,在当年8月底9月初就可达到400克/尾以上的商品规格。养殖越冬鱼种,养成的商品鱼规格大,还可根据市场要求,在罗非鱼大量上市前,甚至夏季,其它鱼产品上市淡季上市,商品鱼价格高。越冬鱼种由于经过越冬保种,鱼种成本相对较高。目前,为满足向出口加工企业提供批量成鱼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养殖户选择了这一方式。另外,各地气候条件不尽相同,放养时间早晚相差较大,没有统一的放养模式,应结合当地条件和市场需求而选择苗种规格。2、苗种放养时间

要求自然水温稳定在18℃以上时就可选择晴天放养。一般来说华南地区在3月底4月初即可放养鱼种。

3、放养密度

一般采用池塘主养罗非鱼方式,苗种放养密度一般在每亩1000~1500尾,另外搭养100尾以下的鲢、鳙鱼等。


奥尼罗非鱼池塘高产养殖的池塘条件



1、面积、水深

池塘面积5~25亩为宜,以10~15亩为最佳。鱼种池水深1.0~1.8米,商品鱼池水深2.5~3.0米;池埂高度高于水面35~55厘米。

2、鱼池形状

池塘长方形、东西向为最好,有利于通风和日照。鱼池的长宽比参数(1.5~3.0):1。

3、池塘底质

池底应平坦,易于拉网操作,壤土或沙壤土,池底淤泥控制在14~20厘米以内,池塘保水性好,不漏水。

4、水源:以地面水为主,池塘养鱼的水源条件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水质要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的要求;

(2)水量要能满足渔业生产的需要,尤其在渔业生产的主要季节5~11月有充足的水量进入池塘,用于池塘注水、换水,在生产季节的换水量一般要求一次能换水10%~20%;

(3)每个池塘有其相对独立的进排水系统;

(4)池水透明度30厘米左右。

5、电力及渔机配套

电力有保障,商品鱼池塘电力配备要求达到1千瓦/亩,条件许可时要求要有足够功率的柴油发电机作为自备电源。每口池塘依据面积大小及放养量配备3千瓦叶轮式或水车式增氧机1~3台,面积较小、深度较浅的鱼种池可配1~3千瓦的喷水式增氧机。使用硬颗粒饲料的池塘,每口池塘可配备自动投饵机1~2台。不能自流灌排,另配足够的注排水设备。


斑点叉尾鮰成鱼池塘养殖的饲养管理



鱼种放养后即可进行引食驯养,三五天后即可按时定点正常投喂。投喂浮性料,在有风时应根据风向、风速改变投饲位置,在上风头投喂。投喂时间,夏季可在上午9点左右、下午4点左右,此时水体溶氧高,鱼在摄食消化时需摄入更多的氧气。投喂量可为池鱼体重的3%~4%,正常情况下应根据吃食状况灵活掌握,以投喂后15分钟基本吃完确定投喂量,如吃食情况发生异常应及时观察,检查分析原因,及时做好病害防治工作,以及水质调控等措施。冬季天气晴和,气温偏高的中午也应适量投喂,以保持体重,增强体质和抵抗力。
斑点叉尾鮰成鱼养殖应非常重视水质的变化,池水需保持一定肥度,但也不宜过肥,透明度控制在30~35厘米,出现过肥情况应及时冲注新水,特别是高温季节可结合水质状况每周冲水1~2次。水质恶化要及时换水,但换水量不宜太大,可采取“小排小进、多次换水”的办法逐步调控水质,避免“大排大灌”造成环境突变,鱼体产生应激,并适当开启增氧机,保持溶氧在4毫克/升以上。
养殖过程中定期使用高效、无公害二溴海因、聚维酮碘等消毒剂进行水体消毒,斑点叉尾鮰对含氯的消毒剂比较敏感,使用时要特别谨慎,千万不要过量,用生石灰调剂pH,使之保持良好的水质和水体环境。
在养殖过程中应贯彻无公害水产品健康养殖技术,做到放养体质健壮、无病无伤的鱼种;投喂优质新鲜的配合颗粒饲料,粗蛋白含量应达到32%;通过充注新水,科学使用生物制剂,定期进行水体消毒,使用生石灰等综合技术措施有效调控水质。另外,每个月在饲料上喷洒维生素C溶液投喂5~7天,每千克饲料添加500~1000毫克,可有效增加鱼体的免疫力,提高鱼体抗病能力。每月在饲料上喷洒土霉素溶液投喂3~5天,每千克饲料添加500~1000毫克,预防细菌性疾病。围绕种、饵、水三要素和科学的饲养管理措施确保产量指标的完成。在养殖期间做到定期打样检查,测定鱼的生长情况,记录好塘口档案,进行总结分析,发现问题立即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整改进,一般一个月打样一次。
在做好养殖管理工作的同时,积极把握市场,及时组织鱼货的销售,提高经济效益,做到丰产丰收。

罗非鱼池塘高产养殖的池塘条件与鱼种放养



1、池塘条件

罗非鱼成鱼饲养池,应有充足的水源,水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进排水方便,池塘面积2000~4000平方米,水深1.5~2米,池底平坦。淤泥厚不超过20厘米,堤坝坚固,不受洪水威胁。放养前,先对池底进行平整,然后用生石灰等药物对池塘进行彻底消毒。清塘后注水并施基肥。注水时进水口加设过滤网,以防敌害生物进入。施基肥以施发酵好的有机粪肥为好。每亩施300~400千克,新开挖池塘可适量多施些。

2、鱼种放养

华南地区一般在3月或4月初放养。奥尼鱼、红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吉富品系尼罗非鱼等生长快,可作为放养对象。放养的鱼种要体质健壮,无病无伤,鳞片鳍条完整,规格整齐等。通常放养罗非鱼越冬鱼种。也可放养当年早繁育的3厘米的夏花鱼种。南方地区生长期较长,放养夏花鱼种也能养成较为理想的商品规格。每亩可放养越冬鱼种2000~3500尾。若放养当年早繁育的3厘米夏花鱼种,每亩可放养4000~6000尾。


稻田养殖罗非鱼的饲养管理技术



1、鱼种放养

适时放养,合理密养对于保证稻鱼双丰收是非常重要的。稻田养罗非鱼放养时间,若是当年繁殖的鱼种,应力争早放,一般在插秧后7~10天,秧苗返青扎根后即可放养。放养隔年较大规格的越冬鱼种不宜过早,约在插秧后20天左右放养。放养过早鱼要吃秧苗。放养时,将鱼种投放到鱼溜里,使鱼种由此经鱼沟慢慢游到稻田里觅食,以便熟悉鱼沟、鱼溜。放养数量,由于各地放养鱼种规格不一,栽种水稻技术和施肥种类、数量等各有差异,放养量也有所不同。一般每亩放养4~6厘米的鱼种300~400尾。也可以放养罗非鱼为主,搭养少量草、鲢鱼。

2、日常管理

(1)保持一定的水深

鱼种放养初,因鱼体较小,田水宜浅,有6~7厘米深即可,以后随着鱼不断生长,逐渐加深到15厘米左右。在整个稻田养鱼的过程中,应始终保持既不影响水稻生长,又适合养鱼的水位。

(2)要经常检查田埂,发现有漏洞和崩塌应立即堵塞和修补

做好防洪、排涝和防逃工作。随时注意观察天气情况,遇有大雨或暴雨时,要检查进、排水口及拦鱼设备是否完好,如有堵塞和损坏,要及时疏通和修补,防止漫水和逃鱼。

(3)做好清除敌害工作

如发现养鱼稻田中有水鸟、水蛇、黄鳝、田鼠等,应及时除灭。注水时防止从进水口进入野杂鱼。鱼放养后,要严禁鸭子下田。

(4)正确使用化肥和农药

养鱼稻田施化肥最好作基肥,如作追肥,应掌握少量、多次。施用农药要选择高效低毒、残留期短、对鱼毒性较小的农药,在喷洒前要适量加深田水,以稀释落入水中的农药浓度。使用对鱼毒性大的农药时,应先将田水排干,使鱼进入鱼溜,待药性消失后,再灌水让鱼入田内。施农药尽量喷洒在稻叶上,以免农药落入水中。

3、收鱼

一般在水稻收割前几天先疏通鱼沟,然后慢慢放水,让鱼自动进入鱼溜内,用抄网将鱼捞起,最后顺着鱼沟检查一遍,捞起遗留在鱼沟或田间的鱼。晚稻田养殖的罗非鱼,收鱼不能太晚,一般在稻田水温15~18℃时就要收鱼,否则就会冻死,很难起捕。


鲻鱼池塘养殖技术


放养前的准备。要求池塘面积0.3~0.7公顷,水深1.5~2.5米。池塘要做好出入水闸,严防鲻鱼苗逃逸和其他野杂鱼随水进入池塘。放养前,每公顷水面用茶饼225~300千克或鱼滕精7.5~15千克进行消毒,清除敌害。待毒性消失后施放磷肥、粪杂肥等培肥水质,然后才可放养鱼苗。
放养规格和密度。单养时,池塘水深1.5~2.5米条件下,每公顷放养从海区捕捞的鲻鱼苗(全长10~15毫米)60000尾,或全长7厘米的鱼种22500尾。混养时,根据池塘肥瘦决定放养量,一般每公顷投放数千至15000尾不等。
饲养管理。施肥。一般每公顷施放磷酸盐200千克和硫酸铵225千克,每两星期1次。此外,每次应另施适量的有机肥。在肥水条件下,经过120~170天的生长,鲻鱼能长到500克。投饵。通常投喂的饲料有花生饼、米糠、麦麸、酒糟、海苔等。防泛池。在天气闷热的夏、秋季节,常易发生泛池,养殖过程中应经常巡塘,发现浮头,及时注入新水或采取增氧措施。

草鱼池塘人工养殖技术


草鱼为常规养殖鱼种之一,优质、大规格的草鱼,市场畅销、售价较高。养殖草鱼具有增重快、产量高、养殖效益好等优点,养殖前景看好。

1.池塘条件

池塘面积15~20亩(1亩=667平方米),水深保持1.8~2.2米,池埂宜宽不渗漏,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每10亩水面配投饵机、增氧机各一台。

选用的池塘宜水源充足,无污染,水质符合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交通、电力配套,生态环境良好。

2.清塘消毒

每年冬季抽干池水,曝晒池塘,清除过多淤泥和杂物,保持淤泥深10~15厘米。池埂、池坡种植黑麦草等青饲料。

苗种放养前10天注水10厘米,每亩用生石灰150千克化浆后全池泼洒,彻底清塘。2~3天后注水,注水时要严格过滤,以防敌害生物和野杂鱼进入池内。水深1米时,每亩施发酵腐熟有机肥150千克,培育浮游生物。

3.苗种放养

(1)质量要求苗种要求纯正,以自育为主,或到有资质的原种场购买。苗种要求体质健壮,规格均匀,体表光滑,无损伤,无寄生虫。

(2)消毒入池放养苗种要严格消毒入池,以减少养殖过程中病害的发生。一般用3%食盐水和4毫克/千克敌百虫混合液消毒6~10分钟,有条件者可注射草鱼出血病灭活疫苗。

(3)合理混养苗种一般在2月底放养结束,每亩放养尾重200~600克的草鱼种300~350尾,搭配鲢、鳙、鲤、鲫、鲂鱼等,其中草鱼占总放养量的80%。

4.科学投饵

主养草鱼的饲料,以颗粒饲料为主,青料为辅。日投饵量为存塘鱼重的4%~6%,每日投饵2~4次。具体投饵量还要根据天气,水质及鱼类吃食情况,确定合理的投喂量。若使用颗料饲料,要事先驯化,让鱼形成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摄食习惯。

颗料饲料要求无霉变、无污染、无毒性,不得添加国家禁用的添加剂和抗生素,坚持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的投饵原则。

青饲料要新鲜、适口,经消毒后投喂。青饲料应专设固定的食台,食台附近每周消毒1次,及时捞除残渣余饵,以免腐烂变质,污染水体。

5.日常管理

(1)水质调节定期泼洒生石灰,一般每牛月每亩泼洒生石灰20千克。天气炎热、阴雨天,适时开启增氧机,使池水保持肥、活、爽,加速草鱼生长,达到高产、稳产。适时加注新水,每次注水30厘米,尽可能换掉底层水,换水一般在晴天上午进行,9时前结束。

(2)定时巡塘要坚持早、中、晚三次巡塘,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遇有异常天气,须增加巡塘次数。对鱼种放养、投饵、注水、用药等情况,要做好详细记录。

(3)捕捞上市养殖至中后期,可及时轮捕达到上市规格的成鱼,合理调节池塘载鱼量,提高池塘净产量。

6.鱼病防治

草鱼主要病害有肠炎、赤皮、烂鳃及草鱼出血病。一旦发病,很难防治,要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第一,鱼种入池前,要严格消毒;第二,高温季节,用氟呱酸、多维、保肝灵等药,拌饵投喂,6天为一疗程,每月1次;第三,每半月泼洒一次生石灰,既杀菌,又改良水质;第四,可用0.7毫克/千克硫酸铜+0.5毫克/千克硫酸亚铁+0.5毫克/千克敌百虫,混合均匀全池泼洒,防治草鱼综合病;第五,发现病死鱼及时捞出,深埋处理,并迅速查明死因,作出应对措施。

泰国笋壳鱼池塘养殖技术总结


泰国笋壳鱼学名云斑尖塘鳢,原产于东南亚的江河、水库和湖泊中,喜栖于水底的洞穴或石缝中,有占地性,其活动范围就在栖息地附近,主动摄食能力不强,多在夜间活动。生活时体色为黄褐色,容易随生活环境而变色。可适应酸碱度为5的酸性水体及盐度为15的咸淡水。

泰国笋壳鱼为暖水性鱼类,适温范围15~35℃,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水温10℃以下或36℃以上开始死亡。二年性成熟,生殖季节为4~11月,最盛期为5~7月。

泰国笋壳鱼为肉食性鱼类,但与其他肉食性鱼类如生鱼和鳜鱼等相比,它生性并不凶猛。

一、养殖方法

1.鱼塘要求

养殖四大家鱼的普通鱼塘都可开展笋壳鱼的养殖,一般要求鱼塘能够保持1.5~1.8米的水深,面积3~5亩较为理想:在养殖前期,鱼种相对较小,鱼塘水深保持在1.2米左右生长较为良好,随着鱼种的生长和水温的升高,逐渐增加水深至1.5~1.8米,这样有利于促进鱼种的生长。

2.水质要求

笋壳鱼养殖要求水体的透明度不能太高,保持在25~30厘米即可,透明度高生长较慢,还会造成相互之间的残杀;pH值在6~7较为理想,略酸性水有利于提高笋壳龟的成活率和促进生长,pH值过高会引起体表粘液脱落而造成死亡。

3.放苗前的鱼塘处理

放苗前10天回水20~30厘米,用茶麸加生石灰全塘泼洒,杀死塘中的杂鱼和寄生虫等。

4.放苗

从周边地区目前的养殖情况看,放苗的成活率大约在60%~80%。因此放苗量一般都较大,规格为3~5厘米,放苗量以4000~4500尾/亩为宜:规格为5~7厘米,放苗量以3500~4000尾/亩为宜,规格7厘米以上,放苗量为3000~3500尾/亩。购本地繁育的鱼苗,养殖成活率较高,养殖风险相对较小。

5.饲料的投喂

泰国笋壳鱼可用鲜活鱼或冰鲜鱼投喂,由于用冰鲜鱼投喂,水质容易恶化,难以管理,成功的少,目前在三水区一般采用鲜活鱼投喂的方式来养殖。养殖实践证明,笋壳鱼苗在12厘米之前,投喂足量、适口的活饵料有利于促进生长,提高其养殖成活率:活饵料有红虫和鲮鱼水花,投喂水花的方法是:投放笋壳鱼苗前一个星期,先放1000万~2000万尾土鲮或麦鲮水花,这样笋壳鱼苗下塘后就有大量适口的饲料鱼供其摄食;放养笋壳鱼苗10天左右再投放1000万~2000万尾的鲮鱼水花。

6.分级养殖

大部分种苗达到12厘米左右时,应进行一次分规格放养,否则大小相差会越来越悬殊,还会出现残杀,影响养殖成活率。如果只有一口鱼塘,在未放苗前将鱼塘分成两份,把笋壳鱼苗先放在一边培育,养殖至12厘米左右时,再把大规格(或小规格)的鱼苗分到另一边放养。这样有利于促进鱼苗的生长,提高成活率。

7.越冬

笋壳鱼养殖周期一般都超过12~15个月,当年苗不能达到上市规格(400克/尾),这样在冬天水温降至10℃以下时,笋壳鱼就会被冻死,因此养殖至10月下旬必须搭保温棚,覆盖整个鱼塘,使鱼塘水温保持在15℃以上,笋壳鱼才能安全越冬。

8.日常管理

笋壳鱼能呼吸空气中的氧气,耐低氧能力很强,很少发生缺氧死亡的现象,但适当开动增氧机,保持溶氧充足,对促进其生长有利。笋壳鱼对环境的突然变化会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甚至死亡,保持良好的水质,维持鱼塘水环境相对稳定,对促进笋壳鱼的生长、提高成活率有重要作用。

9.越冬期的管理

鱼塘覆盖后,鱼塘内湿度较大,空气不流通,容易滋生真菌,引起水霉或烂鳃而造成死亡,也有可能亚硝酸盐过高引起中毒死亡。基于上述情况,可用光合细菌、EM菌等微生物制剂调节鱼塘水质,保持透明度在20~30厘米,越冬期间应减少饲料的投喂,防止大量的粪便及食物残渣产生过多的有毒、有害物质。越冬期过后不宜太早拆除越冬棚,防止倒春寒,或温度较低的雨水直接入塘,导致鱼塘水温急降而冻伤,发生这种情况没有药物可控制,笋壳鱼会长时间慢慢死亡,一般到4月下旬拆除越冬棚才会比较安全。

二、常见病害

1.体表性疾病

由于笋壳伍的鳞片呈梳齿状,倒刺性极强,在捕捉时相互摩擦,造成表皮损伤不易察觉而致病,这是在运输、转塘和分养过程中造成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擦伤的鱼可用20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小时,消毒伤口,并用水产用消毒剂全池泼洒消毒。

2.水霉病

该病常发生在苗种培育期、鱼种和亲鱼的越冬期,防治方法:苗种培育期间,小心操作,避免鱼体受损伤;在越冬期搭保温棚,最好进行加温,维持水温17℃以上,对已发病的鱼塘,全池泼洒亚甲基蓝,使池水成0.2克/立方米浓度,隔2天再泼洒1次。

3.寄生虫病

笋壳鱼对寄生虫不敏感,少量的寄生虫不会对其有太大影响,但如果寄生虫大量繁殖,会引起细菌性疾病。笋壳鱼耐药物毒性能力强,常用的各类水产杀虫剂均可使用,敌百虫可使用浓度1~1.5克/立方米。

三、养殖泰国笋壳鱼的效益情况

我们对全区2007年养殖笋壳鱼的农产进行跟踪了解,其中乐平镇叶广泉农户养殖的笋壳鱼最为理想。他基本上能根据泰国笋壳鱼的特性和有关技术要求实施养殖,养殖的笋壳鱼个体较大,而且均匀,其效益也最理想。他于2007年8月25日购进5厘米的泰国笋壳鱼苗52800尾,在一口面积为3.7亩的鱼塘进行培育,10月20日分塘,笋壳鱼种苗已达12厘米(约20克/尾)。其中过塘16500尾在4.6亩的鱼塘养殖,笋壳鱼养殖到2008年8月,部分鱼已达450克以上的上市规格,8月23日开始陆续上市,养殖时间为一年,至11月16日上市完毕,整个周期为15个月,成活率为88%。上市价格从80元/千克至140元/千克,均价110.8元/千克,期间共投饲料鱼39210.5千克、花费243493元,种苗费56250元,增氧机电费18000元,塘租5875元,搭防寒棚12420元,防病药物(主要是调水剂)4500元,其他杂费8000元。共投入348538元。总卖鱼8068千克,收入893556元。利润545018元,亩利润11.8万多元。饲料系数为4.86。

四、几点体会

1.笋壳鱼适宜在我区推广养殖

经过一年多的养殖,我区水环境条伺:是适合发展养殖笋壳鱼的,而且该品种病虫害发生较少,农户按照技术要求养殖,大苗成活率(5厘米)在75%以上,幼苗(3厘米)也在40%以上。目前市场的需求和效益都十分理想。

2.捕捞操作

在养殖过程中,分塘或捕捞操作不细致,造成笋壳鱼损伤,都会引起大量死亡,因此一般用笼装的方法捕捞。

3.认真注意种苗质量

笋壳鱼养殖成功与否,最大的原因是种苗问题,以前养殖的种苗都是进口苗,大小悬殊,种苗损伤严重,造成大吃小,或放塘即死亡,成活率低,最后养殖失败:因此养殖笋壳鱼最好购买本地孵化的鱼苗,容易适应本地的气候、环境,能大大提高养殖成功的机会。另外,笋壳鱼种类多,有泰国笋壳、澳洲笋壳和杂交笋壳,三种笋壳鱼由于习性有差异,卖相和肉质也不同,市场价差别很大,农产购买时必须把好种苗关。

4.注意分塘分规格养殖措施的落实

由于笋壳鱼生长有大小参差的现象,当种苗达到12厘米左右时(在每年的10~11月),应进行一次大、小分规格放养,否则大小相差会越来越悬殊,还会出现大小残杀,影响养殖成活率。

5.养殖该品种的农户应具备资金基础

笋壳鱼的养殖一般需15个月左右才能达到上市规格,养殖周期较长,资金周转较慢,而且投入资金数量较大,目前每千克鱼的成本大约需40~60元,以每亩产出商品鱼1500千克计,每亩需投放资金6万~9万元,需要投入比较大的资金,这对养殖户是一大考验。

6.市场前景

2008年上半年,商品规格(450~750克/尾)笋壳鱼塘头价格140~160元/千克,养殖效益非常可观,下半年由于高端消费市场的萎缩和进口笋壳鱼的冲击,价格呈现下降趋势,至目前的90元/千克。但目前笋壳鱼养殖户也没有太多的担心,因为之前笋壳鱼的利润比较高,如今的这个价格还可以保持有一定的利润,对于该鱼的价格走势,普通养殖户难以预测,关键是用心养好鱼,提高养殖技术,尽量降低养殖成本,这才是应对市场最有效的手段。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092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