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气肿疽的临床症状 肉牛气肿疽的防控措施

气肿疽俗称黑腿病或鸣疽,是一种由气肿疽梭菌引起的反刍动物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是由于感染气肿疽梭菌而导致.该病的特征是肌肉丰满部位和皮下组织发生气性肿胀,用手按压有捻发音.该病主要在夏季发生,往往呈地方性流行.如果没有及时进行防治,会严重损害养牛业的经济效益.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肉牛气肿疽的临床症状肉牛气肿疽的防控措施。

1、流行病学

气肿疽梭菌是引起牛气肿疽的病原,该菌在自然界潮湿、低洼的草场以及水源地土壤中广泛存在。该病主要是牛容易发生,特别是采取散放方式饲养的牛更容易感染,如在洪水冲刷的低洼草场、潮湿的山谷、山林放牧的牛非常容易发病。一般来说,牛在采食牧草时,病菌能够经由伤口侵入到血液,有些会经由食道侵入到胃内,且由于消化环境无法将其杀死,会导致病菌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导致其快速发生死亡。通常3月龄至3岁的牛比较容易发病,发病率能够超过60%,尤其是新感染的牛死亡率能够高达100%。该病主要在温度较高的夏秋季节容易流行,其中农牧区散养的牛容易发生,而规模牛场基本不会发生。

2、临床症状

该病具有3-5天潜伏期。病牛往往突然出现发病,且初期主要表现出精神沉郁,拒绝运动,食欲废绝,停止反刍,眼结膜发生充血,体温明显升高达到41-42℃,并伴有轻度跛行。经过一段时间,病牛表现出精神极度萎靡,停止采食,垂头呆立不动或者四肢僵直,只能够卧地不起,腹部明显膨胀,在肌肉丰满部位形成炎性水肿,开始呈现热痛,后期变冷,在肿胀部位进行触诊会发出捻发音。另外,肿胀处的皮肤颜色较暗或者呈黑色,且触感干硬,将其切开或者进行穿刺会流出黑红色的液体,且其中混杂气泡,并散发特殊的臭味,肌肉呈黑红色,质地松脆,周围组织发生水肿,主要是颈部、腰部、胸部、腿上部、臀部以及荐部发生肿胀,且局部淋巴结也会有所肿大。病牛症状严重时,呼吸加快,脉搏细弱且快,每分钟能够达到90-100次,有些伴有下痢,有些伴有鼓胀,有些表现出狂燥不安、乱跑乱撞等。有些病牛在出现发病前食欲和反刍不会停止,只表现出精神沉郁,被毛杂乱。

3、剖检变化

病死牛尸体迅速膨胀,直肠明显突出,并有混杂泡沫的暗红色液体从口或者肛门内流出。体表局部会形成气肿疽特有的气性肿胀,将病变处切开会流出褐色或者暗红的浆液性液体,含气泡,其他部位的肌肉明显干燥,类似海绵样,并散发臭味。肺脏存在出血,心肌松弛且出血,右心内膜出血,并有大量煤焦油样的血液积存,左心室存在出血块,腹腔存在少量的棕色液体,腹膜、膈膜呈紫褐色,肝脏呈铁青色,且表面非常粗糙,肾乳头出血,脾脏边缘发生出血,且胃与脾脏的黏连处发生化脓,直肠存在出血点,从而排出混杂血液的干燥粪便,膀胱大面积存在出血点。

4、防控措施

免疫预防。预防牛气肿疽病的有效方式是适时进行免疫接种,要根据当地兽医部门的建议制订适宜的免疫方案。犊牛第一年分别在春(2-3月份)、秋(8-9月份)进行1次疫苗注射,待长到6月龄时再进行1次加强免疫,之后每年(2-3月份)进行1次免疫即可。无论体型大、小的牛,都采取皮下注射5mL疫苗。

应急处理。发生该病后,要立即划出疫点、疫区,并对区域内的牛群进行逐头检查,对于体温升高的牛或者疑似病牛采取就地隔离治疗,对于体温正常的牛作为假定健康牛处理,即及时隔离并接种气肿疽菌苗。对于处于受威胁地区的牛,全部紧急免疫接种气肿疽菌苗,一般按照从受威胁区到疫区,最后到疫点顺序进行接种。对于病牛死尸必须采取无害化处理(如深埋等),同时使用3%-5%福尔马林容易对污染的圈舍、场地进行严格消毒;对于污染的垫草、饲料以及粪便等都采取无害化处理(焚烧销毁)。

全身治疗。主要是使用抗生素或者磺胺类药物对病牛采取全身治疗。病牛使用青霉素时,第一天进行3次肌肉注射,首次按照体重使用3万IU/kg,之后每次按体重使用1-2万IU/kg,每天2次,并根据具体情况连续使用3-4天。病牛使用10%磺胺嘧啶时,每次静脉注射100-200mL,每天2次。如果病牛具有比较严重的全身中毒现象,同时在治疗过程中采取有效的对症治疗,如解毒、强心等。

局部治疗。病牛形成肿胀后,早期可不选择将其切开,而是直接在肿胀周围使用10-20mL添加有80万-100万IU青霉素的0.25%普鲁卡因溶液或者3%双氧水进行分点肌肉或者皮下注射;后期才能够将其切开,但必须确保在严格消毒的环境中快速将其切开,清除腐败组织和流出的渗出液,接着使用3%双氧水或者2%高锰酸钾溶液进行彻底冲洗,然后撒布适量的磺胺药粉。如有需要,可采取引流处理,并配合在病变与健康部位的交界处皮下注射适量的3%双氧水,同时配合肌肉注射2万IU/kg青霉素。

肉牛气肿疽的病原
本病病原是气肿疽梭菌,革兰氏阳性,有周身鞭毛能运动,在体外可形成芽胞,专性厌氧,芽胞的抵抗力极强,在土壤中可存活3年以上,在液体中的芽胞可耐受20分钟煮沸,0.2%升汞在10分钟内杀死芽胞,3%福尔马林15分钟杀死,盐腌肌肉可存活2年以上,在腐败肌肉中可存活6个月。
在自然条件下,气肿疽主要侵害黄牛。
本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病畜,传递因素是土壤。病畜体内的病菌进入土壤,以芽胞形式长期生存于土壤,动物采食被这种土壤污染的饲料和饮水,经口腔和咽喉创伤侵入组织,也可由松弛或微伤的胃肠粘膜侵入血流而感染全身。
本病常在地区的牛、6个月龄至3岁间容易感染,但幼犊或其他年龄的牛也有发病的,肥壮牛似比瘦牛更易患病。
气肿疽梭菌为两端钝圆的粗大杆菌,长2-8微米,宽o.5-0.6微米。能运动、无荚膜,在体内外均可形成芽胞,能产生不耐热的外毒素。芽胞抵抗力强,可在泥土中保持5年以上,在腐败尸体中可存活3个月。在液体或组织内的芽胞经煮沸20分钟、o.2%升汞10分钟或3%福尔马林15分钟方能杀死。
流行特点
自然感染一般多发于黄牛、水牛、奶牛、牦牛、犏牛易感性较小。发病年龄为0.5-5岁,尤以1-2岁多发,死亡居多。猪、羊、骆驼亦可感染。病牛的排泄物、分泌物及处理不当的尸体,污染的饲料、水源及士壤会成为持久性传染来源。
该病传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深部创伤感染也有可能。本病呈地方性流行,有一定季节性,夏季放牧(尤其在炎热干旱时)容易发生,这与蛇、蝇、蚊活动有关。
症状
潜伏期3-5天,最短1-2天,最长7-9天,牛发病多为急性经过,潜伏期3-5天,往往突然发病,体温达41℃-42℃,早期出现轻度跛行,食欲和反刍停止。相继在多肌肉部位发生肿胀,初期热而痛,后来中央变冷无痛。患病部皮肤干硬呈暗红色或黑色,有时形成坏疽,触诊有捻发音,叩诊有明显鼓音。切开患部皮肤,从切口流出污红色带泡沫酸臭液体,这种肿胀发生在腿上部、臀部、腰、荐部、颈部及胸部。此外局部淋巴结肿大。食欲反刍停止,呼吸困难,脉搏快而弱,最后体温下降或再稍回升。一般病程1-3天死亡,也有延长到10天的。若病灶发生在口腔,腮部肿胀有捻发音。发生在舌部时,舌肿大伸出口外。老牛发病症状较轻,中等发热,肿胀也轻,有时有疝痛臌气,可能康复。
主要病变,尸体显著膨胀,鼻孔流出血样泡沫,肛门与阴道口也有血样液体流出,肌肉丰满部位有捻发音。皮肤表现部分坏死。皮下组织呈红色或黄色胶样,有的部位杂有出血或小气泡。胸、腹腔及心包有红色、暗红色渗出液。
病理变化
尸体迅速腐败和臌胀,天然孔常有带泡沫血样的液体流出,患部肌肉黑红色,肌间充满气体,呈疏松多孔之梅绵状,有酸败气味。局部淋巴结充血、出血或水肿。肝、肾呈暗黑色,常因充血稍肿大,还可见到豆粒大至核桃大之坏死灶;切面有带气泡之血液流出,呈多孔海绵状。其他器官常呈败血症的一般变化。
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典型症状及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其病理诊断要点为:
1、丰厚肌肉的气性坏疽和水肿,有捻发音;
2、丰厚肌肉切面呈海绵状,且有暗红色坏死灶;
3、丰厚肌肉切面有含泡沫的红色液体流出,井散发酸臭味。炭疽、巴氏杆菌病及恶性水肿也有皮下结缔组织的水肿变化,应与气肿疽相区别。炭疽、巴氏杆菌病与气肿疽之区别参见本节炭疽病之诊断。气肿疽与恶性水肿的区别:恶性水肿的发生与皮肤损伤病史有关;恶性水肿主要发生在皮下,且部位不定;恶性水肿无发病年龄与品种区别。
预防治疗
本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地区性,有本病发生的地区可用疫苗预防接种,是控制本病的有效措施。
病畜应立即隔离治疗,死畜禁止剥皮吃肉,应深埋或焚烧。病畜厩舍围栏、用具或被污染的环境用3%福尔马林或0.2%升汞液消毒,粪便、污染的饲料、垫草均应焚烧。
在流行的地区及其周围,每年春秋两季进行气肿疽甲醛菌苗或明矾菌苗预防接种。若已发病,则要实施隔离、消毒等卫生措施。死牛不可剥皮肉食,宜深埋或烧毁。早期之全身治疗可用抗气肿疽血清150--200毫升,重症患者8-12小时后再重复一次。实践证明,气肿颅期应用青霉素肌肉注射,每次100万-200万国际单位,每日2-3次;或四环素静脉注射,每次2-3克,溶于5%葡萄糖2000毫升,每日1-2次;会收到良好的作用。早期之肿胀部位的局部治疗可用0.25%-0.5%昔鲁卡因溶液10-20毫升溶解青霉素80万-120万国际单位在周围分点注射,可收到良好效果。

相关推荐

牛气肿疽的患病症状 牛气肿疽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近几年,因为牛肉味道鲜美,富含营养,已经成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肉类,所以肉牛的饲养量逐年升高,更多的饲养者加入到肉牛养殖行列。气肿疽俗称黑腿病或鸣疽,是一种由气肿疽梭菌引起的反刍动物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自然感染一般多发于黄牛、水牛、奶牛、牦牛、犏牛易感性较小。发病年龄为0.5-5岁,尤以1-2岁多发,死亡居多。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牛气肿疽的患病症状牛气肿疽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1、疾病的流行

气肿疽梭菌属于革兰氏阳性菌,具有支持运动功能的鞭毛,是引发气肿疽的病原,并且能够在体外形成专性厌氧的芽孢。肉牛感染气肿疽主要是由于消化道感染而引起,此外深部创伤在临床中也能够引起气肿疽的感染。气肿疽在疾病的流行中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地方性,而且具有突出的季节性流行特点,比如气温偏高的夏季有蚊蝇进行比较频繁的活动,所以属于气肿疽感染的主要阶段,一旦有牛感染就很容易导致疾病的进一步传播和流行,具有比较大的影响。

气肿疽的主要传染源就是牛,尤其是肉牛在生产中主要是借助土壤作为主要的传播媒介。肉牛在采食过程中如果食入的饲料或者饮水中污染了气肿疽梭菌,病原就会通过多种途径侵入牛的血液中,从而造成牛发生全身性感染的症状。在气肿疽的常发地区的易感染群体是6-36月龄的牛,但是幼龄犊牛和其他年龄段的牛也同样具有发病的情况,只是发病的严重程度不同而已。体型肥壮的牛和比较瘦弱的牛相比较易感性要更强一些,实际生产中饲养者应该多对牛群进行观察并且给予该病足够的重视。

2、患病表现

一般牛感染气肿疽之后会有3-5天的潜伏期,个别的潜伏期在1-2天,还有潜伏期比较长的能够达到7-9天之久。生产中一般不见肉牛有任何患病表现而突然就体温升高到41-42℃之后就会表现发病症状。肉牛感染气肿疽的早期仅仅是有热和痛感,但是随后可以发现肿胀的中央变凉,最后肉牛没有痛感。如果将患牛的患部皮肤用刀切开,会有液体流出,呈污红色带泡沫且具有酸臭味道。

3、综合诊断

临床诊断的方式主要是从肉牛的患病情况为切入点,同时还要结合对疾病具体流行情况的调查,如果符合上述的特点即可诊断为气肿疽。但是此种诊断会存在误差,所以生产中如果有条件结合实验室诊断的手段更为准确。

实验室诊断:条件允许的饲养场可以进一步采取实验室诊断方法。主要是采取患牛病变部位的肌肉、水肿液或是病死牛的肝脏作为检验的病料,在这些病料的表面进行涂片和染色处理,然后置于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即可确诊。实验室诊断更为准确,所以在临床中应该加以推广应用。

4、防治措施

预防方法:饲养者在实际生产中应该争取尽早发现病牛,然后在第一时间对病牛加以有效的治疗。放牧的牛群应该派专人管理,这样能够随时掌握牛群的具体情况,一旦牛出现异常表现就可以马上报告相关领导。通过临床诊断手段可以初步确诊牛感染气肿疽,就要尽快将病牛进行转移,同时对牛群和放牧地区展开消毒、灭菌措施,并且严格按照相关的要求执行操作。而其他的牛群也必须尽快实行强制性的疫苗免疫,目的是预防健康牛群感染气肿疽甚至造成大范围的流行情况。一般在每年的春季给成牛、犊牛一律皮下注射5mL的气肿疽菌苗,通常犊牛应该在其6月龄之后再进行1次疫苗免疫,这样能够保证犊牛体内能维持6个月的免疫力,也就是平时所说的免疫期。生产中必须将病牛和疑似牛与健康牛隔离,采取隔离饲养的方式,对于健康的牛要紧急免疫气肿疽甲醛苗用于预防气肿疽的发生和流行,避免牛场遭受更大的损失。此外,病死牛的尸体必须采取正确的方式进行处理,切忌随意乱丢弃,更不能为了贪图经济利益而违规出售或者直接食用,这样会导致污染的程度更加严重,造成的损失更大。生产中应该将病死牛的尸体和已经被病菌污染的饲料、粪尿、垫草等采取一起焚烧或者深埋的处理方式。随后采取相应的彻底且全面的消毒处理措施。进行出售处理或者是需要调运的牛,在操作之前必须是通过相关的检疫操作才能够进行,如果经检疫发现牛不健康则禁止运出,控制病菌流出而避免将气肿疽病的感染范围进一步扩大,导致疾病的流行更加严重。此外,应该加强对与肉牛的饲养管理措施。将恶劣的饲喂环境加以改变并且要及时的对饲养方式进行调整,将疫病的流行进行控制,避免扩大疾病的传播范围。平时的临床生产过程中应该多观察肉牛,避免其躯体发生创伤而降低了肉牛机体的抵抗力。如果饲养场具备条件,可以在自己的牛场种牧草养牛,这样对于饥饿的肉牛可以及时采取补饲措施。

治疗:在整个的治疗过程中,如果能够静脉注射抗气肿疽血清,则会收到更加理想的效果,通常是一次注射150-200mL。临床生产中,通常采用青霉素给患牛进行肌肉注射,每次200万IU,每天注射2-4次。还可以给患病牛静脉注射100-200mL的磺胺噻唑钠,临床效果比较好。

牛气肿疽的流行特点
自然感染一般多发于黄牛、水牛、奶牛、牦牛、犏牛易感性较小。发病年龄为0.5-5岁,尤以1-2岁多发,死亡居多。猪、羊、骆驼亦可感染。病牛的排泄物、分泌物及处理不当的尸体,污染的饲料、水源及士壤会成为持久性传染来源。
该病传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深部创伤感染也有可能。本病呈地方性流行,有一定季节性,夏季放牧(尤其在炎热干旱时)容易发生,这与蛇、蝇、蚊活动有关。
症状
潜伏期3-5天,最短1-2天,最长7-9天,牛发病多为急性经过,潜伏期3-5天,往往突然发病,体温达41℃-42℃,早期出现轻度跛行,食欲和反刍停止。相继在多肌肉部位发生肿胀,初期热而痛,后来中央变冷无痛。患病部皮肤干硬呈暗红色或黑色,有时形成坏疽,触诊有捻发音,叩诊有明显鼓音。切开患部皮肤,从切口流出污红色带泡沫酸臭液体,这种肿胀发生在腿上部、臀部、腰、荐部、颈部及胸部。此外局部淋巴结肿大。食欲反刍停止,呼吸困难,脉搏快而弱,最后体温下降或再稍回升。一般病程1-3天死亡,也有延长到10天的。若病灶发生在口腔,腮部肿胀有捻发音。发生在舌部时,舌肿大伸出口外。老牛发病症状较轻,中等发热,肿胀也轻,有时有疝痛臌气,可能康复。
主要病变,尸体显著膨胀,鼻孔流出血样泡沫,肛门与阴道口也有血样液体流出,肌肉丰满部位有捻发音。皮肤表现部分坏死。皮下组织呈红色或黄色胶样,有的部位杂有出血或小气泡。胸、腹腔及心包有红色、暗红色渗出液。
病理变化
尸体迅速腐败和臌胀,天然孔常有带泡沫血样的液体流出,患部肌肉黑红色,肌间充满气体,呈疏松多孔之梅绵状,有酸败气味。局部淋巴结充血、出血或水肿。肝、肾呈暗黑色,常因充血稍肿大,还可见到豆粒大至核桃大之坏死灶;切面有带气泡之血液流出,呈多孔海绵状。其他器官常呈败血症的一般变化。
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典型症状及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其病理诊断要点为:
1、丰厚肌肉的气性坏疽和水肿,有捻发音;
2、丰厚肌肉切面呈海绵状,且有暗红色坏死灶;
3、丰厚肌肉切面有含泡沫的红色液体流出,井散发酸臭味。炭疽、巴氏杆菌病及恶性水肿也有皮下结缔组织的水肿变化,应与气肿疽相区别。炭疽、巴氏杆菌病与气肿疽之区别参见本节炭疽病之诊断。气肿疽与恶性水肿的区别:恶性水肿的发生与皮肤损伤病史有关;恶性水肿主要发生在皮下,且部位不定;恶性水肿无发病年龄与品种区别。
预防治疗
本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地区性,有本病发生的地区可用疫苗预防接种,是控制本病的有效措施。
病畜应立即隔离治疗,死畜禁止剥皮吃肉,应深埋或焚烧。病畜厩舍围栏、用具或被污染的环境用3%福尔马林或0.2%升汞液消毒,粪便、污染的饲料、垫草均应焚烧。
在流行的地区及其周围,每年春秋两季进行气肿疽甲醛菌苗或明矾菌苗预防接种。若已发病,则要实施隔离、消毒等卫生措施。死牛不可剥皮肉食,宜深埋或烧毁。早期之全身治疗可用抗气肿疽血清150--200毫升,重症患者8-12小时后再重复一次。实践证明,气肿颅期应用青霉素肌肉注射,每次100万-200万国际单位,每日2-3次;或四环素静脉注射,每次2-3克,溶于5%葡萄糖2000毫升,每日1-2次;会收到良好的作用。早期之肿胀部位的局部治疗可用0.25%-0.5%昔鲁卡因溶液10-20毫升溶解青霉素80万-120万国际单位在周围分点注射,可收到良好效果。


黄牛气肿疽病的防治技术


近几年来,我县黄牛气肿疽病多发,通过及时治疗和有效防控,该病发病率明显降低。笔者在临床中共治疗黄牛气肿疽病139例,治愈127例,治愈率91.2%,效果显著,现将防治技术介绍如下,仅供参考。

一、病因

气肿疽又称黑腿病或鸣疽,是牛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特征为肌肉丰满部位发生炎性气性肿胀,并常有跛行。

二、流行病学

在自然情况下,气肿疽主要侵害黄牛,山羊、鹿、骆驼有发病报道,而水牛、绵羊较少发病,猪感染更少见。黄牛6月龄至3岁期间和肥壮的易感,夏季多发,呈地方性流行。

三、临床症状和诊断

黄牛发病多为急性气肿疽,体温41~42℃,早期即出现跛行。相继出现特征病变肿胀,即在多肌肉部位发生肿胀,初期热而痛,后来中央变冷,无痛。患部皮肤干硬呈暗红色或黑色,有时形成坏疽。触诊有捻发音,叩诊有明显鼓音。切开患部,从切口内流出污红色、带泡沫的酸臭液体。肿胀多在腿上部、臂部、腰部、荐部、颈部和胸部。此外,局部淋巴结肿大,触之坚硬,食欲废绝(/),反刍停止,呼吸困难,脉搏快而弱,最后体温下降或再稍回升后死亡。

患病而死的山羊尸体表现轻微腐败变化,因皮下结缔组织气肿和瘤胃膨胀而显著肿胀,又因肺脏在濒死期水肿的缘故,由鼻孔流出血样泡沫,肛门与阴道口也有血样液体流出。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进一步确诊需采取肿胀部位的肌肉、肝、脾和水肿液,做细菌分离培养和动物感染试验。在临床诊断时,要注意鉴别气肿疽与恶性水肿,气肿疽与炭疽、巴氏杆菌病。

四、防治

1.预防。①用气肿疽疫苗预防接种,控制效果明显。②病牛应立即隔离治疗,死牛严禁剥皮吃肉,应深埋或焚烧,以防病原扩散。病畜圈栏、用具以及被污染的环境用3%福尔马林或0.2%氧化汞液消毒,粪便污染的饲料和垫草等均应焚烧销毁。

2.治疗。①早期可用抗气肿疽血清16~20毫升皮下、静脉或腹腔注射治疗。②用青霉素180万~200万国际单位,肌内注射,每日3次,或者用四环素3~4毫升溶于150毫升5%葡萄糖液中,静脉注射,每日2次。

(作者联系地址:贵州省贞丰县白层镇兽医站邮编562203)

肉牛巴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 肉牛巴氏杆菌病的防控措施


巴氏杆菌病(pasteurellosis)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疾病。动物巴氏杆菌病的急性型常以败血症和出血性炎症为主要特征,所以过去又叫“出血性败血症”;牛以及其他家畜和家禽都能够感染发病.病牛主要特征是往往突然出现高热、急性胃肠炎、肺炎,以及皮下组织水肿和内脏器官存在广泛性出血.如果没有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就会严重危害肉牛养殖业发展.下面大家就一起来看一下:肉牛巴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肉牛巴氏杆菌病的防控措施。

1、病原特性

多杀性巴氏杆菌是引起该病的病原菌,菌体呈细小的球杆状,长度为0.2-0.3为嘛μmm,宽度为0.25-0.4μm。接种在培养物内,菌体呈杆状或者卵圆形,大部分散在,不能够自行运动,无法形成芽孢。经过革兰氏染色,结果呈阴性。患病动物的组织或者血液涂片使用瑞氏染液、姬姆萨氏液或者碱性美蓝染色,菌体两端发生浓染,如同双球菌,因此也叫做两极着色杆菌。该菌是一种需氧和兼性厌氧菌,共分成两型计Fg和FO。该菌不能够分泌外毒素,具有较弱的抵抗外界环境的能力,在60℃温度下处理20min就会被杀死。另外,普通的消毒剂在数分钟内就能够快速将其杀死,且其对金霉素、土霉素以及磺胺类药物敏感。

2、临床症状

根据病牛的临床症状,可分成三种类型,即败血型、水肿型和肺炎型。败血型,病牛体温明显升高,能够达到41-42℃,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心跳加速,往往无法查明病因和采取治疗就发生死亡。肺炎型,病牛体温明显升高,伴有胸膜肺炎,呼吸困难,出现痛苦的咳嗽,往往有黏液脓性鼻液从鼻孔流出,症状严重时会出现头颈前伸、张口呼吸的症状,该类型病程能够持续较长时间,往往达到数星期以上。水肿型,病牛不仅表现出体温升高、食欲废绝、停止反刍等症状,还会伴有头颈、咽喉等部位发生明显的炎性水肿,有时甚至能够扩散到到前胸、舌及周围组织,往往卧地不起,呼吸非常困难,最终一般会由于严重窒息而发生死亡。

3、诊断方法

临床诊断。根据病牛表现出的高热、黏脓性鼻液以及肺炎等特有症状,能够进行初步诊断。对病死牛进行剖检,发现颈部、下颌间、咽喉部以及胸前皮下出现明显的凹陷性水肿,在这些部位用手按压会出现明显的压痕;内脏器官发生出血,且黏膜、浆膜、舌、肺、皮下组织以及肌肉也都发生出血。部分病牛舌体发生肿大,并会伸到口外。将水肿部位切开,会有轻度混浊的淡黄色液体流出。上呼吸道黏膜发生急性卡他性炎;颌下、咽部以及纵隔淋巴结发生急性浆液出血性炎;胃肠发生急性卡他性或者出血性炎。肺外膜、心外膜存在点状出血,肺组织由炭红色、暗红色到灰白色深浅不等,切面呈现大理石样病变。胸腔存在大量的絮状纤维素样渗出液,胸前部发生炎性水肿,并流出黄色液体,肺部气管内存在泡沫,出现浆液纤维素性胸膜炎和纤维素性肺炎。

实验室诊断。为进一步确诊,病牛生前在耳静脉处采集血液,死后采集心血以及发生病变的肝脏、肺脏、肾脏、脾脏、淋巴结制成涂片,分别用于美蓝染色和细菌分离培养。采集的血液制成推片,脏器以剖面进行触片或者涂片,经过美蓝染色进行镜检,能够看到大量的两极着染的短小杆菌;经过革兰氏染色进行镜检,能够看到两端钝圆的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将无菌条件下采取病料于血液琼脂平板上接种,置于37℃条件下进行24h培养,能够长出露珠样的圆形小菌落,呈淡灰白色,表面湿润,不会出现溶血现象。通过生化试验,表明分离菌可使葡萄糖、乳糖、蔗糖、果糖、甘露醇发生分解,产酸但不会产生气体;该菌不能够使麦芽糖、鼠李糖、山梨醇、乳糖发酵,由此可判定该菌为牛多杀性巴氏杆菌。

4、防控措施

免疫接种。在容易发生牛巴氏杆菌病的地区,可分别在每年春秋两季对健康牛免疫接种1次牛出败氢氧化铝菌苗,确保全部数量接种,同时注射密度超过95%。

应急处理。只要出现发病,要立即划出疫区以及受威胁地区,严格封锁后进行消毒灭源,并采取紧急防治。对于病牛必须采取隔离治疗,注意体温升高的都按照病牛处理,做到早发现、早处理,直到全部都恢复健康。对于精神、食欲没有出现明显异常,且体温没有升高的牛,判定为假定健康牛群,需要进行紧急防控处理,即使用预防性治疗药物。

药物治疗。病牛要立即采取有效治疗,可一次性静脉注射由500mL葡萄糖注射液、15支80万IU青霉素、10支100万IU链霉素以及4支Sg头孢组成的混合药液,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同时,配合肌肉注射50mL氨胆注射液和50mL磺胺甲氧嘧啶,每天2次,连续使用3天。也可肌肉注射磺胺嘧啶钠50mL,再肌肉注射由适量安痛定或者安乃近、20支80万IU青霉素、10支100万IU链霉素组成的混合药液,每天2次,连续使用3天。尤其是水肿型,在早期治疗可直接在水肿部位注射由大剂量的青链霉素和安痛定或者安乃近组成的药液,具有较好效果。

肉牛巴氏杆菌病的病原:
多杀性巴氏杆菌是一种两端钝圆,中央微凸的球状短杆菌,多散在、不能运动、不形成芽胞。革兰氏染色阴性;用碱性美蓝或瑞氏染血片或脏器涂片,呈两极浓染,故又称两极杆菌,两极浓染之染色特性具诊断意义。该菌抵抗力弱,在干燥空气中仅存活2—3天,在血液、排泄物或分泌物中可生存6-10天,但在腐败尸体中可存活1—6月;阳光直射下数分钟死亡,高温立即死亡;一般消毒液均能杀死,对磺胺、土霉素敏感。
流行特点
本菌为条件病原菌,常存在于健康畜禽的呼吸道,与宿主呈共栖状态。当牛饲养饲养管理不良时,如寒冷、闷热、潮湿、拥挤、通风不良、疲劳运输、饲料突变、营养缺乏、饥饿等因素使机体抵抗力降低,该菌乘虚侵入体内,经淋巴液入血液引起败血症,发生内源性传染。病畜由其排泄物、分泌物不断排出有毒力的病菌,污染饲料、饮水、用具和外界环境,主要经消化道感染,其次通过飞沫经呼吸道感染健康家畜,亦有经皮肤伤口或蚊蝇叮咬而感染的。该病常年可发生,在气温变化大、阴湿寒冷时更易发病;常呈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发生。

潜伏期2—5天。根据临床表现,本病常表现为急性败血型、浮肿型、肺炎型。
急性败血型:病牛初期体温可高达41—42℃,精神沉郁、反应迟钝、肌肉震颤,呼吸、脉搏加快,眼结膜潮红,食欲废绝,反刍停止。病牛表现为腹痛,常回头观腹,粪便初为粥样,后呈液状,并混杂粘液或血液且具恶臭。一般病程为12—36小时。
浮肿型:除表现全身症状外,特征症状是颌下、喉部肿胀,有时水肿蔓延到垂肉、胸腹部、四肢等处。眼红肿、流泪,有急性结膜炎。呼吸困难,皮肤和粘膜发绀、呈紫色至青紫色,常因窒息或下痢虚脱而死。
肺炎型:主要表现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症状。病牛体温升高,呼吸困难,痛苦干咳,有泡沫状鼻汁,后呈脓性。胸部叩诊呈浊音,有疼感。肺部听诊有支气管呼吸音及水泡性杂音。眼结膜潮红,流泪。有的病牛会出现带有黏液和血块的粪便。本病型最为常见,病程一般为3—7天。
病理变化
败血型牛出败主要呈全身性急性败血症变化,内脏器官出血,在浆膜与粘膜以及肺、舌、皮下组织和肌肉出血。浮肿型主要表现为咽喉部急性炎性水肿,病牛尸检可见咽喉部、下颌间、颈部与胸前皮下发生明显的凹陷性水肿,手按时出现明显压痕;有时舌体肿大并伸出口腔。切开水肿部会流出微混浊的淡黄色液体。上呼吸道黏膜呈急性卡他性炎;胃肠呈急性卡他性或出血性炎;颌下、咽背与纵隔淋巴结呈急性浆液出血性炎。肺炎型牛出败主要表现为纤维素性肺炎和浆液纤维索性胸膜炎。肺组织颜色从暗红、炭红到灰白,切面呈大理石样病变。胸腔积聚大量有絮状纤维素的渗出液。此外,还常伴有纤维素性心包炎和腹膜炎。

临床诊断
根据病畜高热、鼻流黏脓分泌物,肺炎等典型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败血型常见多发性出血,浮肿型常见咽喉部水肿,肺炎型主要表现肺两侧前下部有纤维素性肺炎和胸膜炎。如需确诊,应做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诊断
病料采取:生前可采取血液、水肿液等;死后可采取心血、肝、脾、淋巴结等。
直接镜检:血液作推片,脏器以剖面作涂片或触片,美蓝或瑞氏染色,镜检,如发现大量的两极染色的短小杆菌,革兰氏染色,为革兰氏阴性、两端钝圆短小杆菌,即可初诊。
分离培养:无菌采取病料,接种于血液琼脂平板和麦康凯琼脂,37℃培养24小时,此菌在麦康凯琼脂上不生长,在血液琼脂平板可见有淡灰白色、圆形、湿润、不溶血的露珠样小菌落。涂片染色镜检,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必要时再进一步做生化试验鉴定。
鉴别诊断:对于急性死亡的病牛,应注意与炭疽、气肿疽、恶性水肿病的鉴别。对于肺部病变还应与牛肺疫等鉴别。巴氏杆菌病因有高热、肺炎、局部肿胀以及死亡快等特点,易与炭疽,气肿疽和恶性水肿相混淆,应注意鉴别。
炭疽:炭疽病牛临死前常有天然孔出血,血液呈暗紫色,凝固不良,呈煤焦油样,死后尸僵不全,尸体迅速腐败;脾脏可比正常肿大2-3倍,将血液或脾脏做涂片,革兰氏或瑞氏染色,可见菌体为革兰氏阳性、两端平直、呈竹节状、粗大带有荚膜的炭疽杆菌。而巴氏杆菌病则没有上述病理变化,可见菌体为革兰氏染色阴性、两端浓染的细小的球杆菌。
恶性水肿:多发生于外伤、分娩和去势之后,伤口周围呈气性、炎性肿胀,病部切面苍白,肌肉呈暗红色,肿胀部触诊有轻度捻发音。以尸体的肝表面做压印片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阳性;两端钝圆的大杆菌。
气肿疽:多发生于4岁以下的牛,肿胀主要出现在肌肉丰满的部位,呈炎性、气性肿胀,手压柔软,有明显的捻发音。切开肿胀部位,切面呈黑色,从切口流出污红色带泡沫的酸臭液体。肿胀部的肌肉内有暗红色的坏死病灶。由于气体的形成,肌纤维的肌膜之间形成裂隙,横切面呈海绵状。实验室检验,气肿疽梭菌菌体为两端钝圆的大杆菌,气肿疽在我国已基本上得到控制。

预防牛出败主要是加强饲养管理,避免各种应激,增强抵抗力,定期接种疫苗。预防注射可使用血清抗体,用法:100千克以下的牛,皮下或肌肉注射4毫升,100千克以上的牛注射6毫升,免疫力可维持9个月。
发病后对病牛立即隔离治疗:可选用敏感抗生素对病牛注射,如氧氟沙星,肌肉注射,3—5mg/㎏体重,连用2—3天;恩诺沙星,肌肉注射,2.5mg/㎏体重,连用2—3天。消毒圈舍,每日2—3次。未发病牛紧急注射牛出败疫苗

肉牛沙门氏菌病的临床症状以及防控措施


肉牛沙门氏菌病是由于感染沙门氏菌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通常是犊牛容易发生,且具有较高的死亡率。犊牛患病后会在短时间内发生脱水,体质憔悴、消瘦,从发病到死亡通常在4h以内。妊娠母牛发病后还会导致流产,严重危害牛体健康和养牛业发展。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肉牛沙门氏菌病的临床症状以及防控措施。

1、流行病学

病原体。沙门氏菌是引起该病的病原体,主要是都柏林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等。病菌具有较弱的抵抗外界环境的能力,多数消毒药物都能够将其杀死,如2%氢氧化钠。

发病特点。该病主要是10~30日龄的犊牛容易发生,并造成比较严重的危害,往往呈流行性发生。成年肉牛通常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或者只具有轻微症状,往往呈散发。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牛和带菌牛,且主要是肠道中存在病菌,并经由粪尿排泄到体外,对环境、饮水、饲料、各种用具造成污染,从而导致其他健康犊牛发生感染。当饲养管理较差,以及发生各种应激,如温差过大、长途运输、过于拥挤、频繁转群、突然更换饲料等导致机体抵抗力减弱时,就会导致发病。另外,母牛带菌后还能够经由乳汁排出细菌,从而导致后代犊牛感染发病。病牛痊愈后,尽管症状已经消失,但依旧在一段时间会有病菌经由粪便排出,对外界环境造成污染,从而成为新的传染源。

2、临床症状

成年牛。通常是1~3岁的牛发病。病牛主要表现出体温升高,可达到40~41℃,食欲彻底废绝,脉搏加快,呼吸困难,体力快速衰竭,陷入昏迷。发生下痢,排出混杂血液和纤维素絮片的粪便,并散发恶臭味,有时能够在发病24h内发生死亡,大部分在1~5天内发生死亡。病程持续时间较长的病牛,快速发生脱水,体质消瘦,明显腹痛,经常用后肢踢蹬腹部。妊娠母牛患病后通常会发生流产,且能够在流产排出的胎儿中发现病原菌,部分病牛呈顿挫型经过,开始时明显发热,精神沉郁,食欲不振,产奶量减少,24h后上述症状逐渐消失。还有部分病牛会变成隐性经过,只是经由粪便排出病菌,但在数天后就会停止。

犊牛。急性型,通常是大约1周龄的犊牛容易发生。发病初期,病牛表现出体温升高,可达到40.0~41.0℃,呈现稽留热,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或者停止采食,发生鼻炎和眼结膜炎,结膜潮红,呼吸、脉搏加速。发病经过1~2天,病牛开始出现腹泻,排出灰黄色或者黄色的稀便,并散发恶臭味,有时会混杂黏液、血丝或者黏膜碎片,严重时呈血汤样。经过一段时间,患病犊牛快速虚弱,耳、唇、四肢发凉,眼窝下陷,拒绝走动,往往呈卧地状。通过发病经过大约1星期发生死亡,死亡率可达到10%~50%,病情严重时死亡率能够达到75%左右。慢性型,患病犊牛耐过急性期没有死亡就会变成慢性型。病牛主要症状是发生间歇性腹泻,食欲时有时无,体温忽高忽低,并出现肺炎和关节炎。病牛开始有浆液性鼻液从两侧鼻孔流出,后期流出脓性鼻液。初期发生干咳,后其出现湿性,呼吸困难。关节发生肿大,其中最明显的是跗关节腕关节。个别病牛能够恢复,且康复后不会携带病菌。

3、实验室诊断

涂片镜检。在无菌环境中,取病死牛的肝脏、脾脏、肺脏、肾脏以及心血进行涂片,分别采取革兰染色法和瑞氏染色法进行染色,固色后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不仅存在杆菌,还存在部分呈革兰氏阴性的球杆菌。

分离培养。取病死牛的粪便分别接种在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以及TTP增菌液,并置于37℃温度下培养24h,观察可发现麦康凯培养基上长出圆形菌落,呈整个无色透明或者有黑色圆点存在于中间。挑取无色透明的菌落和培养基进行涂片,都经过革兰染色后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组织结构和形态都表明是革兰氏阴性球杆菌。

4、防控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妊娠母牛尤其是妊娠后期必须饲喂品质优良的饲料。产房保持清洁卫生,且接产过程要加强对脐带进行消毒。定期对奶具进行消毒,确保清洁卫生。运动场、犊牛舍以及饲养用具等要及时进行清扫、洗刷,定期使用2%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消毒。正常情况下,每星期进行1~2次消毒,就能够减少环境中含有的病菌数量,防止发生感染。

接种疫苗。对于小于6月龄的犊牛,可采取皮下接种沙门氏菌菌苗,能够有效预防感染牛沙门氏菌而发生腹泻。对于经常出现发病的养牛场,可对妊娠母牛接种疫苗,从而使后代犊牛得到较好的被动免疫,避免出现发病。

药物治疗。治疗原则是抗菌消炎、止泻补液。病牛可按体重肌肉注射0.1mL/kg恩诺沙星,每头2次,连续使用3天;按体重肌肉注射5mg/kg头孢噻呋钠,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按体重肌肉注射1.0~1.5mg/kg庆大霉素,每天2次,连续使用3天;按体重口服80~200mg/kg磺胺甲基嘧啶,每天2次,连续使用3天。另外,也可使用呋喃唑酮、盐酸土霉素、硫酸新霉素、甲砜霉素、磺胺甲基异恶唑等进行治疗,也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肉牛结核病的发病原因 肉牛结核病的肉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肉牛副结核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由于感染副结核分枝杆菌而导致.病牛临床症状是间歇性或者持续顽固性腹泻,同时体质呈现进行性消瘦,引起的主要病理变化是慢性增生性肠炎.在大部分区域,无论是奶牛还是肉牛发生该病,都会严重损害养牛业的经济效益,必须加强日常防治措施.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肉牛结核病的发病原因肉牛结核病的肉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1、流行病学

病原特性。牛型结核分支杆菌呈略带弯曲的细长状杆菌,呈单个或者分枝状排列,没有鞭毛,不能够自行运动,无法形成荚膜和芽胞,是一种革兰阳性菌。该病菌细胞壁含有较多的脂质,可占干重的60%左右,且存在蜡质膜,使用普通的苯胺染料进行染色无法着色,只有在染料中团结媒染物质才能够使其着色。该菌是具有较轻的抗酸性,一般采取抗酸染色法。正是由于该菌含有较多的蜡质和类脂,其具有加强的抵抗外界环境的能力,如其在粪便、冰点温度、干痰及污水中能够生存数月,且具有较强的耐受酸、碱、消毒剂的能力。

传染来源。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畜和带菌畜,通常反刍动物容易感染结核型分枝杆菌,尤其是肉牛比较容易感染。近几年,由于野生狐狸和獾等动物发生结核病,导致牛结核病更容易发生。主要是由于患病野生动物经由排泄物排出病菌,对饮水、饲料和饲草等造成污染,牛采食后就会感染病菌,从而引起该病。

传播途径。该病主要是经由呼吸道传播,其中最主要的传播方式是呼人污染有病菌的飞沫或者媒介,一般只要非常少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就会引起发病。有些会经由消化道感染,如采食污染有病菌的其他食物,基本不会通过胎盘或者皮肤传播。

易感动物。牛容易感染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尤其是奶牛最容易感染,水牛也比较容易感染,牦牛和黄牛次之。另外,猪、猴、鹿也能够感染,而山羊、绵羊、马比较少见。此外,人也能够感染,且能够与牛之间相互传染。

2、临床症状

肉牛结核病具有具有长短不同的潜伏期,通常在10~45天,长时能够达到数月乃至数年。一般呈慢性经过,发病初期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只是精神较差,食欲减退,呼吸困难,咳嗽,体质消瘦,被毛粗糙,失去光泽,体温基本正常。随着病情的进展,会逐渐表现出明显的症状。另外,病牛有时会表现出神经症状,如运动障碍、共济失调等。

牛型结核分支杆菌通常会侵害牛的肺、肠、淋巴结以及乳房等器官,因此临床上分成以下四种类型。①肺结核,病牛初期容易疲劳,往往会出现短且干的咳嗽,特别是在其运动、吸入冷空气和站起时容易出现,体质渐进性消瘦,并逐渐变成湿性咳嗽。听诊肺部存在湿性或者干性哕音,叩诊存在实音区,并伴有痛感。②肠结核,通常是犊牛容易发生,主要表现出消化不良,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交替发生下痢和便秘,或者发生顽固性下痢。③淋巴结核,通常是病牛体表淋巴结发生病变,如颌下、肩前、腹股沟、股前、咽及颈淋巴结,导致局部发生肿硬、变形,但没有热痛感。有时发生破溃,出现较难愈合的溃疡。④乳房结核,病牛乳房淋巴结发生肿大,乳房肿胀,质地较硬,但没有热痛感,减少泌乳或者完全停止,且分泌稀薄乳汁,有时混杂脓块。

3、实验室诊断

细菌学检查。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牛的病灶、粪便、尿液、痰液、乳汁以及其他分泌物,经过消化浓缩化处理后进行萋一尼氏抗酸染色,然后进行镜检,能够看到呈细长平直或者弯曲状的杆菌。如果条件允许,可制成涂片进行荧光抗体检测,能够准确、迅速检测,且检出率高。

动物接种试验。兔和豚鼠对该病菌比较敏感,如果配合进行涂片、镜检和培养,能够更好的确诊。

提纯结核菌素(PPD)变态反应诊断法。对牛型提纯结核菌素进行稀释,使每毫升含10万IU,然后每头牛皮内注射0.1mL,72h之后进行判定,认真观察局部是否存在肿胀、热痛等炎性症状,并使用卡尺对皮皱厚度进行测量,并详细记录测量结果。对于疑似反应的牛,要及时在另一侧皮内注射相同机理的同一批菌素,经过72h再次进行观察。如果局部出现明显的炎性反应,皮厚差等于或者超过4mm,则为阳性反应;对于进出口牛的检疫,只要皮厚差到达2mm以上,就判定为阳性反应。如果局部没有出现明显的炎性反应,皮厚差为2.1~3.9mm,则为疑似反应。如果没有发生炎性反应,皮厚差小于2mm,则为阴性反应。

4、防控措施

免疫预防。目前,正在研发和使用的牛结核病疫苗有多种类型,主要是传统及改造型BCG疫苗、亚单位疫苗、新型M.bovis减毒活疫苗、重组病毒载体疫苗、DNA疫苗以及能区分被感染和被免疫动物的疫苗等。

药物治疗。牛结核病使用药物进行治疗时,主要给其服入适量的雷米封,或者是肌肉注射适量的庆大霉素,或者是给其每天服入定量的利福平。其中,雷米封具有非常强的杀菌作用,且毒副作用较小,庆大霉素是全部偏碱性类药物中抗菌性能最强的药物,而利福平能够有效杀死结核菌。

肉牛巴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 肉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控措施


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所引起的发生于各种家畜、家禽和野生动物的一种传染病的总称。牛巴氏杆菌病又称牛出血性败血症,是牛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发生高热、肺炎和内脏广泛出血为特征。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肉牛巴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肉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控措施。

1、流行病学

病原特性。多杀性巴氏杆菌是一种细小的革兰氏染阴性短杆菌,菌体呈球状,且两端钝圆,往往单个存在,无法运动,不能够形成芽胞。该菌具有较弱的抵抗力,在干燥空气中只能够生存2-3天,在血液、分泌物或者排泄物中能够生存6-10天,但在腐败的尸体中能够生存长达1-6个月;在阳光照射下经过几分钟就会被杀死,在高温条件下会马上被杀死。普通的消毒液都能够杀死病菌,且其对土霉素、磺胺类药物敏感。

发病特点。全世界范围内都能够流行该病,且任何畜禽都具有易感性。该菌是一种条件病原菌,一般在健康畜禽的呼吸道中存在,同机体处于共栖状态。在牛经受风寒、饥饿、过度疲劳等不良因素的刺激时,由于机体抵抗力减弱,就会促使病菌趁机侵入体内,通过淋巴液进入血液,从而发生败血症。该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还能够以飞沫的形式通过呼吸道传播,也能够通过损伤皮肤或者蚊蝇叮咬而传播。

2、临床症状

牛感染病菌后通常具有1-6天的潜伏期,根据表现出的临床症状不同,可分为多种类型。急性败血型,牛感染后通常会表现出体温急剧升高,一般可达到41-42℃,随着病程的进展,会逐渐表现出呼吸困难,精神萎靡,停止反刍,下痢且伴有腹痛,开始是排出粥样粪便,后期排出稀液状粪便,其中混杂黏液或者血液,且散发恶臭味,往往在12-48h内发生死亡。水肿型,病牛主要表现出呼吸困难,往往卧地不起,胸前部、颈部及头部皮下结缔组织形成弥漫性炎性水肿,症状严重时还可能扩散到下腹,且肿胀处皮肤明显发绀,用手指按压初期具有热、硬感,后期变凉,且疼痛感也逐渐减轻。病程通常可持续3-14天,之后就会变成慢性。肺炎型,这是最为常见的类型,病猪主要表现出急性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的症状,即头颈前伸,张口呼吸,不断咳嗽,且伴有疼痛感,有时还会流出脓性鼻液,支气管发出明显的呼吸音。病程通常能够持续3-14天,大部分在2周内发生死亡。部分病牛会变成慢性型肺炎,病程至少可持续1个月,如果及时使用药物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控制病情。一般情况下,日龄越小的犊牛患病后会表现出越严重的临床症状,具有越高的病死率。例如,小于2岁的幼牛,病程通常持续7天以内,死亡率能够超过80%。

3、病理变化

对病死牛进行剖检,肉眼可见肺脏发生明显病变,往往4j5左右发生肉样病变,呈灰红色或者暗红色,质地较硬,小叶间结缔组织因发生浆液性水肿而明显变宽,且其切面存在大理石样花纹;心内外膜发生片状出血;肝脏、肾脏发生比较明显的实质变性;咽喉部发生胶胨样水肿;小肠内出现米粒大小至蚕豆大小的溃疡;脾脏没有发生肿大。取病死牛肺脏、心脏、肝脏、肾脏、脾脏,放入10%中性甲醛溶液中进行固定,通过常规石蜡切片后进行镜检,发现心肌纤维着色,但深浅不同,部分发生崩解、断裂,甚至完全溶解;肝脏发生颗粒变性,胞浆中存在大量的微细颗粒,有时还会存在小空泡;肺脏发生典型的纤维素性肺炎,肺泡腔、支气管及气管内存在大量的脱落的上皮细胞、吞噬细胞及嗜中性细胞。

4、实验室检查

涂片镜检。取病死牛心血、肺脏、淋巴结等直接制成涂片,染色后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革兰氏阴性小杆菌,菌体两极着色。

细菌培养。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牛血、肺脏、脾脏、淋巴结,分别在普通培养基、鲜血琼脂培养基上接种,置于37℃条件下进行24h培养,发现普通培养基上长出少量细菌,而血液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有细小的圆形菌落,呈浅灰色半透明状,表面光滑。

5、防控措施

免疫预防。目前,主要使用牛巴氏杆菌弱毒菌苗和死菌苗两种作为预防疫苗,牛通常在接种菌苗14天后出现免疫效果,能够持续保护6-9个月。在疫病地区,要分别在每年春冬季节进行1次免疫接种,如有需要可使用血清进行紧急预防接种。

中西医结合治疗。由于该病症状严重,要求增加治疗药物的用量,尽快减轻症状。该病以镇痛、抗菌、消炎为治疗原则。病牛可采取耳静脉注射药物,每天1次,分成4组一次性给药。第一组使用4支10mL双抗(也叫做菌毒双抗或者复方利巴韦林,主要含有乳酸环丙沙星)和500mL10%葡萄糖液;第二组使用3支5mL地塞米松和500mL10%葡萄糖液;第三组使用6支lg氨苄青霉素和10%的500mL葡萄糖液;第四组使用5支10mL磺胺和500mLl0%的葡萄糖液,均采取静脉注射给药,连续使用3天。

肉牛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特点
本菌为条件病原菌,常存在于健康畜禽的呼吸道,与宿主呈共栖状态。当牛饲养饲养管理不良时,如寒冷、闷热、潮湿、拥挤、通风不良、疲劳运输、饲料突变、营养缺乏、饥饿等因素使机体抵抗力降低,该菌乘虚侵入体内,经淋巴液入血液引起败血症,发生内源性传染。病畜由其排泄物、分泌物不断排出有毒力的病菌,污染饲料、饮水、用具和外界环境,主要经消化道感染,其次通过飞沫经呼吸道感染健康家畜,亦有经皮肤伤口或蚊蝇叮咬而感染的。该病常年可发生,在气温变化大、阴湿寒冷时更易发病;常呈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发生。
症状
潜伏期2—5天。根据临床表现,本病常表现为急性败血型、浮肿型、肺炎型。
急性败血型:病牛初期体温可高达41—42℃,精神沉郁、反应迟钝、肌肉震颤,呼吸、脉搏加快,眼结膜潮红,食欲废绝,反刍停止。病牛表现为腹痛,常回头观腹,粪便初为粥样,后呈液状,并混杂粘液或血液且具恶臭。一般病程为12—36小时。
浮肿型:除表现全身症状外,特征症状是颌下、喉部肿胀,有时水肿蔓延到垂肉、胸腹部、四肢等处。眼红肿、流泪,有急性结膜炎。呼吸困难,皮肤和粘膜发绀、呈紫色至青紫色,常因窒息或下痢虚脱而死。
肺炎型:主要表现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症状。病牛体温升高,呼吸困难,痛苦干咳,有泡沫状鼻汁,后呈脓性。胸部叩诊呈浊音,有疼感。肺部听诊有支气管呼吸音及水泡性杂音。眼结膜潮红,流泪。有的病牛会出现带有黏液和血块的粪便。本病型最为常见,病程一般为3—7天。
病理变化
败血型牛出败主要呈全身性急性败血症变化,内脏器官出血,在浆膜与粘膜以及肺、舌、皮下组织和肌肉出血。浮肿型主要表现为咽喉部急性炎性水肿,病牛尸检可见咽喉部、下颌间、颈部与胸前皮下发生明显的凹陷性水肿,手按时出现明显压痕;有时舌体肿大并伸出口腔。切开水肿部会流出微混浊的淡黄色液体。上呼吸道黏膜呈急性卡他性炎;胃肠呈急性卡他性或出血性炎;颌下、咽背与纵隔淋巴结呈急性浆液出血性炎。肺炎型牛出败主要表现为纤维素性肺炎和浆液纤维索性胸膜炎。肺组织颜色从暗红、炭红到灰白,切面呈大理石样病变。胸腔积聚大量有絮状纤维素的渗出液。此外,还常伴有纤维素性心包炎和腹膜炎。
诊断
临床诊断
根据病畜高热、鼻流黏脓分泌物,肺炎等典型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败血型常见多发性出血,浮肿型常见咽喉部水肿,肺炎型主要表现肺两侧前下部有纤维素性肺炎和胸膜炎。如需确诊,应做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诊断
病料采取:生前可采取血液、水肿液等;死后可采取心血、肝、脾、淋巴结等。
直接镜检:血液作推片,脏器以剖面作涂片或触片,美蓝或瑞氏染色,镜检,如发现大量的两极染色的短小杆菌,革兰氏染色,为革兰氏阴性、两端钝圆短小杆菌,即可初诊。
分离培养:无菌采取病料,接种于血液琼脂平板和麦康凯琼脂,37℃培养24小时,此菌在麦康凯琼脂上不生长,在血液琼脂平板可见有淡灰白色、圆形、湿润、不溶血的露珠样小菌落。涂片染色镜检,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必要时再进一步做生化试验鉴定。
鉴别诊断:对于急性死亡的病牛,应注意与炭疽、气肿疽、恶性水肿病的鉴别。对于肺部病变还应与牛肺疫等鉴别。巴氏杆菌病因有高热、肺炎、局部肿胀以及死亡快等特点,易与炭疽,气肿疽和恶性水肿相混淆,应注意鉴别。
炭疽:炭疽病牛临死前常有天然孔出血,血液呈暗紫色,凝固不良,呈煤焦油样,死后尸僵不全,尸体迅速腐败;脾脏可比正常肿大2-3倍,将血液或脾脏做涂片,革兰氏或瑞氏染色,可见菌体为革兰氏阳性、两端平直、呈竹节状、粗大带有荚膜的炭疽杆菌。而巴氏杆菌病则没有上述病理变化,可见菌体为革兰氏染色阴性、两端浓染的细小的球杆菌。
恶性水肿:多发生于外伤、分娩和去势之后,伤口周围呈气性、炎性肿胀,病部切面苍白,肌肉呈暗红色,肿胀部触诊有轻度捻发音。以尸体的肝表面做压印片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阳性;两端钝圆的大杆菌。
气肿疽:多发生于4岁以下的牛,肿胀主要出现在肌肉丰满的部位,呈炎性、气性肿胀,手压柔软,有明显的捻发音。切开肿胀部位,切面呈黑色,从切口流出污红色带泡沫的酸臭液体。肿胀部的肌肉内有暗红色的坏死病灶。由于气体的形成,肌纤维的肌膜之间形成裂隙,横切面呈海绵状。实验室检验,气肿疽梭菌菌体为两端钝圆的大杆菌,气肿疽在我国已基本上得到控制。
防治

预防牛出败主要是加强饲养管理,避免各种应激,增强抵抗力,定期接种疫苗。预防注射可使用血清抗体,用法:100千克以下的牛,皮下或肌肉注射4毫升,100千克以上的牛注射6毫升,免疫力可维持9个月。
发病后对病牛立即隔离治疗:可选用敏感抗生素对病牛注射,如氧氟沙星,肌肉注射,3—5mg/㎏体重,连用2—3天;恩诺沙星,肌肉注射,2.5mg/㎏体重,连用2—3天。消毒圈舍,每日2—3次。未发病牛紧急注射牛出败疫苗

肉牛冬痢的临床症状 肉牛冬痢的治疗措施


冬痢是牛群中发生的一种严重的季节性的急性肠道传染病,通常发生在秋季、冬季以及早春,主要是由于气候过于寒冷而采取集中饲养,运动不足,加之饲养管理不当,就容易感染并暴发该病。病牛主要症状是生长发育停止,体质消瘦,母牛患病后会减少泌乳。症状严重的病牛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就会继发引起肺炎等造成死亡。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肉牛冬痢的临床症状肉牛冬痢的治疗措施。

1、流行病学

肉牛冬痢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通常在11月份至第二年4月份容易流行,也就是冬季和初春。这主要是由于此时气候寒冷,温度骤然发生改变,机体容易受寒而发生感冒,导致抵抗力减弱,以及突然更换饲料,或者饲喂冰冻和发生霉变的饲料等,都能够引起发病。该病具有高度接触传染性,可经由污染的饮水、饲料以及配种员、兽医没有严格消毒等造成传播。

2、临床症状

病牛往往突然出现腹泻,呈喷射状排粪,排出棕色水样稀便,并散发腥臭味,其中混杂气泡以及鲜红色血液,甚至少量的血凝块。经过2天左右,病牛则会排出红色粪便。大多数病牛精神和食欲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体温保持在38~39℃,呼吸12~28次/min。部分病牛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被毛粗乱,有时背部弓起;心跳、呼吸加速,行动缓慢,眼窝下陷,出现脱水现象,体重明显减轻。

3、鉴别诊断

球虫病。该病一般是在夏季即6~9月份发生,且主要是小于2岁的犊牛容易感染,而成年牛往往呈隐性感染,即作为带虫者传播该病。病牛通过强烈努责才能够排出粪便,且往往继发引起肺炎。另外,对粪便进行检查,能够发现存在大量的虫卵囊。

沙门氏菌病。主要是10~40日龄的犊牛容易发生该病,急性型明显发热,出现败血症,且快速死亡;病情较缓者,往往会伴有关节炎、肺炎症状。成年牛感染病菌后往往呈隐性感染,妊娠母牛感染后可能会发生流产,但没有出现其他异常。

真胃溃疡。该病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往往呈散发,病牛临床上的主要特征是排出混杂松馏样的物质(即血凝块)的粪便,发生贫血,体质虚弱,并快速发生死亡。

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牛表现出体温明显升高,可达到40~41℃,唇、齿龈、腭、口腔黏膜上皮存在浅表性烂斑,大量流涎,并伴有蹄冠炎以及趾间坏死、糜烂,导致跛行,且妊娠母牛发病后一定发生流产。

4、治疗措施

西药治疗。可在病牛的饲料中添加6~10g胃蛋白酶、10g益生素混饲,每天2次,连续使用3~5次就能够康复。病牛也可按体重使用0.2~0.3g/kg磺胺脒,每天分成2次灌服,并配合灌服30~50mL松节油或者克辽林,每天2次,连续使用2天就能够康复。如果病牛严重脱水,主要及时进行补液,可一次性静脉注射由2000~3000mL葡萄糖生理盐水、100mL11%氯化钾溶液、100mL维生素C组成的混合溶液,或者由1000~1500mL5%~10%葡萄糖液、1000~1500mL复方林格氏液、10~20mL安钠咖、100mL维生素C组成的混合溶液。犊牛发病后,初期具有正常体温或者略有升高,但如果体温降低到常温以下就表明接近死亡,此时要立即使用副肾素来调整微循环,并配合补糖、补液来补充大量电解质,还要使用大剂量的抗生素用于抗菌消炎,并避免出现继发感染。如病牛可肌肉注射2~3mL副肾素,接着使用200~300mL10%葡萄糖,200~300mL复方林格氏液,2~5g氨苄青霉素(注意氨苄青霉素禁止添加在葡萄糖溶液中,这是由于时间较长该药会发生分解而失去药效,该药应添加在复方林格氏液中),并按体重使用5~10mg/kg病毒唑,每天1次,连续使用3~5天。

中药治疗。取20g干姜、15g小茴香、24g茯苓、30g党参、40g白术、10g炙甘草,添加适量水煎煮,待药液温度适宜后给病牛灌服,每天2次,连续使用3天就能够康复。取60g白术、30g柴胡、60g当归、60g党参、60g陈皮、45g炙甘草、90g炙黄芪、30g升麻,全部研成粉末添加温开水冲调,或者添加适量水煎煮,但温度适宜后给病牛灌服,连续使用3~5天。取24g山药、15g砂仁、24g白术、15g薏苡仁、24g炙甘草、24g白扁豆(炒)、24g茯苓、15g莲子肉、24g党参、15g桔梗(炒黄),全部研成粉末,添加温开水冲调给病牛灌服,每天1次,连续使用2~3天就能够康复。对于年老体弱的病牛,可取60g大枣、30g生姜、30g五味子、30g肉豆蔻、45g补骨脂、60g吴茱萸,全部研成粉末,添加温开水冲调后给其灌服,连续使用3~5天。

干扰素诱导剂疗法。根据干扰素防治疾病的原理,可使用0.5mL鸡新城疫I系苗,添加250~500mL生理盐水进行稀释,混合均匀给病牛进行交巢穴注射或者肌肉注射,犊牛每次用量为5~10mL,成牛每次用量为20~30mL,每天1次,通常1次用药即可痊愈,症状严重的病牛可间隔1天再重复用药1次。需要注意的是,该溶液要现用现配,并确保4h内用完。

牛冬痢概述
冬痢是牛群中发生的一种严重的季节性腹泻,乳牛和黄牛都可发生。发生时间早的可在10月中旬以后,迟的在次年4月底以前,以春节前后发生最多。牛群中一旦暴发冬痢,将会迅速蔓延。病程为1周左右,死亡率很低。但由于发病头数多,严重影响产奶量。发病后一般在3~4年内不再发生,因此认为本病痊愈后具有一定的兔疫力。发病原因至今仍未搞清。
诊断技术
可根据发病季节、发病规律及特征性的病状进行诊断。冬痢的潜伏期很短,一般感染后3天就发病。发病迅速,呈急性暴发性传播。一个牛群常在一夜间就有20%发生腹泻,大多数牛在2、3天里发生同样的腹泻。粪厦呈水样,粽色,有腥臭味,常呈喷射状排出,约有50%~80%的病牛粪便中伴有鲜红的血液和血凝块,体温、呼吸、脉搏、食欲和饮水都接近正常,只有少数严重病例(5~10%)精神沉郁,腹围缩小,体躯发冷、衰弱,有时不能站立。乳牛产奶量明显下降。犊牛发病晚而轻或不发病。
本病应与沙门氏菌病、饮食性胃肠炎、病毒性腹泻等病相区别,特别注意粪便中有无血液,血液的新鲜程度及全身症状等情况。沙门氏菌病,粪便中虽可血液,但多呈急性、发热及败血病,死亡率较高。饮食性胃肠炎虽有腹泻,但较少含有血液,而且曾有食人腐败变质问料的病史。病毒性腹泻(粘膜病),有高热及白细胞总数减少,并发生鼻镜、口腔,舌、食道、前胃、皱胃和趾间损害。冬痢则无以上变化。
防治方法
目前还没有有效的疫苗。根据各地经验,冬痢无需特殊治疗即能自愈。但对于症状较严重的病例,须进行一定的对症治疗,以缩短病群。一般采用磺胺眯,每头50克,或痢特灵,每头2克,灌服1~2次。也可用肠道防腐收敛剂,如松馏油、克辽林等,每头30~60克,混合灌服,12小时后再重复一次。对脱水严重和衰弱者要进行补液,并适当控制精饲料喂量,以供给营养丰富的糊粥为好。

肉牛便秘的病因 肉牛便秘的临床症状与防治措施


肉牛便秘是比较容易发生的一种疾病,临床上主要症状是排粪困难,且排粪需要较长时间或者经常变换排粪姿势。该病主要是由于大肠无法正常传导,分泌津液减少,导致粪便秘结变硬。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肉牛便秘的病因肉牛便秘的临床症状与防治措施。

1、病因分析

新生犊牛发生该病是由于分娩前积聚较多的胎粪,从而导致出生后容易发生便秘。新生犊牛没有吮食或者过晚吮食初乳,导致机体的消化功能受到影响;吮吸大量品质低劣的代乳粉或者合成乳,导致消化不良或者便秘;先天性发育较差或者早产、体质瘦弱的幼犊,往往会由于肠管驰缓,无力蠕动,也能够造成胎粪秘结而引起发病。

成年牛主要是由于饲喂过多含有大量粗纤维的饲料,如豆秸、麦秸、花生藤等。这是由于这类含有丰富粗纤维的粗饲料开始时会刺激肠道兴奋,接着导致肠道运动和分泌功能减弱,最终造成肠道平滑肌蠕动缓慢而发生肠积粪,尤其是在长时间饲喂这种饲料且又饮水不足时,更容易引起便秘。牛长时间饲喂过多的高浓度饲料,导致肠管负担过重,使其无法正常运动,也能够引起发病。牛患有胃肠道疾病,如慢性卡他或者急性卡他时,由于会减缓胃肠蠕动,影响消化液分泌,会导致排便困难,粪球干小,且表面附有黏液。如牛患有慢性肠卡他时,由于肠机能处于较弱的兴奋状态,也能够引起便秘;患有大肠阻塞、小肠积食、肠变位、结肠阻塞、真胃阻塞、瓣胃阻塞以及胃扩张等,导致病变前部的胃肠内容物无法向后运送,胃肠蠕动缓慢,引起粪便干硬、减少排粪等。

2、临床症状

犊牛患病后,主要症状是减少吮乳,肠音减弱,惶恐不安,弓背、努责,摇尾。有时会用后肢踢腹,卧在地上,且回头望腹。有时会出现严重腹痛,使其前肢抱头在地上打滚。之后精神萎靡,停止吮乳,结膜潮红但混杂黄色,呼吸急促,心跳加速,肠音微弱或者完全消失,虚弱无力,最后只能够卧地不起,日渐衰竭,出现自体中毒。

成年牛发生便秘后,初期饮欲、食欲减退,反当减少,且都逐渐停止,肠及瘤胃蠕动音变小,伴有腹痛症状,往往两后肢后踏,且持续回头、凹腰、摇尾不安,并用后肢踢腹。初期减少排粪,之后完全停止,经常努责,但只有少量白色的胶胨状粪便或者蛋清样黏液。病程后期,会发生脱水及心力衰竭。

3、防治措施

西药治疗。犊牛患病后要立即使用温肥皂水灌肠,用于冲洗直肠。灌肠时,要将灌肠器尽可能送入到直肠深处,在输入液体时要将肛门用手指塞闭,避免灌入的液体流出,促使粪便软化。当灌入量适宜后,就可拿开手指,此时就会流出液体,其中往往混杂大量呈算盘珠样的硬结粪便。采取多次冲洗,直到直肠完全通畅为止。如果经过1-2h还没有排出积粪,可向直肠内灌入300mL液体石蜡或者植物油。在治疗过程中,可配合腹部热敷和按摩来缓解腹痛,当腹痛严重时可肌肉注射5-6mL30%安乃近注射液。如果胎粪长时间滞留而导致肠道发炎时,可配合使用消炎药和维生素C等进行治疗。犊牛患病后,可灌服40mL甘油或者70-100mL石蜡油,每5-7小时1次,治疗效果较好。成年牛患病后,可静脉注射3000-4000mL5%的糖盐水、生理盐水、复方氯化钠溶液或者平衡液,每天1-2次。也可灌服7000-9000mL添加有300-500g硫酸钠或者硫酸镁的常水,能够有效促泻。还可灌服由300g硫酸钠、250g人工盐、400-600g蓖麻油、40-50g芦荟组成的混合药液。如果病牛继发引起瘤胃臌气,要在灌肠前先采取瘤胃穿刺放气。一般先剪去左肷部明显臌气处的被毛,接着涂抹2%碘酊进行消毒,然后在该处刺入小号穿刺针,确保刺穿皮肤及胃壁,促使瘤胃内气体被放出,从而促使腹压降低,且胸腔内心、肺所受的压力减小。为确保胃肠内容物排净,抑制瘤胃发酵,调节胃肠功能,可通过胃管灌入由20g鱼石脂、500mL石蜡油以及适量水组成的溶液。

中药治疗。犊牛患病后,如果元气衰微,适宜采取培补元气,即取10g人参、45g当归,加水煎煮后取药液分成多次灌服,或者取15g茯苓、10g防风、20g生地黄、白芍6g,60g白术、升麻6g,加水煎煮后取药液分成2次灌服;如果食积化热,适宜采取清热通便,即取10g大黄、10g牵牛子,全部研成细末,添加适量开水冲调后灌服,或取15g生地黄、25g麦门冬、50g芒硝、20g玄参,加水煎煮后分成2次灌服。成年牛(以体重为500kg为例)患病后,可取60-100g芒硝、24g厚朴、12g赤芍、12g枳实、60g炒莱菔子、120-200g大黄、30g桃仁,加水煎煮后取药液灌服。对于老弱病牛,且主症为便结,可取120g大黄、180g麦冬、80g石斛、120g锁阳、96g当归、48g桃仁、90g火麻仁、48g肉苁蓉、180g生地、72g瓜篓仁、80g沙参、120g黄芪、90g柏子仁、120g陈皮、24g枳壳、60g芒硝、240g玄参、30g甘草,加水煎煮后取药液灌服。对于跌扑损伤、腹部手术而发生便秘的病牛,可取80g沉香、96g大黄、72g当归、48g赤芍、80g枳实、80g槟榔、80g乌药、72g红花、80g木香、72g桃仁,加水煎煮后灌服。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138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