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珠母贝的生活习性

贝科动物马氏珠母贝外套膜受刺激可形成珍珠。马氏珠母贝是我国主要养殖的珠母贝,又称海水珍珠,它手术植入方便,受核率高,育成的珍珠粒大且圆,光彩美丽,享誉海内外。

一、经济价值

珍珠自古以来被人们视为珍贵的宝物,价值昂贵,既可药用,又可作为装饰晶。珍珠性寒味甘、咸,具有安神定惊、明目消翳、解毒生肌的功效,主治惊悸失眠、惊风癫痫、目生云翳、疮疡不敛等症。目前,世界上对珍珠的需求量很大,我国产南珠在国际市场上备受青睐,有西珠(西欧产)不如东珠(日本产)、东珠不如南珠之说。

二、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

贝壳两片不等,右壳较干,左壳稍凸,壳呈斜四方形,壳顶位于前方,后耳大,前耳稍小,背缘乎直,腹边圆,边缘鳞片层紧密,末端翘起。右壳前耳下方有一明显的足丝凹,足丝孔大,足丝呈毛发状。壳面暗褐色,同心生长轮纹极细密,成片状,薄而脆,极易脱落,在贝壳中部常被磨损,在后缘的排列极密,延伸成小舌状,末端翘起。贝壳内面中部珍珠层厚,光泽强,边缘淡褐色。闭壳肌痕大,长圆形(图3)。

(二)生活习性

1.栖息深度和底质

马氏珠母贝属暖海性品种,一般生活在较宽的外海性海湾海岸和沿岸自低潮线以下至10米水深左右的海底。各海区马氏珠母贝的垂直分布与该海区的风浪、底质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在风浪较大,底质不够稳定的海区,栖息较深;反之,在风浪较小,底质比较稳定的海区栖息的深度较浅。幼贝分布的水层从低潮线开始至水深5米,以下就很少见,其中以3米左右的深度栖息密度最大。

幼贝随着身体的成长而逐渐向深水处移动。马氏珠母贝一般在沙泥混有石砾及贝壳碎屑的底质处生长,有的则附着在其他贝类如江珧、贻贝等的表面生长。而在珊瑚礁或马尾藻生长繁茂的海底,珍珠贝的附着少。纯泥质的海区,缺少附着基地,又会引起海水过度混浊,影响珠母贝生活、繁殖,引起病虫害,一般没有马氏珠母贝分布。

2.水温和水质

水温和马氏珠母贝的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要求有较高的水温。马氏珠母贝适温范围为1530℃,最适水温为2325℃。同时要求海区海水有较高的相对密度,马氏珠母贝正常生活的适宜相对密度范围为1.0151.028,最适相对密度为1.021.025。

3.食性

马氏珠母贝是通过鳃的纤毛运动造成水流,当海水经鳃时,海水中的悬浮物质被鳃过滤下来,其中一部分则成为它的食料。常见的食料是较小型的浮游植物和圆筛藻属、菱形藻属、针杆藻属的硅藻和甲藻,以及小型的浮游动物,如甲壳类的无节幼体、一些贝类的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有机碎屑、浮泥。

(三)繁殖

马氏珠母01几乎全年都可繁殖,但主要的繁殖期集中在每年510月份,水温上升至22℃时就有小部分个体开始进行繁殖,进入繁殖盛期的水温一般都在25℃以上。

第1年出生的马氏珠母贝到第2年的繁殖期已具有繁殖能力。马氏珠母贝的性别一般认为是雌雄异体,但它的生活史中有性转变现象,因而也可以找到一些雌雄同体的个体。性转变现象多见于幼龄的个体,34龄的个体性别比较稳定。在繁殖季节,雌雄珠母贝的精卵在体外结合,即成受精卵。受精卵大约在受精之后24小时发育成为面盘幼虫,贝壳越来越明显,由原来的马鞍形发展成为D字形。此时的面盘幼虫称为D形幼虫。发育比较快的个体在受精后的第了天,由于壳顶的隆起使原来的D形贝壳变成略带圆形,这种幼虫称为早期壳顶幼虫。壳顶幼虫经过7天的发育变成成熟的幼虫,成熟幼虫23天后在面盘的后方生出足部,接着面盘逐渐萎缩退化,这就是变态期的开始。变态期的幼虫用足部匍匐爬行一段时间之后,就分出34条足丝附着在其他物体上进人附着生活。

相关推荐

珠母贝


[学名]: Pinctada margaritifera (Linnaeus)
[资源名称]: 珠母贝
[外文名]: Pearl oyster
[别名]: 黑蝶贝
 
[形态特征]:
  贝壳略呈圆形。个体比前两种大,为珍珠贝中较大的种类,大者高度可达20厘米左右。壳质坚厚。壳顶向前弯,前耳小,后耳大。壳表棕褐色或绿褐色等;被有同心形鳞片,边缘有鳞片规则的向外延伸,呈棘状或锯齿状,中部鳞片常脱落,留有淡白色的放射条纹痕迹。
 
[原产国家]:中国、日本  [原产省份]:海南、广西  [原产地区]:印度洋和太平洋  
[气候带]:热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除了红海、印度洋、太平洋以及夏威夷群岛外,在日本的鹿儿岛至东南亚一带南洋群岛等海域都有分布;在我国,主要分布在硇洲岛、涠州岛和海南岛(包括西、南沙群岛)以及台湾的澎湖群岛沿海一带。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黑蝶贝喜欢栖息于潮流畅通、水温盐分变化不大的海域,其生活水层一般在10一40米。在海底多数以发达的足丝附着在岩石的间隙中或珊瑚礁上。

大珠母贝


[学名]: Pinctada maxima (jameson)
[资源名称]: 大珠母贝
[外文名]: pearloyster
[别名]: 白蝶贝
 
[形态特征]:
  贝壳极大、重厚。左右两壳相等,左壳稍隆起,右壳较扁平,壳高略等于壳长;壳背缘较直,腹缘圆。壳顶尖,较明显,不突出壳背缘;前后耳不明显。壳表面呈黄褐色。生长线明显,多呈鳞片或薄片状突起。贝壳内面珍珠层较厚,呈银白色。铰合部无齿,韧带位于背缘。闭壳肌痕大,呈长圆形。
 
[原产国家]:中国,澳大利亚,西太平洋沿岸的东南亚国家近岸  [原产省份]:中国分布在海南岛、西沙群岛、雷州半岛沿岸海域  [原产地区]:西太平洋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大珠母贝分布于澳大利亚沿岸,西太平洋沿岸的东南亚国家近岸。中国分布在海南岛、西沙群岛、雷州半岛沿岸海域。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大珠母贝栖息在水深4~60米之间海区,喜埋栖在珊瑚礁、贝壳、岩礁、砂砾等底质中,其生长适宜水温23~30.3℃,最适水温为24~28℃。大珠母贝系滤食性贝类,主要以藻类为食,还兼食甲藻、纤毛虫等。

射肋珠母贝


[学名]: Pinctada radiata
[资源名称]: 射肋珠母贝
[外文名]: Pearl oyster
[别名]: 西印度珠母牡蛎
 
[形态特征]:
 
贝壳略呈方形,壳形较斜。后耳小,前耳较大。壳表呈紫色、黄色或黄褐色,有的具蓝色或绿色放射带,或混有白色放射带。棘密,薄脆。贝壳内面珍珠层具蓝色或紫色光彩,边缘呈紫色或褐色。铰合部K,具卤。闭壳肌痕短而宽,略呈长椭圆形。
 
 
[原产国家]:中国、日本  [原产省份]:海南  [原产地区]:中国南海热带海域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在全球南北两回归线之间,如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暖海种,以足丝附着在浅海岩石或珊瑚上。

 
[性别类型]:异体 [品种特性]:优质,其它
[食性]:滤食性 [底质类型]:岩礁
[栖息水层]:底层
[生活方式]:固着
[资源类型]: [主要用途]:食用,药用与保健
[资源状况]:我国主要分布在广东、海南等省沿海,尤其是在海南省陵水县黎安港分布量最多,因此当地群众又称之为黎安贝。射肋珠母贝主要用来培育金色或金黄色珍珠,但珠粒较小,目前基本上不用于生产。

合浦珠母贝亲贝的选择技术


珍珠贝亲贝选择时要考虑到母贝性状、插核育珠性能、珍珠品质等综合性状。主要有:
1.贝体强壮
贝体强壮的珍珠在外观上的特征是贝体完整,无残缺,贝壳表面颜色较鲜明,放射线明显,鳞片锐而坚,足丝发达。内部特点-鳃和外套膜边缘呈黑色。

2.个体较大,壳高>壳长。

3.贝壳的珍珠层呈银白色。

4.性腺成熟。
性成熟的亲贝有下面几个特点:
(1)珍珠贝生殖腺相当丰满,整个内脏团表面被生殖腺所包裹;
(2)生殖腺表面有明显的斑点,特别是在足的基部,这些斑点呈放射状;
(3)生殖腺组织较松软,以平针按其表面富有弹性;
(4)以解剖法取一些雌性生殖腺中的性细胞,其中以成熟的卵母细胞占绝对优势。

成熟卵母细胞特点:
(1)从形态来看,圆形和梨形的是成熟的卵母细胞,多角形或其他形态的为不成熟的卵母细胞。
(2)从大小来看,比较大的卵径达到60-65m是成熟卵母细胞,小的是不成熟的卵母细胞。
(3)胚泡容易消失的是成熟的卵母细胞,胚泡不易消失的是不成熟的卵母细胞。

大珠母贝海底放养


海底放养是古老而又简易的养成方式,也称底播。海底放养的环境要求没有污泥,潮水畅通但又流速不大,底质多砾石而又不会搬运变迁的,水深约为3~5米的海底。预先把即将放养的大珠母贝,逐个清除去壳外附着生物,同时对有贝壳穿孔病的个体在壳外涂覆水泥沙浆,然后,由潜水员带到海底,按一定密度分散排列在海底上、并在海面上安放人工放养范围的标记,作为防护的根据。

在养成过程中,需要定期潜水检查、清理,发现附着生物和贝壳穿孔病影响贝体生活时,必须及时收回清除并再加水泥沙浆涂覆后重新放养。见有死贝时也要及时捡回。发现底质变动或有泥沙洄淤时,也得及时采取措施或搬迁母贝。

海底放养的大珠母贝一般生长缓慢,养殖周期较长,也很难及时撤底地驱除敌害死亡率较高,现代化养殖已不运用这种方式。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163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