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鸡腹水综合征的病因、症状、鉴别诊断和防治

1病因分析

遗传因素:长期以来,肉鸡在选育过程中通常只重视对生长性能方面加强选育,而没有增强其心肺功能,导致心肺功能无法适应机体旺盛代谢的需要,存在心肺发生衰竭的可能性,从而容易促使机体由于缺氧而发生该病。

营养因素:有些肉鸡养殖户只重视肉鸡生长速度和料肉比,选择饲喂高能量、高蛋白的颗粒饲料,部分甚至会添加过多的油脂,且没有适时采取限饲,导致机体生长更加迅速,促使其消耗更多的氧气,从而造成机体出现相对缺氧的现象,进而更易发生该病。饲料中缺乏某些营养物质,如维生素E、硒、磷、锌、锰、铜等,也容易引发该病。

环境因素:气候寒冷的季节,有些养殖户为确保舍内温度达到要求而忽略通风,造成空气中含有高水平的有害气体,如硫化氢、氨气、二氧化碳等,而减少氧气水平,形成一种缺氧的环境,而仔鸡处于快速生长阶段具有旺盛的代谢,往往会由于长时间无法吸取足够的氧气来满足机体需要,导致肺脏发生损伤,机体进一步加重缺氧而引起该病。

生物毒素因素:各种生物毒素中,造成最严重危害的是黄曲霉毒素,肉鸡食入后会导致肝脏发生严重的器质性损害,从而发生该病。肉鸡只要采食污染有黄曲霉毒素的饲料或者铺垫污染有黄曲霉毒素的垫料,都非常容易出现发病。

其他因素:肉鸡患有某些疾病,如传染性支气管炎、沙门氏杆菌病、大肠杆菌病等,都能够导致机体心脏、肝脏、肺脏发生病变,从而引起该病。饲料中添加有毒性油脂或者发生食盐中毒等,机体的肝脏都会直接发生损伤,导致肝脏发生病变,从而潴留大量的腹水而引起发病。

2.临床症状

个别病鸡会突然发生死亡,且发病前没有表现出任何明显的症状,通常运动、饮水、采食等都正常,往往会突然出现失控行动而大声尖叫,直接倒地死亡。大部分病鸡表现出生长发育缓慢,精神沉郁,双翅下垂,羽毛蓬松杂乱,食欲不振,呼吸加速,腹部膨胀、下垂,无法稳定行走,往往呈鸭步,部分还会由于站立困难而以腹部着地,如同企鹅。病鸡腹部皮肤明显变薄,且发亮,该处的羽毛发生脱落,用手按压能够感到明显的波动感。病鸡腹水会迅速积聚,往往在发病后的1~3天发生死亡。

3鉴别诊断

鸡脂肪肝综合征:二者相似处是发病通常是由于饲喂过多的高能量日粮而引起,且病鸡腹部膨大,软绵下垂,呈俯卧状;区别是采食过多的饲料能量而导致体况过度肥胖,穿刺膨大腹部不会流出液体,鸡冠发生褪色或者呈苍白色,成年肉鸡往往容易发生,剖检后发现有大量脂肪沉积在腹腔。

禽伤寒:二者相似处是病鸡羽毛蓬松杂乱,双翅下垂,腹部膨大,如同企鹅走动或者站立,如果卵泡破裂就会发生腹膜炎;区别是由于感染鸡沙门氏杆菌而引起禽伤寒,鸡冠皱缩,呈苍白色,体温明显升高,可达到43~44℃,排}h黄绿色的稀粪,且粪便导致肛门周围被污染,剖检能够发现肝脏发生肿大,呈古铜色或者棕绿色,心脏、肝脏、肌胃存在灰白色的坏死灶,取病料进行培养即可鉴定是沙门氏杆菌。

防治措施

及时治疗:病鸡可使用中药治疗,即取350g泽泻、150g车前子、200g猪苓、150g醋制甘遂、200g茯苓、150g大戟、50g芜花、200g白术,加水煎煮2遍,药液混合后分成5~7份,以上药量可供400~500只病鸡饮用。也可使用12号针在病鸡腹部刺人,抽出腹水后注入2万IU的青霉素,采取几次治疗就能够有效控制该病。如果药物能够引发肉鸡腹水综合征,则禁止长时间连续投喂,为此可采取交替使用不同药物的方式来实现预防疾病的目的。

调控日粮营养含量:肉鸡具有代谢旺盛,大量耗氧,增重速度快,容易发生该病的特点,因此3周龄前要适当的限制饲养,以控制生长速度适宜,减少耗氧量。采取早期限饲,可调低日粮能量和蛋白质水平,通常在0~14日龄饲喂低能量日粮(代谢能量11.5MJ/kg),控制粗蛋白水平在20%左右;大约21日龄改饲喂高能量日粮(代谢能量12.97MJ/kg),控制粗蛋白水平在18%左右,从而对生长速度进行有效控制,尽可能饲喂粉料,少饲喂颗粒饲料。饲料中控制食盐添加在0.5%以内,磷水平至少达到0.05%,且适当增加硒和维生素E的添加量,每千克饲料中只要要含有0.5g维生素C,增强机体抗应激能力。

改善饲养环境:设计和改造鸡舍时,要处理好防寒保暖和通风换气之间的关系,以确保供给充足的氧气。鸡舍最好设有天窗,安装换气扇,定时采取强制通风换气,促使舍内空气新鲜;供暖时应避免空气被污染。通常可采取定时控制的负压通风系统和恒温控制的风扇来处理温度降低和通风间的矛盾,从而有效减少该病的发生。

相关推荐

猪应激综合征的发病症状 猪应激综合征的诊断及防治措施


猪的应激综合征是猪体受到外界刺激而表现各种特异症状的综合征,健康猪因环境的突然变化易发生该征而出现全身颤抖、呼吸困难、肌肉僵硬、下痢、水肿病等综合病症。下面具体介绍一下:猪应激综合征的发病症状猪应激综合征的诊断及防治措施。给大家了解一下以降低该征给养猪户带来的损失。

1、表现形式及发病症状

急性应激。这是最严重的一种应激表现形式,少数对应激敏感的猪在进行抓捕、注射或者受到惊吓时就会突然发生死亡,部分种公猪在配种过程会由于极度兴奋而发生死亡,部分会在车船运输过程中突然发生死亡。猪心性急死也叫做急性心衰竭、致死性昏厥,育肥猪和仔猪都能够发生。病猪主要特点是快速发生死亡,心肌以及全身横纹肌发生变性,一般在气候炎热的季节突然发生死亡,没有表现出任何先驱症状。应激性肌病主要是育肥猪容易发生,典型特征是宰后肌肉发生炎症、水肿、变性以及坏死。肉眼观察,发现颜色较淡,质地松弛,存在渗出液。通常可分成三种类型,即PSE猪肉也叫做水猪肉;肌肉坏死,主要是背肌发生坏死,也叫做背肌坏死;腿肌坏死,主要是腿部肌肉发生炎症坏死的疾病。

猪急性高热症。通常是待宰的育肥猪容易发生,是由于使用某些全身麻醉药物而引起的一些应激综合征,如胆碱、氟烷等,但与药物自身的药理作用没有关系。病猪前期表现尾巴发抖和肌肉颤抖,接着出现呼吸困难,体表发生充血,出现紫斑,体温快速升高,能够达到43℃左右,心跳亢进,后肢持续痉挛、收缩。症状严重时,随着症状的进一步加重会引起全身无力、肌肉僵硬,最终发生死亡。

慢性应激。该类型应激不会导致病猪出现特殊的病理变化,往往是存在心脏明显肥大,尤其是中隔及右心非常明显,肾上腺发生肥大,并存在胃肠溃疡等病变。这可能是由于应激原刺激强度较小,经常间断,再加上作用方式和临床症状比较不明显,往往会被饲养员忽视。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控制,也会严重损害养猪业的经济效益。饥饿、冷应激、噪音等是比较容易形成慢性应激的因素,其都可能造成不良因素的累积,导致机体生产性能降低,抵抗力减弱。暗猪肉通常是由于猪长时间受到较小强度的应激原作用,消耗较多的肌糖,储存的糖原明显减少,体内生产较少的乳酸,且与呼吸性碱中毒生成的碱发生中和反应.从而形成暗猪肉。主要特征是猪肉颜色较暗,具有较差的保水能力,切割时不会渗出液体,切面干燥,且质地粗硬。

2、临床诊断

该病可根据应激原类型、临床症状以及剖检变化等进行初步诊断。应激原,即检查猪饲养环境是否发生改变,是否侵入寒风,是否存在日射、热射导致的热应激,以及是否存在运输、配种、拥挤、惊吓、免疫等应激原,尤其要注意检查是否存在弱应激原。然后根据病猪发生慢性应激综合征、急性应激综合征以及猝死性应激综合征的临床症状进行综合分析,通常猪发生应激后会表现出恐惧、逃跑以及经常作防卫或者攻击姿势,对声音、人非常敏感,食欲明显降低,被毛逆立,心跳亢进,尾巴和肌肉震颤。剖检疑似发生应激而死亡的病猪,要注意观察肌肉是否形成DFD猪肉或者PSE猪肉,是否存在肌肉僵硬及踝关节僵直的现象。另外,还要注意对慢性死亡病猪的脏器变化进行观察,心脏是否肥大、内脏明显胀满、肺脏发生水肿以及细支气管含有大量泡沫等。

3、防治措施

对症治疗。根据发病轻重程度采取对症治疗,如果猪已经受到应激原刺激,要立即进行单独饲养,并采取治疗。如果病猪症状较轻,可让其进行充足休息,并补充适量的营养,促使其自行康复。如果病猪症状严重,可按体重口服或者肌肉注射1~3mg/kg氯丙嗪,或者按体重使用50mg/kg催眠灵或者50~60mg/kg苯巴比妥,或者静脉注射40~120mL5%碳酸氢钠溶液。另外,病猪也可按体重肌肉注射0.5~1mg/kg3.5%静松灵注射液,或者按体重肌肉注射0.55~1mg/kg安定注射液,也可选择使用片剂,按体重口服2~5mg/kg。为避免病猪出现变态反应性炎症和过敏性休克,可静脉注射适量的皮质激素进行治疗,如氢化可的松或者地塞米松磷酸钠等。

加强饲养管理。先是改善饲养管理,确保合理组群,禁止任意混群,避免出现噪音和受到骚扰,保持舍内安静。夏季要加强防暑降温,冬季要加强防寒保温,避免舍内温度急剧升高或者降低。猪群进行运输或者出栏前,要供给充足的饮水,最好饮用适量的口服补液盐,即在1000mL水中添加20g葡萄糖、3.5g氯化钠、1.5g氯化钾、2.5g碳酸氢钠。如果有需要可在猪上船或者装车前,每头按体重肌肉注射1~3mg/kg盐酸氯丙嗪,能够有效避免发生该病。

药物预防。在养猪生产实践中,已经广泛使用抗应激药物进行预防,这也是最简便、有效的方式。一般来说,常选择使用的药物是镇静剂(如安定、利血平、氯丙嗪等),缓解中毒的药物(如小苏打等)、参与三羧酸循环的物质(如苹果酸、琥珀酸类)、激素类(如肾上腺皮质激素)、维生素类(如复合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E)、微量元素(如硒)等。

引起猪应激综合征的病因有:

1、多因受到饲养管理中某些不良环境因素的刺激时,产生应激反应以提高机体对内外环境的适应常见的能引起应激反应的应激原包括:感染、创伤、中毒、高温、噪声、运输、饥饿、缺氧、重新分群、运输、交配、产仔等,这些应激原刺激机体,导致机体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引起特异性障碍与非特异性的防御反应,产生应激综合征。

2、与遗传因素有关该病最常发生于瘦肉型、肌肉丰满、腿短股圆而身体结实的猪,如皮特兰猪、波中猪、兰德瑞斯某些品系猪,红细胞抗原为H系统血型的猪也多为应激易感猪。易感猪较容易受惊,难以管教,常表现肌肉和尾部发抖。

临床症状

根据应激的性质、程度和持续时间,猪应激综合征的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

1、猝死性(或突毙)应激综合征多发生于运输、预防注射、配种、产仔等受到强应激原的刺激时,并无任何临诊病征而突然死亡。死后病变不明显。

2、恶性高热综合征体温过高,皮肤潮红,有的呈现紫斑,黏膜发绀,全身颤抖,肌肉僵硬,呼吸困难,心搏过速,过速性心律不齐直至死亡。死后出现尸僵,尸体腐败比正常快;内脏呈现充血,心包积液,肺充血、水肿。此类型病征多发于拥挤和炎热的季节,此时,死亡更为严重。

3、急性背肌坏死征多发生于兰德瑞斯猪,在遭受应激之后,急性综合征持续约2周左右时,病猪背肌肿胀和疼痛,棘突拱起或向侧方弯曲,不愿移动位置。当肿胀和疼痛消退后,病肌萎缩,而脊椎棘突凸出,几个月后,可出现某种程度的再生现象。

4、白猪肉型(即PSE猪肉)病猪最初表现尾部快速的颤抖,全身强拘而伴有肌肉僵硬,皮肤出现形状不规则苍白区和红斑区,然后转为发绀。呼吸困难,甚至张口呼吸,体温升高,虚脱而死。死后很快尸僵,关节不能屈伸,剖检可见某些肌肉苍白、柔软、水分渗出的特点。死后45min肌肉温度仍在40℃,pH低于6,而正常猪肉pH应高于6。这与死后糖原过度分解和乳酸产生有关,肉pH迅速下降,色素脱失与水的结合力降低所致。此种肉不易保存,烹调加工质量低劣。有的猪肉颜色变得比正常的更加暗红,称为“黑硬干猪肉”(即DFD猪肉)。此种情况多见于长途运输而挨饿的猪。

5、胃溃疡型猪受应激作用引起胃泌素分泌旺盛,形成自体消化,导致胃黏膜发生糜烂和溃疡。急性病例,外表发育良好,易呕吐,胃内容物带血,粪呈煤焦油状。有的胃内大出血,体温下降,黏膜和体表皮肤苍白,突然死亡。慢性病例,食欲不振,体弱,行动迟钝,有时腹痛,弓背伏地,排出暗褐色粪便。若胃壁穿孔,继发腹膜炎死亡。有的猪只在屠宰时才发现胃溃疡。

6、急性肠炎水肿型临诊上常见的仔猪下痢、猪水肿病等,多为大肠杆菌引起,与应激反应有关。因为在应激过程中,机体防卫机能降低,大肠杆菌即成条件致病因素,导致非特异性炎性病理过程。

7、慢性应激综合征由于应激原强度不大,持续或间断反复引起的反应轻微,易被忽视。实际上它们在猪体内已经形成不良的累积效应,致使其生产性能降低,防卫机能减弱,容易继发感染引起各种疾病的发生。其生前的血液生化变化,为血清乳酸升高,pH下降,肌酸磷酸激酶活性升高。

诊断鉴别

可根据有应激的病史、临诊表现、氟烷检测结果和剖检所见而做出诊断。

防治措施

治疗

治疗原则就是镇静和补充皮质激素。首先转移到非应激环境内,用凉水喷洒皮肤。症状轻微的猪可自行恢复,但皮肤发紫、肌肉僵硬的猪则必须使用镇静剂、皮质激素和抗应激药物。如选用盐酸氯丙嗪作为镇静剂,剂量为1~2mg/艇体重。一次肌肉注射,或安定1~7mg/kg体重,一次肌肉注射。也可选用维生素C、亚硒酸钠维生素E合剂、盐酸苯海拉明、水杨酸钠等。使用抗生素以防继发感染,可静脉注射5%的碳酸氢钠溶液防止酸中毒。

预防

1、应加强遗传育种选育繁殖工作,通过氟烷试验或肌酸磷酸激酶活性检测和血型鉴定,逐步淘汰应激易感猪。

2、尽量减少饲养管理等各方面的应激因素对猪产生压迫感而致病。如改善饲养管理,减少各种噪音,避免过冷或过热、潮湿、拥挤,减少驱赶、抓捕、麻醉等各种刺激。运输时避免拥挤、过热,屠宰前避免驱赶和用电棒刺激猪。在可能发生应激之前,使用镇静剂氯丙嗪、安定等并补充硒和维生素E,从而降低应激所致的死亡率。


肉鸡腹水综合症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治


肉鸡腹水综合征是一个复杂的症候群,是肉鸡的一种常见的营养代谢病,以腹腔明显积水,肺瘀血水肿和心脏扩张肥大为特征。近年来,本病在国内外的发病率都呈上升趋势,已成为世界养禽业主要关心的鸡病之一,每年给肉鸡养殖者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肉鸡腹水综合症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治。

1、发病情况

发生在3~5周龄,主要危害快速生长的肉用仔鸡,公鸡发病高于母鸡。据统计,公鸡的发病率为1.5%,母鸡发病率为0.2%。有明显的季节性,冬季发生较多,寒冷季节明显增加。饲养密度大,通风不良,发病死亡多,死亡高峰多见于4~7周龄。

2、临床症状

病鸡采食量减少,生长变慢,突然死亡。最典型的症状是腹部膨大,腹部皮肤变薄发亮,用手触压有波动感,病鸡行动困难,腹部着地,企鹅状走动。呼吸困难,严重病例冠和肉髯呈紫红色,抓鸡时可突然死亡。

3、病理变化

剖检病死鸡发现,在扩张的腹腔中积有300mL以上的黄色腹水,液体中可混纤维素块或絮状物。肝脏皱缩,体积变小,边缘钝圆,质地较韧,表面不平,常有一层白色纤维素膜包裹,有的病例见肝脏表面凹凸不平。心包腔积有大量清亮液体,右心室肥大,肺瘀血、水肿、脾、肾、胃、肠均瘀血。

4、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症状和病变诊断为肉鸡腹水综合症。

5、防治

鉴于此病一旦发生和出现临床症状,多以淘汰和死亡告终,并且该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的结果,所以采取改善饲养管理条件和环境等综合防治措施可降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

冬季在不降低鸡舍温度的情况下,增加鸡舍通风换气量可使该病下降50%。

对30~50日龄以后的肉鸡采用控制照明时间,抑制鸡的采食量和活动量,降低对氧的需求矛盾,从而达到减少发病的目的。

合理搭配饲料,低能量和蛋白水平,早期进行合理限饲,适当控制肉鸡的生长速度。此外,可用粉料代替颗粒料或饲养前期用粉料,同时减少脂肪的添加。

执行严格的防疫制度,预防肉鸡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发生。

在饲料中按500glt的比例添加维生素C,以提高鸡的抗病、抗应激能力。

发现病鸡首先使其服用大黄苏打片(20日龄雏鸡每天1片/只,其他日龄的鸡酌情处理),以清除胃肠道内容物,然后喂服维生素C和抗生素。以对症治疗和预防继发感染,同时加强舍内外卫生管理和消毒。

6、小结与讨论

该病与猝死综合症及生长障碍综合症是当前世界性的肉鸡饲养业中的三种严重的新病,由于引起腹水综合症的原因较为复杂:慢性缺氧、寒冷、肥胖、鸡舍通风差、氨气过多、维生素E、硒、磷缺乏、饲料或饮水中的钠含量过高,饲料中油脂过高,高能量饲喂,快速生长,药物或霉菌中毒等。所以只有采取多种综合防治措施才能减少发病。

据生产现场调查,加强鸡舍的环境管理,解决好通风和控温的矛盾,保持舍内空气新鲜,氧气充足,减少有害气体,合理控制光照。另外保持舍内湿度适中,及时清除舍内粪污,减少饲养管理过程中的人为应激,给鸡提供舒适的生长环境。在饲料中增加饲料添加剂和维生素C的含量或添加1%的碳酸氢钠等,都可降低和减少肉鸡发病、死亡。从而达到增加肉鸡饲养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据有关资料记载,家禽腹水症多是由血压增高引起的,而且主要是肺动脉压过高引起的右心衰竭,所以又称肺动脉增高压综合症,为今后研究控制肉鸡腹水综合症提供了线索并指明了方向。

肉鸡腹水综合症的发病原因
诱发该病的因素有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饲料因素等,一般都是机体缺氧而致肺动脉压升高,右心室衰竭,以致体腔内发生腹水和积液。
遗传因素
主要与鸡的品种和年龄有关,由于遗传选育过程中侧重于生长方面,使肉鸡心肺的发育和体重的增长具有先天性的不平衡性,即心脏正常的功能不能完全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导致相对缺氧。据观察,幼龄快速生长期的肉仔鸡对能量和氧气的需要明显增加,红细胞在肺毛细血管内不能畅流,影响肺部血液灌注,导致肺动脉高压及右心室衰竭,血液回流受阻,血管通透性增强,这可能是该病发生的生理学基础。
环境因素
环境缺氧和因需氧量增加而导致的相对缺氧是诱发该病的主要原因。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氧分压低,易致慢性缺氧;肉鸡的饲养需要较高的温度,通常寒冷季节为了保温而紧闭门窗或通风换气次数减少,空气流通不畅,换气不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氨气等有害气体和尘埃在鸡舍内积聚,空气污浊,含氧量下降,造成相对缺氧;同时天气寒冷和处于快速生长期,其代谢率升高,需氧量也随之增加,从而加重缺氧程度。在缺氧情况下,呼吸频率加快,肺部功能损害,毛细血管增厚,从而造成血管狭窄,肺血管压力增高,加重心脏负担,使右心肥大、壁薄,血流不畅而致心力衰竭,进一步造成肝及其他脏器的血压升高,导致血压较低的腹血管中的血液回流受阻,向腹腔渗透而形成腹水。
饲料因素
饲料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高能量日粮使肉鸡的耗氧量增加。由于消耗过多能量,需氧增多而导致相对缺氧;喂颗粒饲料的鸡采食量大,生长快,饲料消化率高,需氧增多;
②高蛋白质或高油脂等饲料造成营养过剩或缺乏;
③饲喂的菜子饼中芥子酸含量高;钙、磷水平低于0.05%或维生素D在每千克饲料中的含量低于200IU;
④饲料中食盐含量超过0.37%;其他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不足以及饲料霉变、霉菌毒素中毒等也可引发腹水症。
疾病及中毒性因素
当肉鸡患慢性呼吸道疾病和大肠杆菌病时,可继发腹水。机体中间代谢的有毒产物蓄积,空气中的有毒气体,某些药物用量过多及损害肝、肾等的多种疾病,均可引起肝脏或肾脏病变,降低解毒及排泄机能,导致机体中毒,静脉淤血,血压升高,血管渗透性增大,血浆外渗而形成腹水。
流行特点

季节:本病多发于冬季和早春,这与冬春季节舍内饲养通风不良而造成缺氧有关。
日龄:本病多发于4~5周龄,这与此时正值肉用仔鸡迅速生长有关。
品种与性别:虽然本病在各类家禽中均可发生,但最多发、最常见的是肉仔鸡,特别是迅速生长的肉鸡。通常在发病鸡中公鸡占有较高的比例,这与其生长快、耗能高、需氧多有关。症状表现为突然死亡。但通常病鸡个体小于正常鸡,而且羽毛蓬乱,神情倦呆,不愿活动,呼吸困难和发绀。肉眼可见的最明显的临床症状是病鸡腹部膨大,呈水袋状,触压有波动感,腹部皮肤变薄发亮。严重者皮肤淤血发红,有的病鸡站立困难,以腹部着地呈企鹅状,行动迟缓,呈鸭步样。病程一般为7~14天,死亡率10%~30%,最高达50%。
症状
病鸡精神沉郁,羽毛蓬乱,饮水和采食量减少,生长迟爰,冠和肉髯发绀。病情严重者可见皮肤发红,呼吸速度加起,运动耐受力下降。该病特征性症状是病鸡腹围明显增k,腹部膨胀下垂,腹部皮肤变得发亮或发紫,行动迟缓呈鸟步样,有的站立不稳以腹着地如企鹅状。该病发展往往很快,病鸡常在腹水出现后l-3天内死亡。
病理剖检
主要病变包括:腹腔内有100~500毫升甚至更多的淡苛或淡红黄色半透明腹水,内有半透明胶冻样凝块;肝瘀血肿大,呈暗紫色,表面覆盖一层灰白色或黄色的纤维素奠,质地较硬;心包膜混浊增厚,心包液显著增多,心庄体积增大,右心室明显肥大扩张,心肌松弛;肾肿大瘀血;肠道黏膜严重瘀血,肠壁增厚;胸肌、腰肌不同程度瘀血;皮下水肿;脾肿大,色灰暗;肺呈粉红色或紫红色,气囊混浊;盲肠扁桃体出血;法氏囊黏膜泛红;喉头气管内亨黏液。
综合防冶
选育优良品种
肉鸡呼吸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是导致腹水症发生的内在原因。鸡,特别是肉鸡的肺占体重的百分比很小,且肺被固定在胸腔中,随呼吸伸缩的范围有限。所以选育对缺氧和腹水症都有耐受力的家禽品系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多年来,许多专家和学者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
添加内源性胆汁酸
肉鸡在育种与养殖理念不断进步下,达到出栏日龄的天数越来越短由原先42天左右缩短至38天左右,这期间肉鸡腹水问题也越发严重。肉鸡腹水的根本原因是在于心肺系统的发育跟不上肉鸡生长速度,加之环境控制在实际养殖环境中存在不合理情况与日粮构成的不同缺陷肝脏逐渐变性,造成肝脏合成胶原蛋白的能力下降造成体液外渗,最终导致心膜内及体腔内积水现象。养殖过程中保护肝胆系统健康对心肺功能的正常发挥有重要意义。内源性饲料级胆汁酸可以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提升肝脏合成胶原蛋白的能力,能从根源上解决肉鸡后期腹水问题。注入内源性胆汁酸的使用,可以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提升肝脏合成胶原蛋白的能力,能从根源上解决肉鸡后期腹水问题。

改善饲养环境
缺氧是造成肉鸡腹水综合征的重要原因,因此设计和改造鸡舍,要解决好防寒保暖与通风换气的关系,以保证充足的氧气供应。鸡舍建筑时要有天窗,安装换气扇,定时强制通风换气,保证空气新鲜;改善供暖条件,不要在鸡舍内放置煤炉,防止污染空气,育雏期可采用火炉供暖,炉门要在鸡舍外,较好的方法是采用恒温控制的风扇和由定时控制的负压通风系统来解决通风与温度降低的矛盾,从而有效降低腹水综合征的发生率。同时,采取高床平养,定期清理粪便及进行环境消毒,减少有害气体含量。
改进饲养管理
早期适度限饲肉用仔鸡早期生长速度快,对腹水症敏感性高,采用早期限饲防治效果明显。李增光等进行的肉鸡早期限饲试验,即从13日龄起对肉仔鸡每天减少饲料量10%,维持2周,然后恢复正常饲养。试验结果表明,限饲对降低腹水症的发生率确有显著效果,限饲组的发病率相当于对照组总发病率的24.5%。Arce在海拔1828m的地区对7~28日龄肉鸡采用隔日限饲法,腹水症发生率显著下降,且对生长无不良影响。Albers对15日龄至屠宰前的肉仔鸡每天定时供料进行长期限饲,结果死亡率降低36%,饲料利用率改善37.3%。
调整日粮营养水平和饲喂方式用低营养水平日粮饲喂的肉仔鸡腹水症远远低于采食高营养水平日粮仔鸡。建议在3周龄前饲喂低能日粮,之后转为高能日粮。具体实施方案如下:1~3周龄,粗蛋白20.5%~21.5%,代谢能量11.91~12.33MJ/kg;4~6周龄,粗蛋白18.5%~19.5%,代谢能量12.54~12.75MJ/kg;7周龄至出栏,粗蛋白13%,代谢能量12.75~12.96MJ/kg。
由于饲喂颗粒料会大大增加肉鸡腹水症发生的可能性,因此在不影响其他生产性能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延长粉料饲喂的时间,限制肉仔鸡的快速生长,一般以2~3周龄给予粉料,4周龄至出栏给予颗粒料为宜。
合理控制光照
研究表明,合理控制光照,采用间歇光照法是促进肉仔鸡生长发育、降低腹水症的有效方法。其原因如下:一是在间歇光照条件下,鸡黑暗期间产热和氧气需要量均显著降低。二是在间歇光照和连续光照条件下,生长速度有差异。在生长的第三周已经具有发生腹水症的趋势,而短暂的生长抑制不但对肺和心与肌肉的比例无副作用,而且具有有益作用,使腹水症的发生率大为降低,而到第六周龄时会由于代偿生长和连续光照的鸡达到相同体重。控制的方法是:肉仔鸡2周龄开始晚间采用间歇光照法,即2~3周龄光照1h,黑暗3h;4~5周龄光照1h,黑暗2h;6周龄至出栏光照2h,黑暗1h。
适当添加或控制维生素、微量元素、矿物质和氨基酸的用量
研究表明,维生素C可以降低高浓度NaCl诱导的腹水症引起的肉鸡死亡率,日粮中维生素C添加量应在450~500mg/kg。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作用,能防止饲料中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日粮中维生素E含量应为24mg/kg。
微量元素硒可减少高海拔地区腹水症的发病率,有机硒源优于无机硒源,饲料中硒的添加量应为0.15mg/kg(超过0.3mg/kg时会引起机体中毒)。
矿物质:饲料中钙的含量应在0.9%~1.1%,磷的含量应在0.7%~0.8%,食盐含量控制在0.5%以内,钠的含量不超过0.25%,可用NaHCO3代替NaCl作为钠源。
氨基酸:据报道,添加β-丙氨酸可使腹水症的致病率增高,且与含量成正比,而添加胆碱可使致死率降低。添加L-精氨酸可减少腹水症死亡率,所以日粮中可适当减少β-丙氨酸,补充L-精氨酸。
治疗措施
无菌操作用针管抽取腹腔积液,然后注入0.05%的青霉素普鲁卡因0.2~0.3mL,1%速尿注射液0.3mL,严重病例同时肌注10%安钠加0.1mL。全群饮水中加入0.05%维生素C,或在饲料中添加氯化钙、利尿剂、健脾利水的中草药等。为防止继发感染,可在饲料中同时拌入庆大霉素等抗菌药物。
用25%葡萄糖4~5mL/只,双氢克尿塞4~5mL/只,口服,每日2次,同时饮水中加抗生素,连用3d,可减轻鸡群病情。但实践证明,治疗该病的价值和意义不大,一旦发病,应及时淘汰处理。

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临床症状 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诊断及防治


蛋鸡脂肪肝,又称脂肪肝综合征或脂肪肝出血性综合征,是产蛋鸡常见的一种营养代谢性疾病。它主要是脂肪在肝细胞内过分堆积,从而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严重的甚至引起肝细胞破裂,最终导致肝内出血而死亡。会给蛋鸡养殖带来极为严重的经济损失。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临床症状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诊断及防治。

1、发病原因

营养因素。主要指蛋鸡摄入过量的饲料,而使能量的摄入水平过高,过剩的能量会转化为脂肪,在肝细胞内沉积从而引起肝脏的生理功能异常,表现为脂肪肝综合征。另外,当日粮中的能蛋比较高时,蛋白质无法满足与脂肪结合的需求,而导致脂肪无法从肝脏中运出,从而引起脂肪肝综合征;当营养不足时尤其是参与合成脂蛋白的营养物质缺乏时,会导致肝脏内的脂肪无法运输,而使肝细胞内脂肪沉积,引发脂肪肝疾病。

遗传因素。不同的蛋鸡品种对脂肪肝综合征的敏感程度不同,蛋鸡由于产蛋的原因代谢强度大,高强度的激素代谢会加快脂肪的沉积,当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表现出脂肪肝综合征的症状。

环境因素。目前蛋鸡养殖多采用笼养方式,在高密度的饲养环境下蛋鸡的运动量减少,这就会导致蛋鸡体内多余的能量无法消耗而转为大量的脂肪,形成脂肪肝;在夏季该病的发病率较高,这主要是由于高温会促成脂肪酸的形成,而高温时蛋鸡对能量的需求量较少,从而增加脂肪肝综合征的发病率;当蛋鸡受到应激时会消耗大量的机体能量,使合成代谢速度降低,脂肪的转化率降低,使脂肪大量的沉积,最后会诱发脂肪肝综合征。

激素水平。雌激素会对能量代谢产生影响;过高的生长激素会使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增加;皮质醇会将碳水化合物转化为脂肪;而甲状腺激素会使蛋鸡对致病因子表现的极为敏感,这此都是蛋鸡发生脂肪肝综合征的主要原因。

有毒物质。这里主要是指霉菌毒素和药物毒素。其中黄曲霉毒素是引发脂肪肝综合征的主要毒素。另外,对蛋鸡用药不合理时也会对肝脏内的脂蛋白质合成产生影响,使脂肪无法合成脂蛋白质,造成脂肪在肝脏内沉积,引起脂肪肝综合征。

2、临床症状

该病多发生在高产蛋鸡或者产蛋高峰期,体重较大、肌肉丰满的蛋鸡会发生突然的急性发病死亡,而没有任何的症状。有的临床症状不明显,病鸡的营养状况良好,体重一般会超过正常体重的25%,直到产蛋率下降才发现患病,产蛋率会发生急剧的下降,可由原来的85%-95%下降到30%-50%。该病多呈急性暴发,病鸡表现为不喜动,喜卧,鸡冠及肉髯的颜色变淡,严重的病例会有嗜睡的症状,瘫痪,体温升高,但是鸡冠、肉髯会变冷,病鸡的精神不佳,贫血,鸡冠项端发绀,继而会萎缩变黄。腹部膨大、柔软、下垂,用手触可摸到厚实的脂肪组织。

3、病理变化

剖检病死鸡,可见其外观肥胖,在皮下、腹腔以及肠系膜沉积大量的脂肪,大多数的病死鸡在死前,输卵管末端有一个成形的鸡蛋。肝脏发生肿大,可达正常的2-4倍,颜色为土黄色,边缘钝圆,质地脆弱、易碎,表面为黄色油腻状,有一处或者多处的出血点,切面外翻,有脂肪滴,严重病例可见肝被膜下出现血肿,甚至会破裂出血,从而可见病死鸡的腹腔以及肝脏表面有凝血块;有的病例的心肌变性,颜色为黄白色;肾脏变黄,脾脏、心脏、肠道有不同程度的小出血点,少数病例还会出现肝周炎及心周炎的病变,有的还有少量的腹水,腹腔浑浊,表现为卵黄性腹膜炎。

4、实验室检查

根据病鸡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可对该病进行初步的诊断,然后再进行实验室检查进一步的确诊。取病鸡的肝触片后镜检,可见肝细胞索紊乱,发生肿大,胞浆内有大小不等的脂肪滴,细胞核位于中央或被挤到一侧,可见局部肝细胞坏死;对病鸡进行血液化验,结果可见血清胆固醇、血浆雌激素升高,血清中的脂蛋白脂酶活性降低,肝脏糖原和生物素的含量降低,并且血浆磷脂、低密度和极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丙二醛的值较正常鸡低。

5、防治措施

做好该病的预防工作,科学的配置日粮,保证蛋鸡营养的均衡,要根据蛋鸡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以及产蛋需求合理的调整日粮配方,对日粮中的营养进行科学配比。对于发病鸡群要及时的调整蛋鸡的饲料配方,降低日粮中的能量水平,同时增加日粮中粗纤维的含量,可将玉米用量的10%改成麦麸,并减少10%左右的饲喂量,适当的降低体重。日粮中要保证足够的胆碱、蛋氨酸、维生素E等嗜脂因子。添加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可在每吨饲料中加入硫酸铜63g,胆碱55g,维生素C500g,维生素E5500万IU,维生素Bi23.3g,连续饲喂3周,可使病情得到控制,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鸡群则可在每吨饲料中加入900g肌醇,连用2周。

一、蛋鸡脂肪肝的产生原因

肝脏是物质代谢的核心器官,它对脂类的消化、吸收、分解、合成及转运等过程都有重要的作用。影响肝内脂肪含量的因素大致可分为增加肝内脂肪的因素和降低肝内脂肪的因素两大类。其中前者又包括:(1)随血液进入肝内的脂肪(酸);(2)营养过剩而在肝内由糖或蛋白质异生产生的脂肪。降低肝内脂肪的因素包括:(1)脂肪在肝细胞内被氧化;(2)肝内脂肪与脂蛋白结合而运出肝脏。肝内脂肪的堆积与否最终就取决于这四个方面的综合平衡,任何一个方面异常都会导致脂肪在肝内的蓄积,最终产生脂肪肝。正因为如此,导致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确切原因还不完全清楚,只是通过大量的临诊实践和试验研究总结了一些生产中可能引起脂肪肝的主要原因。

1.营养过剩

营养过剩主要是指饲料中的能量过剩。在目前一般的饲养水平中,由蛋白的营养过剩而导致肝内脂类增加的可能性比较小,而由能量水平过高导致鸡只过肥的情况却时有发生,这也是目前认为导致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尤其是当饲料中能量高而蛋白低时,过多的能量就会在蛋鸡体内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特别是在肝脏。这些脂肪如果不能及时运出肝脏,就会在肝细胞内堆积,从而产生脂肪肝。

2.营养缺乏

这里的营养缺乏主要是指饲料中胆碱(或氯化胆碱、甜菜碱)、蛋氨酸、维生素B12和维生素E等营养素的缺乏。因为这些因子可参与脂蛋白的合成或是脂蛋白运载脂肪出肝脏的辅助因子。因此,当这些营养素缺乏或不足时,脂肪运出肝脏就会发生障碍,从而在肝细胞内堆积,产生脂肪肝。

3.运动过少

蛋鸡最初是由会飞的鸟类驯化而来的,由于现代化规模养殖的要求,它们被关进了一个个小小的鸡笼里。这样就大大地限制了它的运动能力,减少能量消耗;另一方面,全天候地供应饲料也可能使一些关在笼里的高产蛋鸡过量地采食,从而进一步增加能量负担。多余的能量就会在体内,尤其是在肝脏中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从而产生脂肪肝。

4.激素影响

有报道,蛋鸡的产蛋潜力大会使鸡只在生理上对脂肪肝综合征更加敏感。因为产蛋高低与雌激素的活性高低有密切关系,而雌激素对肝中脂肪的合成与沉积又有促进作用。患脂肪肝综合征的蛋鸡血清中雌二醇的含量明显升高,且与血脂和血中胆固醇的含量呈极显着的正相关。这就提示产蛋性能较高的蛋鸡血液中所含较高的雌激素的水平可能是导致其患脂肪肝综合征的根本原因。

5.毒素的影响

在蛋鸡饲料中添加菜籽粕会增加鸡只患脂肪肝出血性综合征的可能性(在这里起作用的主要是菜粕中的硫葡萄糖苷毒素)。此外,黄曲霉毒素也被认为是引起蛋鸡脂肪肝出血性综合征的一种重要的毒素。这些毒素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它们对肝脏的功能具有重大的损伤作用。过量的采食会使肝脏合成脂蛋白的能力下降,从而降低脂肪运出肝脏的能力,使脂肪在肝内沉积,最终产生脂肪肝出血性综合征。

6.其他因素

有报道认为,蛋鸡脂肪肝出血性综合征的发生还与鸡的品种有关。

上述各个方面都可引起蛋鸡的脂肪肝出血性综合征,但在实际生产中所产生的脂肪肝往往不是某一单独的原因所导致,而是几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比如常见的蛋鸡的脂肪肝是长期地采食过量的能量饲料,再加上笼养鸡的必然性运动过少而产生的。但是如果这时又发生了饲料中的胆碱、蛋氨酸或维生素B12等“抗脂肪肝因子”的缺乏,或者饲料中含有过多的菜粕和黄曲霉毒素,这样就会加速蛋鸡脂肪肝的形成或加重蛋鸡脂肪肝的病情。

二、蛋鸡脂肪肝的临诊症状和剖检变化

患脂肪肝的鸡群一般表现为产蛋率上升慢,没有产蛋高峰期的出现。一般产蛋率上升到85%左右时就会开始下降。鸡只精神状态良好,有时不表现任何临诊症状而突然死亡。死亡的鸡只表现为鸡冠、肉髯苍白,且一般体重偏大。

剖检病死鸡只,主要表现两大特点:一是腹腔内脂肪大量沉积,特别是腹部,以及肌胃和腺胃的外周都有一层厚厚的脂肪存在。除此之外,心脏、肠系膜等处也有多量的脂肪分布。二是肝脏肿大、出血、质脆并有油腻感。大量的研究表明,肝内出血是导致患鸡死亡的直接原因,因此死亡鸡只大都表现为贫血症状。肝内出血形成肝包膜下血肿,有的肝包膜破裂而形成腹腔内血凝块。有资料报道,患脂肪肝出血性综合征的鸡只因肝中的血管很容易在产蛋过程中破裂,从而引起肝内大出血而死亡。因此,病死鸡只一般在输卵管内还有一枚正常形成的硬壳蛋。

取患鸡的肝脏进行切片,在显微镜下可见肝细胞索紊乱,肝细胞肿大,胞浆内有大小不等的脂肪滴,胞核位于中央或被挤于一侧。有的见局部肝细胞坏死,周围可见单核细胞浸润,间质内也充满脂肪组织。

三、蛋鸡脂肪肝的早期诊断与防治措施

1.蛋鸡脂肪肝的早期诊断

患脂肪肝出血性综合征的鸡只在生前一般无明显的临诊症状,只见不明原因的产蛋率下降,严重者突然死亡。目前一般都是靠死后剖检来作出诊断,使蛋鸡生产不可避免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失。为了减少这一损失,许多专业工作者也进行了一些早期诊断脂肪肝出血性综合征的研究。刘鑫、花象柏等则从血浆中胆固醇脂的含量减少,发现了早期诊断蛋鸡脂肪肝出血性综合征的方法。他们认为,当蛋鸡血浆中胆固醇脂含量减少时,如果胆固醇脂在胆固醇总量内所占的比例低于60%,则可认为该鸡患有脂肪肝出血性综合征。他们还进一步指出,如果血浆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由3.4~4.6摩尔/升下降到2.1~2.6摩尔/升,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由5.4~5.6摩尔/升升高到6.0~10.4摩尔/升,两者之比低于50%时,预示有发生脂肪肝出血性综合征的可能。除此之外,他们还进一步研究发现,蛋中脂类的含量与对应鸡只血中脂类含量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因此可以通过检测蛋中胆固醇脂的含量来实现早期监测蛋鸡脂肪肝出血性综合征的目的,这样就可以使这一方法更加简单易行。

2.蛋鸡脂肪肝的防治措施

脂肪肝出血性综合征是一种营养代谢疾病,是由长期的脂肪代谢障碍所引起的。蛋鸡一旦患上该病,一般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与调整才可见效,这样往往给蛋禽生产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该病应以预防为主,发病时辅以药物治疗。常用的防治措施主要有:

坚持育成期的限制饲喂。育成期的限制饲喂至关重要,一方面,它可以保证蛋鸡体成熟与性成熟的协调一致,充分发挥鸡只的产蛋性能;另一方面它可以防止鸡只过度采食,导致脂肪沉积过多,从而影响鸡只日后的产蛋性能,同时增加鸡只患脂肪肝出血性综合征的可能性。因此,对体重达到或超过同日龄同品种标准体重的育成鸡,采取限制饲喂是非常必要的。国外有报道认为,蛋鸡在8周龄时应严格控制体重,不可过肥,否则超过8周龄后难以再控制。

严格控制产蛋鸡的营养水平,供给营养全面的全价饲料。处于生产期的蛋鸡,代谢活动非常旺盛。在饲养过程中,既要保证充分的营养,满足蛋鸡生产和维持的各方面的需要,同时又要避免营养的不平衡(如高能低蛋白)和缺乏(如饲料中蛋氨酸、胆碱、维生素E等的不足),一定要做到营养合理与全面。

当确诊鸡群患有脂肪肝出血性综合征时,应及时找出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通常可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1)平衡饲料营养。尤其注意饲料中能量是否过高,如果是,则可降低饲料中玉米的含量,改用麦麸代替。另有报道说,如果在饲料中增加一些富含亚油酸的植物油而减少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则可降低脂肪肝出血性综合征的发病率。

(2)补充壮优-高效胆汁酸粉。主要是针对健康鸡群、病情轻和即将发病的鸡群。在每千克饲料中补加壮优500克,每月连喂10-15天。胆汁酸可帮助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调节肠道,可有效预防脂肪肝和治疗病情较轻的脂肪肝。

(3)调整饲养管理,适当限制饲料喂量。在不改变饲喂次数的情况下,将日饲喂总量降低1/4~1/5,鸡群产蛋高峰前限量要小,高峰后可相应增大。

肉鸡脂肪肝综合征的发病原因 肉鸡脂肪肝综合征的防治措施


肉鸡脂肪肝综合征是一种脂类代谢性疾病,常发于产蛋母鸡,尤其是笼养蛋鸡群,多数情况是鸡体况良好,突然死亡。死亡鸡以腹腔及皮下大量脂肪蓄积,肝被膜下有血凝块为特征。主要是由于能量的摄入过量、其他微量营养成分的摄入不足或者不均衡而导致的,其症状是肝脏脂肪过度沉积,肝脏会发生明显的病变,使肉鸡的死亡率增加。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肉鸡脂肪肝综合征的发病原因肉鸡脂肪肝综合征的防治措施。

肉鸡脂肪肝综合症是一种脂类代谢性疾病,发病原因较为复杂,主要是由于能量的摄入水平过高、其他微量营养成分不足或者不平衡而导致的机体内代谢功能发生紊乱,使得肝脏脂肪过度的沉积,并表现出肝脏出血等症状,使得肉鸡的死亡率增加。该病主要存在于肥胖、高产的笼养肉鸡身上,但是在垫料饲养的肉鸡也偶有发生。

1、发病原因

遗传因素:长期以来,肉鸡在选育过程中通常只重视对生长性能方面加强选育,而没有增强其心肺功能,导致心肺功能无法适应机体旺盛代谢的需要,存在心肺发生衰竭的可能性,从而容易促使机体由于缺氧而发生该病。

营养因素:有些肉鸡养殖户只重视肉鸡生长速度和料肉比,选择饲喂高能量、高蛋白的颗粒饲料,部分甚至会添加过多的油脂,且没有适时采取限饲,导致机体生长更加迅速,促使其消耗更多的氧气,从而造成机体出现相对缺氧的现象,进而更易发生该病。饲料中缺乏某些营养物质,如维生素E、硒、磷、锌、锰、铜等,也容易引发该病。

环境因素:气候寒冷的季节,有些养殖户为确保舍内温度达到要求而忽略通风,造成空气中含有高水平的有害气体,如硫化氢、氨气、二氧化碳等,而减少氧气水平,形成一种缺氧的环境,而仔鸡处于快速生长阶段具有旺盛的代谢,往往会由于长时间无法吸取足够的氧气来满足机体需要,导致肺脏发生损伤,机体进一步加重缺氧而引起该病。

生物毒素因素:各种生物毒素中,造成最严重危害的是黄曲霉毒素,肉鸡食入后会导致肝脏发生严重的器质性损害,从而发生该病。肉鸡只要采食污染有黄曲霉毒素的饲料或者铺垫污染有黄曲霉毒素的垫料,都非常容易出现发病。

其他因素:肉鸡患有某些疾病,如传染性支气管炎、沙门氏杆菌病、大肠杆菌病等,都能够导致机体心脏、肝脏、肺脏发生病变,从而引起该病。饲料中添加有毒性油脂或者发生食盐中毒等,机体的肝脏都会直接发生损伤,导致肝脏发生病变,从而潴留大量的腹水而引起发病。

2、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临床症状。该病主要发生在较为肥胖的肉鸡,主要症状表现为鸡的食欲下降,精神不佳,站立不稳,喜卧,下腹部有厚实的脂肪组织,外观看起来柔软下垂,鸡冠、肉髯为苍白色。较为严重的病例嗜睡,发生瘫痪,多单侧卧地,体温升高,可达到42℃左右,但是鸡冠、肉髯和脚发冷,腹泻,粪便为糊状,其中含有脂肪物质,一般在数小时内死亡。大多数的病鸡从发病到死亡一般经过1~24天,当饲养环境恶劣,饲养管理方法粗暴时会导致鸡强烈的挣扎而发生突然死亡。

病理变化。剖检可见肝脏发生明显的病理变化。病死鸡的尸体肥胖,在皮下、腹腔、肠系膜沉积大量的脂肪;脂肪肿大,边缘钝圆,发生脂肪变性,颜色为黄色油腻状,质地较为柔软、易碎,在肝脏的表面有大量的血块,肝包膜破裂,肝包膜下有出血点;胆囊肿大,囊壁肥厚并有脂肪沉积;心包积液,心肌柔软,颜色为黄白色,冠状沟脂肪沉积较为明显;肾脏肿大,颜色苍白;脾、心以及肠道会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点。

3、诊断方法

该病的发病原因复杂,对其进行诊断时要根据鸡群的营养、品种、发病日龄以及鸡群的状况,结合临床症状以及病理变化来进行诊断,如要对该病进行确诊则可取肝脏组织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肝脂肪的含量超过正常对照组的20%。另外,还要做好该病与其他肝脏病变疾病的鉴别工作,例如与包涵体肝炎、传染性法氏囊病、禽伤寒、禽霍乱以及鸡马立克氏病等病的鉴别,这些疾病都会引起鸡的肝脏发生病变,但是存在差别,临床上要仔细鉴别,以免贻误治疗。

4、防治措施

因引发该病的原因较为复杂,因此,对该病进行防治要从多方面入手,首先要加强管理,严格按照养殖程序饲养,防止鸡群受到惊吓,保持适宜的饲养密度,加强日常的通风换气工作,调控好舍内的温度,注意夏季的防暑降温工作,及时提供清凉的饮水。注意对鸡群时行合理的限饲,避免体重过大、过肥,注意饲料的质量。要科学合理的配制日粮,日粮中各营养物质的比例要适宜,保证营养物质的全面且均衡。在养殖过程中要防止鸡群发生应激反应,可在饲料或者饮水中添加抗应激类的药物,避免应激的发生。做好日常鸡群的疾病控制工作,提高鸡群的抵抗力,对于患病鸡,在使用药物治疗时要合理用药。

对于发病的鸡群,要及时做好诊断并治疗,可在每吨饲料中加入氯化胆碱1kg,维生素E1万IU,肌醇1kg,连续饲喂,然后给每只病鸡氯化胆碱0.1~0.2g,连用10天,可起到良好的治疗与控制作用。还可以每千克饲料加入氧化胆碱1g,蛋氨酸1.2g,维生素E20万IU,生物素0.3mg,维生素B120.012mg,肌醇1g,维生素C0.1g,连喂2周。在治疗的同时要调整日粮的配方,将日粮中蛋白质比例适当提高,能量的水平适当降低,并且要适当增加粗纤维的含量。

鸡脂肪肝综合征病因
鸡饲料中胆碱、肌醇、维生素E和维生素B12不足,使肝脏内的脂肪积存量过高。鸡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偏低或必需氨基酸不足,相对能量过高,母鸡为了获得足够蛋白质或必需氨基酸,大量采食,摄入过量的碳水化合物转化为脂肪沉积于肝脏和体腔。鸡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过高,与能量值不相适应,造成代谢紊乱,使脂肪过量沉积。鸡饲料中主要使用粉末状钙质添加剂,而钙含量过低,母鸡需要大量的钙来制造蛋壳而摄入过多的饲料,于是过多的饲料被吸收后转化成脂肪沉积于肝脏和体腔。饮用硬水和鸡体缺硒。鸡群缺乏运动也是一个诱发因素。天气炎热和喂菜子饼容易诱发本病。
机理
鸡肝脏是合成体内脂肪的最主要场所,合成后的脂肪以极低密度脂蛋白形式被输送到血液。其中载脂蛋白的合成需蛋氨酸、丝氨酸、VE、B族维生素等的参与。在脂肪转运过程中,胆碱起重要作用。母鸡在产蛋期为了维持生产力(1个鸡蛋大约含6克脂肪,其中的大部分是由饲料中的碳水化合物转化而来),肝脏合成脂肪的能力增加,肝脂也相应提高。若合成蛋脂的原料不足,或肝脏合成的脂肪太多,超出了脂蛋白的运输能力,可产生肝内脂肪蓄积,使肝脏呈淡黄色或淡粉红色,质地变脆。在受到应激时,若鸡突然剧烈运动,肝脏小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肝被膜下,形成血凝块,最终病鸡死于肝破裂。
症状
本病主要发生于重型鸡及肥胖鸡。病鸡生前肥胖,超过正常体重的25%,产蛋率波动较大,可从75%~85%突然下降到35%~55%,在下腹部可以摸到厚实的脂肪组织。往往突然暴发,病鸡喜卧,鸡冠肉髯退色乃至苍白。严重的嗜眠、瘫痪,体温41.5℃~42.8℃,但鸡冠、肉髯及脚变冷,可在数小时内死亡。一般从发病到死亡约1天~24天,当拥挤、驱赶、捕捉或抓提方法错误,引起强烈挣扎时可突然死亡。病鸡血液化验,血清胆固醇明显增高,达到每100毫升或以上605毫克~1148毫克(正常为每100毫升112毫克~316毫克);血钙增高可达到每100毫升28毫克~74毫克(正常为每100毫升15毫克~26毫克);血浆雌激素增高,平均含量为每毫升1019微克(正常为每毫升305微克);450日龄病鸡血液中肾上腺皮质固醇含量均比正常鸡高(每100毫升5.71毫克~7.05毫克)。病死鸡的皮下、腹腔及肠系膜均有多量的脂肪沉积。肝肿大,边缘钝圆,呈油灰色,质脆易碎,用力切时,在刀表面有脂肪滴附着。肝表面有出血点,在肝被膜下或腹腔内往往有大的血凝块。组织学检查为重度脂肪变性。有的鸡心肌变性呈黄白色,有时肾略变黄,睥、心、肠道有程度不同的小出血点,根据病因、发病特点、临床症状和血液化验指标,以及病理变化特征即可确诊,其特征性病变为肥胖母鸡腹腔内或肝被膜下有凝血块。本病应注意与鸡脂肪肝和肾综合征的鉴别诊断。

防治
目前对这种病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采取以预防为主的方法。防止产前母鸡积蓄过量的体脂,日粮中应保持能量与蛋白质的平衡,尽可能不用碎粒料或颗粒料喂蛋鸡。保证日粮中有足够水平的蛋氨酸和胆碱等嗜脂因子的营养素。禁止饲喂霉败饲料。对易发生脂肝病的鸡群,可在日粮中加入一定量的小麦麸和酒糟,因为小麦麸与和酒糟中含有可以避免笼养蛋鸡脂肪代谢障碍的必需因子。配合饲料中添加多种维生素,每20千克饲料中加入5克拌匀饲喂(种鸡用量要加倍)。每天下午4点~5点给产蛋鸡投入颗粒状钙质添加剂,如粗贝壳片、颗粒碳酸钙、蛋壳碎片等。每100只鸡加1千克,直接放在饲料槽内,因粗颗粒钙质可在鸡的肌胃中停留较长时间,在夜间能源源不断提供钙质,并能解决产薄壳蛋、破壳蛋多的问题。母鸡在清晨时对蛋白质需求较大,可添加适量龟粉、蚯蚓、无菌蝇蛆等。傍晚添加粗粒钙质以代替部分能量饲料,以避免母鸡过肥。产蛋期的鸡每日光照时间应在16小时左右,人工光照时间从早晨6点半开始到晚上22点半结束。饮水最好是自来水,避免饮硬水。减少饲料的喂量(鸡群产蛋高峰前限量要小,高峰后限量要大)或增喂苜蓿粉等纤维含量高的饲料,尤其在夏季更应注意这一问题。在日粮中添加维生素E和亚硒酸钠、酵母粉也可减少发病。当发生脂肝病后,可采用以下方法减缓病情:每吨饲料中添加硫酸铜63克、胆碱55克、维生素B123.3毫克、维生素E5500国际单位、DL-蛋氨酸500克。每只鸡喂服氯化胆碱0.1克~0.2克,连续喂10天。将日粮中的粗蛋白水平提高1%~2%。

猪应激综合征的发病因素、临床症状与防治方法


l发生机制

猪发生应激综合征是由于应激原刺激感受器后,促使冲动传递到丘脑下部,其受刺激后会分泌较多的促肾上腺皮质释放激素,促使分泌更多的糖皮质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从而使糖元分解代谢加快,并抑制机体的免疫反应。另外,当猪只发生应激时,会导致机体消耗大量的能量,且缺乏供氧,同时大量耗氧,使体内的三磷酸腺苷、肌酸快速被耗尽,此时机体为补充能量,就会促使糖元加快进行无氧酵解,导致大量的乳酸生成,使血液pH值急剧降低,当pH值降到一定水平时,既会形成水肿肉,还会导致背肌发生坏死、急性高温综合征以及应激急性死亡等。此外,机体内三磷酸腺苷被快速耗尽后会促使血磷水平明显升高,而钙离子是肌肉收缩的触发剂,会促使四肢僵直和肌肉痉挛。

2.病因分析

应激反应。猪只进行长途运输,环境突然发生改变,过于拥挤,受到惊恐,饥饿,驱赶、追捕,斗架,过度疲劳,不合理保定,电刺激,免疫预防注射,采取大型手术,使用某些全身麻醉剂,繁殖配种,分娩、泌乳等,都会发生应激反应。

遗传因素是引起猪发生应激综合症的内在因素,有些猪只自身对应激具有较强的易感性,且往往呈隐性遗传,受到不良刺激后容易发生该病。通常来说,生长旺盛、瘦肉率高的品种,如波中猪、皮特兰猪以及杂交瘦肉型猪发生该病的几率要比地方品种高。

饲料营养。猪只日粮中含有较少的微量元素硒以及维生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D等,都会引起营养性应激。

其他因素。猪只发生中毒、血压过高、神经过度紧张等,都能够引起该病。但是,根据不同应激原刺激,持续时间、强度不同,以及猪只个体具有不同的敏感性,导致统一性质的刺激因素也会产生不完全相同的应激。如果应激不足或者应激过度,都会影响机体形成适应性机制,通常可能对机体生产性能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发生适应性疾病或者死亡。

3临床症状

猝死性(或者突毙)应激综合症。通常是猪只受到强应激原的刺激时容易发生,如运输、预防注射、配种以及坐产等,往往会没有表现出任何临诊症状就突然发生死亡,且死后也不存在明显病变。

恶性高热综合症。病猪表现出体温明显升高,皮肤潮红,部分出现紫斑,黏膜发绀。呼吸困难,肌肉僵硬,全身颤抖,心搏加快,过速性心律不齐,直到死亡。该类型通常在过于拥挤和气候炎热的季节容易发生,且具有较高的死亡率。

胃溃疡型。猪只由于受到应激作用而导致机体分泌大量的胃泌素,发生自体消化,促使胃黏膜发生糜烂和溃疡。病猪呈急性经过时,其外观发育正常,但容易发生呕吐,且胃内容物混杂血液,排出煤焦油状的粪便。部分还会出现胃内大出血,体温明显降低,体表皮肤和黏膜苍白,突然发生死亡。病猪呈慢性经过时,食欲减退,体质虚弱,行动缓慢,排出暗褐色粪便,有时伴有腹痛,弓背伏地。如果发生胃壁穿孔,容易继发腹膜炎而造成死亡。部分猪只会在屠宰时才发现存在胃溃疡。

急性肠炎水肿型。通常引起猪水肿病、仔猪下痢等,大部分是由于感染大肠杆菌而发生,且与应激密切相关。这是由于机体发生应激时,会导致防卫机能减弱,促使大肠杆菌成为条件致病因素,引起非特异性的炎性病变。

慢性应激综合症。猪只往往由于受到较弱的应激原刺激,间断反复或者持续而导致轻微反应,容易被忽视。但其已经在猪只体内形成不良的累积效应,导致生产性能下降,抵抗力降低,容易继发引起其他疾病。

4防治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猪场要选择建在适宜的地方,尽可能远离交通干道、闹区,确保饲养环境足够安静,从而防止受到过多的外界干扰。确保猪群饲喂营养全面、平衡的全价饲料,既要保证含有充足的能量和蛋白质,还要保证含有足够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据报道,微量元素硒和维生素E能够增强猪只的抗应激能力。尽可能消除应激原,加强饲养管理。确保合理组群,禁止随意混群。猪只出栏前的12~24h内要减少喂量或者停止饲喂,饮用适量的口服补液盐液,从而防止在出栏过程中出现应激。在引进、运输以及贮存过程中,必须确保供给足够的饮水,特别是炎热夏季,要注意定期对运输车辆喷浇冷水进行降温。

药物防治。主要采取镇静和补充皮质激素的治疗原则。病猪主要使用氯丙嗪进行镇静,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1~2mL,也可用其进行预防。增强机体抵抗力和预防应激反应不良后果的一种理想药物是延胡索酸,其具有毒性低的特点,能够增强有氧氧化,加速供给能量,促进生长发育,提高免疫力。该药的最佳给药途径是与饲料混合后饲喂,按每千克体重在饲料中添加].OOmg药物。

肉鸡腹水症的临床症状 肉鸡腹水症的防治


肉鸡腹水症多发生在冬季或早春,临床上以腹腔内蓄积大量液体为特征的综合征。主要以4~6周龄,且发育良好的肉鸡为侵害对象,公鸡发病高于母鸡,死亡率可达10%~25%,是当前危害肉鸡生产的重要疾病之一。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肉鸡腹水症的临床症状肉鸡腹水症的防治。

1、发病原因

遗传因素。该病的发生与鸡的品种及个体方面有关,一些生长快速、增重迅速的肉鸡品种发病率较高。这主要是由于肉用品种的鸡在生产性能上有很大提高,但心肺功能方面没有提高,加之肉鸡生长迅速,代谢较快,发育滞后的循环系统不能满足气体交换的需要,易造成缺氧导致心肺发生衰竭,引起腹水症。

饲养管理因素。在气候寒冷的冬季,为了保温将鸡舍密闭,鸡舍内通风不良,导致鸡舍内含氧量不足。肉鸡品种生长较快,对能量和氧气的需求量较高,由于心、肺发育不及体重增加的速度,鸡处于缺氧状态下,肺部的毛细血管增厚、官腔变窄,导致肺动脉压升高,出现右心肥大,心脏出现疲劳,进而衰竭,血液循环受阻,静脉血管通透性增强,形成腹水,大量聚积腹水又对心脏进行压迫,进而加重心脏负担,鸡出现呼吸困难。另外,消毒药的选择不当,光线幽暗,环境潮湿,环境内氨气、一氧化碳、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浓度过大均可导致腹水症的发生。

营养因素。在饲养过程中,只重视肉鸡的料肉比和增重速度,盲目的采用颗粒饲料或高能日粮,且不进行限饲,鸡代谢过快,耗氧量升高,导致机体相对缺氧,引起腹水症。鸡日粮配比失衡,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等比例不足,影响肉鸡的生长发育,电解质和酸碱度出现失衡,导致心肺功能异常,诱发腹水症的发生。

疾病因素。一些肉鸡常见的疾病也可继发腹水症的发生,肉鸡感染曲霉素,引起肺脏血压升高,导致心脏、肝脏损伤,易引发腹水症肉鸡感染大肠杆菌、沙门氏菌,也会引起肉起腹水症。饲料霉变、食盐中毒、菜籽饼中毒、药物中毒等引起引起肝脏损伤,也是肉鸡腹水症的重要诱因。

2、流行特点

肉鸡的腹水症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秋末、冬季、早春等寒冷季节发病率最高,这主要与鸡舍密闭导致通风不良,引起鸡舍内氧气浓度下降有关。不同品种、年龄、性别的禽类均可发病,尤以4-6周龄的肉鸡发病率最高,死亡率可达50%以上。品种间发生该病的差异性较大,主要以艾维茵、AA鸡等肉用品种鸡发病率最高,且公鸡的发病率通常高于母鸡。鸡腹水症的发生还与饲养密度、光照强度、饲养环境以及饲料品质等因素有关。

3、临床症状

肉鸡腹水症多发生于30日龄左右的鸡,病鸡表现为食欲下降或废绝,发育迟缓,精神倦怠,行动缓慢,步态异常,羽毛凌乱,呼吸困难,肉冠发绀。病鸡腹部膨大下垂,似水袋样,触摸有波动感,皮肤紧张发紫,腹腔穿刺可见黄色或淡黄色的液体流出,个别病例伴有腹泻与便秘,且交替发生,腹泻,排白色、黄色或绿色稀粪。一般发病1-5天后死亡,最急性病例往往没有任何症状即突然死亡,死亡率10%-30%,最高可达50%。病鸡死后剖检,可见腹腔蓄积大量清亮透明,呈稻草色样或淡红色的液体,液体中可见混有纤维蛋白凝块。心脏肥大,心包积液增多,积液透明,有时呈胶胨样。肺部弥漫性水肿、淤血,肝脏肿大、硬化,表面常有类似蛋清物的灰白色或淡黄色胶胨样薄膜。肠道充血,肠管变细,管腔内容物稀少。肾脏充血、肿大,可见尿酸盐沉积。全身肌肉和皮肤不同程度地充血。

4、防治

要处理好保温和通风换气间的关系,做到在确保鸡舍保温的前提下,合理的进行通风换气,达到清除环境内有害气体,提高舍内含氧量的目的。鸡舍内要设有天窗,并安装风机,根据不同日龄肉鸡耗氧量的变化,制定通风换气的方案,以满足肉鸡机体活动对氧气的需要。要根据鸡舍大小控制好肉鸡的饲养密度,防止有限的空间内因追求饲养密度而造成供氧不足。搞好鸡舍内环境卫生,及时清除粪便、潮湿垫料、各种废弃物,保持舍内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消灭环境内病原微生物,以消灭继发腹水症的诱因。合理设置光照时间和强度,肉仔鸡长至2周龄时,夜间可进行间歇性光照,具体做法肉鸡在2-3周龄期间,每光照th,后关灯3h,4-5周龄每光照th,后关灯2h,6周龄后每光照2h,关灯th,采用间歇性光照法既能促进肉鸡生长发育,也可有效的降低腹水症的发生。

加强疫病监测,尽早发现病鸡,并及时隔离进行治疗,以尽快消除病因。临床上早期应用强心和利尿的药物,同时限制饮水,调整饲料的钠盐平衡,治疗效果较好。可用双氢克尿噻,按照6mgJ只的剂量,每日口服给药2次。在饲料中加入维生素C,剂量按100mgjkg量添加,给肉鸡连用3天。为防止细菌感染引发腹水症,可用氟哌酸、卡那霉素、硫酸新霉素等抗菌素,连用3天。

肉鸡腹水症的发病特点
肉鸡腹水综合症,该病首次报道于1946年。肉鸡腹水综合征主要发生于生长速度较快的幼龄鸡群中,多见于3~6周龄,特别是速生型肉鸡,且公鸡发病率高于母鸡。在发病季节上,多见于寒冷的冬季和气温较低的春秋季节。它不仅使肉鸡的屠宰率及屠宰品质下降,甚至造成鸡的死亡,严重者死亡率可达60%,和猝死症、腿病构成了严重危害肉鸡业的三大疾病。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给养禽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对该病的发病原因、预防及治疗措施进行了讨论。
发病原因
诱发该病的因素有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饲料因素等,一般都是机体缺氧而致肺动脉压升高,右心室衰竭,以致体腔内发生腹水和积液。
遗传因素
主要与鸡的品种和年龄有关,由于遗传选育过程中侧重于生长方面,使肉鸡心肺的发育和体重的增长具有先天性的不平衡性,即心脏正常的功能不能完全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导致相对缺氧。据观察,幼龄快速生长期的肉仔鸡对能量和氧气的需要明显增加,红细胞在肺毛细血管内不能畅流,影响肺部血液灌注,导致肺动脉高压及右心室衰竭,血液回流受阻,血管通透性增强,这可能是该病发生的生理学基础。
环境因素
环境缺氧和因需氧量增加而导致的相对缺氧是诱发该病的主要原因。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氧分压低,易致慢性缺氧;肉鸡的饲养需要较高的温度,通常寒冷季节为了保温而紧闭门窗或通风换气次数减少,空气流通不畅,换气不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氨气等有害气体和尘埃在鸡舍内积聚,空气污浊,含氧量下降,造成相对缺氧;同时天气寒冷和处于快速生长期,其代谢率升高,需氧量也随之增加,从而加重缺氧程度。在缺氧情况下,呼吸频率加快,肺部功能损害,毛细血管增厚,从而造成血管狭窄,肺血管压力增高,加重心脏负担,使右心肥大、壁薄,血流不畅而致心力衰竭,进一步造成肝及其他脏器的血压升高,导致血压较低的腹血管中的血液回流受阻,向腹腔渗透而形成腹水。
饲料因素
饲料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高能量日粮使肉鸡的耗氧量增加。由于消耗过多能量,需氧增多而导致相对缺氧;喂颗粒饲料的鸡采食量大,生长快,饲料消化率高,需氧增多;
②高蛋白质或高油脂等饲料造成营养过剩或缺乏;
③饲喂的菜子饼中芥子酸含量高;钙、磷水平低于0.05%或维生素D在每千克饲料中的含量低于200IU;
④饲料中食盐含量超过0.37%;其他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不足以及饲料霉变、霉菌毒素中毒等也可引发腹水症。
疾病及中毒性因素
当肉鸡患慢性呼吸道疾病和大肠杆菌病时,可继发腹水。机体中间代谢的有毒产物蓄积,空气中的有毒气体,某些药物用量过多及损害肝、肾等的多种疾病,均可引起肝脏或肾脏病变,降低解毒及排泄机能,导致机体中毒,静脉淤血,血压升高,血管渗透性增大,血浆外渗而形成腹水。
流行特点
季节:本病多发于冬季和早春,这与冬春季节舍内饲养通风不良而造成缺氧有关。
日龄:本病多发于4~5周龄,这与此时正值肉用仔鸡迅速生长有关。
品种与性别:虽然本病在各类家禽中均可发生,但最多发、最常见的是肉仔鸡,特别是迅速生长的肉鸡。通常在发病鸡中公鸡占有较高的比例,这与其生长快、耗能高、需氧多有关。症状表现为突然死亡。但通常病鸡个体小于正常鸡,而且羽毛蓬乱,神情倦呆,不愿活动,呼吸困难和发绀。肉眼可见的最明显的临床症状是病鸡腹部膨大,呈水袋状,触压有波动感,腹部皮肤变薄发亮。严重者皮肤淤血发红,有的病鸡站立困难,以腹部着地呈企鹅状,行动迟缓,呈鸭步样。病程一般为7~14天,死亡率10%~30%,最高达50%。

症状
病鸡精神沉郁,羽毛蓬乱,饮水和采食量减少,生长迟爰,冠和肉髯发绀。病情严重者可见皮肤发红,呼吸速度加起,运动耐受力下降。该病特征性症状是病鸡腹围明显增k,腹部膨胀下垂,腹部皮肤变得发亮或发紫,行动迟缓呈鸟步样,有的站立不稳以腹着地如企鹅状。该病发展往往很快,病鸡常在腹水出现后l-3天内死亡。
病理剖检
主要病变包括:腹腔内有100~500毫升甚至更多的淡苛或淡红黄色半透明腹水,内有半透明胶冻样凝块;肝瘀血肿大,呈暗紫色,表面覆盖一层灰白色或黄色的纤维素奠,质地较硬;心包膜混浊增厚,心包液显著增多,心庄体积增大,右心室明显肥大扩张,心肌松弛;肾肿大瘀血;肠道黏膜严重瘀血,肠壁增厚;胸肌、腰肌不同程度瘀血;皮下水肿;脾肿大,色灰暗;肺呈粉红色或紫红色,气囊混浊;盲肠扁桃体出血;法氏囊黏膜泛红;喉头气管内亨黏液。
综合防冶
选育优良品种
肉鸡呼吸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是导致腹水症发生的内在原因。鸡,特别是肉鸡的肺占体重的百分比很小,且肺被固定在胸腔中,随呼吸伸缩的范围有限。所以选育对缺氧和腹水症都有耐受力的家禽品系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多年来,许多专家和学者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
添加内源性胆汁酸
肉鸡在育种与养殖理念不断进步下,达到出栏日龄的天数越来越短由原先42天左右缩短至38天左右,这期间肉鸡腹水问题也越发严重。肉鸡腹水的根本原因是在于心肺系统的发育跟不上肉鸡生长速度,加之环境控制在实际养殖环境中存在不合理情况与日粮构成的不同缺陷肝脏逐渐变性,造成肝脏合成胶原蛋白的能力下降造成体液外渗,最终导致心膜内及体腔内积水现象。养殖过程中保护肝胆系统健康对心肺功能的正常发挥有重要意义。内源性饲料级胆汁酸可以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提升肝脏合成胶原蛋白的能力,能从根源上解决肉鸡后期腹水问题。注入内源性胆汁酸的使用,可以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提升肝脏合成胶原蛋白的能力,能从根源上解决肉鸡后期腹水问题。

改善饲养环境
缺氧是造成肉鸡腹水综合征的重要原因,因此设计和改造鸡舍,要解决好防寒保暖与通风换气的关系,以保证充足的氧气供应。鸡舍建筑时要有天窗,安装换气扇,定时强制通风换气,保证空气新鲜;改善供暖条件,不要在鸡舍内放置煤炉,防止污染空气,育雏期可采用火炉供暖,炉门要在鸡舍外,较好的方法是采用恒温控制的风扇和由定时控制的负压通风系统来解决通风与温度降低的矛盾,从而有效降低腹水综合征的发生率。同时,采取高床平养,定期清理粪便及进行环境消毒,减少有害气体含量。
改进饲养管理
早期适度限饲肉用仔鸡早期生长速度快,对腹水症敏感性高,采用早期限饲防治效果明显。李增光等进行的肉鸡早期限饲试验,即从13日龄起对肉仔鸡每天减少饲料量10%,维持2周,然后恢复正常饲养。试验结果表明,限饲对降低腹水症的发生率确有显著效果,限饲组的发病率相当于对照组总发病率的24.5%。Arce在海拔1828m的地区对7~28日龄肉鸡采用隔日限饲法,腹水症发生率显著下降,且对生长无不良影响。Albers对15日龄至屠宰前的肉仔鸡每天定时供料进行长期限饲,结果死亡率降低36%,饲料利用率改善37.3%。
调整日粮营养水平和饲喂方式用低营养水平日粮饲喂的肉仔鸡腹水症远远低于采食高营养水平日粮仔鸡。建议在3周龄前饲喂低能日粮,之后转为高能日粮。具体实施方案如下:1~3周龄,粗蛋白20.5%~21.5%,代谢能量11.91~12.33MJ/kg;4~6周龄,粗蛋白18.5%~19.5%,代谢能量12.54~12.75MJ/kg;7周龄至出栏,粗蛋白13%,代谢能量12.75~12.96MJ/kg。
由于饲喂颗粒料会大大增加肉鸡腹水症发生的可能性,因此在不影响其他生产性能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延长粉料饲喂的时间,限制肉仔鸡的快速生长,一般以2~3周龄给予粉料,4周龄至出栏给予颗粒料为宜。
合理控制光照
研究表明,合理控制光照,采用间歇光照法是促进肉仔鸡生长发育、降低腹水症的有效方法。其原因如下:一是在间歇光照条件下,鸡黑暗期间产热和氧气需要量均显著降低。二是在间歇光照和连续光照条件下,生长速度有差异。在生长的第三周已经具有发生腹水症的趋势,而短暂的生长抑制不但对肺和心与肌肉的比例无副作用,而且具有有益作用,使腹水症的发生率大为降低,而到第六周龄时会由于代偿生长和连续光照的鸡达到相同体重。控制的方法是:肉仔鸡2周龄开始晚间采用间歇光照法,即2~3周龄光照1h,黑暗3h;4~5周龄光照1h,黑暗2h;6周龄至出栏光照2h,黑暗1h。
适当添加或控制维生素、微量元素、矿物质和氨基酸的用量
研究表明,维生素C可以降低高浓度NaCl诱导的腹水症引起的肉鸡死亡率,日粮中维生素C添加量应在450~500mg/kg。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作用,能防止饲料中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日粮中维生素E含量应为24mg/kg。
微量元素硒可减少高海拔地区腹水症的发病率,有机硒源优于无机硒源,饲料中硒的添加量应为0.15mg/kg(超过0.3mg/kg时会引起机体中毒)。
矿物质:饲料中钙的含量应在0.9%~1.1%,磷的含量应在0.7%~0.8%,食盐含量控制在0.5%以内,钠的含量不超过0.25%,可用NaHCO3代替NaCl作为钠源。
氨基酸:据报道,添加β-丙氨酸可使腹水症的致病率增高,且与含量成正比,而添加胆碱可使致死率降低。添加L-精氨酸可减少腹水症死亡率,所以日粮中可适当减少β-丙氨酸,补充L-精氨酸。
治疗措施
无菌操作用针管抽取腹腔积液,然后注入0.05%的青霉素普鲁卡因0.2~0.3mL,1%速尿注射液0.3mL,严重病例同时肌注10%安钠加0.1mL。全群饮水中加入0.05%维生素C,或在饲料中添加氯化钙、利尿剂、健脾利水的中草药等。为防止继发感染,可在饲料中同时拌入庆大霉素等抗菌药物。
用25%葡萄糖4~5mL/只,双氢克尿塞4~5mL/只,口服,每日2次,同时饮水中加抗生素,连用3d,可减轻鸡群病情。但实践证明,治疗该病的价值和意义不大,一旦发病,应及时淘汰处理。

母猪无乳综合征的临床症状 母猪无乳综合征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母猪无乳综合症,又称母猪泌乳失败。是母猪产后比较容易发生的一种病症,其特征是在母猪产后1-3日逐渐表现少乳或无乳、厌食、便秘、该病会导致后代仔猪不能够吮食足够的母乳,过度饥饿,缺乏营养,生长发育缓慢,且由于无法获得充足的母源抗体而使其更容易出现发病和死亡,严重损害猪场的经济效益。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母猪无乳综合征的临床症状母猪无乳综合征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1、病因分析

该病通常是产后1~3天的母猪容易发生,发病具有明显地的季节性,以夏季比较多见。主要是由于妊娠母猪饲喂搭配不合理的饲料,或者品质不良的饲料,或者缺乏营养,导致机体无法摄取充足营养、体质瘦弱以及乳腺发育较差;妊娠母猪饲喂碳水化合物含量过高的饲料,而蛋白质、维生素及矿物质含量不足,引起体质变差,内分泌紊乱;其他疾病继发引起,都能够促使机体泌乳量减少,从而容易发生该病。

2、临床症状

该病在临床上可分成急性型和亚临床型。急性型,患病母猪主要表现ILIJ精神萎靡,卧地昏睡,食欲减退,体温明显升高,一般可达到39.5~41.5℃,呼吸加快,眼窝凹陷,鼻镜干燥,乳房和外阴红肿,并有脓状分泌物从阴道流出,发生便秘,同时后代仔猪脱水、明显消瘦。亚临床型,患病母猪表现出在分娩前1天到分娩时依旧能够泌乳,但产后2N3天开始减少泌乳或者完全停止,食欲不振,体温基本正常或者略有升高,发生便秘,有时流出阴道分泌物,乳房明显松弛或者发生水肿,或者乳头及乳房干瘪、缩小;同时,后代仔猪发生下痢,机体消瘦、虚弱,被毛粗乱,皮肤苍白,生长发育缓慢。

3、预防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选择高泌乳力母猪的后代进行培育,及时将乳房发育较差及发生应激的母猪淘汰。后备母猪不允许过早进行初配,避免由于乳腺没有发育健全而影响泌乳。合理搭配日粮,确保供给充足的青绿多汁饲料,摄取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以及矿物质,避免妊娠母猪体况过瘦或者过肥,防止发生应激,分娩前1天的饲喂量可减少为正常喂量的50%,分娩后3天可逐渐增加到正常饲喂量。但如果母猪体况较瘦,且乳房发育不良,则无需减少饲喂量,还要饲喂适量的含有丰富蛋白质的催乳饲料。母猪产前5~7天,可按每千克饲料添加/IOOmg金霉素或者100mg泰妙菌素,并添加2%比例的中药母子安散,即含有黄芩、黄柏、瞿麦、王不留行各30g,柴胡、白芍各15g,20g当归,陈皮、漏芦、木通、通草、川芎、甘草各10g。母猪转入产房时,可对体表使用0.8%的高锰酸钾或者来苏尔进行清洗消毒,尤其要确保其阴部、臀部和乳房在产前干净,产舍要保持安静,避免损伤产道以及感染病菌,产后可适时肌肉注射适量的抗生素和催产素,以进行消炎,并促使产道异物排出。新生仔猪要立即进行断齿,放在其在吮乳时损伤母猪乳头,且每次仔猪吮乳后要让其白拱对乳房进行10~15min按摩。母猪产后要对体温进行观测,一般在分娩后1~2天,每天分别在早晚测量1次体温,如果体温在39.5℃以上,则要立即使用抗生素等药物进行治疗。

疾病防疫。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并严格按其执行。定期检测母猪抗体水平,掌握机体健康状况,从而及时对防疫程序进行适当调整,加强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细小病毒病、日本乙型脑炎以及伪狂犬病等疾病的接种,并注意在冬春季节及时免疫接种病毒性腹泻疫苗,避免母猪由于感染疫病而引起乳房炎、子宫炎和泌乳障碍。

4、治疗措施

西医治疗。母猪产后如果无法顺畅分泌乳汁,可肌肉注射/1~5mL乙烯雌酚,每天2次。如果母猪产后无乳,且患有阴道炎、子宫炎,可肌肉注射5~6mL缩宫素,连续使用2天,同时配合肌肉注射320万IU青霉素,连续使用5天;或者向子宫内灌入用250mL宫炎净,冉肌肉注射适量的安乃近、鱼腥草、阿莫西林,每天2次,连续使用4天。病猪也可肌肉注射2~3mL催乳灵,每天2次,如果还伴有乳房炎、乳房水肿,要在促乳的同时在乳房敷上浸有0.2%高锰酸钾溶液的毛巾进行按摩,每次适宜持续20min,每天3~5次,且每间隔几小时进行1~15min挤奶,能够有效减轻肿胀,消除炎症,加速乳房血液循环和泌乳。为避免病猪发生全身感染,可注射10mL热毒金方注射液(其中含量5%金银花提取物、1%蛇毒、10%鱼腥草、5%胆汁)、20mL鱼腥草注射液以及10mL柴胡注射液,每天1次,连续使用2天。

中医治疗。取王不留行、当归、通草、花粉、路路通、瞿麦、穿山甲各50g,25g熟地,4Og丝瓜络,20g川芎,全部研成粉末,添加适量开水冲调,待温度适宜后给病猪灌服,每天1剂,1个疗程连续使用5剂为宜。也可取20g王不留行、13g党参、10g川芎、10g川断、10g白术、20g当归、20g阿胶、10g山甲珠、10g通草、7g木通、7g杜仲、20g黄芪、7g甘草、/IOmL黄酒,研成细末后混合均匀,添加在饲料中混饲。也可取35g穿山甲、35g王不留行、500g捣碎的鲜虾或者250g虾米,加水煎煮后冉添加200g红糖,混合均匀后喂服。还可取500g捣碎的鲜蚯蚓、500g大米、5g食盐,加水熬成稀粥,冉添加30g捣碎的冲生姜、120mL米酒,混合均匀服用,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

流行病学
此病以夏季发病较多,其它季节也有发生,经产母猪的发病率高于初产母猪,管理状况不同的猪场发病率存在较大的差异,有的场发病率高达50%,有的场却很少见到。在患病的母猪中有一部分虽经治疗和加强饲养管理泌乳功能得到改善,但仍赶不上正常母猪的泌乳成绩。
发病病因
据报导母猪无乳综合症的病因是复杂多样的,可分为应激因素、内分泌失调、传染性因素以及营养和管理几个方面。
(1)应激因素:在现代养猪条件下,许多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可引起母猪的应激反应,如转群时的强行驱赶、惊吓、躁声等等。
(2)内分泌失调也是造成母猪无乳综合症的综合原因之一。有的母猪发生无乳综合症时其体内循环的激素量浓度较低,如促乳素。
(3)营养和管理因素:如分娩前后的饲料突然改变,或者饲料单一,营养不足;在管理方面如产房拥挤,通风不良,温度过高等都可能导致母猪患无乳综合症。
(4)传染性因素:如大肠杆菌、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萄等引起的乳房炎,其它全身性疾病如猪的兰耳病以及子宫炎也可能引起母猪的无乳综合症。
临床症状
母猪的无乳综合症常常在分娩后13天发生乳汁减少或停止。母猪表现食欲不振,精神沉郁,体温升高,粪便干、少,对仔猪表情淡漠,甚至仔猪哺乳。有些母猪虽然允许仔猪哺乳,但放乳时间很短,仔猪吃不到多少乳汁。那些因乳房炎造成泌乳失败的母猪可见乳房肿大,触诊疼痛。非传染性因素引起的泌乳失败除母猪表现无乳以外,其它症状多不明显。
诊断
母猪无乳综合症通过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分析,一般不难诊断。即使乳房无炎症表现,也可以通过仔猪饥饿、脱水消瘦等一系列表现得到证实。
预防
1、激素疗法:肌肉注射乙烯雌酚45毫升,一日两次;或肌肉注射缩宫素5-6毫升,每日两次。
2、药物疗法:
(1)肌肉注射常量青霉素、链霉素或磺胺类药物清除炎症。
(2)中药治疗口服以五不留行、穿山甲为主的中药催乳散。
3、也可通过对母猪乳房按摩、仔猪吮乳促进母猪乳房消炎、消肿和排乳。
4、对初生小猪可采取寄养的方法,以免饿死。
治疗
应激因素在许多情况下是引起母猪泌乳失败的重要因素,因此要采取综合管理措施减少应激。除必要的兽医防疫措施之外,还要搞好猪舍内环境的管理,如控制好产房中的温度、湿度,降低噪音,避免粗暴管理,保持良好的卫生和环境条件,供给全价的饲料等等。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病因以及和防控措施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是由蓝耳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以导致妊娠母猪发生流产、弱胎、死胎、木乃伊胎、仔猪育肥猪发生间质性肺炎为主要特征。近几年本病对猪场生产了威胁,加强对本病的预防对猪场安全及其重要,各猪场要严格执行免疫程序,严格消毒,确保猪场安全。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病因以及和防控措施。

1、病原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为具有囊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病毒粒子外形呈球型或椭圆形,其直径50~65nm,核衣壳25~35nm,核衣壳呈立体对称的二十面体。该病毒可分为欧洲型和美洲型两种类型,我国流行的毒株为美洲型。该病毒稳定性较差,其对pH及温度变化非常敏感:pH大于7或小于5时,其感染性降低90%以上,对碱耐受性极差,5.5~6.6为保存最适pH;室温及37℃以下迅速失活,56℃45min即被完全灭活。该病毒对乙醚和氯仿等常用消毒剂敏感,低剂量即可将其杀死。

2、流行病学

该病的发生和流行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在夏秋两季发病率相对较高。该病只发生于猪,且各年龄、性别、品种、体质的猪均能感染,其中,妊娠中后时期的母猪和仔猪易感性较强。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的传染源,其鼻分泌物、粪便、尿液都含有大量病毒,耐过猪可长期带毒和不断向体外排毒。健康猪可通过空气传播、接触传播、精液传播而被感染,在母猪怀孕早期,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

3、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该病潜伏期一般为14天,各种年龄的猪发病后均以呼吸困难为典型症状。感染该病的猪有时表现为耳部、外阴、尾巴及腹部等处发绀,其皮肤出现淤青紫色斑块,又称为蓝耳病。母猪染病后表现为呼吸困难,厌食,体温升高,流鼻涕等症状,个别母猪出现腹泻症状,后期四肢瘫痪等,症状持续1~3周后衰竭而死。仔猪多于2~28日龄阶段发病,死亡率最高可达85%,大多数仔猪出现呼吸困难、厌食、嗜睡、咳嗽等症状,严重者肌肉震颤、后肢麻痹、共济失调,部分病猪皮下出现斑块,表现关节炎、败血症的症状,死亡率可达60%以上。公猪发病主要表现为呼吸急促,运动机能障碍,性欲减退,其精液质量下降,射精量减少。育肥猪发病时双眼肿胀,发生结膜炎、腹泻、间质性肺炎等症状。

剖检病死猪可见病变主要在肺部,常见的病理变化主要为局限性间质性肺炎,感染时间的增长,会延伸到肺部的各个肺叶中。肺轻度水肿,呈暗红色,肺前叶边缘普遍有灰色病灶;肾脏淤血、肿大,表面有针尖状出血点,切面出血。肝脏周围瘀血、肿大;在腹膜以及肾周围脂肪、肠系膜淋巴结、脾、韧带等处可见不同程度的水肿。

4、诊断方法

根据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可进行初步的诊断,对该病的最终确诊,还需进行实验诊断。具体办法:取病死猪的肺部、淋巴结、粪便以及死胎的血清进行病毒分离,将处理后的病料接种于猪肺泡巨噬细胞培养,也可将病料接种于CL-2621或Mark-145细胞中进行培养,并用特异性血清制备间接荧光抗体,检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抗原。

5、防控措施

弱毒疫苗是目前预防PRRS的常用疫苗,弱毒活疫苗具有免疫力强、疫苗免疫产生期快、免疫效果好、免疫期长、在控制PRRS临床症状上明显好于PRRS灭活疫苗等优点,且弱毒苗还可以用来对母猪免疫接种而使仔猪获得被动免疫,起到净化猪场的作用。具体程序:母猪在进行配种前5~7天皮下或肌肉注射疫苗,注射剂量为2mL/头,首免20天后,再进行1次加强免疫,剂量同首免相同,以后每隔半年进行1次免疫,免疫的母猪可使哺乳的仔猪通过被动性获得抗体而被保护;种公猪可在采精或配种前2~3个月进行首免,按2mL/头的剂量进行皮下或肌肉注射,20天以后在注射1次相同剂量的疫苗,以后每半年进行1次免疫;新生仔猪应在21日龄时,按1mL/头的剂量进行皮下或肌肉注射。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猪群发生以繁殖障碍和呼吸系统症状为特征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的病毒性传染病。
病原特点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的病原体为动脉炎病毒属的成员,是一种有囊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病毒粒子呈球型,直径为55~60纳米。病毒有2个血清型,即美洲型和欧洲型,我国分离到的毒株为美洲型。病毒对酸、碱都较敏感,尤其很不耐碱,一般的消毒剂对其都有作用,但在空气中可以保持3周左右的感染力。
传播特点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主要感染途径为呼吸道,空气传播、接触传播、精液传播和垂直传播为主要的传播方式,病猪、带毒猪和患病母猪所产的仔猪以及被污染的环境、用具都是重要的传染源。此病在仔猪中传播比在成猪中传播更容易。当健康猪与病猪接触,如同圈饲养,频繁调运,高度集中,都容易导致本病发生和流行。猪场卫生条件差,气候恶劣、饲养密度大,可促进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流行。老鼠可能是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原的携带者和传播者。
临症特点

各种年龄的猪发病后大多表现有呼吸困难症状,但具体症状不尽相同。
母猪染病后,初期出现厌食、体温升高、呼吸急促、流鼻涕等类似感冒的症状,少部分(2%)感染猪四肢末端、尾、乳头、阴户和耳尖发绀,并以耳尖发绀最为常见,个别母猪拉稀,后期则出现四肢瘫痪等症状,一般持续1~3周,最后可能因为衰竭而死亡。怀孕前期的母猪流产,怀孕中期的母猪出现死胎、木乃伊胎,或者产下弱胎、畸形胎,哺乳母猪产后无乳,乳猪多被饿死。
公猪感染后表现咳嗽、打喷嚏、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呼吸急促和运动障碍、性欲减弱、精液质量下降、射精量少。
生长肥育猪和断奶仔猪染病后,主要表现为厌食、嗜睡、咳嗽、呼吸困难,有些猪双眼肿胀,出现结膜炎和腹泻,有些断奶仔猪表现下痢、关节炎、耳朵变红、皮肤有斑点。病猪常因继发感染胸膜炎、链球菌病、喘气病而致死。如果不发生继发感染,生长肥育猪可以康复。
哺乳期仔猪染病后,多表现为被毛粗乱、精神不振、呼吸困难、气喘或耳朵发绀,有的有出血倾向,皮下有斑块,出现关节炎、败血症等症状,死亡率高达60%。仔猪断奶前死亡率增加,高峰期一般持续8~12周,而胚胎期感染病毒的,多在出生时即死亡或生后数天死亡,死亡率高达100%。
有一点需要注意:血清学调查证明,猪群中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阳性率高达40%~50%,但出现临床症状的不过10%,目前对这种亚临床感染的认识仍显不足。
剖检特点

剖检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死猪,主要眼观病变是肺弥漫性间质性肺炎,并伴有细胞浸润和卡他性肺炎区,肺水肿,在腹膜以及肾周围脂肪、肠系膜淋巴结、皮下脂肪和肌肉等处发生水肿。
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鼻黏膜上皮细胞变性,纤毛上皮消失,支气管上皮细胞变性,肺泡壁增厚,膈有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母猪可见脑内灶性血管炎,脑髓质可见单核淋巴细胞性血管套,动脉周围淋巴鞘的淋巴细胞减少,细胞核破裂和空泡化。
诊断要点

根据病原、传播特点、临床症状及剖检特点可做出初步诊断,但要注意与症状相似的一些病毒性传染病相鉴别,如流感、细小病毒病、流行性腹泻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病毒性传染病,确诊必须进行血清学鉴定或病毒分离鉴定。
有关专家提供了一个直观判断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基本原则,可以供临床参考使用,如果猪场在14天内出现下述临床指标中的2个,就可判定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疑似病例:
1.母猪流产或早产超过8%;
2.死产占产仔数20%;
3.仔猪出生后1周内死亡率超过25%。

综合防制

如前所述,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病毒病,临床上没有特效药物,只能采取对症治疗的办法加以控制。
1.对于体温升高的病猪,可以使用30%安乃近注射液20~30毫升,地塞米松25毫克,青霉素320~480万单位,链霉素2克,一次肌注,每日2次;或者每公斤体重用黄金1号0.1毫升、安妥注射液0.1毫升、安布注射液0.1毫升,分点肌注,每天1次,连用3天。
2.对于食欲不振的病猪,使用胃复安1毫克/公斤体重,维生素B120毫升,1次肌注,每天1次;对于食欲废绝但呼吸平稳的病猪,可以使用5%葡萄糖盐水500毫升、病毒唑20毫升、VB10毫升,加入头孢5号25~35毫克/公斤体重,混合静注,另外肌注VC10毫升。
3.对于产后无乳的母猪,选用洁霉素180万单位、50%葡萄糖50~100毫升静脉注射,也可注射催产素3~5支。
4.对于继发支原体肺炎的仔猪,可使用壮观霉素或利高霉素15毫克/公斤肌注1~2个疗程,每个疗程5天。
5.对于继发胸膜肺炎的仔猪,可采用速解灵2毫克/公斤体重,每天1次,连注3天。
另外,对病猪应进行有针对性的支持疗法,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使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可用10%葡萄糖或5%葡萄糖盐水,配合使用阿莫西林、青霉素等抗生素。同时,还要加强猪舍卫生消毒和饲养管理工作,减少环境中不利因素的影响,增加日粮中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含量。为减少应激反应,可在猪日粮中加入平安康,用量是每500公斤饲料添加1公斤,连用1周。
预防

1.及时注射疫苗。一般情况下,种猪接种灭活苗,而育肥猪接种弱毒苗。因为母猪若在妊娠期后三分之一的时间接种活苗,疫苗病毒会通过胎盘感染胎儿;而公猪接种活苗后,可能通过精液传播疫苗病毒。弱毒苗的免疫期为4个月以上,后备母猪在配种前进行2次免疫,首免在配种前2个月,间隔1个月进行二免。小猪在母源抗体消失前首免,母源抗体消失后进行二免。灭活苗安全,但免疫效果略差,基础免疫进行2次,间隔3周,每次每头肌注4毫升,以后每隔5个月免疫1次,每头4毫升。
什么时候接种疫苗,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可一概而论。但若猪场存在病毒,在使用疫苗前,最好先对全场进行严格彻底的消毒,每天一次,连续5天,同时在饲料中添加复方磺胺嘧啶、金霉素400摩尔/升、阿莫西林200摩尔/升,连喂5天,使猪群体内毒素含量降低到一定程度后再注射疫苗。
2.受疫情威胁的猪场,应在饲料和饮水中添加药物,方法是:产前1周和产后1周,在饲料中添加支原净100毫克/公斤加土霉素或金霉素300毫克/公斤,也可添加SMZ,产后肌肉注射阿莫西林。仔猪在断奶后1个月,用支原净50毫克/公斤加土霉素或金霉素150毫克/公斤拌料饲喂,同时用阿莫西林500毫克/升饮水。
3.最根本的办法是消除病猪、带毒猪和彻底消毒猪舍(如热水清洗、空栏消毒),严密封锁发病猪场,对死胎、木乃伊胎、胎衣、死猪等,应进行焚烧等无害化处理,及时扑杀、销毁患病猪,切断传播途径。坚持自繁自养,因生产需要不得不从外地引种时,应严格检疫,避免引入带毒猪。
4.加强饲养管理,调整好猪的日粮,把矿物质(Fe、Ca、Zn、Se、Mn等)提高5%~10%,维生素含量提高5%~10%,其中VE提高100%,生物素提高50%,平衡好赖氨酸、蛋氨酸、胱氨酸、色氨酸、苏氨酸等,都能有效提高猪群的抗病力。
另外,在母猪分娩前20天,每天每头母猪投喂阿司匹林8克,直到产前一周停止,能减少流产的发生。

防治技术规范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俗称蓝耳病)病毒变异株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疫病。各种品种、不同年龄和用途的猪均可感染,但以妊娠母猪和1月龄以内的仔猪最易感,育肥猪也可发病死亡。
为及时有效地预防、控制和扑灭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农业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和《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诊断、疫情报告、疫情处置、预防控制、检疫监督的操作程序与技术标准。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
2诊断
2.1诊断指标
2.1.1临床指标
体温明显升高,可达41℃以上;眼结膜炎、眼睑水肿;咳嗽、气喘等呼吸道症状;部分猪后躯无力、不能站立或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成年猪也可发病死亡。
2.1.2病理指标
可见脾脏边缘或表面出现梗死灶,显微镜下见出血性梗死;肾脏呈土黄色,表面可见针尖至小米粒大出血点斑,皮下、扁桃体、心脏、膀胱、肝脏和肠道均可见出血点和出血斑。显微镜下见肾间质性炎,心脏、肝脏和膀胱出血性、渗出性炎等病变;部分病例可见胃肠道出血、溃疡、坏死。
2.1.3病原学指标
2.1.3.1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分离鉴定阳性。
2.1.3.2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阳性。
2.2结果判定
2.2.1疑似结果
符合2.1.1和2.1.2,判定为疑似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2.2.2确诊
符合2.2.1,且符合2.1.3.1和2.1.3.2之一的,判定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3痊情报告
3.1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猪出现急性发病死亡情况,应及时向当地动物疫控机构报告。
3.2当地动物疫控机构在接到报告或了解临床怀疑疫情后,应立即派员到现场进行初步调查核实,符合2.2.1规定的,判定为疑似疫情。
3.3判定为疑似疫情时,应采集样品进行实验室诊断,必要时送省级动物疫控机构或国家指定实验室。
3.4确认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时,应在2个小时内将情况逐级报至省级动物疫控机构和同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省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和动物疫控机构按有关规定向农业部报告疫情。
3.5国务院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根据确诊结果,按规定公布疫情。
4疫情处置
4.1疑似疫情的处置
对发病场/户实施隔离、监控,禁止生猪及其产品和有关物品移动,并对其内外环境实施严格的消毒措施。对病死猪、污染物或可疑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必要时,对发病猪和同群猪进行扑杀并作无害化处理。
4.2确认疫情的处置
4.2.1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
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
疫点:为发病猪所在的地点。规模化养殖场/户,以病猪所在的相对独立的养殖圈舍为疫点;散养猪以病猪所在的自然村为疫点;在运输过程中,以运载工具为疫点;在市场发现疫情,以市场为疫点;在屠宰加工过程中发现疫情,以屠宰加工厂/场为疫点。
疫区:指疫点边缘向外延3公里范围内的区域。根据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免疫状况、疫点周边的饲养环境、天然屏障(如河流、山脉等)等因素综合评估后划定。
受威胁区:由疫区边缘向外延伸5公里的区域划为受威胁区。
4.2.2封锁疫区
由当地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向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申请发布封锁令,对疫区实施封锁:在疫区周围设置警示标志;在出入疫区的交通路口设置动物检疫消毒站,对出入的车辆和有关物品进行消毒;关闭生猪交易市场,禁止生猪及其产品运出疫区。必要时,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可设立临时监督检查站,执行监督检查任务。
4.23疫点应采取的措施
扑杀所有病猪和同群猪;对病死猪、排泄物、被污染饲料、垫料、污水等进行无害化处理;对被污染的物品、交通工具、用具、猪舍、场地等进行彻底消毒。
4.2.4疫区应采取的措施
对被污染的物品、交通工具、用具、猪舍、场地等进行彻底消毒;对所有生猪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进行紧急强化免疫,并加强疫情监测。
4.2.5受威胁区应采取的措施
对受威胁区所有生猪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进行紧急强化免疫,并加强疫情监测。
4.2.6疫源分析与追踪调查
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病原进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对疫情进行溯源和扩散风险评估。
4.2.7解除封锁
疫区内最后一头病猪扑杀或死亡后14天以上,未出现新的疫情;在当地动物疫控机构的监督指导下,对相关场所和物品实施终末消毒。经当地动物疫控机构审验合格,由当地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由原发布封锁令的人民政府宣布解除封锁。
4.3疫情记录
对处理疫情的全过程必须做好完整详实的记录(包括文字、图片和影像等),并归档。

5预防控制
5.1监测
5.1.1监测主体
县级以上动物疫控机构。
5.1.2监测方法
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观察、病原学检测。
5.1.3监测范围
5.1.3.1养殖场/户,交易市场、屠宰厂/场、跨县调运的生猪。
5.1.3.2对种猪场、隔离场、边境、近期发生疫情及疫情频发等高风险区域的生猪进行重点监测。
5.1.4监测预警
各级动物疫控机构对监测结果及相关信息进行风险分析,做好预警预报。
农业部指定的实验室对分离到的毒株进行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特性分析与评价,及时向国务院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5.1.5监测结果处理
按照《国家动物疫情报告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将监测结果逐级汇总上报至国家动物疫控机构。
5.2免疫
5.2.1对所有生猪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进行免疫,免疫方案见《猪病免疫推荐方案(试行)》。发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时,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进行紧急强化免疫。
5.2.2养殖场/户必须按规定建立完整免疫档案,包括免疫登记表、免疫证、畜禽标识等。
5.2.3各级动物疫控机构定期对免疫猪群进行免疫抗体水平监测,根据群体抗体水平消长情况及时加强免疫。
5.3加强饲养管理,实行封闭饲养,建立健全各项防疫制度,做好消毒、杀虫灭鼠等工作。
6检疫监督
6.1产地检疫
生猪在离开饲养地之前,养殖场/户必须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报检。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接到报检后必须及时派员到场/户实施检疫。检疫合格后,出具合格证明;对运载工具进行消毒,出具消毒证明,对检疫不合格的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6.2屠宰检疫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检疫人员对生猪进行验证查物,合格后方可入厂/场屠宰。检疫合格并加盖(封)检疫标志后方可出厂/场,不合格的按有关规定处理。
6.3种猪异地调运检疫
跨省调运种猪时,应先到调入地省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办理检疫审批手续,调出地按照规范进行检疫,检疫合格方可调运。到达后须隔离饲养14天以上,由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6.4监督管理
6.4.1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应加强流通环节的监督检查,严防疫情扩散。生猪及产品凭检疫合格证(章)和畜禽标识运输、销售。
6.4.2生产、经营动物及动物产品的场所,必须符合动物防疫条件,取得动物防疫合格证。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应加强日常监督检查。
6.4.3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处置及转运、屠宰、加工、经营、食用病(死)猪及其产品。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184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