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海水室内养殖刺参技术

刺参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海参品种,盛产于我国北方的山东、辽宁、河北和天津的沿海,具有极高的营养保健与药用价值,是近年来我国北方重要的养殖海珍品。刺参在自然海域中生长缓慢,生长周期长,成活率低,导致养殖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降低。2010年1月至12月,我们利用有效养殖面积1680米2的大菱鲆养殖池进行了刺参室内养殖,共养殖了3茬,放养平均规格为25.5克/头的刺参苗2590千克,养成后共销售活刺参13250千克,总收入254.4万元,总利润111.63万元,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现将地下海水室内刺参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一、地下海水室内养殖刺参养殖条件

养殖设施是原来养殖大菱鲆的设施,养殖池用砖和混凝土建成,呈椭圆形,大小为42米2,平均水深0.7米;养殖大棚的棚顶是钢筋支架,棚顶内层用加厚塑料薄膜封顶,外层用毡子封顶以保温遮光,室内完全黑暗,每个养殖池的上方安装1个防水灯口和1个15瓦的节能灯,并安装防漏电开关;水源为地下海水,经曝气后入池。地下海水水质清澈,理化因子常年稳定,水温14.5~19℃,盐度25~31,pH值为7.4~8.5。

二、养殖方法

1.刺参苗放养前准备

①养殖池消毒。在放养刺参苗种前要对养殖池进行反复冲刷,再用30~50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进行全池泼洒,池底留水10厘米浸泡30分钟,然后再用干净水冲刷干净,摆放好消毒过的气泡石,密度为0.5个/米2。

②摆放附着基。采用的附着基为直径50厘米的塑料大盆,按1.5个/米2摆放,每池放63个,塑料大盆均匀地扣在养殖池池底。塑料大盆的盆底和周围用电钻钻出直径6厘米的圆孔多个,以便于刺参出入。塑料大盆在使用前需经消毒处理。

2.刺参苗的选购、运输与放养

①刺参苗的选购。购买刺参苗的育苗场要具有省级海洋与渔业厅颁发的《刺参苗种生产许可证》,且繁育的刺参苗经检疫检测不携带病菌、病毒和违禁药物的残留,各项指标符合食品安全的养殖生产要求;肉眼观察刺参苗体表无损伤、干净、肉刺完整且尖挺细而高,身体自然伸展、活力强、对外界刺激反应灵敏、管足附着力强、所排粪便光滑呈粗条状。

②刺参苗的运输与放养。放养的刺参苗来自本场和附近的育苗场,运输采用干法运输。刺参苗出池沥水称重后,放入多层的泡沫箱中,每箱装苗20千克,每箱4层,每层装苗5千克。刺参苗运回后,将刺参苗均匀地撒放到塑料大盆上。养殖池内提前加满水,养殖池与购苗地的水温差不能超过3℃,盐度在27以上,盐度差不能超过2。

3.养殖管理

①养殖密度。保持合理的地下海水室内养殖刺参养殖密度是提高刺参养殖成活率与生长速度的关键措施之一。随着刺参个体的不断生长、体重的不断增加,养殖密度要不断稀疏,前期每池刺参总重量要不超过40千克,密度控制在40头/米2以内,后期每池刺参总重量要不超过100千克,密度控制在18头/米2以内。

②投饵。主要投喂混合饵料,饵料的混合比例为:自己加工的海藻粉(马尾藻粉和脱胶海带粉)50%,购买的海参专用配合饵料40%,贝类肉、牡蛎壳粉、多维素、酵母粉等10%。投喂前先将饵料按比例称重,充分混合均匀后加入一定量的淡水浸泡1~2小时,投喂时加入5~7倍重的新鲜海泥搅拌均匀后再分池投喂。日投饵量为刺参体重的0.5%~5%,分两次投喂,每天上午8时投喂日投饵量的30%,下午5时投喂日投饵量的70%。投饵要均匀,并勤检查,视刺参的摄食与粪便排泄情况,适当增减投饵量。

③水质管理。每日下午4时换水,视水温的高低与水质的好坏而决定换水量,一般换水量为1/2~2/3。饵料投喂后停止流水3~4小时,然后再小水流保持水温稳定和水质清新。排水时如发现有脱离水体吸附在池壁上的刺参要及时使其回到水中,以防干露时间过长产生应激反应而排脏。日换水、流水量为养殖水体的1~2倍。

④清池、倒池。每天清池1次,排水时用工具将池底残饵和粪便清除;每7天倒池1次,倒出的空池先将池底和附着基用高压水流彻底冲洗干净,池底发黑变臭的养殖池可用二氧化氯20~25毫克/升或漂白液150~200毫克/升泼洒浸泡处理。倒池时可根据情况对刺参进行筛选和稀疏,将个体大小相近的刺参集中在同一池中养殖/。清池、倒池时操作要小心,避免伤害刺参。

⑤定期测量刺参的生长情况。每隔14天,在倒池时将每个池子中的刺参全部收集称重,通过每次的称重结果对比,分析其生长情况,根据各池的生长情况,适当调整投饵量、饵料品种和换水量。

⑥巡池。每日巡池多次,确保供电、供水、供气等通畅;经常观察刺参的活动、摄食情况,检查刺参的健康状况,并认真做好各项记录。

4.疾病防治

对刺参疾病的防治,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在日常管理中,密切观察养殖刺参的摄食、粪便、活动、生长情况以及其体色有无异常,及时察觉发病前兆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①附着基要严格消毒。附着基要用二氧化氯、漂白粉、高锰酸钾等进行严格消毒,然后洗刷干净备用。

②保持好的水环境。在保证饵料充足的前提下,高温期和低温期要尽可能地加大换水量,保持水质清新和水温适宜;及时进行清池、倒池,彻底清除残饵、粪便,为刺参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③定期投喂药饵。刺参饵料中要定期添加免疫多糖、多维素、食母生,以增强其抗病力,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

④投喂的海泥要干净。干净的新鲜海泥一般可直接投喂,如海泥不干净,消毒后方可投喂。

⑤清池、倒池要细心、快速。清池、倒池要细心操作,以防刺参身体受伤而发生感染;应尽可能使刺参离水时间短,避免产生应激反应而排脏。

三、收获

刺参经60余日的养殖,部分体重达到150克以上时,可根据市场行情,倒池时将这部分达到商品规格的刺参挑出来出售。

3茬刺参平均每茬养殖时间为95日,共出池销售活刺参13250千克,平均体重154.1克/头,总重平均增长率为411.3%,个体平均增重率为503.1%,养殖成活率平均为84.8%。刺参销售价格为192元/千克,总收入254.4万元,除去各项费用142.77万元,纯收入111.63万元,平均每茬出池商品参2.63千克/米2,平均每茬收入504.76元/米2,平均每茬纯收入221.49元/米2。投入与产出比为1∶1.78。

四、小结

养殖实践证明,只要各项条件适宜,利用地下海水室内一年多茬养殖刺参是可行的,并且有如下优点:一是可以合理利用现有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并且由于地下海水水温常年稳定在14.5~19℃,适宜刺参生长,避免了刺参的休眠,缩短了养殖周期,如放养大规格苗种一年可进行多茬养殖,提高了室内养殖池的利用率,为渔民增收和渔业增效开辟了新路;二是病害少、成活率高,经济效益好。由于养殖用水是来自地下25米以下的海水,水中的微生物较少,刺参发病率大大降低,从而提高了成活率,提高了经济效益,市场前景广阔。

文章结束

(地下海水室内养殖刺参技术作者联系地址:郑春波山东省文登市水产技术推广站邮编:264400;童伟山东省文登市水产综合育苗试验基地邮编:264210)

相关知识

刺参的人工育苗技术


一、设备与场地

育苗室配套设备有泵房、沉淀池、过滤罐、高位水槽及饵料室等。另外,要配备适合的管道。

育苗室应选择在靠近海边,并适宜建造育苗室的地方,特别是取水口要选择在岩礁底或沙底的地方。育苗室宜选在海水清澈,水质新鲜无污染,并且最好是背风,水深的湾口处。在小潮或低潮时也能取水的湾口是最为理想的。

二、亲参的采捕和蓄养

1.采捕:目前,多数育苗单位获取的受精卵仍靠亲参的自然排放。为确保获取足够数量的受精卵,不仅要采捕一定数量的亲参,而且要做到适时采捕。采捕过早,由于室内蓄养条件差,又不投饵,亲参尚未发育成熟的生殖腺在长期蓄养中将萎缩变细;采捕过晚,亲参在自然海区将性产物大量排放,会错过获卵机会。亲参的采捕应在亲参产卵盛期前7天~10天,即在自然海区水温达15℃~17℃时为宜。

采捕亲参多由潜水员进行,每次在海底拣取的亲参不宜过多,避免因互相挤压而造成排赃。潜水员及其他作业人员的手及使用的容器,要绝对避免油污,因油污会使刺参体壁自溶(俗称化皮),因此需特别加以注意。

采捕的亲参个体体长最好在20厘米以上,一般为25厘米~30厘米,体重为200克以上,这样才能保证其有较大的产卵量。

2.亲参的选择

最好选择池养刺参,因为它发育较同步,比较肥满。首先皮肤无损伤,未排脏,其次个体大小在250~350克之间,性腺占体重15%以上,体壁占体重50%以上。每1000立方米育苗水体需400~500头,每头雌参怀卵量大约在300万~500万粒。

亲参刚捕上时放在长盆里,一般短时间内呈椭圆型或鞋底型,则雌性占大多数,如呈长型,雄性占大多数。多选择椭圆型或鞋底型,这样较符合育苗要求。

3.亲参的运输

一般采用湿法运输较好,在早上4点钟左右气温低、水温低、交通通畅时运回。具体方法:用塑料大桶每只50~70升,取原养殖池海水装满,每桶放入事先准备奸的冰冻矿泉水一瓶,每桶装25~35只亲参加盖盖严,湿法运输10~12小时内很少有亲参排脏个体。

4.蓄养与管理:刺参入蓄养池前要去掉已排脏及皮肤破损受伤的个体,以免在蓄养中继续溃烂并影响其他个体。经试验证明,在水温18℃~20℃时,每立方米水体可蓄养亲参50头左右,但如果亲参个体偏大,可适当降低密度至30头。

蓄养期间一般不投饵,每天早、晚各全量换水一次,换水前,应清除粪便及污物,并拣出已排脏的个体。近产卵时,早上换水前应吸底检查是否已有产的卵。

5.人工促熟培育:通过人工升温促熟培育可使亲参提早产卵20天~30天。这样,一方面可在当年培育出大规格的参苗,另一方面由于可提早采卵,不仅可以应用不耐高温的小新月菱形藻做饵料/,还可以避免高温季节敌害生物(如桡足类、海蟑螂幼体)的危害。

亲参升温促熟日升温幅度不超过1℃,当温度升至13℃~15℃时要进行恒温培养,因为这是亲参摄食最旺盛的时候,刺参又有夏眠的习性,所以温度不宜升得过高。在产卵前7天左右才可将温度升至16℃~18℃。在整个促熟过程中,可投喂配合饵料8406。

三、获卵与授精

1.充分成熟的亲参在7月上旬至8月中旬为产卵盛期。此期间室内如蓄养亲参500头左右,可自然产卵20批~30批之多,总产卵量高达四五亿粒,完全可满足育苗的需要。

有时为了集中采卵,也需进行人工诱导刺激,其方法是:将经挑选的亲参阴干30分钟至1小时,然后再用流水缓慢冲流40分钟~50分钟。经刺激的亲参放入事先升温3℃~5℃的海水中。采用上述方法一般多在傍晚5时左右进行,经刺激的亲参,多于晚8时~10时开始非常活跃,并爬于近水面的池壁。产卵、排精前,其头部多左右摇摆。通常,雄性个体先排精,这也是对雌性个体的一种刺激,接着雌性个体排卵。精、卵均从其头前背部的生殖孔排出,精子呈白色烟雾状细线,卵呈橘红色细线。精、卵排出后渐渐在水中逸散开。有时,经刺激的亲参当日不产卵排精,而在刺激后的第二、三天夜间产卵排精,应密切注意。



由于亲参在外观上难以鉴别雌雄,在其产卵、排精时,为避免精子过多而败坏水质,影响孵化,因此要将排精过多的雄性个体及时拣出放于它池。

精、卵产出后即在水中受精。试验证明,过多的精子并不影响卵的正常受精及发育,只是在高温时,如不及时洗卵,过多的精子会败坏水质,影响受精卵的孵化。此外,在水池育苗时,卵的收容密度应控制在10个/毫升以下,以免受精卵过分沉积于池底而造成缺氧。

2.产卵后处置措施

(1)用水要求。培育用水经一级沉淀池、砂滤池过滤,再经过管道经1000目过滤袋入池。浑浊度应在50~100毫克/升,刚EDTA钠盐3克/立方米络合重金属,盐度27~32,水温一般17~20℃。投入抗菌药2克/立方米,如土霉素、青链霉素合剂等。

(2)亲参产卵前反应活跃,一般在晚上8~9点。雄参先排精,约0.5~1小时后雌参受精液刺激开始产卵。此时将雄参挑出,放入另外一池待售。产卵池一般水深在0.7米左右,待产完后,将全部亲参移到另一池培育,将有卵池水加至1.4米,此时应微量充气增氧和人工打耙,打耙每半小时一次。打耙的作用是使受精卵均匀分布,防上亡局部缺氧,造成受精卵死亡和孵出的幼体质量差,使受精卵发育时溶解氧充足。

(3)第二天早上对受精卵进行定量,孵化密度宜小不宜大,一般在8~10个/毫升为宜。若密度过大,需要分池,方法是用虹吸管将池水吸入周边池,此时应将水体上下充分搅动,使卵分池均匀。

刺参经历几个幼体发育期之后,才能发育至稚参,大约需经历11~13天,及时定时镜检,每池每天至少一次,了解摄食发育生长情况,小耳体长450~600微米,中耳600~800微米,大耳800~1000微米,每天平均增长50微米都属正常。

黄姑鱼室内养殖技术


黄姑鱼Nibeaalbiflora,俗名铜罗鱼、黄婆鸡、黄姑子等,主要分布于我国沿海、朝鲜半岛及日本南部海域,其生存水温为6~34℃,适宜水温在20~28℃之间。近年来,资源量逐年减少,捕捞量急剧下降,海洋捕捞已经满足不了人们需求。开展黄姑鱼的养殖不仅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而且能够降低捕捞对现有自然资源的破坏。目前我国对黄姑鱼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并在雌核发育、全人工繁育、大规格苗种培育技术等领域取得了良好的研究成果。黄姑鱼室内养殖技术具体情况如下:

1苗种放养

1.1苗种放养前准备

鱼苗下池前,养殖池、进排水系统等要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以杀灭细菌等有害生物,使用浓度为20ml/L的高锰酸钾溶液全池泼洒,20min后冲洗干净进行蓄水。或者使用浓度为1%~2%的次氯酸钠溶液进行全池泼洒,24h后冲洗干净进行蓄水。

1.2种苗的放养及密度

养殖池为6.7m×3m×1.2m。鱼苗放养时间为8月中旬,鱼苗规格为8~10cm,放养时水温为(24±1)℃,放养密度为150~180尾/m2,水位为1.0m。入池时鱼苗游动活泼,无畸形,无伤残。能够在池底集群游动,受刺激或惊吓时能够迅速游动。随着鱼苗生长而逐步降低放养密度,进行分池养殖。

2日常管理

2.1水质管理

养鱼池采用直接供水、排水。黄姑鱼为近底层鱼类,容易搅动池底的残饵与粪便,使水质变浑,水色发黄,需要及时进行清污换水,日换水量为200%,上午、下午各一次。换水时,水位不宜过低,应保持水位在0.15~0.2m以上以避免擦伤。黄姑鱼鱼苗体表脆弱,水位过低会造成体表擦伤,鱼鳞脱落,严重时可造成死亡。排水水位至0.2m时,进排水同时进行,保证养殖池全部换水。

2.2饵料投喂

采用人工配合饵料进行饲喂,遵循少量多次的投喂原则。饵料中添加大蒜素和维生素C钠粉。大蒜素可以促进生长,提高生长速度和成活率,具有诱食和改良肉质的功能,用量为每千克饵料添加0.5g大蒜素。维生素C钠粉可以增加抵抗力,促进生长,用量为每千克饵料添加1.5g维生素C钠粉。鱼苗早期养殖时每日投喂3次,投喂时间为8点、12点、16点。投喂方式为定点投喂,经过长时间的多次定点投喂,在投喂时鱼苗会集群游过来摄食。投喂开始时少量投喂,当鱼苗集群过来摄食时大量并快速投喂,当鱼苗减慢摄食时,减少投喂量,并在停止摄食时继续投喂少量饵料,以保证体质瘦弱的鱼苗可以得到摄食。随着鱼种体重的增加和体长的增长逐渐增大饵料粒径,投喂次数可以减少到每日1~2次。投喂量以鱼苗体重计,按体重的5%~8%投喂,随着黄姑鱼体重的增长,摄食量逐渐降低。当水温低于14℃时,要适当减少投饵次数和投喂量。

每月测量鱼类的生长情况一次,具体生长情况见表1。

3越冬管理

在12月中旬,水温降至15℃时,对鱼苗进行越冬管理。越冬时间为12月中旬至第二年3月中旬。

越冬池为9m×5m×1.5m。鱼苗搬入越冬池前一天停止进食,移入越冬池后,用8~10mg/L盐酸土霉素全池泼洒,盐酸土霉素具有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起抑制作用,对衣原体、立克氏次体、霉形体、螺旋体等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于体表受伤出现红肿的鱼,可使用红霉素软膏涂抹,以预防病菌感染。

越冬池水深1m,越冬期间,随着温度的降低,黄姑鱼摄食量逐渐减少,可适当降低投喂频率及投喂量。当水温降至12℃时,黄姑鱼摄食明显减少;水温降至9℃时,基本停止摄食。越冬期间黄姑鱼因摄食量减少,新陈代谢减慢,排泄物大量减少,可适当减少换水量,日换水量为50%~100%。当水温低于10℃时,使用加热棒(或其它加热方法)进行升温,维持鱼池水温10℃以上,以保证黄姑鱼安全过冬。

4疾病防治

在养殖过程中,黄姑鱼常见的疾病有双阴道虫病、淀粉卵甲藻病、车轮虫病和盾纤毛虫病。

为减少鱼病的发生,每隔15d进行一次倒池。因黄姑鱼体表脆弱容易擦伤,倒池时一定要小心。并且在倒池后进行8~10mg/L盐酸土霉素进行浸泡,连续进行3d。

4.1双阴道虫病

病状鉴别:病鱼严重贫血,鳃丝苍白色,头部往往左右摆动,鳃盖张开,呼吸困难。

病情分析:双阴道虫一般在冬、春季流行,虫体扁而细长,伸缩性很好,该虫吸食宿主血液,使鱼体失色,是养殖中危害最大的寄生虫之一。

治疗方法:(1)在淡水中浸泡3~5min。(2)使用0.5mg/L敌百虫进行全池泼洒浸泡,连续使用3d。

4.2淀粉卵甲藻病

病状鉴别:主要寄生于海水鱼类的鳃上,其次是皮肤、鳍等处,严重伤害上皮细胞,被寄生的细胞发生变性,周围的细胞混浊肿胀增生,组织发炎、出血,甚至坏死崩落,严重者组织崩坏、软骨外露,呼吸机能发生障碍,随即死亡。

病情分析:该病于3-9月,水温20~30℃时流行,是室内育苗主要病害之一。随着鱼苗的长大,一方面密度加大,另一方面随着投饵量加大,残饵与排泄物增加,使池水富营养化,给病原体的繁殖提供了适合的环境条件。21~23℃的水温也是该病原体繁殖的适宜温度。

治疗方法:(1)在淡水中浸泡3~5min。(2)使用1mg/L硫酸铜、硫酸亚铁混合溶液进行全池泼洒浸泡,硫酸铜、硫酸亚铁比率为7:3,连续使用3d。

4.3车轮虫病

病状鉴别:车轮虫病的病原体主要寄生在鱼的皮肤、鳍、头部和鳃上。车轮虫寄生严重时,鱼体分泌大量粘液,在密集的部位,如头部、鳍和体表等处出现一层白翳,俗称“白头”、“白嘴”。车轮虫寄生鱼眼睛上过多,会造成瞎眼病;寄生鱼鳃上,严重时出现烂鳃病。病情分析:一年四季都发生,主要发生在春季和初夏,水温在20~28℃时为流行盛期。

治疗方法:(1)在淡水中浸泡3~5min。(2)使用1mg/L硫酸铜、硫酸亚铁混合溶液进行全池泼洒浸泡,硫酸铜、硫酸亚铁比率为7:3,连续使用3d。

4.4盾纤毛虫病

病状鉴别:感染初期病鱼皮肤颜色发白,病灶处外观表现为浮肿状;严重感染个体的病灶处皮肤发生溃烂、出血。解剖可观察到病鱼多有腹水;肝脏充血,部分病鱼肝脏内可观察到有虫体存在;胃及肠壁充血、发炎,肠内常见有白色粪便。镜检病灶处组织可见大量活动的盾纤虫。

病情分析:盾纤毛虫属兼性寄生虫,在苗期、养成期和亲鱼培育期均可发生,传染快,发病率高,可引起大规模海水养殖鱼死亡。全年均可发病,主要发生在4-8月。

治疗方法:(1)使用1mg/L硫酸铜、硫酸亚铁混合溶液进行全池泼洒浸泡,硫酸铜、硫酸亚铁比率为7:3,连续使用3天。

注意:硫酸铜和硫酸亚铁

混合溶液具有灭杀盾纤毛虫的功效,但在黄姑鱼养殖使用过程中并不能完全灭杀盾纤毛虫,只能起抑制作用,降低鱼病爆发和死亡。在浸泡过程中要注意观察鱼的活动情况,发现异常应马上换水。

5经验与小结

黄姑鱼能够在6~8℃的低温环境或30~32℃的高温环境中存活,在水温低于14℃时,摄食量减少,生长缓慢;水温高于16.5℃以上,生长开始明显加快,最适的生长条件为:水温20~28℃。

养殖过程中,黄姑鱼生长快速,但由于饵料并不是黄姑鱼特制饵料,解剖后发现鱼体内脂肪过多,建议开发黄姑鱼配合饵料;黄姑鱼在养殖中为近底层鱼类,是否可开发其他鱼类与黄姑鱼混养的养殖方式;在越冬过程中,是否可以开发新的养殖方式,比如使用南美白对虾大棚来进行越冬,充分利用闲置大棚,以降低养殖成本。

参考文献:

徐冬冬,李三磊,楼宝,等.黄姑鱼的生物学特征和养殖生态学的研究现状及养殖前景.现代渔业信息,2011,25(10):23-26.

胡巍.大蒜素在鱼病防治中的应用.猪业观察,2002(07):26-26.

艾庆辉,麦康森,王正丽,等.维生素C对鱼类营养生理和免疫作用的研究进展.水产学报,2005,29(6):857-861.

陈昌福,田甜,贺中华,等.盐酸土霉素对人工致病克氏原螯虾的治疗效果研究.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9,28(5):600-603.

许斌福,林能锋,陈振海,等.淀粉卵甲藻的危害与诊治.福建畜牧兽医,1999,21(6):28.

梁明才,郝功邵,梁修铨.养殖鱼类寄生车轮虫的无公害防治.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3):81-84.

陈总会,肖宝华,黄志斌,等.海水养殖鱼类主要纤毛虫病及其防治方法.水产科技情报,2007,34(2):94-96.

崔青曼,袁春营,李春岭,等.主要海水养殖鱼类白点病和盾纤毛虫病防治技术.水利渔业,2012,27(6):85-87.

(收稿日期:2015-12-01)

罗非鱼的海水养殖技术介绍



罗非鱼属广盐性鱼类,经过驯化,可在海水中养殖。我国有浅海、滩涂很多,海边鱼塘均可进行罗非鱼养殖。

罗非鱼原系在淡水中生活,繁殖也是在淡水中进行的。要使罗非鱼种进入海水中生活,必须有一个盐度驯化过程,以使其慢慢适应养殖池的盐度环境。

罗非鱼可以从淡水直接移入盐度为10‰左右的海水中,超过这一盐度,会导致苗种死亡。例如,直接放入22‰的海中,则在120小时内全部死亡。但若采取逐步提高盐度的方法驯化鱼种,则可使其适应在较高盐度的海水中生活。

驯化的盐度,开始可直接放入盐度10‰的半咸水中,暂养1天后,以每天提高3‰的梯度逐渐提高盐度至养殖海水的盐度。也可在10‰的盐度上暂养7~10天,再以10‰的梯度分段驯化到养殖盐度。驯化前2~3天,即应停止饲喂,防止驯化时摄食和排便,并严防鱼体受伤,以免海水从口、肛门和伤口处进入鱼体,造成内部器官脱水而死亡。

罗非鱼海水养殖,可以池塘单养,也可以与其他鱼类或虾、蟹、贝等混养。

池塘单养,每亩可放3厘米左右的鱼种3000~5000尾,或5~6厘米的鱼种2000~3000尾。

罗非鱼与对虾混养,一般应以养殖对虾为主,罗非鱼为副。当对虾长到5~6厘米后,再放养罗非鱼种,以避免虾苗弱小而被罗非鱼残食。罗非鱼与鲻鱼、梭鱼、遮目鱼等混养,可以以罗非鱼为主,也可以以其他鱼为主,罗非鱼为副。应根据各混养鱼类的食性和栖息水层,科学搭配,以达到充分利用水体空间,节约饵料,增加效益的目的。


林蛙室内水池越冬养殖技术


中国林蛙是我国著名的经济蚌种。林蛙的越冬曾经是困扰养殖户的难题,经过多年的探索,通过室内水池越冬的方式大大地提高林蛙越冬的成活率。中国林蛙不具备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不能维持恒定的体温,冬季严寒时,需要寻找适宜的地点入蛰休眠,此时不食不动,新陈代谢降到最低水平,靠夏秋活动期蓄积的脂肪供给能量;肺呼吸基本停止,皮肤成为呼吸器官;并依靠皮肤的渗透,从土壤中或水中吸收水分,获取维持生命的最低水量。为了适应这种生存的状况,首先林蛙要有良好的体质,还要做好越冬准备,营造良好的越冬环境。林蛙越冬受多种外界环境条件制约,有些条件更为敏感和难以把握,水中越冬时必须遵循低温、富氧、微流、安静的原则。此外,水的pH值、水质、光线等因素对林蛙越冬也有较大影响,要力争做到水体中性、水质清澈、光线暗淡、远离噪声。只有内在因素和外在条件同时具备,林蛀才能安全越冬。

一、越冬前的准备

1.越冬设施

室内人工水池越冬是在室内建造的人工越冬池内越冬的方式。用于建池的房舍必须保温、安静、有电源和水源。并设有水循环设备、增氧设备,有条件的可安装控温设备、溶氧监控设备。在具备上述条件的前提下,即可建造林蛙越冬池。越冬池规模,可视越冬林蛙的数量而定,基本原则是宜大不宜小,林蛙宜疏不宜密。要注意的是新建池须确保无渗漏;水泵质量好,不漏油;新建的水泥池注满水浸泡一周后,再反复清洗脱碱,方可放入林蛙:砂石、鹅卵石等洁净无污染;所用水质要清澈,pH值要在6.5~7.5之间。

2.入越冬池时间

越冬入池时间因地而异。林蛙入池的具体时间需根据当地的大气及养殖设施条件而定。一般情况下,东北地区入池时间为10月15~25日。初步确定林蛙入池时间的选择需要考虑两个指标,即室内越冬池内的温度和室外温度。一般情况下,越冬池内的水温维持在5~6℃、室外白天温度一直处于0~2℃时,将林蛙从蛙圈多功能池中移入越冬池内。

3.捕捉和药浴

林蛙从蛙圈的多功能池移入越冬池时,可在圈内放置草帘子或蒿草,从草帘子或蒿草下边捕捉,尽量减少蛙体受伤,从而提高林蛙的越冬成活率。药浴一般为消毒剂浸泡,消毒剂要安全,无刺激。

二、越冬期间的管理

1.水的管理

(1)水深在入蛰活动期,林蛙由肺呼吸向皮肤呼吸转化,这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因此,这一时期,林蛙在水中生活是不稳定的。受气候变化影响,林蛙在不断调节自身的生理机能。当水温低丁3℃时,林蛙入水;当水温高于3℃时,林蛙则爬出水面,在越冬池内的鹅卵石上活动。在林蛙适应期,要将室内温度降为2~3℃。越冬池内注水不宜太深,一般5~10厘米即可,要求越冬初期池内的鹅卵石大部分能露出水面,待林蛙随外界气温的降低全部入水、且不复出时封闭门窗,随气温的再度降低,再逐渐将越冬池内的水加深到50~70厘米。幼蛙入越冬池初期,室温在10℃以下,池内水温4℃以上。因此,若此时水太深,没有给林蛙留活动的陆地区域,而将其强行入水越冬,林蛙很难适应自身生理机能的转变,必然会因窒息而死亡。因此,在林蛙活动期,我们不应将水深直接加到冬眠期水位线。

(2)水温越冬最佳水温控制在3℃,如果冬季气温低、水池表层结冰时,采取窜水的方法,将水表层结的冰絮融化。

(3)水循环水循环时间每日不得少于8小时,当水溶氧低于下限值5毫克/升时,适当增加水泵工作时间,以保证水中溶解氧充足。越冬池内微流水是林蛙越冬的一个重要环节,微流可及时更换林蛙越冬区域的水体,冲洗沉积林蛙皮肤表面杂质,降低呼吸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水中溶氧,更好地维持林蛙的表皮呼吸。

(4)换水越冬期间净化水质主要是换水,尽量少用药物进行水体消毒。一般每7~10天换1次水,换水量不超过1/3;要注意水温的温差不能过大,防止应激的发生。

(5)水的酸碱度酸碱度是林蛙越冬的关键条件之一。水中的pH值和越冬林蛙的密度及水质有关。pH值偏低,会在林蛙皮肤表层形成一种酸性膜,制约林蛙的皮肤呼吸,甚至导致林蛙窒息死亡。林蛙越冬池中的pH值低于5.5时,林蚌有死亡现象,因此,越冬池水的pH值下限为5.5。根据生产实践,pH值为6.5~8.0,呈弱碱性较好。

(6)溶氧溶氧是林蛙水中越冬的关键,冬眠状态的林蛙,活动微弱,生理代谢不停地进行,不断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低于5毫克/升时,林蛙开始出现游动,低于1毫克/升时出现死亡,越冬期水中最佳溶解氧为7~9毫克/升。

除了以上几方面的水质因素外,越冬池水中的铁、碳酸钙、二氧化碳、硫化氢、氨等的含量也影响林蛀的越冬。含铁量不应超过0.2~0.3毫克/升。过多的铁盐氧化耗氧易粘附在林蛙皮肤上,影响其皮肤呼吸;铁还消耗水中溶解氧,使水缺氧,同时使水质呈偏酸性。

2.密度

对于林蛙的室内水池越冬,1000只/平方米是集约化养殖条件下比较合理的密度。林蛙越冬密度是越冬过程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越冬密度要合理,过密会影响林蛙安全越冬,死亡率高;密度过稀,虽然成活率高,但既浪费水面又浪费人工,经济效益差,尤其对规模化养殖更是如此。林蛙密度过大,没有空隙可钻,没有越冬栖息地,八能爬在池底的砂上,缺乏稳定的越冬环境,集堆的林蛙个体数过多,影响了林蛙的皮肤呼吸。林蛙单位面积内数量过多,产生了过多的代谢物,而循环水朋;能完全将其冲走,从而影响林蛙呼吸且污染水质。

3.噪音

在林蛙入蛰活动期,噪音对于林蛙有较强的影响。在这一时期,除了越冬管理人员外,其他人不能随便进入越冬房内。进入深眠期后,一般的噪音对其没有较大影响。但是,刷烈的震动或长期的噪音对其也有一定的聊虬有时会一致其提前活动,从而影响越冬成活率。

4.光照

林蛙越冬需要较暗的散射光线,较强的直射光线会导致林蛙活动,从而影响林蛙越冬。此外,过强的光照还会造成水温的升高,从而引起林蛙活动。对于室内越冬池,在白天关闭越冬房四周的窗户,防止光线进入,维持低温I佝越冬环境。

5.房舍内的温度

越冬用的房舍要能够保温和降温。在出河和入河期间要能够降温,仅水温比外界要低。一般可以在出河和入河期间封闭门窗,有条件的可以加设制冷装置,春季可以用冰块降温。

在越冬深眠期间要注意室内的温度变化,注意观察越冬池表面结冰情况,若发现有大片结冰现象,立即在房舍内用火炉加温,当冰面消融后,停止加熟。也可通过窜水或注入井水控制冰层的形成。

6.越冬期间每天要进行检查,做好记录

越冬期间要每天进行检查,要及时记录林蛙的死亡状况、水的温度、深度、溶氧等。经常观察林蛙越冬状态是否安定平稳,溶氧监控仪的数字指数是否灵敏准确,发现异常及时调整;越冬池要定期测水中溶氧量,越冬池水溶氧量要达到了毫克/升以上,溶氧量低于5毫克/升以下,越冬蚌会患病或缺氧窒息死亡。同时还要防止鼠害发生。

三、出蛰和繁殖孵化

1.出蛰活动期

随着气温的升高,水温也开始升高,当气温高于5℃、水温高于3℃时,林蛙开始活动。这一时期是林蛙从解除休眠至陆地生活的适应过程。随着春季气温回升,昼夜温差较大,林蛙出蛰时,会采取不同的方式适应温度变化。低温时,会找隐蔽遮盖物或进入水中保持体能高温时,若爬出隐蔽物不方便,会造成林蛙大量死亡。这时,应立即降低水位,使大鹅卵石等露出水面,从而使林蛙有活动的陆地区域。但是,水位也不宜太低,防止水温变化过大。在此期间,水温尽可能控制到最低,此外,尽量使水温缓慢变化,防止其急剧变化。

2.繁殖和孵化的准备

从3月末到4月初,气温逐渐转暖,冬眠的林蛙开始苏醒并开始分散,在水池短距离游动。这一时期,雌蛙处于跌卵期,卵细胞从卵巢跌入体腔,经输孵管进入子宫。雄蛙精巢发育,大量成熟精子形成,为繁殖期做好准备。林蛙在产卵前7~10天即开始跌卵,当水温低于1℃时雌蛙不能跌卵;林蛙抱对的适宜气温在5℃以上,水温在3℃以上。此时要适时控温跌卵、抱对和孵化蝌蚪。

罗非鱼半咸水及海水养殖技术



1.水体及盐度

由于罗非鱼的广盐适应性强,一般可直接放到盐度在1.8%以下的水域中饲养,因此在生产中也有许多海边低盐度的池塘被用来养殖罗非鱼。实践证明,罗非鱼在半咸水或海水中养殖的生长速度比在淡水中养殖还快些,规格也比较大,生产效果也好些。
鱼苗在含盐水体中存活的时间与鱼苗大小和盐度高低有关,鱼苗越小,对盐度的耐受力越差,存活时间越短;盐度越高,鱼苗的耐受力越低,所以,养殖水体一定要考虑适宜的盐度。

2.放养要求

在淡水中孵化的罗非鱼种不能直接放到高盐度水体中,必须经过逐渐适应后才能投放。一般可先将全长1~2厘米的罗非鱼苗放入盐度为0.5%左右的半咸水中暂养,然后每天使暂养池的盐度提高0.3%左右,直到接近养殖时的盐度才可以正式投入池内放养。
在驯化期间应尽量少投饵或不投饵,以防鱼种随饵料摄入过高的盐分而导致内脏脱水。另外,因海水的pH值较高,鱼的肠胃还不适应摄食高pH值的食物,胃肠中的消化液会被中和而引起消化不良。此时往往出现鱼体消瘦、体重下降等现象,但随着鱼对高盐度适应能力的提高,这种现象会逐渐消失,并恢复正常活动,然后再逐渐提高投饵量。
一般经过驯化的罗非鱼均可在3.0%以下盐度的海水中养殖。养殖方式也可分单养或混养,单养时一般每公顷放5厘米左右的鱼种40000~50000尾。混养的品种可以是鲻鱼、梭鱼和海生虾类。放养密度和混养比例可依据坑塘条件、鱼种供应和饵料供应等情况确定。以罗非鱼为主的坑塘,每公顷可放5~7厘米的罗非鱼种10000尾左右,搭配鲻鱼和梭鱼种5000尾左右。以罗非鱼为主混养鲈鱼和梭鱼时,每公顷放养5~7厘米的罗非鱼种12000尾,放鲈鱼和梭鱼种8000尾左右。放养时可看水源的供应情况而略增减数量。

3.日常管理

要多巡塘,勤观察,按照农业部统一要求,做好养殖生产记录和养殖用药记录,混养坑塘要特别注意其他鱼类的浮头情况。在阴雨、低气压时不能施肥,同时减少投饵,以防止泛塘情况的出现。负载量大的养殖中必须设置增氧机。增氧机的开机和运行时间,须根据天气、鱼类活动等情况确定。每隔一段时间,应该抽样检查所养鱼类,以便发现问题加强管理。
秋季室外水温降至18℃前鱼移入越冬池,春末室外水温回升并稳定在20℃以上时,鱼方可移出越冬池。越冬池为水泥池或土池,靠近水源,避风向阳。室内池面积10~50平方米,池深保持在1.5米。鱼入池前,应清理池底污物,并用符合环保要求的药物消毒池壁和池底。
越冬时水温保持在18℃左右,根据水质变化,应定期换水或补充新水。池水溶解氧保持在3毫克/升以上。
海水或半咸水养殖罗非鱼的放养时间为水温稳定在18℃以上。

罗非鱼的海水养殖


罗非鱼属于广盐性鱼类,能适应很大的盐度范围。但是从淡水中移入海水中必须有一个过程,叫做海水驯化。否则鱼体因盐度突然升高而失水死亡。实验表明,把体长5-7cm的罗非鱼直接从淡水移入盐度15的咸水中,可以100% 成活;直接移入盐度20- 21的咸水中,12 h后存活率为80%,24h后只有30%;如果移入盐度30的海水中,6h后即全部死亡、一般在驯化前2-3天停止喂食,先直接移入浓度15%-17%的咸水中驯化10天左右,然后每隔一天,盐度提高3-5.最后完全适应于海水,这样驯化以后的存活率可以达到100%。

海水养殖罗非鱼的放养密度大致与淡水池塘相同,单养春片或早春繁殖鱼苗为1000-2000尾/亩.

蜈蚣半地下式生态养殖方法


在庭院或村外选择地势较高、比较平坦的地方修建半地下式小型饲养池即生态饲养池池宽不超过2米,长可以根据饲养规模而定,但要束每2-2.5米做一个单元。地下部分深度l米,前墙高50厘米.在离地面20厘米高处砖缝做成内外相通的,以便蜈蚣出入。

蜈蚣出入的通缝高2-3厘米,长度可视饲养数量-定,饲养量大的,可以多留一些,饲养量小的可以少留一些。后墙高l.3米,两侧墙为坡形。

墙的厚度可以为12厘米,但必须以水泥沙浆来砌墙,这样比较牢固。顶部用双层塑料薄膜覆盖,两层薄膜间距为6厘米或12厘米。因双层塑料薄膜保温性能好。

地下部分垒成砖垛,砖垛与油壁间留1.5-2厘米的缝隙,使蜈蚣既能从砖垛中爬出,又能爬出饲养池。砖垛可以高出地平面,也可以与地平面平。上层砖与下层砖四角中间垫上1.5厘米的泥垫,使砖与砖上下、左右都有缝隙。砖垛每24厘米见方上下也留缝隙,使蜈蚣可以自由上下。之所以称生态饲养池,是因为蜈蚣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因砖垛上层温度高、下层温度低,蜈蚣感到热的时候可以往砖垛的底层爬,栖居在砖垛的底层缝隙中;感到温度低的时候,可以往砖垛上层爬,栖居在上层缝隙中,比较好适。

在蜈蚣养殖池前面修一小场区,场区外围修上水沟,灌满清洁的水,一方面可以供其饮用,另一方面可以防逃。在水沟外围到小场区上空用网眼2厘米2厘米的尼龙网或细铁丝网罩起来,这样既可以进入昆虫,又可以防止乌害和鼠害。

防护网内吊上一只灯泡,傍晚开灯,引诱大量的昆虫,每到夜暮降临的时候,蜈蚣就可以从生态饲养池中爬出、吃食,这样的饲料既廉价,营养叉全面,会大大提高饲养效益。

肉鸡地下立体养殖省地节本养殖效益高


近年来,随着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养殖用地需求与日俱增,虽然国家在养殖用地方面给予了一定支持,但由于目前土地供应及管理严格,养殖用地仍然存在较大缺口,导致大量具有经济实力的农民、经济实体等空有养殖积极性,而只能因无地而叹息。用地难成为制约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疫病侵害和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也日益成为当前畜牧业发展中面临的严峻挑战。为***这些业界难题,实现养殖效益提升,鲁南牧工商有限公司在滕州市柴胡店镇探索实施了肉鸡地下养殖项目。

地下养殖模式是在地下建设标准化养殖场,利用自动化设备,采用电脑控制系统对水、料及环境进行有效控制的创造性新型养殖模式。实验养殖场于2011年5月动工,2012年1月7日竣工,为整体砖混结构,两排鸡舍为一组,鸡舍顶层距地面0.9米,中间设置通风道,肉鸡饲养全过程实行全进全出,密封式管理。设备采用肉鸡重叠式四层笼养,一组鸡舍每批次可出栏3.4万只。通风采用正压方式,空气经净化系统进行过滤杀菌消毒。光照由电脑根据鸡的周龄和实际需要控制调节。粪污处理采用四层托粪带定时自动清粪。供水采用臭氧系统、活性炭、膜联等方式进行深度处理。供料通过地面料塔经滑道与地下喂料器自动供料。

地下养殖以其特殊的设计模式和高科技自动化元素,使养殖空间转入地下实现了零占地,养殖环境具有了可控性,养殖效益明显增加,畜产品质量更加安全,走出了一条高效生态循环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肉鸡地下养殖模式有以下好处:

1.***了养殖用地难题。

地下养殖模式将养殖场建在地下,鸡舍上面可以填土种植农作物,基本不占用耕地,实现了在地下养殖的同时实施地上种植,开拓了畜禽养殖用地新空间,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同时,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畜禽粪便为农作物种植提供了优质有机肥料,农作物种植为畜禽养殖解决了粪便污染问题,既减少了种植作物购买肥料的成本,又实现了养殖粪污零排放,是具有创造性的农牧结合立体种养新模式。

2.降低了疫病发生率。

与地上传统养殖相比,地下鸡舍内的空气环境可以人为控制,进入鸡舍内的空气通过风道进行消毒净化,能确保鸡舍内的空气质量,养殖人员通过缓冲间及消毒间进入地下鸡舍,切断了疫病传播的途径,使鸡群发病率大大降低,减少了兽药使用量和产品药物残留,提高了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3.提高了生产效率。

地下养殖肉鸡可缩短清理及空舍期,一年可出栏肉鸡7批。地下鸡舍采用四层笼养技术,较现有养殖密度增加50%以上的养殖量。肉鸡笼养还缩小了鸡群活动空间,减少了肉鸡活动量,可提高料肉比、缩短饲养周期、降低饲料消耗。同时,地下养殖模式设备自动化程度高,有效提高了劳动效率。

4.提高了养殖效益。

地下鸡舍密闭性较好,饲养期间能够避免灾害性天气影响,减少肉鸡应激反应,降低养殖风险。在有效利用地温的同时,使用自动控温、控光系统,鸡舍内温差小、湿度均衡,鸡群生长环境更加安全、稳定、舒适(/),能减少能源消耗,有效降低养殖成本。目前采取该养殖模式出栏的肉鸡,成活率平均达97.2%,与同期地上养殖模式相比提高3个百分点;每只鸡平均耗电0.6元,与同期地上养殖模式相比降低10%;饲养全期平均料肉比1.69:1,与同期地上养殖模式相比降低0.12%;平均每只鸡纯利润增加0.58元。

(山东省枣庄市畜牧兽医局李宗宽夏尚远邮编:277800)

刺参幼参的发育过程


刺参刺参个体发育一般指多细胞生物从受精卵开始至成体的发育过程,其中包括细胞分化,组织分化,器官形成,直到性成熟阶段。了解并掌握刺参个体发育各阶段的特征对刺参的孵化和养殖工作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只有了解各阶段的特征,才能准确判断出各阶段幼体的发育是否良好,幼体是否患病,这对病害防治和养殖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卵

刺参的卵着色很淡,几乎是透明的,长径160微米~180微米。成熟个体产卵100万粒~700万粒,在人工蓄养条件下的产卵量一般为200万粒~300万粒,最高可达1000万粒左右。怀卵量与个体大小有关,个体大者其生殖腺粗大,怀卵量也多。卵呈椭圆形或近似圆形。从成熟卵巢中取出的卵形状完整,核不清楚,适合于人工受精用。

二、卵裂期

卵受精约15分钟~20分钟后,即在动物极放出第1极体(水温21℃~23℃),约经40分钟~45分钟后放出第2极体。受精卵约经1小时50分分裂为2个细胞,经7小时左右形成中空的囊胚。

三、囊胚期

在囊胚末期,囊胚就在膜内开始旋转。囊胚旋转2小时~3小时,破膜孵出胚体。胚体刚孵出时近于椭圆形,高约190微米,宽约170微米。

四、原肠期

胚体大约经24小时~28小时后进入此期。此时,胚体向长轴方向伸长,高约220微米,宽约170微米,多数幼体近于水面游泳。

五、耳状体期

此后,通过一系列的内部细胞群的增生分化,刺参器官的形成,经40小时~48小时可发育至小耳状幼体。小耳状幼体经中耳状幼体而发育至变态前的大耳状幼虫后期。此期幼体发育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变态至樽形幼体的变态率。

六、樽形幼体期

刚形成的樽形幼体与刺参耳状幼体一样,均能活跃地游动,且多集中于水的中上层。以后,随着樽形幼虫的发育,纤毛带的退化,幼体将渐渐移入底层生活。

七、5触手幼体期

5触手幼体的最显著特征是体骨片的增加。此期幼体即可进行游泳又可附于基质上,靠其触手爬行。

八、稚体期

5触手幼体继续生长,其骨片形成也在加速,同时在体的后腹部生出第一管足,此时已进入完全靠管足与触手活动营底栖生活的稚参阶段。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187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