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双芽巴贝斯焦虫病的临床症状 牛双芽巴贝斯焦虫病的防治措施

牛双芽巴贝斯焦虫病是一种牛的寄生虫病,也称牛双芽焦虫病,多寄生在牛的血液中,由蜱作为中间寄主感染.该病在热带、亚热带普遍存在,是一种急性发作的季节性疾病,因感染双芽巴贝斯焦虫而发病。我国主要发生在南方各省,黄牛、水牛及瘤牛等都能感染。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牛双芽巴贝斯焦虫病的临床症状和牛双芽巴贝斯焦虫病的防治措施。

1、病原体生活史

双芽巴贝斯焦虫在牛红细胞内以成对出芽生殖法繁殖。虫体进入蜱体后以何种方式繁殖还未得出结论,但已证实其在蜱体内经卵传递。我国由微小牛蜱传播。红细胞的同形配子体在吸饱血的雌蜱肠管内配合,形成能动的棒状动合子,通过肠壁到达子宫的卵子内,经过孢子生殖过程形成许多子孢子进入幼蜱的唾液腺内。幼蜱吸动物血时,子孢子进入红细胞,开始成对出芽的无性生殖。

2、流行病学

微小牛蜱主要寄生于牛,每年繁殖4-5代,每代需时2个月左右。一般情况下2岁以下的犊牛发病率高,但症状轻,易自愈。成年牛发病率低,症状重,死亡率高。当地牛感染性低,种牛和外地牛感受性高,死亡多。

3、临床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为8-15天。①急性:体温40-41℃,呈稽留热,可持续1周或更长,精神沉郁,食欲减少,反刍停止,粪呈棕黄色,贫血明显,有75%红细胞受到破坏,出现血红蛋白尿,也有时没有。病牛瘦弱,晚期有明显黄疸。常在4-8天死亡,如不治疗,死亡率可达50%-90%。初期发热反应中,外周血液出现虫体,红细胞染病率一般10%-15%,个别可达65%,轻的低于2%-3%。②慢性:体温不高,常无血红蛋白尿,但有下痢或便秘。

4、病理变化

病畜死亡后尸体消瘦,尸僵明显,可视黏膜苍白、黄疸,血液稀薄,凝固不全,皮下组织充血、黄染、水肿。脾肿大2~3倍,软化,脾髓暗红色,被膜上有少数出血点。肝肿大,呈黄红色,被膜上有少数出血点,剖面呈黏土色。胆囊扩大,胆汁浓稠、色暗。皱胃、小肠黏膜水肿,有出血斑。膀胱黏膜充血,有时有点状溢血,尿液常为红色。浆膜和肌间结缔组织水肿、黄染。

5、类症鉴别

牛巴贝斯焦虫病。类似处:有传染性,体温高(41℃),呈稽留热,食欲、反刍减退,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体表有蜱。不同处:在血红蛋白尿出现后体温下降,尿变清,病情逐渐好转,虫体长度小于红细胞半径。yz023.coM

肝炎。类似处:体温高(39-40℃或以上),眼结膜黄疸,食欲、反刍减少或废绝,有前胃弛缓症状,粪便干稀不正常。不同处:眼结膜充血、黄染(不苍白),肝区叩诊疼痛,肝肿大时牛在右侧最后肋骨向里可摸到。无传染性,血液不稀,无血红蛋白尿。

前胃弛缓。类似处:瘤胃蠕动弱,吃草、反刍减少或废绝。不同处:无传染性,结膜不黄染,血不稀,无血红蛋白尿,红细胞内无焦虫。

6、防治措施

不在有蜱滋生的山区或丘陵地带放牧,畜舍和家畜活动场所也需灭蜱。如从有该病流行地区引进牛时,应彻底检查畜体并灭蜱(用灭蜱药喷洒或药浴),以免在牛群中传播。由无蜱地区引进的牛,应用药物预防,以免暴发急性焦虫病。发现病畜要早治,因病程中红细胞遭到大量破坏,病畜体质极易衰竭,多继发前胃弛缓和瓣胃阻塞,所以在治疗时要补糖、补液、强心、健胃和疏通胃肠,以加速病畜的康复。

方案一:用黄色素(锥黄素)1%溶液100-200mL、10%葡萄糖500mL静脉注射。病重时可在48h后再注1次。

方案二:用台酚蓝按体重o.005gjkg(牛、马一般用量为1-1.5gjkg)以蒸馏水配成1%溶液静脉注射。如病畜体弱可将1次剂量分2次静脉注射(间隔12-24h,通常1次有效)。如用药后体温仍未下降,第二天可再注1次。注射时勿漏于皮下,以免发生坏死。在出现不安、跺脚、摇头、频频排粪、全身出汗等症状及体躯摇晃时,可暂停用药,待稳定后再继续用药。

方案三:用贝尼尔(血虫净、三氮咪),水牛按体重计算7mgjkg、黄牛5-7mgjkg,用蒸馏水配成1%溶液臀部深部肌肉注射。轻症病牛1次即可,必要时每天1次,连用2-3次。

方案四:用硫酸喹啉脲按体重计1mgjkg,以蒸馏水或生理盐水配成1%-2%溶液皮下注射于吸收较为缓慢的垂皮或尾根皱襞。若为5%溶液6mL装的安瓿,按每lOOkg注射2mL,必要时2-3天后再注射1次。有时注射后数分钟即产生不安,肌肉震颤,流涎,卧地,痉挛性腹痛,大小便失禁,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症状,一般1-2h自行消失。若反应较重,用硫酸阿托品1000.1mgjkg皮注,能很快解除这种反应。

牛双芽巴贝斯焦虫病的临床症状
病牛表现为发热,体温高达40~41.8℃,呈稽留热型;食欲下降,反刍停止,粪便呈黄棕色或黑红色。早期病牛表现为呼吸困难,张口呼吸,个别病牛将舌体伸出口外不能收回,并伴有流涎的症状。发病中后期,病牛明显消瘦,可视粘漠黄染,有75%左右的病牛出现血红蛋白尿。
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患牛脾肿大,肝肿大、易碎、呈黄棕色,颌下淋巴结轻微水肿,尿液红色,血液稀薄、凝固不全,全身实质器官广泛性出血。
实验诊断
采集30头发病牛的耳尖静脉血制成血片,经甲醇固定5分钟,用巩姬姆萨染色30分钟,冲洗,干燥,采用400~1000倍显微镜镜检。可见红细胞内有长度大于红细胞半径,呈香蕉状、指环状、卵圆形、逗点状惮个或成对)和不定形虫体。在1000倍光镜下可见大量粘附在红细胞内外的原生质小体,少则1~3个,多则达10个;受害红细胞边缘不整,呈齿轮状、星芒状或不规则的多边形,大部分红细胞有破裂现象。确诊为双芽巴贝斯焦虫病。
药敏试验
用12头病牛进行药敏试验,共分3组,每组4头号。分别采用0.9%锥虫净,每30kg体重3ml;磺胺嘧啶钠,每次用量为30~50ml;三氮脒(强力血虫挣),用量为1g/300kg体重。缓慢静脉注射,每天1次,连用3天,3天后采血制片镜检,结果:采用锥虫净治疗的病牛,死亡4头;采用磺胺嘧啶钠治疗组,病牛症状有所缓解,但镜检仍见虫体和异物;采用三氮脒治疗的病牛症状消失,镜检未见红细胞内的虫体和异物。
牛双芽巴贝斯焦虫病-治疗未发病牛全群采用三氮脒预防,用量为3mg/kg体重;发病牛用1g/300kg体重治疗。均用生理盐水配成7%的溶液,静脉缓慢推注,每日1次,连用3日。同时,采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1500~2000ml、25%葡萄糖500ml、Vc40~60ml静脉输液,每日1次,连用3日。全群治疗后,采集12头牛的耳静脉血制片,再次染色镜检,未见红细胞内的虫体和异物,病牛全部治愈。
牛双芽巴贝斯焦虫病-讨论牛双芽巴贝斯焦虫病是对牛危害较大的一种血液寄生虫病。该病在我省普遍存在,因此,预防和治疗该病是广大基层兽医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在该病的预防上,关键是灭蜱,应用杀蜱药物(喷洒或药浴)消灭牛体上所有的蜱,做到一头不漏。作好环境保洁,消灭蜱的滋生环境,要作为制度坚持进行。
在治疗上,首选药为三氮脒,其治愈率达100%,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对病牛进行能量补充,可采用葡萄糖和Vc进行补液,以更好的促进病牛康复,提高疗效。

相关知识

肉牛巴贝斯虫病的临床症状 肉牛巴贝斯虫病的防治措施


肉牛巴贝斯虫病是一种血液原虫病,是由于感染牛巴贝斯虫而导致的寄生虫病,并通过硬蜱进行传播,在全世界范围内都能够发生。病牛临床上主要特征是体温明显升高,能够达到42℃左右,黄疸、贫血,血红蛋白尿,机体迅速消瘦。每年的7~9月份为发病高峰,主要是小于2岁的牛最容易发病,但症状较轻,基本不会发生死亡,而成年牛尽管较少发病,但症状严重,容易死亡,应加以防治。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肉牛巴贝斯虫病的临床症状肉牛巴贝斯虫病的防治措施。

1、虫体特征及生活史

虫体特征。巴贝斯虫会在牛的红细胞内寄生,虫体有多种形状,如椭圆形、环形、梨籽形等。在我国该病主要是由三种病原引起,即牛巴贝斯虫、双芽巴贝斯虫、卵形巴贝斯虫。

虫体生活史。在自然情况下,巴贝斯虫必须经由蜱虫才能够传播,如牛巴贝斯虫和双芽巴贝斯虫都以微小牛蜱作为传播媒介,卵形巴贝斯虫以长角血蜱作为传播媒介。蜱虫主要经由两种方式传播巴贝斯虫,即经卵传播和期间传播。经卵传播是指雌蜱在病牛体表吸取血液时感染巴贝斯虫,并在其体内继续发育繁殖,最后进入卵巢以卵的形式传播给后代,之后通过蜱的幼虫、若虫、成虫不断传播。期间传播是指幼蜱或者若蜱在病牛体表吸取寄生有巴贝斯虫的血液,能够传递给其下一个发育阶段即若蜱或者成蜱,并由此不断传播。一般来说,三种巴贝斯虫都进行“经卵传播”,其中双芽巴贝斯虫通过微小牛蜱次代若虫和成虫传播,牛巴贝斯虫通过微小牛蜱次代幼虫传播,卵形巴贝斯虫通过长角血蜱次代幼虫、若虫和成虫传播。虫体寄生在牛红细胞内,通过“成对出芽”方式不断繁殖。虫体侵入宿主后,会导致机体发生一系列的免疫应答反应。对于耐过该病的牛,体内依旧会残留有一部分虫体,导致其能够抵抗再次感染该病的能力.这种感染期的免疫力叫做“带虫免疫”。由于这种免疫现象的存在,会使机体防御力和虫体之间处于一种暂时的“平衡”状态,如果机体健康状况保持良好,就会持续处于这种状态,但只要健康状况变差、抵抗力减弱时,就有可能出现复发。

2、活体症状

病牛主要表现出精神萎靡,机体消瘦,贫血,黏膜发生黄染或者呈苍白色,鼻腔内存在少量的鼻液,食欲减退或者完全废绝,反刍缓慢甚至彻底停止,并发生腹泻或者便秘,排出黑褐色的粪便,其中混杂有黏液和血液,且散发恶臭味,呈现高热稽留,但临死前几小时体温下降到大约35℃,呼吸急促,脉搏加速。病牛症状严重时会卧地不起,即使人为强行驱赶也会行走摇晃,呼吸困难,全身颤抖,排出的尿液从淡红逐渐变呈棕红色甚至黑红色,一般在24h内发生死亡。

3、宰后剖检

对病死牛进行剖检,发现尸体明显消瘦,血液如水样稀薄,无法很好的凝固;皮下脂肪、组织都发生水肿,呈黄色的胶胨样,且所有内脏器官的被膜都发生黄染;肠和皱胃黏膜潮红,并存在点状出血;心内外膜存在出血点,心肌质地柔软;肝脏呈黄褐色,明显肿大,切面存在豆蔻状的花纹;胆囊由于含有大量的浓稠胆汁而明显胀大,颜色加深;脾脏发生肿大;肾脏呈淡红黄色,也发生肿大,表面存在点状出血;膀胱滞留有大量的红色尿液而明显胀大。

4、实验室检查

该病主要采用血液涂片检查法,即在体温升高超过41℃且发生血红蛋白尿的病牛耳静脉处采集血液,通过虫体浓集法得到沉淀物,采取常规抹片,待其完全干燥后滴加少量的甲醇(适宜控制在3滴)进行固定,接着进行姬姆萨染色,最后放在100×10倍油镜下观察。可见红细胞内存在椭圆形、环状、单个或者成对的变形虫体,虫体长度一般达到红细胞半径,而成对虫体的尖端相触呈钝角,包含一团染色质。

5、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治疗该病的重点是尽快进行正确诊断,不要错过最佳治疗时期。如果在牛发病超过3天才进行诊断,会导致治疗难度非常大。该病治疗原则是驱虫除蜱,止血健胃,强心补液,加强护理,配合使用西药和中草药,避免发生继发感染。病牛按每千克体重使用4mgO.l%黄色素,添加在500mL葡萄糖氯化钠溶液中,完全溶解后一次性静脉注射,用于驱虫。如果病牛体温升高超过39℃,要用药1次,注意少数处于妊娠后期的母牛不要注射,症状严重的可经过24h再以相同剂量注射1次。为除去体表可能寄生的蜱虫,可在体表喷洒适量的1%敌百虫溶液,或交替使用除癞宁和癞螨克,也可采取人工摘除。强心补液可静脉注射由1000mLo.9%葡萄糖氯化钠、20mL10%维生素C、20mL维生素K组成的混合溶液,每天2次。配合灌服新鲜中草药,可取1000g土大黄、1000g十大功劳、500g仙鹤草、1000g风吹萧、200g田基土、250g野生三七、1000g车前草、200g素珠果根、1000g马鞭稍、200g扁柏枝叶,添加15kg水煎煮,待温度适宜后给病牛灌服,每头每次1000mL,每天1次,连续使用7天;也可使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即取20g茵陈、10g茯苓、20g白术、15g郁金、20g酒当归、10g泽泻、15g党参、10g黄芩、20g龙胆草、10g栀子、100g唐古特青兰、10g木通、10g甘草,加水煎煮后取药液给病牛灌服。食欲减退可添加枳壳、焦三仙;结膜苍白可添加川芎,其增加白术、当归的用量。

牛焦虫病的临床症状 牛焦虫病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牛焦虫病是由蜱为媒介而传播的一种虫媒传染病。焦虫寄生于红细胞内,主要临床症状是高热贫血或黄疸,反刍停止,泌乳停止,食欲减退,消瘦严重者则造成死亡。该病是由焦虫在蜱体内繁殖,牛、羊放牧时蜱叮咬而感染的。以散发和地方流行为主,多发生于夏秋季节,以7—9月份为发病高峰期。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牛焦虫病的临床症状牛焦虫病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1、病原特点和流行病学

牛焦虫病是由多形性虫体引起的,常表现为圆形、梨形、环形、月牙形、点状、杆形等。生活期可见单个或多个虫体,以不同方式排列在血细胞内,通常寄生于红细胞内,以弯曲或滑行而运动,依靠体表渗透吸收营养。

牛焦虫病的发病特点是在放牧季节特别是夏秋多发,有时呈地方流行。犊牛的发病率高,症状轻微,死亡率低;成年牛发病率低,但症状严重,死亡率高;良种牛和新引进的牛比较敏感,病情也严重。

2、临床症状

患牛临床表现为发病急促,体温升高(40℃以上),有的呈稽留热,也有的呈间歇热,食欲减退或废绝,心跳加快,呼吸促迫,贫血、黄疸,有的可视黏膜呈苍白色,有的结膜黄染并有出血斑,有的出现血红蛋白尿,有的体表淋巴结肿大。病牛到了后期,血液稀薄如水,如不及时治疗,多因衰竭而死。死后剖检可见黏膜黄色或苍白,皮下组织发黄水肿,血凝不全,膀胱内有血尿,有的肝、脾和胆囊肿大,真胃黏膜出血,瓣胃充满干固碎草。

3、病理剖检

对病死牛进行剖检。可见全身性出血,淋巴结肿大3-5倍,切面有暗红色病灶和灰白色结节;血液稀薄,凝固不良;肝脏肿大,呈现棕黄色或棕红色,有灰白色结节和暗红色病灶;脾肿大,被膜有出血点,髓质软化;肾肿大,有粟粒大暗红色病灶;真胃和十二指肠有出血点和大小不等的溃疡灶。

4、实验室检查

病牛耳尖血涂片,经姬姆萨氏染色、镜检,可在红细胞内发现有折光性强的蓝色焦虫虫体,有月牙形、环形、卵圆形、尖端以钝角相联的双梨籽形等不同形状。

5、鉴别与诊断

牛的焦虫病,开始很容易误诊为流感。要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综合判断,特别注意血尿、体表淋巴结肿大和可视黏膜黄染等症状。血液涂片发现虫体是确诊的主要依据。在体温升高的第1-2天,从耳尖采血,第一滴血的检出率最高。用淋巴结穿刺涂片检查,如果发现石榴体存在,可以确诊为牛的泰勒氏焦虫病。

6、治疗方法

贝尼尔注射疗法。贝尼尔,又叫三氮脒,是一种注射用的黄色粉末,病牛按体重3.5-7mgjkg计算,用注射用水配成5%-7%的溶液,在50℃水浴10min以上,臀部深层肌肉注射。轻症可一次见效,重症隔48h后再注射第2次,一般不超过3次。注射后,动物有排粪,排尿、起卧等反应,经2-3h自行消失。

黄色素注射疗法。黄色素,又叫锥黄素或吖啶黄,是浅黄色结晶性粉末。用生理盐水配成0.5%-1.0%溶液做静脉注射。病牛按体重每次注射3-4mgjkg,最多注射2次,之间相隔24-48h,疗效很好。注射时速度要慢,并且不可漏于皮下。

台盼蓝注射疗法,台盼蓝是注射用的暗蓝色有光泽的粉末或片块。用o.4%盐水配成1%的溶液供静脉注射。用量为按体重每次5mgjkg,注射要慢,严重或衰弱的病牛,要将1次用量分为2次注射,两次之间相隔24-48h。

高锰酸钾内服疗法。300kg以上的成年牛用5g高锰酸钾(按体重15-17mgjkg)加水2000-3000mL,要充分溶解后,才能给牛罐服。每日2次,体温下降后再服1次。一般2-4次就能治愈。

对症疗法。贫血体弱的病牛要静脉注射葡萄糖生理盐水、维生素C、维生素B.。心脏衰弱的可注射强心剂,食欲不振的病牛投服健胃剂,条件许可还可输血。

笔者运用以下方法治疗该病,效果良好,无药残、不影响牛奶发酵。上午深部肌肉注射“血虫绝杀”注射液,按体重0.05mLjkg,其主要成分为咪唑苯脲。下午口服“焦虫附红灵”,按体重o.3mLjkg,其主要成分为穿心莲、拳参、苦参。同时配以维生素C,连续用药3天,病牛即能痊愈。

7、预防措施

牛焦虫病要抓两个环节,即消灭牛蜱和药物预防。有条件的可以进行轮牧、计划放牧。①消灭牛蜱。蜱是焦虫病的传播者,夏、秋季节用1%敌百虫水溶液喷洒牛体。在蜱大量活动期间每7天处理1次。还可用泥墙缝、烧牛粪、堆粪发酵、敌百虫喷圈、清除灌木丛和蒿草等方法,处理蜱的滋生环境。②药物预防。对在不安全牧场放牧的牛群,于发病季节,每半月用贝尼尔预防注射1次,用药量为每千克体重每次2mg,做深层肌肉注射。用牛泰勒焦虫裂殖体胶胨细胞苗,对预防牛泰勒焦虫病安全有效,用这种疫苗对易感牛预防接种,每头牛肌肉注射2mL,可保护牛安全度过发病季节。

牛巴贝西焦虫病和牛环形泰勒焦虫病
引起牛焦虫病的焦虫可分为牛巴贝西焦虫病和牛环形泰勒焦虫病两种。
(一)牛巴贝西焦虫病该病潜伏期为9—15天,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到40%以上,呈稽留热。病牛精神萎靡,食欲减退或消失,反刍停止,呼吸和心跳增快,可视黏膜黄染,有点状出血,初期拉稀,后期便秘,尿呈红色乃至酱油色。红细胞减少,血红素指数下降,急性病例可在2—6天内死亡。轻症病畜几天后体温下降,恢复较慢。
(二)牛泰勒焦虫病该病潜伏期14—20天,病初体表淋巴结肿痛,体温升高到40.5—41.7℃,呈稽留热,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精神萎顿,结膜潮红。中期体表淋巴结显著肿大,为正常的2—5倍。反刍停止,先便秘后腹泻,粪中带血丝。可视黏膜有出血斑点。步态蹒跚,起立困难。后期结膜苍白,黄染,在眼睑和尾部皮肤较薄的部位出现粟粒至扁豆大的深红色出血斑点,病牛卧地不起,最后衰竭死亡。患病牛要及早治疗,扑灭体表的蜱。良好的饲养管理和护理对愈后有良好的效果。
防治方法如下
治疗
(1)贝尼尔,每公斤体重用3.5-3.8毫克,配成5%—7%溶液深部肌肉注射。轻症1次即可,必要时每天1次,连注2—3次。水牛对此药较敏感,一般用药1次较安全,连续使用,易出现毒性反应,甚至死亡;黄牛偶尔出现起卧不安、肌肉震颤等副作用,可很快消失。
(2)黄色素,每公斤体重3—4毫克,配成0.5%—1%溶液静脉注射,症状未减轻时,24小时后再注射1次。病牛在治疗后的数日内须避免烈日照射。注射时,切忌将药液漏到血管外。
(3)阿卡普林,每公斤体重用0.6—1毫克,配成5%溶液皮下注射。有时注射后数分钟出现起卧不安,肌肉震颤,流涎、出汗、呼吸困难等副作用(孕牛可能流产),一般于1—4小时后自行消失。若不消失,可皮下注射阿托品,每公斤体重10毫克,能迅速解除副作用。
(4)咪唑苯脲,每公斤体重2毫克,配成10%溶液,分2次肌肉注射。
(5)在选用以上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应该采用对症疗法,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如用维生素B12治疗贫血,中等个体的牛1次皮下注射1—1.5毫升(80—120毫克),有条件的,可应用输血疗法,效果更好。
预防
(1)有蜱的地区应定期灭蜱,牛舍内1米以下的墙壁,要用杀虫药涂抹,杀灭残留蜱。
(2)对牛体表的蜱要定期喷药或药浴,以便杀灭之。
(3)不要到有蜱的牧场放牧,对在不安全牧场放牧的牛群,于发病季节前,定期药物预防,以防发病。

肉牛焦虫病的临床症状 肉牛焦虫病的防治措施


牛焦虫也叫做血孢子虫病,是由于牛淋巴球、红血球等处寄生有多种无色素血孢子虫而引起,这类虫体体型非常小,需要借助蜱虫传播,因此也叫做蜱热。病牛的典型症状是精神萎靡,食欲减退,停止反当,往往卧地不起,且后期体温急剧升高,体质逐渐消瘦,呈现高热稽留,最终发生死亡,应加以防治。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肉牛焦虫病的临床症状肉牛焦虫病的防治措施。

1、病原体

肉牛焦虫病主要是由于感染牛双芽巴贝斯焦虫和牛巴贝斯焦虫导致,这两种虫体相比较,牛双芽巴贝斯焦虫具有更大的体型,且其呈现多种形态,如环形、有犁形、椭圆形等,且两个梨形虫体往往以尖端相连形成锐角,这也是虫体典型形态,通常处于红细胞的中部,且虫体直径要明显比红细胞半径大;牛巴贝斯焦虫也呈现多种形态,通常处于红细胞边缘,且两个虫体呈尖端或者锐角相连,个别处于红细胞中央。该病可通过多种蜱虫进行传播。焦虫通常寄生在牛、羊的红细胞内,有些猪、犬以及马属动物也能够感染焦虫,但主要是对牛、羊造成较大危害。红细胞内寄生的焦虫,能够经由血液循环侵入到牛体各处,并大量繁殖。在病牛体内,以虫卵的形式在唾液细胞中发育,并具有感染性。

2、临床症状

该病一般具有8~15天的潜伏期。成年肉牛通常呈急性经过,发病初期体温明显升高,达到40~42℃,呈现稽留热,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或者完全废绝,反刍减少或者彻底停止,呼吸加速,鼻镜过于干燥且发生出血,肌肉震颤。经过3~4天,病牛开始排出血红蛋白尿,尿液颜色从浅色逐渐变成深红色,且尿液中所含的蛋白质水平不断提高,这也是该病的典型性临床症状。随着病程的发展,病牛逐渐表现出更加严重的贫血,可视黏膜呈苍白色或者白色,呼吸急促,甚至出现喘息。体质衰弱、消瘦,起卧和行走都比较困难,或者只能够卧地不起,并伴有黄疸、水肿,且先便秘后腹泻或者二者交替出现,往往排出混杂黏液及血液的粪便,部分甚至会排出覆盖有黑褐色黏液膜的粪便,并散发恶臭味,具有较高的死亡率。病牛最终往往由于严重缺氧、缺乏营养或者肝脏功能障碍而发生死亡,妊娠母牛患病后通常会发生流产。

3、实验室检查

无菌条件下在病牛耳缘静脉处采血,制作血抹片,经过染色后进行镜检,能够发现红细胞大小不同,且细胞内存在呈逗点状、环状、杆状的虫体,一般同一个细胞中存在1~4个虫体,染虫率一般能够达到70%左右。

在诊断过程中,还要对虫体形态进行细致鉴别,并仔细观察虫体大小、数目、位置以及排列状态,尤其要注意查找典型虫体所具有的特异性构造,从而准确判断是由何种虫体引起发病。牛瑟氏泰勒焦虫,虫体呈竹芽状或者杆状,长度要比红细胞的半径小;牛双芽巴贝斯焦虫,虫体呈双梨子状,且其尖端相连形成锐角,长度要比红细胞的半径大,具有团块状的染色质;牛巴贝斯焦虫,虫体呈双梨子状,虫体尖端相连形成钝角,长度要比红细胞的半径小,往往处于红细胞的边缘,有时处于偏中部。另外,如果焦虫正处在感染高峰期,在镜检时也能够发现红细胞外存在少数的虫体,此时就需要对逐个视野、逐个细胞进行检查,并注意对其他虫体、杂质、边虫、附红体细胞等进行鉴别,禁止随意做出结论,防止发生漏诊、误诊。边虫,虫体呈圆形,边缘整齐,体型较小,通常处于红细胞的边缘,一个红细胞内能够同时附着有1~16个虫体,进入繁殖阶段,虫体则具有多种形状,如三角形或者圆形等,成虫通常呈圆形。

4、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病牛症状较轻或者发病初期,可按体重使用3.5~7mg/kg三氮脒,配制成5%~7%的注射液,并将其置于50℃温水中进行至少10min的水浴,待温度适宜后在臀部进行肌肉注射,通常用药1次就能够见效。如果病牛症状严重,也只能够采取少于3次用药治疗,且每次需要间隔48h,治疗效果较好。病牛也可使用锥黄素进行治疗,每次添加适量的生理盐水配制成0.5%~1%的注射剂,按体重注射3~4mL/kg,通常用药1~2次就能够见效,每次具有24~48h间隔时间,治疗效果也较好。但要注意的是,注射锥黄素时,注射速度不能过快。病牛也可使用锥蓝素进行治疗,添加适量的0.4%的生理盐水配制成1%的注射剂,按体重肌肉注射5mL/kg,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要确保缓慢注射。对于症状严重的病牛,可将1次用量分成2次注射,每次具有24~48h的间隔。在使用以上药物进行治疗的同时,还要根据临床病变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症治疗。如发生贫血等体弱症状时,可静脉注射由葡萄糖生理盐水、维生素B12、维生素C组成的混合溶液;如果心脏衰弱,可注射适量的强心剂;如果食欲减退,可投服适量的健胃剂。

灭蜱。牛体可使用按1∶(200~250)倍稀释的2.5%敌杀死油乳剂进行喷雾,每半个月进行1次。圈舍墙面、缝隙等要定期喷洒灭蜱药物。同时,可配合采取人工种草、深翻土地或者改良土壤改良等方式来破坏蜱虫的生存条件。另外,还可对肉牛配合注射大环内醋类抗生素,如伊维菌素、阿维菌素以及多拉菌素等用于控制或者消灭蜱虫。

牛焦虫病

牛焦虫病是由蜱为媒介而传播的一种虫媒传染病。焦虫寄生于红细胞内,主要临床症状是高热贫血或黄疸,反刍停止,泌乳停止,食欲减退,消瘦严重者则造成死亡。该病是由焦虫在蜱体内繁殖,牛、羊放牧时蜱叮咬而感染的。以散发和地方流行为主,多发生于夏秋季节,以7—9月份为发病高峰期。

简介
牛焦虫病是由蜱为媒介而传播的一种虫媒传染病。焦虫寄生于黄牛、水牛和奶牛的红细胞内,主要临床症状是高热贫血或黄疸,反刍停止,泌乳停止,食欲减退,消瘦严重者则造成死亡。该病是由焦虫在蜱体内繁殖,牛、羊放牧时蜱叮咬而感染的。此病以散发和地方流行为主,多发生于夏秋季节,以7—9月份为发病高峰期。有病区当地牛发病率较低,死亡率约为40%;由无病区运进有病区的牛发病率高,死亡率可达60%—92%。
牛巴贝西焦虫病和牛环形泰勒焦虫病
引起牛焦虫病的焦虫可分为牛巴贝西焦虫病和牛环形泰勒焦虫病两种。
(一)牛巴贝西焦虫病该病潜伏期为9—15天,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到40%以上,呈稽留热。病牛精神萎靡,食欲减退或消失,反刍停止,呼吸和心跳增快,可视黏膜黄染,有点状出血,初期拉稀,后期便秘,尿呈红色乃至酱油色。红细胞减少,血红素指数下降,急性病例可在2—6天内死亡。轻症病畜几天后体温下降,恢复较慢。
(二)牛泰勒焦虫病该病潜伏期14—20天,病初体表淋巴结肿痛,体温升高到40.5—41.7℃,呈稽留热,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精神萎顿,结膜潮红。中期体表淋巴结显著肿大,为正常的2—5倍。反刍停止,先便秘后腹泻,粪中带血丝。可视黏膜有出血斑点。步态蹒跚,起立困难。后期结膜苍白,黄染,在眼睑和尾部皮肤较薄的部位出现粟粒至扁豆大的深红色出血斑点,病牛卧地不起,最后衰竭死亡。患病牛要及早治疗,扑灭体表的蜱。良好的饲养管理和护理对愈后有良好的效果。

防治方法如下
治疗
(1)贝尼尔,每公斤体重用3.5-3.8毫克,配成5%—7%溶液深部肌肉注射。轻症1次即可,必要时每天1次,连注2—3次。水牛对此药较敏感,一般用药1次较安全,连续使用,易出现毒性反应,甚至死亡;黄牛偶尔出现起卧不安、肌肉震颤等副作用,可很快消失。
(2)黄色素,每公斤体重3—4毫克,配成0.5%—1%溶液静脉注射,症状未减轻时,24小时后再注射1次。病牛在治疗后的数日内须避免烈日照射。注射时,切忌将药液漏到血管外。
(3)阿卡普林,每公斤体重用0.6—1毫克,配成5%溶液皮下注射。有时注射后数分钟出现起卧不安,肌肉震颤,流涎、出汗、呼吸困难等副作用(孕牛可能流产),一般于1—4小时后自行消失。若不消失,可皮下注射阿托品,每公斤体重10毫克,能迅速解除副作用。
(4)咪唑苯脲,每公斤体重2毫克,配成10%溶液,分2次肌肉注射。
(5)在选用以上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应该采用对症疗法,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如用维生素B12治疗贫血,中等个体的牛1次皮下注射1—1.5毫升(80—120毫克),有条件的,可应用输血疗法,效果更好。
预防
(1)有蜱的地区应定期灭蜱,牛舍内1米以下的墙壁,要用杀虫药涂抹,杀灭残留蜱。
(2)对牛体表的蜱要定期喷药或药浴,以便杀灭之。
(3)不要到有蜱的牧场放牧,对在不安全牧场放牧的牛群,于发病季节前,定期药物预防,以防发病。

水牛焦虫病的防治方法 水牛焦虫病的防治措施


牛焦虫病是由蜱为媒介而传播的一种虫媒传染病。焦虫寄生于黄牛、水牛和奶牛的红细胞内,主要临床症状是高热贫血或黄疸,反刍停止,泌乳停止,食欲减退,消瘦严重者则造成死亡。该病是由焦虫在蜱体内繁殖,牛、羊放牧时蜱叮咬而感染的。此病以散发和地方流行为主,多发生于夏秋季节,以5—9月份为发病高峰期。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水牛焦虫病的防治方法水牛焦虫病的防治措施。

1、流行特点
(1)水牛焦虫病的主要病原体为牛双芽巴贝斯焦虫,寄生于牛的红细胞内。各种年龄的牛都易感,犊牛发病率较高,成年牛发病率较低。但是发病后病情严重,如不及时治疗或治疗方法不当,容易造成患牛死亡。
(2)该病不会通过接触传染,必须通过中间宿主蜱的传播才能将病原散布开来。蜱的种类和分布有地区性,活动有季节性,夏秋时节为发病高峰期。
(3)该病的诱发因素主要包括饥饿、产后体虚、使役过度、管理不善和长途运输等,在水牛抵抗力降低时,中间宿主蜱将病牛血液中的焦虫传播给健康牛体,牛受到侵袭而发病。
2、临床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为7~15天。病牛通常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至41~42℃,高热不退,精神不振,心跳和呼吸速度加快,肌肉震颤,拱背收腹,行走摇摆。反刍迟缓或停止,食欲废绝。初期便秘,后转腹泻。一般在发病后3~4天出现血红蛋白尿,尿色由浅红色至深红色,尿中蛋白质含量增高。贫血逐渐加重,黄疸,水肿,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粪便含有黏液及血液。可视黏膜苍白、黄染,体表淋巴结肿大。
3、病理变化
对病死水牛进行剖检,可见血液量少、色淡、稀薄不凝固,肺水肿;肠黏膜有出血点和出血斑,严重时有溃疡面;前胸和腹部皮下呈胶冻样水肿,局限性黄染,特别是两前肢腋下较重;脾脏肿大,心脏外膜出血;瘤胃和重瓣胃黏膜局部脱落,瘤胃底呈黄色。
4、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具体确诊应进行实验室检测。无菌采集患牛耳缘静脉血送往福安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兽医实验室检测,经抹片和姬姆萨染色镜检,可见红细胞大小不均,红细胞内有环形、杆状形的虫体。

5、防治措施
(1)中西医结合治疗。采用贝尼尔,用蒸馏水配制成5%的浓度,按每公斤体重7.5毫克剂量分点肌肉深部注射,辅以安钠咖和安乃近治疗,通常一次见效,必要时可于24小时后重复注射一次。或皮下注射阿卡普林,剂量为每公斤体重1毫克,辅以安钠咖和安乃近。治疗过程中为减轻阿卡普林的副作用(注射数分钟后部分病牛会出现起卧不安、肌肉震颤、流涎、出汗及呼吸困难等反应),建议分两次注射,同时注射少量阿托品。中草药治疗时应以青蒿为主,辅以白术、车前、黄芪、生地、当归、栀子和知母等,根据水牛症状轻重和体重确定剂量,水煎候温灌服。每天一剂,连服3天,治疗效果显著。方解:青蒿具有清透虚热、截疟之功效;白术用于治疗倦怠乏力、泄泻;车前具有清热利尿、渗湿止泻之功效;黄芪有益气固表、利水消肿之功效;生地、知母具有清热凉血、益阴生津之功效,当归具有补血和血、润燥滑肠之功效;栀子主治湿热黄疸、血痢尿血。采取以上措施治疗一周后,发病水牛基本恢复正常。
(2)预防措施。焦虫病主要通过蜱传播,当蜱吸食患有焦虫病牛的血液时,寄生在红细胞的焦虫裂殖子随之进入蜱体内,以配子生殖方式繁殖,发育成熟变为孢子。当蜱再吸食健康牛血液时,孢子被转移到牛体内,发育繁殖引起焦虫病。水牛焦虫病一般具有较高的治愈率,但若诊断和治疗不及时,也会导致病牛死亡和疫情蔓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为此应引起兽医防疫部门及养殖户的重视。预防该病应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消毒,经常灭蜱。可对牛体、牛栏地面和墙壁喷洒1%~2%敌百虫溶液,能有效除蜱。同时,不要到有蜱的牧场放牧,对在不安全牧场放牧的牛群,可在该病的易发季节定期采用药物预防,使用三氮脒注射液深部肌肉注射,剂量为每公斤体重3毫克。加强检疫,严禁引入病牛和带蜱牛,外引的水牛必须经过隔离观察和严格检查,确认健康无病后才可混群饲养。同时,對已发病的地区和养殖场要定期进行检疫,一旦发现病牛,要及时隔离治疗。对健康带虫水牛应定期进行药物防治,加强对传染源的杀灭。

牛焦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别克木拉提·毛吾肯

(新疆阿勒泰地区福海县动物防疫监督站阔克尕什乡分站836401)

1流行病学

牛焦虫病一般在4月份开始发生,10月以后基本消失。牛焦虫病的发生需要借助传播媒介,一般来说,璃眼蜱属的各种蜱是牛环形泰勒焦虫的传播媒介,微小牛蜱是双芽巴贝斯焦虫的传播媒介,全沟硬蜱和蓖子硬蜱是牛巴贝斯焦虫的传播媒介。附有牛焦虫的蜱类对牛进行叮咬后,就会使其感染焦虫病。

2.临床表现

患有焦虫病的牛只开始时出现便秘,之后则变成腹泻,或者两者交替出现,排出的粪便中含有血丝或黏液。病牛初期心跳频率加快,血液稀薄,不容易凝固,频繁排尿,且尿液呈淡黄色或深黄,但不会出现血尿。病牛后期有扁豆大小深红色出血斑出现在眼睑、尾根等薄嫩皮肤处。同时,病牛体况明显消瘦,往往在发病后1~2星期出现死亡。如果不对病牛采取治疗,病程通常持续10天左右,个别病牛在发病后2~3天则会发生死亡。该病一般在夏秋季节发生较多,且1~7月龄的犊牛更容易发生,大于8月龄的犊牛则较少发病。

3病理变化

病牛死后,可见尸僵明显,尸体明显消瘦,血清稀薄,血凝不良或凝固不全,皮下组织充血、水肿、黄染,可视黏膜贫血,发生黄疸;脾脏出现2~3倍的肿大,脾髓发生软化,质地较软,呈暗红色,有呈颗粒状的小突起出现在面部,并有少量出血点在可视黏膜上;心脏质地较软,有出血斑点出现在心室以及心房内外膜上;肝脏呈黄棕色,明显肿大,有时被膜上会出现少量的出血点;肺脏出现淤血,并明显水肿,通常呈现为肉样病变;肠系膜淋巴结明显肿大;小肠黏膜和真胃有出血点,且发生水肿;膀胱黏膜有出血点,里面有大量积尿,尿液一般为淡红色,有时尿液中带有血,此时则呈红色;肌间结缔组织和浆膜水肿、黄染。

4实验室检验

焦虫检验:在病牛体表淋巴结发生肿大的前期,用淋巴穿刺液进行涂片染色,并置于显微镜下检查,能够看到“石榴体”。在病牛耳静脉处采血进行涂片,经果姬姆萨染色后放于显微镜下进行检查,能够见到呈杆形、梨籽形、逗点、圆环等多形态虫体存在于红细胞内。其中大约40%~50%虫体为梨籽形,红细胞达到20%~30%的染虫率,甚至能够高达80%~90%;染虫强度是每个红细胞内含有0~5个虫体。

细菌检验:采集病牛的心血、肝、脾进行涂片,通过革兰氏染色检菌呈阴性。但是使用血液琼脂、普通琼脂进行培养时,没有生长菌落。

5防治

预防措施:牛只按时进行疫苗注射,由于疫苗注射后经过3星期才能产生免疫力,因此必须在发病季节到来前的21天注射牛焦虫病疫苗,也就是选择在3月份进行疫苗注射,这样在5~8月流行季节发生牛焦虫病的几率明显降低。及时消灭蜱类,将传播途径切断,即在发病季节之前和发病季节内,通过发动群众进行群防群控,认真彻底的杀灭牧地、圈舍及牛体表的蜱,彻底切断传播途径,避免发生牛焦虫病。对圈舍、牛体表进行灭蜱时,可喷洒适量的1%敌百虫溶液和浓度为每升70mg的溴氰菊酯,同时牛舍每天都要进行清扫、消毒,及时将存在于饲养环境中和牛体表的蜱杀灭。另外可采取注射预防,每只牛按照每千克体重肌内注射0.2mg伊维菌素针或者按照每70千克体重皮下注射1mL全虫灭针剂,从而对蜱、脑包虫、绦虫等牛的体内外寄生虫起到预防、杀灭作用。

药物防治:西医治疗一般是以杀虫为主,同时配合对症辅助治疗,如消炎、强心、补液及健脾胃等。治疗使用的杀虫药主要是贝尼尔、青蒿素系列等,通常配合使用清热解毒、消炎等药物,如长效土霉素、柴胡、青霉素等。病牛在治疗过程中,必须加强饲养管理,饲喂优质的饲草、精料,从而使其抵抗力增强,同时要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放牧或者受到风吹雨淋,避免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应激反应。病牛按照每千克体重在臀部深层肌肉注射3.5~7.Omg贝尼尔配制成5%~7%的溶液,每天注射1次,1个疗程为5天。如果牛只未发病,也可连续使用3天,用于预防。病牛按照每千克体重静脉注射3~4mg黄色素和蒸馏水或生理盐水配制成0.5%~1.O%溶液,注意注射前注射器需要经过30min的煮沸消毒,且48h后再注射1次。临床治疗时,还可交叉使用贝尼尔和黄色素,并配合口服高锰酸钾溶液,即在2~3L温水中添加5~8g高锰酸钾。

肉牛焦虫病的临床症状 肉牛焦虫病的实验室检验和防治方法


焦虫病是由焦虫引起的有季节性的寄生虫病。有的把焦虫叫梨形虫或血孢子虫。脾是本病的传播媒介,脾吸血时可将焦虫接种到牛的血液中。焦虫的种类较多,牌的种类也较多,而且随着地区的温度不同,出没时间也不同,因此发病也不一致。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肉牛焦虫病的临床症状肉牛焦虫病的实验室检验和防治方法。

1、临床症状

该病具有8-15天的潜伏期,一般分成两种类型,即轻型和重型。轻型,病牛通常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主要是体温升高达到39.8-41℃,呈稽留热,但经过3-5天就能够恢复正常。眼结膜充血,体表淋巴结发生轻微肿胀,精神萎靡,食欲减退,往往伴有便秘现象,但通常转归良好。重型,病牛表现出体温明显升高,一般可达到40.6-41.8℃,大部分呈稽留热。初期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经过2-5天症状加重,反刍缓慢或者完全停止,食欲废绝,泌乳量急剧降低,肩部淋巴结往往呈鸡蛋大小肿大,初期触感较硬,按压存在疼感,之后逐渐变软。贫血不断加重,交替发生便秘和腹泻,尿液呈黄色,但不会发生血尿。可视黏膜初期潮红,之后变得苍白。症状严重时,机体快速消瘦,缩腹弓腰,往往卧地不起,最终由于严重衰竭而发生死亡。另外,妊娠母牛患病后通常会发生流产。

2、剖检变化

剖检病死牛,发现尸体消瘦,血液稀薄如水,凝固不良,皮下、肌肉内存在如胶状水肿的黄色脂肪和结缔组织。胸腔积液和腹水呈淡黄色,小肠浆膜发生黄染,并含有大量血液,有时局部会存在淤血斑块;真胃和皱胃等部位存在不同大小的溃疡斑点。内脏被膜发生黄染。心包积液,心肌呈红色和黄色.质地柔软;心脏外膜存在出血斑点,并散布有出血斑;心脏冠状沟也散布有出血斑。肝脏呈黄棕色,胆囊发生扩张,含有大量浓稠的胆汁。脾脏明显肿大呈圆形,一般能够达到正常大小的3-4倍,脾髓为红色。肺脏发生充血、水肿。支气管含有大量淡红色的泡沫。

3、实验室检验

直接镜检。在无菌条件下,取病牛耳静脉血制成抹片,经过姬姆萨染色进行镜检,能够看到大小不均匀的红细胞,红血球内存在杆状形、逗点形、环形的虫体,一般一个红血球内含有1-4个虫体,染虫率超过70%。这是诊断该病最准确、最主要的方法。需要注意,诊断时必须鉴别病原体的形态,要注意虫体所处的位置、大小、排列,虫体中染色团块的数目和存在位置,以及不同形态虫体的数量比,尤其要注意某种虫体所特有的特殊性构造,也就是典型虫体,是诊断某种焦虫不可缺少的一个特征性依据。例如,牛瑟氏泰勒焦虫的特点是虫体呈竹芽状、杆状,且长度要比红细胞半径小。

血清学诊断。主要是采取间接荧光抗体试验、间接血凝试验、补体结合反应等诊断该病,其中可供常规使用的方法是间接荧光抗体试验,主要对染虫率较低的带虫牛进行检疫,以及对疫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补体结合反应主要用于环形泰勒焦虫病的诊断,间接荧光抗体试验主要用于瑟氏泰勒焦虫病的诊断,具有良好特异性、高敏感性,适宜在口岸检疫、流行病学调查以及临床诊断中应用。

4、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首先要使用1%马拉硫磷溶液来杀灭蜱虫,防止疫情蔓延。接着进行抗血液原虫,可选择使用市场有售的血虫净(主要成分是三氮眯),按体重使用5-7mgjkg,添加适量生理盐水配制成10%溶液后进行肌肉深部注射,间隔24小时1次,连续使用2-3次,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对于感染该病的妊娠母牛,还要配合使用黄体酮,每次注射100mg,可有效进行安胎,避免发生流产。另外,还可进行强心补液,可静脉注射由2000mL25%葡萄糖溶液、200mL维生素C注射液、20-30mL10%安钠咖注射液组成的混合药液,每天1次,连用3-5天,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输血疗法。如果病牛症状严重,且条件允许时可进行输血治疗。输血前要先采取生物试验,即取100mL供体牛血,经过10-15min后将血液给病牛进行静脉注射,观察其反应。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牛反应比较迟钝,要进行2次静脉注射。如果病牛输血后没有出现异常反应,则可取1500-2000mL供体牛血液,注意分成多次采集,每次适宜采集大约450mL血液,放在添加有10%氯化钙抗凝剂的贮血瓶中储存,且在采集过程中不断轻轻摇晃瓶体,防止发生凝血。采集血液结束后,就可给病牛进行输血。

及时灭蜱。加强灭蜱,一般可分成2次进行,第一次在每年12月份到第二年1月份进行,此时牛体上的若虫处于越冬时期;第二次在5-7月份进行。牛体灭蜱可选择使用1:400倍稀释的敌百虫溶液或者螨净水进行喷浴,连续进行2次,每次间隔15天,但要注意在夏季降雨后进行补喷,直到度过感染季。圈舍灭蜱一般选择在4-5月份和8-9月份进行,主要是用水泥或者泥土堵塞墙缝,以将雌蜱幼虫堵塞闷死,同时还要喷洒药物消灭幼虫。另外,也可按体重使用3mgjkg贝尼尔,配制成7%的溶液用于深部肌肉注射,每间隔20天用药1次,能够有效预防该病。

牛焦虫病防治措施
牛焦虫病是由蜱为媒介而传播的一种虫媒传染病。焦虫寄生于黄牛、水牛和奶牛的红细胞内,主要临床症状是高热贫血或黄疸,反刍停止,泌乳停止,食欲减退,消瘦严重者则造成死亡。
该病是由焦虫在蜱体内繁殖,牛、羊放牧时蜱叮咬而感染的。此病以散发和地方流行为主,多发生于夏秋季节,以5—9月份为发病高峰期。本病多发生于1~3岁牛只,成年牛发病较少,有病区当地牛发病率较低,死亡率约为40%;由无病区运进有病区的牛发病率高,死亡率可达60%—92%。根据湖南天华实业有限公司三个牛场的经验,国外纯种安格斯牛比安本杂交牛发病率高60%以上,安本杂交牛比本地牛发病率高17%以上。感染过焦虫的牛可对同种虫体产生带虫免疫,但不同焦虫之间没有交叉免疫现象。
引起牛焦虫病的焦虫可分为牛巴贝西焦虫病和牛环形泰勒焦虫病两种。
1、牛巴贝西焦虫病
该病潜伏期为9—15天,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到40%以上,呈稽留热。病牛精神萎靡,食欲减退或消失,反刍停止,呼吸和心跳增快,可视黏膜黄染,有点状出血,初期拉稀,后期便秘,尿呈红色乃至酱油色。红细胞减少,血红素指数下降,急性病例可在2—6天内死亡。轻症病畜几天后体温下降,恢复较慢。
2、牛泰勒焦虫病
该病潜伏期14—20天,病初体表淋巴结肿痛,体温升高到40.5—41.7℃,呈稽留热,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精神萎顿,结膜潮红。中期体表淋巴结显着肿大,为正常的2—5倍。反刍停止,先便秘后腹泻,粪中带血丝。可视黏膜有出血斑点。步态蹒跚,起立困难。后期结膜苍白,黄染,在眼睑和尾部皮肤较薄的部位出现粟粒至扁豆大的深红色出血斑点,病牛卧地不起,最后衰竭死亡。
焦虫病的诊断
1、流行病学及临床诊断
首先要作流行病学调查,了解当地气候环境、自然条件、饲养方式等;然后调查蜱的种类,通过蜱的种类调查可以推断出可能存在的病原。根据患畜的表现进行临床诊断,虽准确性不高,但在基层有其实用意义。必要时可用抗焦虫药物(如贝尼尔等)进行治疗性试验,可作出初步诊断。进一步确诊需要进行血涂片检查。
2、血液涂片检查
无菌采患牛耳缘静脉血抹片,姬姆萨染色,镜检,可见红细胞大小不均,红细胞内有环形、逗点形、杆状形虫体,一个红细胞内有虫体1~4个,染虫率达70%以上,这是最主要且较准确的诊断方法。诊断时,病原体的形态鉴别非常重要,要仔细观察虫体的大小、所处位置、排列、染色团块在虫体中的位置和数目以及各种形态的虫体数量比,特别应注意某种虫体所具有特异性构造(典型虫体),这一特征是诊断某种焦虫必不可少的依据。如牛瑟氏泰勒焦虫特点:虫体呈杆状、竹芽状,长度小于红细胞半径;牛双芽巴贝斯焦虫特点:虫体长度大于红细胞半径,染色质有团块状、双梨子型虫体以其尖端相连呈锐角;牛巴贝斯焦虫特点:虫体长度小于红细胞半径,多位于红细胞边缘或偏中部,双梨子型虫体以其尖端相连呈钝角;边虫镜检的特点:虫体80%以上位于红细胞边缘,圆形,边缘整齐。一个红细胞可以附着1~16个虫体,甚至更多,个体较小。当它在繁殖阶段时,虫体呈多样性,有圆形、三角形等,但在带虫阶段一般呈圆形;附红体镜检的特点:镜检可见红细胞边缘不整齐,呈菜花状或星状,红细胞表面有许多圆形、椭圆形紫红色虫体,折光性很强,除寄生在红细胞表面还可寄生在血浆中,且姬氏染色中环行体较多见。
如果焦虫处于感染的旺盛期,在细胞外也可能镜检到少量的虫体,应注意与边虫、附红体感染相区别。镜检时应逐个视野、逐个细胞地进行,如细胞染虫率不高,通常一个视野中只有很少几个染虫的细胞,还要正确的区分虫体和杂质,切不可操之过急,草率做出结论,以免漏诊或误诊。
患病牛要及早治疗,扑灭体表的蜱。良好的饲养管理和护理对愈后有良好的效果。防治方法如下:
1、治疗:
(1)咪唑苯脲,每公斤体重4毫克,配成10%溶液,分2次肌肉注射。可有效保护3--4个月。
(2)贝尼尔,每公斤体重用3.5-3.8毫克,配成5%—7%溶液深部肌肉注射。轻症1次即可,必要时每天1次,连注2—3次。水牛对此药较敏感,一般用药1次较安全,连续使用,易出现毒性反应,甚至死亡;黄牛偶尔出现起卧不安、肌肉震颤等副作用,可很快消失。
(3)黄色素,每公斤体重3—4毫克,配成0.5%—1%溶液静脉注射,症状未减轻时,24小时后再注射1次。病牛在治疗后的数日内须避免烈日照射。注射时,切忌将药液漏到血管外。
(4)阿卡普林,每公斤体重用0.6—1毫克,配成5%溶液皮下注射。有时注射后数分钟出现起卧不安,肌肉震颤,流涎、出汗、呼吸困难等副作用(孕牛可能流产),一般于1—4小时后自行消失。若不消失,可皮下注射阿托品,每公斤体重10毫克,能迅速解除副作用。
(5)在选用以上药物(一种或两种药物配合)治疗的同时,还应该采用对症疗法,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如用维生素B12治疗贫血,中等个体的牛1次皮下注射1—1.5毫升(80—120毫克),有条件的,可应用输血疗法,效果更好。
2、预防:
(1)有蜱的地区应定期灭蜱,牛舍内1米以下的墙壁,要用杀虫药涂抹,杀灭残留蜱。
(2)对牛体表的蜱要定期喷药或药浴,以便杀灭之。
(3)不要到有蜱的牧场放牧,对在不安全牧场放牧的牛群,于发病季节前,定期药物预防,以防发病。

真鲷双阴道虫病


疾病名称双阴道虫病

为害对象 真鲷、血鲷
疾病概述
属于寄生虫病

双阴道虫寄生于鱼的鳃瓣上可引发此病。

此病全年可见,尤以越冬期和春季病情严重,对当年的真鲷,血鲷危害极大。病鱼鳃苍白,并有大量粘液,鳃盖张开,呼吸困难、身体消瘦,游动缓慢,头部往住左右摇摆。常可引发细菌感染。出现烂鳃和皮肤渍疡。

病原鱼的鳃瓣

防治方法
每100ml海水中加入6g食盐,将病鱼浸洗1.5分钟,或者加入8g食盐浸洗1分钟;按每立方米水用硫酸铜17g或漂白粉18g浸洗病鱼40~60分钟(水温19~24℃),每天用药1次,连用3~5次。采用上述方法治疗后,可按每立方米水用呋喃类药2~3g或抗菌紊5~10g泼洒全池,防止细菌对鱼体损伤部位的感染。

狐巴氏杆菌病的病原 狐巴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狐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又可称为出血性败血症。主要症状为急性败血症和出血性炎症。该病对各种动物和人的致病性均较高,并且死亡率较高,会给狐狸养殖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要做好狐巴氏杆菌病的防治工作。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狐巴氏杆菌病的病原狐巴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1、病原和流行特点

该病的病原是多杀性巴氏杆菌,此菌为革兰氏阴性菌,在培养基中呈圆形或者不定长度的杆菌。该菌的抵抗力较差,在70~90℃的温度下经5min即可被杀死,但是极其耐寒,在零下79℃下仍不发生死亡。该菌对多种消毒药剂敏感,可使用漂白粉、甲醛等溶液进行杀灭性的消毒。

该菌对许多动物以及人都有较高的致病性。在狐狸群体中以2~3月龄的仔狐为主要发病群体。主要通过受到巴氏杆菌污染的饲料、饮水等发病。带菌的禽类是该病的主要传播源,狐狸在发病时多呈暴发性的流行,危害极大。该病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巴氏杆菌在侵入机体后会迅速传播到全身的各个器官,如果诊治不及时经历8天左右的时间即要发生死亡。该病也可以能过受到创伤的皮肤、黏膜感染该病。该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是在冷热交替、气候剧变以及潮湿、多雨的时期发病率较高。不良的饲料管理方法以及饲料的质量不佳易诱发此病发生,或者加剧该病的传播。

2、临床症状

该病一般有1~5天的感染潜伏期,根据发病的时间以及症状可分为三个类型,分别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其中最急性型和急性型的发病率较高。病狐会突然的发病,主要症状包括体温升高、食欲下降,严重时会发生食欲废绝。精神不佳,鼻镜干燥。有时还伴有呕吐和腹泻的现象,排泄的粪便中常混有大量的血液和黏液。可视黏膜黄染,最终会表现为败血症,有的病狐还会出现神经症状而发生死亡,常在抽搐过程中发生死亡;慢性型的主要症状为会出现典型的鼻炎性症状,鼻内的分泌物增多,由最初的浆液性发展成为黏液状,严重时会发展为化脓性,同时伴有咳嗽以及打喷嚏的症状。另外,病狐的渴欲增强,饮水量增加,缩颈闭目,尾巴无力的下垂,呈瞌睡状,靠笼站立或者坐立。呼吸困难,病情较为严重时病狐表现为呈犬坐状,口鼻内有液体流出,眼结膜发绀,在皮肤处会出现红斑,出现心悸和呼吸症状。当神经系统受到侵害后会在咀嚼时出现痉挛性的收缩,最后在神经症状发作后死亡。

3、病理变化

患该病最急性型和急性型主要的病理变化是出现败血症变化。将病死狐剥皮后可见全身多处黏膜和皮下组织有大量的出血点。颈部咽喉坚硬一直延续至耳根发热、红肿,并且在周围的结缔组织有大量的出血点。另外,实质器官的黏膜、浆膜充血、出血,浆膜层渗出性浆液性水肿。心脏内外膜可见出血点,心肌弛缓,冠状沟脂肪也可见针尖大小的出血点。病狐全身多处的淋巴结发生肿大、出血,切面有红色珠状液体渗出。肝脏表面有出血点,发生肿胀,切开会有大量的褐色血液流出。肾脏被膜下有出血点,表面苍白,切面可见淡红色液体。脾脏可见点状或不规则片状的出血点。肺脏呈现出血性水肿的状态,部分小叶水肿,肺外膜表面表现不平整,切面有大理石纹。胃部病变也较为明显,胃黏膜脱落,出现弥漫性出血,在多处有出血性炎症,胃的内容物为褐色黏稠液体,其中还掺有少量的未消化饲料。肠黏膜有大块的脱落,肠壁有多处弥散性出血。

4、诊断方法

对该病进行初步诊断时需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进行,要想最终确诊为巴氏杆菌病则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可进行病原学检查,通过将病狐的心血、肝脏等病料进行涂片、染色镜检,可见两端钝圆、两极浓染的革兰氏阴性小杆菌;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取病料接种到肉汤培养基中,在37℃下培养24h培养液混浊,将病料接种于琼脂培养基上,培养24h后可见圆形菌落,挑取部分菌落进行镜检可见出病料相同的菌形;动物接种,取病较培养物接种小白鼠,可使其在24h后致死,对其剖检可见败血性症状,并取病料进行镜检可见两极染色的短杆菌。

5、防治措施

因该病的危害较大,一旦患病如果治疗不当或者得治疗不及时会引发狐狸大量的死亡而影响养殖经济效益,因此对该病应以预防为主。加强日常的饲养管理,提供适宜的营养,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改善养殖条件,加强日常的卫生清理和定期的消毒工作。改善饲养管理方法,不可将狐与其他家禽、家畜等混养,以防止感染此病。

如果发现患病,要及时的诊断,并积极的对症治疗,在治疗时可以使用抗细小病毒血清按体重0.75mL/kg注射1次,同时使用琦特按0.5mL/kg注射,每天2次,一般经3天后可达到治疗效果。或者可以使用乳酸环丙水星注射液按体重0.2mL/kg注射,每天2次,连用3~5天也可以治疗该病,在治疗的同时要加强管理。

奶牛泰勒氏焦虫病的诊断与防治讨论


奶牛泰勒氏焦虫病属于一种寄生虫病,具有发病急、热性、传染性。泰勒氏焦虫病的传播途径是硬蜱吸血,对奶牛业具有比较严重的危害。每年的6~8月份是该病的多发期,通常在7月份达到发病的高峰期,冬季一般不见奶牛发病。临床生产中主要是成年牛和舍饲羊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2岁奶牛感染泰勒氏焦虫病的情况比较多,但是一般不会发生死亡。该病在流行过程中通常呈散发状态。

1临床症状

奶牛泰勒氏焦虫病一般有10~15天的病程,病程最长的不超过20天。奶牛感染的初期可见体表淋巴结肿大并且有疼痛表现,患牛体温偏高,呈稽留热,精神萎顿;奶牛感染泰勒氏焦虫病的中期,临床中可见体表淋巴结肿大明显,通常为正常的2~5倍。患牛反刍停止,先表现出便秘,而后表现出腹泻,排出的粪便中可见有血丝。感染症状比较轻微的奶牛,在患病几天后体温逐渐降低,但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严重感染泰勒氏焦虫病的奶牛会表现出卧地不起,最后会因为衰竭而发生死亡。

2.诊断

奶牛感染泰勒氏焦虫病的季节正是蜱活动频繁的时间段;临床生产中可见病羊贫血、消瘦、高热稽留、结膜黄染;通过病理剖检病死奶牛可见其胆囊肿大,胆汁浸润,淋巴结肿大,切面有黑灰色液体;镜检血液涂片明显可见泰勒氏焦虫;临床上通常采用贝尼尔对患病奶牛进行治疗可见比较好的效果,如果具有以上特点,即可对该病进行确诊。

3治疗措施

对于临床中的非典型病奶牛,可以给其采用常规剂量的抗焦虫素进行皮下注射,第一次注射0.OOlg/kg、第二次0.0009g/kg、第三次0.0008g/kg;还可以给患病奶牛皮下注射阿托品,成牛2.5ml,,同时配合肌肉注射强尔心注射液,成牛每次lOmL。通过以上的药物治疗l~3次后患病奶牛痊愈,没有出现恶病质和死亡的情况。

对于临床中的典型病奶牛,可以采取以下的对症疗法,一般能够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灭虫可以通过皮下注射抗焦虫素,按非典型病例的使用剂量,连续注射3天,然后停药观察患牛2天,如果患病奶牛的体温持续高温,可给其继续用药1~2天,同时配合阿托品对其进行皮下注射,一般成牛注射用量为2.5mL。补氧疗法,主要是通过鼻子直接吸氧法或者是静脉注射过氧化氢,这样对于乏氧的病例具有比较明显的效果。输血疗法,如果感染泰勒氏焦虫病的奶牛贫血严重,可以采用健康奶牛的血1~2L,静脉输血。对症疗法,对于感染泰勒氏焦虫病严重的奶牛,在采取灭虫抗炎治疗的同时,应该根据患牛临床的实际病情选择使用具有相应效果的治疗药物,能够明显提高患病奶牛的抗病能力,同时能够促进患病奶牛尽快康复。

4讨论

泰勒氏焦虫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奶牛感染的初期容易与呼吸道疾病混淆,从而贻误治疗该病的最佳时间,所以在治疗泰勒氏焦虫病的原则就是争取早发现,然后对其进行综合性的治疗措施,给患牛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是提高治愈率的前提保障。治疗奶牛泰勒氏焦虫病不仅复杂而且比较困难,治愈率受到治疗时采取的灭虫药物的影响,此外辅助疗法的影响也同样很大。所以,在对该病进行治疗的时候单独进行灭虫措施并不能得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必须对症采用消炎疗法,以获得显著效果,增加治愈率。

临床中采用抗焦虫药物进行灭虫治疗的时候,实践中要求逐次减少用药量的原因是要尽量降低患病奶牛产生的药物反应,具体情况还需要相关专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奶牛泰勒氏焦虫病的流行地区,应该在每年的发病季节到来之前,对奶牛进行焦虫疫苗免疫,还要给奶牛进行预防注射,采用咪唑苯脲或贝尼尔(血虫净),贝尼尔3mg/kg.w配成7%的溶液,进行深部的肌肉注射,20天给牛群注射1次,可收到非常好的预防效果。

工作中要加强奶牛的检疫措施,避免从外场引入奶牛将蜱带入,同时要预防本地奶牛将蜱带到其他地区,所以奶牛场在引种的时候不要从疫病的流行区域引入奶牛,平时的生产中要做好奶牛运输前后的相关检疫操作。对于奶牛场新引进的奶牛必须先进行隔离观察,不可直接与原场的牛只进行混合饲养。严格将奶牛的检疫工作落实到位。泰勒氏焦虫病流行的基本要素是焦虫、硬蜱和易感动物,缺一不可,所以预防该病的关键就是消灭蜱虫。一般牛场应该在每年的3月中下旬至5月下旬,采用灭虫的药物在牛耳壳和耳根等有蜱寄生的部位进行涂擦,通常是间隔5~7天就要涂擦1次,即可将血蜱杀死,从而彻底的将传播途径切断,能有效的预防该病。

肉牛巴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 肉牛巴氏杆菌病的防控措施


巴氏杆菌病(pasteurellosis)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疾病。动物巴氏杆菌病的急性型常以败血症和出血性炎症为主要特征,所以过去又叫“出血性败血症”;牛以及其他家畜和家禽都能够感染发病.病牛主要特征是往往突然出现高热、急性胃肠炎、肺炎,以及皮下组织水肿和内脏器官存在广泛性出血.如果没有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就会严重危害肉牛养殖业发展.下面大家就一起来看一下:肉牛巴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肉牛巴氏杆菌病的防控措施。

1、病原特性

多杀性巴氏杆菌是引起该病的病原菌,菌体呈细小的球杆状,长度为0.2-0.3为嘛μmm,宽度为0.25-0.4μm。接种在培养物内,菌体呈杆状或者卵圆形,大部分散在,不能够自行运动,无法形成芽孢。经过革兰氏染色,结果呈阴性。患病动物的组织或者血液涂片使用瑞氏染液、姬姆萨氏液或者碱性美蓝染色,菌体两端发生浓染,如同双球菌,因此也叫做两极着色杆菌。该菌是一种需氧和兼性厌氧菌,共分成两型计Fg和FO。该菌不能够分泌外毒素,具有较弱的抵抗外界环境的能力,在60℃温度下处理20min就会被杀死。另外,普通的消毒剂在数分钟内就能够快速将其杀死,且其对金霉素、土霉素以及磺胺类药物敏感。

2、临床症状

根据病牛的临床症状,可分成三种类型,即败血型、水肿型和肺炎型。败血型,病牛体温明显升高,能够达到41-42℃,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心跳加速,往往无法查明病因和采取治疗就发生死亡。肺炎型,病牛体温明显升高,伴有胸膜肺炎,呼吸困难,出现痛苦的咳嗽,往往有黏液脓性鼻液从鼻孔流出,症状严重时会出现头颈前伸、张口呼吸的症状,该类型病程能够持续较长时间,往往达到数星期以上。水肿型,病牛不仅表现出体温升高、食欲废绝、停止反刍等症状,还会伴有头颈、咽喉等部位发生明显的炎性水肿,有时甚至能够扩散到到前胸、舌及周围组织,往往卧地不起,呼吸非常困难,最终一般会由于严重窒息而发生死亡。

3、诊断方法

临床诊断。根据病牛表现出的高热、黏脓性鼻液以及肺炎等特有症状,能够进行初步诊断。对病死牛进行剖检,发现颈部、下颌间、咽喉部以及胸前皮下出现明显的凹陷性水肿,在这些部位用手按压会出现明显的压痕;内脏器官发生出血,且黏膜、浆膜、舌、肺、皮下组织以及肌肉也都发生出血。部分病牛舌体发生肿大,并会伸到口外。将水肿部位切开,会有轻度混浊的淡黄色液体流出。上呼吸道黏膜发生急性卡他性炎;颌下、咽部以及纵隔淋巴结发生急性浆液出血性炎;胃肠发生急性卡他性或者出血性炎。肺外膜、心外膜存在点状出血,肺组织由炭红色、暗红色到灰白色深浅不等,切面呈现大理石样病变。胸腔存在大量的絮状纤维素样渗出液,胸前部发生炎性水肿,并流出黄色液体,肺部气管内存在泡沫,出现浆液纤维素性胸膜炎和纤维素性肺炎。

实验室诊断。为进一步确诊,病牛生前在耳静脉处采集血液,死后采集心血以及发生病变的肝脏、肺脏、肾脏、脾脏、淋巴结制成涂片,分别用于美蓝染色和细菌分离培养。采集的血液制成推片,脏器以剖面进行触片或者涂片,经过美蓝染色进行镜检,能够看到大量的两极着染的短小杆菌;经过革兰氏染色进行镜检,能够看到两端钝圆的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将无菌条件下采取病料于血液琼脂平板上接种,置于37℃条件下进行24h培养,能够长出露珠样的圆形小菌落,呈淡灰白色,表面湿润,不会出现溶血现象。通过生化试验,表明分离菌可使葡萄糖、乳糖、蔗糖、果糖、甘露醇发生分解,产酸但不会产生气体;该菌不能够使麦芽糖、鼠李糖、山梨醇、乳糖发酵,由此可判定该菌为牛多杀性巴氏杆菌。

4、防控措施

免疫接种。在容易发生牛巴氏杆菌病的地区,可分别在每年春秋两季对健康牛免疫接种1次牛出败氢氧化铝菌苗,确保全部数量接种,同时注射密度超过95%。

应急处理。只要出现发病,要立即划出疫区以及受威胁地区,严格封锁后进行消毒灭源,并采取紧急防治。对于病牛必须采取隔离治疗,注意体温升高的都按照病牛处理,做到早发现、早处理,直到全部都恢复健康。对于精神、食欲没有出现明显异常,且体温没有升高的牛,判定为假定健康牛群,需要进行紧急防控处理,即使用预防性治疗药物。

药物治疗。病牛要立即采取有效治疗,可一次性静脉注射由500mL葡萄糖注射液、15支80万IU青霉素、10支100万IU链霉素以及4支Sg头孢组成的混合药液,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同时,配合肌肉注射50mL氨胆注射液和50mL磺胺甲氧嘧啶,每天2次,连续使用3天。也可肌肉注射磺胺嘧啶钠50mL,再肌肉注射由适量安痛定或者安乃近、20支80万IU青霉素、10支100万IU链霉素组成的混合药液,每天2次,连续使用3天。尤其是水肿型,在早期治疗可直接在水肿部位注射由大剂量的青链霉素和安痛定或者安乃近组成的药液,具有较好效果。

肉牛巴氏杆菌病的病原:
多杀性巴氏杆菌是一种两端钝圆,中央微凸的球状短杆菌,多散在、不能运动、不形成芽胞。革兰氏染色阴性;用碱性美蓝或瑞氏染血片或脏器涂片,呈两极浓染,故又称两极杆菌,两极浓染之染色特性具诊断意义。该菌抵抗力弱,在干燥空气中仅存活2—3天,在血液、排泄物或分泌物中可生存6-10天,但在腐败尸体中可存活1—6月;阳光直射下数分钟死亡,高温立即死亡;一般消毒液均能杀死,对磺胺、土霉素敏感。
流行特点
本菌为条件病原菌,常存在于健康畜禽的呼吸道,与宿主呈共栖状态。当牛饲养饲养管理不良时,如寒冷、闷热、潮湿、拥挤、通风不良、疲劳运输、饲料突变、营养缺乏、饥饿等因素使机体抵抗力降低,该菌乘虚侵入体内,经淋巴液入血液引起败血症,发生内源性传染。病畜由其排泄物、分泌物不断排出有毒力的病菌,污染饲料、饮水、用具和外界环境,主要经消化道感染,其次通过飞沫经呼吸道感染健康家畜,亦有经皮肤伤口或蚊蝇叮咬而感染的。该病常年可发生,在气温变化大、阴湿寒冷时更易发病;常呈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发生。

潜伏期2—5天。根据临床表现,本病常表现为急性败血型、浮肿型、肺炎型。
急性败血型:病牛初期体温可高达41—42℃,精神沉郁、反应迟钝、肌肉震颤,呼吸、脉搏加快,眼结膜潮红,食欲废绝,反刍停止。病牛表现为腹痛,常回头观腹,粪便初为粥样,后呈液状,并混杂粘液或血液且具恶臭。一般病程为12—36小时。
浮肿型:除表现全身症状外,特征症状是颌下、喉部肿胀,有时水肿蔓延到垂肉、胸腹部、四肢等处。眼红肿、流泪,有急性结膜炎。呼吸困难,皮肤和粘膜发绀、呈紫色至青紫色,常因窒息或下痢虚脱而死。
肺炎型:主要表现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症状。病牛体温升高,呼吸困难,痛苦干咳,有泡沫状鼻汁,后呈脓性。胸部叩诊呈浊音,有疼感。肺部听诊有支气管呼吸音及水泡性杂音。眼结膜潮红,流泪。有的病牛会出现带有黏液和血块的粪便。本病型最为常见,病程一般为3—7天。
病理变化
败血型牛出败主要呈全身性急性败血症变化,内脏器官出血,在浆膜与粘膜以及肺、舌、皮下组织和肌肉出血。浮肿型主要表现为咽喉部急性炎性水肿,病牛尸检可见咽喉部、下颌间、颈部与胸前皮下发生明显的凹陷性水肿,手按时出现明显压痕;有时舌体肿大并伸出口腔。切开水肿部会流出微混浊的淡黄色液体。上呼吸道黏膜呈急性卡他性炎;胃肠呈急性卡他性或出血性炎;颌下、咽背与纵隔淋巴结呈急性浆液出血性炎。肺炎型牛出败主要表现为纤维素性肺炎和浆液纤维索性胸膜炎。肺组织颜色从暗红、炭红到灰白,切面呈大理石样病变。胸腔积聚大量有絮状纤维素的渗出液。此外,还常伴有纤维素性心包炎和腹膜炎。

临床诊断
根据病畜高热、鼻流黏脓分泌物,肺炎等典型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败血型常见多发性出血,浮肿型常见咽喉部水肿,肺炎型主要表现肺两侧前下部有纤维素性肺炎和胸膜炎。如需确诊,应做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诊断
病料采取:生前可采取血液、水肿液等;死后可采取心血、肝、脾、淋巴结等。
直接镜检:血液作推片,脏器以剖面作涂片或触片,美蓝或瑞氏染色,镜检,如发现大量的两极染色的短小杆菌,革兰氏染色,为革兰氏阴性、两端钝圆短小杆菌,即可初诊。
分离培养:无菌采取病料,接种于血液琼脂平板和麦康凯琼脂,37℃培养24小时,此菌在麦康凯琼脂上不生长,在血液琼脂平板可见有淡灰白色、圆形、湿润、不溶血的露珠样小菌落。涂片染色镜检,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必要时再进一步做生化试验鉴定。
鉴别诊断:对于急性死亡的病牛,应注意与炭疽、气肿疽、恶性水肿病的鉴别。对于肺部病变还应与牛肺疫等鉴别。巴氏杆菌病因有高热、肺炎、局部肿胀以及死亡快等特点,易与炭疽,气肿疽和恶性水肿相混淆,应注意鉴别。
炭疽:炭疽病牛临死前常有天然孔出血,血液呈暗紫色,凝固不良,呈煤焦油样,死后尸僵不全,尸体迅速腐败;脾脏可比正常肿大2-3倍,将血液或脾脏做涂片,革兰氏或瑞氏染色,可见菌体为革兰氏阳性、两端平直、呈竹节状、粗大带有荚膜的炭疽杆菌。而巴氏杆菌病则没有上述病理变化,可见菌体为革兰氏染色阴性、两端浓染的细小的球杆菌。
恶性水肿:多发生于外伤、分娩和去势之后,伤口周围呈气性、炎性肿胀,病部切面苍白,肌肉呈暗红色,肿胀部触诊有轻度捻发音。以尸体的肝表面做压印片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阳性;两端钝圆的大杆菌。
气肿疽:多发生于4岁以下的牛,肿胀主要出现在肌肉丰满的部位,呈炎性、气性肿胀,手压柔软,有明显的捻发音。切开肿胀部位,切面呈黑色,从切口流出污红色带泡沫的酸臭液体。肿胀部的肌肉内有暗红色的坏死病灶。由于气体的形成,肌纤维的肌膜之间形成裂隙,横切面呈海绵状。实验室检验,气肿疽梭菌菌体为两端钝圆的大杆菌,气肿疽在我国已基本上得到控制。

预防牛出败主要是加强饲养管理,避免各种应激,增强抵抗力,定期接种疫苗。预防注射可使用血清抗体,用法:100千克以下的牛,皮下或肌肉注射4毫升,100千克以上的牛注射6毫升,免疫力可维持9个月。
发病后对病牛立即隔离治疗:可选用敏感抗生素对病牛注射,如氧氟沙星,肌肉注射,3—5mg/㎏体重,连用2—3天;恩诺沙星,肌肉注射,2.5mg/㎏体重,连用2—3天。消毒圈舍,每日2—3次。未发病牛紧急注射牛出败疫苗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188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