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常见病的治疗及预防方法 普通疾病、传染性疾病和寄生类疾病防冶

根据对羊群养殖过程中出现的羊病进行总结分析,可将羊病主要分为三大类,即普通疾病、传染性疾病、寄生类疾病。在实际的羊群养殖过程中,对羊病进行科学的治疗和预防是极其重要的。

1、羊常见病的类型及治疗

1.1普通疾病

羊的常见普通疾病包括内科疾病、外科疾病以及产科疾病等。在羊群养殖中,普通疾病致病因素多种多样,对羊群的管理问题或者羊群营养代谢失调都可能造成羊发病,在常见的普通疾病类型中,最为常见的是内科疾病。胃肠炎是发病突出的,羊在患病以后,通常会出现食欲下降、腹泻、精神萎靡等情况,若得不到及时治疗,极易造成羊群整体感染。针对羊群出现的内科疾病,常采取消炎治疗,应用5%葡萄糖注射液行静脉注射,2次/d,或者服用50~100mL0.5%痢菌净,或给羊灌服止泻颗粒粉8~15g。

1.2传染性疾病

羊的主要常见传染性疾病指的是因病原体微生物、支原体、细菌引发的疾病,一般来说,致病菌、衣原体、支原体能在羊体内大量繁衍,在其繁衍、生长时代谢产物会严重影响羊内部器官,给羊的机体造成巨大损伤,给羊群养殖户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在羊的一系列传染性疾病中,最为常见的是羊传染性肺炎及胸膜炎,且为急性传染疾病。这类疾病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实现疾病传播。患病后,羊的体会快速上升,伴有呼吸道发炎,主要表现为精神不振、呼吸困难。患病的羊若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则极易造成该疾病的广泛传播,甚至出现死亡情况,严重损害养殖户的效益。所以,羊在患病后,应及时治疗,应用葡萄糖进行静脉注射,辅助治疗选用红霉素2g,会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应用红霉素时需适当,保证每次使用时间隔5d。

1.3寄生虫疾病

寄生虫病主要包括螨虫、线虫、蛔虫等,这些寄生虫寄居在羊体内进而造成其他疾病。该类疾病具有群发性与季节性的特征,危害羊体脏器,羊在患病后营养不良,有浪费饲料情况,同时可诱发其他疾病,严重时造成羊死亡。羊吸虫病是寄生虫疾病中常见的一种,多发在环境潮湿情况下,且该疾病还可能诱发其他寄生虫疾病。治疗寄生虫疾病,重点是对羊体中寄生虫进行有效清除,通常采取硝氯酚治疗。依据0.3~0.4g/kg的体重比例使用硝氯酚。另外,做好养殖场除湿、清洁工作,需保证羊生长环境的干燥、干净、卫生,对于不可改善潮湿的养殖场,需驱虫,每年3次以上。

2、综合防治羊病

2.1强化日常管理

重视养殖场消毒工作,建立科学、合理的养殖场消毒制度,特别是羊舍,加大羊粪处理力度,进行全面的羊舍地面消毒,及时消灭病原体,避免发生疫情。在养殖时,若羊出现无故死亡,则需及时消毒整个养殖场,且需对死羊进行正确处理,避免传染性疾病大范围暴发。

2.2加强驱虫

春夏季是多发寄生虫疾病时期,此时需重视驱虫工作。应用伊维菌素对羊群行肌肉注射,该药物具有高效、低毒的优势,能有效防止羊体内部肺线虫、片形吸虫。另外,羊群在春季剪毛后,需在2周后采取药物沐浴,沐浴时采取0.25%林丹乳油水溶液,同时还可采取1%阿维菌素注射液,羊按0.2mg/kg·w进行肌肉注射,均可获得良好效果。

2.3重视免疫接种

根据养殖场的具体情况,制订科学的羊群免疫接种方案,可有效控制羊病发生。在羊群接种时,还需采取多种诊断办法加强检疫监督,杜绝羊病的发生与传播。注重日常养殖各环节的检查、监督,观察羊群合群情况。若检疫发现不健康羊只,则需即刻隔离观察,且需对接触过的羊施行隔离观察并紧急免疫接种,避免疫情传播。

2.4及时上报疫情

羊群养殖场若发现疫情需及时汇报给上级动物防疫部门,同时隔开病羊与健康羊群,单独圈养接触过病羊的羊群,做好饲料消毒及相关用具的消毒处理。对已经出现疫情的死羊或病羊进行及时消杀、无害化处理,避免疫情传播。

3结语

要想有效保证羊群养殖户的经济利益与羊群健康,必须重视对常见羊病的治疗和预防。在日常养殖过程中,需要加强日常管理工作,重视对羊群的驱虫与免疫接种工作。

作者简介:叶耀艳(1974-),女,四川成都人,本科,兽医师,主要从事畜牧兽医工作。

叶耀艳

(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农业和林业局,四川成都610300)

参考文献:

吕永平.常见羊病的治疗和有效预防.当代畜禽养殖业,2014(9):41.

陈晓艳.浅谈常见羊病的治疗及预防对策.农家科技(下旬刊),2014(4):176.

冯志元,李怡.几种常见羊寄生虫病的治疗方法.新疆农垦科技,2014(8):23.

相关知识

猪场控制传染性疾病的管理方法


猪群中如果有个别猪出现呼吸系统疾病的症状,应该尽快采取注射的方式对于发病猪进行个体治疗措施,同时还要针对全群的假定健康猪采取药物混饲的预防手段。在选择药物时,应该挑选效果良好且正规厂家生产的药物,避免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另外猪在进行疫苗免疫和转群的过程中,饮水中应该适量的添加电解多维等营养元素。消毒是控制和减少猪群发生传染性疾病的主要方式,使用消毒药物的时候要注意掌握好消毒药的使用剂量和消毒次数。实行全进全出的猪群消毒更加重要,生产中应该多加注意。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猪场控制传染性疾病的管理方法。

1、猪场管理人员的要求

猪场的整体管理状态会直接影响猪场的经济状况,承载着猪场的文化状况。养猪业要求猪场的管理人员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自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管理规定,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管理技术。管理者应该力争将原有的饲养模式与规模化饲养相结合,更进一步采取节约型和多样化的饲养方式,推动养猪业的全面发展。

2、加强猪场的饲养管理

临床实际生产中,经常遇到猪发生多重感染的情况,有的大型猪场会通过引入国外的新技术(多点式饲养、早期隔离断奶、分胎次饲养、二次保育)加以综合的防控,并且收到了相应的防控效果。但是还有的猪场却因为缺乏经验,不能正确诊断出猪场发生疾病的具体原因,而不能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即使在生产中也采取了相应的疫苗接种和药物保健的手段,但是仍然没有很好的控制疾病的传播。所以生产中应该清楚的判断出病猪的发病原因,然后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方式。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可以了解到:猪群在同样的饲养环境条件下,如果管理措施不到位就会导致猪发病,尤其是副猪嗜血杆菌病、蓝耳病、圆环病毒感染。杜绝疫苗和药物的乱用、滥用、误用,必须贯彻正确合理的使用方法。根据自场建立的养猪管理制度,要求工作人员严格的执行,并且根据关键点进行标准化操作,保证猪减少应激甚至是不受应激。在养猪过程中,要时刻关注猪的动态,规模化猪场要求一年四次血清学检测,主要是猪瘟、猪伪狂犬病的抗体检测,如有呼吸道疾病还要对弓形虫进行检测。

2..1严格消毒制度

猪场进行的消毒工作要保证彻底并且有效,不能仅仅是流于形式。生产中应该间隔2~3天就对猪舍进行1次消毒,而每周应该对全场进行1次消毒。如果猪场有传染病流行,就要每天针对猪舍进行1次消毒,2~3天要对全场进行1次消毒。临床中经常使用的消毒药物包括百毒杀、过氧乙酸等,并且采取交替使用的方法。对于场内的死亡猪应该采取焚烧或者深埋处理。

2..2确保引种健康

猪场应该追求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尽量不从外场引入猪,以避免引入病原。必须引种的情况下,一定要提前对引种区进行考察,坚决不能从疫区进行引种。引入的猪不能直接混群,必须采取隔离饲养模式并且进行观察确定无病后,按照免疫程序接种疫苗之后才能进行混群饲养。引种过程中最容易将猪瘟、蓝耳病、伪狂犬病、圆环病毒等带人猪场而展开传播,所以生产中一定要重视自繁自养。

2..3合理免疫接种

每个猪场都应该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和猪群健康状况,制定适合自场可行的免疫程序,切忌完全照搬其他场。对于猪瘟、日本乙型脑炎、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链球菌病、副伤寒等疾病做好疫苗的免疫接种工作。另外,条件允许的猪场可以根据抗体检测的结果,调控免疫程序,然后采取针对性地免疫接种。

2..4合理用药防治

母猪分娩前7~14天驱除体内寄生虫。母猪产前及产后7天,在饲料中添加80%支原净125g/t,15%金霉素300g/t,阿莫西林150g/t,对于仔猪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仔猪要做好三针保健(3天、7天、21天),注射长效土霉素或氟尔康,可预防黄白痢。仔猪断奶后的7天及转入育肥(保育猪)前7天,饲料添加氟苯尼考、阿莫西林。猪场应该有专业的兽医人员对疾病进行正确的诊断,避免出现疾病反复而延误治疗的情况。

2..5猪舍保温

北方的冬春季节,天气寒冷气温低,必须注意猪舍的保温措施,否则分娩母猪、哺乳仔猪会受到比较大的负面影响。临床生产中,可加厚舍内的垫草,增加饲养密度,或者用地龙、火墙的方式给猪取暖,但是同时必须预防一氧化碳中毒和火灾的发生。

改善管理方法控制猪的传染性疾病

疾病控制的要素
1、首先明确疾病控制的目标是“控制”疾病(即与它共存),还是要根除疾病总的来说,控制疾病措施是通过合理减少猪只数量(即部分清群),来达到切断传染途径及对设备进行正确消毒的目的。部分清群可以通过中断产仔来实现,它可以在猪场的小范围内清除病毒,形成这种小范围的无病毒区,从而达到控制疾病传播的目的;而猪场的全部清群只有在小规模猪群中才可能实现。
2、其次要了解疾病的传播方式疾病传播的方式有很多种:猪只间的直接接触;鼻腔分泌物、唾液、粪便、尿的传播;长期饲养猪只的圈舍携带疾病;在妊娠期通过胎盘垂直传播;外部引种和病原携带猪只在场内的流动;机械传播,如车辆、设备、鞋子、衣服、带菌者(昆虫、大鼠、小鼠、鸟);空气传播;野生动物传播,如鸭子;用染病公猪的精液输精时传播等。
3、必须配套严格的生物安全程序,防止疾病的进入场内要有严格的防疫卫生制度和切实有效的生物安全体系,防止通过车流、外来人员、引种、供水及物品、其他动物等将病带入猪场;同时加强死亡动物的处理,防止疾病在本场内流行。
4、必须建立充足的隔离设施猪场在建场之初选址时,必须考虑远离主要道路、居民点等;猪舍要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在全进全出的基础上饲养替代种畜;猪场生产区与生活区要严格隔开,并且管理人员不可在主场工作。
5、必须在高度健康的单位购买种畜,并做好与疾病感染猪群的隔离工作从外单位引进的种畜最少要在场外隔离63天,防止把场外的疾病带入本场;为让引入母猪或公猪适应本场内已经存在的疾病,可把他们与本场的母猪隔离混养一段时间,前15天为引入动物的感染期,从感染到恢复至少30天时间。
总的来说疾病控制的最重要方法是停止或者至少限制疾病在场内蔓延,要取得成功的控制,必须提高猪场的管理标准。
疾病控制的四条“黄金”原则
1、限制猪只间的接触传播疾病可以通过猪只间的接触传播,因而限制接触可减少疾病的流行。猪只间的接触也可能是间接的,如打针、手术工具、器械设备、粪便、人员和带菌者(如苍蝇、耗子、老鼠、鸟类等)。
2、减少应激应激是一可怕的杀手。应激会给动物的免疫系统造成很大的压力,一旦免疫系统超负荷运转,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就会降低,这时细菌和病毒就可能乘虚而入造成疾病的发生。因此我们要时刻思考:当一项饲养管理措施会给猪带来应激时,能否采用其他产生应激较小的方法达到同样的目的。
3、创造好的卫生条件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代良好的卫生和生物安全措施。保持栏舍的清洁卫生和经常性消毒会对疾病控制产生良好的效果,同时要杜绝针头和其他工具传播疾病。
4、良好的营养饲料营养好,不仅是猪只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而且对免疫系统发育也有重要促进作用。初乳可防止仔猪感染本场疾病,并提供足够的保护能力,因此必须确保仔猪在出生后12小时内吃到尽可能多的初乳。要给猪只提供高品质的日粮,特别是断奶仔猪。
控制疾病必须采取的管理办法
1、全进全出制传染源可在猪只间相互传播,全进全出的管理方法可以防止这种风险。全进全出应该运用在产仔、断奶、生长与育成、育肥等猪群循环的各个阶段。猪群的全进全出必须保证整个循环系统各批次间不能有相互交叉的现象,未达标的猪只不能混入下一批次,并且工作人员必须跟随猪群流动。
2、分批次生产由于栏舍的限制,传统的以周为单位的批次生产模式往往很难实现全进全出制所需要的批次隔离,批次产仔必须使每个批次有足够大的群体。实践证明,每3周为一批次的生产系统是有效的,这是因为:①每批的数目越大越易于实现批次隔离;②符合母猪3周为一情期的自然规律,易于管理;③21周的生产循环,仔猪在产后4周断奶,是比较理想的;④便于每周劳力的精细分工,诸如:服务、产仔、断奶、清洗和消毒。
3、最大限度地限制猪只混养混养会增加猪只间的接触,并使其处于紧张应激状态。因而猪群混养时应注意以下原则:①可能的话,断奶到肥育应维持猪只分组不变;②同窝的仔猪应在同一天断奶,并保持每窝为一小组;③如果必须将不同窝的猪混合组成较大组时,应使混合的窝数达到最小;④最好是通过分群而不是通过猪只混合的方法,来达到预期的猪群规模;⑤保持生长育成猪始终在同一个小组中,同组的猪只应同时进入肥育期;⑥可根据栏舍大小把猪群小组进一步细分;⑦不要通过混合猪群小组的方式来增加组的大小;⑧猪群循环系统的每个阶段杜绝不同批次间猪只的混养。
4.严格执行清洗及消毒程序大多数传染源生存于有机废物中,如果猪圈消毒不完全,疾病会传给下一组猪群,因此猪群迁出后要立即清洗、消毒。栏舍清洗消毒程序为:用水浸泡,使有机物质容易清除――用水冲洗――用清洁剂清洗――用水漂净――消毒――下一批猪移入前,使其完全干燥。并在每栋栏舍入口处放置脚踩消毒池。
5.产仔时管理好初乳仔猪在出生6小时内吃好初乳对仔猪的健康生长很重要。有些母猪可能没有某些疾病的抗体,这时要考虑把仔猪进行“寄养”,就是在6至12小时内交换仔猪(新生小猪必须从其生母那里至少吃一次初乳)。
6.出生24小时后停止寄养仔猪出生24小时后抗体的吸收停止,并且24小时后仔猪寄养可能有助于病毒的传播,应当尽可能的避免。
7.圈舍间实体隔离不同栏舍的猪只在开放式隔离圈舍中接触的机会增多,这样会造成病原体容易在猪只间的传播,因此圈舍设计时一定要将开放式隔离改为实体隔离。
8.断奶时,保持舍内较低的猪只密度猪群密度越低,猪的应激越小;应激小等价于好的健康。在英国,推荐的猪只饲养密度为:从断奶到22kg猪群――0.3平方米/头;生长至50kg猪群――0.6平方米/头;育肥猪群――0.75平方米/头。
9.增加饲喂点如果小猪为了争抢食物而打架,会增加猪群的应激水平。增加饲喂点可以减少猪只争抢食物,必须保证每头断奶仔猪至少要有7cm的采食空间;大猪也要保证有充足的采食空间,保证它们能同时吃到食物。

10.良好的营养仔猪断奶时通常会产生较大的应激,食物摄入量也会下降,会给仔猪的生长发育带来很大的影响,同时仔猪免疫系统的发育完善也需要良好营养供给;这要求仔猪断奶后必须供给优质饲料以减少由于断奶造成的应激,并经常更新饲料保持饲料新鲜,同时保证猪只在任何时候都方便饮到清洁的水。对水的清洁我们要形成这种观念:“如果你不喝这样的水,为什么要求猪喝呢?”
11.提高温度和通风的控制能力寒冷会引起猪群应激,降低免疫力,增加感染疾病的危险性,因而一定要保持猪群生活的最适温度,减少猪群生存环境温度的变化,尤其是要确保刚断奶仔猪的适宜温度。改善畜舍内通风有助于减少有害气体对呼吸系统的刺激,猪舍有害气体推荐最大水平为:氨――10ppm;二氧化碳――0.15%。尽量消除寒冷气流和有刺激性气流对猪群的影响,减少灰尘的污染。
12.限制每组猪群的数量栏舍的猪只数量越少,个体间传播疾病的机会越少。建议每窝仔猪编成一组,如果必须混合不同窝的猪只来组成较大的组的话,一定谨记管理办法3!
13.断奶时不要剪牙有没有必要剪牙?这一直是个有争议的话题。现在许多英国饲养者不再剪牙,他们认为剪牙只会起到传播疾病的作用,不剪牙还可节省时间来执行其它一些有利的管理措施。
14.严格执行卫生措施注射、断尾时保证良好的卫生标准,不同窝猪只注射时要更换针头,不同猪之间要严格消毒器具;用很多工具时,把它们都放在消毒盘内轮换使用。每栋猪舍间要保持消毒措施的独立,每栋猪舍门前要设立脚踩消毒池,并且每栋猪舍使用各自独立的工具设备。
15.制定关于病猪的规定病猪是个传染源在栏舍的时间越长,其它猪被感染的机会越大,因此要制定一个有关病猪治疗规章并长期坚持下去。猪只一旦有疾病的症状应迅速移到隔离栏,及时治疗,并对猪只何时康复、何时处死做出规定。
16.死猪的处理病死猪只不要随处抛弃,一定要在离畜舍较远的地方进行掩埋和无害化处理。
总结
1、防止新的传染源带入猪群,要有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程序。
2、要从高度健康的单位引进种猪。
3、一个猪群的健康状况越好,新的疾病在猪群中的影响越小。
4、如果要成功的控制疾病,必须实行高标准的管理措施。
5、谨记四条“黄金”原则:减少猪只间接触、减少应激、良好的卫生条件、良好的营养。

美蛙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


(1)蝌蚪气泡病水质过肥,水中气泡较多,使蝌蚪不断吸人体内而发病。其体膨胀,浮于水面,严重时甚至仰浮水面,身体失去平衡。治疗时,可将发病蝌蚪放在清水中浸泡几天,停止喂食,直至痊愈。

(2)蛙烂皮病。此病是长期投喂单一饵料,缺乏维生素A, 使上皮细胞的生理性再生受影响所致。患病蛙头背部皮肤无光泽,出现白蓝纹,接着表皮脱落并扩展到整个身躯,同时其瞳孔有粒状突出,起初黑色,后变白色,失去视觉。治疗可对病蛙补喂鱼肝油或在饵料中添加维生素,也可用动物肝脏,每2d1次,每次1g严重时可对其进行消炎治疗。

(3)蛙脱肛病。主要症状是病蛙直肠外露于泄殖腔外1-2cm,并由此引发感染。病蛙食欲减退,行动不便,体质瘦弱。治疗,先用冷开水或蒸馏水洗净外露直肠,最好先消毒,后清洗干净,用裹一些棉花的火柴梗立即塞人泄殖腔内,再隔离饲养,直至治愈。

综合防治措施

(1)合理放养。密度不宜过大,要适宜。
(2)饵料投喂。美蛙饵料要保证新鲜充沛,营养全面,坚持四定原则,科学投喂。
(3)加强日常管理。勤观察,勤清理剩饵,适当控制水温和气温,调节水质。
(4)控制病体繁衍及传播。对养殖池、水体、饲养工具等定期消毒处理。
(5)药物防治。定期对蛙体、饵料进行消毒,发现有病,应对症下药,及时隔离治疗。

家禽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近年来,许多家禽由于生存环境被破坏,受到细菌疾病的感染,并得不到及时治疗,家禽疾病愈发频繁,诸如禽流感、新城疫、鸡传染性鼻炎、鸡白痢等多种疾病在家禽养殖业中造成大范围的传染,给养殖户造成重大的财产损失,也引发了市场上的饮食安全问题。重视家禽疾病,提高家禽养殖管理,及时做好家禽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是当前家禽养殖行业首要解决的问题。

1家禽疾病

家禽疾病,指的是包括鸡、鸭、鹅、猪等家禽动物在被饲养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所得疾病的总称,疾病主要包括三大类:传染性疾病(病毒疾病、细菌疾病、霉菌疾病等)、普通性疾病(外伤疾病、遗传疾病、中毒疾病等)和寄生虫疾病(原虫疾病、蠕虫疾病、外寄生虫疾病等)。

家禽是与人们距离最近的动物,家禽疾病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一旦发病,轻则造成家禽养殖行业的经济损失,重则会引起人体感染,甚至死亡。所以,加强对家禽疾病的研究力度,及时对家禽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势在必行。

2家禽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2.1家禽疾病的预防

首先,提高饲养员的防范意识。对于家禽饲养员的培训内容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加强疾病防范教育,提高他们的疾病防范意识,教会他们根据细节观察,提前预防家禽疾病。由于家禽是群体养殖,一只只进行检查的做法不太实际,主要是通过饲养员对家禽饮食、冠色、精神状态和粪便的观测,观察它们是否有不正常的反映,如果有家禽冠色发白或发紫、无精打采、羽毛干燥,那它就可能已经患病,需要及时治疗。

其次,建立干净卫生的养殖场,科学饲养。家禽的生存环境对它们自身的生长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干净卫生、时常打扫的养殖场能够保持无细菌滋生、空气质量好,有助于家禽的健康。养殖场的建立位置要远离湖泊、野生鸟类栖息地和流浪动物聚集地,尽量避免和其他动物混杂养殖,采用封闭养殖模式,与野生动物进行隔离。在地理位置上,要设在交通便利的地方,便于养殖饲料和新引禽类的运输。饲养家禽的养殖场中,要保证气温恒定、日照充足、禽舍空气清新,为家禽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再次,引进健康的家禽。养殖场中家禽的养殖,大多都是自行繁殖类养殖,还有的采用批量引进的方法为养殖场增添新的活力。在新引家禽时,要确保引进的家禽健康无病,并定期接种疫苗,对以往的病禽及时处理,断绝传染源。

最后,禽舍时常消毒防疫。在家禽聚集的养殖场中,容易滋生病菌引起家禽患病,所以要时常在养殖场中进行消毒,达到防疫目的。饲养员在进行定期消毒时,要避免消毒液与家禽的直接接触,喷洒消毒液时要与家禽保持一定距离;在养殖场的出入口对来往车辆、人员进行消毒,避免病菌通过各种方式进入养殖场。

2.2家禽疾病的治疗方法

家禽疾病的治疗属于家禽患病后的程序,具体治疗方法需要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而定。家禽疾病的治疗环节一般分为以下两个步骤:

2.2.1发现病患,及时隔离在养殖场中,一旦发现有患病的家禽,不可自行隐瞒处理,要将具体情况及时上报有关部门,并将患病的家禽送到相关的研究所内进行疾病研究。如果确认家禽患病必须先将此养殖场进行封闭,禁止人员来往,减少疾病传染的机会;将已经患病的家禽单独饲养,避免同类感染,饲养人员在单独喂养后及时进行消毒,消除病菌;同时,在整个养殖场中进行大范围的杀毒,清除病菌残留。

2.2.2具体疾病,具体治疗家禽疾病确诊后,要及时依据实际情况进行治疗,在此,仅对家禽疾病中的禽流感和球虫病的治疗进行简要说明。禽流感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其发病的主要原因是病毒感染,可以通过呼吸道等途径进行传播,也可以感染给人体。对于禽流感,主要的治疗方法是用药物治疗,如板蓝根、黄连、华夏感康等,多用中药药材煎水喂食,能够减轻疾病症状。球虫病是一种寄生虫疾病,其病原体通过家禽的排泄物、水等物质进行传播,传播速度快,感染率和死亡率很高,对于这种病症,可以将适量剂量的灭球灵、痢特灵等药物与饲料搅拌进行喂食,剂量不能太大,也不可重复用药,容易使家禽产生抗药性。

3结语

在家禽养殖业中,家禽常常由于气候、细菌、传染源等多种多变因素而患病,影响到社会饮食行业和家禽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对养殖户的财产和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养殖人员在进行家禽养殖时,要加强疾病防范意识,按时接种疫苗,加强疾病预防。在发现家禽疾病时,及时进行隔离,运用正确的治疗方法进行药物治疗,断绝病原体的传染途径,降低家禽死亡率,促进家禽养殖行业的持续增收。

参考文献

王颖.家禽疾病预防和治疗方法探究.农民致富之友.2013,(14):185.

刘云中.浅析家禽的疾病预防和治疗.农民致富之友.2013,(14):192.

张全.浅析家禽的疾病预防和治疗.农民致富之友.2013,(10):164.

作者简介:赵会波,专科学历,辉南县辉发城兽医站,兽医师,研究方向:黑猪养殖。

蚯蚓疾病的防冶方法


蚯蚓疾病主要有生态性疾病、细菌性和真菌性疾病、寄生性疾病等。

1.生态性疾病

此病是由于养殖床低层老化,甚至腐败,长期不透气,使大量二氧化碳产生,导致缺氧而厌氧性腐败菌、硫化菌等发生作用,使大量的硫化氢、甲烷等毒气不断溢出,造成蚯蚓逃离养殖床或背孔溢出黄色液体,迅速瘫痪,成团死亡(农药中毒的有挣扎状急死现象,不会成堆结团而死亡的)。

(1)毒气中毒症:

防治方法:

注意养殖场通风,驱散毒气,及时更换老化的养,殖床基料、清除蚓粪,垫人增氧剂,立即向蚓池喷洒清水等。

(2)食盐中毒症:

饲料中配人含盐量超过1.2%,会引起中毒反应。如直接取用腌菜厂或酱油厂废水、废料会使饵料含盐过高,幼蚓更易产生中毒反应。误食后,蚯蚓先剧烈挣扎,很快麻痹僵硬,体表无渗透液溢出也无肿胀现象,色泽逐渐趋白,且湿润。这类蚯蚓可以及时处理加工成商品蚓出售。

防治方法:

立即清除基料或饲料,大量用清水冲洗。将中毒的蚯蚓全部浸入清水中,更换清水l一2次,待水中蚯蚓再无挣扎状时,放水取出蚯蚓,放人新鲜基料中保养。

(3)酸中毒症:

这是由于基料或饲料中含有较高淀粉和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物质,在细菌作用下产生饲料酸化,造成蚯蚓体液酸碱度的失衡从而导致表皮粘液代谢紊乱,引起蚯蚓胃酸,使其食道中的石灰腺所分泌出的钙失去对酸的固有中和能力,并日趋恶化直至造成胃酸过多症。表现为拒食,离巢逃逸。约半月左右,蚓体明显瘦小,无光泽,萎缩,全部停止产卵。严重者出现全身痉挛状,环节红肿,明显缩短,粘液增多而稠,转圈爬行,体节变细、断裂,最后全身泛白而死亡。

防治方法:

可用清水浇灌养殖池,反复换水浸泡,并通风透气。用苏打水液或熟石灰进行中和。彻底更换基料,清除重症蚯蚓。

(4)碱中毒症:

主要是误施碱性水,如高剂量药物消毒水、生石灰消毒水、漂白粉消毒水以及加入未发酵的碱性基料,长期湿度大,池底长期不清除,加之通风不良,使氨氮积聚过量,pH值增高等。表现为蚓体麻痹发呆,无挣扎,钻在土表,全身水肿膨胀,最后体液由背孔涌出,僵化而死。同时引起蚓卵水解而溃裂。

防治方法:

用清水浇灌养殖池,反复换水浸泡,通风透气。将食用醋或过磷酸钙细粉以清水稀释、喷人进行中和。彻底更换基料,清除重症蚓。

(5)蛋白中毒症:

这主要是喂食过量,使蛋白质严重沉积而腐败。表现为拒食,蚓体颤栗,有剧烈痉挛状,且迅速消瘦,出现一端肿胀或一端萎缩或局部僵硬枯焦而死亡。

防治方法:

彻底清除基料,并进行消毒灭菌。疏通风道,清洗换气筒。增加纤维基料。对重症蚯蚓加强生物活性体的饲喂。

(6)萎缩症:

饲料配方不合理,或饲料成分含量单一,导致长期营养不良。温度常高于28℃,造成其代谢抑制。蚓池较小、较薄,导致遮光性不强,使蚯蚓长期受光,使体内外生化作用紊乱。表现为蚓体细短,色泽深暗,且反应迟缓,并有拒食现象。防治方法:加强生态环境的管理以及投喂的饲料多样化。将病蚓分散到正常蚓群中混养,使之恢复正常。

2.细菌性疾病

(1)细菌性败血病:

由败血性细菌沙雷铁氏菌属灵菌通过蚓体表皮伤口侵入血液,并引起大量繁殖而损伤内脏,导致死亡。它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受伤蚓接触死蚓后即会被传染。表现为蚓呆滞瘫软,食欲不振。继而吐液下痢,伴有浮肿,很快发生水解,产生腐臭味。防治方法:首先清除病蚓,以200倍病虫净水溶液进行全池喷洒消毒。每周一次;23次即可灭菌。其次,以1000单位氯霉素拌人50公斤饲料投喂,连喂3天。

(2)细菌性肠胃病:

此病由球菌如链状球菌在蚓体消化道内填殖引起的一种散发性细菌病。一般在高温多湿气候下发生。表现为初期严重拒食,继而钻出基料表面瘫软状,并频繁下痢吐液,3天左右死亡。防治方法:将病蚓群置人400倍的病虫净水溶液中,在容器内斜放一木板,让其浸液消毒后爬上木板,凡无力爬上者为染病蚓,应予废除。爬上者即取出投入新基料中养殖。也可以采用细菌性败血病一样的防治方法。

3.真菌性疾病

(1)绿僵菌孢病:

此病由绿僵菌引起。该菌适应于温度较低的环境,一般在春季和夏季发病,随着春季气温升高,绿僵菌的孢子弹射能力及萌发能力降低,致病率也随之减轻。患病蚯蚓可痊愈。但秋季正好相反,蚯蚓一旦感染,绿僵菌孢子便会在蚓血液中萌发,生出菌丝,置蚯蚓于死地。

因此,本病主要是由于基料灭菌不严所引起的,也就是基料是主要的感染源。初期症状不明显,当发现蚓体表面泛白时,蚯蚓已停食,几天后便瘫软而死。尸体白而出现干枯萎缩环节,口及肛门处有白色菌丝伸出,布满尸体表面。

防治方法:

首先清除病蚓,更换养殖池和基料。其次,用100倍病虫净水溶液喷洒蚓池壁,全面灭菌。特别在春秋时节更要消毒灭菌。一般隔lo天以400倍病虫净水溶液喷洒池一次,剂量为每平方米500一l000毫升。每周以KX电子消毒器杀菌一次,每次开机30分钟,并用塑料罩盖住蚓池杀菌。

(2)白僵病:

此病由白僵菌感染所致。但该菌对群体蚓威胁不大。只是当该菌在生长过程中分泌出毒素时才可致蚯蚓于死地。表现为病蚓暴露于表面,体节呈点状坏死,继而蚓体断裂,很快僵硬,逐渐被白色气生菌丝包裹。发病时间为56天。

防治方法:同绿僵病的防治。

蛤蚧敌害和疾病防冶


蛤蚧敌害的防止:

蛤蚧的敌害主要是猫和黄蚂蚁。人工饲养尤其是野外饲养的,要防止它们的危害。猫不仅干扰饲养环境,还要捉蛤蚧吃。黄蚂蚁咬伤蛤蚧,影响蜕皮,甚至因咬伤部位被感染而死亡。同时要防止蛇和老鼠窜人饲养场。

蛤蚧的疾病防治:

野生条件下蛤蚧一般不会患病,但如人工饲养时管理不当,也会发生疾病。

1.夜盲症

患有夜盲症的蛤蚧,眼球红肿、突出,日趋消瘦。患病后1520天死亡。

防治方法:

饲料中补充鱼肝油,平时经常喂些维生素A和维生素B等。

2.软骨症

患病蛤蚧软弱无力,食欲不振,活动减少,日渐消瘦。3040天后死亡。

防治方法:

饵料中增加钙的含量,如用动物骨头汤拌饵料,或在饲料中拌些骨粉。也可把蛋壳炒黑后磨成粉与饲料混和饲喂。

3.口腔(口角)炎病蛤蚧厌食,不愿活动。患病严重会死亡。

防治方法:

(1)隔离患病蛤蚧,以免传染。

(2)用0.5%呋喃西林溶液洗患处,也可用o.1%高锰酸钾溶液洗,同时喂维生素B:和维生素C,每次2.5毫克,每日3次。

(3)或用青霉素20万国际单位、0.25%奴佛卡因50毫升洗患处,并喂维生素C。

农村养猪常见猪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本文主要介绍了猪的几种常见的疾病和预防防治的方法,希望本次研究能够为猪疾病的预防和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农村养猪过程中,为了保证农民群众的各项利益不受损害,一定要进行猪类疾病预防和治疗。猪类疾病一旦大面积的爆发流动,会给农村地区的养殖业产生毁灭性的打击,同时还会影响到其他的动物,造成疫情不断的扩大,最终给农村地区的养殖业带来严重的影响。所以在养殖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猪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要想很好的做好猪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工作就需要首先对常见疾病的发病症状尽心了解和掌握,然后采取积极地措施进行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很好的完成猪疾病的预防和防治工作。

一、常见猪疾病的种类

1.猪的气喘病

猪的气喘病在临床上称之为肺炎支原体性疾病,属于猪的传染病的一种,主要影响的是猪的呼吸道。这种疾病发病的主要症状为气喘和咳嗽,其中胸腔是其主要发病的区域,对猪器官影响最为严重的是猪的肺部器官,通常情况下会出现紧急的肺气肿和肺水肿的现象。猪一旦感染上了这种疾病,就会影响猪的饲养时间,同时猪的生长速度就会变慢,会降低饲料的使用效率,这种疾病和猪的年龄、性别和品种无关。该种疾病发生没有固定的时间,在气候变化比较明显的季节,天气情况表现的不稳定的情况下比较容易发病。引起猪感染这种疾病的主要原因是是由饲养过程中,饲料质量较差,饲养环境较差,单个猪感染该种疾病之后,不容出现死亡的现象,但是由于该种疾病有较强的传染性,如果大面积的感染了该种疾病之后,其对猪群的危害效果就会加大,在出现该种疾病之后,如果不及时的对其进行控制,则不能有效的根治此病,这种疾病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发现,其出现了概率也比较大。

2.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

猪的传染性萎缩性属于一种呼吸道疾病,猪感染该种疾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一种是支气管败血博氏杆菌的侵染,另一种是跟产生毒素的多杀性巴氏杆菌的侵染造成的。该种疾病发生之后主要的症状就是鼻炎,猪的面部发生较大的形变,部分位置出现严重的萎缩现象,猪个体的生长速度变慢,饲料的转化率明显降低,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一旦猪感染了这种疾病会严重影响到猪的呼吸系统正常的运转,导致猪的免疫功能降低,在生长过程中很容易感染其他疾病,增加了猪的死亡率和淘汰率。通常情况下,猪仔在生长到5个月大小是很容易感染上这种疾病,并且这种疾病在世界范围内也经常的发生。

二、猪常见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1.猪气喘病的治疗和预防工作

在养殖过程中,猪场应该始终坚持自我繁育的原则,对于外来引进的新型猪种,应该进行彻底的免疫工作。同时在养殖过程中还应注重平时的消毒工作,确保提供的饲料能够满足猪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对饲料进行严格的检查和管理,严禁向猪喂养已经腐败变质的饲料。注意对猪圈环境的清洁。定期的对成年猪和猪仔进行免疫工作,同时还应该保证一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另外还应该注意疫苗在注射过程中应该采用胸腔注射。此外,由于猪肺炎型支原体在发展过程中可以改变自身表面抗原而造成免疫和治疗失败,倒是猪的免疫力低下,因此,猪场在养殖过程中还应该配合其他药物进行防治。在治疗该种疾病的过程中,螺旋霉素、四环素、甲砜霉素等抗菌药物都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2.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预防和治疗

首先,我国的动物检疫部门应该加大对进入到我国市场的猪的动物检疫检查,防止病猪从国外流入到我国国内,同时在养殖过程中一旦出现病猪应该及时的将其淘汰掉,不断更新现有的猪群,将带有病状的猪全部淘汰,从而在最大程度上降低猪被传染的几率;其次,对于那些已经患病,但是外表症状不是很明显的猪,在检疫过程中很难借测出来,所以不能及时的对其进行淘汰处理,这是比较稳妥的措施是将出现过病猪的猪群全部淘汰处理,全部育肥出栏,不留后患。而对于饲养过程中,接触过病猪的疑似猪应该进行全面的隔离观察,观察的期限一般维持在两个月作用,在观察其结束之后,如果改疑似猪没有出现感染的情况的话则可以继续饲养如果出现了发病的现象,则应该立即对其进行处理;再次,在养殖过程中,母猪生产的猪仔严禁与其他猪接触,猪仔断奶后仍然需要对其进行隔离观察,观察期一般在两个月左右,在观察期间如果没有发生任何的异常情况,则可以把这批猪仔用于培育新一批的健康猪;第四,在养殖过程中改善饲养条件也是防止猪感染该种疾病的一种重要措施,在养殖过程中应该适当的调整猪的居住密度,防止猪群发生相互挤压的现象,提高圈舍的通风效果,加强对流空气的流通,及时的排除有害气体,谨防各种不利因素的存在。

结语

猪疾病的防治和治疗开展工作的好坏对我国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防治过程中,如果没有及时的对疾病进行有效的控制和治疗,很可能会对人类的健康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严重危害到人类社会的正常秩序,所以,加强对猪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对于保证养殖业和人类社会健康稳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黄鸡免疫方法和疾病防冶


三黄鸡饲养周期短,任何疾病一旦发生即使得到控制,到出售前往往也来不及恢复,因此必须立足于卫生防疫,要有防重于治的观念。

①实行全进全出制

就是同一栋鸡舍或鸡场一次只进同一批雏鸡,饲养同一日龄鸡,并且在同一天全部出场,出场后彻底清扫、清洗、消毒,然后将鸡舍空闲密闭一周以上,再接养下一批雏鸡。由于在鸡场或鸡舍内不存在不同日龄鸡群的交叉感染机会,切断了传染病的流行环节,从而保证了鸡群的安全生产。

②做好消毒工作

要对三黄鸡鸡舍及舍内设备进行彻底的消毒;人员、车辆进出均应消毒;每周至少1次带鸡消毒,定期清理消毒鸡舍周围的环境,加强垫料管理,保持垫料干燥、无霉变。

③制定合适的免疫程序

I-3日龄用传染性支气管炎H120或Ma5疫苗点眼;7日龄用新城疫苗Lasota(拉苏打)或Crone(克隆)-30或Ⅱ系苗进行滴鼻或点眼;14日龄用法氏囊苗D-78饮水或滴口:26-28日龄,用新城疫Lasota或Orone-30苗2倍剂量饮水。必要时在35日龄用法氏囊D-78再次饮水。

或者,1日龄用新支二联苗ND-H120或ND-Ma5进行点眼或滴鼻,同时用新城疫油乳剂灭活苗在颈部下1/3处背侧皮下注射0.2毫升/羽;14日龄用法氏囊D-78饮水或滴口;32-35日龄再用法氏囊苗饮水一次。

④在饮水或饲料中预防性投药

用抗生素预防剂量间断性地加人饮水或料中,预防一些细菌性疾病的发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205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