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鸡养殖和鸡蛋食用安全性的因素及对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鸡蛋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鸡蛋含有大量的维生素、矿物质和高生物价值的蛋白质,营养学家称之为完全蛋白质模式,被人们誉为理想的营养库。但近些年来,随着假鸡蛋、红心蛋、毒鸡蛋等问题的出现,使人们对的鸡蛋的食用安全产生了质疑。下面我主要来介绍一下影响鸡蛋食用安全性的一些因素及对策。

一、影响鸡蛋食用安全的因素

1.鸡蛋中的微生物。鸡蛋中微生物主要来源于带菌鸡体或蛋壳上污染的微生物。健康母鸡的卵巢、输卵管等处是无菌的,其所产蛋内容物中不会有微生物。母鸡在感染病原微生物时,病原菌可浸入鸡体的卵巢和输卵管。这时,鸡蛋便可能被病原菌污染。同时,病鸡在感染病原微生物痊愈后仍可能成为病原微生物携带者,所产的蛋也可能有病原微生物。另外,鸡蛋经泄殖腔由肛门排出体外时,与肠道内微生物及外界微生物接触,蛋壳上可能带有病原微生物。

2.鸡蛋中的寄生虫和异物。鸡蛋中的寄生虫和异物较少见,仅见于个别鸡蛋。鸡蛋中寄生虫的检出率约为0.05%,存在地区性和季节性的特点。湖沼地区的检出率较高,而山区与平原地区较低,检出率最高的是一年中的5-10月份。鸡蛋中的异物一般存在于蛋白中,也有在蛋黄表面者。其形状、颜色、大小各异。这些异物多为卵巢中脱落的未成熟卵黄或输卵管中脱落的上皮细胞。

3.鸡蛋中农药的残留。鸡蛋中的农药主要指有机氯(如六六六、DDT)和有机磷农药(如乐果、敌百虫)。其中,有机氯农药能通过水流、空气、人体、动物体、植物体和土壤传播,且药效持久,能长期污染食品和环境,且进入人体后贮藏在脂肪组织中,积累后不易排出,对人的危害尤为突出。鸡体采食了富含有机氯或有机磷农药的谷物、蔬菜,会导致这些农药累积在鸡体内,特别是脂肪组织、肌肉组织等脏器和卵巢内的卵子,其所产蛋中(蛋黄中多余蛋白)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残留。六六六和DDT残留可引起人的肾脏和肝脏功能障碍,且无有效治疗方法,同时会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明显的中毒症状。我国目前明令禁止在蔬菜、谷物中使用该类农药。

4.鸡蛋中的有害元素。鸡蛋中的有害元素主要指汞、铬、铅、砷等重金属元素。鸡和其它家禽采食了含有重金属元素的水或饲料,这些元素便在体内组织中长期积存下来,其所产的蛋中也会含有这些重金属元素,人食入含有这些元素的鸡蛋,便可能产生重金属中毒,危害人体的健康。

5.鸡蛋中的兽药残留。鸡蛋中的兽药残留主要指一些抗菌和抗病毒兽药的残留。残留药物的种类较多,比较突出的有喹诺酮类、磺胺类、酰胺醇类和金刚烷胺等等。这些药物的残留将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巨大的威胁,已引起消费者与官方的关注。不同种类的抗生素在动物体内的吸收、分布、排出和组织中的残留情况各异。青霉素在血液中的分布比其他脏器较多。氯霉素吸收后能分布于全身组织及一切体液中,以肝、肾中含量最高。青霉素与金霉素均有一部分被组织吸附和保留,残留时间较长。磺胺类药物在动物体内的残留时间较抗生素长,因同样情况下磺胺类药物的用量较大。组织中的各种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均可移行至蛋中,造成鸡蛋中兽药残留。导致鸡蛋中兽药残留的主要原因是养殖户不按规定量用药和不执行所使用药物的休药期,从而导致鸡蛋中兽药残留。

6.鸡蛋中违禁添加的非食品物质。鸡蛋中的违禁非食品物质主要指三聚氰胺、苏丹红等非食品类添加剂,均属于违禁添加物质。三聚氰胺是一种有机化工原料,添加到饲料中可提高鸡蛋的蛋白含量,一般情况下较为稳定,在高温条件下可能分解释放出有毒的氰化物,危害人体健康。苏丹红也是一种化工原料,添加到饲料中可以提高鸡蛋中蛋黄的色泽度。其具有致癌性,对人体的肾脏和肝脏有明显的毒性。我国法律法规明令禁止在食品中使用该类非食品添加剂。

二、提高鸡蛋食用安全的对策

1.加强管理,建立长效监管体制。随着食品安全事件的不断频发,国家已加强了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国家同时也加强了食品安全监测的建设,在各省、市、县先后成了食品安全办公室和食品监测检验机构。这些将为食品的安全食用提供有力的保障。但是有些法律和标准体系仍然不健全,仍需要加强管理,完善监管体系。

2.加强对养殖户合理用药的指导。导致兽药残留的主要原因是养殖户不按规定使用兽药和不执行休药期规定所致。所以加强对养殖户正确的使用药物是保证鸡蛋食用安全的一个重要措施。只要养殖户按照规定正确使用兽药,就能从源头上减少或避免兽药的残留,从而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

3.加强食品质检系统的建设。政府要加大对食品监管部门和质检系统的建设,同时还要建立鸡蛋质量检测体系。加大对养殖、销售环节鸡蛋的检测力度,定期或不定期的对蛋禽企业和市面销售的鸡蛋进行随机抽查。并对抽检的鸡蛋进行相应的监测和检验,并定期向社会公布禽蛋安全状况,消除人们对禽蛋的质疑和恐慌。同时加强对检验不合格的养殖户和禽蛋生产企业的处罚力度,并应限期整改甚至关闭。

4.注意家禽养殖周围的环境。家禽养殖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鸡蛋的品质和质量。所以养殖场在选址时就要对周围的环境条件进行调查,特别是水源,必要时可请环评部门进行养殖场周围环境进行检测和评估,从而提高鸡蛋的品质和质量。

相关知识

影响奶牛产奶性能的因素及对策


奶牛的产奶性能直接关系到整个奶牛养殖场的经济效益,而影响奶牛产奶性能的因素主要包括内因和外因。内在因素主要有品种、生理状况等,外在因素主要包括饲养管理与环境等。在奶牛养殖过程中要将内因与外因紧密结合起来,才可以达到稳产、高产的目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影响奶牛产奶性能的内外因素及对策。

奶牛的产奶性能包括产奶量和乳产品品质,这两方面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是由母牛的内因,即品种、生理等因素;外因,如环境、饲养管理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两者缺一不可,优良的奶牛品种是前提,如果没有好的品种,再科学的饲养管理方法也不可能提高其固有的产奶量,而即使有好的品种,如果不进行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也不会使其产奶性能得以充分的发挥,因此在养殖过程中要将内因与外因结合起来,选择好具有高产、稳产且牛奶品质好的奶牛品种后,再通过科学的饲养管理,提供适宜的养殖环境,充分的发挥该优良品种的产奶潜能,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1、内在因素及对策

品种及遗传因素。奶牛的产奶性能具有很强的遗传力,品种不同,产奶性能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并且相同品种的不同个体间的产奶性能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奶牛养殖场要选择好品种,这是获得较高产奶量和高品质乳产品的基础。目前我国奶牛养殖场多选择乳用型荷斯坦牛这一品种,产奶量要明显的高于其他奶牛品种,据报道,中国荷斯坦牛在整个泌乳期的产奶量可达到6500~7500kg。但是该品种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就是乳脂率较低。拥有较高乳脂率的奶牛品种为娟姗牛,可达到3.3%~8.4%。所以在选择品种时要根据本场的实际情况以及市场要求选择适宜的品种,并且还要选择该品种中产奶性能相对较好的后代来饲养。

生理因素。生理因素对奶牛的产奶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奶牛的生理状况决定着奶牛的代谢水平,从而使得奶牛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也不同,会导致奶牛的产奶量和乳产品的营养成分不同。奶牛的生理因素主要包括年龄、胎次、泌乳期、干奶期、配种期和妊娠期。每一阶段的产奶性能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初产乳牛因身体仍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产奶量较低,只相当于成年奶牛的70%,产奶量的高峰期在4~6胎,随着年龄以及胎次的增加,产奶量开始下降,乳产品的成分也发生着变化,如果饲养管理良好,还可以维持较高的产奶量,但是到一定的年龄和胎次后就要适时淘汰,或者转为育肥用;初产母牛的年龄对产奶性能影响很大,如果配种过早,乳腺的发育还未完全,会严重影响泌乳量,一般情况下,判断初产奶牛是否已达到配种资格可以通过体重和年龄来定,通常当体重达到成年母牛的70%,年龄达到24月龄左右时即可参与配种;在奶牛的整个泌乳期,产奶高峰期一般低产奶牛在产后的30~40天,高产奶牛在产后的50~60天,可持续20~60天,然后产奶量开始下降。到了泌乳末期,产奶量下降迅速。乳产品的营养成分也发生着变化,在泌乳初期乳脂率较高,2~8周时乳脂率下降到最低,待到第三个泌乳月时又开始上升;奶牛在干奶期的饲养目的并不是产奶,而是让奶牛的身体以及生理机能得到休息和更新,以保证胎儿有充足的营养,保证下一个泌乳期的产奶性能;奶牛到了发情配种期后,产奶量会短时间的下降,但是乳脂率会上升,而妊娠期尤其是妊娠中期,由于激素的影响,奶牛的泌乳量也会下降明显,到了妊娠后期一直到干奶,产量量迅速下降。产犊间隔影响着奶牛的产奶性能,最理想的产犊间隔应为12个月,保持一年一产犊,产犊间隔短的奶牛的产奶量较高,反之则会造成奶牛繁殖性能下降,产奶量下降。所以在养殖过程中要按时的配种,及时的开奶,以保证奶牛下一个泌乳期的产奶性能不受影响。

2、外在因素及对策

环境因素。温度对奶牛的产奶性能影响较大,母牛的产犊季节不同,泌乳高峰期所处的环境温度也不同,因此整个泌乳期的产奶量也不同,一般在早春季节和冬季产犊最好,夏季的产奶性能最不好。在我国北方地区,适宜的产犊季节为冬季和春季,加上合理的供料可以提高奶牛的产奶性能。另外,牛舍的环境也很重要,舒适的养殖环境利于产奶性能的发挥,因此要保持牛舍内清洁、卫生、干燥。

饲养管理因素。饲料对奶牛的产奶量和乳产品的成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奶牛所摄入的营养量以及营养成分会直接影响到奶牛的产奶性能。因此,在整个泌乳期都要根据实际的养殖情况,如奶牛的体重、产奶量、乳成分以及体况来进行合理的日粮配制,使奶牛获得充足且合理的营养,目前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多采用全混合日粮的饲喂技术,可能保证奶牛摄入均衡的营养,从而保证奶牛的产奶量和牛奶的品质;正确科学的挤奶方法也可以影响奶牛的产奶量,在每次挤奶前要用温水擦拭乳房,促进血液循环,不但可促进乳汁的分泌,还可以加强乳脂的合成。生产实际表明,在挤奶前充分的按摩乳房与不按摩乳房相比,产奶量要明显高的多,较长时间的按摩乳房,可以刺激乳腺的排乳反射,提高产奶量。而合理的挤奶次数可以提高产奶量,因为乳腺中奶的合成与分泌速度与乳房内压成反比,如果挤奶次数较少会造成奶在乳房内蓄积,内压增高,奶的分泌速度减慢,如果及时将奶挤出,可减少乳房内压,可促进奶的合成与分泌。

影响奶牛产奶量的主要因素

奶牛业是畜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奶牛生产中,奶产量的多少是决定奶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县奶牛生产自1984年开始,主要发展在1999年以后,目前全县奶牛生产已在昆明地区占据半壁江山,所以奶牛生产的健康发展不仅关系到农民增收,同时也是关乎到城市供给的保障。对从事奶牛养殖的农户和业主能否可持续的发展奶牛生产,找准影响奶牛的产奶性能的因素就是主要的工作之一。影响奶牛的产奶性能的主要因素概括起来有:遗传因素、生理因素和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包括品种、个体。品种不好,吃再好的东西也只能长肉,不能出高产奶。不同品种牛产奶量和乳脂率有很大差异,经过高度培育的品种,其产奶量显著高于地方品种,产奶量和乳脂率之间存在着负相关,产奶量较高的品种,其乳脂率相应较低,但通过有计划的选育,乳脂率也可提高。奶牛不同品种,其产奶量及奶成分均有较大差异。奶牛不同品种,其产奶量及奶成分均有较大差异,同一品种内的不同个体,虽然处在相同的生命阶段,相同的饲养管理条件,其产奶量和乳脂率仍有差异。
生理因素包括年龄、胎次、泌乳期、干乳期、发情与妊娠等
年龄与胎次对产奶量的影响甚大。奶牛产奶量随着年龄和胎次的增加而发生规律性的变化。青年的母牛,由于自身还在生长发育,尤其乳腺发育还不充分。因此,头胎青年母牛产奶量较低,仅相当于成年母牛的70~80%;而老年母牛,7~8胎以后的母牛,随着机体逐渐衰老,产奶量也逐渐下降。其次是第一次产犊年龄不仅影响当次产奶量,而且影响终生奶量。第一次产犊年龄过早,除影响乳腺组织发育及产奶量外,也不利于牛体健康;相反,第一次产犊年龄过晚,则缩短了饲养期间的经济利用期,减少了产犊次数和推迟了经济回收时间,并影响终生产奶量。同时最理想的产犊间隔是365天,即每年产奶305天,干奶60天,1年1胎。

第三是奶牛在泌乳期中产奶量多呈规律性变化。一般母牛分娩后产奶量逐渐上升,低产牛在产后20~30天,高产牛在产后40~
50天产奶量达高峰。高峰期有长有短,一般高峰期约维持20~60天后便开始逐渐下降,下降的幅度依母牛的体况、饲养水平、妊娠期、品种及生产性能而异。在泌乳期中产奶量呈现先低、后高、再逐渐下降的曲线变化。同时,奶的质量也呈现相应的变化。在泌乳的高峰期,奶中的干物质、脂肪、蛋白质含量较低,但随着奶量的下降,其奶中营养成分又逐渐回升,即奶量与奶质有呈相反的趋势。第四是体格。同一品种、年龄的奶牛,一般而言,体格大的牛,消化器官容积相对也较大,采食量多,因而,产奶量相对比较高,即体格与产奶量有呈正相关的趋势。但过大的体重,并不一定产奶就多;而且奶牛体重大,维持代谢需要也多,经济不一定合算。第五是奶牛患病后,生理状况异常,首先产奶量下降,奶的成分变化无规律。第六是发情与妊娠。母牛发情期间,由于性激素的作用,产乳量会出现暂时性的下降,乳脂率略有上升。母牛妊娠对产乳量的影响明显而持续。妊娠初期,影响极微,到妊娠后期泌乳量显著下降,第8个月则迅速下降,以致干乳。环境因素包括饲养管理、挤乳与乳房按摩、产犊季节、外界气温、疾病等。饲养与管理。乳牛的饲养方式、饲喂方式、挤乳技术、挤乳次数等,都对产乳量有影响。但营养物质的供给,对产乳量的影响最为明显。饲养条件好时产乳量也高。日粮中给予多量的青绿多汁和青贮饲料,并注意各种营养物质的合理搭配,根据泌乳母牛的营养需要实行全价饲养。适当的运动,经常刷拭牛体,牛舍内保持通风良好,清洁干燥,合理安排工人日程,定期进行预防检疫等,对提高产乳量有良好的作用。挤奶是饲养奶牛的一项很重要的技术工作。正确熟练掌握挤奶技术,能够充分发挥奶牛的产奶潜力,防止乳腺炎的发生。

影响斑点叉尾鮰养殖效益因素及对策



根据泰兴市养殖斑点叉尾鮰的情况及笔者的实践,发现在养殖斑点叉尾鮰过程中存在“三大因素”影响养殖的经济效益,即疾病因素、生化因素、人为因素。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治和防范。

一、疾病因素

鱼病是影响斑点叉尾鮰效益的重要因素。主要有寄生虫病、细菌、病毒性疾病。

1.寄生虫病主要有小瓜虫病(也称白点病)、口丝虫病、水蛭病等寄生虫疾病。

防治方法:可任选以下的一种。①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每亩1米水深350克(对小瓜虫不宜使用)。②混杀王:每亩1米水深20~30毫升和水50千克稀释均匀泼洒。③鱼虫内服净:150~200克用面粉打成糊状搅拌在100千克饲料中,粘牢晾干,按鱼吃食量投喂,连喂2~3天。

注意的问题:由于斑点叉尾鮰属无鳞鱼,一般情况下不用或慎用敌百虫,硫酸铜也不宜过量使用,否则容易造成伤害。

2.细菌、病毒性疾病主要有肠道败血症、病毒性出血病、柱形病、水霉病等疾病。

防治方法:两种方法结合使用。①卤素类制剂均可,按不同种类的用药量连用3天,均匀和水泼洒。②土霉素拌饵投喂,每100千克饲料拌和180克土霉素制成药饵投喂,连喂10~15天。

二、生化因素

1.“泛塘”“泛塘”的前期征兆主要有:在正常投喂情况下,突然不吃或很少吃食;气温突然变化,暴雨前后天气异常时;水质过肥,水中藻类大量繁殖后死亡,水色突然变清,水体呈浓烈的腥味。

防治方法:加强水质调控,经常加注新水,保持水质鲜活。利用生物链调节水质,在主养斑点叉尾鮰的塘口,放养适量的鲢、鳙鱼。建议:亩产量在300千克以下塘口,且未设增氧机,亩放斑点叉尾鮰400尾,鲢、鳙鱼100~150尾;亩产量在500千克以下且设增氧机的塘口,亩放斑点叉尾鮰700尾,鲢、鳙鱼150~200尾。施用生石灰调节水质,亩用量5~10千克,每月一次,以调节水体pH值。

2.亚硝酸盐中毒在秋冬季,池塘水温突然变化,细菌分解作用停止,这时会出现亚硝酸盐含量升高现象,可达0.5毫克/升,引起鱼类应激反应。鱼的血液颜色由红变褐,通常称为“褐血病”,如不采取有效措施,2~3天会出现死亡现象。

防治措施:注意观察天气变化情况。发生“褐血病”时,一是采取换水办法,换去老水1/3,有条件时一边排水,一边进水,以降低水中亚硝酸盐的浓度。二是施用氯化钠,每亩1米水深11.3千克,使水中氯化物含量达到10毫克/升,以降解亚硝酸盐含量。

3.越冬期死亡在生产调查中发现,斑点叉尾鮰在越冬后会出现批量死亡情况。

防治措施:加强越冬前后的投喂管理。在进入10月中下旬以后,因天气逐渐变冷,斑点*尾鮰不到水面摄食浮性颗粒饲料,应改投沉性颗粒饲料,以保证其在冬季的营养需求,膘肥体壮才能安全越冬。提高池塘水位,保持1.5米以上的水深,且能相对稳定。清除池塘过深淤泥,减少有毒有害气体的发生。夏秋季节经常施用底质改良剂,改善池塘水质。

4.化工、农药、城市生活污水影响一是化工工业废水排放;二是农田农药残留浓度大的污水或者是实现麦套稻耕作方式改变后,农田麦秸沤制的废水排放;三是城市生活污水在涨落潮时顺着潮水排入到养殖塘口。

防治方法:加强水源管理,了解养殖区域内可能产生的各种污染源,每次进水时,认真观察水色有无异常、有无异味,严把进水关,在农田施用农药高峰期间暂停进水,以防万一。

三、人为因素

在养殖斑点叉尾鮰过程中,因人为因素造成的损失也不应忽视。

1.生石灰施用过量有的养殖户任意加大生石灰的剂量,比常规的养殖施用量还大,结果造成斑点*尾鮰死亡现象。

防治措施:严格控制生石灰施用量,尤其在高温季节每亩1米水深的生石灰用量控制在5~10千克左右。

2.机械性损伤由于斑点叉尾鮰无鳞,在拉网、运输、装卸过程中因操作不当或工具不适宜,极易造成斑点叉尾鮰皮肤擦伤,感染细菌而死亡。

防治方法:拉网、运输、装卸斑点*尾鮰时,动作要轻、快,工具光滑不毛糙。特别是在从外地调进苗种下塘放养时,应用3%~5%盐水浸浴3~5分钟,防治细菌感染。


蛋鸡产蛋率的影响因素及提高蛋鸡产蛋率的方法


商品蛋鸡产蛋性能直接关系着养鸡的经济效益。要提高商品蛋鸡的产蛋性能,取决于其良好的遗传和科学的饲养管理。在实践中,影响商品蛋鸡产蛋性能的因素很多,只要科学地分析和判断,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就可提高养鸡效益。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蛋鸡产蛋率的影响因素及提高蛋鸡产蛋率的方法。

1、蛋鸡产蛋率的影响因素

品种。蛋鸡的产蛋率很大程度上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一些蛋鸡品种的产蛋率较高,通常白羽品种蛋鸡的产蛋率要高于红羽品种。

生理因素。蛋鸡产蛋性能的发挥以及产蛋率的高低受到蛋鸡生理因素的影响,包括蛋鸡体内的激素水平,如卵泡雌激素、促黄体生成素,蛋鸡输卵管和卵巢功能的协调性,蛋鸡体内自由基的水平等。一般在产蛋鸡的产蛋中后期,提高促卵泡激素、促黄体生成素以及孕酮等与生殖相关的激素的分泌量可以提高蛋鸡的产蛋率。因此蛋鸡要想保持较高的产蛋率需保持良好的生理状态,养殖者可从调节蛋鸡的生理角度,调节与卵泡发育成熟、排卵和蛋形成过程相关的分泌技能来提高蛋鸡的产蛋率。

营养因素。蛋鸡日粮中的营养成分是否全面,配比是否合理,饮水量是否充足也是影响其产蛋率的重要因素,当蛋鸡日粮中的营养成分不足或者过高,营养配比不均衡,饮水量不足,则不能满足蛋鸡产蛋的营养需求,这些都会导致蛋鸡的产蛋率下降,使蛋鸡表现为产畸形蛋、蛋壳的质量变差、破损率升高等,进而使孵化率以及种鸡的品质降低。

管理因素。蛋鸡的生产性能受到饲养管理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温度、光照以及应激等。鸡天生没有汗腺,对高温表现的较为敏感,在高温环境下,蛋鸡的采食量减少,营养的摄入不足,从而导致产蛋率下降,同样,低温环境下同样会影响到蛋鸡的产蛋率;光照对蛋鸡的性成熟与生长发育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在光照时间短、强度低的情况下则母鸡得不到充分的刺激,从而使排卵产蛋受到抑制,但是如果光照时间过长、强度过大,又会导致鸡群持续产蛋,易引发啄癖等不良的反应。另外,蛋鸡天生敏感,易发生应激反应,养殖过程中一些不良因素均可能导致蛋鸡发生应激反应,从而影响蛋鸡的产蛋量以及蛋的质量。

环境因素。蛋鸡对周围的环境要求较高,对不良环境表现的较为敏感,如果养殖环境不佳,如卫生条件较差、温度不合理、通风不良、空气质量较差、饲养密度较大、鸡舍噪音过大等都会导致蛋鸡的产蛋率下降。

疾病因素。疾病因素是影响蛋鸡产蛋率的重要因素,例如当蛋鸡发生免疫抑制性疾病时会导致蛋鸡的身体处于亚健康的状态,从而诱发其他疾病的发生。而蛋鸡发生疾病的原因与鸡舍的环境卫生、空气质量等有着直接的关系。

2、蛋鸡产蛋率的提高措施

选择优良的品种。在选择蛋鸡品种时要根据当地以及本场的养殖习惯、市场行情、气候条件等选择那些适应能力强、产蛋多、料蛋比适宜的品种。为了保证种源的可靠,要选择优质个体,所选择的蛋鸡要求在外貌体型上符合该品种的特征,并且要求健康无病。

合理饲喂。在养殖蛋鸡时要根据蛋鸡的生理阶段和产蛋水平将产蛋鸡的产蛋期划分出不同的阶段。对产蛋鸡要实行限制饲养,目的是控制体重、提高饲料转化率、节省饲料、降低养殖成本。如果蛋鸡的体重过肥,会影响到激素的分泌水平,母鸡过于肥胖而发生脂肪肝。而营养不足则会导致蛋鸡的发育不良,同样会使产蛋率下降。因此饲喂时要根据蛋鸡的品种、所处的产蛋阶段、饲料的条件、采食量以及季节的变化来确定最佳的饲料配方,以满足蛋鸡的产蛋需求。在饲养过得中要以饲养标准为基础,尽量保持配方的稳定,但是也要根据实际的养殖情况灵活的调整,饲料的营养成分不可变化过大,并在微调的情况下也要让其有个适应过程,否则会造成蛋鸡较大的换料应激,引起采食量下降,进而使产蛋量下降。在饲料原料的选择方面要尽量因地制宜的选择,以降低饲料成本,并且要注意饲料的品质。

加强日常的管理。蛋鸡的日常管理包括卫生的清扫、喂料、拣蛋、观察以及做好生产记录等。任何一个工作环节都不可疏忽,做好鸡群的观察工作,包括健康状态、食欲、排泄以及行为表现等,以及时的发现问题。另外,拣蛋时要固定时间,操作时要轻拿轻放,以减少破损率。喂料操作时要注意不可饲喂蛋鸡发生霉变的饲料,并要节约饲料,每次加料时不宜过多。要给蛋鸡提供充足且清洁的饮水。在天气较为炎热时要做好防暑降温的工作,冬季则要做好保暖措施。

环境控制。做好鸡舍的卫生清扫工作,及时的清理粪污,防止病原菌的大量滋生与繁殖,同时还可以防止生成过量的有害气体。加强鸡舍的通风换气工作,可有效调节舍内的空气质量、温度以及湿度,但是要注意冬季协调好通风与保温之间的关系。另外,还要根据蛋鸡体重的大小、季节等调整饲养密度。

疾病预防。对于蛋鸡疾病的预防工作,做好日常的卫生清理和定期的消毒工作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另外,还要加强饲养管理,增强抵抗力,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同时还要根据本场的免疫计划做好免疫接种工作,以提高鸡群的免疫力。

提高蛋鸡产蛋率的方法
产蛋率的高低始终是衡量蛋鸡生产水平的最重要指标,而蛋鸡产蛋又受到十分复杂的因素影响,所以如何提高产蛋率就成了提高效益的关键措施,那么究竟该如何提高蛋鸡的产蛋率呢?结合多年来的生产和临床实践认为,蛋鸡产蛋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遗传因素、营养因素、疾病因素、管理因素、产蛋规律等。
一遗传因素
不同品种的蛋鸡具有各不相同的遗传性能,因而产蛋率也各不相同,要选用繁殖性能好的品种,如海兰褐、京红1号、京粉1号等。
二营养因素
1、饲料卫生不达标严禁使用卫生标准不达标的饲料,特别是不能使用发霉变质的劣质饲料,饲料中营养成分的不平衡或不足会严重影响产蛋。
2、饲料中矿物质元素的影响饲料中铁、镁、锌、锰等的含量都会影响钙磷的吸收,进而影响蛋壳质量。当这些矿物元素在体内含量高时,会与磷酸根离子形成不溶性的磷酸盐而影响钙的吸收。所以在补充微量元素时,量不能太大,同时考虑饮水硬度的因素。
3、日粮中钙的含量不足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约占94%,蛋鸡产蛋期每天摄入的钙主要是满足产蛋需要,一只鸡每天约需钙3~3.5克,过低过高都会影响蛋壳质量。因此,在产蛋期必须选择含钙量较高的饲料,且补充的钙盐有利于机体的吸收。添加方法及时间:当鸡群中见第一枚蛋时或开产前2周(约18周龄),为照顾已开产母鸡,日粮中可加入一些贝壳粉,让开产鸡自由采食,直到鸡群产蛋率达5%时再改换为产蛋饲料。
4、磷的含量不当机体内钙、磷的吸收总是协同的,适宜的含磷量可以促进钙的吸收。在育雏、育成期,钙磷比例在1.5~2∶1时,钙磷的吸收利用率最高。生产中计算磷的含量,须计算饲料中的有效磷。植物饲料中磷大多以植酸磷的形式存在,不易被分解吸收,所以必须补充无机磷酸盐或动物磷酸盐来保证磷的供应,或加入植酸酶促进植酸磷的分解,保证血液中一定的含磷量,使产蛋鸡日粮中钙磷比例达到5.5∶1。
5、维生素D含量不足
维生素D是钙吸收的辅助因子和促进因子,可提高血浆中钙和磷的水平,保证正常骨骼的矿物质和机体的其它机能。当血液中钙浓度低时,维生素D的需要量就会增加。但维生素D不能代偿钙、磷的缺乏。所以,产蛋鸡的饲料中必须有充足的维生素含量,这种较高的含量可使钙、磷比例的重要性降低。但作为脂溶性维生素,还要注意过量引起的中毒。此外,维生素E和维生素A与产蛋的关系也十分密切。
三疾病因素
新城疫:病毒从呼吸道或消化道侵入后,先在呼吸道和肠道内繁殖,然后侵入血液扩散至全身。在生殖道研究中发现,新城疫病毒引起的输卵管炎和卵巢炎能使蛋壳的厚度和重量受影响长达50天,功能上最大的损害是在子宫部,影响了蛋壳的正常形成导致出现薄壳蛋。
减蛋综合征:是由腺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该病毒可在输卵管狭部蛋壳分泌处大量复制导致黏膜分泌功能紊乱。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感染鸡后,可使子宫部的蛋壳腺细胞变形,使蛋壳颜色受影响。禽流感:病毒可使病鸡体温升高,破坏生殖系统,致使卵黄充血,甚至破裂出血,可造成输卵管炎症甚至输卵管的萎缩等。
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梭氏杆菌等:通过在肠道内的大量繁殖,致使肠道菌群失调,使消化吸收功能下降,导致机体对钙的吸收能力下降,钙量不足,此外,还可引起细菌性输卵管炎、卵黄性腹膜炎。
需要注意的是,产蛋鸡病后,免不了用药,下列药物不能用于产蛋鸡:一是磺胺类药物,对机体有毒害作用,连用3天后降蛋明显。二是呋喃类药,如恩诺沙星等有抑制产蛋作用。三是金霉素因与血中钙形成难溶的钙盐排除体外,影响产蛋。四是氨茶碱具有松弛平滑肌作用,可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而产生的哮喘,但用于蛋鸡降蛋明显。五是抗病毒药(如金刚烷胺)、抗球虫药(如克球粉等)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可的松等)也影响产蛋。
四管理因素
影响产蛋较大的是温度、光照、鸡舍内氨的浓度以及外界各种应激。
蛋鸡最适宜产蛋的温度是15~22℃,要采取冬季保温、夏季降温的措施。气温升高,鸡的采食量减少,肠道对钙的吸收率降低,高温使鸡呼吸加不能太高,补钙饲料不能含有较多的其他矿物质元素,以免在体内产生拮抗作用。环境因素对蛋壳质量的影响快排出二氧化碳增多,使血液中碳酸浓度下降,蛋壳变薄。所以高温季节应注意降温。除通风外,还可采取其他防暑降温措施,如屋顶刷白、喷水,舍内采用喷雾降温或安装电风扇均有效。同时要适当提高饲料中的含钙量。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碳酸氢钠以提高血液中碳酸的浓度,也有利蛋壳质量的改善。光照的作用可使皮肤中的7~脱氢固酸转变为维生素D,促进钙磷的吸收。产蛋鸡的光照时间16~17小时/天,强度2.7~3.5瓦/平米。鸡舍通风不良,舍内有害气体达到很高的浓度。由此造成的不利影响往往超过低温的影响。因此要及时清除鸡粪,加强鸡舍通风,降低舍内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的含量。
更换饲料要有个过程,至少7天渐进更换。否则,突然换料会严重影响产蛋。
严防噪音、天气突变、饲养员换衣等,不过这些外界应激对产蛋率造成的影响是暂时的,只要这些应激消除了,产蛋率就会自动回升。如果鸡群受到应激特别厉害,产蛋率迟迟不回升,可是适当饲喂抗应激产品,有助于产蛋率的回升。
五实用验方
重视蛋鸡产蛋期保健,使用功能性添加剂是提高产蛋率的有效方法。
添加大蒜或海带粉可提高产蛋。大蒜中含有蛋白质、糖类、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及钙、磷、铁,大蒜素能增加采食量,提高消化能力,经验表明,在日粮中添加3%可增蛋5%。海带粉含丰富的碘化物、矿物质和维生素及促生长的活性物质。在特定条件下,添加适量麦饭石、色氨酸、胆碱等也可提高产蛋率。人工强制换羽,延长产蛋周期,提高蛋鸡的利用价值,达到增蛋的目的。

影响蛋雏鸡质量的因素及对策 影响蛋壳质量的因素与改善措施


蛋雏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雏鸡的成活率、育雏的成功率及蛋鸡今后的产蛋性能。质量良好的蛋雏鸡通常精神状态好,活泼好动,无病无畸形,脐带愈合良好,母源抗体水平高等。影响雏鸡质量的因素主要包括种鸡的质量、种蛋的管理以及种蛋的孵化。而鸡蛋的质量既包括鸡蛋的外观质量,又包括鸡蛋的内部质量。提高鸡蛋质量是养鸡者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蛋鸡业的健康发展和获得理想的养鸡效益的必由之路。下面我们就具体来了解一下:影响蛋雏鸡质量的因素及对策影响蛋壳质量的因素与改善措施。

1、种鸡的质量

种鸡的质量对蛋雏鸡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种鸡群须具备良好的遗传性能,各生产指标都要符合该品种的生产要求,另外,种鸡还要健康无病,避免患可以垂直传播的疾病,保持种鸡群良好的营养状况和抗体水平,因此在种鸡的养殖过程中要注意提高种鸡的质量。

做好垂直传播疾病的防控工作。垂直传播是指健康母鸡在形成卵黄和蛋白时,卵巢和输卵管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害,而导致这些病菌进入形成卵黄和蛋白,最后到达胚胎,然后传给下一代。生产上常见的垂直传播的疾病主要有沙门氏菌病、霉形体病、减蛋综合症、传染性贫血等。在养殖过程中要做好这些疾病的防控工作,采用适宜的方法来净化鸡群,或者使用相关的疫苗进行免疫接种来控制鸡群发病。当种鸡感染这类传染病后,蛋内也会带有相应的病原菌,因此除了要使用药物控制外,还要使用疫苗免疫来控制疾病的垂直传播。

加强日粮的管理,避免种鸡采食发生霉变的饲料,控制日粮中生物胺的含量。种鸡因自身的生长发育以及产蛋的需求对营养的需求量较高,要注意提供全价的日粮,但是要注意合理的保存饲料,防止饲料发生霉变,如果种鸡发生霉菌毒素中毒后,会发生肌胃糜烂等疾病。另外,生物胺的含量也要严格的控制,生物胺的主要成分的组胺、肌胃糜烂素等,其中组胺可以与盐酸产生细胞的受体相结合,降低肌胃的酸碱度,从而导致肌胃表面发生糜烂;肌胃糜烂素对肌胃的伤害要比组胺大10倍。鸡的日粮中生物胺主要存在鱼粉中,或者一些动物性的蛋白质在加工处理不当时也会含有生物胺,另外,一些植物性的蛋白质饼粕也会含有生物胺,因此在使用这些饲料时要注意用法和用量。

提高种鸡群的抗体水平。要根据本地和本场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并严格按照免疫程序来接种相关的疫苗,确保疫苗的质量和使用剂量,以确保免疫的效果。在疫苗的接种前后要进行抗体水平的检测工作,保持种鸡群较高且均匀的抗体水平。

2、种蛋的管理

做好种蛋的管理工作,首先要选择优质的种蛋,用来孵化的种蛋要求干净,没有受到粪便等污染。质量良好的种蛋要符合一定的标准,蛋形指数为0.73~0.75,蛋壳的厚度为0.33~0.35mm,蛋重控制在55~66g,对于不符合标准的蛋要给予淘汰,不作为种蛋使用。

做好种蛋的消毒工作。在选择好种蛋后要对种蛋进行消毒,一般在种蛋产出后就要及时的收集、挑选,并进行熏蒸消毒,因为随着种蛋的冷却,蛋内容物会发生收缩,蛋壳表面的细菌就会通过蛋壳孔进入蛋内,因此要及时的消毒。在进行熏蒸消毒时保持温度在21℃,相对湿度在60%~75%,消毒时间约为4min,熏蒸完毕后要将所有的气体排干净,注意在消毒过程中不能使种蛋的温度下降,种蛋在消毒后表面要保持干燥,以免细菌进入蛋内。

种蛋的储存。为了保证所有的种蛋在开始孵化时处于相同的胚龄,可以对种蛋进行降温,使胚胎的发育暂停,还可以有效保持蛋白的黏稠度,对胚胎的发育有利,因此可将温度降低到鸡胚的生理零度以下。种蛋的储存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导致孵化率下降,畸形胚和死胚的数量增加,孵化出来的雏鸡的质量下降,死淘率上升。因此对于50周龄以内种鸡产的种蛋的储存时间为3~5天,50周龄以上鸡产的蛋的储存时间为2~4天。种蛋的储存温度要根据种蛋的储存时间来定,一般储存1—3天的温度为20—23℃,4~7天为15~18℃,8—13天为12~15℃。在储存过程中相对湿度要保持在75%左右,如果长时间储存要适当的增加相对湿度达到80%。

3、种蛋的孵化

在孵化的过程中要注意孵化环境的控制工作,以提高孵化率以及雏鸡的质量。孵化环境的各因素都对种蛋的孵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其中温度决定着胚胎的发育速度,孵化的温度要保持恒定,才能达到最佳的孵化效果,因此要调节好孵化器的温度;相对湿度控制胚胎的失水,可以通过蛋重来调节孵化器的湿度,通过检测种蛋的失重情况就可以判定孵化器的湿度控制系统是否正常,在孵化的过程中需进行3次称重,以控制好胚胎的失水,防止种蛋失水不足,影响雏鸡的质量;良好的通风可以维持适宜的空气温度,以控制恒定的胚胎温度,在冬季较为干燥的季节,可以在孵化的前1周左右关闭风门,通过蛋蒸发来提高湿度,在孵化的9天以后逐渐的通风,保证孵化后期的失水率。另外,在孵化过程中还要注意一些技术方法,合理的翻蛋可以使胚胎在发育的早期保持正确的位置,防止在发育过程中出现胚胎黏在蛋壳上的现象。

影响蛋壳质量的因素与改善措施
一、蛋壳质量下降的表现
1、软壳蛋
产生软壳蛋的因素有:饲料中钙磷及维生素等不全或不足,环境温度过高,采食量减少,鸡舍内密度过高,运动量不足,体质不强健,致使产蛋机能失常。注射疫苗,导致子宫蛋壳形成机能紊乱,用药不当,如杀虫剂、磺胺制剂。鸡受到惊吓刺激,下痢,遗传以及肾脏疾患。
2、畸型蛋
导致畸型蛋产生的因素有:遗传、疾病(ND、IB、ILT)以及鸡龄等。
3、蛋壳斑驳
造成蛋壳斑驳的原因有:遗传、气温、湿度、贮存条件、疾病以及药剂。
4、蛋壳破裂由于蛋的撞击、鸡笼铁丝直径、鸡爪踩、疾病、营养与鸡龄等因素导致。
5、黄色蛋壳
因遗传、喂食过量抗生素(CTC)、假单细胞菌,可导致蛋壳变黄。
6、蛋壳有皱纹
蛋壳有皱纹常见于鸡龄与疾病(IB、CRD)的因素。
7、蛋壳颜色变浅
疾病、药物(尼卡巴嗪、磺胺制剂、球净)、鸡龄、鸡受惊吓刺激,均会影响到蛋壳的颜色。
二、影响蛋壳质量的因素与改善措施
1、营养因素
日粮中钙、磷、维生素D3含量,锰、锌、镁含量以及日粮中的酸碱度,均会对蛋壳质量产生影响。
日粮中钙含量偏低,产蛋鸡的薄壳和软壳蛋比例明显增高,但钙含量过高,不仅影响适口性,也影响蛋壳质量和产蛋率及孵化率。
日粮中最佳的钙水平为3.3%~3.8%,最大量不能超过4%。产蛋鸡一般日摄取钙量3克至4克才能满足需要。
磷与蛋壳弹性有关,钙的代谢与磷密切相关,产蛋鸡饲养标准中规定钙水平为3.3%-3.6%,总磷为0.6%。磷过高或过低均影响饲料中钙磷比例,导致钙的吸收障碍,使鸡蛋壳变薄变软。
锰对蛋壳的酸性粘多糖有影响,而蛋壳的酸性粘多糖含量很大程度上与蛋壳的抗裂程度有关,低锰使裂缝蛋比例上升,蛋的破损率提高。一般认为产蛋鸡摄取50ppm的锌才能保证蛋壳正常,蛋壳在钙化过程中必需两种酶,其中之一为碳酸酐酶,锌是此酶的主要成分之一,蛋鸡缺锌,碳酸酐酶活性降低,影响蛋壳形成。
400ppm的日粮镁才足以保证蛋壳强度,高镁导致蛋壳的破损率提高,适宜镁水平为0.04%或稍高。预防措施:添加1,25-二羟基维生素D3多糖体1.5ppm,可增加蛋壳厚度,减少破蛋,还可以提高育成率、产蛋率和受精率。防止15日龄前感染IB。产蛋前给予较高的磷,5周后降到饲养标准,防止因鸡疲劳综合症产生薄壳蛋。使用有机微量元素(含硒、锰、锌)替代部分无机微量元素。做好防疫卫生工作,不喂霉变饲料。
2、环境和饲养管理因素
高温高湿使蛋壳强度变小。预防措施:降低相对湿度,防暑降温的同时,喂碳酸氢纳和颗粒钙,适当提高日粮蛋白质量,确保充足饮水,已遭受热应激时,在每千克饲料中补充100mg-200mg维生素C缓解热应激。
光照过强或不足均会影响蛋壳质量。避免在产蛋期免疫。免疫前后给予抗生素和多维。
许多管理因素直接影响蛋壳质量。如工作人员的责任心、集蛋次数、运输过程中的震动等。鸡笼结构、鸡笼排列方式、集蛋系统和盛蛋容器都对破蛋率有影响。笼底坡度过陡,蛋滚动太快,容易碰破,坡度过缓会延缓蛋的滚动,往往被鸡踩破,适宜坡度为7-8度。鸡笼笼底铁丝直径为2mm时破蛋率最小,铁丝越粗破蛋率越高。通风不良,粪便因分解而使氨气浓度增高,鸡加快呼吸,失去较多碳酸根,使碳酸钙不足而产薄、软壳蛋。
3、产蛋龄期
40周龄后的产蛋鸡群对钙吸收能力降低,蛋形变大,蛋壳变薄。
预防措施:随着产蛋期的增加,逐渐降低蛋白质水平,提高钙水平。产蛋后期,适当提高饲料中钙磷及维生素A、维生素D3的含量。及时淘汰老龄母鸡。
4、遗传因素
褐壳蛋品系的薄、软壳蛋相对比白壳蛋品系的少,地方鸡种的蛋破损率比进口鸡低。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233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