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花白猪

大花白猪(LargeBlack-whitepig)是广东大耳黑白花猪的统称。由分布于广东省境内各地的大花乌猪、金利猪、梅花猪、梁村猪、四保猪和坭坡猪合并而成。过去农户习惯以产地和集散地对其进行命名,因此,俗名很多。1983年统称为大花白猪。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原产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一带,包括佛山市的南海、顺德,中山市,广州市的番禺、增城、花都、从化。目前中心产区在梅州的兴宁市、肇庆的高要市等地。主要分布于乐昌、仁化、连平、和平、兴宁、五华、曲江、英德等40多个县(市)。大花白猪原分为三个地方品系,即粤北品系(主要分布在韶关的乐昌、南雄、曲江等地)、粤中品系(主要分布在顺德、南海、高明等地,数量较少)和粤东品系(主要分布在梅州的兴宁、梅县、五华、和平等地)。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大花白猪产区平均海拔50m,属南亚热带季风雨林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河流纵横,土地肥沃,是广东省内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产区。用于喂猪的饲料以大米、米糠、甘薯为主,青绿饲料终年不断,饲料条件优越。4~9月为高温高湿期,各月平均气温20~28℃,此时期雨量占全年的80%;10月至翌年3月为低热低湿期,最冷月平均气温10~15℃。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据对广州、韶关古墓中发掘出来的陶猪模型研究,东汉时期(25--220)当地已普遍饲养家猪。由陶猪的模型考证,当时饲养的是一种耳小而直立的猪。历史上由于战争的影响,我国中原地区人民曾两次向南大规模迁移,第一次为907967年,移民经湖南到达广东的连州鹤曲江一带;第二次为11271279年,移民经江西的五岭隘口和大庾岭到达广东省的北部。随着移民带人华中地区的大耳型猪种与广东本地猪杂交,逐渐育成粤北一带的大耳花猪。随后,部分移民沿北江迁居至珠江三角洲,把粤北的大耳花猪再引入该地,并吸收了附近江西、东江等地方猪种的血统,经过长期选育,形成了近代的大花白猪。

大花白猪各品系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及选育要求有所差异,因而,各品系间的体型外貌和生产性能亦略有差异。

(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2006年广东东莞市板岭原种场有公猪7头、母猪70头;广东韶关市新丰板岭原种场有公猪4头、母猪100头;广东兴宁县有公猪70头、母猪2万头。大花白猪曾是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当家品种。据《中国猪品种志》记载,1979年统计,有大花白猪母猪约44万头。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国外品种公猪的引入与商品瘦肉型猪生产的快速发展,大花白猪的饲养量急速下降。19851986年,兴宁县有坭坡猪公猪400头、母猪4万头。目前公猪数量锐减,母猪数量减少一半。2005年底,韶关、兴宁、东莞共存栏大花白猪约2万余头。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大花白猪体型中等,毛色为黑白花,头部和臀部有大块黑斑,腹部和四肢白色,背腰部和体侧有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黑块,在黑白色的交界处有一条宽3~6cm的灰色带,大部分被毛稀疏。背腰较宽,背微弓,腹大。耳稍大、下垂,额部多有横行皱纹。乳房发育良好,有效乳头多数为6对。大花白猪体型外貌各品系间稍有差异。

2.体重和体尺由于大花白猪分布范围广,体重和体尺差异较大。2006年8月对大花白猪成年猪的体重、体尺等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1。《中国猪品种志》记载,1973年测定平均体重成年公猪(9头)133.3kg,成年母猪(154头)110.8kg。两者比较,目前的公猪体重略小。yz023.COM

(二)生产性能1.繁殖性能母猪初情期为90~120日龄(体重约35kg),180~210日龄、体重45~50kg开始配种。初产母猪总产仔数10.5头以上,产活仔数9.8头以上,21日龄窝重32kg以上;经产母猪总产仔数13.8头以上,产活仔数13.0头以上,21日龄窝重41kg以上。

大花白猪繁殖性能较好,公猪性欲旺盛,母猪发情特征明显,发情持续时间长,失配和空怀率低,母性好。据2006年8月调查,其繁殖性能见表2。与《中国猪品种志》记载数据比较,平均窝产仔数一胎母猪(161窝)为11.89头,二胎(139窝)为12.93头,三及三胎以上(718窝)为13.81头,窝产仔数略有下降。

2.育肥性能大花白猪具有早熟易肥的特点。不同年份大花白猪育肥试验结果见表3。

2008年11月又对10头平均(216.414.9)日龄的大花白猪进行了屠宰性能测定,结果见表4。瘦肉率较80年代有所提高。

四、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采用保种场保护。1949年后广东省有关部门曾开展了对大花白猪的选育工作。1963年广东省农业厅分别在顺德、高鹤、中山等地建立育种辅导站,开展种猪的鉴定、选留核心群和生长发育测定工作。1974年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和顺德县顺峰山种猪场协作,开展了对大花白猪的群体继代选育工作。1989年由省农业厅提出,经省计委立项在东莞市篁村板岭建设广东省板岭原种猪场并增设保种场,承担大花白猪(还有蓝塘猪)的保种任务。1990年在省农业厅的领导下,联合华南农业大学的专家、学者,从顺德、南海、江门等搜集了三个血统共89头大花白猪生产母猪,从中选30头母猪,保留原有的公猪血统,实施保种繁育,1995年以来承担了农业部农牧渔种质资源保护项目,开展了对大花白猪种质的研究。2006年广东省板岭原种猪场搬迁,在韶关选址重建(可容纳300头母猪)的新丰板岭原种猪场,仍承担大花白猪(还有蓝塘猪)的保种任务。2009年新丰板岭原种猪场列入国家级保种场。2010年东莞市和新丰板岭原种猪场两地共拥有大花白猪公猪11头、生产母猪170头。大花白猪1986年收录于《中国猪品种志》,2000年列入《国家畜禽品种保护名录》,2006年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纯种大花白猪生长速度慢、瘦肉率低、性状比较一致,引进外来瘦肉型猪进行杂交利用能取得明显的杂种优势,有效地提高产肉量。据王敬军等(2003)试验,长白猪与大花白猪杂种一代,日增重5839,比与大白猪和杜洛克猪杂交效果要好,瘦肉率49.5%,用长白猪再回交,含75%长白猪血液的级进一代杂种猪瘦肉率达56.2%。

五、品种评价

大花白猪对疾病与环境具有较强的抵抗力,能适应炎热潮湿的气候,具有繁殖力高、早熟易肥、配合力较好等特点。但其增重速度较慢、饲料利用率较低。今后应继续加强保种工作,特别是要建设好保种场,扩大种群数量。

相关知识

河套大耳猪


河套大耳猪(HetaoBig-earpig)因主产于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平原而得名。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河套大耳猪主产区在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境内,中心产区是五原县塔尔湖种猪场,其他旗县国有猪场以及各旗县农户也有饲养。在黄河南北两岸、阴山以南河套平原和鄂尔多斯市的南部均有分布。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河套大耳猪中心产区位于北纬40o46~41o16、东经107o35~108o37,地处河套平原腹地,在阴山山脉南麓,海拔1100m左右,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地集中连片,渠道纵横,可引黄自流灌溉,是我国著名的塞上谷仓。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特点是风沙大、雨量少,气候变化大。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8.7℃,无霜期110~135天。年降水量131~173mm,由西向东南逐渐递增,春季雨少,夏秋季降雨多而集中;年蒸发量2000~2400mm,蒸发量大于降雨量十余倍;相对湿度52%。年平均日照时数1375~3240h,光照充足。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高粱、糜子、谷子、马铃薯,经济作物有葵花、甜菜、胡麻、芜菁,可为全县提供饲草及发展养猪业的大量精粗饲料。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据包头市转龙藏文化遗址(1954年、1958年两次发掘)出土的猪骨表明,远在新石器时代内蒙古西部地区即有猪存在。呼和浩特市附近的出土文物中也有陶猪,系北魏时期(386534)的葬品,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巴彦淖尔市河套地区早年杂草丛生,也有关于野猪活动的传说及踪迹。随着农业生产的开发,外地移民随之带入一些猪种。据当地群众反映,100多年前陕西、山西移民进入时,就带入一些地方猪种。各个地方品种猪之间的杂交及它们和野猪之间的杂交,再经当地劳动人民长期选育,逐渐形成了近代的河套大耳猪。

(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2005年12月末调查有河套大耳猪314头,其中母猪107头、公猪30头。

历史上,河套大耳猪曾是当地的主要地方猪种。据《中国猪品种志》记载,1984年有河套大耳猪种猪1000余头。2000年以后开始下降,2006年以来受市场影响急剧下降。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河套大耳猪分为长头型与短头型,短头型猪额面部稍凹。头中等大小。面直而长,呈圆桶状,面部有倒八字形皱纹。耳大、下垂过嘴。背腰平直,腹大下垂,体窄胸深,尻斜。四肢粗壮。尾粗长。乳头一般7对。被毛全黑(有的鼻镜、系部、额部有少量白斑或白毛),鬃毛良好,冬季着生棕色绒毛。皮厚、有皱褶,后躯大腿皱褶明显。

2.体重和体尺2006年五原县畜牧局在隆兴昌镇和塔尔湖镇对河套大耳猪进行了调查测量,与《中国猪品种志》中记载的1984年的数据大体相近,见表1。

(二)生产性能

1.繁殖性能河套大耳猪性成熟较早,母猪4~5月龄有发情表现,公猪5~6月龄有性行为。公猪250日龄配种。母猪65kg、公猪70kg初配,利用年限5~8年。母猪一年四季都可发情,发情周期17~23天、发情持续期,3~8天断奶后2~6天发情,妊娠期114天。

2006年12月五原县畜牧局对五原县隆兴昌镇和塔尔湖镇河套大耳猪繁殖性能进行了调查,50头三胎以上母猪窝产仔数10.10头,窝产活仔数9.34头,45日龄断奶仔猪9.19头,断奶个体重4.670.16kg。河套大耳猪母猪繁殖性能见表2。

与1981年对五原种猪场和1978年对潮格种猪场的母猪繁殖性能调查结果比较,初产母猪(18窝)平均窝产仔数9.11头,潮格种猪场三胎以上母猪(51窝)窝产仔数12.3头,略有下降。由于现存群体数量少,个体之间性能差异较大。

2.育肥性能河套大耳猪用吊架子育肥和短期肥育的方式效果较好,在中等营养水平下,表现出较好的肥育性能。五原县种猪场1979年8头猪,从体重15.11kg开始,饲养151天,至体重75.96kg结束,全期日增重403g。料重比4.34。该场1981年大群饲养肥猪31头,从体重4.44kg开始,到体重66.11kg结束,共184天,净增重61.67kg,日增重335g。料重比3.8。

2006年五原县种猪场对20头平均宰前活重138.78kg的猪进行了屠宰性能测定,屠宰率66.58%,6~7肋背膘厚40.8mm,平均背膘厚40.8mm,皮厚3.3mm,眼肌面积13.73cm2,瘦肉率45.02%。与《内蒙古自治区家畜禽品种志》中记载的1981年数据比较,屠宰率(67.27%)、眼肌面积(12.64cm2)等均较接近。

据《中国地方猪种种质特性》(1989)记载,6头宰前活重75.13kg的猪,屠宰率71.20%,6~7肋背膘厚34.8mm,皮厚5.0mm,平均背膘厚38.2mm,眼肌面积18.24cm2,花板油占胴体比例14.41%,后腿比例25.60%。胴体中瘦肉率37.37%,脂率40.83%,皮率11.93%,骨率9.88%。

据么苏梅等(1993)报道,对12头河套大耳猪的肌肉样品进行了测定,pH16.03,系水力57.89%,熟肉率62.58%,肌肉中含水分70.07%。干物质中含粗蛋白16.23%、粗脂肪9.64%、粗灰分1.02%,肌纤维直径47.83m。

四、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采用种猪场保护。从1979年开始,在五原塔尔湖猪场对河套大耳猪进行保种选育。保种群由1980年的4个不同血统公猪、21个小群体33头母猪组成保种群。1981年增加到5个不同血统公猪,26个小群体49头母猪组成保种群。河套大耳猪1985年收录于《内蒙古自治区家畜禽品种志》,1986年作为黄淮海黑猪的一个类型收录于《中国猪品种志》,2006年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内蒙古自治区1990年发布了《河套大耳猪》地方标准(蒙DB60590)。

当地群众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以河套大耳猪为母本,外来猪为父本进行杂交。1982年进行了以中约克夏猪、长白猪为父本,河套大耳猪为母本的杂交对比试验,日增重、胴体瘦肉率以约河组较好。

五、品种评价

河套大耳猪适应性强,抗寒、抗病,耐粗饲。在饲养水平低、管理粗放的条件下,能正常繁殖生产。不足之处是腹脂多、晚熟、生长发育慢。今后应进行自群繁育,扩大群体数量,保护好这一资源。

莲花白鹅的选育特点


莲花县自有养鹅历史以来,人民群众对于选育工作基本上是自发的,去弱存强,去劣存 优,自繁自养,按照白鹅自身的成长规律而发育繁殖着。群众选育一般是选择产蛋多的老母 鹅,年产蛋达40枚以上,而且是第3-4个产期以后所产的雏鹅作为后备鹅种,开始是多养 它几对,然后从中选择:体型大,长的快,身材长,臀部宽,腿粗大,体格强壮,羽毛光滑, 就巢性能好,无病,耐粗饲,易于管理的则留作种母鹅。同时要求雄鹅要雄,受精力高的, 发育良好,精神活泼,叫声洪亮,动作灵敏,颈长体长腿长,头大咀阔,体重在4公斤以上; 对母鹅不仅要求产蛋多,蛋大每枚达140克以上的,而且要求性情温顺又善于抱窝的。孵化 窝多以木箱或箩筐制成,垫以经日光曝晒消毒的柔软清洁干燥的稻草、杂草或破棉絮等。窝安置在寂静、温暖、干燥清洁、空气新鲜、光线稍暗的地方。防止高噪音惊忧。上抱后孵化窝不宜更换场所,孵化了十天左右,则在夜间用灯光照蛋,检查是否受精?蛋未受精,即淘汰作食用。抱窝母鹅每隔一天喂水料一次,若是天气严寒,母鹅出窝食水料.期间,要用烤热的干净厚布或旧棉衣复盖于鹅蛋之上。母鹅吃饱、饮足与活动了片刻之后,或者每隔3, 4 天,还要把母鹅赶入水塘或小溪中洗澡,以防羽虱等寄生虫的发生,此后使它再行抱窝。饮水喂料场所应放在孵化窝稍微远一点的地方,以便让母鹅有适当的运动。孵化期是30天左右,故当抱窝有30天时,特别是听到小鹅叫声时,应注意蛋壳的开破情况:若已开孔,则人工细心剥大孔口以便小鹅出壳无阻,并且要经常观察检查,一是及时清除蛋壳;二是防止压死;三是观察小鹅绒毛干汗及病态等异常情况。待孵化完毕:窝需清除污物;日光暴晒消毒,再行整理成新窝。

莲花白鹅的公母比例,一般是1:5-10,不过户养了3只母鹅以上者,通常均会自留1 只公鹅。公鹅的利用时间大都为3-4年,母鹅则稍长一些,一般是6-8年。繁殖季节:一般是冬春两季,即先年的一卜月至次年的四月,而5-9月份少、多数母鹅既不产蛋也不抱窝.但还有部分母鹅在此期问也有产蛋者。

莲花白鹅的饲养管理特点


一般在出壳后第2-3天才开始调养给食,用小盘子装上辣椒水、生姜水或艾叶水拌的大米或碎米,让其白由采食。井补喂切碎的干净青菜叶(各类蔬菜)每天喂饲6-10次,在 30日龄以内,每天晚上还要补喂一次,让它吃饱吃好,安全过夜。管理上,雏鹅出壳出后,体质娇嫩,抗病抗寒力很弱,要特别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严寒的季节,要求精心护养,通常把育鹅箱放在炉旁或其它温暖的地方,育雏箱用木桶或竹箩做成。当雏鹅食毕稍活动后,立即放入箱内休息。并且多半是由母鹅抱带,雏鹅遇冷就会躲在母鹅的腹卜或翅卜,母鹅还会表现出其先天的母性爱子。天睛气温暖和时,由母鹅带到野外觅食(见照片5)。雏鹅在未长全羽毛之前40-50天要绝对防止雨淋。切不可让其绒毛沾水沾粪,否则会受凉发病.甚至立即冻死。保温防寒是提高雏鹅成活率的头等人事。雏鹅窝一般垫以十燥的稻草或其它干草或破棉絮等,2-3天更换一次,需经常保持垫草干燥、清洁、柔软舒适,切忌潮湿。此外还要防止压死,老鼠咬死。两个月龄以内雏鹅的饲养管理是发展养鹅业的关键一环,只要精心饲养就能保证其健康成长,发育良好,生长迅速,体格健壮,少发病,少死亡,成活率可望100%。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267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