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林地养鸡放养密度筛选报告

川西拥有大量的林地,近年来林下养鸡产业得到较好发展。林下养鸡既可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和草、虫等资源,产出的鸡品质、风味较好,深受消费者欢迎,市场行情较好,同时鸡粪作为优质肥料可促进林木生长。但在实际生产中,林下养鸡放养密度较难把握,有的密度过大严重破坏植被,甚至土壤无法消纳粪污导致环境污染;有的密度过小浪费林地资源,单位养殖效益较低。本试验选取川西林地中比例较大的竹林地进行鸡放养密度筛选,通过测定放养期育成情况、生长情况以及观察放养后场地植被恢复情况,综合判断较为适宜的放养密度,供林下养鸡场(户)参考。
一、材料和方法
1.试验地点
在川西山地典型区域的雅安市行政辖区内选择4块竹林地(林地的海拔、水源、林下植被、通风、光照等自然条件相近,坡度均为15左右)。
2.试验时间
2010~2011年,每年两批次进行鸡放养工作,放养时间均为3个月,第一批次鸡从4月放养到7月结束;第二批次鸡从8月放养到11月结束。每块竹林地分为6个轮牧小区,每个轮牧小区放养15天。
3.放养鸡种与群体数量
选择草科鸡(雅安地方优良鸡品种)作为放养鸡种,每个试验鸡群数量控制在500只左右(公、母各占50%),每块林地按放养密度20~25只/亩、50~55只/亩、80~85只/亩设置3个处理组。
4.饲养管理
试验鸡先行育雏,25~30日龄脱温,转入放养鸡舍进行适应性饲养15~20天,45日龄开始进行林下放养,并进行必要的放养调教、补水、补料等饲养管理工作。育雏期和放养期采用的配合饲料均为同一厂家生产。
5.观察和测定指标
①鸡生产性能的测定。记录试验鸡群林下放养期间死亡只数,计算育成率;测定试验鸡只放养开始和结束时的体重,计算放养期间的体增重;记录放养期间补料的数量,结合鸡体增重计算料重比。
②植被恢复情况。轮牧小区放养后30天,对地面植被高度和草地覆盖面积进行测定,评估生态修复情况。
二、试验结果
鸡放养密度对育成率的影响见表1,可知放养密度为20~25只/亩和50~55只/亩的鸡群育成率分别达到98.76%和98.54%,差异不显著(P0.05)。放养密度为80~85只/亩的鸡群育成率降低到97.46%,与放养密度为20~25只/亩和50~55只/亩的鸡群育成率相比显著降低了1.30%(P0.05)和1.08%(P0.05)。
鸡群放养密度对放养期间鸡体增重和料重比影响见表2,可知放养密度为20~25只/亩、50~55只/亩和80~85只/亩的鸡群放养初始体重、放养结束体重以及放养期间鸡体增重差异都不显著(P0.05)。放养密度为20~25只/亩和50~55只/亩的鸡群料重比差异不显著(P0.05),与放养密度为80~85只/亩的鸡群料重比相比分别显著降低3.23%(P0.05)和3.56%(P0.05),表明放养密度为20~25只/亩和50~55只/亩的鸡群能在林下采食到更多的草料、昆虫等,相应料重比降低。
由表3可知,放养密度为20~25只/亩的轮牧小区草地覆盖率放养后30天有所提高,鸡粪作为优质有机肥对植被生长起到一定促进作用,整体植被恢复情况良好。放养密度为50~55只/亩的轮牧小区植被高度上限和草地覆盖率在放养后30天略有降低,整体植被基本恢复。()放养密度为80~85只/亩的轮牧小区植被高度和草地覆盖率在放养后30天下降幅度较大,表明植被尚未完全恢复,轻度破坏。
三、讨论和小结
罗艺等(2012)选用重庆本地杂交土鸡在果园放养结合种草(苇状羊茅、白三叶),采取轮牧放养方式,轮牧15~20天转入另一个小区,通过测定放养前后轮牧区域植被产草量、植被高度和草地覆盖率,得出10只/亩对植被轻微破坏,但是未测定轮空时间植被生态恢复情况。章学东等(2009)在冬闲田种植牧草、放养优质鸡,放养期73天,与舍饲饲养模式相比,放养模式随着鸡放养密度的增加和时间推移,放养鸡的耗草范围扩大,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提高,在放养密度为50只/亩、100只/亩、150只/亩、200只/亩的放养组中,150只/亩组的只均耗草量最高,只均增重最低,半净膛率、全净膛率最高;200只/亩组的只均耗草量最低;100只/亩组的只均增重最高,料肉比表现最好,鸡胸肉剪切力值最低,肌苷酸含量最高,由此可知冬闲田种草养鸡能提高土壤肥力,降低饲料成本,改善肉质,增加经济效益,以放养密度为100只/亩的综合表现较好,但是该试验主要从提高鸡生产性能等指标考察,未能考察对放养场所植被影响的相关指标。本试验通过考察轮牧区域放养后30天植被恢复情况,放养育成率、增重和料重比等指标,表明放养密度为50~55只/亩的鸡能表现较好生长性能并对轮空30天放养区植被修复基本无影响。杨玉等(2014)考察蛋鸡放养密度和补饲量对生产性能和植被影响,表明补饲量70%下,放养密度为100只/亩对牧草的破坏性小于250只/亩和400只/亩,结合产蛋性能、蛋黄胆固醇含量以及草地保护,以70%补饲量+100只/亩组养殖模式效果较佳,但该试验考察的放养密度相对都较大,在试验中最小放养密度(100只/亩)为相对适宜密度。黄碧能等(2014)在梨园中建植人工混播草地放养绿壳蛋鸡,试验结果表明,与40只/亩、80只/亩和100只/亩组相比,放养密度为60只/亩组生产指标达到最佳,经济效益显著,为最适放养密度,与本试验结果较为一致。乔海云等(2013)在冀南林地放养鸡得出最适放养密度也与本试验结果相似。
本试验在川西竹林地放养当地品种鸡,放养密度为50~55只/亩的育成率98.54%、料重比2.98都显著优于80~85只/亩的,与20~25只/亩的相关指标差异不显著,放养后30天场地的植被高度和草地覆盖率基本恢复,综合考虑经济和生态效益可知,最佳放养密度为50~55只/亩。

相关阅读

箱养鳙的放养密度和日常管理


鳙属滤食性鱼类,主要依靠水域中的浮游动物为饵料,不用再投喂商品饵料。在一般营养型水域,每立方米放养13-15 cm规格鱼种20尾左右。

日常管理

(1)防逃逃鱼是造成重大损失的一个主要因素,所以,在日常管理中应经常检查箱体有无破损等,一旦发现要及时修补、加固。

(2)网箱迁移由于其属滤食性鱼类,主要依靠水域中的天然生物饵料,为使鳙获得充足而优质的饵料,要根据水域中饵料生物在不同区域变动的情况,及时将网箱移到饵料丰富的区域,以保证鳙的快速生长。在移箱过程中,要慢慢拖行,防止拉破网箱,造成逃鱼带来损失。

(3)投饵及施肥由于其为被动性摄食,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效果较差,一般不用投喂。在静水水域或交换量不大的水域内,可通过施肥肥水,繁殖水中生物,用天然饵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施肥方法:将化肥先在容器中用水溶化开,在网箱周围均匀泼洒。每次每亩3-5 kg,水温在20-25度时,每10^-15天施1次;水温在25-30度时,每7-10天施1次。要注意掌握水质氮磷的比例,一般为6:7.1。

(4)网箱的清洗为保证网箱水体的充分交换,为其提供充足的饵料和溶氧水平,防止杂藻堵塞网眼,影响水体交换,故要经常清洗网衣。

清洗网衣有3种方法:一是在水中用刷子刷洗;二是在船上将网箱一面吊起,用高压水枪冲洗;三是定期更换箱体。

池塘养殖斑点叉尾鮰鱼种放养密度和放养时间


1、放养密度与产量

按拟定的产量指标,推荐以斑点叉尾鮰为主,适度搭配滤食性鱼类的模式,不仅符合该鱼的特性,也和当前国家正在推广的“80:20”养殖模式(所谓80:20,即收获时80%产量由摄食颗粒饲料的“高值”鱼组成;20%的产量是以滤食性、“服务性”或肉食性鱼类组成)。以斑点叉尾鮰为主的放养密度和产量关系的详情参考如下:

(1)斑点叉尾鮰的放养规格为30~50克,密度为800~1000尾/亩;预期成鱼规格为500~750克/亩,其产量为400±50千克/亩。

(2)鲢鱼的放养规格为50~100克,密度为100~150尾/亩;预期成鱼规格为600~700克/亩,其产量为60~80千克/亩。

(3)鳙鱼的放养规格为50~100克,密度为30~40尾/亩;预期成鱼规格为800~1000克/亩,其产量为25~35千克/亩。

合计结果:放养密度为930~1190尾/亩,其产量为485~565千克/亩。

上述放养模式是依长江流域气候条件设计;而在华南一带,由于平均温高、生长期长,放养10~20厘米的鮰鱼种800~1000尾/亩,搭配鲢、鳙250~300尾,鳊40~50尾,在饲料充足的情况下,当年年底或次年5月体重可达750~1000克,单产可达600~800千克/亩以上。

2、放养时间

鱼种可在一年的任何时间放养。但从运输伤害和鱼的驯饵考虑,以2~3月,水温15℃以下为最佳,这时几乎不会引起损伤、疾病和死亡。

草鱼苗的生长、放养密度和出塘


1.生长

在良好的育苗池中,草鱼苗生长十分迅速,放养后第4天生长的最快,经过18天的培育,草鱼苗增重65. 7倍。

2.放养密度

鱼苗的放养密度,要根据鱼池的条件和培育的方法确定。在采 用单养方式培育草鱼苗时,每亩放养15^16万尾较为合适。

3.出塘

鱼苗长到2-3 cm后,食量明显的增大,原塘的活动空间变小,饵料更显不足。如继续饲养下去,会抑制鱼苗的生长,所以,在饲养20天后,鱼体达到3 cm左右时要及时分塘饲养,转入下阶段的鱼种养殖。

在分塘过程中,为了减少鱼苗的伤亡,在分塘前,要进行鱼体的锻炼,以增强鱼的体质,提高出塘和运输的成活率。草鱼一般经过一次拉网锻炼即可分塘。

拉网需要注意的是:

①拉网前要清除池水中的水草和青苔,以免妨碍拉网或损伤鱼体。

②在鱼浮头、患病期间、天气闷热、刚喂过食等情况下都不易拉网。

③动作要缓慢,操作要细心

④污泥多,水浅的池塘,拉网前要注新水。如草鱼苗需要远运时,除要经过两次拉网锻炼外,还得把待运的鱼苗箱放在水质清新的池塘过一夜后方可起运。

稚鳖培育的池水要求及放养密度



刚出壳的稚鳖背部带土黄色,腹部为橙红色,体呈扁圆形,状似铜钱,故又称铜钱鳖。刚出壳的稚鳖在浅水盆中暂养3~4天后,待其卵黄完全吸收并开始摄食时,即可转入稚鳖池饲养。稚鳖一般体长2.8厘米左右,体重2~4克。由于稚鳖出壳时间先后不一,放养前应根据规格大小分池饲养,特别是早出壳的稚鳖和晚出壳的稚鳖,更不能同池饲养;以免大稚鳖咬伤小稚鳖,影响成活率。
1.池水要求
稚鳖池池水深度要求保持20~30厘米。生长发育最适水温为25~30℃,这样稚鳖行动活跃、摄食旺盛、生长迅速。但稚鳖出壳不久,气温即很快下降,接近越冬阶段,由于稚鳖娇嫩,抵抗力很差,所以成活率较低。因此,如何采取保温措施,延长当年的生长期,是提高稚鳖成活率的关键。
良好的水质也是提高稚鳖成活率的关键之一。但是由于稚鳖池面积小、水位低、饲养密度大、投料多,水质极易变坏。因此,必须加强水质管理,故需做到:①及时清除残存饵料;②要保持水质清新,可视情况每隔3~5天定时换水1次,但池中应保持有适量的浮游生物;③应保持较恒定的水温,高温季节注意池水降温,尤其室外池要搭架遮荫,适当提高水位;④pH值要稳定在7.2~8之间,当pH值低于7.2时,可每立方米水体用生石灰10~15克,制浆全池泼洒,以改善水质。
2.放养密度
稚鳖的放养密度一般为每平方米水面30~50只。由于出壳不久的稚鳖有相互撕咬的恶习,加之其皮肤细嫩,在放养密度过高时极易咬伤感染。当年稚鳖死亡率较高,是饲养管理的困难阶段,所以放养密度不宜太大。
稚鳖越冬阶段的放养密度,可为一般放养密度的5倍,以每平方米水面200只为宜。
稚鳖在放养前,要以万分之一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15分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296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