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县养殖生猪腹泻病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随着现在生猪肉需求量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地方都进行了生猪的圈养。然而生猪在幼年时期特别容易生病,特别是在冬春季节。近几年来生猪主要的发病类型是腹泻病,因腹泻病已经导致了很多养猪场的严重经济损失。本文通过对生猪腹泻现象及其发病原因的具体分析,从而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防治措施,希望为相关养殖人员或养殖户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关于生猪腹泻病的现状分析

养猪行业中,最为常见的疾病就是生猪的腹泻病,在整个云南地区,腹泻性疾病占生猪发病总量的40%左右。腹泻病相对来说还是很严重的,特别是小猪崽在刚断奶后,容易出现腹泻症状。患有腹泻病的生猪在发病后,进食量会变小,饲料吃的不多,其生长速度会相对减慢,各方面的生长都会受到影响。在抵抗力方面,发病生猪的体质和抵抗力就相对较弱,在病菌的侵入时如果不采取及时的救治措施就会引起生猪的大量死亡,从而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在生猪腹泻的研究方面要做更深入的调查研究,生猪腹泻的防治措施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生猪发生腹泻病的具体原因分析

1.非传染性原因导致腹泻

1.1仔猪胃肠道不成熟,特别是胃酸分泌量比成年生猪要低很多,其杀菌能力就相对来说差。仔猪断奶后发生多种应激:1、饲料,仔猪饲料要以母乳为主,若转变为饲料为主,则成分的变化增加了消化道的负担;2、母子分离,造成仔猪对环境的不适应;3、环境变化,断奶后即分群和换栏,使仔猪难以适应,发生情绪焦虑和咬斗现象,此外环境、温度变化均可导致代谢功能的紊乱。

1.2在夏季温度高的时候,猪仔会过度饮水,过度的饮水会导致猪仔体内释放的胃酸被大量的稀释,而体内释放的胃酸是用来杀菌的,这样就会导致部分细菌没有被杀死,从而细菌导致了猪仔的腹泻。

1.3在断奶之后直接喂养猪仔饲料,幼年猪仔体内的各种消化酶的量较少,而饲料这些食物会使猪仔肠道消化不良,当猪仔消化不良时会容易生病,出现类似腹泻这样的疾病。

1.4和成年的生猪相比,幼年生猪生长速度较快,那么就需要的营养就相对更多一些,然而这些营养通过吃饲料是不够的,那么猪仔就需要吃更多来弥补营养的不足。而大量的进食会使幼年猪仔的肠道负担过重,造成肠道功能的紊乱,从而产生腹泻等疾病。

2.传染性原因导致腹泻

细菌感染性腹泻。细菌性感染性腹泻一种是猪仔在成长过程中由于气温湿度等因素的影响,自身感染上病菌,如大肠杆菌、轮状病毒等,这些病菌会引起猪仔腹泻,严重的会导致猪仔的死亡。另一种是由母猪传染过来的,母猪是传染源,猪仔的生活环境是以前母猪生活过的,消毒不干净的话就会留下了一些病菌,抵抗力不强的幼年猪仔就会被这些病菌侵入而生病。生病早期会出现呕吐、食欲不正等症状,要是不加以治疗,随着病情的加重,幼年猪仔就出现腹泻症状,如果病情再度恶化的话就会出现死亡现象。还有一种是因为养猪密度过大,温度过高,造成环境的恶化,导致各种病菌开始蔓延和生长,就会在整个猪群中开始流传细菌性感染类的疾病,发病前期猪仔会发热和食欲不振,中期会出现呕吐和腹泻现象,如果不加以治疗和隔离的话,在后期就会出现猪仔大批死亡的现象。

病毒性感染腹泻。在猪群之间病毒性感染包括两种,第一种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猪仔胃肠炎,这种病毒在年纪小的猪仔之间普遍存在,且发病率很高,死亡率也高,随着年纪增大,死亡率就会减小。幼年猪仔感染这种病毒后就会发生严重的腹泻现象,不加以治疗猪仔很快就会死亡,这种病毒发病率高、传播快。另一种就是猪轮状病毒感染,这种病毒的危害没有上述病毒来的厉害,死亡率也很低。严重的会引起猪仔食欲不振,出现腹泻症状,但很少造成生猪的死亡。

寄生虫性腹泻。这种腹泻一是由于体内胃肠的寄生虫引起,体内的寄生虫会把生猪食用的食物进行二次消化,造成生猪消瘦、食欲不振、生长缓慢、腹泻等症状。另一种是血管中的寄生虫,这种寄生虫会破坏白细胞,造成毛细血管出血,因而腹泻生猪的粪便常有粘液和血液。

三、生猪腹泻的防治措施

1.生猪腹泻的预防措施

严格实施安全措施,按照一扫二冲三消四空栏的消毒原则,坚持做好消毒和免疫工作。在母猪产前45天和15天做好大肠杆菌的免疫,并做好保温工作和饲养管理工作。

2.生猪腹泻的治疗措施

生猪腹泻的治疗措施是个很复杂的过程,首先在生猪出现腹泻症状后,先查明生猪的腹泻原因,从而对症下药。

2.1常规的生猪腹泻的疗法

2.1.1在一般腹泻中,在生猪腹泻情况不是很严重时,应先减少生猪的进食和进水,再帮助其食用大黄苏打片,并在生猪少量食用的饲料中添加一些治疗腹泻的药物,一般腹泻情况不是很严重的情况下,使用这样的方法三天后就会完全治愈。

2.1.2针对病毒性腹泻,就要及时给生猪注射生理盐水,并减少生猪的供水量,同时给其饲料中加一些治疗腹泻的药物,一般一个疗程后就会有明显好转。

2.1.3还有一些是由于环境因素引起的生猪腹泻,治疗这些的方法不仅要对生猪进行一些治疗,而且还需要对其生存环境进行全面的清扫和消毒,保证猪圈的干净卫生。生病时候的生猪抵抗力非常弱,这样的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其他病毒的侵害。

2.2针对其他类型的腹泻采取的措施

2.2.1一般性的细菌腹泻,只需在猪仔饲料中加入一些常规的治疗腹泻的药物即可,而且效果也会很明显。也可以对生猪直接进行药物的注射。

2.2.2一般病毒性的腹泻治疗起来相对较复杂,不仅要对生猪的抵抗力进行恢复,而且还要在不伤害生猪的前提下杀灭其体内的病毒,常用的治疗方法是注射药物,并且要及时调查出生猪的病因。

四、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分析生猪养殖时腹泻病出现的类型及其原因,并结合具体情况合理且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这些病况的措施。希望通过本文的具体分析,能够对我省的生猪养殖方面有一定的帮助。

相关推荐

犊牛发生腹泻的原因 犊牛发生腹泻的防治措施


犊牛腹泻是指哺乳期犊牛南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腹泻为特征的疾病。该病以出生2~7日龄犊牛为多发,且发病迅速,病程短,死亡率高。尽管犊牛管理、畜舍建设、疫苗接种工作不断进步和完善,犊牛腹泻仍然是养牛场常见的疾病。而且发生过腹泻的犊牛在以后的生长过程中还易感染呼吸道疾病。犊牛长期腹泻会造成生长发育不良和死亡,也是造成养牛业经济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犊牛发生腹泻的原因犊牛发生腹泻的防治措施。

1、腹泻原因

1.1微生物感染

导致犊牛发生腹泻的因素中,比较主要的就是犊牛感染了病原微生物,其中有细菌感染、病毒感染以及寄生虫感染,具体介绍如下。

细菌感染:导致犊牛发生腹泻的细菌主要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弯曲杆菌、链球菌、梭菌、芽孢杆菌等。犊牛发生感染大多都是因为采食的饲料和饮水等,进入体内之后造成犊牛体内的菌落失调,进一步导致肠道内本来就潜在的细菌进行大量的繁殖从而造成了犊牛表现出腹泻的症状。

病毒感染:能够导致犊牛发生腹泻的病毒常见冠状病毒、黏膜病病毒、轮状病毒等。生产中如果是因为犊牛感染了病毒而发生的腹泻,一般都具有比较高的死亡率,通常很难进行治疗,所以在临床中应该多加注意。

寄生虫感染:可以导致犊牛发生腹泻的寄生虫包括隐孢子虫、蛔虫、球虫等,如果人类感染了以上寄生虫同样会出现腹泻的症状。由于寄生虫感染而导致犊牛发生的腹泻情况,临床中一般可见患牛排泄的粪便带血并且具有恶臭的气味。

1.2犊牛自身因素

临床生产中,如果犊牛自身发育状况不良,就会直接导致其免疫力降低、消化系统不能够成熟的发育,还能够发现犊牛表现出各种应激反应,如果此时存在外部因素极易导致犊牛表现腹泻症状。初生犊牛仅有很低的自身免疫力,所以大多都是要从母乳中摄取免疫球蛋白才能够抵抗微生物的影响,所以如果存在母乳不足的情况,犊牛会因为受到感染而在临床中表现出腹泻的症状。犊牛的消化系统一般发育的不太成熟所以供给其适合的饲料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此外,如果犊牛摄入了过量的奶但是消化不完就在肠道内进行发酵,如果犊牛日粮中的奶和代乳制品配合比例不均衡,就会直接导致犊牛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犊牛在断奶之后如果采食了调配不当的饲料会造成消化不良。通常犊牛对环境变化都比较敏感,比如天气骤冷骤热、进行去角或者断奶操作时产生的应激反应都有诱发腹泻的可能性。

1.3饲养环境

犊牛生活环境的卫生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腹泻的发生情况,腹泻是犊牛生长过程中常发的疾病,会对犊牛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的影响,如果出现腹泻之后犊牛没有得到及时且正确的治疗措施,就会很容易导致犊牛出现死亡的情况,严重威胁着养牛场的经济状况。所以,一旦犊牛群出现腹泻的情况,要从发病原因着手开始调查并且找到真正的病原,然后给予正确的防治措施。一般犊牛发生腹泻都是因为各个方面的原因而导致其消化系统异常并且表现下痢的一种患病症状。10日龄左右的犊牛是腹泻的高发群体,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都有发病的可能性,四季交替变化的时节发病率比较高,严重危害犊牛健康,并且造成比较高的死亡率。如果犊牛生活的栏舍阴冷潮湿、光照不足、通风差、消毒不到位都容易给微生物的滋生创造条件,在很大的程度上对犊牛的健康产生影响。

2、防治措施

预防措施:牛舍勤打扫保证干净卫生,及时开窗进行通风,适当让犊牛在舍内晒太阳,同时要按时做好牛舍及饮食器具的消毒工作,尽量避免犊牛因为环境条件不良而感染发生腹泻的情况。日常生产过程中应该注重犊牛的饮食调配,首先保证哺乳母牛机体健康以产出供犊牛采食的高质量奶水;其次在犊牛出生后6~12h内供给母乳,以提供免疫力,犊牛出生后3天内都进行母乳喂养以促进其消化系统的成熟;之后可以适当增加代乳粉的含量,同时减少母乳的供给量,直至最后以饲料代替全部母乳。注意保证犊牛的生活环境稳定,避免突然变化以减少应激对犊牛的刺激,尽量保证犊牛可以平稳的生长。

治疗措施:表现腹泻症状的犊牛应该尽早给予治疗手段,及时发现犊牛的不良反应。犊牛腹泻在临床中可见厌食、腹泻、脱水、无力,腹泻严重的行动困难、身体衰弱、排泄带血的粪便。治疗之前应该了解腹泻的具体病因,然后根据病因采取综合的治疗方法,腹泻病牛停食1天,然后通过补充体液以改善病牛的脱水症状,促进血液循环的同时将毒素排出,接着对症给药,腹泻犊牛如果发热可以给予解热剂,排泄恶臭粪便的犊牛给予利泻剂,粪便无臭的给予抗生素。如果犊牛属于细菌或病毒感染的病例可以进行输血,并且相应的补充免疫球蛋白。

犊牛腹泻发生的原因及防治

犊牛腹泻是新生10日龄左右犊牛所发生的一种急性腹泻,是由于肠道内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或者是营养性因素、环境性因素致使犊牛免疫力低下综合表现出来的一种征兆。笔者现将犊牛腹泻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1、犊牛腹泻发生原因

1.1环境应激因素致使出生犊牛的抵抗力降低

新生犊牛消化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发育不够完善,加上中枢神经系统对胃肠道的调节功能较差,在某些饲养管理上的不利因素诱发下,条件致病菌就会大量繁殖,此时肠道菌群出现变化,特别是双歧杆菌、乳杆菌等正常优势菌与致病型大肠杆菌、产肠毒素型大肠杆菌等条件致病菌的比例发生变化,致使犊牛腹泻病的发生。

1.2集约化牛舍的环境污染

集约化畜牧生产不仅导致了动物舍内外空气微生物和尘埃含量的急剧增加,直接影响牲畜的健康和生产性能的发挥,而且也导致传染性、条件性感染疾病的蔓延和环境的生物污染。据报道,牛舍空气中含有葡萄球菌、链球菌、需氧芽孢形成菌、大肠杆菌、假单胞菌和霉菌;也有研究表明,牛舍空气中需氧菌总数为31~562个/立方米,包括非致病菌、致病菌及选择性致病菌。高含量的选择性致病菌可以借助于非微生物因素引起敏感动物体的传染性条件性疾病。在集约化动物生产过程中,选择性致病菌对动物健康比传统的传染病更具有威胁性。

1.3病原的控制

现有资料表明犊牛腹泻是由病毒、微生物、寄生虫、细菌引起的疾病。虽然有预防犊牛腹泻的疫苗制剂,但是抗轮状病毒和抗冠状病毒疫苗往往激发犊牛群发生暴发性胃肠炎;而大肠杆菌有许多血清型,若牛场存在的致病大肠杆菌与制作疫苗所用的菌种血清型不符,预防大肠杆菌的效果并不理想。

寻找一种有效预防犊牛腹泻的方法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犊牛腹泻的综合防治措施

2.1.增加犊牛机体抵抗力,促进犊牛肠道内快速形成正常菌落,提高肠道菌落维持平衡的能力。

2.2.采用不同的方式净化舍内环境,降低舍内空气微生物(尤其是致病微生物)含量,使犊牛避免感染致病微生。

目前采用加强通风和消毒是降低牛舍内微生物最常用的方法。牛舍内消毒常用方法是喷雾消毒或薰蒸消毒。喷雾消毒往往不均匀,还可能导致舍内湿度增加;薰蒸消毒刺激性较大,不能带畜熏蒸。

2.3利用疫苗或兽药防治犊牛腹泻。

养牛场应用疫苗预防犊牛腹泻时,不仅要注意疫苗的类型和选择合适的菌种,还要注意疫苗的副作用。对于引起犊牛腹泻的大肠杆菌,规模化牛场应注意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鉴定,利用分离菌株自制疫苗,往往达到预期的目的。采用抗生素防治犊牛腹泻,用药前最好做药敏试验。

2.4加强犊牛的饲养管理。

定期清理牛舍,保证环境的安静清洁;定时定量饲喂优质饲料,供应充足的清洁饮水;在断奶前后,适当补充抗应激物质。

奶犊牛腹泻发生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犊牛腹泻是临床上常见病之一,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冬初、早春多发,3周龄以内的犊牛发病率高。临床特征症状是排稀粪、软粪或水样粪,呕吐、脱水和体重下降,导致犊牛生长发育不良或死亡。致命的腹泻多侵害2周龄以内的犊牛,占犊牛发病率的70%~80%,死亡率为35%~46%,给奶牛产业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笔者在门诊中接诊了26例犊牛腹泻,现整理和归纳如下,以供参考。
一、发病原因
饲养管理不当,喂乳量过多,或喂给变质的乳汁,会导致大批犊牛发生腹泻。犊牛食入精料过多,突然更换饲养员或乳汁温度过低等,也会引起犊牛腹泻。在缺硒地区,由于饲料和土壤中缺硒,易引发犊牛缺硒性腹泻。此外,气候突变,如寒冷、阴雨、潮湿等原因,卫生条件不佳,运动场泥泞,犊牛舍卫生差、潮湿,喂奶用具如奶罐、奶桶不清洁,均会导致犊牛腹泻的发生。
二、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患病犊牛体温升高为39.2~40.0℃,排灰白色、淡黄色或褐色的水样稀粪。随着病程的发展,犊牛体温升高为40.1~41.5℃,脉搏115次/分以上,临床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拒食,渴欲增加,反刍停止;眼结膜先潮红后黄染,舌苔重,口干臭,鼻端、耳根发凉,呼吸加快;瘤胃蠕动弱或消失,有轻度膨胀,肠音初增强后减弱;排腥臭的水样棕色稀粪,其中混有黏液、血液和黏膜组织碎片。病后期,肠音减弱,肛门松弛,排便失禁。营养好的犊牛,若治疗及时、护理得当,多数可以康复。患病严重的持续1周以上,预后不良。病危症状是高度沉郁,心衰和脱水严重。犊牛腹泻在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
1.急性型犊牛腹泻
幼龄犊牛多发,病死率较高。病初呈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体温升高为40.0~42.0℃,持续4~7天,有的经过3~5天又有第二次高温,精神沉郁,厌食,鼻、眼有浆液性分泌物。2~3天内,有的鼻镜和口腔黏膜表面糜烂,舌面上皮坏死,流涎增多,呼吸恶臭。随后发生严重腹泻,开始水泄,后粪中带有黏液和血液,具有恶臭气味。有的发生蹄叶炎和趾间皮肤糜烂坏死,可导致犊牛发生跛行。此类型病例恢复的比较少,通常于发病后1~2周死亡,少数病程可拖延1个月。
2.慢性型犊牛腹泻
犊牛腹泻、发热不明显,但体温高于正常水平。鼻镜糜烂,且连成片。眼常有浆液样分泌物,口腔内少有糜烂,但门齿齿龈常发红。发生蹄叶炎且趾间皮肤糜烂、坏死,引起明显的跛行。鬐甲、颈部和耳后的皮肤皲裂,出现局部性脱毛和皮肤角化,呈皮屑状。患病犊牛通常呈持续性感染,发育不良,终归死亡或淘汰。
三、防治措施
1.补充液体
在奶牛生产实践中,犊牛发生腹泻要以补液为主,可用口服补液盐补液。口服补液盐配方:葡萄糖56.7克、氯化钠2.84克、蛋白质19.9克、碳酸氢钠12.68克、氯化钾3.6克、柠檬酸钠0.13克、无水磷酸钠1.33克,溶入4升水中。对水样腹泻,可停止哺乳24个小时,每头每天灌服口服补液盐1~2升,2~3次/天,并添加氟苯尼考、复方阿莫西林等抗生素,以预防继发感染。当出现严重腹泻、脱水和酸中毒时,可用5%葡萄糖注射液500毫升+0.9%氯化钠注射液500毫升+5%碳酸氢钠注射液100毫升+12.5%维生素C20毫升+10%安钠咖10毫升,混合后静脉输入,如果天气比较寒冷,须将药液加温为36~38℃,1次/天,连用3~5天。补充体液,可调节机体的酸碱平衡,并预防酸中毒。
2.采用肠道保护剂
常用碱式硝酸铋10~30克+鞣酸蛋白10~20克+药用炭(活性炭)100克+矽炭银50克,加适量水,一次性灌服,连用3~5天;也可用矽炭银40克+鞣酸蛋白20克+碳酸氢钠40克,加一定量水灌服,1次/天,连用3~5天,止泻作用很明显。
3.西药治疗
最好通过试验选出敏感药物后再实施治疗。临床上常用广谱抗生素如庆大霉素、黏杆菌素、环丙沙星、氟苯尼考、头孢噻呋等,可收到良好治疗效果。
4.中药治疗
方剂一:陈皮、五味子、白术、泽泻、茯苓、延胡索各8克,砂仁、干姜、炙甘草各5克,肉蔻、诃子各2.5克,共研细末,开水冲调,候温一次性灌服,1剂/天,连用3天。
方剂二:焦山楂15克,焦白术、白芍、党参、干姜、枳壳各10克,麦芽、升麻、苍术、茯苓各15克,加水煎汁20毫升;或用乳酸菌素片10片+磺胺脒10片+酵母片5片,一次性灌服,1剂/天,连用3~5天;同时肌内注射0.1%亚硝酸钠维生素E5毫升,间隔10~20天重复注射1次,可注射2~3次。如果有肚胀者可加鱼石脂20克,若腹泻剧烈时可加药用炭50片。
方剂三:白芍、黄连、木香、当归、葛根各10克,栀子、枳实、黄芩、柴胡各12克,共研细末,开水冲调,候温后一次性灌服,1剂/天,连用3天;或用土霉素片5片+酵母片10片+胃蛋白酶4片,一次性灌服,2次/天,连用4天。
方剂四:黄柏、黄芩、猪苓、泽泻、车前子、茯苓、白芍、地榆各10克,党参、山楂、当归、黄芪各8克,熟地、甘草各7克,水煎服,2次/天,连用3天,可取得较好治疗效果。
5.加强饲养管理
严格按犊牛饲喂规程操作,喂乳一定要定温、定时、定量,不喂变质乳。乳汁的温度要保持在35~38℃。犊牛出生后1小时内务必喂足初乳,连喂5~7天,以获得免疫抗体。犊牛舍要保持温暖、阳光充足且通风良好,早晚清除粪尿,每天更换褥草。
(作者联系地址:黑龙江省铁力市172信箱邮编:152500)

猪养殖场腹泻病综合防治措施


在养猪生产中,腹泻是猪病中发病率高的一种疾病,也是困扰广大养猪场户的一大难题。近年来多种疾病都伴有腹泻症状,在临床诊治上存在一定的难度,给广大的养殖户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也给养殖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一、目前猪场在治疗腹泻时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上的误区

1.1概念模糊不清。在临床诊治上,好多种疾病都有腹泻症状,虽有细微的区别,但大体症状十分相似,所以诊断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往往无法区分是由哪种病因引起的,治疗起来效果不太理想。

1.2规律性认识不足。近几年来,猪腹泻呈上升趋势,季节性不是十分明显,以往秋冬季多发,近年来的腹泻病没有明显的季节区别,尤其是一些规模猪场表现更为突出,无规律可循,

1.3对腹泻病的复杂程度认识存在缺陷。对于引起腹泻症状的疫病复杂复杂程度认识不够,表现为无论什么原因引起的腹泻,都归结于一种或两种病因,这就给腹泻的诊治带来了误导,很有可能因此而耽误诊治的最佳时期.

2.防控存在薄弱环节

2.1在临床上面对一些疫病,缺少一些先进的科学诊断仪器和方法,人们的诊断方法往往局限于现场观察、畜主描述等一些原始的方法,工具也只是一个体温计和听诊器,诊断结果似是而非,治疗效果无法预料。

2.2对猪腹泻病的治疗不够系统。好多猪场兽医工作人员对于一些疫病的治疗还是对症治疗,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治标不治本,初期会有一定的效果,很快就会反复,甚至于病情加重,最后病猪究竟死于什么疾病都不得而知,对于整个猪场的疫病防控不能提供任何有参考价值资料,所以这样的诊治在临床上实际意义不大。

2.3对于一些新的病原认识和研究严重不足。目前在养殖业里面,对于腹泻病病原的研究还很匮乏,包括流行病学调查,不能够给该病的防控提供足够的临床材料,给综合防治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这也是有些疫病不能很好地控制的原因之一。

2.4免疫接种工作存在漏洞。在一些养殖场户中,特别是一些中小型养殖场和散养户,免疫密度低,间隔时间长,没有系统科学免疫计划或免疫程序,致使免疫接种不能够在全程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3.防治失败的原因多种

3.1没有针对性的进行疫苗预防接种。只有针对各猪场引起腹泻的病因有的放矢进行免疫,才能有效地防止病毒性腹泻的发生,否则很难起到预防作用。

3.2多种病因混合感染。腹泻往往不是由单一的因素引起,只对个别病因采取措施,而其他因素引起的腹泻却无法得到控制。

3.3操作不当引起免疫失败。疫苗没有按照要求温度保存、运输,注射剂量、方法、部位、使用时间不当等多种原因都有可能引起抗体不高、保护率低的现象,致使免疫失败。

3.4疫苗的保护率有限。尽管疫苗质量和技术操作不存在任何问题,因动物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在进行免疫接种后,对疫苗的反映也有所不同,有的很快就可以产生抗体,有的个体可能不会出现免疫应答,也有的出现免疫麻皮现象,这些都可以引起免疫失败。

3.5应激反应。有些猪场属于阳性猪场,猪本身带毒,属于隐性感染,只是临床没有表现出症状,已经处于潜伏期或感染强毒早期,一旦接种疫苗,处于潜伏期的就有可能激发该病的发生。

3.6母源抗体干扰。由于初生仔猪可以从母乳中获得母源抗体,在母源抗体很高时,会对主动免疫产生干扰作用,影响疫苗免疫接种的效果,所以有些疫苗可以做超前免疫,以避免母源抗体的干扰,或者在母源抗体水平下降到一定水平后再进行免疫接种。

3.7病原多变且复杂。有些病原会有多个毒株,每个毒株又有若干个血清型,而且病原在复制过程中又不断发生变异,疫苗的毒株和血清型不对型号,效果就不尽人意了,事实上疫苗的研制速度远远落后于病原毒株变异的速度,当毒株或血清型不对时,就可以引起免疫失败。

二、综合防治措施

1.免疫是有效地防治途径。严格按照免疫程序做好免疫接种工作,在母猪产前对引起仔猪腹泻的疫病进行免疫接种,比如仔猪大肠杆菌,流行性腹泻和传染性胃肠炎等。

2.不同日龄的猪腹泻治疗措施不同。特别是对于产房仔猪腹泻,采取仔病母治,母子兼治的原则。

3.不同病因引起的腹泻要采取不同的防控措施。

3.1一些病毒性疾病引起的腹泻治疗首先可用抗扰素+硫酸粘杆菌素类进行注射,同时可用活性微生物维持肠道环境拌料给药,此外要严格控制病猪饮食,可以稀粥+电解多维+葡萄糖粉,以增加病猪自身的抵抗力,注意必要时要补充液体,防治脱水死亡。

3.2细菌性腹泻的防治。预防仔猪黄痢、白痢,可在母猪产前21天和14天注射仔猪大肠杆菌四价苗本地株疫苗,对于发病严重的猪场可在仔猪出生1~2天和12~20天分别接种本地株菌苗。患病仔猪可用磺胺类、复方新青霉素、强力霉素、环丙沙星、菌痢净等做药敏试验后对症治疗,同时口服盐水防治脱水。

3.3因寄生虫引起的腹泻。引起猪腹泻的寄生虫病一般有球虫、和线虫,对于球虫病的防治,首先仔猪、架子猪、成年猪要分群喂养,保持圈舍卫生,定期消毒,保证饲料和饮水清洁无污染,发现患病猪及时隔离,用抗球虫的药物进行治疗,一般效果都很显著,对圈舍、器具、环境彻底清扫、消毒;对于线虫病的防治应注意时常保持圈舍及运动场干燥、清洁,舍内最好用水泥地面。粪便及时清除,堆积发酵无害化处理,对于多种寄生虫病的虫卵和幼虫以及其他的一些病菌都有杀灭作用。

3.4饲喂不当引起的腹泻。主要有仔猪饲喂过早,没有过渡期,换料过于迫切,仔猪肠胃功能不健全,引起消化不良而腹泻:饲喂问题饲料也可引起腹泻,比如饲料霉败变质、被污染等;同时还应注意保持圈舍和料槽干净卫生。

4.做好猪群保健工作。保健工作要从初生仔猪、青年猪、后备母猪、围产期母猪等各个阶段做好保健工作,这样才能系统地有效防止猪场腹泻病的发生和蔓延,保障猪群在整个生长周期内都不受腹泻病的困扰。

4.1加强产房管理,创造生产适宜的环境,特别应注意温度的控制,母猪舍一般控制在20~22摄氏度,初生仔猪圈一般在24~32摄氏度,随着生长日龄递减,同时保证母猪饲料质量、采食量,防治仔猪脂肪性腹泻。

4.2科学的管理理念。保持猪场的环境卫生、地面干燥,禁止带圈用水冲洗圈舍,如有病猪腹泻在地面上可用浸泡了消毒液的拖把及时拖干净;坚持全进全出,自繁自养,所有圈舍在出栏或转圈后要彻底清扫消毒,最好空圈7天以上。

4.3发病季节做好保健工作。患病猪要补盐补水,防治因脱水引起的酸中毒。

羔羊腹泻的病因 羔羊腹泻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羔羊腹泻病,是阻碍羔羊生长发育,引发羔羊死亡的主要杀手。因其病原复杂,危害较大,发病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和规律性可循,历年来一直为广大学者,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及养羊单位所关注。规模化全合饲羊场,羔羊是其经济收益的主要来源,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综合防治技术减少或控制羔羊腹泻病,对规模化全舍饲羊场意义重大。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羔羊腹泻的病因羔羊腹泻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1、病因分析

饲养管理因素。该病的发生同母羊、羔羊的体质情况紧密相关,主要是由于母羊妊娠期饲养管理不当,尤其是喂料过少、饲料质量差,导致机体衰弱,所含后代羔羊体质也较弱;在气候寒冷的季节产羔,或者温度突然发生改变,造成羔羊受凉;哺乳不合理,导致羔羊时饱时饥;尤其是气候最冷和明显变化的月份,会引起严重发病。母羊分娩过程中,没有确保卫生良好和加强消毒,也容易诱发该病。另外,羔羊饲喂发生霉变的草料,单一饲草,无法摄取全面且均衡的营养,也是导致羔羊发病的一个主要因素。

防疫消毒措施不严格。没有严格防疫消毒,会导致环境中长时间存在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易使羔羊感染而发病。羔羊产出后,经由母羊体表、母羊乳头、舔食杂物以及脐带等能够促使病原微生物进入到消化道,加之其消化系统还没有发育健全,无法分泌足够的胃酸,不能够很好的抑制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且其能够分泌有害毒素,在毒素积聚到一定水平就会刺激消化道黏膜,使其正常吸收功能受到影响,从而发生腹泻。

感染病原微生物。厌氧性病原微生物,主要是指产气荚膜梭菌,其中危害最严重的是B型魏氏梭菌,能够使羔羊发生痢疾;非厌氧性病原微生物,主要有大肠杆菌K88、K99埃希氏大肠杆菌、巴氏杆菌、沙门氏杆菌以及轮状病毒等,都能够导致羔羊发生腹泻。

2、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患病羔羊表现出精神萎靡,机体虚弱,弓背垂头,食欲减退或者完全废绝,之后出现腹泻,部分排出粥状粪便,部分排出水样粪便,呈多种颜色,如灰白色、黄绿色、绿色等,并散发腥臭味,还会在肛门周围及尾根处附着。随着病程的进展,表现出被毛粗乱,卧地不起,背弓腰弯,并伴有腹痛、努责等症状。部分后期会排出混杂血液的粪便,肛门失禁,停止采食。部分体温有所升高,眼窝下陷,黏膜发绀,哀叫,震颤,口吐白沫,呼吸加速,脉象虚弱,心跳加快,最终由于严重衰竭而发生死亡。如果没有及时进行治疗,初生羔羊经过1~2天就发生死亡,断奶之后经过5~7天发生死亡。

3、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病羊主要是使用抗生素治疗,还要注意及时补充液体,调节机体酸碱平衡,避免发生酸中毒。患病羔羊可使用广谱抗生素恩诺沙星注射液进行治疗,按体重肌肉注射5mg/kg,每天2次,连续使用2~3天,并配合使用中成药盐酸小檗碱片,具体用量根据机体大小确定,每天2次,连续使用2~3天。如果患病羊有严重失水,精神萎靡,要立即进行静脉补液,可缓慢输入100~150mL经过水浴加热至35~39℃的5%葡萄糖生理盐水。发生酸中毒时,还要添加3~5mLs%碳酸氢钠、2mL维生素B.5mL维生素C。每天上、下午都输入1次,如有需要可在第二天再输入1次,如果配合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治疗效果会更好。

及时吮食初乳。初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初乳中含有大量容易消化的营养物质,是新生羔羊唯一能够摄取营养的途径;其次,初乳中含有丰富的溶菌酶和免疫物质,是新生羔羊主要得到免疫力的一个途径;再次,初乳能够促使羔羊排出胎粪,还能够有效保护胃肠道。正常情况下,母羊具有哺乳新生羔羊的能力。但当羔羊比较虚弱,由于分娩时间较长或者由于母性较差而无法促使新生羔羊吮食初乳时,要立即进行人工辅助,使其及早吮食初乳。特别是第1次吮食初乳的时间,能够有效促使羔羊体力的恢复,增强抵抗力。这是由于母羊分娩后随着时间的延长,初乳中所含的免疫物质和各种营养成分会不断减少;其次,羔羊出生经过2~3h,会闭锁小肠,导致无法经由肠壁吸收较大的蛋白分子。因此,要求尽可能促使新生羔羊在2h以内吮食足够的初乳,能够避免其发生腹泻,并有效提高成活率。如果羔羊没有初乳用于吮食,可以供给同期其他分娩母羊的初乳。

针对病原免疫预防。妊娠母羊可接种根据当地流行的大肠杆菌血清型制成的灭活苗或者多价活苗,使后代羔羊得到被动免疫。或者在母羊分娩前15~20天使用魏氏梭菌联苗接种,以确保羔羊得到足够的母源抗体。另外,还可根据当地发生疫病的情况,选择性地接种轮状病毒、沙门氏杆菌及巴氏杆菌等病的疫苗,加强防疫。

保持饲养环境良好。圈舍要尽可能选择在地势高燥的地方建设,确保通风良好。加强日常清洁消毒,防止生产区内滋生病原微生物。控制温度适宜,尤其是在羔羊容易发生腹泻的寒冷季节,更要注意保持环境温度良好。羊舍最好采取全进全出,定期进行消毒,控制饲养密度合理,避免发生感染。一般来说,要注意在产前、产中、产后对圈舍以及母羊乳房、体表等进行消毒,严格消灭病原。羔羊产出断脐后,要对脐带断端使用2.5%的碘酊消毒。

造成腹泻的原因
1、造成腹泻的原因大体上可分为非病原性因素以及病原性因素两种,其中温差等。
1.1营养性腹泻
消化酶种类少,酶的活性低,再加上胃酸含量不足,所以仔猪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不易过高,
如果使用高蛋白必须采用高能支持,并且提供质量可靠的蛋白原料,
1.1.2饲料中含有抗营养因子。饲料中某些抗营养因子,如植物凝集素、蛋白质酶抑制因子等,不但影响饲料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同时还破坏肠道组织的完整性,造成消化道和肠道吸收障碍,进而引起仔猪腹泻
1.1.3饲料中营养因子缺乏。仔猪饲料中维生素需要量虽然不多,但是必不可少,如烟酸和VB2等是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代谢过程中重要的辅酶,缺乏会导致消化不良和腹泻。
此外还有一些微量元素的缺乏也会导致仔猪的腹泻,如缺铁
1.1.4饲料中纤维素含量过高。日粮中添加适量的纤维素物质,可促进仔猪消化器官的发育及维持正常的微生物区系平衡,有效防止仔猪腹泻,但仔猪对纤维素的消化能力较差,过高的纤维素不但影响对饲料的消化率,而且使消化道黏膜受到机械损伤,结果发生腹泻。
1.1.5饮水不足或者水质问题,以及饮水的压力过大,造成仔猪饮水不足,也可发生腹泻,另外饲料霉变或者其他原因引起的中毒等都能造成仔猪腹泻。
2.2应激性腹泻的原因
应激性腹泻是指因饲养环境(如气温突变、仔猪转群、换料等)发生突变而产生的一系列应激反应,导致仔猪消化机能紊乱引起的腹泻。仔猪处于应激状态下,皮质酮分泌量增加,阻碍消化道分泌黏蛋白,肠道有机酸分泌量降低,使肠道内pH值升高,结果抑制了乳酸杆菌的增殖,激活了大肠杆菌的增殖;同时在应激状态下,仔猪采食量下降,消化不良,并伴随体质下降,进而引起腹泻。另外,还有母猪本身的营养状况及母乳成分的变化,也会造成仔猪腹泻。3非病原性腹泻的防治措施
3.1营养性腹泻的防治措施
3.1.1合理选择仔猪饲料原料,并保证合适的蛋白质和能量水平。动物性蛋白养因子,在配料时应限量使用,最好控制在25%以内,并进行膨化或加热处理,将蛋白质含量降低到20%以下。如果添加动物蛋白质原料,也应使饲料蛋白质水平控制在20%以内,一般情况下,5~10千克的仔猪,饲料蛋白质水平保持在18%~20%为宜,10~20千克的仔猪饲料蛋白质水平保持在16%~18%为宜,但必须保证几种限制性氨基酸如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的供给。
3.1.2配置营养全面、营养素比例协调的仔猪饲料。注意维生素、矿物质的添加量,尤其是维生素易受温度、湿度以及饲料中重金属离子的影响而氧化分解失效,应当添加保护剂量并作稳定性处理,以确保饲料中有足够的有效成分。
3.1.3添加适量酸化剂或者健胃散。因仔猪胃液分泌少,胃酸不足,不利于胃蛋白酶原的激活,而影响饲料蛋白的吸收利用,所以添加0.1%~0.3%的复合型颗粒酸化剂或包膜酸化剂或者添加1-2%的强力健胃散,可提高饲料蛋白质的利用率。
3.1.4添加酶制剂。因仔猪内源酶分泌不足,适当添加外源酶有助于饲料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所以在饲料中添加蛋白酶纤维素等复合酶制剂,可提高断奶仔猪的增重,并减少营养性腹泻,但在使用复合酶时应防止高温对酶的破坏,以免失效。
3.1.5添加益生素或化学益生素和酵母多糖。益生素是胃肠道内正常菌群,在胃肠道内产生有机酸或其他物质抑制病原菌的繁殖。目前使用较多的有乳酸杆菌、芽胞杆菌、链球菌和酵母菌等。化学益生素又叫低聚糖,因其调节动物微生态平衡的作用与活菌制剂相似,所以无论是益生素还是化学益生素,在酶解酵母多糖的配合下更有利于幼龄仔猪的肠道菌体平衡,在幼龄仔猪及饲养环境变差时使用都能提高仔猪的健康水平,减少腹泻的发生。
3.2应激性腹泻的防治措施
3.2.1提前补饲。一般在7日龄开始补饲,提前锻炼仔猪胃肠道,促使相关酶的分泌,加强对饲料蛋白质的免疫耐受性,以适应断奶后采食。
3.2.2加强管理,减少环境变化造成的应激。保持圈舍内的温度和一定的湿度(50%~60%),防止温度突变,温差不能超过8度以上,加强环境卫生消毒工作,保持猪舍清洁、卫生、干燥
3.2.3适时断奶。有人说仔猪断奶越早越好,但是在生产中,断奶越早,仔猪腹泻发病率越高,所以目前早期断奶以28-35日龄为宜。
3.2.4逐步断奶,移母留仔。为防止断奶及分群应激,在断奶前1~5天,减少哺乳次数,最后2天夜间将母猪移舍,同一窝仔猪留在原舍。在此期间,保持断奶前的饲喂次数和方式。
3.2.5断奶后少喂勤添,适当控制饲喂量,逐步换料。断奶后由于心理的,生理的,乃至环境的众多应激首先要让猪吃饱去睡觉,而且饲料要容易消化,营养均衡在断奶前要逐步过度饲料,在饲料内添加酵母多糖5kg强力健胃散10kg,肠得安5kg(或者蒙脱石5kg)微康素300g或者或者痢必停1kg三种方案任选一种使用7到10天,完美解决断奶腹泻问题。
综上所述,早期断奶仔猪由于其营养生理特点,易受营养和饲养环境应激的影响而发生腹泻,通常适当的营养调控措施和严格的饲养管理,或者调空仔猪的胃肠道功能,使小猪维持一个强大健康的消化系统,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断奶仔猪腹泻的发病率,提高仔猪生产性能。生产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配制饲料,并采取适当的饲养管理措施,以取得最佳的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
病原性腹泻的原因一般分为细菌性腹泻,病毒性腹泻,寄生虫性腹泻,非感染因素等

(3)寄生虫性腹泻:蛔虫、球虫、鞭虫、结肠小袋纤毛虫。
(4)非感染因素:温度、低血糖(饥饿性腹泻)、日粮抗原过敏性腹泻(大豆过敏)、非病原性白痢(缺铁性腹泻,酶和胃酸不足性白痢)。
鉴别诊断方法
(1)根据年龄来判断:1-2日龄的腹泻:大多为大肠杆菌、低血糖和梭菌引起;7日龄后的腹泻:传染性胃肠炎、痢疾、沙门氏菌、轮状病毒引起;10日龄以上各种年龄,急性、严重的水样腹泻: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伪狂犬病引起;各种年龄猪、无明显时间、一般不太严重的腹泻:大肠杆菌、轮状病毒引起;一窝中少数猪腹泻,并且是个体最大和最健壮猪腹泻:大多为梭菌性肠炎引起;一窝中少数猪腹泻,并且是个体最小和最弱猪腹泻:大多为低血糖引起。
(2)根据腹泻程度来判断:如果是暴发性的、迅速传播的腹泻,则为病毒性腹泻;如果是隐性发生、缓慢散播、随时间而加重,则为细菌性或寄生虫性腹泻。
(3)根据粪便的酸碱度和性状来判断:病毒性腹泻的粪便多为酸性,其他腹泻的粪便多为碱性;水样呈喷射状腹泻大多由病毒引起,粘状或糊状,带有泡沫状的粪便大多由细菌引起;糊状、黄灰色、恶臭的粪便大多为球虫性腹泻;粪为伪狂犬病毒引起。
防控方法
预防措施实施一般从母猪以及小猪的饲料以及原料着手,始终作好病从口入的防范措施,在母猪和小猪的日常管理以及水源,原料环境等环节作好工作,加强饲养管理,防患于未然。治疗措施原则:查明原因,对症对因治疗,增强抵抗力,抗微生物(抗菌抗病毒和抗寄生虫治疗,改善管理提供营养支持)。
①不剧烈的腹泻。维康素100g加肠得安100g,5-10g/头一天1到2次,饲料内加入1-2%的强力建胃散0。1%的痢必停,使用3-5天即可治愈。
②病毒性腹泻(剧烈腹泻)。痢必停1kg+强力建胃散10kg+酵母多糖5kg使用3到5天即愈。
③饮水。供给充足清洁的饮水。口服补液盐配方(病毒性腹泻特别需要):食盐2.5克、碳酸氢钠3.5克、氯化钾1.5克、葡萄糖20克,加水至1000毫升。
④彻底消毒。将常规消毒药涂于母猪的腹部、乳房、后躯或添加至饮水中。一旦对于严重的及时纠正脱水,排除内毒素,提供合理的营养支持,从而促进猪的尽快康复,在饲养中始终贯彻:“以养为主,以防为补,以治为补”的十二字方针,做好平时的饲养管理以及预防措施,从而降低发病,提高经济效益。

断乳仔猪腹泻的病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目前我国的猪饲养规模呈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趋势,在这种饲养模式下,腹泻是非常典型的疾病,主要是由许多因素导致的,属于仔猪生长过程中比较常见的病理现象。生产中因为仔猪腹泻的原因比较复杂,一旦感染通常会呈现交叉的混合感染模式,会对猪群造成比较严重的损失,直接威胁养猪生产,制约养猪业的顺利发展。这就要求饲养者在平时的生产中应该掌握仔猪腹泻的原因与症状,然后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加以控制。下面我们就给大家具体讲解一下断乳仔猪腹泻的病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1、病因分析

1.1传染性因素

传染性因素主要指的就是传染性病原,生产中常见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和轮状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的病原是流行性腹泻病毒,各种年龄的猪都容易感染发病并且有明显的季节流行性,冬春寒冷的季节是该病的高发阶段。轮状病毒也可导致各年龄段的猪主要在寒冷的季节发生感染,其中2~5周龄的仔猪是主要的发病群体。寄生虫性腹泻大多是由球虫、蛔虫而引发20日龄以上的猪发病,病猪感染后多呈慢性感染,如果仔猪小于10日龄感染发病,则具有比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1.2仔猪自身原因

仔猪实行早期断奶的时候,自身的消化系统还没有发育完全,所以小肠的抵抗能力会减弱,非常容易被各种外源性蛋白质抗原所损伤,从而引发仔猪过敏性腹泻的情况出现。断奶会对于仔猪消化酶的活性有比较大的影响,消化酶的活性会降低,大概要经过2个星期的时间才能够恢复至原有水平。断奶仔猪的胃肠道菌群会相应的出现变化,仔猪肠道原有的乳酸菌逐渐减少而大肠杆菌等有害菌群会进行大量繁殖,水被大量的重新吸收再排出,从而导致腹泻的情况出现。通常仔猪都是从初乳中获得免疫抗体从而维持其免疫能力,仔猪在断奶后会对其自身抗体的产生造成影响,导致免疫水平更低从而容易发生腹泻,影响经济效益。

2、综合防治措施

2..1加强母猪的饲养管理措施

在实际的临床生产中母猪饲养管理的情况会直接影响仔猪的健康状况,所以强化母猪的管理措施并提高其身体素质对于仔猪的生长非常重要。生产中应该挑选体质强壮的适龄母猪,而对于体弱多病的老龄母猪不应该继续保留要在合适的时间进行淘汰处理,母猪日常采食的饲料应该保证营养平衡且全价,通过确保母猪的机体健康从而保证仔猪能够在初乳中获得特定的抗体而维持应有的免疫力。还要注重母猪分娩前后的免疫与护理程序,生产中应该注意消毒措施落实到位,猪的产房应该在进猪前提前进行升温处理。猪生产之后应该连续采取注射给药的方式以预防产后感染的情况出现。

2..2加强断奶仔猪的管理

仔猪在哺乳期间应该遵循早开食早补料的原则,食物会相应的对消化道产生刺激作用,在仔猪出生后的5~7天就可以进行补料措施,7日龄即可给其补充加入诱食剂的颗粒饲料。在断奶之前仔猪的采食量通常比较大,给胃肠机能提供充分的锻炼和适应机会,这样在仔猪断乳后发生腹泻的概率能够大幅度的降低,这是主要影响早期断奶的重点。生产中应该强调锻炼仔猪的消化道,使其保持比较强的消化能力从而降低腹泻的情况出现。适时给仔猪进行断奶,可以先把母猪带走而将仔猪留下,这样可以减少仔猪因为断奶而产生的应激反应。依照以往的繁殖周期推断,断奶时间越早对于仔猪越有利,但是发生腹泻的情况就会相应的增加。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可以知道仔猪在28日龄进行早期断奶是比较合适的时间,而在仔猪体重达8kg时给其断奶也比较合适,均有利于仔猪生长。

2..3合理配制断奶仔猪的饲料

断奶仔猪的饲料配制非常重要,生产中应该采用优质的蛋白原料,饲料原料要粉碎粒度适宜、水分含量达标且不能够发霉。此外还要适当提高乳猪料的能量浓度,最好选择椰子油添加。

2..4加强防疫措施

实际的养猪生产中,饲养者应该始终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重视猪群的检疫工作,可以避免疾病的发生和传播,降低经济损失。尽量不从外场购入仔猪,避免外来病原的流入而造成原有仔猪群感染发病,甚至形成大范围的传播和流行。每个猪场都要根据本场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合自场的防疫制度,落实好预防消毒措施到位。严格禁止外场人员进入生产区,避免带入病原,即使是本场的工作人员和饲养员也必须经过消毒、更衣才能进入生产区。猪舍内外的卫生和消毒工作都应该尽量落实到位。兽医或饲养管理人员应做好预防注射工作,对于猪的预防注射,各地区、猪场应根据本地、本场的实际发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猪场的免疫计划,并且按照免疫程序严格的执行。

随着规模化、集约化养猪生产模式的发展,断奶仔猪的腹泻控制逐渐成为养猪人重点关心的问题。造成仔猪腹泻的主要因素有断奶应激、环境变化、饲料营养等。

1造成仔猪营养性腹泻的原因
1.1消化生理缺陷。仔猪在断奶阶段,消化器官尚处于发育阶段,器官容积和重量都较小,断乳仔猪的消化酶和胆汁酸严重分泌不足。有研究报道,与50天断奶的仔猪相比较,早期断乳仔猪的胰酶分泌不足,且胃肠道消化酶活性较低,胰腺的发育速度缓慢。21日龄断乳仔猪在断乳后1周内,胰腺组织脂肪酶活性下降,胃蛋白酶不受断乳应激影响,且随日龄及采食量的增加而增加。
1.2免疫力低下。早期断奶仔猪受到断奶应激和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免疫和抗病能力低下,仔猪3周龄时才开始正式建立自己的免疫系统,并且速度较慢,到4~5周龄时抗体才能达到一定的数量而产生有效的免疫保护作用。但是,断奶应激又降低循环抗体水平,抑制细胞免疫能力。
1.3稳定的肠道微生物区系未建立。断乳仔猪肠道微生物区系中菌群种类和数量易变化,此时,微生物区系很脆弱,易发生微生物区系的平衡失调。断乳后,由于饲料中带入大量的细菌和真菌,同时,胃肠道较高的pH共同导致了稳定的微生物区系的破坏,有害细菌开始增多,最终导致腹泻。
1.4饲料因素。断乳仔猪饲料的配方是影响仔猪营养性腹泻的最主要因素。为了满足仔猪的营养需要,配方师在设计断奶仔猪的饲料通常是高能高蛋白,但是过高的能量和蛋白以及仔猪不完善的消化系统的综合作用下,仔猪很容易出现腹泻。
2预防断乳仔猪营养性腹泻的措施
2.1合理配制日粮。断奶仔猪的饲粮的配制应符合断乳仔猪的生理特点,除营养要满足其需求外,适口性和消化性也要高。蛋白质可选品质好的动物蛋白如鱼粉、血清粉和血浆蛋白粉等,而少用豆粕等植物性蛋白。同时,日粮中合理的粗纤维,对仔猪胃肠道及其他消化器官的正常发育和功能及维持正常的微生物区系具有重要作用,但过高反而会导致腹泻的发生。
2.2添加益生菌。益生菌的添加,增加肠道中有益菌的数量,使得有益菌在于其他细菌的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同时,益生菌在肠道中的产物抑制有害菌的繁殖,降低断乳仔猪的腹泻发生率。
3猪场要想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就要降低断乳仔猪的腹泻率。这其中采取的措施除了加强预防和治疗外,断乳仔猪的营养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只有充分掌握断乳仔猪的生理机能,并提供健康合理的日粮才是降低营养性仔猪腹泻的有效途径。

初产蛋鸡腹泻的原因分析及防治


蛋鸡产蛋期特别是刚开产的蛋鸡经常患以拉水样粪便为主要症状的顽固性腹泻,有生理性腹泻和病理性腹泻。主要表现为鸡群精神正常,但饮水量大,水样腹泻,粪便中含有未消化的玉米颗粒,生产性能达不到预期的标准,这样不仅影响鸡体的生产性能,(如:蛋壳品质下降、产蛋率上升缓慢或产蛋高峰上不去、蛋料比降低),还可以引起一些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魏氏梭菌等疾病,在治疗期间用抗病毒药配合抗生素治疗症状减轻,停药不久又复发。

1病因分析

1.1生理性腹泻

(1)初产蛋鸡代谢旺盛,生理变化大,机体生理机能的改变,使得大部分营养物质供应产蛋,免疫物质的产生相对减少,机体免疫力和调节功能下降。再加上此时更换产蛋高峰料过早,更换过度时间过短,由于高峰饲料中钙质和蛋白质含量比育成料高很多,如果更换高峰饲料不合理,石粉和豆粕突然大量增加,造成肠道不适应,石粉的增加势必造成肠道蠕动加速,导致腹泻。

(2)养殖户为减少成本,往往在饲料中添加大量米糠、麸皮,使饲料中粗纤维的含量过高,肠道蠕动速度过快而引起腹泻,饲料中粗纤维含量越高,持续拉稀的时间越长。

(3)误把非病原性腹泻当成病原性腹泻治疗,单纯使用抗生素,结果大量、长期、重复使用,造成了机体消化功能紊乱和肠道内正常菌群比例失调,引起药物性腹泻。

(4)当产蛋期饲料中粗蛋白含量超过16.5%时,增加了机体的代谢和排泄负担,尤其是肾脏的负担加重,从而发生尿酸盐沉积,损害肾脏,引起痛风发生而导致腹泻。或饲料霉变导致腹泻。

(5)初产蛋鸡饮水量的增加也是造成粪便稀薄的原因,蛋鸡开产后,由于产蛋需要,饮水量会大量增加,育雏育雏期鸡群在正常情况下,一般饮水量是饲料摄入量的1.5~2倍,产蛋鸡群饮水量一般是饲料摄入量的2.5~3倍,初产蛋鸡由于产蛋需要,饮水量会大幅增加,从而加重腹泻发生。

另外,饲料中食盐含量超标时,鸡群由于口渴而大量饮水也会造成腹泻.一般食盐的供给量应是0.3%。

1.2病理性腹泻

初产蛋鸡由于生殖系统迅速发育,造成鸡体内分泌发生变化,对鸡只造成较大应激,抵抗力下降,引起肠道细菌感染,一般大肠杆菌,坏死性肠炎,沙门氏菌多发,另外肠道寄生虫也是造成腹泻的原因,主要是鸡绦虫病。病理性腹泻应该根据临床症状确诊后合理治疗。

生理性腹泻和病理性腹泻有很大区别,防治措施也不同,生理性腹泻主要在饲养管理和饲料方面考虑控制和治疗,生理性腹泻一般没有明显临床症状,采食量,产蛋率基本正常.病理性腹泻针对不同病因制定合理治疗措施,病理性腹泻一般会有明显临床症状,寄生虫感染粪便或肠道中会发现虫体。

2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

拉稀的鸡只精神状况良好,采食正常。饮水增多,蛋壳颜色正常,鸡群中发生少量死亡(皆因过度脱水而死);发病日龄一般在120~150日龄,即蛋鸡开产初期;整个病程历时一个月左右,短的15d;主要症状是粪便含水量增多,不成形,粪便有未消化的饲料,固体成分较少,颜色正常,拉稀的鸡只泄殖腔周围羽毛较湿。鸡群饮水量增加,严重鸡群出现甩水现象,造成鸡舍地面潮湿,抗生素治疗有效,但不能根除,停药后复发。一般高峰后鸡群会自然恢复。

解剖患病活鸡,肠黏膜脱落,内有黄色气泡状粘液,个别肠黏膜出血,肠管肿胀,泄殖腔充血,肾脏充血肿胀,个别鸡肾脏有尿酸盐。

3防治措施

3.1预防措施

(1)加强育雏育成期的饲养和管理,防止免疫抑制性疾病和继发感染性疾病的发生。控制饲料配方,在育成后期,饲料中粗纤维含量不能过高,不能添加米糠,麸皮含量控制在10%以内(/),石粉和贝壳粉应控制在4%以内,粗蛋白含量不超过16%,食盐不应超过0.3%,饲料不能发生霉变。

(2)减少不良刺激,对初产蛋鸡群进行换料时,要循序渐进,一般在三天内换完,特别是石粉或贝壳粉增加不可一次加足,根据产蛋率增长幅度,每周石粉增加3%~4%,两周时间增加到最大量,。豆粕增加也应该循序渐进,每次增加1~2,一周以上时间增加到最大量。以防止饲料中过高的鱼粉和蛋白质对肠道的刺激;对发病鸡群要减少饲料中钙质的添加量,并在饲料中添加0.3%~0.5%的碳酸氢钠,或在饮水中添加0.1%的维生素c,连用7d;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可防止换料应激,通风换气,有效预防各种应激的反应。

(3)保护肠道菌群平衡,在饲料中经常添加益生菌制剂,有利于维持肠正常菌群平衡,增强消化系统的吸收功能和调节能力,有效防止本病的发生。

3.2治疗方案

治疗措施以修复肠粘膜和恢复肠道机能为主,切记不要投服大量抗生素,抗生素治疗一般3d,不可超过五天。为了恢复肠道正常菌群,可以使用益生素和酶制剂

另外,使用保肝护肾的药物,连用5d,可增强肝肾的代谢功能。采用以上综合治疗,两天后,一般鸡群粪便变软,五天后,恢复正常,七天后,产蛋率缓慢上升。隔七天后,上述药物再用四天,20天左右,产蛋率可升到90%以上。

仔猪腹泻的类型 仔猪腹泻的防治措施


仔猪因肠道内尚未建立稳定的微生态系统,自身抵抗力较低,对外界刺激敏感,易受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和各种应激因素的影响。仔猪腹泻是养猪大户常见的一种典型的多病因疾病,也是引起仔猪死亡的重要原因,严重威胁着养猪业的健康发展。导致饲料报酬率较低,仔猪成活率下降、生长缓慢、生长发育停滞(即所谓的僵猪)。由于引起该病发生的病因复杂,常表现为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呈交叉混合感染,导致临床诊断与防治困难。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仔猪腹泻的类型仔猪腹泻的防治措施.

一、病原性腹泻
1.细菌性腹泻
常见有大肠杆菌引发的仔猪黄白痢、魏式梭菌引发的仔猪红痢、沙门氏菌引发的仔猪副伤寒等造成的腹泻。但它们各有特点:黄痢常发生于3日龄以内的仔猪,以死亡率低和拉黄色稀便为主要特征;白痢常发生于14~21日龄会吃料的仔猪,以拉乳白色或灰白色带有腥臭味的稀便、病程长、死亡率低为主要特征;红痢常发生于3日龄以内的仔猪,以拉红色稀便、肠坏死、病程短、死亡率高为主要特征;副伤寒造成的腹泻常发生于30日龄以上的断奶仔猪,以剧烈腹泻、高热、皮肤出现紫斑、脓性结膜炎、败血症死亡为主要症状。上述致病菌同样会感染母猪,但母猪不会出现症状,而成为病原携带者,常传染给仔猪,使仔猪发生腹泻。
2.密螺旋体性腹泻
由密螺旋体引发的腹泻,大猪、小猪都易发,但50~80日龄的小猪多发,以出现黏液性出血性下痢、病变局限于大肠为主要特征。
3.病毒性腹泻
常见的有猪轮状病毒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仔猪伪狂犬病等。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厌食、水样腹泻、脱水、体重锐减、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它们的不同点是:轮状病毒以56日龄内的小猪多发,大猪常为病毒携带者,不表现症状;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各种年龄的猪都可发病,冬季多发,且发病快,病程5天左右,病愈后产生免疫力,10日龄以下的仔猪死亡率很低,成年猪若没有继发感染则几乎没有死亡;仔猪伪狂犬病,多发于30日龄以下的猪,以高热、呕吐、腹泻、出现神经性症状、死亡率高为主要特征,妊娠母猪感染伪狂犬病毒则发生流产或产死胎。
4.寄生虫性腹泻
常见有仔猪球虫病、蛔虫病。球虫病常发生于7~21日龄的仔猪,温暖潮湿季节多发。母猪为带虫者,是传染源;仔猪感染后表现为腹泻,粪便呈黄白色,偶尔可见便血,镜检可找到球虫卵。蛔虫性腹泻多见于30日龄以上的猪,表现为被毛粗乱、腹泻、消瘦、磨牙、异嗜、腹痛。
二、非病原性腹泻
1.消化不良性腹泻
常见于刚断奶仔猪,由于饲养方法不当、饲喂次数过少、一次性投料过多、仔猪饥饿暴食造成的。主要症状为仔猪精神正常,但拉稀,粪便中有没消化好的饲料。
2.营养不良性腹泻
常由于母猪营养不良、奶水少而稀薄,导致仔猪营养不良所致。主要症状为瘦弱无力、苍白、被毛干枯、腹围收缩、拉水样或黏稠稀便。
3.过敏性腹泻
常见于突然更换饲料的断奶仔猪。新换的饲料中植物蛋白质含量过高,仔猪胃肠道一时难以适应而引发免疫反应,发生过敏性肠炎性腹泻。

三、预防措施
1.保持栏舍清洁卫生
分娩母猪进栏前,产房應彻底清洗后再用3%的烧碱水溶液泼洒消毒,将栏内的微生物、虫卵消灭掉;母猪进入分娩栏前用0.1%高锰酸钾水溶液擦洗母猪腹部、乳房、后躯、四肢,把母猪身上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除掉。栏舍还要定期消毒。
2.加强免疫接种和驱虫工作
母猪分娩前按免疫程序分别接种K88-K99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苗、魏式梭菌苗、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二联苗、轮状病毒病疫苗、伪狂犬病疫苗,使母猪产生相应的免疫抗体。仔猪通过吮吸初乳,获得母源抗体的保护,防止细菌性腹泻和病毒性腹泻的发生。断奶仔猪还要接种仔猪副伤寒疫苗;母猪进分娩栏前要驱虫,防止虫卵污染栏舍感染仔猪,可用氯苯胍或球痢灵驱除球虫,用阿维菌素或伊维菌素驱除线虫。
3.科学饲养
母猪泌乳量多少与哺乳仔猪育成率及断奶仔猪体重关系密切。因此对泌乳母猪应实行高水平饲养,不限量饲喂或自由采食。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母猪的泌乳量,促进仔猪生长发育,而且能减少母猪泌乳期失重,有利于母猪断奶后正常发情配种。
4.加强环境控制
仔猪怕冷,受凉易腹泻,因此寒冷天气要保暖防冻,可将250瓦的红外线保暖灯挂在保暖箱上,勤换垫草,保持栏舍清洁、干燥。在做好防寒保暖的同时,一定要注意通风换气,防治氨气中毒和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5.加强仔猪饲养管理
首先让仔猪及时吃到初乳,提早对母猪补料,确保饲料没有发霉变质,促进仔猪生长发育,增强抗寒抗病能力。仔猪断奶初期饲喂不宜过饱,应采取少喂勤添的方法,逐步过渡到自由采食。
四、治疗措施
治疗仔猪腹泻的原则是:导泄、消炎、收敛、补液、健胃。常用的抗菌药为庆大霉素、硫酸新霉素、土霉素、氟甲风霉素等抗生素;抗病毒制剂为干扰素、聚能和肽、免疫球蛋白聚肌胞、白细胞介导素、转移因子、高免血清等。常用中药为黄连、黄柏、秦皮、白头翁、板蓝根、甘草、野菊花、穿心莲等,助消化药有1%柠檬酸、酵母、复合酶、山楂等。口服补盐液为氯化钾1.5克、碳酸氢钠2.5克、氯化钠3.5克、葡萄糖20克、水1000毫升。
针对病因,要对症治疗,平时做好预防工作,加强饲养管理。

鸡腹泻的原因与防治


入夏以来,全国各地各种类型的鸡腹泻的发生率很高。此病会使鸡食欲减退,营养不良,生长不良,生长受阻或停滞,有些笼养蛋鸡从上笼开始腹泻久治不愈,开产后产蛋量虽维持在中等偏下水平,但产蛋重明显下降,对养鸡经济效益的影响很大。从大量的就诊病例中可以看出,腹泻大致有两种临床表现:一种是粪便较稀薄,俗称拉稀;一种则以排水样稀便为主,俗称拉水。下面就鸡腹泻的原因与防治做如下总结,供大家参考。

导致腹泻的原因

引起鸡腹泻的病因主要是鸡病,有时饲料营养成分搭配不当也会引起,除此之外,饲养管理不恰当也是引起腹泻的原因之一。

鸡病

细菌性疾病例如:鸡白痢、禽副伤寒、禽伤寒、大肠杆菌病、李氏杆菌病、链球菌病、葡萄球菌病、巴氏杆菌病均可引起腹泻。

病毒性疾病鸡各类病毒性传染病均可导致鸡体发生吸收障碍和消化不良症,从而引起鸡腹泻病,这类传染病主要是新城疫、马立克氏病、传染性法氏囊病、蓝冠病、淋巴细胞白血病等。

寄生虫病目前发生的引起腹泻的有球虫病、螺旋体病、组织滴虫病等。

真菌和霉菌性疾病:鸡念珠菌病、曲霉菌病等。

饲料营养失调因素

饲料中营养成分搭配不当,失去平衡等也会引起拉稀,例如:饲料中矿物质含量过高,或过量的粗纤维或其他难以消化的成分:肉骨粉、糠等,饲料中低质酸败的油脂等都会引起鸡腹泻。

饲养管理不恰当

长期使用抗生素,大剂量用药等均会因肠道内的正常菌群被破坏而造成鸡腹泻,高温季节鸡饮水量大,水质不良,如水中硫酸盐含量过高,水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等均可引起腹泻。因此,在合理使用各种药物的情况下,还应搞好消毒工作,平时可用肠道消毒药,如保疫杀等定期饮水。

鸡腹泻按照其来源可划分为两种:一种来自肠道,常伴发肠内容物的腐败和细菌毒素的产生,例如:鸡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巴氏杆菌病和球虫等病;一种则以肾脏的损伤为主,如:传染性法氏囊炎、肾型传支、痛风病、钙磷比例失调等。

腹泻的预防和治疗

治疗

治疗引起腹泻的疾病:对组织滴虫病、螺旋体病、念珠菌病,可用相应的抗生素和制霉菌素进行治疗。对痛风病可找出病因,对症治疗;同时降低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适当加喂电解多维、肾好嘉即能治愈。对体内寄生虫要定期驱除,对球虫病应从14日龄开始至50日龄之间,在饮水中添加球必嘉进行预防,但要注意药物交替使用,以免产生交叉抗药性,影响治疗效果。

细菌性腹泻多发生于幼鸡,死亡率很高,可用肠安嘉、双黄止痢散等进行对症治疗,效果良好。

病毒性腹泻多发生于中雏和成鸡,患鸡出现持久性腹泻,消瘦体弱、减食,羽毛粗乱、无光泽等。此病用抗生素治疗无效,一般多用瘟毒禽必康、毒霸一方等进行预防,有良好效果。

寄生虫性腹泻,因致病寄生虫种类不同而症状各异。球虫病;病鸡鸡冠苍白、羽毛粗乱、拉血便;螺旋体病,肝、肾肿大,冠苍白。念珠菌病,口腔舌有溃疡症状;其他寄生虫病;长期消瘦、贫血、发育不良。另外痛风病,泻殖腔有白色尿酸盐沉着。以上各种类型的腹泻,均可根据症状制定对症疗法。

其他类型腹泻:二重感染引起的腹泻。正常畜禽肠道内由有益菌来调节肠道内环境,维护进入肠道内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在有细菌或病毒感染机体时,常误用或大量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来抑杀有害菌毒,但同时也会直接杀害有益菌群,使肠道内环境失去平衡状态,肠道消化吸收受阻,最终生产性能大幅度下降。同时大量药物被机体吸收通过肝肾排泄,致使肝肾机能损害,最终机体抵抗力下降,从而给有害细菌或病毒的侵入创造了有利环境。我们会发现如今的疾病长时间用药治疗不见好转或用药见效、停药复发的现象,严重的出现药物蓄积性中毒,越用药越严重的现象,这都是二重感染之后产生机体抵抗力下降的原因。

预防

合理给料忌喂霉败饲料、掺假饲料和难以消化的饲料。尽量饲喂全价配合饲料,喂饲料添加剂要适量,饲用维生素时,应注意各种维生素之间的平衡关系,不可过多过少,实行科学配料。

控制鸡舍温度湿度这是预防腹泻的一个重要举措。因为舍内高温多湿,各种微生物就会大量繁殖而引起鸡群发生腹泻。

带鸡进行消毒即在鸡舍内鸡体和空间喷洒一定浓度和剂量的消毒液,是防治鸡腹泻的有效途径。它可以杀灭空中的游浮细菌和病毒,对鸡新城疫病毒、马立克氏病病毒、巴氏杆菌、葡萄球菌和霉菌、球虫等都有杀灭作用,同时还能净化空气,防止鸡粪发酵产生有害气体,损害鸡群健康,减少腹泻发病率。常用的保疫杀消毒:使用喷嘴直径80微米~120微米的气雾发生器,喷雾距离50厘米~60厘米左右,每周1次~2次即可。

及时进行免疫接种,鸡群应按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制定的正常免疫程序接种,接种后要适当增加日粮中蛋白质和维生素的含量,以增强鸡的抵抗力,并要注意鸡舍卫生和平时消毒工作,可以避免和防止鸡腹泻疾病的发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657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