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的种群关系特征

蜈蚣在野生状态下密度甚小,看不到相互排斥和相互干扰的种群关系。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密度大大增加,种群关系特征表现得就比较明显。

1.蜈蚣的群居性

在蜈蚣饲养密度较低的情况下,每一只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这时都能表现出种群个体之间和睦相处的友好关系,各自都在自己占有的空间自由自在生活。捕食时,各自都能得到自己所需的食物,没有什么冲突。尤其是在早春、晚秋刚起蛰和将要冬眠以前,由于蜈蚣的活动量减少,食欲降低,发生冲突的机会很少。这时的种群相处和睦。

雌蜈蚣产下卵以后抱卵孵化,当孵化到35~40天时,经过第3次蜕皮,幼体蜈蚣已呈乳白色,蛆虫状,长度已达5毫米,在母体的怀抱中已能蠕动。再后来,幼小的蜈蚣再经过2次蜕皮,幼体发育成体色灰黄,体节背板呈淡黑色,这时它们松散地集中在母体的腹面,雌蜈蚣仍然担负着护理幼蜈蚣的责任,警觉而敏感,谨防敌害侵食幼蜈蚣。这时,幼小的蜈蚣之间也能和睦相处,服从雌蜈蚣的管理、保护,很少散漫离开母体。

2.蜈蚣种群内的相互抑制性

当蜈蚣饲养密度过大,蜈蚣的活动范围缩小,行动受到限制、食物获得受到影响,就会产生种群内部的自疏作用,即通过种群内部的各种相互抑制现象,来降低种群的密度,达到新的平衡。蜈蚣的自疏作用包括以下几方面:

(1)相互干扰

这是一种被动的自疏行为,完全是由于密度过大而造成的。

一方面,蜈蚣在生活过程中,相互影响,拥挤碰撞,既影响正常的蜕皮、生长发育,也影响取食增重,导致生长发育迟缓。

另一方面,雌蜈蚣在繁殖期间,因相互干扰也会影响情绪,会使受精卵的发育受到影响,产下的卵孵化率低,或孵出的幼小蜈蚣死亡率高,影响饲养蜈蚣的经济效益。正在抱卵孵化的雌蜈蚣因受干扰,就会爬走不抱卵,有的还会把卵吃掉,使繁殖失败。

(2)争夺食物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如果饲养密度过大,有时会造成食物供给不足,这时有的个体由于得不到食物而与已得到食物的个体争斗,产生互相夺食现象。有时为了夺得食物,个体之间打斗现象非常严重,有的个体会因打斗致残、致死。

(3)污染环境

这是一种间接的抑制反应。蜈蚣饲养密度过大时,它们能排出大量的粪便,加之吃剩下的食物残渣,大量堆积在窝内,这些粪便和食物残渣逐渐腐烂发臭。肮脏的环境可以迅速滋生各种病菌,病菌新陈代谢还会产生大量的有毒的气体,污染环境,影响蜈蚣的生长发育。密度愈大,污染愈严重,对蜈蚣危害性就愈大,甚至造成饲养失败。

相关推荐

大黄鱼的种群及分布洄游


我国沿海存在3个大黄鱼种群,它们在形态、寿命、种群结构、分布区和资源数量上都有明显差 异。分布于雷州半岛以东的 洲族的寿命最短,雌性约9龄、雄性约8龄,数量最小,种群结构也最简 单。分布于浙江省和江苏省南部沿海的 巨族,包括吕四、 大目、猫头洋的生殖鱼群寿命最长, 雌性约19~30龄、雄性约15~25龄,数量最多,种群结构也最复杂。分布于闽、粤沿海的闽-粤东族, 包括官井洋、南澳、汕尾的主要生殖鱼群则介于两者之间。

产卵结束后,就近分散于岛屿、河口及产卵场外围,8~10月除少数秋宗大黄鱼产卵外,大部分鱼 群已处于索饵阶段,没有明显的 游路线,直到冬季,分别进入各越冬场越冬。 南海大黄鱼的分布面较广,但仅在雷州半岛以东、湛江口外一带,相对比较集中,洄游路线不明 显,仅随季节变化作深水区和浅水区之间的移动。春季产卵期在2~4月,冬季产卵期在10~11月。

越冬场处于冷、暖水交汇处,水温9~11度,盐度33左右;产卵场偏靠大陆,水深不超过20 米,水色混浊、潮流较急的海区,春宗产卵的鱼群处于海水升温过程中,秋宗产卵鱼群则处于降温过程 中,以 巨洋春季产卵场为例,产卵水温为16~24度,盐度13~17,流速2~4海里/时,最高可达6海里/时。

蚯蚓的形态特征


蚯蚓的形态特征

蚯蚓是陆栖的无脊椎动物,它的身体由许多环节构成,这是它的主要特征。蚯蚓的每一个体节大都具有相同的构造。通常前部体节较大,后部体节变小。

体节的敷目随着科、属、种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一般在60-320节范围内变动。在热带个别蚯蚓种体节可以达到600节或者更多。有许多种蚯蚓在每一体节之内还有3-5个小沟,叫次生环节或体环。这与每一体节内部构造有关。

第1体节称围口节,也是蚯蚓的头部。头节除有口孔外,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在口的前部有1个非常灵活的口前叶,口前叶和围口节连为一体的部分称为合叶;口前叶与围口节分开的部分称为前叶。口前叶稍伸入围口节的部分称为前上叶;伸入围口节超过一半以上的称为上叶;全部伸人的称为穿人叶,介于前叶和上叶之间的称为混合叶。口前叶的形态,对蚯蚓种的鉴定具有一定的意义。蚯蚓在前进或摄食时口前叶起掘土、触觉、嗅觉和摄食作用。

蚯蚓前部身体一般具有粗壮而强韧的肌肉,体表颜色也较深。后部比较弱,或扁平,颜色也较浅。

当蚯蚓发育到性成熟时,在身体前部出现环带,也叫生殖带,一般长度占3-12个体节。环带的颜色和身体其他部分有明显的不同,有的呈乳白色,俗称白颈蚯蚓;有的呈肉红色、红棕色、米黄色。环带的形态有环状,也有马蹄状。但有的蚯蚓种,如杜拉属的几个蚯蚓种,环带的形态不太明显。环带在身体的位置、形态长短和颜色,也是蚯蚓分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

蚯蚓除第1节外,全身的体节都有刚毛分布。刚毛的排列有环生、密对生、疏对生和宽对生。刚毛的数量除环生的外,一般每节有4对,在身体左右两侧各有4个纵带,通常用a、b、c、d来标记,刚毛a和b、c和d-般成对靠近,距离大小视不同的种而异。因此,刚毛排列和位置,对鉴定蚯蚓种也有重大意义。刚毛是蚯蚓的运动器官。蚯蚓利用刚毛抓住土壤颗粒,并支撑身体在土中或地表移动。除此之外,在某些节上,还有一些变态的刚毛,特别是性刚毛,在蚯蚓交配时具有重要作用。

生殖孔的位置在腹面环节的前后,有的种也可能在背面。随着种的不同,生殖孔位置有较大差异。一般雄生殖孔有1-2对,雌生殖孔有1个或l对。多数的种有2-3对受精囊孔。

蚯蚓在腹面两侧,每节通常都有一对肾孔。有的蚯蚓,如环毛蚓,每节体壁上肾孔很多,但肉眼一般不容易看到。而蚯蚓背部,节与节之间可以看到每一节间淘各有1个小孔,称背孔,其中异唇属、爱胜属、正蚓属和环毛属都比较明显,而杜拉属、合胃蚓属则不大明显。

蚯蚓生活习性

蚯蚓活动为夜行性,一般栖息在潮湿的土壤中,栖息深度为10-20厘米。蚯蚓喜温、湿,喜安静,怕光、怕盐、怕单宁味。蚯蚓活动温度范围为5-30℃,最适宜的温度为20℃左右。温度在28-30℃时,能维持一定生长速度,到32℃时就停止生长;10℃以下时活动迟钝,5℃以下处于休眠状态,0℃以下能造成死亡。赤子爱胜蚓和大平2号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70%左右。蚯蚓食性很广,属杂食动物。

中山羊体温与疾病的关系


我省养羊业历史悠久,山羊品种资源丰富,早在1991年云南养山羊数量就达543.9万只,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信息时代的进一步更新,养羊业发展突增猛进,各地区均有山羊的饲养。有的地方建立了养羊基地。近年来因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对山羊肉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多,这样就促进了山羊饲养业的发展,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山羊品种,罗平以大水井黄山羊为代表。但随着山羊数量的增多,疾病的防治就显得更加重要,特别是近年来的一些新型的传染病。在兽医临床工作中,体温是家畜生命活动的重要生理指标之一。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山羊体温与疾病的关系。

1、材料与方法

1.1供测动物

罗平县大水井乡革来村黄山羊12只(公山羊6只、母山羊6只),1~36月龄,放牧饲养,饲喂红白三叶、苜蓿、铁剪草、食盐、麦麸及一些野生杂草,7~8月间进行测试。

1.2用具

体温计(玻璃棒状水银柱)、碘酒棉棒、供测山羊、液体石蜡。

1.3测定方法

临床测温均以动物的直肠温为标准。

测温时,先将体温计用手腕甩动,使水银降至35℃以下;然后用碘酒棉棒彻底消毒,涂上润滑剂;测温人员一手将动物尾根部提起并推向侧方,以另外一手持体温计徐缓插入肛门中;放下尾巴,用附着在体温计上端的夹子夹住尾根上部的羊毛使之固定,3~5分钟后取出进行读数。测完后,必须再用力甩动,使水银柱降至35℃以下并用消毒棉棒清拭,以备再用,并将测温结果作详细记录。

腋下温度测定:充分甩动温度计后,将体温计由山羊的前方插入山羊的前肢腋内,在腋下停留3~5分钟后,取出读数,并作严格消毒,用手腕甩至35℃以下,以便下次再用和紧急待用,并作好测温结果的记录。

2、分析

所测罗平县大水井乡革来村正常山羊的直肠温度与腋下温度,其所测值比几年前某老师所测云南山羊值高,当时某老师所测云南山羊的直肠温度为39.00±0.20℃,而笔者所测得罗平县大水井乡革来村的黄山羊直肠温度为39.28±0.29℃。这可能与当地的气候、环境、所测时的环境温度、当季所给山羊饲喂饲料种类、饲养管理条件不同而存在的差异。根据所测的结果进行计算分析可得:12只山羊的直肠温度为39.28±0.29℃,腋下温度为38.26±0.78℃

经计算分析直肠温度与腋下温度的相关系数(r)为0.66,通过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其t﹦0.28,t>0.05,P<0.05,所以,差异显著。通过进行回归系数的计算,直肠温度设为x,腋下温度设为y,则byx﹦1.52,a为-21.45,则直线回归方程为y=1.52x﹣21.45。

3、讨论

山羊的正常体温提供了自身的各种生化反应,如果温度过高或过低,体内酶的活性都会降低,甚至丧失,使新陈代谢发生障碍,严重的会危及生命。因此,体温相对恒定对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山羊健康的标志之一。临床上观察家畜体温变化常作为判断机体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标。

土元的形态特征


土元雌雄异体。一般雌多雄少,雄虫仅占总数的30%左右。不同种类的土元的形态有差异、下面我们仅以两种常见的土元种类为例加以介绍:

1.中华地鳖

中华地鳖分布比较普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其形态特征如下:

(1)卵

土元的卵包在一个革质鞘袋中,称为卵鞘。卵鞘饱满,棕褐色,状似豆荚,表面有数条稍弯曲的纵沟,边缘呈锯齿状。卵鞘长lena左右,宽0.5em左右,内有成双行互相交错排列着的卵粒,数量6~30个不等。

(2)若虫

刚孵化出的若虫呈乳白色,体形似芝麻。随龄期的增加,体色逐渐加深,变为棕褐色,体形变为椭圆形。若虫的雌雄在幼龄期间目测难以区分,待其发育到4~5龄时,可根据若虫中后背板后缘的形态特征加以鉴别:雄若虫该处着生翅芽,形成45。角盾形曲线;雌若虫翅芽退化,呈70。角的弧形曲线(图20)。

(3)成虫

雌成虫无翅,体形扁平,呈椭圆状,背部稍隆起似锅盖,体长3~3.5咖,体宽2~2.5cm。虫体边缘较薄,背面棕褐色,稍有光泽,腹面为棕红色。头小,隐于前胸下,觅食时则伸出。有咀嚼式口器。触角丝状,前后粗细相等。有复眼和单眼,复眼大,位于触角外侧,呈肾形,两复眼之间的上方有2个单眼。胸部由3节组成,前胸背板呈三角形,中间有花纹,中后胸的背板较窄。腹部9节,呈覆瓦状排列,其中第8~9节向内收缩于第7节内。肛上板扁平,近似长方形,中间部位有一小切口。胸部有足3对,较发达,足部胫节有细毛,多刺,基节隐藏于胸部腹面的基节窝内,跗节5节,末端有爪1对,无爪垫。腹部末端有1对较小的尾须(图21左)。

雄虫体色较浅,为淡褐色,身体小于雌虫,体长2.5~3cm,宽1~1.5cm。腹部有两对翅膀,较发达。前翅革质,脉纹清晰可见,后翅膜质,半透明,平时折叠于前翅下。前胸后缘呈波状,腹部末端上方有尾须1对,下方有腹刺1对(图2l右)。

2.冀地鳖

冀地鳖分布于黄河流域以北,以华北、东北为多。其形态具有以下特征:

(1)卵

卵包在卵鞘中,卵鞘外形与中华地鳖的卵鞘相似。

(2)若虫

初孵化出的若虫体色乳白,经过生长发育,形似雌成虫,但虫体略小于雌成虫。若虫雌雄的鉴别方法与中华地鳖基本相同。

(3)成虫

雌虫无翅,体形较大,体长3~4cm,宽1.7~2.8cm。身体椭圆,背部隆起不高,全身黑褐色,密布小颗粒突起。头常隐于前胸背板下,取食时才伸出。口器属咀嚼式,向下方伸出。触角细而短。前胸的前缘、侧缘、中后胸背板两侧和腹部各节背板的边缘部位有黄褐色或橘红色斑。腹部共9节,各节背板内侧有圆形小黑点,称为气门洼。第8~9节缩于第7节内。肛上板后缘稍突出,切口明显(图22)。

雄虫有翅,体长2.7~3.5cm,宽1.52cm。身体黑褐色,披有细微纤毛,触角后半部粗大,端部纤细。

鳗鲡的形态特征


1.外部形态

鳗鲡身体细长,蛇形,前部近圆筒状,向后逐渐侧扁,头长而尖,约等于或稍大于背鳍起点至臀鳍起点的距离。体色为银灰色,无斑纹。背部颜色较深,为深灰色,腹部较浅,近白色,其体色与水质、饲养环境有关,在黑暗、缺氧的环境下体色变深。

眼很小,吻短,口大,下领较上领稍为突出,上下领具细齿,口裂较平直,后延至眼后缘的下方。眼的前上缘有前后2对鼻孔,头部两侧有鳃,鳃孔小,位于头部和躯干的分界线(胸鳍基部下方)。鳞细小,呈席纹状排列,埋于皮肤内,侧线完全较平直,对声音和压力很敏感,是声音和压力的感受器。有胸鳍,短圆、透明,形似耳;背鳍、臀鳍低且长.与尾鳍相连,尾部较长。

2.内部构造

鳗鲡内部器官包括消化道、肝、脾、肾、胆等。

(1)消化道包括口腔、食道、胃和肠。口腔由上下领组成,是摄取食物的器官。食道是食物的通道。胃较发达,位于腹腔中部,为盲囊状,与肠呈Y状。肠短,为体长的0. 7倍,不能明显分前肠、中肠、后肠。

(2)肝脏长方形,较大,占体重的1.5%以上。肝呈淡黄红色,分左右2叶,左大右小。

(3)胆囊大部分埋在肝内,呈椭圆形,深绿或淡绿色,内贮由肝分泌的胆汁,由肝管经胆囊管流入胆囊。

(4)肾脏分3部分,头肾在咽喉上部,分成2小叶,具免疫功能;中肾在腹腔,紧贴背脊下面,呈暗红色带状;后肾位于肛门和尾部间,剖开后才能看到一卵形器官,是鳗鲡的排泄器官。

(5)鳔鳔小壁厚,为一室,紧贴中肾,有一细管与肠相通,缥内气体通过鳔管出入。

(6)心脏在肝脏前方,位于2胸鳍相当的胸腔内。

(7)脾脏紫红色,位于胃肠交又处,埋于肝脏内侧,呈短棒状。

蜈蚣怕什么?蜈蚣的天敌是什么?


很多人都怕蜈蚣,因为蜈蚣会咬人,有毒,如果被咬伤了很痛,特别是小孩,有时候还有生命危险,所以很多时候大家都在想办法杜绝或减少蜈蚣出现在家里,那么,有些什么办法呢?蜈蚣怕什么呢?

了解蜈蚣:

蜈蚣属于多足纲,第一对脚呈钩状,锐利,钩端有毒腺口,一般称为腭牙、牙爪或毒肢等,能排出毒汁,被蜈蚣咬伤后,其毒腺分泌出大量毒液,顺腭牙的毒腺口注人被咬者皮下而致中毒。

蜈蚣喜欢生活在阴暗、温暖、避雨、空气流通的地方,白天多潜伏在砖石缝隙、墙脚边和成堆的树叶、杂草、腐木阴暗角落里,夜间出来活动,寻食青虫、蜘蛛、蟑螂等。

蜈蚣的天敌:

在自然界,蜈蚣的天敌其实很多,比如说公鸡,这是众人皆知的事情,其实,食虫的鸟类、哺rǔ类、爬行类、两栖类都会吃蜈蚣,就连蝎子都会捕食蜈蚣。还有一种大家可能都感觉会有些不可思议的家伙,那就是蚂蚁,蚂蚁也是蜈蚣的天敌哦。别不相信,蚂蚁可是蜈蚣蜕皮与孵化期的最大敌害。在蜈蚣蜕皮的时侯,没有任何反抗能力的,且新皮鲜嫩,蚂蚁很喜欢,遇见了蜈蚣那就死定了,所以在人工养殖蜈蚣的时候,蚂蚁也是做为一种重要的害虫来杀灭的。

蛇与蜈蚣:两个人是天敌,蛇要是见到蜈蚣绝对是一个不落地统统吃掉,当然,也有可能会被蜈蚣咬死,这就要看谁厉害了。

鸡与蜈蚣:蜈蚣和鸡是天敌,鸡看到蜈蚣就会吃掉,而蜈蚣会往鸡肉上撒尿,并有毒,但蜈蚣又怕酒,顾一般杀了鸡以后如果吃不完,要在鸡肉上抹些酒,防蜈蚣。而如果不慎被蜈蚣咬的话可以用鸡的口沫来止痛。

蜈蚣怕什么药:

雄黄:是一种含硫和砷的矿石,溶液呈黄色,主要为硫化砷AsS,尚含硅、铝、铁、镁及镍等。可以把雄黄泡酒的溶液撒在蜈蚣有可能经过的角落、门边、下水道等,蜈蚣对雄黄很敏感,闻到味道就不敢过来了。

偻蓝草:这是一种草药,晚上睡觉时泡到水里(1个小时以上),然后搽遍全身,蜈蚣就不敢接近你了,因为你身上散发这令它讨厌的气味,这种气味不对人不刺鼻。

除虫菊酯:药店可能有卖,在蜈蚣经常出现的地方洒上一些,下水道入口也撒一些,可以杀或驱逐蜈蚣;

石灰粉:在门口和窗口及另外有可能爬入蜈蚣的地方撒石灰粉,因为蜈蚣喜欢潮湿的环境。

敌敌畏:这是一种剧毒农药,可以用它的稀释溶液,在屋里的地面和角落里喷洒以后,闭门至少半日,效果据说不错。

家庭预防:

关好门窗,定期整理房子,特别是角落、厨房间别留死角。

注意下水管道,特别是一楼的住户要把浴缸的出水口塞住。//农村致富经网//

蜈蚣喜欢阴暗潮湿的地方,家庭预防中,应注意保持室内的清洁与干燥,也可在墙角喷一些消毒液、雄黄酒溶液或杀虫剂,注意要清除窗外的爬山虎等植物。

蜈蚣咬伤的应急冶疗:

一旦被蜈蚣蜇咬,不要试图将毒液挤出,用力挤压会使血液循环加快,从而导致毒液扩散,引起伤口肿胀。正确的方法应该在伤肢上端23厘米处,用布带扎紧,每15分钟放松12分钟,伤口周围可用冰敷,切开伤处皮肤,用抽吸器或拔火罐等吸出毒液,用医用氨水或肥皂水涂抹伤口,或将10粒牛黄解毒丸捣碎,用食醋调和后敷于患处,亦可用鱼腥草,蒲公英捣烂外敷。蜈蚣的毒液亦有致敏作用,若紧急处理之后伤口出现局部灼热,剧痛或红肿,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蜈蚣的生活习性


蜈蚣惧畏日光,昼伏夜出,喜欢在阴暗、温暖、避雨、空气流通的地方生活。蜈蚣喜欢生活在丘陵地带和多沙土地区,白天多潜伏在砖石缝隙、墙脚边和成堆的树叶、杂草、腐木阴暗角落里,夜间出来活动,寻食青虫、蜘蛛、蟑螂等。一般在10月天气转冷时,钻入背风向阳山坡的泥土中,潜伏于离地面约12cm深的土中越冬至次年惊蛰后(三月上旬),随着天气转暖又开始活动觅食。

蜈蚣钻缝能力极强,它往往以灵敏的触角和扁平的头板对缝穴进行试探,岩石和土地的缝隙大多能通过或栖息。密度过大或惊扰过多时,可引起互相厮杀而死亡。但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饵料及饮水充足时也可以几十条在一起共居。

蜈蚣为典型的肉食性动物,性凶猛,食物范围广泛,尤喜食昆虫类。在早春食物缺乏时,也可吃少量青草及苔藓的嫩芽。

高产奶牛有什么特征?高产奶牛的特征及营养需要


1、高产奶牛的身体特征

一般将整个泌乳期的产奶量在7500kg以上,乳脂率在3.4%~3.5%,乳蛋白率在3%~3.2%的牛群称为高产奶牛,一般个体奶牛泌乳期的产奶量在8500kg以上,经产奶牛约为9000kg。高产奶牛应具备产奶量高,所产奶的质量好的特点,其中乳脂率高、乳蛋白的含量也高,繁殖性能正常,高产奶牛除了要求能生产优质的牛奶外,还要有健康的身体状况,旺盛的食欲、发达的消化系统以及强有力的代谢功能,并且没有代谢性疾病。

高产奶牛的乳用特征明显,乳房像浴盆,前伸后延、附着紧凑,乳静脉粗状。一般身高1.4m以上,体长1.7m以上。反刍时间与低产奶牛相比要长,瘤胃蠕动的次数也相对较多,因此在饲养管理过程中,要给高产奶牛足够的时间进行反刍和体息,否则会使消化系统发生紊乱,对奶牛的产奶量以及健康都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高产奶牛的生理特征表现为基础代谢率高,呼吸、心跳等生理指标都要比低产奶牛快。牛奶中大部分的成分为水,因此高产奶牛的饮水量大、时间长、次数多,平均每头奶牛的饮水量可达62kg。由于高产奶牛的采食量大,新陈代谢旺盛,所以每次排便的时间较长,并且排便量大,所排粪便较稀,每日排粪量为38~49kg,排尿量为40~68kg。

高产奶牛瘤胃微生物合成菌体蛋白质的数量有限,单靠日粮中的蛋白质不能满足泌乳所需,还要额外添加蛋白质类饲料以满足高产奶牛的需求。虽然高产奶牛的乳头较松弛,排乳速度也较低产奶牛快,但是其每日的产奶量要比低产奶牛高出很多,因此每日的挤奶时间要比低产奶牛长。

高产奶牛的营养转化能力较强,可以有效消化各种饲料所含的营养物质,在产奶的过程中,将饲料中的营养成分输送到乳腺,并且将其转化成营养成分的能力特别强,而低产奶牛与之相比这种能力相对较差。在实际生产中,饲喂高产奶牛大量精料会导致酮病的发生,因此在饲喂时应加大粗饲料的比例,还可以在日粮中添加缓冲剂以缓冲奶牛因进食大量精料而导致的瘤胃内出现胃酸,使瘤胃中的pH值保持稳定,可以有效防止酸中毒和酮病的发生。

2、高产奶牛的营养需要

高产奶牛需要保持较高的营养需求,同时还要考虑日粮中精、粗饲料的比例,以保证发酵产物中适宜的可发酵氮与过瘤胃蛋白的比例,并且要避免代谢性疾病的发生。所以高产奶牛对营养的需要相对较复杂。

能量是奶牛重要的营养要素,较高的采食量是满足奶牛能量需要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日粮中粗、精饲料的比例影响着干物质的摄入量。高产奶牛日粮中的粗饲料比例为30%,方可维持瘤胃正常的功能,并保证乳脂率不下降。碳水化合物是高产奶牛日粮中主要的能量来源,约占奶牛日粮的60%~70%,为瘤胃微生物提供能量的同时,可以维护肠道的健康。粗饲料在奶牛泌乳的营养需要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主要的能量饲料,当奶年的产奶量上升时,粗饲料很难提供足够的能量以维持泌乳所需,此时高能饲料的配合使用起着关键的作用。

奶牛的蛋白质的需要量分为瘤胃可发酵氮和可吸收氨基酸。当产奶量上升时,瘤胃可发酵氮不能满足所需,这就需要增加可吸收蛋白质的数量,并保证其质量,需要在日粮中额外添加非降解蛋白补充料,生产上常用的蛋白质补充饲料主要有鱼粉、肉骨粉等,在使用时要注意蛋白质类补充料的质量。不同种类的蛋白质补充饲料的使用效果不好,一般鱼粉的使用效果较好,这是由于增加了过瘤胃蛋白的同时会降低瘤胃降解蛋白的数量,从而改变了可吸收氨酸的模式,鱼粉的添加可以起到较好的平衡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日粮中蛋白质的比例要适量,过高的日粮蛋白质水平对奶牛的繁殖性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矿物质在奶牛体内的含量非常少,但是却起着重要的作用。如钙是组成骨骼的重要矿物质成分,钙对奶牛特别重要,因为牛奶中钙的含量高,并且钙的营养与母牛产乳热有关,产乳热作为奶牛的一种主要代谢性疾病,当发生时,静脉注射钙制剂可以有效治疗该病。因此,成年乳牛应在产前饲喂低钙日粮,在产后提供高钙日粮,可以避免母牛产乳热的发生;磷除了参与骨骼的组成外,还是奶牛体内物质代谢不可缺少的物质,磷的供应不足会影响奶牛的生长速度和饲料的利用率,使奶牛出现产奶量减少的现象,日粮中补充磷时要考虑钙、磷的比例;另外,其他矿物质元素在奶牛的饲养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添加时应注意添加量,过量会造成元素间的拮抗作用,对奶牛的生长发育、繁殖、泌乳不利。

维生素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对机体的调节、组织的新陈代谢等有重要的作用。维生素的缺乏会引发多种疾病,如维生素A的缺乏导致的夜盲;缺乏维生素D导致的犊牛佝偻病等。给高产奶牛补充烟酸可以减少应激反应的发生,对产奶量、牛奶质量以及酮病的控制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作者简介:陈福(1970-),男,黑龙江泰来人,本科,高级畜牧师,主要从事畜牧技术推广与服务方面工作。

陈福

蜈蚣的加工方法


蜈蚣的干燥全体可以做药材,但首先要经过初加工方能作为商品上市。而蜈蚣初加工技术性强,加工得好商品价值就高,加工得不好就要降低商品价值,所以蜈蚣初加工是生产的一个重要工序之一,必须认真对待。

(一)蜈蚣的捕捉

蜈蚣如果饲养管理合理,一般生长2年的个体就可以作小条(6~9厘米)商品出售,3年的个体可以达到中条的规格(9~12厘米),3年以上的可以达到大条的规格(12厘米以上)。

人工饲养蜈蚣收获季节一般在7~8月,主要采收雄体和老龄雌体。以雌性个体腹中无卵为原则,否则加工时难以烘干,易生虫腐烂。野生蜈蚣的捕捉,以清明至立夏为最佳季节,因为立夏过后,多数雌体到隐蔽的地方产卵,蜕皮,很难捕捉。更主要的是即使捕获也给加工、贮存带来不便。

捕捉工具通常用钉耙,竹篓、大口瓶为贮存器具。人工饲养捕捉时,翻动蜈蚣栖息的瓦片、碎石,发现蜈蚣时,用宽竹片夹子夹住,放入贮存容器中。野生蜈蚣捕捉留种用的,这里不再叙述。在发现蜈蚣,没有夹子的情况下,如不及时捕捉蜈蚣就会逃跑时,也可以徒手捕捉。其方法是:用食指或其他工具压住其头部,使其毒腭张开,不能合拢,然后用拇指配合食指捏起头部,拿起后以一只手将蜈蚣躯体捋进手掌,扔进容器中。在扔进容器时要注意将其头尾一起脱手,否则容易被蜇伤。

(二)蜈蚣的初加工

蜈蚣加工方法比较简单,但是操作上一定要认真,使成品合乎商品要求。加工时用开水把蜈蚣烫死,捞出后挤出粪便,再按下列方法固定、干燥:

一种方法是取长度比虫体稍长(www.ncZfJ.com/),两端削尖的薄竹片,一端插入蜈蚣尾端的末节,另一端戳人头部与躯干部第1节之间,借竹片的弹力使虫体伸直。5条或10条为一排,用薄竹片夹好晒干或烤干,以足、躯干、头、尾齐全,有光泽,无虫蛀、霉坏者为佳。若需久放,可用塑料袋密封。

另一种方法是,将头部用大头针钉在木板上,用手轻轻拉尾部,使其伸长,然后用大头针钉住尾部。以10条为一排,置日光下晒干即为成品。上述两种加工过程,如不小心有断肢脱落,也可以收集起来,一并销售,其药用价值一样。

蜈蚣成品呈扁平长条状(图12),长6~12厘米,宽0.6~1.0厘米。全体有22节,最后一节细小,称尾脚。头部红褐色,有触角和毒钩各1对。背部黑棕色、有光泽,并有两条突起的棱线。腹部黄棕色,瘪缩,每节有足1对,黄红色,向后弯曲,最后1节如刺。产品稍有腥味,并有特殊的刺鼻的臭气。味辛而微咸。

在中药中应用有熄风解痉、消毒解毒的功能,主治小儿惊风、破伤风、抽搐、口眼喁斜、淋巴结核、肿毒疮疡等。用量l~3条,据中医临床报道,用于治疗肿瘤时,需较大的剂量。

波尔山羊的外貌特征和引种


波尔山羊原产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都先后引进,我国引进南非系较多,也旨进部分新系奥系。从1959年以来,经过几十年的严格选育和改良,现已成为世界上著名的肉用型优良品种。

波尔山羊体型较大,出肉率多,被世界公认为肉山羊之父的美称。

外貌特征:

被毛白色,头颈部和耳为棕红色,从额中至鼻端有1条白色毛带。头粗壮,耳大下垂,前额隆起,公羊角较宽且向上向外弯曲,母羊角小而直。颈粗厚,四肢较短。皮肤松软,颈部和胸部有皱褶。该羊具有良好的肉用体型,体躯呈圆桶状,背腰宽厚平直,前胸较宽,后躯发达,臀部和大腿肌肉丰满。

波尔山羊初生重平均为(4.3)千克,平均日增重(0.6)千克,成年公羊体重为(70~95)千克.成年母羊为(65~85)千克.波尔山羊,四季发情,性成熟偏早,母羊平产羔率为163%。

年龄判断:

随着年龄的增长,波尔山羊各方面都发生着变化,最直观的变化是角与牙龄。牙龄的变化是判断年龄的常用方法。通常按永久齿的变化来判断:一对永久齿年龄为8月龄至1岁;二对永久齿年龄为1.5~2.0岁;三对永久齿年龄大约为2.5岁;四对永久齿年龄约为3.0~3.5岁。

育肥波尔山羊年龄的选择:

饲养育肥波尔山羊的经济效益与波尔山羊的年龄也有密切的关系,首先波尔山羊的增重速度随着波尔山羊年龄而变化,出生到18-24月龄是波尔山羊的生长高峰时期。其次是波尔山羊体内脂肪沉积的高峰期为14-24月龄。第三,波尔山羊的年龄影响波尔山羊的品质,低品质的波尔山羊不会卖到较高的价格,因此,把肥育波尔山羊的年龄确定会12-36月龄,大于36月龄的波尔山羊,生产高档羊肉的比例极低。如果生产高档羊肉的育肥波尔山羊,纯种波尔山羊要小于36月龄,杂交波尔山羊要小于30月龄。

波尔山羊的引种:

一看精神状态,健康的波尔山羊精神饱满,两眼有神,活泼好动。

二看体型结构与营养状况,好的波尔山羊体型结构良好,身体各部位比例恰当,四肢粗壮,公羊雄壮,膘情不过肥过瘦。

三看外生殖器官,外生殖器官明显,公羊睾丸大、对称,经常露鞭;母羊rǔ房对称,发育良好。

四看年龄与生长阶段是否协调。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844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